孫權(公元182~252),字仲謀。吳大帝,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父孫堅,自稱為春秋時大軍事家孫武之後。曾任長沙太守,封破虜將軍。兄孫策,為討逆將軍,封吳侯。

    孫權19歲就繼承其兄孫策之位,力據江東,擊敗了黃祖。後東吳聯合劉備,在赤壁之戰擊潰了曹操軍。東吳後來又和曹操軍在合肥附近鏖戰,並從劉備手中奪迴荊州、殺死關羽、大破劉備的討伐軍。曹丕稱帝後孫權先向北方稱臣,後自己建吳稱帝,遷都建業。

    孫權英武果斷,膽略過人。他曾在濡須口一帶,乘大船偵探魏軍陣容,異常鎮定自若。魏軍弓箭齊發,箭鏃集中在船的一側。孫權下令掉轉船頭,再以另一側受箭,待箭勻船平後再安全駛迴。他“博覽書傳曆史”頗有才華。他曾寫信給曹操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短短16字,寓意很深。

    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戰敗劉表,取得荊州,企圖一舉滅吳。他對孫權聲稱:“今治水軍80萬方與將軍會貓於吳。”孫權沒有被曹操的氣勢洶洶所嚇倒。他果斷地采納魯肅的建議,與劉備結成同盟,在著名的赤壁之戰中,用火攻戰術大破曹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麵。

    孫權審時度勢,考慮重新選擇一個合適的政治中心。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他在聽取各方麵的意見後,毅然決定自京口(今鎮江)徙治秣陵(今南京),又在石頭山建石頭城。次年改秣陵為建業。黃初二年(公元211年),因與劉備爭奪荊州,為便於指揮對蜀作戰,又以荊州的鄂城為政治中心,改稱武昌。黃龍元年(公元229)四月,孫權在武昌稱帝。同年九月,又將都城自武昌遷迴“舟車便利,無限險之虞:田野活饒,有轉輸之籍;進可以戰,退可以守”的建業。這樣,孫權開創了南京的建都曆史。

    孫權規劃並建造了建業都城,城周二十裏十九步。建業城中建有壯麗的宮城和衙署、民居中、寺院,城外有石頭城、丹陽郡城,還有人口集中和商業繁榮的市場。孫權創建的建業成為古代一座真正的城市,為日後南京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孫權對開發建業和整個江南地區做出重大貢獻。他采取了不少措施,鼓勵發展生產。他“親自受田”,將駕車用的八頭牛改作耕牛,以表示提倡農業生產。並下令禁止官史在家忙時征調農民服徭役,以保證生產期間,又興修水利,疏浚和擴大秦淮河水道,開破崗瀆、運瀆、東渠、潮溝等。當時建業城有數千名技術熟練的手工業工人,從事絲織、冶鑄生產。孫權還發展了航海事業,派將軍衛溫和諸葛直領兵萬人航行到夷州(今台灣省),又派人出使遼東半島及海南諸國,有的使者到高句麗、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部)和南洋群島等地。公元247年,還為西域僧人康僧會建造了建初寺,這是金陵的第一座佛寺。

    孫權統治江東51年。他的一生,正是吳國創業的黃金時代。到他的晚年,有才華的太子孫登不幸早逝,其他兒子們為了王位明爭暗鬥吳的元氣大傷。太元二年(公元252年),孫權,這位雄踞江東的傑出政治家在失望中與世長辭,終年71歲,葬在蔣山之陽(今紫金山梅花山)。

    孫權是三國時期一個重要的政治人物,智勇兼備的英雄。

    和曹操一樣,孫權也很重視農業的生產。大約在建安七、八年間,他就開始推行屯田。東吳的屯田分為軍屯、民屯兩種,采用軍中編製,設置典農校尉、典民都尉、屯田都尉等官職管理屯田事務。屯田兵且耕且戰,屯田戶隻種田,免除役事。公元226年,孫權還采納陸遜的建議,擴大屯田麵積,並將自己駕車的牛由八頭減為四頭,用於耕地。他還身為士卒先,親自耕田,“與眾均等其勞”,這些作為大大鼓勵了士農的情緒。

    南京古石頭城遺址這裏古為長江古道,孫權在這裏依山築石頭城,所謂“石城虎居”就在此。

    孫權還注意興修水利。他在建業開鑿東渠,寬五丈深八尺,把玄武湖水傾瀉入秦淮河裏。他又在句容開鑿破崗瀆運河,通往雲陽(今江蘇丹徒)。這些水利工程,既便於內河航運,又可供灌溉農田。

    為了長江水戰和江海交通的需要,孫權還大力發展造船業。他設置官員,監督工匠和罪犯造船。其造船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船的規模也相當可觀。有了理想的江海交通工具以後,為了擴大勢力,東吳的對外聯係也擴大了範圍。公元230年,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土萬人,浮海求夷州、稟州。”吳軍達夷州(即今台灣島),開始書寫大陸與台灣島交往的曆史。孫權還進一步鞏固了對交州的統治,積極派人與海外的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諳國建立了友好關係。以後,又派交州刺史出使南洋諸國,與印度建立了聯係。

    同時,為恢複和發展生產,孫權還多次寬賦息調。奪取荊州後,他曾下令諸將,“盡除荊州民租稅”,並加強武備,崇尚節儉。公元226、231年都曾下詔,放寬催收農夫所欠租稅,不要再征租賦。

    這些措施促進了東南地區經濟的發展,提高了東吳的綜合國力,在客觀上也有利於農民生活的穩定和逐步改善。

    孫權於公元229年稱帝於武昌,國號吳,旋即遷都建業今南京。

    孫權非常喜歡喝酒,酒喝多了,往往會耽誤大事。不過,他能虛心聽人家的勸說。

    孫權當了吳王之後,曾大擺酒宴,招待群臣。到酒宴將要結束的時候,他親自起身,向大臣們行酒。走到騎都尉虞翻麵前,虞翻假裝喝醉,伏在地上。等到孫權迴到座位上,他又起身坐下。於是孫權大怒,手持利劍要殺他。當時在座的大臣都嚇得不敢上前勸阻,隻有大司農劉基上前抱住了孫權,不讓他去殺虞翻,並勸說:“大王在飲酒之後,殺掉有才能的人,是非常不妥當的。即使虞翻有罪,天下人又有誰知道呢?正是因為大王能文招人才,容納賢士,所以天下有才之人才望風而至,現在一下子廢棄了自己的好名聲,這樣做值得嗎?”孫權說:“曹操尚且殺掉了孔融,我為何不能殺虞翻呢?”劉基說:“曹操輕易害死賢人,天下人都反對他。而大王施行仁義,與堯、舜這樣的賢群相比,怎麽可以與曹操相提並論呢?”孫權聽了劉基的一番話後,怒氣慢慢地消退。虞翻因此而免於死罪。

    酒席後,孫權對手下人說:“從今以後,我酒後說要殺人,你們都不要去殺。”

    又有一次,孫權在武昌臨釣台飲酒,喝得酩酊大醉。醉後,他叫人用水灑席上的大臣,並對大家說:“今天飲酒,一定要醉倒在這裏不可。”當時,任綏遠將軍的張昭,板起臉孔,一言不發地離開酒席,走到外麵,坐在自己的車內。孫權派人叫他迴去,說:“今天隻不過是共同飲酒、取樂罷了,你為什麽要發怒?”張昭迴答說:“過去紂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長夜之飲,也是為了快樂,不認為是壞事。”孫權聽了,一句話也不說,臉上露出慚愧的神色,於是立即撤掉了。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軍南下,直逼江東,孫權作好了應戰的準備。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東吳糧官黃蓋,奉命調集數萬石軍糧,運往前線。

    運糧隊伍曉行夜宿,沿長江而上,這日來到夏口(今湖北武漢)。晚上,宿營在一家大客棧。大約子時,值班兵士突然發現幾個黑影在糧車邊晃動,就一邊前去捉拿,一邊大喊起來。糧官黃蓋自感運糧路上責任重大,睡覺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聽到叫喊聲,一個翻身就起了床,連忙唿醒押運的兵士,帶頭衝了出去。那些人見勢不妙,拔腿就逃。但其中一人還是被攔住,搏鬥中,那人被刀砍中要害,當場死亡。兵士們拿來火把一照,這盜賊表麵是普通百姓的打扮,但內衣褲均是曹兵的統一服飾。看來,是曹操派來盜竊糧食的。黃蓋檢查了一下糧車,因為發現及時,糧食完好無損,這才鬆了一口氣。從這兒以後,他們防備得更加嚴密了。

    時值梅雨季節,天空時晴時雨。這日天氣炎熱,兵士聞到了一股酸溜溜的味道,忙報告了黃蓋。黃蓋立即來到那些有酸味的糧車邊,這氣味正是從裏麵發出來的,難道遮蓋不嚴,雨水漏進去了?想想這是不可能的,裝車時,他親自在旁邊監督,事後還一車車地反複查看過的,這是怎麽迴事呢?

    黃蓋叫兵士拆開一看,大唿不好。原來,其中十多車麵粉的遮蓋物被人用銳利的刀具戳破,雨水再是順著那些小洞漏進去的,難怪這些麵粉結成團變味了。黃蓋猛地想到了那天晚上的盜賊,看來,他們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是來劫糧,而是來搞破壞的。隻怪自己麻痹大意,沒有想到這一點,釀成大錯。大兵壓境,戰爭將臨,糧食尤為珍貴。黃蓋自知失職罪大,軍法難饒,正巧,孫權帶著隨從察看地勢來了,就連忙前去請罪。

    十多車麵粉不能食用,孫權感到十分可惜,是否還有補救措施呢?想到這兒,他就走到糧車旁,隨手從麵粉袋中挖出一個粉團,拿到鼻子邊聞了聞,又仔細地看了看。其它都好,就是有點氣味罷了,如果用水清洗一下,把異味去掉,不是照樣能夠食用了嗎?他忙命侍從端來一盆清水,把粉團放了進去。可是,麥粉團柔韌,下水後仍舊抱成一團,這樣,裏麵的氣味怎能跑掉。孫權就把粉團在水中搓了幾下。這一來,奇跡出來了,粉團上的細粉紛紛掉下,粉團反而變得富有彈性更加柔韌了。孫權拿起來一聞,異味一點也沒有了。他大喜過望,忙命廚子去燒製。

    給孫權掌廚的廚師烹飪技藝自然不同一般,他拿走粉團,思忖了一番,就把它切成小塊,裏麵裹入切細的筍幹、韭菜、豬肉餡兒,放入油鍋中一炸,忙用盤子端了出去。

    孫權吃了一個後說:“真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他要部下也都來嚐嚐。

    大家吃了都讚不絕口。一旁的黃蓋更是轉憂為喜,忙上前一步來到孫權麵前說:“將軍,菜肴都得有名,這東西是你所發明,你就給它起個名字吧。”

    部下也一起附和著說:“將軍,就給它起個名吧!”

    孫權點了點頭,思考了一下,覺得它像牛筋一樣韌,又是麵粉做成的,就隨口而出:“那就叫它麵筋吧!”

    這一來,麵筋就傳開了。黃蓋因禍得福,自然免去了軍法處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開國皇帝之龍起中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夜夜流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夜夜流光並收藏開國皇帝之龍起中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