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晨在餐廳,布朗說維也納還有幾個景點值得一看,他建議先去看維也納森林。梁曉秀說她什麽都不想看了,奧地利觀光到此結束。
“你的意思是說我們現在迴法國?”
“今天上午繼續討論建中餐館的事項。”
布朗拿出一個計劃書遞給梁曉秀,說他寫的方案在上麵;在此基礎上西化一下就可以實施了。
梁曉秀沒有看那個計劃書,她把計劃書交給米拉,讓她先看。經過昨晚的探討,她不相信布朗能拿出什麽可行的方案。布朗的方案就是教條主義,都是教科書上的一套實施辦法,那對她的中餐館一點用都沒有。
布朗看梁曉秀沒興趣看他精心撰寫的方案,感到很失望。它是完全按照正規的商業運作模式寫的計劃書,開餐館按照那個方案實施不會有任何問題。他由此想到梁曉秀沒有上過大學,她不具備經濟理論知識,所以很有可能看不懂他的計劃書,他必須的給她講解。
他解釋說:“梁小姐,我們討論中餐館的事項,我看還是有一個初步方案為好,這樣我們知道該從哪兒開始。我現在給你講解一下計劃書的要點。你看好不好?”
“你不用講了。我們從今天開始就探討一個問題:開中餐館的製勝法寶。”
“製勝法寶?”布朗驚訝地說,“梁小姐,這又不是打仗,有什麽製勝法寶呢?”
還是米拉對梁曉秀了解,她插話說,梁小姐說的製勝法寶就是開餐館怎樣賺錢。梁曉秀開了6年餐館,對經營餐館已經有一套成熟的方案了。
梁曉秀提醒布朗說,他應該換一種方式思考問題,而不是完全按照教科書上的理論生搬硬套。
布朗更糊塗了,他說他不明白梁曉秀的說法,請她解釋一下。
梁曉秀以員工舉例說,開一個200平米的中餐館,布朗認為需要14個員工,那就是外行話。那麽大的餐館最多有6個員工足夠了,員工人數必須減少一半。
布朗辯解說,14個員工都有事做,那是一個正規企業必須要遵守的用人原則。她不明白6個員工怎麽能把餐館開起來。
梁曉秀說:“布朗,你要記住一條:你是在給中國企業工作;中國企業有自己的運轉原則。一個那麽小的飯店還需要一個專職會計?根本用不著。在德國開7家中餐館,用一個會計足夠了。”
“一個會計怎麽能行呢?”布朗一頭霧水。
“一個會計巡迴工作。我們采取包稅製,一年交一次稅。會計到時候挨個餐館走,把交稅表格做好。平時他每個月去一家餐館,整理一下賬目。這就是一個會計需要做的全部事項。”
“梁小姐,你說的這種巡迴會計,我沒聽說過,這能行嗎?”他覺得梁曉秀太不正規了,居然想到設一個巡迴會計。
米拉插話說,新中國飯店現在就隻有一個會計,負責裏爾、巴黎、戛納三家餐館的賬目。那個會計做得很好,一點問題都沒有。
布朗解釋說,在法國或許可以,但在德國和奧地利可不行。一個德國會計絕不會給7家餐館做賬,那是違背常理的。
梁曉秀問布朗,一個會計在德國和奧地利月薪多少。布朗說大約為2500歐元。
梁曉秀說:“按你的做法,聘請10個會計一個月要花費25000歐元。這筆費用完全沒必要,這是浪費。我就聘兩個會計,一個負責德國的餐館,一個負責奧地利的餐館,每人月薪2500歐元,兩人5000歐元,這樣一個月就能節省2萬歐元。
“可是,梁小姐,你有沒有想過這樣做在德國和奧地利是行不通的?辦企業,活該花的費用就得支出,不能舍不得。”
“布朗,這件事你就不要操心了,德國會計不幹,我們派法國會計。這事難不倒我。還有,你說用四個廚師,那麽大的餐館,為什麽用4個廚師呢?”
“餐館營業時間長,需要兩班倒,一班兩個廚師,中午和晚上各兩個廚師。服務生也是如此,兩班倒。德國餐館都是這麽做的,這是標準的餐館運行模式。”
“布朗,你這模式對我們沒用,那是教科書上的東西,我們不會采納。我們隻需要兩個廚師、兩個服務生。餐館經理負責收銀、做賬、采購、值班等工作,一個餐館最多5個人足夠了。”
布朗急了,他說梁曉秀的做法不正規,沒有按照歐洲典型的商業規則辦企業,那樣做企業不僅發展不了,而且很有可能維持不下去。
在旅行的一個月中,梁曉秀已經拿出了自己一整套計劃,但具體細節她不能告訴布朗,那是商業秘密——中餐館的秘密。
布朗認為,一個餐館一個月能賺到2萬歐元,那就算成功了。梁曉秀的計劃是:一個餐館一個月至少得賺到20萬歐元。那還隻是第一步。按照她的規劃,第二步平均每家餐館在兩三年後月盈利就應該達到50萬歐元,年收入不低於500萬歐元。第三步,在10年之內,平均每家餐館年盈利要達到800-1000萬歐元,10家餐館總收入為一億歐元。她那樣計算有她的理由。餐館食材來自自產的蔬菜、雞鴨魚肉、牛羊豬肉,在進貨成本上可以節省一多半的費用;菜品的定價要高,餐館定位在高級餐館上,平均每個顧客消費不低於80歐元,平均每天毛收入不低於3萬歐元。
她的那些想法老外不僅不能理解,還會認為是天方夜譚呢。她想到了自己在法國創業的曆程。她在創業的過程中學會做了做老外的生意,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她的那些訣竅、秘訣,老外永遠也搞不懂。她是中國人,她把歐洲人研究透了;可是歐洲人對她卻一點都不了解。她由此又想到了她的孩子,一個現實問題擺在她麵前:孩子們生在法國,他們很快就要到上學的年齡,就要到法國學校上學。在法國學校學法文,說法文,接受法國教育,他們會不會受到老外的影響啊?如果受到老外的影響,他們的世界觀就會和父母不一樣。她當然不希望看到這種局麵,她決不允許孩子們受到老外的影響。她的孩子是中國人,必須接受中國文化。
她從自身的成長經曆悟出了生存的道理:人必須奮鬥,必須動腦子;她18歲來到法國謀生,法國殘酷的現實社會使她懂得了一個道理:要想改變自己的現狀,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她就必須奮鬥。奮鬥的過程很殘酷,真正成功的人總是少數。她就屬於那些少數人中的一員。她,一個來自中國農村的農民,一個隻有初中畢業文憑的人,如今將要雇傭布朗這個擁有歐洲名牌大學畢業文憑的人,這讓她產生一種自豪感。可是這個布朗死守著教科書那一套東西,還想說服她按照教科書上的原理開餐館。這純粹是瞎胡鬧嘛!
她不再和布朗理論了,她說人生難得糊塗一迴。
她那麽說,布朗徹底糊塗了,問道:“梁小姐,你這話是什麽意思?為什麽說人生難得糊塗呢?人生不應該糊塗呀。你的話是不是有什麽特別的意思呀?你能告訴我嗎?”
她輕描淡寫地說,她的說法隻是中國人的一種習慣說法而已,沒有特別的意思。她轉移了話題,說她已經開始學習德語了,這些天已經學會了幾十句德語;迴家後她要請一個家庭教師教她德語,爭取在3-5年之內掌握德語。
布朗詫異地看著梁曉秀,不知該說什麽好。他覺得梁曉秀越來越難以理解了。
“布朗,我們今天動身去瑞士,你準備一下,中午就出發。”
“去瑞士?你提前沒說呀?怎麽突然想去瑞士了?”
“繼續做市場調研。”
“你的意思是說我們現在迴法國?”
“今天上午繼續討論建中餐館的事項。”
布朗拿出一個計劃書遞給梁曉秀,說他寫的方案在上麵;在此基礎上西化一下就可以實施了。
梁曉秀沒有看那個計劃書,她把計劃書交給米拉,讓她先看。經過昨晚的探討,她不相信布朗能拿出什麽可行的方案。布朗的方案就是教條主義,都是教科書上的一套實施辦法,那對她的中餐館一點用都沒有。
布朗看梁曉秀沒興趣看他精心撰寫的方案,感到很失望。它是完全按照正規的商業運作模式寫的計劃書,開餐館按照那個方案實施不會有任何問題。他由此想到梁曉秀沒有上過大學,她不具備經濟理論知識,所以很有可能看不懂他的計劃書,他必須的給她講解。
他解釋說:“梁小姐,我們討論中餐館的事項,我看還是有一個初步方案為好,這樣我們知道該從哪兒開始。我現在給你講解一下計劃書的要點。你看好不好?”
“你不用講了。我們從今天開始就探討一個問題:開中餐館的製勝法寶。”
“製勝法寶?”布朗驚訝地說,“梁小姐,這又不是打仗,有什麽製勝法寶呢?”
還是米拉對梁曉秀了解,她插話說,梁小姐說的製勝法寶就是開餐館怎樣賺錢。梁曉秀開了6年餐館,對經營餐館已經有一套成熟的方案了。
梁曉秀提醒布朗說,他應該換一種方式思考問題,而不是完全按照教科書上的理論生搬硬套。
布朗更糊塗了,他說他不明白梁曉秀的說法,請她解釋一下。
梁曉秀以員工舉例說,開一個200平米的中餐館,布朗認為需要14個員工,那就是外行話。那麽大的餐館最多有6個員工足夠了,員工人數必須減少一半。
布朗辯解說,14個員工都有事做,那是一個正規企業必須要遵守的用人原則。她不明白6個員工怎麽能把餐館開起來。
梁曉秀說:“布朗,你要記住一條:你是在給中國企業工作;中國企業有自己的運轉原則。一個那麽小的飯店還需要一個專職會計?根本用不著。在德國開7家中餐館,用一個會計足夠了。”
“一個會計怎麽能行呢?”布朗一頭霧水。
“一個會計巡迴工作。我們采取包稅製,一年交一次稅。會計到時候挨個餐館走,把交稅表格做好。平時他每個月去一家餐館,整理一下賬目。這就是一個會計需要做的全部事項。”
“梁小姐,你說的這種巡迴會計,我沒聽說過,這能行嗎?”他覺得梁曉秀太不正規了,居然想到設一個巡迴會計。
米拉插話說,新中國飯店現在就隻有一個會計,負責裏爾、巴黎、戛納三家餐館的賬目。那個會計做得很好,一點問題都沒有。
布朗解釋說,在法國或許可以,但在德國和奧地利可不行。一個德國會計絕不會給7家餐館做賬,那是違背常理的。
梁曉秀問布朗,一個會計在德國和奧地利月薪多少。布朗說大約為2500歐元。
梁曉秀說:“按你的做法,聘請10個會計一個月要花費25000歐元。這筆費用完全沒必要,這是浪費。我就聘兩個會計,一個負責德國的餐館,一個負責奧地利的餐館,每人月薪2500歐元,兩人5000歐元,這樣一個月就能節省2萬歐元。
“可是,梁小姐,你有沒有想過這樣做在德國和奧地利是行不通的?辦企業,活該花的費用就得支出,不能舍不得。”
“布朗,這件事你就不要操心了,德國會計不幹,我們派法國會計。這事難不倒我。還有,你說用四個廚師,那麽大的餐館,為什麽用4個廚師呢?”
“餐館營業時間長,需要兩班倒,一班兩個廚師,中午和晚上各兩個廚師。服務生也是如此,兩班倒。德國餐館都是這麽做的,這是標準的餐館運行模式。”
“布朗,你這模式對我們沒用,那是教科書上的東西,我們不會采納。我們隻需要兩個廚師、兩個服務生。餐館經理負責收銀、做賬、采購、值班等工作,一個餐館最多5個人足夠了。”
布朗急了,他說梁曉秀的做法不正規,沒有按照歐洲典型的商業規則辦企業,那樣做企業不僅發展不了,而且很有可能維持不下去。
在旅行的一個月中,梁曉秀已經拿出了自己一整套計劃,但具體細節她不能告訴布朗,那是商業秘密——中餐館的秘密。
布朗認為,一個餐館一個月能賺到2萬歐元,那就算成功了。梁曉秀的計劃是:一個餐館一個月至少得賺到20萬歐元。那還隻是第一步。按照她的規劃,第二步平均每家餐館在兩三年後月盈利就應該達到50萬歐元,年收入不低於500萬歐元。第三步,在10年之內,平均每家餐館年盈利要達到800-1000萬歐元,10家餐館總收入為一億歐元。她那樣計算有她的理由。餐館食材來自自產的蔬菜、雞鴨魚肉、牛羊豬肉,在進貨成本上可以節省一多半的費用;菜品的定價要高,餐館定位在高級餐館上,平均每個顧客消費不低於80歐元,平均每天毛收入不低於3萬歐元。
她的那些想法老外不僅不能理解,還會認為是天方夜譚呢。她想到了自己在法國創業的曆程。她在創業的過程中學會做了做老外的生意,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她的那些訣竅、秘訣,老外永遠也搞不懂。她是中國人,她把歐洲人研究透了;可是歐洲人對她卻一點都不了解。她由此又想到了她的孩子,一個現實問題擺在她麵前:孩子們生在法國,他們很快就要到上學的年齡,就要到法國學校上學。在法國學校學法文,說法文,接受法國教育,他們會不會受到老外的影響啊?如果受到老外的影響,他們的世界觀就會和父母不一樣。她當然不希望看到這種局麵,她決不允許孩子們受到老外的影響。她的孩子是中國人,必須接受中國文化。
她從自身的成長經曆悟出了生存的道理:人必須奮鬥,必須動腦子;她18歲來到法國謀生,法國殘酷的現實社會使她懂得了一個道理:要想改變自己的現狀,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她就必須奮鬥。奮鬥的過程很殘酷,真正成功的人總是少數。她就屬於那些少數人中的一員。她,一個來自中國農村的農民,一個隻有初中畢業文憑的人,如今將要雇傭布朗這個擁有歐洲名牌大學畢業文憑的人,這讓她產生一種自豪感。可是這個布朗死守著教科書那一套東西,還想說服她按照教科書上的原理開餐館。這純粹是瞎胡鬧嘛!
她不再和布朗理論了,她說人生難得糊塗一迴。
她那麽說,布朗徹底糊塗了,問道:“梁小姐,你這話是什麽意思?為什麽說人生難得糊塗呢?人生不應該糊塗呀。你的話是不是有什麽特別的意思呀?你能告訴我嗎?”
她輕描淡寫地說,她的說法隻是中國人的一種習慣說法而已,沒有特別的意思。她轉移了話題,說她已經開始學習德語了,這些天已經學會了幾十句德語;迴家後她要請一個家庭教師教她德語,爭取在3-5年之內掌握德語。
布朗詫異地看著梁曉秀,不知該說什麽好。他覺得梁曉秀越來越難以理解了。
“布朗,我們今天動身去瑞士,你準備一下,中午就出發。”
“去瑞士?你提前沒說呀?怎麽突然想去瑞士了?”
“繼續做市場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