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朝建立伊始,秦始皇自稱皇帝,處在政權金字塔的頂端,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國家的行政、財政、立法、司法、軍事大權,都由他來掌握;所有官員的任免賞懲、生殺予奪的大權,都由他來操持。當然,為了行使這些權力,秦始皇承受著繁重的負擔。各級官府處理各種事務,都要層層上報,最後報告給秦始皇,“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每天批閱的奏章,至少有120斤的簡牘,連正常的作息時間都得不到保證。

    在治理國家方麵,秦始皇非常重視中央行政建製,設立丞相、禦史大夫等高級職位,協助處理國家事務。丞相作為百官的首長,具體負責行政事務,包括參與朝政、主持朝議、封駁詔令、選用官吏、審計地方治績等。禦史大夫作為丞相的副手,主要負責監察百官,管理公文圖冊。秦朝未設太尉一職,秦始皇本人獨攬軍權。丞相、禦史大夫之下設立諸卿,其中郎中令掌管宮殿門戶,衛尉掌管宮門衛屯兵,中尉掌管京畿警衛,廷尉掌管司法事務,治粟內史掌管財政事務,少府掌管山海池澤之稅和官府手工業製造以供應皇室的需要,將作少府掌管修建宮室,典客掌管民族和外交事務,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宗正掌管皇室屬籍,博士負責圖書收藏。秦朝廷遇有重大問題,召集丞相、禦史大夫與諸卿共同商議,由秦始皇親自裁決。

    在地方行政建製上,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徹底廢除分封製,全麵實行郡縣製。起初全國共有36個郡,隨著對周邊地區的拓展,後來增加到48個郡。每個郡設立郡守,負責管理本郡事務,另有郡尉掌管軍事,郡監(監禦史)掌管監察。郡下轄若幹縣,有萬戶以上者設令,萬戶以下者設長,令、長管理本縣事務,另有縣尉掌管軍事,縣丞掌管司法。郡、縣長吏都由朝廷任免,由此加強了中央集權。

    秦朝地方行政機構,以縣為基層單位,縣以下是鄉裏組織。一縣之內分若幹鄉,鄉下設裏,裏有什伍。鄉設三老、嗇夫、遊徼等職位。“三老掌教化,嗇夫職聽訟,收賦稅,遊徼徼循,禁賊盜”《漢書-百官公卿表》……裏設裏正,什有什長,伍有伍長,實行什伍連坐製度。此外還有亭,設在城市和地處要衝的鄉裏,直屬於縣尉,是鄉的同級單位。亭設亭長,協助縣尉管理治安。秦王朝依靠這些組織,管理和控製基層社會,以穩定整個國家。

    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即秦統一天下六年之後,秦始皇下令“使黔首自實田”《史記-秦始皇本紀》注引徐廣語。,即命令土地私有者向官府呈報占有土地的數額,官府根據呈報的數額征收租稅。這意味著在全國範圍內承認土地私有權,從而正式確立了土地私有製。

    為了統一征收租稅,秦王朝采取統一貨幣、度量衡的政策。廢除以往的各種貨幣,統一貨幣為兩等:黃金為上幣,以鎰(折合20兩)為單位;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製作圓形方孔。金幣供皇帝賞賜之用,銅幣主要作為流通媒介。廢除以往的各種度量衡器具,以商鞅變法時確定的度量衡製度為標準,製作統一的標準器具,推行到全國各地,並且定期進行檢測,以保證度量衡器具符合法定標準。這些措施的實行,對於建立新的經濟秩序,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秦始皇統一中國,除兼並山東六國之外,還包括對周邊地區的拓展。當時,匈奴作為一個強悍的遊牧民族,威脅著秦王朝北部邊疆的安全。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派蒙恬率領30萬大軍,準備反擊匈奴。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蒙恬集中優勢兵力,窮追猛打,迅速收複了河南地(今河套地區),接著乘勝進軍,又攻取了高闕、北假(在今內蒙古烏加河以北),在這裏設置了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同時,秦朝廷遷移大批罪犯,來新設諸縣屯戍。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又下令遷移內地民眾3萬戶,到北河、榆中地區定居。這一地區稱作“新秦”。秦王朝大規模的移民實邊,不僅有力地遏製了匈奴的侵擾,而且促進了西北邊疆的開發。為了加強對匈奴的抵禦,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從全國征調大批民眾和罪犯,配合戍邊的軍隊,把以往秦、趙、燕三國的長城連接起來,築成一條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裏長城。

    與匈奴相比較,當時東南和嶺南地區散居著古老的越族,包括東甌、閩越、南越、西甌,合稱“百越”。王翦滅掉楚國之後,率軍挺進到東南地區,迅速平定了東甌和閩越,在那裏設置了會稽、閩中兩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朝廷調集50萬大軍,派尉屠睢、任囂、趙佗等人,分兵五路,征伐嶺南地區。秦軍進入南越之後,遭到越人頑強的抵抗,加上後勤補給困難,戰事處於膠著狀態。為了解決物資運輸問題,秦始皇派監禦史祿開鑿靈渠(在今廣西興安),溝通了湘江和漓江之間的水道。秦軍繼續苦戰,深入到西甌地區。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又征發嚐逋亡人、贅婿和商人,投入到戰爭中去,終於平定了嶺南地區,設立了南海、桂林、象三郡。後來,秦朝廷不斷遷徙內地民眾和罪犯,來到嶺南地區駐守,從而加強了這裏與內地的聯係。

    通過長期的開疆拓土,秦王朝的疆域空前遼闊,“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史記-秦始皇本紀》。,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這種統一的政治格局,奠定了中國曆代的基本疆域,推動了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促進了漢民族的形成及與周邊少數民族的聯係,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

    秦始皇在位時期,根據秦王朝的實際需要,從以水德主運出發,把商鞅變法以來的各種律令加以補充、修訂,構成一部比較完整的《秦律》,頒行於全國。1975年2月,在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包括一大批法律條文,其名目有《田律》、《倉律》、《工律》、《徭律》、《效律》、《藏律》、《傅律》、《戍律》、《捕盜律》、《廄苑律》、《金布律》、《關市律》、《司空律》、《軍爵律》、《置吏律》、《傳食律》、《遊士律》等等。這些法律條文,構成秦王朝法律的基本體係。

    《秦律》的製定,主要是為了保護土地私有製,防止和鎮壓反秦勢力,穩定秦王朝的統治秩序。因此,《秦律》規定的刑法,非常繁雜和嚴酷,僅僅是刑罰的種類,就有笞、遷、髡、黥、劓、宮、戮、磔、絞、烹、坑、棄市、車裂、腰斬、梟首、從死、三族等名稱,其中不少律文是針對“盜賊”、“臣妾”來製定,這表明《秦律》的階級屬性。因為刑法嚴酷,特別是實行什伍連坐,株連三族,秦朝人民深受其害,以至於“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漢書-刑法誌》。,形成悲慘的社會景象。

    秦始皇在位時期,適應統一國家的需要,實行了新的文化政策:

    一是統一文字,即廢除六國原有的文字,把整齊的小篆作為標準文字,把簡化的隸書作為通用文字,在全國範圍內使用。小篆是李斯以秦國通用的大篆作基礎而製定的一種形體勻圓、筆畫簡略的規範文字,隸書是程邈根據當時字體的演變特點而製定的一種形體飄逸、書寫簡便的新型字體。秦王朝統一文字,作為一次全國性的文字改革活動,有助於漢字係統的全麵推廣,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發展。

    二是“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秦統一天下以後,適應曆史發展的慣性,選擇法家思想作為統治思想。法家思想主要是商鞅、韓非的政治思想。商鞅認為,治理國家的目標,是實現國家的富強;治理國家的手段,是推行“農戰”方略。國家要想富強,就必須發展農業生產;發展農業生產,就能增加國家收入;增加國家收入,就能搞好軍隊建設;搞好軍隊建設,就能提高軍事力量;提高軍事力量,就能打贏對外戰爭;打贏對外戰爭,就能奪取更多的土地和人口;奪取更多的土地和人口,就能進一步發展農業生產。農業生產和戰爭相互促進,使國家走向富強。韓非認為,“法”是君主治理國家的成文法令,“術”是君主駕馭群臣的政治手段,“勢”是君主生殺予奪的權勢,隻有把這三者結合起來使用,君主才能確保自己的統治地位,才能使國家長治久安。秦王朝的統治思想糅合了這兩種政治理論,同時吸收了陰陽、儒、道諸家思想。從另一方麵看,秦始皇因為推崇法家思想,特別重視法製建設,製定出各種國家法令,在秦王朝的政治生活中,各級官府必須貫徹執行法令,一般民眾要跟官吏學習法令,最終把國家法令落到實處。

    三是焚書坑儒。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秦始皇在鹹陽宮設宴,一群博士為他做壽。仆射周青臣稱頌秦始皇的功德,說天下平定之後,實行郡縣製,使每個人都得到安樂,遠離戰爭的禍害,而博士淳於越主張分封製,趁機勸秦始皇分封宗室子弟和功臣,作為朝廷的輔助,保障國家的長久安定。秦始皇讓群臣討論,丞相李斯認為:“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則學習法令辟禁。今諸生不師今而師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史記-秦始皇本紀》。因此,建議除《秦紀》、有關醫藥、卜筮、農桑的書籍和博士收藏的《詩》、《書》、諸子著述外,銷毀所有私人藏書;私人談論《詩》、《書》者,一律處以死刑。秦始皇讚同李斯的建議,立即下令執行。三十五年(前212年),秦始皇重用方士煉造仙丹,尋找奇藥,始終得不到迴報,一些方士、儒生私下散布不滿言論,批評秦始皇的做法,加上侯生、盧生兩人擅自逃跑,秦始皇聞訊大怒,就派禦史嚴加查辦。這些人相互告發,牽連出一大批方士、儒生。秦始皇親自劃定460人,以妖言惑眾的罪名,把他們坑殺於鹹陽。這就是“焚書坑儒”事件。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改善全國的交通狀況,開始大規模地修築馳道。其中有兩條主幹線:包括上郡道、臨晉道、東方道、武關道和西方道。上郡道起自高陵,通往上郡;臨晉道越過黃河,通往河東、上黨等地;東方道經由函穀關,通往三川、河內等地;武關道經由武關(在今陝西商州),通往南陽、南郡等地;西方道經由今隴縣,通往隴西。此外,有棧道越過秦嶺,通往漢中地區;直道起自雲陽(今陝西淳化),通往九原(今內蒙古包頭)。據記載,秦朝“為馳道於天下,東窮齊燕,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鬆,為馳道之麗至於此”《漢書-賈鄒枚路傳》……秦製50步約合69米,3丈約合7米,說明馳道的路況很好,堪比現代的高速公路。這些馳道、棧道和直道,構成了一個以鹹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把全國各地緊緊地聯係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秦始皇二十年(前219年),在開發嶺南地區的過程中,為了方便運送軍隊和物資,秦始皇派監禦史祿負責開鑿靈渠,把湘江和漓江連接起來。靈渠作為一個古老的運河,溝通了長江、珠江兩大水係,成為中原與嶺南地區之間的水路交通要道。在開發西南夷地區時,秦始皇派常頞調動民力,利用原有的僰道,修築成通往滇地的“五尺道”。這樣一來,秦朝廷頒布政令,就可以經過棧道、金牛道和五尺道,迅速送達西南夷地區,從而拉近了西南夷與內地的聯係。

    總起來說,秦始皇的政治作為,連同秦王朝的諸多建樹,實現了春秋戰國以來的曆史轉折,開啟了秦漢以降的文明進程,成為中國曆史上的一座豐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開國皇帝之龍起中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夜夜流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夜夜流光並收藏開國皇帝之龍起中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