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川的父親劉煥東離家出走後快兩年了,一直音信全無。農村居家過日子,少了男人,好像塌了半邊天。開始吳子貞還到處打聽他的下落,天天盼,月月盼。後來她也心灰意冷,對這個不負責的男人不報希望了。有山靠山,沒山自擔。隻有和兒子相依為命,在生活的苦水裏掙紮。精神和經濟的雙重壓力,使他一籌莫展,繁重的體力勞動和艱難的生活,使她積勞成疾,年僅三十多歲,脊背就開始微駝,過早的出現衰老。整天不是胳膊疼,就是腰腿疼,蹲下去就站不起來。有時候猛一站起來,便感到頭暈眼花,天旋地轉,搖搖晃晃站不穩。盡管一身病,還得一人孤單單的下地幹活。怎麽辦呢?兒子要治病,娘倆要生活,隻有強打精神支撐這個殘缺的家庭。土改時,雖然分了將近十畝地,可已經讓丈夫偷偷賣了幾畝。現在隻有一個弱女子,兒子又幫不上忙,土地實在無法耕種,年年要荒蕪一半,隻能耕種三四畝,還沒有糞土地,哪一季的莊稼都是稀稀拉拉,地裏的草比莊稼還高,畝產隻有幾十斤。季季莊稼趕不上趟。小麥剛黃芒時,就到地裏捋麥穗揉麥仁砸爛煮稀飯喝。等麥子成熟時,已經吃掉一大半了。新麥子打下來,沒有雜糧搭配,就光吃新麥麵。巨川最喜歡這段日子了,平時是吃不上白麵的,麥子吃的很快,接不上秋糧就吃光了。沒有糧食,下來的日子就挖野菜充饑。好不容易等到高粱成熟,就割掉高粱穗子,連殼帶粒刮下來砸碎蒸秫殼子吃。真是很難下咽。如果不多吃菜湯多喝水,就解不下來大便。因為沒有別的糧可吃,隻有伸著脖子往下咽。等高粱熟透已吃一片地了。六七月的時候,正是缺少柴燒的季節,常常是有鍋上的,沒有鍋下邊的,沒有柴燒,照樣吃不上飯。吳子貞就從地裏砍一捆青秫桔,用菜刀一劈四瓣,放在太陽底下暴曬,劈一早上,能燒一天,到了秫秫收成後,也就不夠燒的了。
自家種的小麥、高粱、黃豆、紅芋都是上季接不到下季莊稼就斷頓了。餓的等不及時,就先吃青(不成熟就開始吃),然後就是收到什麽糧食就吃什麽糧食,年年打的糧食到春節就吃的差不多了。
巨川家裏沒有男勞力,小菜園也開不起來,種菜得天天澆水,不然長不好,。吳子貞體弱挑不動水,況且,村裏的豬羊雞滿地跑,不夾籬笆菜也長不住,哪有錢買東西夾籬笆呢,所以他家連青菜都吃不上。村裏有好心的鄰居看他們娘倆太可憐,有時送一點青菜給他們,巨川家能吃到一頓青菜,算是改善生活了。
1953年,黨中央發布了《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號召農民要組織起來,建立互助組、初級社,才能由窮變富。翻身後的農民,雖然分了土地,但都是一家一戶分散耕種,沒有抗禦自然災害能力,許多地方“廣種薄收”,糧食產量很難上去。黨中央的決議,受到全國農民的熱烈擁護。劉寨和全國各地一樣,在農村基層幹部的領導下,也成了互助組,有勞力的出勞力,有農具的出農具,有牲畜的出牲畜,優勢互補,互相幫助,許多困難戶的耕種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吳子貞也加入了互助組,農忙收種季節,互助組就去幫助吳子貞耕種和收割莊稼,解決了她在生產上的實際困難,她的莊稼和生活暫時有了依靠。
可是,好景不長,因為吳子貞家沒有男勞力,缺乏性畜和農具(土改時分的一條牛腿和一個車軲轆也為了給兒子治病賣給別人了)。大夥原來以為劉煥東能迴來,參加互助組的勞動,可等了一年,劉煥東仍無蹤影。第二年互助組的其他農戶就不願意和吳子貞合作了。互助組顧名思義是組織起來,互相幫助的,人家幫了她,而她卻沒有能力幫助別人,隻能拖累人家。後來,她又恢複了單幹。耕種問題又陷入了困境,隻好趁人家有閑空,求親拜友幫忙。求不找人,就自己用抓鉤慢慢地刨。莊稼勉強種下去了,地裏沒有糞長勢明顯比別人差,打的糧食也少,家裏的生活還是很困難。
所慶幸的是,巨川家裏還剩一隻母羊,一連下幾窩小羊,一窩兩三隻,最多一窩下過四隻。有時家裏斷炊,小羊羔剛滿月就抱到集市上去賣,每隻羊隻能賣兩元錢,買點糧食解決家裏的燃眉之急。
仿佛上天保佑,家裏僅有的一隻老母雞,也拚命地做貢獻,一天一個蛋,一連下十幾個蛋才歇一天。家庭用的煤油、食鹽、火柴全都是用雞蛋換出來的。有時母雞一歇窩,就得向鄰居借,每次隻借一小酒盅,湊合幾天。沒有煤油,晚上就不點燈。家裏從沒有想過吃香油、醬油和醋。
一天,巨川感冒了,發高燒,一陣陣不斷地咳嗽。因無錢買藥治療,吳子貞就趕緊買了半斤醋,準備給兒子做麵條吃,加醋和大蒜,發發汗。常言道:“一醋改百味,一蒜解百毒”因為他們家不見油水,嘴裏沒有味道,吳子貞打開瓶蓋聞了一下醋,覺得很香,嘴也饞了,迴來的路上,一會兒嚐一點,一會兒又嚐一點,迴到家,醋已經被她嚐了的僅剩一半了。巨川也饞的要嚐一嚐,酸裏透香,沒等吃麵條,瓶裏的醋被他一口一口地嚐完了。
由於巨川一天到晚在地上圍來圍去,身上弄得很髒,兩隻手整天按在地上,一不小心按在雞糞上,有時手下按幾個羊屎蛋也是常事:家裏買不上肥皂、鹼,自然不衛生:冬天,他身上穿著個空棉襖棉褲,沒有換洗的,生的虱子上把抓:夏天,隻有一套衣服,即使換衣服也是光著膀子等衣服曬幹。吳子貞一人要下地幹活,迴來又要做飯、幹家務、抽空還要去娘家看望多病的老母親,自然對兒子的清潔衛生方麵照顧不到。
這一年,農曆三四月份,大蔥到了開花季節。巨川頭上長了好多個瘡,有大有小,最大的有一個雞蛋黃那麽大,紅腫了好多天,疼的要命。當時家裏買張膏藥的兩分錢都沒有,吳子貞也粗心大意,開始沒有把兒子的瘡當迴事。後來瘡開始流膿了。一天,吳子貞幹活去了。巨川動手一摸瘡頭,頂上稀稀糊糊的,為了早一天好,他準備擠膿。於是他掐了幾片大點的麻葉當紗布,用兩手掐住膿包,忍住疼痛,使勁擠,擠出了很多黃膿和血,血和膿順著頭皮往下淌,粘的兩手都是,他就用麻葉擦擦就算了。然後又圍到海子邊,洗洗頭和手,用麻葉搌搌。當時他想,瘡那麽大,擠出膿就有個洞,肯定會落下灰塵的,怎麽辦呢?用什麽抹呢?自己家又沒有錢。他見過別人生瘡時貼膏藥,那膏藥用火烤一烤,軟軟的,黏糊糊的,貼在瘡上幾天就好。他突然發覺,老蔥葉子裏蔥的“鼻涕”黏糊糊的,很像膏藥油,於是他就跟鄰居家要了兩棵蔥,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對不對,兩手先摸著用剪子把瘡上的頭發剪掉,然後剝開大蔥葉子,捋出蔥“鼻涕”抹在瘡麵上,再用麻葉蓋在上麵,找個舊布條從頭上圍一圈係在脖子下麵。誰知沒過三天,這個瘡竟然奇跡般地好了。他就用著個方法抹好其他幾個小瘡,後來生過創的地方也長出了頭發。
1954年4月,離麥收還有一個月,正值青黃不接,巨川家又沒有吃的了,吳子貞在街上買了斤棉籽,放在碓窯裏砸碎,摻一點雜麵,做成丸子下到鍋裏,又摻些紅芋葉子,煮熟後,應先吃紅芋葉,然後吃丸子。這棉籽丸子不能用牙使勁嚼,既磣牙又紮嗓子,隻能在嘴裏扁一扁,喝口菜湯帶下去。最難吃的是榆樹皮,娘倆餓的實在沒有辦法,吳子貞聽說榆樹皮可以吃,就到村後幾棵老榆樹上刮了一些樹皮,拿迴家一部分放在碓窯裏使勁砸碎,用籮篩一篩,再砸碎再篩……直到漏完,用篩來的榆樹皮粉做饃吃。這種饃吃起來,像吃橡皮一樣,用勁才能咬掉一塊,苦澀澀的,一股鋸末味,實在難以下咽。不吃吧,肚子裏饑腸轆轆,勉強吃下去,肚子會發脹。後來吳子貞改變了吃法,把榆樹皮放在鍋裏炕焦,搗爛成小塊,裝在口袋裏,餓了掏一塊放在嘴裏使勁嚼,越嚼越粘,然後使勁往下咽。盡管這樣,還是接不上小麥。怎麽辦?人一天不死要吃飯,家裏已經沒有什麽值錢的東西可賣了,想起土改時門口宅基地上有十幾棵小樹,樹太細,不夠做房檁料,吳子貞就請人伐掉幾棵,劈成小塊曬幹賣劈柴,賣個一兩塊錢,買幾斤豆子和紅芋幹,摻在一起,磨成麵粉。因麵少,舍不得做饃吃,隻能做麵條。每次,娘倆隻能和小雞蛋般大的一塊麵,擀得薄薄的,切的細細的,摻很多野菜,不仔細看,根本看不到麵條。
對於常年未聞過葷腥的劉巨川,吃肉簡直是一種奢望。一天,他在地上圍,一隻屎殼郎恰巧從麵前爬過,他伸手抓住。聽說屎殼郎的肉可以吃,於是他就用清水洗淨,包上麻葉,放在火裏燒,試試能不能吃。過了一會,取出來剝開全身才發現在它的大腿根和翅膀之間,長有小豆子般的兩塊肉疙瘩。他把這兩塊小肉疙瘩放在嘴裏咀嚼,還真有肉香味……
快收高粱了,巨川有時餓得像個小雞似的到處“覓食”。下雨前蜻蜓漫天飛舞,有的貼著地麵。巨川就坐在地上,拿著個笤箒,不費勁的能拍上幾隻。別的孩子拍了也送給他。他掐掉翅膀,還用麻葉包住放在火裏燒,燒成又焦又黃的一張皮,放在嘴裏嚼嚼,雖不香,咽在肚子裏,也能充饑。
地裏的黃豆棵長到兩尺多高了,嫩豆莢結了很多,豆葉茂盛時,葉子上卻生長了許多豆蟲,大的有兩寸多長,比手指還粗,嫩綠色、軟綿綿、胖胖的,像個小肉團。隻要一觸級它,它的身子立即硬邦邦的,直翻身打滾。膽子大一點的,用手就可以抓,它不咬人,膽子小的卻不敢摸它,還望而生畏。此時家家戶戶都忙著逮蟲,如不及時抓,豆棵就會被吃的光禿禿的。豆蟲多時半天能逮一兩碗,喂雞最好。巨川心裏想,這小東西吃莊稼葉子長大的,它的肉也一定可以吃。吳子貞上地裏也逮了不少豆蟲留著喂雞,巨川就試著先用麻葉包住一隻大豆蟲,放在鍋底下燒。頓時,隻聽到“砰”一聲,豆蟲肚子裏的水炸了出來,聲音很響,如放鞭炮一樣,鍋底子差一點被炸爛,火、灰被炸的飛出灶門,屋裏灰塵彌漫,烏煙瘴氣,差點傷了他的眼睛,火也被炸滅了。至於為什麽會爆炸也不明白。為了防止爆炸,巨川就想辦法用秫秸蔑子先把豆蟲肚皮戳破,讓肚子裏的青水流出來,用麻葉包住幾個,然後再燒。這樣燒好後隻剩一張又焦又綠的皮了,沒有肉味,有點像焦饃味道。不過餓極了,吃在嘴裏也怪香的。他還吃過蟋蟀、螞蚱、蟈蟈,吃這些東西都是在斷炊時,連饞帶餓的情況下吃的,但是這些小東西並不能解決難忍的饑餓。
秋後,割完黃豆,一連下了十來天陰雨。長期吃不到菜,巨川嘴裏沒有一點味道,他饞極了。一天,他突然想吃黃豆芽,就對吳子貞說:“媽,我想吃黃豆芽,你去撿點來吧!”
吳子貞說:“我上哪去撿呢?”
巨川很有把握地說:“到黃豆地裏去撿,你去一看就知道了。”
於是,吳子貞提著個菜籃子,冒著小雨到割完的黃豆地裏一看,果然地上淨是長短不等的黃豆芽。最長的竟然有一寸多長,原來是熟透的豆角蹦出來的黃豆,滿地都是,經過幾天雨水的泡,長出嫩嫩的黃豆芽……吳子貞便一根一根地撿起來,,不到一晌午,竟撿了半籃子。迴來後,她用清水洗淨,放在鍋裏煮,沒有油和佐料,隻放了一點鹽,煮了一鍋豆芽湯。鍋燒開了,豆芽湯的香味飄滿屋子。巨川迫不及待地成盛出一碗,吃著脆生生的豆芽菜,喝著新鮮的豆芽湯,感到味道特別香,他喝了一碗又一碗,肚子喝的飽飽的,熱的滿頭大汗,至今他迴憶起當年喝的豆芽湯,真是勝過現在的老母雞湯。
秋後的紅芋下來後,紅芋又是他家的主糧了,一天三頓連著吃紅芋,人就感到燒心吐酸水。實在受不了時,就化點鹽水,用紅芋蘸鹽水吃。窮苦人家,不斷吃紅芋就不錯了。可是巨川家紅芋收的少,根本不夠吃,他家的紅芋也得謹慎吃,連根須也舍不得扔掉,攢起來用剪刀剪成一截一截的,洗淨曬幹,然後砸碎磨成麵粉,做稀飯喝。
由於沒有別的糧食,光是紅芋,巨川實在是吃夠了。有時,他很想吃饃,哪怕是紅芋饃也可以,可家裏連吃稀飯都維持不下來,即使有一點紅芋根磨成的麵粉,也舍不得做饃吃。看到別的小孩拿著饃吃,他總是眼巴巴地望著。
這天,天氣晴朗,萬裏無雲,外麵的溫度不冷不熱的。吃過早飯後,巨川坐在門口,突然想了一個主意。他兩手按著地,圍到房山後的小路上,那裏經常有比他小的孩子在打鬧玩耍。於是,他高聲喊:“誰來玩遊戲?誰來玩遊戲?”
“我玩!我玩!”立刻跑過來七八個孩子,圍著巨川吵吵嚷嚷:“玩什麽遊戲?快說,快說。”
“今天咱們玩過家家,怎麽樣?”巨川說。
“好,好!”於是巨川指揮著這幾個小孩跟在他身後,撿些破碗、破瓦盆,到海子邊用水洗淨,又讓他們撿幾塊磚頭,自己動手壘成一個小“鍋灶”,把一個破瓦盆放在上麵當“鍋”,接著,巨川說:“咱們今天辦食堂做飯,一切準備好後,我來給你們做頓雜燴饃。你們都迴家拿饃去吧,什麽樣的都行。”
孩子們分頭找饃去了。有的拿來一塊秫麵饃,有的拿一個豆麵饃,也有拿紅芋麵饃的,還有一個小孩拿來一個花卷(雜麵饃裹一點白麵皮子,也叫“驢打滾”)。不一會就集中了一小堆饃。
這時,巨川和孩子們把這些風味各異的饃掰成小塊放在“鍋”裏,又叫孩子們找一個秫秸莛子,翻炒鍋裏的“飯”。不一會兒,巨川說:“飯做好了,開飯了!都來吃吧!”接著他用幾個破碗碴,一個裏邊抓一把,讓孩子們吃飯。“飯”有紅色的、黃色的、黑色的,各有味道。小孩子都是這樣,隔鍋的飯香。他們吃著,說著,很開心。看著差不多了,巨川就說:“咱們今天就玩到這裏,馬上晌午了,你們都迴家吧,明天我再找你們玩。”孩子們都跑了,巨川也吃飽了,並且“鍋”裏還剩點“飯”,他就把這些“飯”帶迴家,想讓母親也吃一點。
吳子貞知道後,含著眼淚說:“我不吃,留著你自己吃吧!以後不要幹這種事了。”有時候吳子貞也替兒子發愁,那個殘廢樣,沒有一技之長,以後靠什麽養活自己呢?
巨川的奶奶劉王氏也是個善良但懦弱的農村婦女,她看到自己的孫子整天在地上圍來圍去的走,啥活也不能幹,也為之著急,現在有老的照顧他,老的能跟他一輩子嗎?以後怎麽辦?另外她又恨自己的兒子,由於兒子不爭氣,不正混,不顧家,以至於使兒媳、孫子受苦,覺得對不起她娘倆,可她有什麽辦法呢?自己一個小腳老太太,不能擔不能挑的,也是個無用的人。她想起自己的丈夫劉錫久不也是一個這樣的人嗎,好端端的一個富裕的家庭,竟落個去要飯的地步,真是愛莫能助。雖然自己的家也是衣食難保,可也為孫子以後的出路著急。怎麽才能使他有一個自食其力的能力呢?她琢磨了幾日,想出了一個主意,準備跟兒媳商量一下。這天她來到巨川家,此時吳子貞正在縫補衣服,看見婆婆進來,趕忙站起來:“俺娘,你來了,快坐。說著慌忙給婆婆搬個小板凳。
剛坐下,老太太就迫不及待地對吳子貞說:“孩娘呀,你看孩兒那殘廢樣,一不能下地幹活,二又沒有一點手藝,以後靠什麽生活呢?我說還不如教他學紡棉花,織布,隻要學會了,一個月賣上兩塊布或做幾雙鞋賣了,也能維持生活,窮人的孩子能幹啥呢?正好我那裏有一個舊紡車,你就先教他紡棉花吧!
婆婆走後,吳子貞想:也是的,一個殘廢小孩隻能在地上圍來圍去,能幹啥呢?學紡線織布,也適合他幹,隻要以後能顧住他自己,我就是死了也放心了。巨川當時才十一二歲,他也不會想他以後的事,吳子貞要他學紡棉花,他隻得學。於是吳子貞從婆婆家搬來紡車,開始教巨川學習紡棉花,由於剛開始學,手顯笨地很,兩隻手總是掌握不準,配合不好,不時地斷線,一斷線吳子貞就得幫他接,再看他紡的線:粗一股細一股的,就像“曲蛇(蚯蚓)找他娘一樣:粗的線像筷子,細的像頭發。他坐在那裏,心裏很著急,越著急越紡不好,沒想到這麽難。平時隻知道玩的他,也沒想過自己以後的生活和前途,就像剛上套的小馬駒一樣,他不幹了。有一天晚上,吳子貞叫巨川紡棉花,給他點個小煤油燈,燈頭像蠅頭一樣,就放在紡車的旁邊。巨川他真的不想幹了,隻見他一會故意把線送到燈頭上:”俺媽!線斷了,幫我接上“。一會又喊:”俺媽!線又斷了,快幫我接上。“一晚上就斷了七八迴,吳子貞也不耐煩了,他知道兒子是不想學。她心想強求也不行,哎!隨他去吧,走一步說一步吧!
就這樣巨川學紡棉花暫告一階段,那時他年紀小,他哪會考慮自己以後的指望什麽生活呢?
自家種的小麥、高粱、黃豆、紅芋都是上季接不到下季莊稼就斷頓了。餓的等不及時,就先吃青(不成熟就開始吃),然後就是收到什麽糧食就吃什麽糧食,年年打的糧食到春節就吃的差不多了。
巨川家裏沒有男勞力,小菜園也開不起來,種菜得天天澆水,不然長不好,。吳子貞體弱挑不動水,況且,村裏的豬羊雞滿地跑,不夾籬笆菜也長不住,哪有錢買東西夾籬笆呢,所以他家連青菜都吃不上。村裏有好心的鄰居看他們娘倆太可憐,有時送一點青菜給他們,巨川家能吃到一頓青菜,算是改善生活了。
1953年,黨中央發布了《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號召農民要組織起來,建立互助組、初級社,才能由窮變富。翻身後的農民,雖然分了土地,但都是一家一戶分散耕種,沒有抗禦自然災害能力,許多地方“廣種薄收”,糧食產量很難上去。黨中央的決議,受到全國農民的熱烈擁護。劉寨和全國各地一樣,在農村基層幹部的領導下,也成了互助組,有勞力的出勞力,有農具的出農具,有牲畜的出牲畜,優勢互補,互相幫助,許多困難戶的耕種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吳子貞也加入了互助組,農忙收種季節,互助組就去幫助吳子貞耕種和收割莊稼,解決了她在生產上的實際困難,她的莊稼和生活暫時有了依靠。
可是,好景不長,因為吳子貞家沒有男勞力,缺乏性畜和農具(土改時分的一條牛腿和一個車軲轆也為了給兒子治病賣給別人了)。大夥原來以為劉煥東能迴來,參加互助組的勞動,可等了一年,劉煥東仍無蹤影。第二年互助組的其他農戶就不願意和吳子貞合作了。互助組顧名思義是組織起來,互相幫助的,人家幫了她,而她卻沒有能力幫助別人,隻能拖累人家。後來,她又恢複了單幹。耕種問題又陷入了困境,隻好趁人家有閑空,求親拜友幫忙。求不找人,就自己用抓鉤慢慢地刨。莊稼勉強種下去了,地裏沒有糞長勢明顯比別人差,打的糧食也少,家裏的生活還是很困難。
所慶幸的是,巨川家裏還剩一隻母羊,一連下幾窩小羊,一窩兩三隻,最多一窩下過四隻。有時家裏斷炊,小羊羔剛滿月就抱到集市上去賣,每隻羊隻能賣兩元錢,買點糧食解決家裏的燃眉之急。
仿佛上天保佑,家裏僅有的一隻老母雞,也拚命地做貢獻,一天一個蛋,一連下十幾個蛋才歇一天。家庭用的煤油、食鹽、火柴全都是用雞蛋換出來的。有時母雞一歇窩,就得向鄰居借,每次隻借一小酒盅,湊合幾天。沒有煤油,晚上就不點燈。家裏從沒有想過吃香油、醬油和醋。
一天,巨川感冒了,發高燒,一陣陣不斷地咳嗽。因無錢買藥治療,吳子貞就趕緊買了半斤醋,準備給兒子做麵條吃,加醋和大蒜,發發汗。常言道:“一醋改百味,一蒜解百毒”因為他們家不見油水,嘴裏沒有味道,吳子貞打開瓶蓋聞了一下醋,覺得很香,嘴也饞了,迴來的路上,一會兒嚐一點,一會兒又嚐一點,迴到家,醋已經被她嚐了的僅剩一半了。巨川也饞的要嚐一嚐,酸裏透香,沒等吃麵條,瓶裏的醋被他一口一口地嚐完了。
由於巨川一天到晚在地上圍來圍去,身上弄得很髒,兩隻手整天按在地上,一不小心按在雞糞上,有時手下按幾個羊屎蛋也是常事:家裏買不上肥皂、鹼,自然不衛生:冬天,他身上穿著個空棉襖棉褲,沒有換洗的,生的虱子上把抓:夏天,隻有一套衣服,即使換衣服也是光著膀子等衣服曬幹。吳子貞一人要下地幹活,迴來又要做飯、幹家務、抽空還要去娘家看望多病的老母親,自然對兒子的清潔衛生方麵照顧不到。
這一年,農曆三四月份,大蔥到了開花季節。巨川頭上長了好多個瘡,有大有小,最大的有一個雞蛋黃那麽大,紅腫了好多天,疼的要命。當時家裏買張膏藥的兩分錢都沒有,吳子貞也粗心大意,開始沒有把兒子的瘡當迴事。後來瘡開始流膿了。一天,吳子貞幹活去了。巨川動手一摸瘡頭,頂上稀稀糊糊的,為了早一天好,他準備擠膿。於是他掐了幾片大點的麻葉當紗布,用兩手掐住膿包,忍住疼痛,使勁擠,擠出了很多黃膿和血,血和膿順著頭皮往下淌,粘的兩手都是,他就用麻葉擦擦就算了。然後又圍到海子邊,洗洗頭和手,用麻葉搌搌。當時他想,瘡那麽大,擠出膿就有個洞,肯定會落下灰塵的,怎麽辦呢?用什麽抹呢?自己家又沒有錢。他見過別人生瘡時貼膏藥,那膏藥用火烤一烤,軟軟的,黏糊糊的,貼在瘡上幾天就好。他突然發覺,老蔥葉子裏蔥的“鼻涕”黏糊糊的,很像膏藥油,於是他就跟鄰居家要了兩棵蔥,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對不對,兩手先摸著用剪子把瘡上的頭發剪掉,然後剝開大蔥葉子,捋出蔥“鼻涕”抹在瘡麵上,再用麻葉蓋在上麵,找個舊布條從頭上圍一圈係在脖子下麵。誰知沒過三天,這個瘡竟然奇跡般地好了。他就用著個方法抹好其他幾個小瘡,後來生過創的地方也長出了頭發。
1954年4月,離麥收還有一個月,正值青黃不接,巨川家又沒有吃的了,吳子貞在街上買了斤棉籽,放在碓窯裏砸碎,摻一點雜麵,做成丸子下到鍋裏,又摻些紅芋葉子,煮熟後,應先吃紅芋葉,然後吃丸子。這棉籽丸子不能用牙使勁嚼,既磣牙又紮嗓子,隻能在嘴裏扁一扁,喝口菜湯帶下去。最難吃的是榆樹皮,娘倆餓的實在沒有辦法,吳子貞聽說榆樹皮可以吃,就到村後幾棵老榆樹上刮了一些樹皮,拿迴家一部分放在碓窯裏使勁砸碎,用籮篩一篩,再砸碎再篩……直到漏完,用篩來的榆樹皮粉做饃吃。這種饃吃起來,像吃橡皮一樣,用勁才能咬掉一塊,苦澀澀的,一股鋸末味,實在難以下咽。不吃吧,肚子裏饑腸轆轆,勉強吃下去,肚子會發脹。後來吳子貞改變了吃法,把榆樹皮放在鍋裏炕焦,搗爛成小塊,裝在口袋裏,餓了掏一塊放在嘴裏使勁嚼,越嚼越粘,然後使勁往下咽。盡管這樣,還是接不上小麥。怎麽辦?人一天不死要吃飯,家裏已經沒有什麽值錢的東西可賣了,想起土改時門口宅基地上有十幾棵小樹,樹太細,不夠做房檁料,吳子貞就請人伐掉幾棵,劈成小塊曬幹賣劈柴,賣個一兩塊錢,買幾斤豆子和紅芋幹,摻在一起,磨成麵粉。因麵少,舍不得做饃吃,隻能做麵條。每次,娘倆隻能和小雞蛋般大的一塊麵,擀得薄薄的,切的細細的,摻很多野菜,不仔細看,根本看不到麵條。
對於常年未聞過葷腥的劉巨川,吃肉簡直是一種奢望。一天,他在地上圍,一隻屎殼郎恰巧從麵前爬過,他伸手抓住。聽說屎殼郎的肉可以吃,於是他就用清水洗淨,包上麻葉,放在火裏燒,試試能不能吃。過了一會,取出來剝開全身才發現在它的大腿根和翅膀之間,長有小豆子般的兩塊肉疙瘩。他把這兩塊小肉疙瘩放在嘴裏咀嚼,還真有肉香味……
快收高粱了,巨川有時餓得像個小雞似的到處“覓食”。下雨前蜻蜓漫天飛舞,有的貼著地麵。巨川就坐在地上,拿著個笤箒,不費勁的能拍上幾隻。別的孩子拍了也送給他。他掐掉翅膀,還用麻葉包住放在火裏燒,燒成又焦又黃的一張皮,放在嘴裏嚼嚼,雖不香,咽在肚子裏,也能充饑。
地裏的黃豆棵長到兩尺多高了,嫩豆莢結了很多,豆葉茂盛時,葉子上卻生長了許多豆蟲,大的有兩寸多長,比手指還粗,嫩綠色、軟綿綿、胖胖的,像個小肉團。隻要一觸級它,它的身子立即硬邦邦的,直翻身打滾。膽子大一點的,用手就可以抓,它不咬人,膽子小的卻不敢摸它,還望而生畏。此時家家戶戶都忙著逮蟲,如不及時抓,豆棵就會被吃的光禿禿的。豆蟲多時半天能逮一兩碗,喂雞最好。巨川心裏想,這小東西吃莊稼葉子長大的,它的肉也一定可以吃。吳子貞上地裏也逮了不少豆蟲留著喂雞,巨川就試著先用麻葉包住一隻大豆蟲,放在鍋底下燒。頓時,隻聽到“砰”一聲,豆蟲肚子裏的水炸了出來,聲音很響,如放鞭炮一樣,鍋底子差一點被炸爛,火、灰被炸的飛出灶門,屋裏灰塵彌漫,烏煙瘴氣,差點傷了他的眼睛,火也被炸滅了。至於為什麽會爆炸也不明白。為了防止爆炸,巨川就想辦法用秫秸蔑子先把豆蟲肚皮戳破,讓肚子裏的青水流出來,用麻葉包住幾個,然後再燒。這樣燒好後隻剩一張又焦又綠的皮了,沒有肉味,有點像焦饃味道。不過餓極了,吃在嘴裏也怪香的。他還吃過蟋蟀、螞蚱、蟈蟈,吃這些東西都是在斷炊時,連饞帶餓的情況下吃的,但是這些小東西並不能解決難忍的饑餓。
秋後,割完黃豆,一連下了十來天陰雨。長期吃不到菜,巨川嘴裏沒有一點味道,他饞極了。一天,他突然想吃黃豆芽,就對吳子貞說:“媽,我想吃黃豆芽,你去撿點來吧!”
吳子貞說:“我上哪去撿呢?”
巨川很有把握地說:“到黃豆地裏去撿,你去一看就知道了。”
於是,吳子貞提著個菜籃子,冒著小雨到割完的黃豆地裏一看,果然地上淨是長短不等的黃豆芽。最長的竟然有一寸多長,原來是熟透的豆角蹦出來的黃豆,滿地都是,經過幾天雨水的泡,長出嫩嫩的黃豆芽……吳子貞便一根一根地撿起來,,不到一晌午,竟撿了半籃子。迴來後,她用清水洗淨,放在鍋裏煮,沒有油和佐料,隻放了一點鹽,煮了一鍋豆芽湯。鍋燒開了,豆芽湯的香味飄滿屋子。巨川迫不及待地成盛出一碗,吃著脆生生的豆芽菜,喝著新鮮的豆芽湯,感到味道特別香,他喝了一碗又一碗,肚子喝的飽飽的,熱的滿頭大汗,至今他迴憶起當年喝的豆芽湯,真是勝過現在的老母雞湯。
秋後的紅芋下來後,紅芋又是他家的主糧了,一天三頓連著吃紅芋,人就感到燒心吐酸水。實在受不了時,就化點鹽水,用紅芋蘸鹽水吃。窮苦人家,不斷吃紅芋就不錯了。可是巨川家紅芋收的少,根本不夠吃,他家的紅芋也得謹慎吃,連根須也舍不得扔掉,攢起來用剪刀剪成一截一截的,洗淨曬幹,然後砸碎磨成麵粉,做稀飯喝。
由於沒有別的糧食,光是紅芋,巨川實在是吃夠了。有時,他很想吃饃,哪怕是紅芋饃也可以,可家裏連吃稀飯都維持不下來,即使有一點紅芋根磨成的麵粉,也舍不得做饃吃。看到別的小孩拿著饃吃,他總是眼巴巴地望著。
這天,天氣晴朗,萬裏無雲,外麵的溫度不冷不熱的。吃過早飯後,巨川坐在門口,突然想了一個主意。他兩手按著地,圍到房山後的小路上,那裏經常有比他小的孩子在打鬧玩耍。於是,他高聲喊:“誰來玩遊戲?誰來玩遊戲?”
“我玩!我玩!”立刻跑過來七八個孩子,圍著巨川吵吵嚷嚷:“玩什麽遊戲?快說,快說。”
“今天咱們玩過家家,怎麽樣?”巨川說。
“好,好!”於是巨川指揮著這幾個小孩跟在他身後,撿些破碗、破瓦盆,到海子邊用水洗淨,又讓他們撿幾塊磚頭,自己動手壘成一個小“鍋灶”,把一個破瓦盆放在上麵當“鍋”,接著,巨川說:“咱們今天辦食堂做飯,一切準備好後,我來給你們做頓雜燴饃。你們都迴家拿饃去吧,什麽樣的都行。”
孩子們分頭找饃去了。有的拿來一塊秫麵饃,有的拿一個豆麵饃,也有拿紅芋麵饃的,還有一個小孩拿來一個花卷(雜麵饃裹一點白麵皮子,也叫“驢打滾”)。不一會就集中了一小堆饃。
這時,巨川和孩子們把這些風味各異的饃掰成小塊放在“鍋”裏,又叫孩子們找一個秫秸莛子,翻炒鍋裏的“飯”。不一會兒,巨川說:“飯做好了,開飯了!都來吃吧!”接著他用幾個破碗碴,一個裏邊抓一把,讓孩子們吃飯。“飯”有紅色的、黃色的、黑色的,各有味道。小孩子都是這樣,隔鍋的飯香。他們吃著,說著,很開心。看著差不多了,巨川就說:“咱們今天就玩到這裏,馬上晌午了,你們都迴家吧,明天我再找你們玩。”孩子們都跑了,巨川也吃飽了,並且“鍋”裏還剩點“飯”,他就把這些“飯”帶迴家,想讓母親也吃一點。
吳子貞知道後,含著眼淚說:“我不吃,留著你自己吃吧!以後不要幹這種事了。”有時候吳子貞也替兒子發愁,那個殘廢樣,沒有一技之長,以後靠什麽養活自己呢?
巨川的奶奶劉王氏也是個善良但懦弱的農村婦女,她看到自己的孫子整天在地上圍來圍去的走,啥活也不能幹,也為之著急,現在有老的照顧他,老的能跟他一輩子嗎?以後怎麽辦?另外她又恨自己的兒子,由於兒子不爭氣,不正混,不顧家,以至於使兒媳、孫子受苦,覺得對不起她娘倆,可她有什麽辦法呢?自己一個小腳老太太,不能擔不能挑的,也是個無用的人。她想起自己的丈夫劉錫久不也是一個這樣的人嗎,好端端的一個富裕的家庭,竟落個去要飯的地步,真是愛莫能助。雖然自己的家也是衣食難保,可也為孫子以後的出路著急。怎麽才能使他有一個自食其力的能力呢?她琢磨了幾日,想出了一個主意,準備跟兒媳商量一下。這天她來到巨川家,此時吳子貞正在縫補衣服,看見婆婆進來,趕忙站起來:“俺娘,你來了,快坐。說著慌忙給婆婆搬個小板凳。
剛坐下,老太太就迫不及待地對吳子貞說:“孩娘呀,你看孩兒那殘廢樣,一不能下地幹活,二又沒有一點手藝,以後靠什麽生活呢?我說還不如教他學紡棉花,織布,隻要學會了,一個月賣上兩塊布或做幾雙鞋賣了,也能維持生活,窮人的孩子能幹啥呢?正好我那裏有一個舊紡車,你就先教他紡棉花吧!
婆婆走後,吳子貞想:也是的,一個殘廢小孩隻能在地上圍來圍去,能幹啥呢?學紡線織布,也適合他幹,隻要以後能顧住他自己,我就是死了也放心了。巨川當時才十一二歲,他也不會想他以後的事,吳子貞要他學紡棉花,他隻得學。於是吳子貞從婆婆家搬來紡車,開始教巨川學習紡棉花,由於剛開始學,手顯笨地很,兩隻手總是掌握不準,配合不好,不時地斷線,一斷線吳子貞就得幫他接,再看他紡的線:粗一股細一股的,就像“曲蛇(蚯蚓)找他娘一樣:粗的線像筷子,細的像頭發。他坐在那裏,心裏很著急,越著急越紡不好,沒想到這麽難。平時隻知道玩的他,也沒想過自己以後的生活和前途,就像剛上套的小馬駒一樣,他不幹了。有一天晚上,吳子貞叫巨川紡棉花,給他點個小煤油燈,燈頭像蠅頭一樣,就放在紡車的旁邊。巨川他真的不想幹了,隻見他一會故意把線送到燈頭上:”俺媽!線斷了,幫我接上“。一會又喊:”俺媽!線又斷了,快幫我接上。“一晚上就斷了七八迴,吳子貞也不耐煩了,他知道兒子是不想學。她心想強求也不行,哎!隨他去吧,走一步說一步吧!
就這樣巨川學紡棉花暫告一階段,那時他年紀小,他哪會考慮自己以後的指望什麽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