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梁曉秀有一個雄心:做一個歐洲問題專家。因此她對歐洲人研究的比較多,她認為開餐館就是和人打交道,所以有必要研究客戶,而客戶都是歐洲人。她最初幾年總覺得歐洲人的特點就是固執、刻板、教條;後來她又認為那些現象隻是表麵現象,不能說是歐洲人的特點。


    起初她以為歐洲人都一樣,沒什麽區別;後來她才發現歐洲人也有差別,不同國家的人有不同的特點:法國人和德國人就不一樣;同樣英國人和法國人也不一樣。她一直想做歐洲問題專家,她知道要想實現那個願望,她必須把歐洲每個國家的人研究透徹。


    這是一項費力費心的浩大工程,歐洲幾十個國家、幾十種語言,要想把每一個國家的人琢磨透徹,確實不是一件容易事,甚至是不可能的事。她計劃用20年時間把歐洲主要國家的人了解透徹。


    從整體上看,她認為歐洲人很現實,他們的理想色彩很少。時代的變遷盡管對歐洲人有一定影響,但歐洲人本質的東西改變不多、不徹底。歐洲各國人雖然有一定差別,但他們似乎也有共同點。歐洲的文化、曆史和社會製度對他們的影響巨大:他們對外人很少表示關注。一般老百姓隻知道安心過日子,哪管什麽世界上的閑事。他們看起來冷漠,冷淡,無動於衷,似乎沒有多少人情味。他們對自己的錢財看得很緊,生怕遇到不測之事。他們像一個摳門的小農,整日捂著他們的錢袋子過日子。他們雖然也想發財致富,但似乎不得要領。


    梁曉秀開中餐館接待顧客,感覺歐洲人簡直就是“傻帽”,他們吃完飯還給小費。有一次一個大客戶一次就給了100歐元的小費,折合成人民幣就是1000元,相當於她在老家種地一年的收入。


    她認為,中國人對歐洲的了解勝過歐洲人對中國的了解。但從深層次上看,其實雙方遠沒有把各自的對手研究透。想想看,中國和歐洲遠隔千山萬水,有多少中國人或歐洲人能分別在中國和歐洲居住多年專門研究對象國呢?如果說中歐雙方能夠相互了解得透徹,那也是少數學者的“專利”,而學者有時不免帶有學究氣。一般民眾根本不可能去做深入透徹的研究工作,他們不過是大致相互了解而已。相互了解的願望是好的,但能了解到什麽程度是另一迴事。


    她在歐洲見到過幾十個所謂的“中國通”,他們對中國的了解雖然有獨到之處,但仍然停留在事物的表麵:沒有深度。反觀中國的歐洲問題專家,大概也不敢說對歐洲有透徹的了解。所謂了解都是相對的。真正的了解是要進入到對方的骨子裏慢慢泡出來的。而這又需要長時間地生活在他們中間,徹底掌握他們的語言,了解他們的文化和風俗習慣,像他們一樣生活、工作、娛樂;此外還要有敏銳的眼光和悟性。


    她生活在法國,每天都接觸歐洲人,有得天獨厚的便利條件,她想在有生之年成為歐洲問題專家。


    她還記得在國內時經常聽到“外賓”這個詞,她在法國居住6年多後對這個詞非常反感,認為中國可以淘汰這個字眼了。在法國、在歐洲根本就沒有外賓這個概念。她沒有那法國護照,她還是中國人;可是她從來沒被歐洲視為“外賓”。在歐洲所有的人都一樣,唯一不一樣的是:本國人的利益高於一切。外國人?對不起,一邊站!


    一般歐洲人對中國的了解非常膚淺,甚至一無所知。但他們對美國的了解比較完整、準確。美國人畢竟是歐洲人的後裔:1/4美國人的祖先是德國人,此外還有英國人、法國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等。正是這些歐洲人最早來到美洲大陸,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


    歐洲與美國有相同的社會製度、相同的價值觀、相同的文化,這使得歐洲人易於了解美國。更重要的是,美國是當今世界上的唯一超級大國,而歐洲曆來服膺強國,所以他們關注美國,重視美國。在歐洲人看來,過去歐洲一直是“世界中心”;如今美國和歐洲就是當今世界的“世界中心”。“歐洲中心論”的思維定勢直到今天依然頑固地保留在他們腦海中。他們甚至對日本這樣的世界經濟高度發達國家都不屑一顧。


    按照中國人的思維,梁曉秀覺得歐洲人的性格在許多方麵都是不可理解的。比如歐洲人的刻板,教條,固執等等,她都不大好理解。但是在歐洲生活多年並近距離細心觀察他們的生活習慣及處事原則,熟悉他們的文化和曆史後,她覺得對歐洲人的了解加深了。


    她想:中國人無形中受到中國幾千年延續下來的風俗和習慣的影響,歐洲人何嚐不也是受到他們傳統文化的影響呢?歐洲人也有善良、天真、單純的一麵,有些歐洲人如同孩童般“天真”、“幼稚”,讓她感到親切,感到溫暖。她接觸的一些歐洲人天真得有時讓她感到似乎“很傻”,“很愚”,其實這正是他們人性無掩蓋的展示。一般歐洲人骨子裏還充滿了墨守成規的意識,他們似乎不知道撒謊,不知道欺騙,不知道敲詐。她在歐洲結交的幾個好朋友,其熱情、大度、豪爽有時讓她甚至懷疑他們是不是歐洲人。後來仔細分析,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和中國發生過某種關係,都和中國人打過交道。她便暗想:莫非這些人由於受到中國和中國人的影響而改變了他們的習性?──當然不無完全是這樣,因為從他們身上還能感受到歐洲人顯著的特點。


    中國人與歐洲人交往已經幾個世紀了,但是相互之間的徹底理解,在她看來,現在還做不到。中國人對歐洲人的了解還有缺陷,有時她甚至想讓兩個反差如此之大的中歐不同種族的民族相互徹底了解是根本辦不到的事情。


    為什麽呢?


    中歐之間有太多的不同點:人種不同,曆史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不同,價值觀不同,社會製度不同。總之,不同點太多,反差太大,所以相互了解極為困難。梁曉秀認為,別說一般民眾,就是歐洲一流學者和政客對中國的了解也是有限的、片麵的,還有許多誤區。她來法國6年多,頭兩年還認為她對歐洲人挺了解了;但現在她卻認為自己對歐洲也有缺陷和偏差。她過去隻看到了一些表麵現象,而沒有看到深層次的東西。


    那些天她重新梳理一遍中歐之間幾個最大的不同點。中歐實行兩種社會製度,即社會主義製度和資本主義製度。在歐洲人看來,這是一種對立的、不可調和的社會製度,由此必然會引申出不同的價值觀。


    歐洲和美國盡管偶爾也會產生不同的意見,有時甚至還有爭執,似乎他們的分歧十分嚴重。比如,歐美發生貿易摩擦時,雙方針鋒相對,互不相讓,最終訴諸世界貿易組織解決貿易爭端。但這隻是表麵現象。事實上,歐美之間所謂的爭執隻是人家的“家庭內部事務”,沒有形成敵我矛盾。歐美在社會製度、價值觀方麵是一致的,這使得他們能夠結成天然的盟友,就好像“一家人”似的。


    反觀中國和歐洲,梁曉秀認為雙方的製度不同、價值觀不同,相互理解非常困難。由於這個緣故,中歐雙方都以各自的政治、經濟、文化視角看待問題,分析問題。20世紀70年代,中國在經濟貿易領域還微不足道,歐洲人甚至對中國的經濟貿易“不屑一顧”。中國經濟那時確實很差,和歐洲相比,都沒有可比性。


    對此,梁曉秀感受頗深。她對中國近代史有相當的了解,認為中國經濟落後就是因為近代的種種主客觀原因造成的。


    翻開中國近代史看,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一直受到外來列強的侵略和壓迫,即使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為了保家衛國,中國不得不抗美援朝,抗美援越。


    反觀歐洲,而歐洲一些國家在曆史上奉行侵略、擴張政策,殖民地遍布歐洲以外的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幾乎占領了全世界。中國的香港和澳門就是英國人和葡萄牙人占領的。歐洲殖民者把他們的社會製度、政治構架、宗教信仰、風俗習慣、語言文化帶到了遍布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其影響一直存在。歐洲殖民者在美國把土著印第安人幾乎趕盡殺絕,把歐洲一整套社會製度、文化習俗都搬到了美國。美國人今天講的英語是來自英國的英語;此外西班牙語和法語在美國和加拿大還有很大市場。南美的巴西操葡萄牙語,其餘絕大部分國家都操西班牙語。法語、葡萄牙語、英語、西班牙語等歐洲語言如今是許多非洲國家的官方語言。在亞洲不少國家同樣如此。


    可見,歐洲的曆史是一部擴張、侵略的曆史。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受壓迫、受奴役的曆史。


    梁曉秀認為語言的差別是中歐之間最大的差別之一。中國語言和歐洲語言之間的差別之大,不懂兩種語言的人是體會不到的。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語言。歐洲各國之間雖然也有不同的語言,但差別遠沒有中文和歐洲語言那麽大的差別。拉丁民族法國、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等國家雖然語言不同,但差別不大,他們相互之間幾乎都能聽懂對方的語言。日耳曼民族德國、荷蘭、丹麥、瑞典、挪威等國的語言也接近,能夠相互交流。


    語言上的障礙成為中歐雙方相互交流的一大障礙;雙方的交流隻能通過翻譯進行,而翻譯有時還不可靠。歐洲國家有幾十種語言,其中較大的語種有德語、法語、英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葡萄牙等語種。中國和歐洲許多發達小國家如荷蘭、瑞典、丹麥、芬蘭等國家進行交流時使用的語言並不是他們的本國語言,而是英語,其中的漏洞、誤解不可避免。


    語言限製了交流,也限製了相互間的了解。中國人和歐洲人的所謂相互了解,在梁曉秀看來隻是那些能使用對方語言的人們之間的交流,換句話說是小眾化的了解和理解,範圍極其有限。而在大眾層次上中歐雙方難以實現全方位徹底的相互了解。相比之下,歐洲各國人相互的理解就要容易多了。


    她由此意識到從語言入手,是了解歐洲人的最佳方式。由於她住在法國,講法語,對法國人的了解遠超過對其他歐洲國家人的了解。她已經開始學習德語和英語了,能用哪兩種語言和講母語的人做簡單的交流。她計劃在10年時間內熟練掌握英德法三種歐洲語言。有了三種語言,她就可以了解絕大多數歐洲國家的人,可以通過交流了解他們。


    梁曉秀在法國住得久了,越發感覺了解一個民族太不容易了。她對歐洲人的了解還不夠深入,還有很多空白處。她雖然接觸過歐洲各階層人士,但是他們之間的交流總是停留在淺層次上。在她看來,由於語言的限製,她對歐洲人的了解受到一定的限製,沒有深度可言。她雖然講一口流利的法語,但她的法語與講母語的法國人相比,還是有差距。她的法語聽說已沒問題,但是讀寫還存在問題,特別是寫,她還不能寫出高水平的法語來。


    她認為,人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動物,最難了解。即使中國人之間相互了解透徹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歐洲人之間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她隻能從整體上入手,從麵上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然後才能逐漸深入到本質上去了解一個民族的基本特性。


    經過這幾年的思考,她認為她對歐洲的了解和認識,迄今為止還停留在初始階段。前麵的路還很長,但她沒有失去耐心,更沒有灰心失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餐館的秘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草原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草原風並收藏中餐館的秘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