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拉著武媚的手:“想不到你一女流,還如此大義。”
武媚低下頭,如往常一樣迴避著李世民的眼神:“奴婢終日在陛下身邊,深知陛下是一個愛國愛民的好君王。陛下打算如何處置宣宗侍衛?”
李世民道:“他進宮時間也不短,但始終沒有動手。朕暫且留著他,希望能化解他心中的仇恨。”
武媚欣賞的看著李世民:“將一個想要殺您的人留在身邊,太危險了。陛下應該以萬民為重,不可舍身冒險。”
李世民的眼神正好與武媚相碰:“朕喜歡你這樣看著朕。”
武媚頓時低下頭。
李世民道:“朕依然相信,終有一天,你會被朕打動。去年四年,朕就已經下詔,準備要攻打高句麗。但因太子一事,耽誤了。朕派司農丞相裏玄獎出使高句麗,已經迴來了。將泉蓋蘇文迫害高句麗大臣,殘酷虐待百姓,侵略鄰國新羅。朕不能不討伐他。而且,朕欲親征。媚兒可與朕同往,讓你見識一下朕在馬上殺敵的雄風。”
武媚本想勸說,卻又覺得對軍事不太了解,故沒有開口。
二月初一,李世民將討好高句麗之事提出來與眾臣商議,諫議大夫褚遂良諫言:“陛下麾旗所指則中原大地平定,眼睛一轉則四方民族歸服,威望無與倫比。如今卻要渡海遠征小小的高句麗,若捷報指日可待還可以;萬一遭遇挫折,損傷威望,再引起百姓起兵反抗,則朝廷的安危難以預測。”
李世反駁:“當年薛延陀進犯,陛下想要發兵討伐,魏征諫阻而作罷,使之直到今日仍為禍患。那時如果采用陛下的策略,北方邊區可保安寧。”
李世民讚同李世所講:“是如此,朕也知當時魏征之過失,隻是沒有言明,怕因此而堵塞了進獻良策的渠道。朕不僅僅要討伐高句麗,還要禦駕親征。”
褚遂良上奏:“陛下乃萬乘之軀,身係天下萬民。如今太子剛剛封立,年齡還很幼小。陛下身為一國之主,輕易遠行,微臣認為陛下還需三思而後行。陛下命令幾個猛將率領四五萬士兵,仰仗著陛下的神威,攻取他們易如反掌。”
然而,李世民決心已定,準備迴宮後細心教導太子治國,便出征高句麗。
二月十一日,李世民便迴到長安,每每上朝,都讓李治觀看自己決斷各種政務,並時而讓李治參議政事,做出決斷。
李治的表現很好,多次受到李世民的稱讚。
三月十七日,李世民於朝堂上說:“當今的著名將領,隻有李世、李道宗、薛萬徹三人稱得上,李世、李道宗不能取得大勝,但也沒有大敗,薛萬徹則不是大勝就是大敗。朕任命左衛將軍薛萬徹暫時代理右衛大將軍,薛將軍與丹陽公主(李世民的妹妹,李淵的第十五女)完婚已有些時日,望擇日入宮,與朕在家宴上相聚,朕甚是想念。”
與此同時,李世民還宣了姐姐、姐夫與妹妹、妹夫都入宮相聚。
這是有原因的,丹陽公主嫁給薛萬徹以後,覺得薛萬徹很愚蠢,公主很不高興,不和他同床。
這件事讓李世民聽說了,大笑不已:“哈哈哈……朕這妹妹瞧不起她的駙馬。媚兒、惠兒,看朕如何調解他們夫妻之情。”
武媚笑了:“陛下不僅要管天下政事,還要調解親人的夫妻情感,真是夠忙的。”
李世民道:“朕先為人,而後為君。為人者,皆有七情六欲。”
丹陽公主與高陽公主年齡差不多,在宮中未出嫁時,二人感情很好。高陽公主聽說丹陽公主要入宮,很是高興。
同時,高陽公主也想與丹陽公主說一些私房話。她覺得,她現丹陽公主有著同樣的遭遇。隻是,她並沒有讓李世民知道她與房遺愛的不合之事。
宴會上,明麵上,李世民隻帶了徐才人一個後宮嬪妃,這也是武媚要求的。
而且,武媚至始至終站在李世民身後伺候著。
李世民也明白,宴會人數眾多,武媚不想過於出眾,以一個侍女的身份,享受非侍女的特殊待遇。
徐才人,便自然成了李世民姐姐妹妹以及駙馬爺眼中最得李世民寵愛的嬪妃。
在宴會上,李世民與姐夫和妹夫們一邊喝酒一邊比賽握槊 (握槊是北魏宣武帝時傳入中國的一種棋類遊戲),並以佩刀為賭注。
隻是,丹陽公主與薛萬徹都不知道,李世民早已經與其他的駙馬爺提前商量過了,都要假裝輸給薛萬徹。
果不其然,丹陽公主覺得自己的夫君是最為聰明的,從此合好,如膠似漆。
這倒讓高陽公主少了一個知音。
可後來,高陽公主知道了真相,竟然悄悄的告訴了丹陽公主,使得丹陽公主與薛萬徹的感情再一次陷入僵持局麵。
後來的事情,李世民便不得而知了。那是丹陽公主故意隱瞞所致。
四月,李世民親臨兩儀殿,李治在旁侍奉,李世民問群臣:“太子的性情,外麵的人可知道?”
司徒長孫無忌說:“太子雖然沒有出過宮門,天下人無不敬仰其德行。”
這一點兒,也讓李世民的心中踏實了不少。
接下來,李世民每日讓李治與之探討政事,讓李治作決斷,均讓李世民感到滿意。
李世民驚歎:“雉奴,沒想到你小小年齡,已經有了治國之道,父皇也放心了。”
武媚在一旁微笑:“虎父無犬子,陛下的兒子本就是非凡之人。”
李世民笑了:“哈哈哈……武侍女都誇讚於你,可見你確有治國之才。”
李治謙虛道:“兒臣願仿效父皇,將來做一明君。可兒臣如今還不及父皇之萬一。”
李世民拍著李世民的肩膀:“好了,誇你,你就受著,過份的謙虛就是驕傲了。你要切記,創業難,守成則更難。父皇是將一個更難的重擔交給了你。民如水,君如舟,民可載舟,亦可覆舟。民,乃國之根本,不管什麽時候,都要以民意為重。為君者,定要以社稷為重。而社稷的根本在於外無鄰國擾民,內無災民遍野。”
李治道:“兒臣謹記於心。”
李世民道:“別光記在心裏,這裏將是你日後榮登大寶,時時刻刻都需要去實施的。”
而李世民攻打高句麗的準備工作已經有了效果。
李道宗與李世績前往高句麗一探虛實,於四月十五日,合兵攻打蓋牟城(今遼寧撫順),至二十六日攻取該城,俘虜二萬餘人,獲糧食十餘萬石。
李世民得到快報,大喜:“哈哈哈……高句麗不過如此。”
但想著離去後一切都要交給李治,故又遲疑了一些時日。
直到七月二十日,李世民敕令將作大監閻立德等人到洪、饒、江三州,造船隻四百艘用來載運軍糧。二十三日,李世民派營州都督張儉等率領幽州、營州二個都督府的兵馬以及契丹、奚、族士兵先行進攻遼東,以觀察形勢。又任命太常寺卿韋挺為饋運使,民部侍郎崔仁師為副使,河北各州都接受韋挺節製統轄,聽從他隨時調遣。又任命太仆寺少卿蕭銳運送河南各州糧草入海。
李治見李世民親征勢在必行,臉色很是難看。
李世民問:“雉奴,你怎麽了?”
李治麵色傷感:“父皇,兒臣舍不得父皇。兒臣年幼,國之大事,還需要父皇教導。”
李世民安慰李治:“近日,你所處理的政務,朕很是滿意。你去年就做了父親,今年又添兩兒,李孝(宮人鄭氏所生)和李上金(宮人楊氏所生)。聽說,蕭良娣也有孕在身,如此算來,你將是四個孩子的父親了。如你還是不放心,可驛站飛馬傳遞自己生活工作起居的表章,並傳遞邊境情況的報告。把你的處理意見一並附上,父皇看後,覺得有不妥當之處,自會去信給你。”
李治隻好答應。其實,他最舍不得的,還是武媚。他知道武媚也要隨父出征,心裏很是難過。往日,他還能遠遠的看著武媚,以解心中的相思之苦。
八月二十六日,李世民任命散騎常侍劉洎為侍中,代行中書侍郎職務的岑文本為中書令,太子左庶子中書侍郎馬周暫時代理中書令。九月,任命諫議大夫褚遂良為黃門侍郎,參預朝政。李世民是想選出輔助太子監國的臣子。
十月十四日,李世民帶著武媚、徐才人車駕行幸洛陽,命令房玄齡留守京師,右衛大將軍、工部尚書李大亮為副留守。
李世民是要在洛陽做最後的東征準備,同時,他也想把徐才人打發走,他隻想帶著武媚出征。
原本出征不可帶著女眷,且徐才人不懂武。其實懂不懂武都在其次,帶著徐才人到了洛陽,已經是聽了武媚之言,而做了最後的妥協。
十月二十九,李世民帶著武媚和徐才人前去行獵,於十一月初二迴到洛陽行宮。
徐才人已經明白了李世民的意思,離別前還做下了一首詩:“秋風起函穀,勁氣動河山。偃鬆千嶺上,雜雨二陵間。低雲愁廣隰,落日慘重關。此時飄紫氣,應驗真人還。”
最快更新無錯小說閱讀,請訪問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小說!
武媚低下頭,如往常一樣迴避著李世民的眼神:“奴婢終日在陛下身邊,深知陛下是一個愛國愛民的好君王。陛下打算如何處置宣宗侍衛?”
李世民道:“他進宮時間也不短,但始終沒有動手。朕暫且留著他,希望能化解他心中的仇恨。”
武媚欣賞的看著李世民:“將一個想要殺您的人留在身邊,太危險了。陛下應該以萬民為重,不可舍身冒險。”
李世民的眼神正好與武媚相碰:“朕喜歡你這樣看著朕。”
武媚頓時低下頭。
李世民道:“朕依然相信,終有一天,你會被朕打動。去年四年,朕就已經下詔,準備要攻打高句麗。但因太子一事,耽誤了。朕派司農丞相裏玄獎出使高句麗,已經迴來了。將泉蓋蘇文迫害高句麗大臣,殘酷虐待百姓,侵略鄰國新羅。朕不能不討伐他。而且,朕欲親征。媚兒可與朕同往,讓你見識一下朕在馬上殺敵的雄風。”
武媚本想勸說,卻又覺得對軍事不太了解,故沒有開口。
二月初一,李世民將討好高句麗之事提出來與眾臣商議,諫議大夫褚遂良諫言:“陛下麾旗所指則中原大地平定,眼睛一轉則四方民族歸服,威望無與倫比。如今卻要渡海遠征小小的高句麗,若捷報指日可待還可以;萬一遭遇挫折,損傷威望,再引起百姓起兵反抗,則朝廷的安危難以預測。”
李世反駁:“當年薛延陀進犯,陛下想要發兵討伐,魏征諫阻而作罷,使之直到今日仍為禍患。那時如果采用陛下的策略,北方邊區可保安寧。”
李世民讚同李世所講:“是如此,朕也知當時魏征之過失,隻是沒有言明,怕因此而堵塞了進獻良策的渠道。朕不僅僅要討伐高句麗,還要禦駕親征。”
褚遂良上奏:“陛下乃萬乘之軀,身係天下萬民。如今太子剛剛封立,年齡還很幼小。陛下身為一國之主,輕易遠行,微臣認為陛下還需三思而後行。陛下命令幾個猛將率領四五萬士兵,仰仗著陛下的神威,攻取他們易如反掌。”
然而,李世民決心已定,準備迴宮後細心教導太子治國,便出征高句麗。
二月十一日,李世民便迴到長安,每每上朝,都讓李治觀看自己決斷各種政務,並時而讓李治參議政事,做出決斷。
李治的表現很好,多次受到李世民的稱讚。
三月十七日,李世民於朝堂上說:“當今的著名將領,隻有李世、李道宗、薛萬徹三人稱得上,李世、李道宗不能取得大勝,但也沒有大敗,薛萬徹則不是大勝就是大敗。朕任命左衛將軍薛萬徹暫時代理右衛大將軍,薛將軍與丹陽公主(李世民的妹妹,李淵的第十五女)完婚已有些時日,望擇日入宮,與朕在家宴上相聚,朕甚是想念。”
與此同時,李世民還宣了姐姐、姐夫與妹妹、妹夫都入宮相聚。
這是有原因的,丹陽公主嫁給薛萬徹以後,覺得薛萬徹很愚蠢,公主很不高興,不和他同床。
這件事讓李世民聽說了,大笑不已:“哈哈哈……朕這妹妹瞧不起她的駙馬。媚兒、惠兒,看朕如何調解他們夫妻之情。”
武媚笑了:“陛下不僅要管天下政事,還要調解親人的夫妻情感,真是夠忙的。”
李世民道:“朕先為人,而後為君。為人者,皆有七情六欲。”
丹陽公主與高陽公主年齡差不多,在宮中未出嫁時,二人感情很好。高陽公主聽說丹陽公主要入宮,很是高興。
同時,高陽公主也想與丹陽公主說一些私房話。她覺得,她現丹陽公主有著同樣的遭遇。隻是,她並沒有讓李世民知道她與房遺愛的不合之事。
宴會上,明麵上,李世民隻帶了徐才人一個後宮嬪妃,這也是武媚要求的。
而且,武媚至始至終站在李世民身後伺候著。
李世民也明白,宴會人數眾多,武媚不想過於出眾,以一個侍女的身份,享受非侍女的特殊待遇。
徐才人,便自然成了李世民姐姐妹妹以及駙馬爺眼中最得李世民寵愛的嬪妃。
在宴會上,李世民與姐夫和妹夫們一邊喝酒一邊比賽握槊 (握槊是北魏宣武帝時傳入中國的一種棋類遊戲),並以佩刀為賭注。
隻是,丹陽公主與薛萬徹都不知道,李世民早已經與其他的駙馬爺提前商量過了,都要假裝輸給薛萬徹。
果不其然,丹陽公主覺得自己的夫君是最為聰明的,從此合好,如膠似漆。
這倒讓高陽公主少了一個知音。
可後來,高陽公主知道了真相,竟然悄悄的告訴了丹陽公主,使得丹陽公主與薛萬徹的感情再一次陷入僵持局麵。
後來的事情,李世民便不得而知了。那是丹陽公主故意隱瞞所致。
四月,李世民親臨兩儀殿,李治在旁侍奉,李世民問群臣:“太子的性情,外麵的人可知道?”
司徒長孫無忌說:“太子雖然沒有出過宮門,天下人無不敬仰其德行。”
這一點兒,也讓李世民的心中踏實了不少。
接下來,李世民每日讓李治與之探討政事,讓李治作決斷,均讓李世民感到滿意。
李世民驚歎:“雉奴,沒想到你小小年齡,已經有了治國之道,父皇也放心了。”
武媚在一旁微笑:“虎父無犬子,陛下的兒子本就是非凡之人。”
李世民笑了:“哈哈哈……武侍女都誇讚於你,可見你確有治國之才。”
李治謙虛道:“兒臣願仿效父皇,將來做一明君。可兒臣如今還不及父皇之萬一。”
李世民拍著李世民的肩膀:“好了,誇你,你就受著,過份的謙虛就是驕傲了。你要切記,創業難,守成則更難。父皇是將一個更難的重擔交給了你。民如水,君如舟,民可載舟,亦可覆舟。民,乃國之根本,不管什麽時候,都要以民意為重。為君者,定要以社稷為重。而社稷的根本在於外無鄰國擾民,內無災民遍野。”
李治道:“兒臣謹記於心。”
李世民道:“別光記在心裏,這裏將是你日後榮登大寶,時時刻刻都需要去實施的。”
而李世民攻打高句麗的準備工作已經有了效果。
李道宗與李世績前往高句麗一探虛實,於四月十五日,合兵攻打蓋牟城(今遼寧撫順),至二十六日攻取該城,俘虜二萬餘人,獲糧食十餘萬石。
李世民得到快報,大喜:“哈哈哈……高句麗不過如此。”
但想著離去後一切都要交給李治,故又遲疑了一些時日。
直到七月二十日,李世民敕令將作大監閻立德等人到洪、饒、江三州,造船隻四百艘用來載運軍糧。二十三日,李世民派營州都督張儉等率領幽州、營州二個都督府的兵馬以及契丹、奚、族士兵先行進攻遼東,以觀察形勢。又任命太常寺卿韋挺為饋運使,民部侍郎崔仁師為副使,河北各州都接受韋挺節製統轄,聽從他隨時調遣。又任命太仆寺少卿蕭銳運送河南各州糧草入海。
李治見李世民親征勢在必行,臉色很是難看。
李世民問:“雉奴,你怎麽了?”
李治麵色傷感:“父皇,兒臣舍不得父皇。兒臣年幼,國之大事,還需要父皇教導。”
李世民安慰李治:“近日,你所處理的政務,朕很是滿意。你去年就做了父親,今年又添兩兒,李孝(宮人鄭氏所生)和李上金(宮人楊氏所生)。聽說,蕭良娣也有孕在身,如此算來,你將是四個孩子的父親了。如你還是不放心,可驛站飛馬傳遞自己生活工作起居的表章,並傳遞邊境情況的報告。把你的處理意見一並附上,父皇看後,覺得有不妥當之處,自會去信給你。”
李治隻好答應。其實,他最舍不得的,還是武媚。他知道武媚也要隨父出征,心裏很是難過。往日,他還能遠遠的看著武媚,以解心中的相思之苦。
八月二十六日,李世民任命散騎常侍劉洎為侍中,代行中書侍郎職務的岑文本為中書令,太子左庶子中書侍郎馬周暫時代理中書令。九月,任命諫議大夫褚遂良為黃門侍郎,參預朝政。李世民是想選出輔助太子監國的臣子。
十月十四日,李世民帶著武媚、徐才人車駕行幸洛陽,命令房玄齡留守京師,右衛大將軍、工部尚書李大亮為副留守。
李世民是要在洛陽做最後的東征準備,同時,他也想把徐才人打發走,他隻想帶著武媚出征。
原本出征不可帶著女眷,且徐才人不懂武。其實懂不懂武都在其次,帶著徐才人到了洛陽,已經是聽了武媚之言,而做了最後的妥協。
十月二十九,李世民帶著武媚和徐才人前去行獵,於十一月初二迴到洛陽行宮。
徐才人已經明白了李世民的意思,離別前還做下了一首詩:“秋風起函穀,勁氣動河山。偃鬆千嶺上,雜雨二陵間。低雲愁廣隰,落日慘重關。此時飄紫氣,應驗真人還。”
最快更新無錯小說閱讀,請訪問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