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秀整整看了一上午漢學家的長信,但還沒看完。她索性不看了,因為她感覺那封長信象論文,很多內容她都看不懂,也不感興趣。她開快餐店是為了糊口,而不是為了研究什麽飲食文化。老外一再說宋代飲食文化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個高峰;她覺得那種文化與她無關,甚至毫不搭界。
說來也巧,她的看法在那天下午就被改變了。
那天下午來了兩個裏爾企業登記處的工作人員,通知他們補充三份材料:一份中國宋代飲食的介紹材料,一份宋代卷餅的製作方式,一份宋代卷餅的食料及營養成分。
宋福祿聽兩個老外那麽一說,心裏直犯嘀咕:老外這不是在刁難他們嘛!他們不過是開一個快餐店,老外竟然讓他們提供什麽補充材料,那簡直就是脫褲子放屁嘛!
宋福祿不解地問道:“我們為什麽要提供這些材料?我上次開餐館時就沒有讓我提供這方麵的材料。”
一個工作人員說:“因為你要開的快餐店提供的快餐是中國宋代的一種食品,那種食品既然有上千年的曆史,那麽我們就需要科學的解釋和論證。”
“為什麽呢?”
“道理很簡單。你是在法國開快餐店,你們的顧客將是法國人和歐洲人。我們要對顧客負責:他們吃了你們製作的那種食品,有沒有副作用?我們不知道,所以我們需要科學論證,以便保證我們裏爾飲食市場的安全。”
“可是,中國宋代的食品,我們上哪兒去給你們提供科學材料呢?”
“你們如果不能提供材料,那麽我們就不能給你們頒發營業執照。”
那兩個老外撂下話就走人了。
宋福祿當時就傻了:老外這是往絕路上逼他們呀。。
兩個老外工作人員離開後,宋福祿和梁曉秀說:“老外這是故意刁難我們啊,這幫王八蛋這是在往絕路上逼我們呢。”他的有些話還沒說出口,其實他還想說梁曉秀突發奇想,非要做什麽宋代卷餅,結果惹來這麽多麻煩。這迴怎麽辦?還有沒有辦法排除麻煩?他是一點辦法都沒了。
梁曉秀也認為這個問題很棘手,她哪料到老外會來這一手呢?她忽然想起了漢學家的長信,打定主意向漢學家求救。漢學家既然已經研究了宋代飲食,那麽,他就能說出道道來。她告訴宋福祿,她要把漢學家的長信看完,仔細研究一遍,然後給漢學家寫信,讓漢學家幫他們這個忙。
“這能行嗎?”宋福祿表示懷疑。
“現在隻有這個辦法了,”梁曉秀堅定地說,“我好好研究這封長信,你迴屋睡覺吧。事已至此,隻能這樣了。”
宋福祿覺得梁曉秀在把死馬當活馬醫,自己糊弄自己,不會有什麽結果。但此刻他不好說什麽,梁曉秀想怎麽辦,她就怎麽辦吧。
梁曉秀拿出漢學家的長信繼續研讀。
漢學家又講到了宋代的茶飲,並有詳細的論述。
他說,歐洲人早晨有喝咖啡的習慣;而宋代市民早晨喝的是一種叫煎點湯茶藥的茶。煎點湯茶藥是由茶葉和綠豆、麝香等原料加工而成,好似煎藥。那時在五更的早市上,煎點湯茶藥的叫賣聲此起彼伏,蔚為壯觀。
元代畫家趙孟的《鬥漿圖》,畫的就是市井販賣煎點湯茶藥的情形。
宋人認為,茶即藥也,煎服則可去滯而代食;煎茶時間越長,味道就越好。宋代流行點茶,在炭火將茶葉水燒得快沸騰時,加些許冷水,待茶葉水再次沸騰時再用冷水點住。如此點三次,方可收到色味俱佳的效果。
宋代時,茶坊在市鎮開始普及,點茶在城市中盛行起來。
漢學家寫到這兒停下來說:可以肯定,中國的茶品早於歐洲的咖啡。古老的中華文明的內容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事物組成的,茶品即是其中一例。
梁曉秀也停下來思索漢學家的話。她的思索是理論聯係實際,有的放矢;她想到了在他們的快餐店可以提供宋代茶飲。
漢學家把茶品引向深入,用皇家的實例說明茶品的興盛。
在宋代,皇帝常將湯藥與茶作為一種禮物,賜給功臣將士。宋真宗召見大臣晏殊,賜座後便喝茶;末了,起身便點湯。
由於皇帝的示範,貴族權臣們紛紛碾製湯沫、丸藥、茶餅,並隨身攜帶。王安石罷相後返鄉,途中痰火病發,他便吩咐隨從取來沸湯,將丸藥茶餅調配倒沸湯中,服了湯藥才痊愈。
那時一般市民也受此影響。市民家裏來客人,主人便將湯端出,招待客人。先茶後湯,還是先湯後茶,不同的人家有不同的習慣。
宋代茶坊由於在城市得到普及,各式點茶競爭相長,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茶葉當時多產自南方,北方人很難得到茶葉,一旦得到茶葉,又以為茶葉味不好,所以在茶葉裏放入許多雜物煎點,以便是口味適合。
高級點茶能將茶點得“極勻”,有的能點得水脈成禽獸蟲魚花草之物象,纖巧如畫。徽宗在其《大觀茶論》中說:“將茶點得上下透徹,如酵蘖之起麵,疏星皎月,燦然而生。”
這是一種多麽富有詩意的意境啊!我的理解是:宋人所謂點茶,其實說的就是今人的沏茶。
你們說是不是?
在宋代上流社會中,點茶已成為一種專門的學問,人們把點茶視為一種文化修養或高雅的情趣。曾布、呂惠卿做內相時,與客人一起吃茶,他們頻繁注湯於茶水中,客人見狀便說:“身為翰林司,為什麽不了解點茶呢?”這話固然有取笑的意思,但有道理,因為點茶有一套程序和講究,不是任何人都點得了的。
《煎茶》一文中說:“輕微緣入麝,猛沸卻如蟬。羅細烹還好,鐺新味更全。”
點茶需有各種條件配合,而且最好“點茶須是吃茶人”,還要以一味好水配合,若雜以他水,則亟敗。像蘇才翁與蔡君謨的煎茶相鬥,蔡君謨就專用惠山泉,蘇才翁茶不精,便取天台竹瀝水煎點,才能取勝。
點茶時,還要點得適度。多點,則使人生厭;少點,則又有餘。全靠精神集中,恰到好處。這樣煎點出來的茶才好喝。
中國的茶究竟其淵源於何時,我還不知道。但我猜想:宋代很有可能是中國茶飲的一個輝煌時期,或至少是一個成熟期。
我在翻閱資料時,看到一段話:“在宋時,片茶是茶之上品。”
這個片茶指的是什麽?你們能告訴我嗎?
中國雇人真是了不起,在一千年前就懂得用好水沏茶的道理。我們歐洲人喝咖啡,從未聽說過專門用泉水衝咖啡的事。我由此聯想到歐洲的油畫與中國的水墨畫,前者渾濁,後者清澈。換句話說,咖啡無論用什麽水衝,顏色都是一樣的,看不出什麽名堂來;而茶則不一樣:用清澈的泉水衝泡的茶水清澈透明,色彩變化多端,猶如一幅彩色的畫卷。
我非常欽佩大文豪蘇軾,他不僅善於詩詞,還對生活的方方麵麵都有獨到的見解與分析。請看:
蘇軾論茶說:“試烹一盞精神爽,好物元來不須多。”
他說的怎麽樣?
梁曉秀默默迴答:精辟極致。
說來也巧,她的看法在那天下午就被改變了。
那天下午來了兩個裏爾企業登記處的工作人員,通知他們補充三份材料:一份中國宋代飲食的介紹材料,一份宋代卷餅的製作方式,一份宋代卷餅的食料及營養成分。
宋福祿聽兩個老外那麽一說,心裏直犯嘀咕:老外這不是在刁難他們嘛!他們不過是開一個快餐店,老外竟然讓他們提供什麽補充材料,那簡直就是脫褲子放屁嘛!
宋福祿不解地問道:“我們為什麽要提供這些材料?我上次開餐館時就沒有讓我提供這方麵的材料。”
一個工作人員說:“因為你要開的快餐店提供的快餐是中國宋代的一種食品,那種食品既然有上千年的曆史,那麽我們就需要科學的解釋和論證。”
“為什麽呢?”
“道理很簡單。你是在法國開快餐店,你們的顧客將是法國人和歐洲人。我們要對顧客負責:他們吃了你們製作的那種食品,有沒有副作用?我們不知道,所以我們需要科學論證,以便保證我們裏爾飲食市場的安全。”
“可是,中國宋代的食品,我們上哪兒去給你們提供科學材料呢?”
“你們如果不能提供材料,那麽我們就不能給你們頒發營業執照。”
那兩個老外撂下話就走人了。
宋福祿當時就傻了:老外這是往絕路上逼他們呀。。
兩個老外工作人員離開後,宋福祿和梁曉秀說:“老外這是故意刁難我們啊,這幫王八蛋這是在往絕路上逼我們呢。”他的有些話還沒說出口,其實他還想說梁曉秀突發奇想,非要做什麽宋代卷餅,結果惹來這麽多麻煩。這迴怎麽辦?還有沒有辦法排除麻煩?他是一點辦法都沒了。
梁曉秀也認為這個問題很棘手,她哪料到老外會來這一手呢?她忽然想起了漢學家的長信,打定主意向漢學家求救。漢學家既然已經研究了宋代飲食,那麽,他就能說出道道來。她告訴宋福祿,她要把漢學家的長信看完,仔細研究一遍,然後給漢學家寫信,讓漢學家幫他們這個忙。
“這能行嗎?”宋福祿表示懷疑。
“現在隻有這個辦法了,”梁曉秀堅定地說,“我好好研究這封長信,你迴屋睡覺吧。事已至此,隻能這樣了。”
宋福祿覺得梁曉秀在把死馬當活馬醫,自己糊弄自己,不會有什麽結果。但此刻他不好說什麽,梁曉秀想怎麽辦,她就怎麽辦吧。
梁曉秀拿出漢學家的長信繼續研讀。
漢學家又講到了宋代的茶飲,並有詳細的論述。
他說,歐洲人早晨有喝咖啡的習慣;而宋代市民早晨喝的是一種叫煎點湯茶藥的茶。煎點湯茶藥是由茶葉和綠豆、麝香等原料加工而成,好似煎藥。那時在五更的早市上,煎點湯茶藥的叫賣聲此起彼伏,蔚為壯觀。
元代畫家趙孟的《鬥漿圖》,畫的就是市井販賣煎點湯茶藥的情形。
宋人認為,茶即藥也,煎服則可去滯而代食;煎茶時間越長,味道就越好。宋代流行點茶,在炭火將茶葉水燒得快沸騰時,加些許冷水,待茶葉水再次沸騰時再用冷水點住。如此點三次,方可收到色味俱佳的效果。
宋代時,茶坊在市鎮開始普及,點茶在城市中盛行起來。
漢學家寫到這兒停下來說:可以肯定,中國的茶品早於歐洲的咖啡。古老的中華文明的內容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事物組成的,茶品即是其中一例。
梁曉秀也停下來思索漢學家的話。她的思索是理論聯係實際,有的放矢;她想到了在他們的快餐店可以提供宋代茶飲。
漢學家把茶品引向深入,用皇家的實例說明茶品的興盛。
在宋代,皇帝常將湯藥與茶作為一種禮物,賜給功臣將士。宋真宗召見大臣晏殊,賜座後便喝茶;末了,起身便點湯。
由於皇帝的示範,貴族權臣們紛紛碾製湯沫、丸藥、茶餅,並隨身攜帶。王安石罷相後返鄉,途中痰火病發,他便吩咐隨從取來沸湯,將丸藥茶餅調配倒沸湯中,服了湯藥才痊愈。
那時一般市民也受此影響。市民家裏來客人,主人便將湯端出,招待客人。先茶後湯,還是先湯後茶,不同的人家有不同的習慣。
宋代茶坊由於在城市得到普及,各式點茶競爭相長,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茶葉當時多產自南方,北方人很難得到茶葉,一旦得到茶葉,又以為茶葉味不好,所以在茶葉裏放入許多雜物煎點,以便是口味適合。
高級點茶能將茶點得“極勻”,有的能點得水脈成禽獸蟲魚花草之物象,纖巧如畫。徽宗在其《大觀茶論》中說:“將茶點得上下透徹,如酵蘖之起麵,疏星皎月,燦然而生。”
這是一種多麽富有詩意的意境啊!我的理解是:宋人所謂點茶,其實說的就是今人的沏茶。
你們說是不是?
在宋代上流社會中,點茶已成為一種專門的學問,人們把點茶視為一種文化修養或高雅的情趣。曾布、呂惠卿做內相時,與客人一起吃茶,他們頻繁注湯於茶水中,客人見狀便說:“身為翰林司,為什麽不了解點茶呢?”這話固然有取笑的意思,但有道理,因為點茶有一套程序和講究,不是任何人都點得了的。
《煎茶》一文中說:“輕微緣入麝,猛沸卻如蟬。羅細烹還好,鐺新味更全。”
點茶需有各種條件配合,而且最好“點茶須是吃茶人”,還要以一味好水配合,若雜以他水,則亟敗。像蘇才翁與蔡君謨的煎茶相鬥,蔡君謨就專用惠山泉,蘇才翁茶不精,便取天台竹瀝水煎點,才能取勝。
點茶時,還要點得適度。多點,則使人生厭;少點,則又有餘。全靠精神集中,恰到好處。這樣煎點出來的茶才好喝。
中國的茶究竟其淵源於何時,我還不知道。但我猜想:宋代很有可能是中國茶飲的一個輝煌時期,或至少是一個成熟期。
我在翻閱資料時,看到一段話:“在宋時,片茶是茶之上品。”
這個片茶指的是什麽?你們能告訴我嗎?
中國雇人真是了不起,在一千年前就懂得用好水沏茶的道理。我們歐洲人喝咖啡,從未聽說過專門用泉水衝咖啡的事。我由此聯想到歐洲的油畫與中國的水墨畫,前者渾濁,後者清澈。換句話說,咖啡無論用什麽水衝,顏色都是一樣的,看不出什麽名堂來;而茶則不一樣:用清澈的泉水衝泡的茶水清澈透明,色彩變化多端,猶如一幅彩色的畫卷。
我非常欽佩大文豪蘇軾,他不僅善於詩詞,還對生活的方方麵麵都有獨到的見解與分析。請看:
蘇軾論茶說:“試烹一盞精神爽,好物元來不須多。”
他說的怎麽樣?
梁曉秀默默迴答:精辟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