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才人由侍衛護送迴了長安。
武媚不解:“陛下為何要將徐才人打發走?”
李世民道:“行軍打戰,本就不宜帶女眷同往。這次,朕帶著你前往,你也需要女扮男裝,作為朕的貼身侍衛,方能前往。”
武媚不曾見過打仗,心中有很多的好奇,也不再說什麽。
不久後,李世民聞知程名振善於用兵,召見後,當日即拜官為右驍衛將軍。
貞觀十八年(644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李世民任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領江、淮、嶺、峽四州兵馬四萬人,又在長安、洛陽召募士兵三千人,戰艦五百艘,從萊州渡海直逼平壤;又任命太子詹事、左衛率李世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領步騎兵六萬人以及蘭、河二州投降的胡族兵馬進逼遼東,兩支部隊合圍並進。
三十日,各路大軍會集在幽州,李世民派行軍總管薑行本、少府少監丘行淹先行在安羅山監督眾工匠製造練習登高衝鋒用的雲梯。
十二月初一,武陽懿公李大亮在長安去世,遺書請求停止進攻高麗。
但李世民為了東征已經做了太多的準備,不想半途而廢。
初二,廢太子李承乾死於黔州,使得李世民悲痛不已,為此罷朝幾日,以國公禮安葬李承乾。
十四日,李世民下詔令各路大軍以及新羅、百濟、奚、契丹分兵幾路進攻高句麗。
開府儀同三司高士廉代行太子太傅,與劉洎、馬周、少詹事張行成、右庶子高季輔、許敬宗一同執掌機要事務,輔佐太子,左屯衛大將軍程咬金留守長安。長孫無忌、岑文本與吏部尚書楊師道與李世民同行;契苾何力擔任前軍總管,隨軍出征;任命李世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任命程名振為右驍衛將軍、平壤道行軍總管。
名將李靖雖身染重病,依然請求隨軍出征,李世民沒準。也許,這將是唐攻高句麗未能得勝的原因之一。
其實李世民所帶的將領,也是懂戰之人,隻是因為他的親征,眾將總是要取得他的同意,才敢出兵。
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返抵長安,他於貞觀三年(629年)單獨自長安赴印度取經,遍曆天竺。
二月,李世民於出征前,在洛陽會見了玄奘。
李世民欲勸玄奘還俗:“朕今觀法師詞論典雅,風節貞峻,朕欲讓法師還俗,輔助於朕治國。”
玄奘委婉拒絕:“玄奘自幼出家,所習均與佛學有關,孔子之道,從未有所聞。若今日還俗,從官道,無意於是行舟棄水於陸地,將一事無成。玄奘願將畢生所學,報效於國家,已經是今生一大幸事。”
李世民不再勸說,命玄奘撰《西域記》並居弘福寺譯經,助其事者僧人有道宣、神泰、慧立、辯機、玄應等十二人。
玄奘謝恩後,又求李世民一事:“陛下,玄奘還想見見呂才呂大人。”
李世民笑了:“哈哈哈……法師還記得當年與呂才在慈恩寺爭辯之事?好,朕這就宣他前來。”
呂才前來,對玄奘很是恭敬:“法師,下官與你爭論,是因學論之說有不同的看法,對你本人並無其他看法。下官一直是敬重於法師的。”
玄奘將已經翻譯好的商揭羅主的《入正理論》、陳那的《正理門論》等因明學著作拿了出來,遞到呂才的手中:“呂大人,玄奘心中明白。但那年爭論之後,我一直沒忘記我們之間所爭論的問題。我依然堅持我曾經的說法,一聲明,釋古訓字,詮目疏別。二工巧明,伎術機關,陰陽曆數。三醫方明,禁咒閑邪,藥名針艾。四因明考定正邪,研核真偽。五內明,究暢五乘,因果妙理。此二書是我遊曆時,翻譯的商揭羅主的《入正理論》、陳那的《正理門論》等因明學著作,希望呂大才閑時能看一看。其中所講,恐怕與你當年所著《因明注解立破義圖》也有著很大的差距。”
呂才將書大概的翻閱了一下,便已經有所感悟:“感謝法師為下官指出曾經對因明的誤解。”
緊接著,一番唇槍舌劍又開始了。
武媚站在一旁,靜靜地聽著,卻也受益匪淺。
貞觀十九年(645年)五月,李世勣率領大軍進至遼東城下(今遼寧遼陽),遼陽城被**攻破,俘獲男女四萬人,殲敵一萬多名。李世民即以遼東城為遼州。
同時,**進圍高麗白岩城。右衛大將軍李思摩中箭受傷,箭中帶毒,李世民親自為他吸去膿血,將士深受感動,在一旁女扮男裝的武媚同樣感慨。
貞觀十九年(645年)六月,**既攻克遼東,又進圍安市城(今遼寧海城南之營城子),高句麗派高延壽、高惠真統兵十五萬救援安市。李世民、李世績、長孫無忌指揮**布陣出擊,唐龍門人薛仁貴穿奇裝異服,大唿陷陣,所向無敵。高延壽、高惠真後率所部三萬六千多人降唐,唐殲敵二萬餘名,俘獲無數。
這看似占有優勢的戰爭,卻就結束於安市城。
安市城雖圍而攻之不下。
之前,李世民進至駐蹕山(今遼寧遼陽南)時,高句麗兵傾國出動,內部空虛,李道宗曾請求率精兵五千,奇襲平壤,李世民未答應。使得失去了良好的機會。
**進圍安市城,直到九月,也未能攻下。又逢早寒,將士們都凍得厲害,且糧草已經不充足。
更為嚴重的事情是,李世民心有不甘,親率幾百騎兵前去查探敵情,卻遭遇敵軍的埋伏。
李世民不願意讓武媚跟著他冒險,便將武媚留在了營帳之中。
武媚對李世民很是放心不下,打暈了看守她的侍衛,私下找到李世績。
雖是女扮男裝,李世績依然能認出武媚。武媚隨軍出征,很少露麵,故而李世績交不知道武媚隨軍而來,感覺很是詫異:“武侍女?你,你怎麽在軍中?軍中不可有女眷,這是違反軍令的。”
武媚著急:“李大人,現在別管什麽軍令的事情了。陛下親率騎兵,去查探敵情了。”
李世績也急了:“什麽?陛下怎麽可以以身犯險?”
李世績找到程名振、長孫無忌、李道宗:“召集大軍,馬上隨我去救皇上。”
李默與宗承禮看到武媚也隨大軍前去營救李世民了,他們擔心武媚的安危,跟了去。
武媚隻見李世民被圍困,眾將士針李世民圍在中間,抵擋著亂箭。
幾百將士一個一個倒下,眼看李世民也快中箭,武媚躍身到李世民身邊,欲用身體替李世民擋箭。宗承禮又飛身過去,幫武媚擋下了那支箭。
李世績、李道宗、程名振、長孫無忌,都來到了李世民的身邊。
眾將都關心著李世民的安危,使得李世績稍有片刻的疏忽,一支箭飛向李世績。
武媚看見,拉了李世績一把,那支箭直朝武媚飛來。眼看就要被箭射中,李世民懷抱著武媚,一個轉身,用身體護住了武媚,箭射在了李世民的肩頭。
好在,**都已經到達,與敵軍戰成一片。
李世民在李世績、長孫無忌的保護下安全撤退。
太醫為李世民拔出了箭,將傷口做了處理,李世民還在昏迷之中。
長孫無忌問:“太醫,陛下的傷可要緊?”
太醫愁眉不展:“陛下的傷口倒無大礙,隻是那箭上有毒。下官不知陛下所中之毒為何種毒,故而不知如何解毒。除非……”
長孫無忌著急:“除非什麽,趕緊說。”
太醫低著頭:“除非現在有一女子,能與陛下行陰陽調和。就算不能將毒盡解,也能暫緩毒發之時。可讓下官有時間研究此毒的破解之法。然,此地全是軍人,哪有女子?若現去尋找,隻怕來不及了。”
李世民睜開一隻眼睛,瞄了一眼太醫,便又裝睡了。
長孫無忌把帳內之人全趕了出去,隻留武媚在帳中。他可是曾在京都入閣與李世民商議政事,常常見到武媚。
長孫無忌走近武媚,摘下武媚的頭盔:“武侍女,陛下是因救你而中毒的,你可要懂得感恩。”
說完,長孫無忌就出了營帳。
武媚看著“昏迷”的李世民,想起了多年來李世民對她的好。就像她的心是塊石頭,也會被融化。更不用說,身為一國之君,卻為救她而受傷中毒。
武媚為李世民脫去衣服,自己也脫去了衣服,終是與李世民做了名副其實的夫妻。
同樣中毒的宗承禮,被太醫處理了傷口,於深夜潛入敵軍營帳,秘密的見了敵軍將領:“請將解藥給我。”
敵軍將領拿出一個小藥瓶,遞給了宗承禮:“你為何會去救大唐皇帝?”
宗承禮冷笑了一聲:“我救的是我心愛之人,並不是李世民。我若想救他,就不會暗地裏與你們達成協議,誘他入你們的包圍圈。我與他,有著不共戴天之仇。個中緣由,你不需要知道。”
最快更新無錯小說閱讀,請訪問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小說!
武媚不解:“陛下為何要將徐才人打發走?”
李世民道:“行軍打戰,本就不宜帶女眷同往。這次,朕帶著你前往,你也需要女扮男裝,作為朕的貼身侍衛,方能前往。”
武媚不曾見過打仗,心中有很多的好奇,也不再說什麽。
不久後,李世民聞知程名振善於用兵,召見後,當日即拜官為右驍衛將軍。
貞觀十八年(644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李世民任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領江、淮、嶺、峽四州兵馬四萬人,又在長安、洛陽召募士兵三千人,戰艦五百艘,從萊州渡海直逼平壤;又任命太子詹事、左衛率李世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領步騎兵六萬人以及蘭、河二州投降的胡族兵馬進逼遼東,兩支部隊合圍並進。
三十日,各路大軍會集在幽州,李世民派行軍總管薑行本、少府少監丘行淹先行在安羅山監督眾工匠製造練習登高衝鋒用的雲梯。
十二月初一,武陽懿公李大亮在長安去世,遺書請求停止進攻高麗。
但李世民為了東征已經做了太多的準備,不想半途而廢。
初二,廢太子李承乾死於黔州,使得李世民悲痛不已,為此罷朝幾日,以國公禮安葬李承乾。
十四日,李世民下詔令各路大軍以及新羅、百濟、奚、契丹分兵幾路進攻高句麗。
開府儀同三司高士廉代行太子太傅,與劉洎、馬周、少詹事張行成、右庶子高季輔、許敬宗一同執掌機要事務,輔佐太子,左屯衛大將軍程咬金留守長安。長孫無忌、岑文本與吏部尚書楊師道與李世民同行;契苾何力擔任前軍總管,隨軍出征;任命李世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任命程名振為右驍衛將軍、平壤道行軍總管。
名將李靖雖身染重病,依然請求隨軍出征,李世民沒準。也許,這將是唐攻高句麗未能得勝的原因之一。
其實李世民所帶的將領,也是懂戰之人,隻是因為他的親征,眾將總是要取得他的同意,才敢出兵。
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返抵長安,他於貞觀三年(629年)單獨自長安赴印度取經,遍曆天竺。
二月,李世民於出征前,在洛陽會見了玄奘。
李世民欲勸玄奘還俗:“朕今觀法師詞論典雅,風節貞峻,朕欲讓法師還俗,輔助於朕治國。”
玄奘委婉拒絕:“玄奘自幼出家,所習均與佛學有關,孔子之道,從未有所聞。若今日還俗,從官道,無意於是行舟棄水於陸地,將一事無成。玄奘願將畢生所學,報效於國家,已經是今生一大幸事。”
李世民不再勸說,命玄奘撰《西域記》並居弘福寺譯經,助其事者僧人有道宣、神泰、慧立、辯機、玄應等十二人。
玄奘謝恩後,又求李世民一事:“陛下,玄奘還想見見呂才呂大人。”
李世民笑了:“哈哈哈……法師還記得當年與呂才在慈恩寺爭辯之事?好,朕這就宣他前來。”
呂才前來,對玄奘很是恭敬:“法師,下官與你爭論,是因學論之說有不同的看法,對你本人並無其他看法。下官一直是敬重於法師的。”
玄奘將已經翻譯好的商揭羅主的《入正理論》、陳那的《正理門論》等因明學著作拿了出來,遞到呂才的手中:“呂大人,玄奘心中明白。但那年爭論之後,我一直沒忘記我們之間所爭論的問題。我依然堅持我曾經的說法,一聲明,釋古訓字,詮目疏別。二工巧明,伎術機關,陰陽曆數。三醫方明,禁咒閑邪,藥名針艾。四因明考定正邪,研核真偽。五內明,究暢五乘,因果妙理。此二書是我遊曆時,翻譯的商揭羅主的《入正理論》、陳那的《正理門論》等因明學著作,希望呂大才閑時能看一看。其中所講,恐怕與你當年所著《因明注解立破義圖》也有著很大的差距。”
呂才將書大概的翻閱了一下,便已經有所感悟:“感謝法師為下官指出曾經對因明的誤解。”
緊接著,一番唇槍舌劍又開始了。
武媚站在一旁,靜靜地聽著,卻也受益匪淺。
貞觀十九年(645年)五月,李世勣率領大軍進至遼東城下(今遼寧遼陽),遼陽城被**攻破,俘獲男女四萬人,殲敵一萬多名。李世民即以遼東城為遼州。
同時,**進圍高麗白岩城。右衛大將軍李思摩中箭受傷,箭中帶毒,李世民親自為他吸去膿血,將士深受感動,在一旁女扮男裝的武媚同樣感慨。
貞觀十九年(645年)六月,**既攻克遼東,又進圍安市城(今遼寧海城南之營城子),高句麗派高延壽、高惠真統兵十五萬救援安市。李世民、李世績、長孫無忌指揮**布陣出擊,唐龍門人薛仁貴穿奇裝異服,大唿陷陣,所向無敵。高延壽、高惠真後率所部三萬六千多人降唐,唐殲敵二萬餘名,俘獲無數。
這看似占有優勢的戰爭,卻就結束於安市城。
安市城雖圍而攻之不下。
之前,李世民進至駐蹕山(今遼寧遼陽南)時,高句麗兵傾國出動,內部空虛,李道宗曾請求率精兵五千,奇襲平壤,李世民未答應。使得失去了良好的機會。
**進圍安市城,直到九月,也未能攻下。又逢早寒,將士們都凍得厲害,且糧草已經不充足。
更為嚴重的事情是,李世民心有不甘,親率幾百騎兵前去查探敵情,卻遭遇敵軍的埋伏。
李世民不願意讓武媚跟著他冒險,便將武媚留在了營帳之中。
武媚對李世民很是放心不下,打暈了看守她的侍衛,私下找到李世績。
雖是女扮男裝,李世績依然能認出武媚。武媚隨軍出征,很少露麵,故而李世績交不知道武媚隨軍而來,感覺很是詫異:“武侍女?你,你怎麽在軍中?軍中不可有女眷,這是違反軍令的。”
武媚著急:“李大人,現在別管什麽軍令的事情了。陛下親率騎兵,去查探敵情了。”
李世績也急了:“什麽?陛下怎麽可以以身犯險?”
李世績找到程名振、長孫無忌、李道宗:“召集大軍,馬上隨我去救皇上。”
李默與宗承禮看到武媚也隨大軍前去營救李世民了,他們擔心武媚的安危,跟了去。
武媚隻見李世民被圍困,眾將士針李世民圍在中間,抵擋著亂箭。
幾百將士一個一個倒下,眼看李世民也快中箭,武媚躍身到李世民身邊,欲用身體替李世民擋箭。宗承禮又飛身過去,幫武媚擋下了那支箭。
李世績、李道宗、程名振、長孫無忌,都來到了李世民的身邊。
眾將都關心著李世民的安危,使得李世績稍有片刻的疏忽,一支箭飛向李世績。
武媚看見,拉了李世績一把,那支箭直朝武媚飛來。眼看就要被箭射中,李世民懷抱著武媚,一個轉身,用身體護住了武媚,箭射在了李世民的肩頭。
好在,**都已經到達,與敵軍戰成一片。
李世民在李世績、長孫無忌的保護下安全撤退。
太醫為李世民拔出了箭,將傷口做了處理,李世民還在昏迷之中。
長孫無忌問:“太醫,陛下的傷可要緊?”
太醫愁眉不展:“陛下的傷口倒無大礙,隻是那箭上有毒。下官不知陛下所中之毒為何種毒,故而不知如何解毒。除非……”
長孫無忌著急:“除非什麽,趕緊說。”
太醫低著頭:“除非現在有一女子,能與陛下行陰陽調和。就算不能將毒盡解,也能暫緩毒發之時。可讓下官有時間研究此毒的破解之法。然,此地全是軍人,哪有女子?若現去尋找,隻怕來不及了。”
李世民睜開一隻眼睛,瞄了一眼太醫,便又裝睡了。
長孫無忌把帳內之人全趕了出去,隻留武媚在帳中。他可是曾在京都入閣與李世民商議政事,常常見到武媚。
長孫無忌走近武媚,摘下武媚的頭盔:“武侍女,陛下是因救你而中毒的,你可要懂得感恩。”
說完,長孫無忌就出了營帳。
武媚看著“昏迷”的李世民,想起了多年來李世民對她的好。就像她的心是塊石頭,也會被融化。更不用說,身為一國之君,卻為救她而受傷中毒。
武媚為李世民脫去衣服,自己也脫去了衣服,終是與李世民做了名副其實的夫妻。
同樣中毒的宗承禮,被太醫處理了傷口,於深夜潛入敵軍營帳,秘密的見了敵軍將領:“請將解藥給我。”
敵軍將領拿出一個小藥瓶,遞給了宗承禮:“你為何會去救大唐皇帝?”
宗承禮冷笑了一聲:“我救的是我心愛之人,並不是李世民。我若想救他,就不會暗地裏與你們達成協議,誘他入你們的包圍圈。我與他,有著不共戴天之仇。個中緣由,你不需要知道。”
最快更新無錯小說閱讀,請訪問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