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顯宗說得一點也沒錯,僅僅過了一天,三份緊急軍情便同時送至京師紫禁城養心殿,等待年輕的皇帝朱由檢禦覽。像這種“絕密”級的飛鴿傳書,照例是由紅娘子先送養心殿,朱由檢親自許可以後方可轉至內閣,所以暫時還沒有任何官員知曉。
而此時的朱由檢卻不在宮內。自從改元大典結束之後,朱由檢差不多每天都是這麽過的:清晨和上午參加朝會或是召見官員,下午則出宮體察民情,晚上再迴宮批閱奏章,直至深夜。這會兒正好是下午,按照秘書處排好的日程,朱由檢出城去西山打獵了。
其實平叛戰爭進行到如此關鍵的時刻,朱由檢做為大明帝國的最高統治者,理應坐鎮宮中,及時處理軍情的。之所以要這麽頻繁地出宮,他實在是有難言的苦衷。現在麵臨的最大困難就是:糧食快沒了!
其實朱由檢一直非常重視糧食問題,早在陝西做秦王時,就建立了戰略儲備庫,其中最主要的儲備物資就是糧食。其後他一直殫精竭慮,想方設法增加儲備,提高糧食產量,包括內貿、外貿、試種新作物、興修水利,以及登基後罰沒犯罪官員家產、清查皇莊等一係列措施,其實都是在圍繞著糧食這個核心做文章。
無奈的是,朱由檢麵對的這個爛攤子實在是千瘡百孔,運氣也實在不好。本來按照軍戶製,地方衛所官軍糧食自己解決,朝廷隻負責給邊軍供糧。但由於衛所製名存實亡,軍戶大量逃籍,糧食產量少了一大塊,剩下的大部分被長官賣給糧商,導致衛所官軍糧食供應也成了問題,朝廷不得不解決一部分。更不要說遼東等地的邊軍,簡直就是無底洞,有多少糧食也不夠往裏填的。
盡管如此,大明地大物博,如果風調雨順,靠著民田的田賦,還是可以維持運轉。可是這些年天災連連,不是大旱就是大雪,要不就是鬧蝗災,導致田賦銳減,還趕不上萬曆初年的六成。農民因為吃不上飯而造反做了流賊,流賊又破壞了更多地方的生產,導致更加缺糧,形成如此惡性循環的局麵,已經非止一日了。
仿佛還嫌朱由檢不夠倒黴,從天啟六年秋天至今,先是滿清八旗入關,緊接著就是朱常洵父子勾結白蓮教和流賊叛亂,使得缺糧的局麵雪上加霜。盡管盧象升和孫傳庭在戰場上進展順利,然而每收複一處,無不發現當地糧食已被叛軍席卷一空,不但無法就地補給,還得想方設法賑濟當地百姓,否則就會餓死人。江南地區倒是有糧,但南糧北運的道路被流賊切斷,全都卡在南京,朱由檢也隻得咬牙從京師向前線運糧。
然而京師本來就是大量消耗糧食的地方,朱由檢隻得采取果斷措施,在京師強行實行糧食管製,說白了就是配給製。老百姓倒好說,能吃上飯也就行了;可那些達官貴人和糧商們,眼瞅著戶部和兵部僅憑皇帝一道聖旨,以及不知何時能兌現的借據,就把自己囤積的大批糧食拉走,能不心疼麽?而為這些人代言的廷臣,能不激烈反對朱由檢麽?這些天來,朱由檢都快被奏章埋住了,十篇奏章裏,至少得有六七篇是要求朝廷盡快歸還糧食的。
在這種情況下,朱由檢也隻好放下身段,頻頻出宮去登門拜訪那些出糧大戶,講明自己並不是無賴皇帝,無論借了多少糧食,字據都在,肯定是要還上的。皇帝親自出馬,當然誰也不敢當麵頂撞,算是暫時彈壓住了局麵。但是糧食飛速消耗的局麵並沒有任何改觀,朱由檢辛辛苦苦攢了好幾年的戰略儲備庫,也已經基本見底了。
朱由檢知道,在這種最困難的時刻,最重要的就是信心。為了提振京師百姓的士氣,他經常出現在京師街頭,有時是正式出行,有時是便衣。每當見到皇帝,尤其是看到皇帝雖年輕有為,卻又和藹可親,如此體恤百姓,市民們自是群情振奮,日子過得再苦,也不覺得如何了。
如果是在過去,這是不可想象的:皇帝深居九重宮寢,怎能隨便出宮?即使是在一年前,孫承宗等老臣也會竭力勸止。可是現在不一樣了,一是朱由檢通過重整京師城防,已經把“出行自由”完全掌握在了自己手上;二是京師地麵也非常安全,別說是強盜匪類,就連流氓地痞都極少見;三是朱由檢剛剛以雷霆手段撤換了幾名閣臣,皇威正盛,那些惹人煩的言官又讓他派遣出京不少,輿論上的阻力也小多了。
至於今天去西山打獵,可不是朱由檢一時心血來潮,或是想靠打獵來顯示皇帝的“武功”。為了彌補京師的糧食短缺,朱由檢發動三大營將士,在西山地區組織了大規模的捕獵行動,至今已經持續一個多月了。
在這個時代,人對環境的破壞已經開始顯露,但還不像前世那麽明顯。像宛平、房山、延慶等地的山區中,野生動物資源還是很豐富的。獸類常見的有狼、狐狸、野豬、野兔、青羊、獐子、獼猴等,也有虎、豹、熊這樣的猛獸。鳥類就更多了,不下百餘種,最常見的就是山雞。所謂“靠山吃山”,但凡山村都有獵戶,不過捕獵的規模很小罷了。
本來朱由檢也不打算對這些野生動物下手,可是現在沒辦法,人都快吃不上飯了,哪還能管得了那麽多。像野豬這種大型動物,一頭就是好幾百斤,足夠一個連的戰士美美地吃上一頓,節省不少糧食。一個多月來,慘遭捕殺的野生動物不計其數,朱由檢來參加,也不過是為了更好地調動戰士們的士氣罷了。至於因此造成的生態災難,也隻能等度過這個難關以後再說了。
不過接到軍情急報之後,朱由檢就再也沒心情打獵了。他立即飛馬趕迴紫禁城,剛進養心殿,屁股還沒坐穩,便接過密信仔細閱讀起來。看到一半時,朱由檢已經興奮地大叫道:“好!能否一鼓蕩平叛軍,在此一舉!快傳閣臣來養心殿!”
而此時的朱由檢卻不在宮內。自從改元大典結束之後,朱由檢差不多每天都是這麽過的:清晨和上午參加朝會或是召見官員,下午則出宮體察民情,晚上再迴宮批閱奏章,直至深夜。這會兒正好是下午,按照秘書處排好的日程,朱由檢出城去西山打獵了。
其實平叛戰爭進行到如此關鍵的時刻,朱由檢做為大明帝國的最高統治者,理應坐鎮宮中,及時處理軍情的。之所以要這麽頻繁地出宮,他實在是有難言的苦衷。現在麵臨的最大困難就是:糧食快沒了!
其實朱由檢一直非常重視糧食問題,早在陝西做秦王時,就建立了戰略儲備庫,其中最主要的儲備物資就是糧食。其後他一直殫精竭慮,想方設法增加儲備,提高糧食產量,包括內貿、外貿、試種新作物、興修水利,以及登基後罰沒犯罪官員家產、清查皇莊等一係列措施,其實都是在圍繞著糧食這個核心做文章。
無奈的是,朱由檢麵對的這個爛攤子實在是千瘡百孔,運氣也實在不好。本來按照軍戶製,地方衛所官軍糧食自己解決,朝廷隻負責給邊軍供糧。但由於衛所製名存實亡,軍戶大量逃籍,糧食產量少了一大塊,剩下的大部分被長官賣給糧商,導致衛所官軍糧食供應也成了問題,朝廷不得不解決一部分。更不要說遼東等地的邊軍,簡直就是無底洞,有多少糧食也不夠往裏填的。
盡管如此,大明地大物博,如果風調雨順,靠著民田的田賦,還是可以維持運轉。可是這些年天災連連,不是大旱就是大雪,要不就是鬧蝗災,導致田賦銳減,還趕不上萬曆初年的六成。農民因為吃不上飯而造反做了流賊,流賊又破壞了更多地方的生產,導致更加缺糧,形成如此惡性循環的局麵,已經非止一日了。
仿佛還嫌朱由檢不夠倒黴,從天啟六年秋天至今,先是滿清八旗入關,緊接著就是朱常洵父子勾結白蓮教和流賊叛亂,使得缺糧的局麵雪上加霜。盡管盧象升和孫傳庭在戰場上進展順利,然而每收複一處,無不發現當地糧食已被叛軍席卷一空,不但無法就地補給,還得想方設法賑濟當地百姓,否則就會餓死人。江南地區倒是有糧,但南糧北運的道路被流賊切斷,全都卡在南京,朱由檢也隻得咬牙從京師向前線運糧。
然而京師本來就是大量消耗糧食的地方,朱由檢隻得采取果斷措施,在京師強行實行糧食管製,說白了就是配給製。老百姓倒好說,能吃上飯也就行了;可那些達官貴人和糧商們,眼瞅著戶部和兵部僅憑皇帝一道聖旨,以及不知何時能兌現的借據,就把自己囤積的大批糧食拉走,能不心疼麽?而為這些人代言的廷臣,能不激烈反對朱由檢麽?這些天來,朱由檢都快被奏章埋住了,十篇奏章裏,至少得有六七篇是要求朝廷盡快歸還糧食的。
在這種情況下,朱由檢也隻好放下身段,頻頻出宮去登門拜訪那些出糧大戶,講明自己並不是無賴皇帝,無論借了多少糧食,字據都在,肯定是要還上的。皇帝親自出馬,當然誰也不敢當麵頂撞,算是暫時彈壓住了局麵。但是糧食飛速消耗的局麵並沒有任何改觀,朱由檢辛辛苦苦攢了好幾年的戰略儲備庫,也已經基本見底了。
朱由檢知道,在這種最困難的時刻,最重要的就是信心。為了提振京師百姓的士氣,他經常出現在京師街頭,有時是正式出行,有時是便衣。每當見到皇帝,尤其是看到皇帝雖年輕有為,卻又和藹可親,如此體恤百姓,市民們自是群情振奮,日子過得再苦,也不覺得如何了。
如果是在過去,這是不可想象的:皇帝深居九重宮寢,怎能隨便出宮?即使是在一年前,孫承宗等老臣也會竭力勸止。可是現在不一樣了,一是朱由檢通過重整京師城防,已經把“出行自由”完全掌握在了自己手上;二是京師地麵也非常安全,別說是強盜匪類,就連流氓地痞都極少見;三是朱由檢剛剛以雷霆手段撤換了幾名閣臣,皇威正盛,那些惹人煩的言官又讓他派遣出京不少,輿論上的阻力也小多了。
至於今天去西山打獵,可不是朱由檢一時心血來潮,或是想靠打獵來顯示皇帝的“武功”。為了彌補京師的糧食短缺,朱由檢發動三大營將士,在西山地區組織了大規模的捕獵行動,至今已經持續一個多月了。
在這個時代,人對環境的破壞已經開始顯露,但還不像前世那麽明顯。像宛平、房山、延慶等地的山區中,野生動物資源還是很豐富的。獸類常見的有狼、狐狸、野豬、野兔、青羊、獐子、獼猴等,也有虎、豹、熊這樣的猛獸。鳥類就更多了,不下百餘種,最常見的就是山雞。所謂“靠山吃山”,但凡山村都有獵戶,不過捕獵的規模很小罷了。
本來朱由檢也不打算對這些野生動物下手,可是現在沒辦法,人都快吃不上飯了,哪還能管得了那麽多。像野豬這種大型動物,一頭就是好幾百斤,足夠一個連的戰士美美地吃上一頓,節省不少糧食。一個多月來,慘遭捕殺的野生動物不計其數,朱由檢來參加,也不過是為了更好地調動戰士們的士氣罷了。至於因此造成的生態災難,也隻能等度過這個難關以後再說了。
不過接到軍情急報之後,朱由檢就再也沒心情打獵了。他立即飛馬趕迴紫禁城,剛進養心殿,屁股還沒坐穩,便接過密信仔細閱讀起來。看到一半時,朱由檢已經興奮地大叫道:“好!能否一鼓蕩平叛軍,在此一舉!快傳閣臣來養心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