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在維也納國際會議中心附近一家餐館吃晚飯時,梁曉秀和兩個老外就餐飲市場問題進行了交流。他們出國已經一個月了,她覺得有必要總結一下這次考察的情況:市場問題。她要用老外開拓市場,那就得聽聽老外的意見。她先讓布朗談談他對德奧兩國餐飲市場的看法。
布朗說,從德國到奧地利,一路走過來,他認為在這兩個國家至少可以開10家中餐館,其中德國7家,奧地利3家。以他的觀察和市場經驗,在德國和奧地利開中餐館都能賺到錢,不會賠本。
梁曉秀說,她想在每一個選定的地方開一個200平米的餐館,能容納50-100人同時就餐。她問布朗那種規模的餐館投資數額需要多少。
布朗說,平均每家餐館投資在50萬歐元左右,10家餐館的總投資為500萬歐元。
梁曉秀又問每家餐館平均一個月能賺到多少錢。
布朗說在德國那種規模的餐館一個月大約能賺到1.5萬歐元,在奧地利大約賺到為1萬歐元。
梁曉秀追問道:“你說的這數目是指淨利潤嗎?”
“是淨利潤。如果開10家餐館,一個月平均能有差不多15萬歐元的收入,一年至少能賺到150萬歐元。”
梁曉秀說,他們需要估算投資成本和收迴投資的年限。
按照布朗的計算,在德國和奧地利建一個中等規模的餐館,投資平均需要50萬歐元,那筆費用包括購買房產,裝修,添置設備、廚具、餐桌餐椅,等等費用。餐館開張後,每一家餐館至少需要14名員工,4個廚師、4個服務生,2個收銀員、1個采購員、1個值班員工、1個會計、1個經理。
布朗完全是按老外西餐館的運作模式製定員工數量的,他還不懂梁曉秀的運作方式。
梁曉秀說:“布朗,照你這樣開餐館,不但賺不到錢,還得賠錢。一個200平米的餐館使用14個員工,光是每月的工資就得付多少?你算過嗎?”
“我算過,人均月薪為2000歐元,14人為28000歐元。每月的流水大約有6萬歐元,扣除員工薪水,還剩下32000歐元,其中稅款大約為8000歐元,餐館元轉成本為12000歐元,淨勝1萬歐元。”
梁曉秀認為布朗算的賬純粹是兒戲——那是老外的算法;她肯定不會那麽做——那是在拿自己的錢開玩笑;但她並不想立即反駁他,因為需要他做前期籌備工作,所以讓他繼續說下去。
他說德奧兩國市場完善成熟,他們開餐館要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按市場法則運作。市場法則的精髓就是有章可循,按章辦事。他還講了一大推理論,無非是告訴梁曉秀她在德國和奧地利兩國開餐館要參照當地的餐館的做法經營餐館,因為當地餐館已經總結出一套經驗,她不必再費事製定自己餐館的規章製度了。
梁曉秀說:“布朗,我們現在來算一筆賬。一家餐館投資50萬歐元,如果按你說的一年淨賺10萬歐元,那需要5年時間才能收迴投資成本,對吧?這個投資迴報率我不能接受,因為這不是我做生意的風格和原則。”
“梁小姐,在德國和奧地利開餐館隻能這樣辦,沒有別的辦法。德國商人做生意都很冷靜,他們甚至都不考慮立即賺錢的事,而是往長遠了看。比如我們開中餐館,要想到5年或10年後的盈利情況。又比如,從第六年開始餐館就有了盈利,一家餐館一年盈利10萬歐元,10家餐館就是100萬歐元。我認為這個投資還是值得的,換句話說,有利可圖的。”
梁曉秀心想這個布朗看來也是一個洋教條啊,必須得改造他,讓他明白中國人做生意和歐洲人不一樣;但是中國人做生意的訣竅卻不能告訴他。他說的那套理論都是老外做生意的辦法,對中餐館沒用。但有些話她現在還不能直說,隻能婉轉地提醒他,讓他明白他在給中國人做員工,他得按中國人的規矩辦事。
她想先讓布朗做前期工作,等到他把前期工作都做好後,她再介入。她問他在一個月之內能否做出預算。他說沒問題,能做出來,一個月後拿出一份詳細的預算計劃書。
梁曉秀接著問了德奧兩國的餐飲稅收。布朗說,德奧兩國的餐飲稅款都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按收入的百分比計算,稅款大約為收入的45%;另一種是包稅製,即每年固定繳納一定數額稅款。
梁曉秀說她傾向於采納後一種繳稅方式,即包稅製。比如一家餐館一年交10萬歐元的稅款,那樣會比較省事。
布朗說包稅製有很大風險,一旦采納包稅製,不管餐館是否盈利,每年都得交10萬歐元的稅款。所以一般德國和奧地利的餐館都不采取那種交稅方式。他建議梁曉秀采取按收入總額交稅的方式,那樣沒有風險,如果餐館不盈利或虧本了,就不用交稅了。
布朗那麽一說,梁曉秀就警惕了,她說:“布朗,照你的說法,中餐館還有不盈利甚至虧本的可能性。既然如此,我們投資建中餐館還有什麽用呢?”
布朗振振有詞地說,做生意要往長遠看,不能隻顧眼前的小利益。他以德國商人為例說,德國人做生意時首先要做好不賺錢甚至虧本的心理準備;他們把賺大錢放在一個比較遠的目標上。德國人就是憑著那種經商的理念,確立了世界出口第一大國的位置,進而成為歐洲經濟巨人,在世界上排名第三位。他以為他那樣說,就能說服梁曉秀。
梁曉秀說布朗扯遠了,他們不是在談論一國的經濟,他們隻是在談論開一家小餐館的事。德國雖然是經濟強國,但德國人的那套做法不適合中餐館。
布朗不解地問道為什麽不適合中餐館。
“布朗,你要記住我們開的是中國餐館,而不是西餐館;我們運作方式不能和德國或奧地利餐館的運作方式一樣,那樣我們根本賺不到錢。
布朗說,在歐洲開中餐館賺錢確實不容易,因為有諸多不利因素:人們不了解中餐,他們沒有建立顧客群,他們還需要適應很長一段時間,了解當地的法律法規,那一切都需要時間。
梁曉秀說:“布朗,我們談論了兩個小時,照你的說法,我看沒那必要在德國和奧地利建餐館了。按照中國人的一種說法,那叫勞命傷財。”
“可是,梁小姐,做生意必須要充分估計到風險,不能隻想著一上來就賺錢,那是不現實的。商業本身就有風險,經商的人要有風險意識,要有賠本的心理素質,那才是正確的經商之道。我想我們一路考察市場,你應該明白這個道理了。”
梁曉秀不但沒有說服布朗,還讓布朗說了一大堆做生意的理論。
梁曉秀本想三言兩語就把布朗說服了,沒料到布朗根本不信她說的話,反而認為她是外行。
梁曉秀看時間挺晚了,不想再和布朗爭論下去,便說他們迴酒店休息,第二天吃早餐時再討論開餐館的事。布朗說,他晚上還要好好想想,整理出一個基本的方案。
那天晚上迴到房間,梁曉秀一點睡意都沒有,心裏總想著在德國和奧地利開餐館的事。老外的一套做法她決不會接受,但眼下她必須得依靠老外把餐館先開起來。在德國和奧地利開中餐館,需要注冊,領取營業執照,辦理各種手續,那些事必須得讓老外去做。等時機成熟了,她還得用中國員工替代老外員工;以中國員工為主,老外員工為輔。可是眼下中國員工根本就不夠用,宋福祿沒能招來廚師,讓她感覺一時沒有什麽好辦法。
她臨睡前想:幹什麽事都得有人呀,沒人怎麽幹事呢?在歐洲開中餐館不能重用老外,必須得重用中國員工;老外就是死腦筋,怎麽說他們都不明白。要是按照老外的辦法經營餐館,她早就破產了。
布朗說,從德國到奧地利,一路走過來,他認為在這兩個國家至少可以開10家中餐館,其中德國7家,奧地利3家。以他的觀察和市場經驗,在德國和奧地利開中餐館都能賺到錢,不會賠本。
梁曉秀說,她想在每一個選定的地方開一個200平米的餐館,能容納50-100人同時就餐。她問布朗那種規模的餐館投資數額需要多少。
布朗說,平均每家餐館投資在50萬歐元左右,10家餐館的總投資為500萬歐元。
梁曉秀又問每家餐館平均一個月能賺到多少錢。
布朗說在德國那種規模的餐館一個月大約能賺到1.5萬歐元,在奧地利大約賺到為1萬歐元。
梁曉秀追問道:“你說的這數目是指淨利潤嗎?”
“是淨利潤。如果開10家餐館,一個月平均能有差不多15萬歐元的收入,一年至少能賺到150萬歐元。”
梁曉秀說,他們需要估算投資成本和收迴投資的年限。
按照布朗的計算,在德國和奧地利建一個中等規模的餐館,投資平均需要50萬歐元,那筆費用包括購買房產,裝修,添置設備、廚具、餐桌餐椅,等等費用。餐館開張後,每一家餐館至少需要14名員工,4個廚師、4個服務生,2個收銀員、1個采購員、1個值班員工、1個會計、1個經理。
布朗完全是按老外西餐館的運作模式製定員工數量的,他還不懂梁曉秀的運作方式。
梁曉秀說:“布朗,照你這樣開餐館,不但賺不到錢,還得賠錢。一個200平米的餐館使用14個員工,光是每月的工資就得付多少?你算過嗎?”
“我算過,人均月薪為2000歐元,14人為28000歐元。每月的流水大約有6萬歐元,扣除員工薪水,還剩下32000歐元,其中稅款大約為8000歐元,餐館元轉成本為12000歐元,淨勝1萬歐元。”
梁曉秀認為布朗算的賬純粹是兒戲——那是老外的算法;她肯定不會那麽做——那是在拿自己的錢開玩笑;但她並不想立即反駁他,因為需要他做前期籌備工作,所以讓他繼續說下去。
他說德奧兩國市場完善成熟,他們開餐館要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按市場法則運作。市場法則的精髓就是有章可循,按章辦事。他還講了一大推理論,無非是告訴梁曉秀她在德國和奧地利兩國開餐館要參照當地的餐館的做法經營餐館,因為當地餐館已經總結出一套經驗,她不必再費事製定自己餐館的規章製度了。
梁曉秀說:“布朗,我們現在來算一筆賬。一家餐館投資50萬歐元,如果按你說的一年淨賺10萬歐元,那需要5年時間才能收迴投資成本,對吧?這個投資迴報率我不能接受,因為這不是我做生意的風格和原則。”
“梁小姐,在德國和奧地利開餐館隻能這樣辦,沒有別的辦法。德國商人做生意都很冷靜,他們甚至都不考慮立即賺錢的事,而是往長遠了看。比如我們開中餐館,要想到5年或10年後的盈利情況。又比如,從第六年開始餐館就有了盈利,一家餐館一年盈利10萬歐元,10家餐館就是100萬歐元。我認為這個投資還是值得的,換句話說,有利可圖的。”
梁曉秀心想這個布朗看來也是一個洋教條啊,必須得改造他,讓他明白中國人做生意和歐洲人不一樣;但是中國人做生意的訣竅卻不能告訴他。他說的那套理論都是老外做生意的辦法,對中餐館沒用。但有些話她現在還不能直說,隻能婉轉地提醒他,讓他明白他在給中國人做員工,他得按中國人的規矩辦事。
她想先讓布朗做前期工作,等到他把前期工作都做好後,她再介入。她問他在一個月之內能否做出預算。他說沒問題,能做出來,一個月後拿出一份詳細的預算計劃書。
梁曉秀接著問了德奧兩國的餐飲稅收。布朗說,德奧兩國的餐飲稅款都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按收入的百分比計算,稅款大約為收入的45%;另一種是包稅製,即每年固定繳納一定數額稅款。
梁曉秀說她傾向於采納後一種繳稅方式,即包稅製。比如一家餐館一年交10萬歐元的稅款,那樣會比較省事。
布朗說包稅製有很大風險,一旦采納包稅製,不管餐館是否盈利,每年都得交10萬歐元的稅款。所以一般德國和奧地利的餐館都不采取那種交稅方式。他建議梁曉秀采取按收入總額交稅的方式,那樣沒有風險,如果餐館不盈利或虧本了,就不用交稅了。
布朗那麽一說,梁曉秀就警惕了,她說:“布朗,照你的說法,中餐館還有不盈利甚至虧本的可能性。既然如此,我們投資建中餐館還有什麽用呢?”
布朗振振有詞地說,做生意要往長遠看,不能隻顧眼前的小利益。他以德國商人為例說,德國人做生意時首先要做好不賺錢甚至虧本的心理準備;他們把賺大錢放在一個比較遠的目標上。德國人就是憑著那種經商的理念,確立了世界出口第一大國的位置,進而成為歐洲經濟巨人,在世界上排名第三位。他以為他那樣說,就能說服梁曉秀。
梁曉秀說布朗扯遠了,他們不是在談論一國的經濟,他們隻是在談論開一家小餐館的事。德國雖然是經濟強國,但德國人的那套做法不適合中餐館。
布朗不解地問道為什麽不適合中餐館。
“布朗,你要記住我們開的是中國餐館,而不是西餐館;我們運作方式不能和德國或奧地利餐館的運作方式一樣,那樣我們根本賺不到錢。
布朗說,在歐洲開中餐館賺錢確實不容易,因為有諸多不利因素:人們不了解中餐,他們沒有建立顧客群,他們還需要適應很長一段時間,了解當地的法律法規,那一切都需要時間。
梁曉秀說:“布朗,我們談論了兩個小時,照你的說法,我看沒那必要在德國和奧地利建餐館了。按照中國人的一種說法,那叫勞命傷財。”
“可是,梁小姐,做生意必須要充分估計到風險,不能隻想著一上來就賺錢,那是不現實的。商業本身就有風險,經商的人要有風險意識,要有賠本的心理素質,那才是正確的經商之道。我想我們一路考察市場,你應該明白這個道理了。”
梁曉秀不但沒有說服布朗,還讓布朗說了一大堆做生意的理論。
梁曉秀本想三言兩語就把布朗說服了,沒料到布朗根本不信她說的話,反而認為她是外行。
梁曉秀看時間挺晚了,不想再和布朗爭論下去,便說他們迴酒店休息,第二天吃早餐時再討論開餐館的事。布朗說,他晚上還要好好想想,整理出一個基本的方案。
那天晚上迴到房間,梁曉秀一點睡意都沒有,心裏總想著在德國和奧地利開餐館的事。老外的一套做法她決不會接受,但眼下她必須得依靠老外把餐館先開起來。在德國和奧地利開中餐館,需要注冊,領取營業執照,辦理各種手續,那些事必須得讓老外去做。等時機成熟了,她還得用中國員工替代老外員工;以中國員工為主,老外員工為輔。可是眼下中國員工根本就不夠用,宋福祿沒能招來廚師,讓她感覺一時沒有什麽好辦法。
她臨睡前想:幹什麽事都得有人呀,沒人怎麽幹事呢?在歐洲開中餐館不能重用老外,必須得重用中國員工;老外就是死腦筋,怎麽說他們都不明白。要是按照老外的辦法經營餐館,她早就破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