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的記錄看不出什麽,堅持記個幾十上百年的,就是後人安排農事、預測災異的種要資料了。都說做一件事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他現在穿到了五百多年前,做什麽不是最好的時間?這麽一想,他頓時充滿幹勁,將許多之前因為缺錢、缺人手而沒能幹起來的事重新納入未來的三年計劃當中。桓淩雖然沒有他這種迴到五百年前做事業的機遇,卻也抓緊了做事情的第二好時機——重在當下,想到什麽立刻就做。迴城之後他就先去車行訂了兩大罐潤滑輪軸的石脂,拿了宋時兌來的石油分餾技術文獻,一麵自學一麵埋頭寫世情文章,幫著宋時掙些晉江餘額。前些日子他們去看了氣象站,他恰好有些思路,想寫幾篇地方官祈雨、祭祀之禮,試試晉江網會不會收。畢竟他從宋時身上看出來,他們那時候官員早不做,甚至也全然不信這些鬼神之事,想來流傳到那時的文字也比不上他能寫出來的詳細。他豈止寫地方祈雨儀式,還要去跟妹夫周王聊聊,問出宮中祈雨的詳細流程。周王年紀輕輕,不知道他拿自家事寫稿賺錢的用心,隻當他是為旱災早做準備,便將從前參與儀式的經驗原原本本地告訴他。那祭台怎麽布置、神像怎麽抬出擺放、道士怎麽做科儀、供的什麽香燭、祭品……桓淩一一拿筆記下,神色極為嚴肅,幾如馬上要依法求雨似的。周王授罷經驗,見他如此認真,不由得多問了一聲:“我聽說宋兄在城中外各處都放了氣象箱,能報晴雨、測寒溫,難不成還能測出明年將有旱災?”不,測不出明年將有旱災。但能兆出我們憑著這旱災祈雨之法,能賺上一筆晉江幣,換來煉化石油的化工秘法。他合上筆記,朝周王躬了躬身,滿心歡喜,真誠地謝道:“非為防災荒,隻是下官好奇罷了。今日得殿下解惑,下官心中亦有所得,需去實驗室驗證一番,明年殿下便見得到成果了。”他在周王迷惘、驚訝又摻了幾分崇拜的眼神中飄然而去,憑著這本原始資料連寫幾篇科普短文。他如今寫現代文越來越順暢,越來越合發稿的格式,寫好的文章宋時拿過去隻須照著輸入,不必改動多少,十分省心。他省下的心力就給桓淩做了個超長水銀溫度計,能測到三百度的那種——畢竟水銀沸點在357攝氏度,再高溫度計就炸了。不過這溫度也暫時足用了。因為石油在六十到一百五十度就能分餾出汽油,一百五十度到三百度可得煤油,再之上是柴油……這三樣甚至已經超過他們目前所需了。桓淩接過寄托著宋時滿心希望與漢中石油工業未來的溫度計,又拿出按實驗裝置圖定製的冷凝管、牛角管,配上燒瓶、燒杯、酒精燈等實驗儀器,仔細固定好,往燒瓶中倒入幾塊碎瓷片,緩緩注入一杯石油。第220章 這就是汽油的味道……多麽好聞。和他前世天天聞到的味道一樣銷魂,瞬間令人憶起過去那些出門就能開車, 上了馬路就堵得走不動的日子。他仍舊遵循著扇聞的守則, 深深吸了幾口充滿熟悉的化工汙染的美妙氣味, 也給桓淩扇了點兒聞聞,特別自豪地說:“怎麽樣, 好聞不?我小時候可愛聞排氣管後麵的汽油味兒了,這就是大馬力電機的味道、大工業的味道……別聞多了,有毒。”桓淩也是習慣性地他給什麽就聞什麽, 聽到“有毒”二字, 才想起這些石油產品都是有毒的, 苦笑一聲,無奈地說道:“你明知道有毒, 方才怎麽還聞了這麽久?”不過他看教材裏也沒寫聞到汽油後有什麽疾患, 宋時能將瓶子遞到他眼前, 自然也是毒性不大。他還是教訓了宋時兩句, 盯著他把汽油倒進玻璃瓶裏存放,自己又埋頭盯著下一步煤油的分餾。煤油的味道有點甜, 有點膩, 不如汽油那麽讓人上癮。宋時不愛聞這味道, 直接倒進玻璃瓶裏, 旋上磨砂玻璃蓋, 摸著下巴說:“迴頭叫玻璃廠做個煤油燈,這燈可比一般油燈亮,咱們家掛上幾個, 晚上照明可比一般蠟燭強多了。”就是容易有煤煙,不過不要緊,勤換壁紙就是了。反正平常家裏照明用的也是油燈、蠟燭,點起來煙熏火燎,過一陣子照樣是得換一迴紙的,用煤油燈也添不了多少麻煩。燒瓶裏還剩下許多濃稠的黑色液體,若再加熱到四百度以上,還能再萃取出柴油。不過高二化學《石油的分餾》實驗流程裏就隻加工到煤油,他們也怕後麵再加熱控製不好溫度,石油暴沸,看看溫度計已到頂,索性就在這一步結束了實驗。剩下的瀝青先存起來,迴頭製出更耐高溫的雙金屬溫度計再做深加工。這是高二化學的一小步,卻是漢中府工業騰飛的一大步。宋時晃眼間仿佛見到了一座現代化城市在眼前拔地而起,閉上眼再睜開,眼前還是古色古香的傳統梁柱結構磚木房屋,屋裏點的是紅油燭,連煤氣燈都還沒用上。先定一個小目標——讓周王府和他們漢中府衙門都能用上煤油燈,然後試著提取出杜仲膠吧。就算不能成功將它做成軟質橡膠,能把它當成塑料,用來絕緣、防水也是好的。對了,這膠能做鞋底嗎?=============過了十月,新糧已轉運入京,聖壽節的賀禮也隨船附了上去,這一年的大事便都算了結了。府裏湊得齊糧食、稅銀,還能補補前幾任的積欠;下頭各縣不說處處豐收,至少也都有大戶包得起稅,官麵上的成績都頗過得去,可以不必擔心考績不合格。百姓們繳了糧稅、賣了餘糧,有富裕的糧食便把來釀酒;秋下新收的菜蔬或漬酸菜、或醃醬菜、或切了曬成菜幹;廚下養的雞鴨下了蛋,也不用都攢著跟貨郎換針頭線腦,也舍得自家吃幾個;春日捉的小豬也有百十斤了,再養兩個月,恰可殺豬過年……這一年漢中府官民百姓最好的日子到了。學生除外。略陽縣令及屬官除外。糧食運轉大計完成之後,宋知府就在南鄭(示範)縣內推廣了全民掃盲班。在城外各裏、各鄉、城中各街、各坊請童生講課,每月支給二升米的報酬,一人發下《新編漢中農事蒙學》一套,黑板一塊、白色、彩色粉筆各一,給本鄉裏不識字的成年人開蒙。各處裏長、鄉約按本街本裏人數,各領一張草紙印的生字表、九九乘法表,每天安排半個時辰的識字課程,兼學基本的加減乘除,爭取盡快降低文盲率。每天教半個時辰書,就能換來一般廩生該得的米糧,對於一些久試不第、以教書為生的貧寒蒙生來已算不少了。也有些讀書人不缺錢糧,隻為求一份宋三元親手編的《農事蒙書》,便寧可犧牲讀書備考的工夫,接下掃盲班的差使。這些掃盲班的新學生享不得高床暖枕,睡到日上三竿的好日子;不第的蒙童、童生們每日也多了件事做,少了與朋友作文會、賞秋景的工夫。他們的日子過得忙累,在他們之上的生員們也不得清閑。桓老師如今既已研究到了高二化學,自己做石油分餾實驗之餘,也開始帶著學生們做此類實驗。石油分離出直餾汽油,汽油經三十度以上低溫分餾,再深加工出石油醚……從研究生班到職業班,年長沉穩的學生都帶了一遍,一麵教授這些實驗,一麵略微傳授化學知識。但不像課本上一樣從元素、化學鍵之類難以驗證的知識教起,暫時也不提元素周期表,隻從初中化學實驗做起,慢慢展示給學生們不同元素的性質。他以一己之力挑起了家裏的教學大業,宋時抽出身來,寫信給略陽縣,教他安排在秦嶺山腳處多栽杜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