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堡大學與海德堡城連為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不清城市與大學的界限,城市和大學的建築也沒有明顯的區別。梁曉秀很喜歡這種格局,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大學城。整個海德堡市都已融入到大學中,受到了大學文化的熏陶。她在柏林參觀過柏林大學和洪堡大學,相比之下,那兩所大學都不如海德堡大學這麽令她喜歡。


    他們來到海德堡大學的一家餐館時,已經下午1點鍾了。梁曉秀早晨沒吃飯,這時有了食欲,感覺那天中午的飯菜特別可口。他們三人有說有笑,享受著豐盛的午餐。布朗和米拉都喜歡喝德國啤酒,兩人喝了啤酒。梁曉秀對他們的酒量感到驚訝,覺得他們的肚子能裝下幾箱啤酒。


    布朗介紹說,海德堡大學建於1386年,是德國最古老的大學,如今已有600多年的曆史;海德堡大學是德國最著名的大學之一,聞名世界。早在16-17世紀,海德堡大學就已經成為德國宗教改革的根據地和文化中心。從海德堡大學走出了許多知名學者和大科學家,其中不乏諾貝爾獎得主。


    梁曉秀說,她一眼就能看出海德堡大學是德國的名校,因為這一帶有大學的氣場,有一種說不出的名校氣場。


    布朗便問她氣場指的是什麽。她說氣場就是一種感覺,她感覺海德堡大學文化底蘊深厚,科學基礎紮實。她雖然沒有上過大學,但對大學教育很重視,認為一個人隻要有條件,至少應該接受大學教育。她活到24歲,最遺憾的一件事就是沒有上大學;現在看著眼前的海德堡大學,她默默地想要是能上這所大學,那該多好哇。


    她認為,一所大學隻有具備悠久的曆史,才能有深厚的文化沉澱,而深厚的文化沉澱對當今大學的發展至關重要。相比之下,中國大學的曆史都很短,這也是中國的科學技術不如歐洲發達的緣故。她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布朗。


    布朗說,海德堡這樣的著名大學,在德國其實也並不多見,所以德國人很看重這所大學。德國學生能到這所大學學習,那是一件很幸運的事:畢竟並不是每個德國學生都能上海德堡大學。


    梁曉秀問布朗,對外國學生來說,能上海德堡大學是否很難。她那樣問是有目的的,她想將來讓孩子都上名校,海德堡大學就是她孩子應該爭取上的大學。


    布朗說確實很難,隻有那些出類拔萃的外國學生才能進入海德堡大學。歐洲其他國家的學生如果能上海德堡大學,並且正式畢業,他們的就業一般不成問題。


    梁曉秀說海德堡城市不大,隻有十幾萬人口,卻有這樣一所著名的大學,真是幸運。在中國,沒有一座名校建在小城市。這就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一個顯著區別。她希望中國在將來也能把大學建在小城市。大學對一個城市的發展有促動作用。


    她的好多想法布朗和米拉都難以理解,他們沒有她那種經曆,不懂得中國的國情,所以覺得梁曉秀的有些想法似乎有點“出格”。


    她解釋說,德國的大學布局合理,遍布全國各地。相比之下,中國的大學都分布在大城市,稍微有一點名氣的大學至少是在省會城市,在小城市根本就見不到大學的影子。從中國大學的布局上看,教育資源的分流不合理,不利於區域經濟的發展。在這一點上,中國應該向德國學習。


    布魯克說,在德國的一些中小城市都有大學,而且還是著名的大學。比如哥廷根大學就是那樣一所大學:聞名歐洲。


    梁曉秀便說她要是教育部長,她就在中小城市建大學,這樣有利於提高全國各地人們的文化水平和素質,使教育資源公平化。人們總說兩極分化,其實教育的分化才是最嚴重的分化。


    她自言自語道:可惜她不是教育部長,沒有那個權力。


    米拉認為梁曉秀的想法挺多,她看見什麽感興趣的東西,她就會聯想到別的事物上。


    梁曉秀說,她看了海德堡大學,她有了一個想法。


    布朗問她什麽想法。


    她講了自己的想法:把大學建在一個小城市,是明智的做法。大學並不一定非要建在大城市。大學建在小城市利大於弊。大學可以給城市帶來很多好東西,最關鍵的是大學可以給城市帶來文化氣氛。她喜歡海德堡,不僅因為這裏有優美的風景,還因為這裏有海德堡大學。倘若沒有海德堡大學,海德堡就沒有這種濃濃的文化氣氛,更沒有這種文化底蘊,而文化底蘊才是一座城市的靈魂。


    布朗說她說得非常有道理,他過去沒有注意到這個現象。梁曉秀的說法讓他堅信德國的大學教育。德國大學的分布非常合理,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每個地方都有不錯的大學。


    梁曉秀問布朗,他當初報考比利時魯汶大學,為什麽沒報考海德堡大學。布朗說他確實想過要報考海德堡大學,但又覺得進這所大學很難,後來就放棄了。


    梁曉秀問布朗大學建在小城市,怎麽能保證它的教學質量和高質量的生源。


    布朗說教學質量和高質量的生源這兩個問題在海德堡得到了很好的解決。海德堡的大學教師和生源都不成問題。許多教授都願意到這裏執教。這裏有學術研究的一切條件,有充足的生源做保證。在海德堡大學,美國留學生很多,其他歐洲各國的留學生也不少。


    梁曉秀說,在中國就不可能把一所著名的大學建在一個十幾萬人口的小城市,那樣做對生源而言很不利:人們不會跑到一座小城市去讀大學。


    布朗解釋說,在海德堡大學當教師,並不比在柏林那樣的大城市當教師差。海德堡那樣的小城市更適合於教學與研究,更適合學生讀書。如果讓他在柏林大學和海德堡大學之間選擇,他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到海德堡大學讀書。


    他還介紹了海德堡大學嚴格的教學:即使進了海德堡大學,也不意味著能拿到學位。他有一個德國朋友,在海德堡大學讀了8年書,最後也沒拿到博士學位。不過他最後卻成為德國一流經濟學家,他和那個朋友的交往中獲益不淺。


    梁曉秀說這個現象很有意思。


    米拉則說在歐洲各國,德國的博士學位最難拿。


    布朗說:今天,教育依然是海德堡最重要的功能。大學鼓勵青年學生獨立思考,激發他們的創造性。


    他認為大學對一個人的成長有重要的促動作用,一所好大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生活軌跡。大學本科教育非常重要,甚至比碩士、博士都重要。所以他看重本科教育,特別是看重知名大學的本科教育。德國人也看重知名大學的畢業生,因為知名大學的畢業生畢竟比一般大學的畢業生更有創造力。知名大學就意味著質量,意味著畢業生的高素質。


    米拉沒上過大學,她隻讀到中專,談起大學教育,她插不上話。


    布朗還說,知名大學和普通大學不一樣:從知名大學畢業的學生就容易找到工作,因為用人部門看重知名大學的教學質量和畢業生的素質。


    梁曉秀問了一些海德堡大學教學質量的問題。


    布朗說,海德堡大學重視教學質量,大學教師從不通融,從不給學生空子可鑽。學生如果沒有拿到畢業證,那是因為學生不夠努力,沒有通過考試。


    他還說美國人對海德堡情有獨鍾。二戰前有許多美國青年就讀於海德堡大學,那些人在二戰期間說服美軍,放棄了對海德堡的大轟炸,使這座城市幸免於難。


    梁曉秀不大相信戰爭期間還會考慮這種事,她表示懷疑。


    布朗解釋說,美國人起了作用,要否海德堡確實會被夷為平地。所以二戰結束後,海德堡成為美軍的一個重要軍事基地,駐紮著大量美國軍事人員及其家眷。那時不少美軍單身漢還娶了德國姑娘呢。後來不少德國姑娘移居到美國。也許由於這個原因,每年來海德堡的遊客中美國人占據多數。每年350萬遊客前來一睹海德堡的風采。


    梁曉秀說,她發現海德堡非常適合於人們散步,他們飯後就到市區散步。他們在海德堡大學四周散步,一直走了兩個小時。


    梁曉秀很喜歡在海德堡散步的感覺,她在這座城市悠閑漫步著,一點也沒有枯燥無味的感覺。她看著大學生們的身影,想起了自己的中學時代,那時她多麽渴望上大學呀。她始終認為,大學不僅是一個人獲得知識的重要場所,而且是人生的起點。她沒有機會上大學,但她在實踐中上了大學,讓她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如今生活在歐洲,靠著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勞動開辟出一片天地,這樣的局麵並非每個人都能實現。


    關鍵是要看她今後的人生之路會朝著什麽方向發展。


    她覺得要想很好地觀賞這座城市,感受海德堡大學的氣氛,至少得在這兒住上一個星期,甚至一個月。


    她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布朗和米拉,他們說如果是那樣,他們在德國至少需要停留一年時間,才能看完所有她感興趣的地方。


    梁曉秀說她在德國建好中餐館後,她會經常來德國,用10年時間走遍德國的每一個角落。


    海德堡,一個迷人的城市。這是她離開海德堡時的感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餐館的秘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草原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草原風並收藏中餐館的秘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