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非要拜宋福祿為師,學做中餐,這讓宋福祿很為難。梁曉秀交給他的任務是調教老外,把他打造成他們需要的人才,讓他開拓歐洲市場;而現在老外的注意力突然轉變,要想學炒菜了。
這是怎麽迴事呢?宋福祿百思不得其解。
晚上下班迴家,他把布朗的想法告訴了梁曉秀,說這個老外或許中邪了,纏著他,讓他教他做中餐。
梁曉秀一時也糊塗了:布朗怎麽忽然有這個想法呢?他學做中餐幹什麽?想當中餐廚師?他們培養的不是廚師,而是市場開拓者。
“福祿,你是不是把他給忽悠過勁了?”她知道宋福祿善於忽悠老外,經常把老外忽悠得找不著北。他忽悠老外有一套,有本事在不知不覺中讓老外“讓當受騙”,不知所雲。
“我沒有使勁忽悠他,我隻是給他擺事實講道理。布朗和一般老外不一樣:他是歐洲名牌大學的畢業生,要說忽悠,我看他得忽悠我。”
“那他怎麽突然想學做中餐呢?他過去可從來沒提過呀。”
“是呀,我也納悶,所以我說他中邪了。”
“你給我說說你們今天都談什麽了?”
宋福祿說他們上午一直參觀三樓包間,中午他請布朗在二樓餐廳吃飯,談論了三樓餐廳的營業額和利潤。
梁曉秀打斷他的話說:“飯店的營業額和利潤,你怎麽能和他談呢?你是不是也犯糊塗了?那是商業機密,你忘了?”
“我哪能忘呢?那小子逼得緊,總想打探消息,我就謊報軍情,讓他閉上嘴。”
“你怎麽說的?”
“我說三樓13個包間一年的營業額為600萬歐元,利潤是10萬歐元。”
“他信嗎?”
“當然信了。我說我們開飯店不以營利為唯一目的,而是為了解決就業問題,為了做更多的事,比如做慈善事業,做文化事業,等等。”
“後來呢?”
“我看他還是不大相信,午飯沒吃完,我就帶他到二樓廚房參觀,讓他看中餐是怎麽製作的。”
梁曉秀聽了宋福祿的敘述,立即猜到宋福祿的用意:他是想告訴布朗他本人就是歐洲餐飲界成就最高的華人廚師。
宋福祿以廚師職業為榮,把廚師看做最好的職業,其重要性勝過他的新中國飯店總經理的職務。多年來,他常在嘴邊掛著一句話:他就是在歐洲的最出色的華人廚師。後來梁曉秀調侃說,他是歐洲華人的首席廚師,隻可惜中餐館沒有評比廚師等級。
新中國飯店成立後,梁曉秀給宋福祿安排了兩個職務:總經理與總廚師長。他對總廚師長的職務看得更重。他說廚師才是飯店的核心人物,沒有廚師,一切都無從談起。他對炒菜癡迷,一天不炒菜就總覺得缺了什麽。起初梁曉秀不明白他為什麽那麽如熱衷於炒菜,後來宋福祿解釋說他天生就是廚師,對廚師的喜愛程度超過一切。
自從宋福祿開始培訓老外廚師後,他似乎完全變了樣:幾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培訓工作中,就好像他在培養棟梁之才。梁曉秀拿他打哈哈說,他總算在老外麵前有了用武之地:教人家炒菜。他有一套中餐理論,經常對老外學員說博大精深的中國餐飲文化深不可測:一個廚師窮其一生也隻能掌握其中的一部分內容。學做中餐,最高境界是要把中餐文化“化”在身上,“化”在心裏,用“化”來炒菜。老外學員不懂什麽叫“化”,他便解釋說所謂“化”就是把中餐的製作程序牢記在心,把炒菜當作製作藝術品,對每一個環節、程序、要領熟記於心,在實踐中反複摸索,探索,那樣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梁曉秀猜測說:“布朗到了廚房,你是不是給他炒菜做示範了?”
“也不完全是給他做示範,主要是為了給那些學員做示範。宮保雞丁那道菜我教了他們十幾遍,到現在還學不好,我就在現場又教了一遍。”
“你特別喜歡那種感覺吧?”
“是挺喜歡的。”
“有一種成就感,對不對?”
“何止是成就感呢,還有一種滿足感。曉秀,我不怕你笑話,我一天不炒菜,我這心裏就癢癢,總覺得缺少了什麽東西。”
“我和你正相反:我再也不想炒菜了;我一看到炒菜就心煩。我炒菜炒得得了厭煩症。”
“曉秀,你和我不一樣:你是帥才,我是將才。你指揮,我打仗。”
“好啦,別貧了,還是說說布朗吧。你分析一下,他為什麽突然想學做中餐?”
宋福祿分析,他在中餐製作上取得的成就讓布朗驚歎,好奇,於是他就有了想學中餐的念頭。梁曉秀說他的分析過於簡單,事情絕不是那麽簡單,肯定應還有很多其他原因。
宋福祿有分析說他炒菜的動作、神態向布朗歐洲傳遞了一個信息:中國人是怎麽開中餐館的。於是,他對中國人的炒菜發生了濃厚的興趣,認為宋福祿炒菜具有美感和很高的觀賞價值,是烹飪藝術的最高表現。
梁曉秀哈哈大樂,宋福祿問她為什麽樂,她說炒菜哪有什麽藝術性,宋福祿簡直是胡說八道。
宋福祿認真起來,說他在而立之年時,感覺他炒菜硬的水平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的動作、神態以及炒出的菜都有了藝術化的效果。為了掌握炒菜的火候,為了把菜做得精美,他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汗水、苦功和智慧。他那一手炒菜的絕活,梁曉秀不以為然,可是老外卻認為高不可攀!他憑著一手絕活牢牢吸引住了老外食客的胃口,使得新中國飯店鞏固了高檔客源市場;沒有他付出的那麽多心血,哪來的那麽多高端客源?什麽叫真才實學?能炒出一盤好菜就是真才實學!他不是用言語打動、征服了布朗,而是用實際行動——炒菜——征服了布朗,讓他懂得炒菜在中餐館具有神聖的地位。像布朗那樣的歐洲人,可不是傻子,他們會分析,會判斷,他得出的結論是:廚師的工作最重要,所以他要學習。
梁曉秀認為宋福祿這段分析有一定道理,但還不足以說服她。她故意逗宋福祿說,布朗可能想通過學做中餐偷藝,就像歐洲人在17世紀從中國偷著學會了製作瓷器一樣,然後自立門戶,自己開中餐館。
宋福祿當真了,他瞪著大眼睛說:“曉秀,你過高估計了老外的本事,布朗沒那個能力。”
“你也不要過低估計他的能力,他挺聰明,說不定就能學會做中餐,然後就在盧森堡開一家中餐館,和咱們拜拜了。”
“他要真是有那個本事,我就不姓宋了!開餐館和做瓷器不一樣:你說歐洲人把中國瓷器製作的工藝偷走了,這我相信;但是炒菜的手藝他們永遠學不會。他們沒長那個腦子,他們的智商還不夠。你以為炒菜就是一個簡單的體力活呀?你錯了,曉秀!炒菜是一項手藝活,炒菜的人就是手藝人。布朗那小子想從我這兒偷藝?我是誰?我是宋福祿!”
“宋福祿怎麽了?”梁曉秀故意問。
“宋福祿就意味著保險箱,什麽東西進了這個保險箱,就別想再出來了。布朗那小子要是真想學炒菜,我讓他跟我學徒,學10年最多學到點皮毛。”
梁曉秀話鋒一轉,說布朗想學做中餐時一個好跡象,這說明他認可了中餐。宋福祿可以在教學製作中餐的過程中把他改造過來。
“我不能現在就教他,我要讓我的洋徒弟先教他。”
“你什麽時候還有洋徒弟了?”梁曉秀這段時間一直沒上班,不知道宋福祿把那些學中餐的員工培養成了他的徒弟。他讓他們拜他為師,他給他們做示範。
“我在20個洋廚師中選拔了10個人,讓他們跟著我學。其餘那10個人跟著趙小花學。那10個人就是我的徒弟。布朗那小子不是想學做中餐嗎?那好,我就讓一個徒弟教他,看看他的悟性如何。”
梁曉秀不在意那些過程,她隻覺得布朗想學做中餐是一件好事。
這是怎麽迴事呢?宋福祿百思不得其解。
晚上下班迴家,他把布朗的想法告訴了梁曉秀,說這個老外或許中邪了,纏著他,讓他教他做中餐。
梁曉秀一時也糊塗了:布朗怎麽忽然有這個想法呢?他學做中餐幹什麽?想當中餐廚師?他們培養的不是廚師,而是市場開拓者。
“福祿,你是不是把他給忽悠過勁了?”她知道宋福祿善於忽悠老外,經常把老外忽悠得找不著北。他忽悠老外有一套,有本事在不知不覺中讓老外“讓當受騙”,不知所雲。
“我沒有使勁忽悠他,我隻是給他擺事實講道理。布朗和一般老外不一樣:他是歐洲名牌大學的畢業生,要說忽悠,我看他得忽悠我。”
“那他怎麽突然想學做中餐呢?他過去可從來沒提過呀。”
“是呀,我也納悶,所以我說他中邪了。”
“你給我說說你們今天都談什麽了?”
宋福祿說他們上午一直參觀三樓包間,中午他請布朗在二樓餐廳吃飯,談論了三樓餐廳的營業額和利潤。
梁曉秀打斷他的話說:“飯店的營業額和利潤,你怎麽能和他談呢?你是不是也犯糊塗了?那是商業機密,你忘了?”
“我哪能忘呢?那小子逼得緊,總想打探消息,我就謊報軍情,讓他閉上嘴。”
“你怎麽說的?”
“我說三樓13個包間一年的營業額為600萬歐元,利潤是10萬歐元。”
“他信嗎?”
“當然信了。我說我們開飯店不以營利為唯一目的,而是為了解決就業問題,為了做更多的事,比如做慈善事業,做文化事業,等等。”
“後來呢?”
“我看他還是不大相信,午飯沒吃完,我就帶他到二樓廚房參觀,讓他看中餐是怎麽製作的。”
梁曉秀聽了宋福祿的敘述,立即猜到宋福祿的用意:他是想告訴布朗他本人就是歐洲餐飲界成就最高的華人廚師。
宋福祿以廚師職業為榮,把廚師看做最好的職業,其重要性勝過他的新中國飯店總經理的職務。多年來,他常在嘴邊掛著一句話:他就是在歐洲的最出色的華人廚師。後來梁曉秀調侃說,他是歐洲華人的首席廚師,隻可惜中餐館沒有評比廚師等級。
新中國飯店成立後,梁曉秀給宋福祿安排了兩個職務:總經理與總廚師長。他對總廚師長的職務看得更重。他說廚師才是飯店的核心人物,沒有廚師,一切都無從談起。他對炒菜癡迷,一天不炒菜就總覺得缺了什麽。起初梁曉秀不明白他為什麽那麽如熱衷於炒菜,後來宋福祿解釋說他天生就是廚師,對廚師的喜愛程度超過一切。
自從宋福祿開始培訓老外廚師後,他似乎完全變了樣:幾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培訓工作中,就好像他在培養棟梁之才。梁曉秀拿他打哈哈說,他總算在老外麵前有了用武之地:教人家炒菜。他有一套中餐理論,經常對老外學員說博大精深的中國餐飲文化深不可測:一個廚師窮其一生也隻能掌握其中的一部分內容。學做中餐,最高境界是要把中餐文化“化”在身上,“化”在心裏,用“化”來炒菜。老外學員不懂什麽叫“化”,他便解釋說所謂“化”就是把中餐的製作程序牢記在心,把炒菜當作製作藝術品,對每一個環節、程序、要領熟記於心,在實踐中反複摸索,探索,那樣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梁曉秀猜測說:“布朗到了廚房,你是不是給他炒菜做示範了?”
“也不完全是給他做示範,主要是為了給那些學員做示範。宮保雞丁那道菜我教了他們十幾遍,到現在還學不好,我就在現場又教了一遍。”
“你特別喜歡那種感覺吧?”
“是挺喜歡的。”
“有一種成就感,對不對?”
“何止是成就感呢,還有一種滿足感。曉秀,我不怕你笑話,我一天不炒菜,我這心裏就癢癢,總覺得缺少了什麽東西。”
“我和你正相反:我再也不想炒菜了;我一看到炒菜就心煩。我炒菜炒得得了厭煩症。”
“曉秀,你和我不一樣:你是帥才,我是將才。你指揮,我打仗。”
“好啦,別貧了,還是說說布朗吧。你分析一下,他為什麽突然想學做中餐?”
宋福祿分析,他在中餐製作上取得的成就讓布朗驚歎,好奇,於是他就有了想學中餐的念頭。梁曉秀說他的分析過於簡單,事情絕不是那麽簡單,肯定應還有很多其他原因。
宋福祿有分析說他炒菜的動作、神態向布朗歐洲傳遞了一個信息:中國人是怎麽開中餐館的。於是,他對中國人的炒菜發生了濃厚的興趣,認為宋福祿炒菜具有美感和很高的觀賞價值,是烹飪藝術的最高表現。
梁曉秀哈哈大樂,宋福祿問她為什麽樂,她說炒菜哪有什麽藝術性,宋福祿簡直是胡說八道。
宋福祿認真起來,說他在而立之年時,感覺他炒菜硬的水平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的動作、神態以及炒出的菜都有了藝術化的效果。為了掌握炒菜的火候,為了把菜做得精美,他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汗水、苦功和智慧。他那一手炒菜的絕活,梁曉秀不以為然,可是老外卻認為高不可攀!他憑著一手絕活牢牢吸引住了老外食客的胃口,使得新中國飯店鞏固了高檔客源市場;沒有他付出的那麽多心血,哪來的那麽多高端客源?什麽叫真才實學?能炒出一盤好菜就是真才實學!他不是用言語打動、征服了布朗,而是用實際行動——炒菜——征服了布朗,讓他懂得炒菜在中餐館具有神聖的地位。像布朗那樣的歐洲人,可不是傻子,他們會分析,會判斷,他得出的結論是:廚師的工作最重要,所以他要學習。
梁曉秀認為宋福祿這段分析有一定道理,但還不足以說服她。她故意逗宋福祿說,布朗可能想通過學做中餐偷藝,就像歐洲人在17世紀從中國偷著學會了製作瓷器一樣,然後自立門戶,自己開中餐館。
宋福祿當真了,他瞪著大眼睛說:“曉秀,你過高估計了老外的本事,布朗沒那個能力。”
“你也不要過低估計他的能力,他挺聰明,說不定就能學會做中餐,然後就在盧森堡開一家中餐館,和咱們拜拜了。”
“他要真是有那個本事,我就不姓宋了!開餐館和做瓷器不一樣:你說歐洲人把中國瓷器製作的工藝偷走了,這我相信;但是炒菜的手藝他們永遠學不會。他們沒長那個腦子,他們的智商還不夠。你以為炒菜就是一個簡單的體力活呀?你錯了,曉秀!炒菜是一項手藝活,炒菜的人就是手藝人。布朗那小子想從我這兒偷藝?我是誰?我是宋福祿!”
“宋福祿怎麽了?”梁曉秀故意問。
“宋福祿就意味著保險箱,什麽東西進了這個保險箱,就別想再出來了。布朗那小子要是真想學炒菜,我讓他跟我學徒,學10年最多學到點皮毛。”
梁曉秀話鋒一轉,說布朗想學做中餐時一個好跡象,這說明他認可了中餐。宋福祿可以在教學製作中餐的過程中把他改造過來。
“我不能現在就教他,我要讓我的洋徒弟先教他。”
“你什麽時候還有洋徒弟了?”梁曉秀這段時間一直沒上班,不知道宋福祿把那些學中餐的員工培養成了他的徒弟。他讓他們拜他為師,他給他們做示範。
“我在20個洋廚師中選拔了10個人,讓他們跟著我學。其餘那10個人跟著趙小花學。那10個人就是我的徒弟。布朗那小子不是想學做中餐嗎?那好,我就讓一個徒弟教他,看看他的悟性如何。”
梁曉秀不在意那些過程,她隻覺得布朗想學做中餐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