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下午一返迴宮中,立即緊急召見全體閣臣商議軍情。然而直到亥時,閣臣們才陸續到齊。這一方麵是因為朝中官員辦事拖遝的積習難改,即使是位高權重的閣臣亦常如此。像李標、吳宗達、溫體仁等人,為官派頭十足,出入皆要乘轎,又要轎夫走得四平八穩,不可失了宰相氣度。京師擴建以後,外城距宮中最遠處將近二十裏,等轎子晃悠著到了,至少得花一個多時辰。
另一方麵,自從朱由檢建立閣臣值班製度,十五位閣臣中,總有三位閣臣留在紫禁城處理緊急奏章,皇帝有急事也是先找這三位,其他不當值的閣臣就會感覺很放鬆。比如這迴最後才到的王應熊,他想著今天不當值,便去京師有名的粉樓喝花酒去了。秘書處派女官到他府中傳旨,他人卻不在,連家丁都不知道他去哪了,最後好不容易才在煙花巷尋到,把傳旨的女官臊得滿臉通紅。
誰想這次皇帝急著召見所有閣臣,而且等了這麽長時間,來得晚的人自然十分尷尬惶恐,心想按照這位小皇帝年輕氣盛、剛愎自用的脾氣,還不得勃然大怒。尤其是最後到的王應熊,更是跌跌撞撞、上氣不接下氣地跑了進來,差點沒站穩摔個大馬趴,其他人無不心中暗笑。
孰料朱由檢卻是一反常態,明明軍情緊急,卻似一點也不著急,此前一言未發,隻讓閣臣們各抒己見。見王應熊到了,朱由檢從容地命女官把三份緊急塘報遞給他,笑眯眯地道:“夤夜之間把各位大人召進宮中,影響了大家休息,朕心甚為不安,不過軍情緊急,不得不如此耳。王大人,你對塘報所奏有何見解?”
王應熊粗粗地把三份塘報看了一遍。這三份塘報,第一份是盧象升所奏,說東路叛軍開始大舉進攻南京,幸虧劉國能反正,官軍方得知消息。現盧象升已準備集結官軍主力,全力馳援南京。
第二份是戚顯宗所奏,說接到黃得功舍命送來的情報,洪兵和白蓮教主力準備會攻湖口,算日期應該就在這一兩天。北海艦隊雖然在水戰中占據了很大優勢,然而敵軍太多,洪兵又是走陸路,恐怕難以阻擋叛軍東下攻打南京,請朝廷速作安排。
第三份則是從澳門飛鴿傳書來的急件。原來張煌言和鄭森乘安娜公主號抵達真臘的港城磅遜後,已被卷入安南入侵真臘的戰爭中。因為沒有皇帝的命令,現在張煌言隻能固守磅遜,不敢有進一步的行動,因此緊急改造了一艘漁船,曆時十天,從磅遜又返迴了澳門,路途上總算有驚無險。澳門現在已駐有大明的官員,雖然實際上不管事,但總能起到個聯絡作用,接下來飛鴿傳書就很快抵達京師了。
王應熊雖然身為閣臣,但隻擅長誇誇其談,參劾人拿手,對軍事卻是一竅不通。他習慣性地就去偷瞟溫體仁,因為溫體仁是他的主心骨;孰料溫體仁也不懂軍事,又不想被皇帝看出來自己也“有黨”,便故意對王應熊不理不睬。
沒得到溫體仁的暗示,王應熊隻好趕鴨子上架,自己迴答皇帝的問題了。他略一思忖,覺得平叛事大,依皇帝的性格,肯定早有安排,問閣臣隻是走個形式,如果自己說的不對皇帝的心思,難免碰一鼻子灰。相較之下,真臘與安南的紛爭並非急務,自己倒是可以胡侃一番。因此便清清嗓子道:
“陛下,臣以為安南蕞爾小國,竟敢不遵臣道,妄自生事對真臘用兵,實乃悖亂之舉,朝廷理應興師問罪。不過如今平叛戰事正緊,更兼遼東建奴仍是朝廷心腹大患,安南、真臘山高水遠,朝廷就是暫時置之不理亦無不可。到底如何處置,尚須恭請聖裁。”
這番話看似滴水不漏,實則跟沒說一樣,其他閣臣聽罷多大不以為然。隻有溫體仁微微頷首,顯然覺得王應熊盡得其真傳,凡事讓皇帝自己拿主意,那是最最保險的。
朱由檢心裏也跟明鏡似的,卻不動聲色地道:“剛才各位大人都已經闡述了自己的見解。很顯然,大家都認為平叛是急務,安南、真臘之事要先放一放,朕亦深以為然。不過朝廷既然知道了此事,總要有個態度,不然張煌言在那邊也不好辦。”
首輔李標忙道:“臣以為陛下可先下一道旨意,命張煌言調停安南與真臘之爭,力勸安南息兵。安南肯奉詔便罷,如不奉詔,可調廣西狼兵陳兵鎮南關,諒安南便不敢不就範了。”
話音剛落,周延儒立即搶道:“臣以為首輔大人所議想法雖好,卻不現實。那安南對朝廷一貫陽奉陰違,指望他們奉詔?臣以為絕無可能。過去朝廷對安南也不是沒有用過兵,結果如何,大家心裏都清楚。狼兵雖號稱勇悍,也未必能勝安南,一旦戰敗,反而助長安南氣焰。”
最近一段時間,隨著在內閣中地位的提升,周延儒越來越膨脹,經常與東林黨人唱反調,東林黨人自是對他十分厭惡。李標當即不悅道:“那依玉繩高見,又當如何呢?”
周延儒則得意洋洋地道:“陛下,臣以為可先靜觀其變。待平叛之後,朝廷得暇抽出兵力,便可令盧象升等直接對安南用兵,也不用下詔了。想我大明京營雄兵,以建奴之兇殘尚且不懼,區區安南又何足道哉!”
他這麽一說,倒是很有幾位閣臣附和。錢龍錫則搖頭道:“平叛尚需耗費時日,何況還有建奴在。等到朝廷可以抽調京營兵力,真臘早被安南滅了,再出兵有何用處?”
“滅了真臘又何妨!”周延儒冷笑道,“那就更給了朝廷出兵的理由,出一次兵而得兩國之地,難道不好麽!”
這話一出口,東林黨人均對周延儒嗤之以鼻,就連朱由檢心裏都非常不痛快。因為周延儒擺明了就是完全沒把真臘的死活放在心上,雖然按他的計劃,朝廷似乎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且不說出兵安南是否順利),但此舉實在是卑鄙小人所為,如果大明真這麽幹了,周邊各國能不寒心?
因此朱由檢略一思索便笑道:“李、周二位大人所言均有道理,朕覺得不妨折衷一下。”
另一方麵,自從朱由檢建立閣臣值班製度,十五位閣臣中,總有三位閣臣留在紫禁城處理緊急奏章,皇帝有急事也是先找這三位,其他不當值的閣臣就會感覺很放鬆。比如這迴最後才到的王應熊,他想著今天不當值,便去京師有名的粉樓喝花酒去了。秘書處派女官到他府中傳旨,他人卻不在,連家丁都不知道他去哪了,最後好不容易才在煙花巷尋到,把傳旨的女官臊得滿臉通紅。
誰想這次皇帝急著召見所有閣臣,而且等了這麽長時間,來得晚的人自然十分尷尬惶恐,心想按照這位小皇帝年輕氣盛、剛愎自用的脾氣,還不得勃然大怒。尤其是最後到的王應熊,更是跌跌撞撞、上氣不接下氣地跑了進來,差點沒站穩摔個大馬趴,其他人無不心中暗笑。
孰料朱由檢卻是一反常態,明明軍情緊急,卻似一點也不著急,此前一言未發,隻讓閣臣們各抒己見。見王應熊到了,朱由檢從容地命女官把三份緊急塘報遞給他,笑眯眯地道:“夤夜之間把各位大人召進宮中,影響了大家休息,朕心甚為不安,不過軍情緊急,不得不如此耳。王大人,你對塘報所奏有何見解?”
王應熊粗粗地把三份塘報看了一遍。這三份塘報,第一份是盧象升所奏,說東路叛軍開始大舉進攻南京,幸虧劉國能反正,官軍方得知消息。現盧象升已準備集結官軍主力,全力馳援南京。
第二份是戚顯宗所奏,說接到黃得功舍命送來的情報,洪兵和白蓮教主力準備會攻湖口,算日期應該就在這一兩天。北海艦隊雖然在水戰中占據了很大優勢,然而敵軍太多,洪兵又是走陸路,恐怕難以阻擋叛軍東下攻打南京,請朝廷速作安排。
第三份則是從澳門飛鴿傳書來的急件。原來張煌言和鄭森乘安娜公主號抵達真臘的港城磅遜後,已被卷入安南入侵真臘的戰爭中。因為沒有皇帝的命令,現在張煌言隻能固守磅遜,不敢有進一步的行動,因此緊急改造了一艘漁船,曆時十天,從磅遜又返迴了澳門,路途上總算有驚無險。澳門現在已駐有大明的官員,雖然實際上不管事,但總能起到個聯絡作用,接下來飛鴿傳書就很快抵達京師了。
王應熊雖然身為閣臣,但隻擅長誇誇其談,參劾人拿手,對軍事卻是一竅不通。他習慣性地就去偷瞟溫體仁,因為溫體仁是他的主心骨;孰料溫體仁也不懂軍事,又不想被皇帝看出來自己也“有黨”,便故意對王應熊不理不睬。
沒得到溫體仁的暗示,王應熊隻好趕鴨子上架,自己迴答皇帝的問題了。他略一思忖,覺得平叛事大,依皇帝的性格,肯定早有安排,問閣臣隻是走個形式,如果自己說的不對皇帝的心思,難免碰一鼻子灰。相較之下,真臘與安南的紛爭並非急務,自己倒是可以胡侃一番。因此便清清嗓子道:
“陛下,臣以為安南蕞爾小國,竟敢不遵臣道,妄自生事對真臘用兵,實乃悖亂之舉,朝廷理應興師問罪。不過如今平叛戰事正緊,更兼遼東建奴仍是朝廷心腹大患,安南、真臘山高水遠,朝廷就是暫時置之不理亦無不可。到底如何處置,尚須恭請聖裁。”
這番話看似滴水不漏,實則跟沒說一樣,其他閣臣聽罷多大不以為然。隻有溫體仁微微頷首,顯然覺得王應熊盡得其真傳,凡事讓皇帝自己拿主意,那是最最保險的。
朱由檢心裏也跟明鏡似的,卻不動聲色地道:“剛才各位大人都已經闡述了自己的見解。很顯然,大家都認為平叛是急務,安南、真臘之事要先放一放,朕亦深以為然。不過朝廷既然知道了此事,總要有個態度,不然張煌言在那邊也不好辦。”
首輔李標忙道:“臣以為陛下可先下一道旨意,命張煌言調停安南與真臘之爭,力勸安南息兵。安南肯奉詔便罷,如不奉詔,可調廣西狼兵陳兵鎮南關,諒安南便不敢不就範了。”
話音剛落,周延儒立即搶道:“臣以為首輔大人所議想法雖好,卻不現實。那安南對朝廷一貫陽奉陰違,指望他們奉詔?臣以為絕無可能。過去朝廷對安南也不是沒有用過兵,結果如何,大家心裏都清楚。狼兵雖號稱勇悍,也未必能勝安南,一旦戰敗,反而助長安南氣焰。”
最近一段時間,隨著在內閣中地位的提升,周延儒越來越膨脹,經常與東林黨人唱反調,東林黨人自是對他十分厭惡。李標當即不悅道:“那依玉繩高見,又當如何呢?”
周延儒則得意洋洋地道:“陛下,臣以為可先靜觀其變。待平叛之後,朝廷得暇抽出兵力,便可令盧象升等直接對安南用兵,也不用下詔了。想我大明京營雄兵,以建奴之兇殘尚且不懼,區區安南又何足道哉!”
他這麽一說,倒是很有幾位閣臣附和。錢龍錫則搖頭道:“平叛尚需耗費時日,何況還有建奴在。等到朝廷可以抽調京營兵力,真臘早被安南滅了,再出兵有何用處?”
“滅了真臘又何妨!”周延儒冷笑道,“那就更給了朝廷出兵的理由,出一次兵而得兩國之地,難道不好麽!”
這話一出口,東林黨人均對周延儒嗤之以鼻,就連朱由檢心裏都非常不痛快。因為周延儒擺明了就是完全沒把真臘的死活放在心上,雖然按他的計劃,朝廷似乎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且不說出兵安南是否順利),但此舉實在是卑鄙小人所為,如果大明真這麽幹了,周邊各國能不寒心?
因此朱由檢略一思索便笑道:“李、周二位大人所言均有道理,朕覺得不妨折衷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