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閣老重重點頭:“既是如此,便待齊王大勝歸來,再議封賜之事。不過如今戰事壓力已緩,西北又遍種祥瑞靈穀,供得起大軍北逐殘虜,其實不一定要親王坐鎮……”如今國庫豐實,西北糧產又不遜江南,周王如今縱不在漢中,給大軍的供應也絕不會出問題。當年周王出京,為的是王妃管束不嚴,宮女有不敬之言,而非周王有過錯。他這些年看得出聖心仍在周王,況且不論聖寵,周王居長居賢,朝中更有哪個皇子能比他?齊王好武,魏王終究晚生了幾年,隻排在第三,後麵的皇子更不必說了。若聖上有意,此時便可讓周王迴朝了。李勉心下度量著幾位皇子的資質、出身,稍稍抬眼,暗窺天顏。聖上眼瞼微垂,淡淡道:“李先生之言甚有道理。既如此,二王的賞賜暫且不論,三位先生替朕安排告祭天地、先祖的祭祀。”先在京中祭祀,再安排下車駕儀仗,他在位期間有此不世之功,亦足以封禪泰山了。三位閣老的眼同時瞪大了幾分,原本有些耷拉的眼瞼被擠得堆成幾層深深的雙眼皮,倒顯得比平常眉清目秀了些。天子看著他們似比往常好看些的臉龐,也覺著舒心,含笑問道:“朕欲封禪泰山,先生們可有什麽要說的?”若論當今功績,自是遠勝前朝諸君王,足以行封禪之事。可畢竟朝中不可無君,若陛下要南下封禪泰山,朝政當由何人主持,軍事當由何人定奪?聖駕移動可不比普通官宦出行,此去泰山至少也要有兩三個月,朝中豈可無人坐鎮?陛下若要遠行,是要將朝政交予他們三個老兒還是留京的年少親王?三位閣老心念電轉,忽然想到一人——若周王還朝,無論是民生還是軍務,他都能擔當得起來的!呂閣老白須微顫,試探著問道:“陛下此番南下,可要將周王先召迴京?”正是要召周王還朝。天子終於等到有人勸諫他召周王迴京,當即應道:“周王仁厚賢能,堪當監國重任,朕不在京中時,皇室中人與朝政、軍務暫由周王處置,有不能定奪者再報與朕便是。”若周王有什麽不懂的,還請三位先生多教導。監國……聖上莫非終於要立儲了!三位老先生激動得眼皮又雙了幾層,連忙俯首立誓,不敢負聖上所托。他們這就去擬旨,請周王王駕還京!三位老先生以為今日的刺激夠了,正要退迴去擬旨,聖上卻又添了一句:“若隻一道聖旨便把周王調迴,未免不夠鄭重,還該選個身份貴重的使者迎他迴京。”身份貴重的使者好辦,這種事一向是從宗室或勳臣中選人的,京裏最不缺的便是這兩種人。不過周王去漢中時舟車勞頓,聽說是吃了不少苦,若選太年長的使者隻怕對方路上生病,反添麻煩,年少的又怕他們照料不好周王一家……好在呂首輔輔政多年,對京裏人物了如指掌,能在眨眼之間篩出最合適的人物:眼下京裏就有一位身為周王姻親,又剛在西北立下數樁勸降大功的僉都禦史桓淩。他年紀又輕,身體好,擅騎馬,由他去迎接周王不特知份合適,路上也不會耽擱工夫。還有一點巧合,就是這位桓禦史還是他首輔的門生,呂大人內舉不避親,一下子就想到他身上了。天子聽到這個“桓”字,也不禁點了點頭,笑道:“呂先生推薦的人豈有不好的?隻是朕記得桓淩現在隻是僉都禦史,身上不曾有爵位?”呂首輔低頭應道:“他雖曾隨周王殿下巡察九邊軍務,又出關招撫,卻一直是以督察風憲的身份,如何能如真正的將帥一般論爵呢。”聖上若嫌他身無爵位,要另選別人,他們就隻得去請宗人府安排了。幸而新泰帝原也不想讓別人迎周王迴來,隻搖了搖頭,輕描淡寫地宣了另一道動人心魄的旨意:“本朝的確少給文官授勳,不過太子的妻兄豈有無爵的?這兩天辛苦幾位先生,便先宣立儲之事,將桓淩應加的爵位與他的戰功並在一起議一議吧。”第279章 立儲是國家大事,雖然周王年居最長, 溫厚賢德, 入主東宮可謂人心所向, 但不可如此匆促地召告天下,更不該簡簡單單一道召旨就在陝西封了。天子之意, 是要將周王接迴京來,再詔告四方,行立儲大典。之後將國事托付周王, 他便可安心往泰山封禪, 迴京以後也由太子分擔些政務, 自己少勞心國事,享享含飴弄孫之樂。既然尚未正式立儲, 桓淩的封爵也暫不以太子妃兄長的名義, 依軍功加封便是。待周王還京, 立儲封妃之時, 再由禮部給他家人一並加爵位、虛銜。三位閣老領會了陛下的意思,便退迴內閣商議擬旨之事。張、李兩位閣老入座後便向呂閣老拱手道賀, 先賀國本終於要定下, 再賀他這學生得以軍功封爵——雖然本朝因著太祖是北方漢人世侯出身, 染了些外族習氣, 向以世家之女充宮闈, 並不抑製外戚,可在封爵時,以外戚身份得的爵位卻有誥無券, 不能世襲,比以軍功論爵的低了一等。桓淩這迴托了周王的福,能以軍功封爵,來日前程眼見更廣闊些。不過他也沒有親子,那爵位世襲不世襲的倒不算太要緊。呂首輔感慨幾句,張次輔倒被他勾得想起一樁正事來——“我記得桓淩與我那弟子宋時是成過親的,如今可也該加封誥?可這男子如何加封?太子正位大典是否也該叫他進京參加?”大鄭可不曾有過男子封誥的先例,可他們倆這也算經了禦前的婚姻,這麽多年來都已鬧得天下皆知了,總不能當作無事吧?遠的不說,前日桓淩帶土默特王子入京時,捎迴來的報紙上都還印著他們夫妻二人招待使草原使者跳異域舞、遊黃河的故事呢!呂首輔和張次輔認了多年的親家,自然將這婚事當真,不禁也泛起愁容,考慮起了該如何安置宋時。唯李閣老還要掙紮一下,問那兩位同僚:“可知他二人是真成親了不曾?雖然一向有這個說法,卻不曾見他兩家辦喜事吧?”兩個翰林成親,總該請師長赴喜宴吧?可他也不曾聽說過兩位閣老吃過桓、宋二人的喜酒啊。張次輔搖頭道:“雖不曾請我們,可宋家父子應當都認了這樁婚事的,聽說兩家譜諜都改了,年節時還要相互走動。依我之見,恐怕是當初桓兄一家出京的時候,他們小兩口兒為安祖父的心,就急趕著辦了,所以事事簡單。”且這世間也不曾有兩個男子成親的,或許兩家人當時怕羞,不敢聲張。後頭見他們兩人互相扶持著過得越好,不曾為這樁婚事壞了前程,也就放開胸懷肯對人言了吧。說起來,宋時他二哥做了中書侍郎,就在廊下辦公,可要叫他過來做證?叫叫叫!李閣老懷著最後一絲希望見了宋昀,然後便從他口中聽到了比他預想中更難以接受的消息:“桓老大人出京後他們便成了親,上了宋家,咳,兩家都上了族譜。舍弟與桓大人又都是男子,也不必提誰嫁誰娶了。”宋二哥這些年在家裏把桓淩當弟妹,當著閣老的麵,還是要給這位四品僉都禦史留麵子,不直說他是宋家的兒媳。就這麽一大方,卻令李閣老眼中的光芒又泯滅了幾分。待他下去之後,李閣老便認命地說:“且不提別的了,要緊的是如何賜封……一個男子總不能封誥命吧?自古也不曾有太子妃娘家嫂子封爵的……若是桓淩下嫁倒好算些,太子妃姊妹的夫婿便不必封賞……不對,男子又不能按外嫁女身份算……”三位閣老計議良久,給桓淩加的爵號倒擬了好幾個,仍沒想出宋時該怎麽封,隻得在轉天呈進爵號時將這問題一同推給聖上。可加散階、可升職、可封爵,端看聖意了。他們三人丟開包袱,專心籌備周王還京、冊封太子一事,新泰帝打開這封未加批注的奏折,卻也陷入了他們昨日的煩惱中。這兩人……怎麽成親這麽早!若他們此時還未成親,等幾年後宋時任滿還朝,賜他們一場熱熱鬧鬧的婚宴,不就把這封誥的事糊弄過去了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