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從開始學習做中餐那天便迷戀上了中餐,他全神貫注,天天泡在廚房,虛心地和尼姆學做中餐。宋福祿看老外那樣子不像是做樣子,而是全身心投入到了製作中餐的工作之中,便鼓勵他說隻要他堅持下去,一定會有收獲。
宋福祿把老外學中餐的情況向梁曉秀作了詳細的匯報。梁曉秀說他們先讓老外學一陣,過一些日子,宋福祿適當給老外指點一下。
布朗第一天上灶炒菜就把手燙了,而且還把一鍋麻婆豆腐攪碎了,起初,他很沮喪,還受到尼姆的批評。但他沒有放棄,第二天照樣上班,給尼姆打下手。
尼姆是法國廚師中做中餐最好的廚師,他看布朗很虛心,有心學習做中餐,便也認真地教他做中餐。老外教老外,有諸多方麵。尼姆一年多前和宋福祿學做中餐時也走過彎路,他現在知道怎麽樣讓新手避免走彎路。他和布朗說,學做中餐,關鍵一點是要掌握要領,不能沒有目的地學。
布朗便問他中餐的要領是什麽,怎麽掌握要領。
尼姆拿出專家的派頭說,確切地說,做中餐憑的是經驗和感覺,沒有確切的規則。他曾注意留心觀察宋師傅炒菜,發現他從來不計算調料的分量,而是完全憑經驗下料。比如在一個炒鍋裏坐10盤或5盤麻婆豆腐,所用的調料分量肯定不一樣,宋師傅不用稱重量,用肉眼就能斷定調料的多少。
“就是說,他計算準確,是吧?”布朗問道。
“非常準確,就像用秤稱過一樣。那就是經驗。”
“那你說的感覺指的是什麽?”
“宋師傅炒菜的感覺非常好,他一眼就能看出鍋裏的菜進了多少調料,火候怎麽樣了,什麽時候該翻動,攪動,顛鍋。”
布朗覺得顛鍋是一個絕活,特別有美感,便請教尼姆怎麽顛鍋。
尼姆說,那的確是一項絕活,很不好掌握;他做了一年多中餐,還是掌握不好顛鍋的技巧。實際上,那還是一項危險的活,弄不好熱鍋中的菜會給顛出來,甚至會燙著廚師。他們當初都犯過那樣的錯誤,不是把菜給顛出了鍋,就是自己被熱菜燙著了。
布朗琢磨了一陣顛鍋,決定先做試驗性嚐試。他先前被熱菜燙過手,不敢把菜燒熱了顛鍋,而是在炒鍋裏放水、蔬菜,在沒有加熱的情況下反複顛鍋。尼姆覺得他那個辦法挺好,就讓他嚐試。
布朗起先把一盤菜的食料放進鍋裏炒,顛,翻動,整整練了一天找到了一些感覺。尼姆告訴他,他們炒菜一般一鍋至少要炒出10盤菜;他接下來最好放進10盤菜的食料,練習顛鍋。布朗把10盤菜的食料放進炒鍋裏演練,感覺分量挺重,顛了一會兒就手酸了,手臂還挺疼。
他和尼姆說:“看來,這還是一項力氣活呀。”
尼姆說:“是呀,是力氣活,需要有強勁的手腕力量和臂力;還要保持身體的平衡,否則人很快就會累垮的。”
“這台跑車不是一般得好,6萬歐元呢。”女的說。
“為什麽一定要上下顛鍋呢?”
“我也說不清楚,反正這是炒菜的一道工序,而且顛出來的菜確實比沒有顛過的菜好吃。我想這就是中餐的神奇之處吧。”
布朗原以為顛鍋隻不過是一項表演性的工序,聽尼姆說顛鍋直接關係到炒菜的味道,便認為中餐確實很神奇。他一時搞不清楚顛鍋起到什麽樣的效果,他便想先掌握顛鍋的技巧,然後再請教宋福祿。
宋福祿在尼姆心中就是一個神奇的廚師,他告訴布朗,宋福祿炒菜一個人頂他們三個人,炒菜的速度又快又好。布朗讓他舉例說。
他說:“宋先生一天最多能炒出600盤菜;而我們一天最多隻能炒出150盤菜,而且超出的菜還沒法和宋先生相比。一個是專業廚師炒出的菜,另一個則是業餘廚師炒出的菜。”
“他炒600盤菜,他不累嗎?”
“我也問過他這個問題。他說不累,他已習慣了。”
“不簡單,真不簡單。”
“我聽說梁小姐一天能炒出500盤菜呢。”
“真的嗎?你見過?”布朗不相信梁曉秀一天能炒出那麽多盤菜。
“是宋先生告訴我的,我看是真事。”
“我們能不能請梁小姐做一次示範呢?”
“恐怕不行,梁小姐現在是飯店的董事長,她怎麽可能親自炒菜呢?”
“也是啊。”
“尼姆,你做了一年多中餐,你的最大體會是什麽?”
“要說體會多著呢。我和你說幾點吧。第一,如果想做出一盤色香味俱全的菜品,我看至少需要三年時間。到目前為止,我們學徒的20個廚師,沒有一個人達到那個高度。第二,中餐製作憑得確實是感覺和經驗,比如火候,怎麽掌握全憑經驗。宋先生一眼就能看出什麽時候需要翻鍋,什麽時候需要上下顛,什麽時候需要大火或小火或中火。我的感覺是似乎沒有規律可循,隻能自己摸索,體會,感覺。第三,按照宋先生的說法,做好中餐要有‘悟性’,我感覺這個‘悟性’是一個很難得東西。”
“那麽,你們現在水平算是什麽樣的水平?”
“我們不過掌握了一些製作中餐的皮毛而已,與宋先生相比,還差十萬八千裏。我甚至懷疑我永遠也打不到他那個高度。”
“為什麽那麽說呢?”
“宋先生在中餐廚師這個行業的本領和地位,猶如物理界的愛因斯坦,音樂界的莫紮特,別人怎麽能和他相比呢?宋先生天生就是一個出眾的廚師。”
“你這個比喻很有意思。”
“我說的是事實。”
那些天布朗天天在廚房幹活,他已經癡迷了,一心想把中餐學好。他倒不是相當專業廚師,他隻是想掌握一項技能,從而更好地理解新中國飯店的運行規則和經營之道。
尼姆看布朗下了決心學做中餐,虛心向他請教,他便不再刁難布朗,而是悉心指導,擔當起做師傅的角色了。宋福祿曾和他說過,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當師傅,他一定要珍惜當師傅的良機,積累教學經驗,將來成為一名優秀的中餐廚師。兩人每天琢磨的事,就是怎樣把中餐做好。他們時常切磋手藝,樂此不倦。
布朗一頭紮進廚房,每天苦練基本功,宋福祿看了很高興,覺得老外終於開竅上路了。在他看來,中餐廚師是世界上最好的職業,是一門高水平的手藝;誰要是能掌握中餐的製作方法,誰才有資格開中餐館。
他每天巡視飯店,從一樓到三樓,從三樓再到一樓,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中餐館就是他的命根子,他一天不看自己的餐館,一天就不得安寧。
中餐已經成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內容。
宋福祿把老外學中餐的情況向梁曉秀作了詳細的匯報。梁曉秀說他們先讓老外學一陣,過一些日子,宋福祿適當給老外指點一下。
布朗第一天上灶炒菜就把手燙了,而且還把一鍋麻婆豆腐攪碎了,起初,他很沮喪,還受到尼姆的批評。但他沒有放棄,第二天照樣上班,給尼姆打下手。
尼姆是法國廚師中做中餐最好的廚師,他看布朗很虛心,有心學習做中餐,便也認真地教他做中餐。老外教老外,有諸多方麵。尼姆一年多前和宋福祿學做中餐時也走過彎路,他現在知道怎麽樣讓新手避免走彎路。他和布朗說,學做中餐,關鍵一點是要掌握要領,不能沒有目的地學。
布朗便問他中餐的要領是什麽,怎麽掌握要領。
尼姆拿出專家的派頭說,確切地說,做中餐憑的是經驗和感覺,沒有確切的規則。他曾注意留心觀察宋師傅炒菜,發現他從來不計算調料的分量,而是完全憑經驗下料。比如在一個炒鍋裏坐10盤或5盤麻婆豆腐,所用的調料分量肯定不一樣,宋師傅不用稱重量,用肉眼就能斷定調料的多少。
“就是說,他計算準確,是吧?”布朗問道。
“非常準確,就像用秤稱過一樣。那就是經驗。”
“那你說的感覺指的是什麽?”
“宋師傅炒菜的感覺非常好,他一眼就能看出鍋裏的菜進了多少調料,火候怎麽樣了,什麽時候該翻動,攪動,顛鍋。”
布朗覺得顛鍋是一個絕活,特別有美感,便請教尼姆怎麽顛鍋。
尼姆說,那的確是一項絕活,很不好掌握;他做了一年多中餐,還是掌握不好顛鍋的技巧。實際上,那還是一項危險的活,弄不好熱鍋中的菜會給顛出來,甚至會燙著廚師。他們當初都犯過那樣的錯誤,不是把菜給顛出了鍋,就是自己被熱菜燙著了。
布朗琢磨了一陣顛鍋,決定先做試驗性嚐試。他先前被熱菜燙過手,不敢把菜燒熱了顛鍋,而是在炒鍋裏放水、蔬菜,在沒有加熱的情況下反複顛鍋。尼姆覺得他那個辦法挺好,就讓他嚐試。
布朗起先把一盤菜的食料放進鍋裏炒,顛,翻動,整整練了一天找到了一些感覺。尼姆告訴他,他們炒菜一般一鍋至少要炒出10盤菜;他接下來最好放進10盤菜的食料,練習顛鍋。布朗把10盤菜的食料放進炒鍋裏演練,感覺分量挺重,顛了一會兒就手酸了,手臂還挺疼。
他和尼姆說:“看來,這還是一項力氣活呀。”
尼姆說:“是呀,是力氣活,需要有強勁的手腕力量和臂力;還要保持身體的平衡,否則人很快就會累垮的。”
“這台跑車不是一般得好,6萬歐元呢。”女的說。
“為什麽一定要上下顛鍋呢?”
“我也說不清楚,反正這是炒菜的一道工序,而且顛出來的菜確實比沒有顛過的菜好吃。我想這就是中餐的神奇之處吧。”
布朗原以為顛鍋隻不過是一項表演性的工序,聽尼姆說顛鍋直接關係到炒菜的味道,便認為中餐確實很神奇。他一時搞不清楚顛鍋起到什麽樣的效果,他便想先掌握顛鍋的技巧,然後再請教宋福祿。
宋福祿在尼姆心中就是一個神奇的廚師,他告訴布朗,宋福祿炒菜一個人頂他們三個人,炒菜的速度又快又好。布朗讓他舉例說。
他說:“宋先生一天最多能炒出600盤菜;而我們一天最多隻能炒出150盤菜,而且超出的菜還沒法和宋先生相比。一個是專業廚師炒出的菜,另一個則是業餘廚師炒出的菜。”
“他炒600盤菜,他不累嗎?”
“我也問過他這個問題。他說不累,他已習慣了。”
“不簡單,真不簡單。”
“我聽說梁小姐一天能炒出500盤菜呢。”
“真的嗎?你見過?”布朗不相信梁曉秀一天能炒出那麽多盤菜。
“是宋先生告訴我的,我看是真事。”
“我們能不能請梁小姐做一次示範呢?”
“恐怕不行,梁小姐現在是飯店的董事長,她怎麽可能親自炒菜呢?”
“也是啊。”
“尼姆,你做了一年多中餐,你的最大體會是什麽?”
“要說體會多著呢。我和你說幾點吧。第一,如果想做出一盤色香味俱全的菜品,我看至少需要三年時間。到目前為止,我們學徒的20個廚師,沒有一個人達到那個高度。第二,中餐製作憑得確實是感覺和經驗,比如火候,怎麽掌握全憑經驗。宋先生一眼就能看出什麽時候需要翻鍋,什麽時候需要上下顛,什麽時候需要大火或小火或中火。我的感覺是似乎沒有規律可循,隻能自己摸索,體會,感覺。第三,按照宋先生的說法,做好中餐要有‘悟性’,我感覺這個‘悟性’是一個很難得東西。”
“那麽,你們現在水平算是什麽樣的水平?”
“我們不過掌握了一些製作中餐的皮毛而已,與宋先生相比,還差十萬八千裏。我甚至懷疑我永遠也打不到他那個高度。”
“為什麽那麽說呢?”
“宋先生在中餐廚師這個行業的本領和地位,猶如物理界的愛因斯坦,音樂界的莫紮特,別人怎麽能和他相比呢?宋先生天生就是一個出眾的廚師。”
“你這個比喻很有意思。”
“我說的是事實。”
那些天布朗天天在廚房幹活,他已經癡迷了,一心想把中餐學好。他倒不是相當專業廚師,他隻是想掌握一項技能,從而更好地理解新中國飯店的運行規則和經營之道。
尼姆看布朗下了決心學做中餐,虛心向他請教,他便不再刁難布朗,而是悉心指導,擔當起做師傅的角色了。宋福祿曾和他說過,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當師傅,他一定要珍惜當師傅的良機,積累教學經驗,將來成為一名優秀的中餐廚師。兩人每天琢磨的事,就是怎樣把中餐做好。他們時常切磋手藝,樂此不倦。
布朗一頭紮進廚房,每天苦練基本功,宋福祿看了很高興,覺得老外終於開竅上路了。在他看來,中餐廚師是世界上最好的職業,是一門高水平的手藝;誰要是能掌握中餐的製作方法,誰才有資格開中餐館。
他每天巡視飯店,從一樓到三樓,從三樓再到一樓,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中餐館就是他的命根子,他一天不看自己的餐館,一天就不得安寧。
中餐已經成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