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擦嘴,總算心滿意足。

    客房內,楊瓚如先時所言,開始閉門苦讀。

    殿試不考八股,隻問策論。

    究其內容,多為議論政治時局,獻計獻策的文章。做好了,自可大放光彩,得天子青眼。做不好,今生官途再無指望。

    “幸虧不是八股。”

    翻出楊小舉人之前的文章,楊瓚一一細讀。

    此番殿試,隻望安全過關,一鳴驚人之舉實不宜做,也不能想。

    李淳、程文等見楊瓚用功,讚歎之餘,不由生出幾分慚愧。當即安下心來,迴房執起筆墨,專心為殿試做準備。

    未中榜的舉子陸續離開,中榜的則開始苦讀。客棧中的店家夥計萬分小心,行走說話都不敢大聲。

    殊不知,殿試未至,寒風已起。

    弘治十八年的朝堂,注定要掀起一場風雨。

    第七章帝王心術

    翌日早朝,牟斌身著禦賜麒麟服,頭戴忠靜冠,持指揮使金牌入宮覲見。

    未幾,宮內便傳出天子震怒,工部、戶部、兵部被斥,禦史給事中進言,接連被斥退,連內閣三學士都吃了掛落。

    弘治帝寬厚仁慈,對萬妃餘黨尚未斬盡殺絕,短短幾日,竟在早朝之上連摔數本奏章,發雷霆之怒,不由得令朝中文武心驚。兼有錦衣衛指揮使在側,金吾衛大漢將軍分立殿外,身在朝堂之上,更覺心驚膽寒,頭皮發麻。

    早朝結束,群臣退出奉天門,心始終提到嗓子眼。

    未有資格上朝的京官,或免於上朝的勳貴,得到消息後都是縮起手腳,大氣不敢出。

    厚道人翻臉,才是真正的令人恐懼。

    今上此舉,不由得讓人想起早年間的英宗。

    平日裏肆意隨行的張氏兄弟,也惴惴的守在府中,不敢進宮打聽消息,生怕正好撞上槍口。

    因著張皇後的關係,皇帝待張氏十分寬容。但上至朝中的大臣,下至內廷中官,看張氏兄弟都不怎麽順眼。

    如天子身邊的何大伴,就曾手持金瓜追打壽齡侯。雖因後者行為不端,仗著酒醉冒犯天威,一個中官敢直接毆打皇帝的小舅子,也是少有聽聞。

    現如今,天子發雷霆之怒,滿朝文武不知端的,外戚勳貴也不敢輕動,隻想等風聲過去,再做打算。

    不料想,退朝之後,禦駕返迴乾清

    宮,中官便急往太醫院,更有小黃門馭車出宮,當值的院判,不當值的院使,連同四名禦醫,都被召至乾清宮。

    隨後有中官傳旨,當日午間罷朝。

    弘治帝年少逢難,損了底子,以致久病在身,常年不斷藥。縱然有太醫院絞盡腦汁,捧著脈案助天子調養,仍是沉屙難愈,痼疾難消。

    弘治十七年,聞有錦衣衛奉密令出京,尋訪“仙家道長”為天子煉藥,朝臣都是心中一驚。

    以弘治帝的性格,自不會求什麽長生不老。

    最大的可能,太醫院開出的方子不頂用,能治病不能醫命,天子隻能求助丹藥,借此勉強支撐,強打起精神處理朝政。

    按照後世的話來講,道士煉給弘治帝服用的丹藥,效果近似於後世的“興奮劑”。於久病在身的天子而言,無異於透支精力,慢性自殺。

    然而,太醫院束手無策,不求助丹藥,實是無法可想。

    自去年苦熬至今,經連番震怒,弘治帝的身體終於撐不住了。

    乾清宮內,太醫院的院使和院判滿臉凝重,先後診脈,商量著開出藥方。確認可用,不經內官之手,親自前往偏殿熬藥。

    殿外,皇後親來探病,卻被皇帝身邊的大伴攔住。

    “陛下有恙,不便見娘娘。奴婢奉了旨意,還請娘娘暫且迴宮。”

    皇後滿臉焦急,卻知寧瑾敢為此舉,定是得了天子的吩咐。夫妻多年,知曉事不可為,隻能壓下怒火,道:“若天子轉好,必要遣人報知本宮。”

    “是。”

    寧瑾躬身,恭送張皇後。待紅裙宮人行遠,才轉身返迴內殿。

    室內未點香,隻有苦澀的藥味飄散。

    本該躺在龍床上的天子,此刻卻靠坐而起,腿上架著一方矮桌,兩個內官伺候筆墨,正快速寫著什麽。

    弘治帝年不及四旬,已是兩鬢斑白,骨瘦如柴。眼眶凹陷,眼底青黑,正如久病之人。然臉色卻是奇怪的紅潤,手指也極度的有力。

    看著中官碰著的玉盒,寧瑾知曉,天子又服了丹藥。

    “陛下,萬請保重龍體。”

    “老伴之心,朕知曉。”弘治帝沒有停筆,口中歎息道,“時不待人啊。”

    寧瑾眼眶一紅,再說不出話來。

    “皇後走了?”

    “迴陛下,娘娘已迴坤寧宮。”

    “太子呢?”

    “奴婢已遣人去了文華殿。太子早讀已過,應……”

    寧瑾話未說完,殿門外已傳來中官稟報聲,繼而是匆匆的腳步聲。

    轉眼間,一個身著大紅盤龍服,頭戴翼善冠,腰束玉帶,腳蹬皮靴的少年已闖了進來。

    “父皇!”

    少年臉帶焦急,顧不得其他,直衝到弘治帝身前。俊俏的麵容與弘治帝早年極為相似,卻沒有半分蒼白羸弱,隻有健康豐盈。

    少年正是當朝太子,年僅十四歲的朱厚照。

    朱厚照行禮,弘治帝輕咳兩聲,道:“靠近些,朕有話同你說。”

    無需天子吩咐,寧瑾等中官迅速退出內殿,關上殿門,立身守在門後。

    “父皇身體要緊,有什麽話可等以後再說。”

    “沒有以後了。”弘治帝微微搖頭。

    “父皇……”

    “無礙,朕病了這麽多年,早已是看開了。”

    弘治帝終生未有嬪妃,隻有皇後一妻。幼子早殤,朱厚照是他的長子,也是唯一的兒子。對朱厚照,他既是嚴父,更是慈父。

    “朕寫這些,你且牢牢記下。”

    紙上所寫均是朝臣的名字,有文臣也有武將,部分以墨線勾出,部分卻點了紅痕。

    “以墨勾出者,皆為重臣,可用。以紅點出者,殿試之後,將交由刑部大理寺嚴審。”

    不等朱厚照出聲,弘治帝重重點著幾個名字,道:“記住這幾人,不管刑部和大理寺說什麽,都不得赦免。朕已交代牟斌,他會做好此事。”

    弘治帝的口氣,儼然是在交代後事。

    朱厚照雖不喜讀書,素有頑劣之名,然卻天性純孝,見父親這般行事,禁不住眼圈發紅,淚水滾落。

    “父皇!”

    “別哭。”

    弘治帝輕輕拍著兒子的肩膀,表情有無奈,有不甘,更有痛惜。稚兒尚小,他卻已病入膏肓。不求多,哪怕再給他十年,五年!耗盡心血教養,也可放心離去。

    現如今……

    深深歎息,弘治帝想起太祖高皇帝曾對懿文太子言:杖有刺,吾代爾除之,方可握。

    他可以不要英名,狠下心來仿效而行,卻是時不待他,再不能為。

    “父皇得天庇佑,定會龍體康泰!”

    “傻話。”弘治帝笑了,不以尊稱,隻道,“為父交代這些,你可都記住了?”

    “記住了。”

    朱厚照抹掉眼淚,仍是眼眶通紅。

    弘治帝亦是鼻酸。

    天命之數不可違,他也隻能多撐一天是一天,盡量為兒子鋪好路,選好輔佐良臣。至於牟斌所奏之事,當留給太子處置,以威懾群臣。

    弘治帝撐著病體,在乾清宮內教導太子。

    牟斌返迴錦衣衛北鎮撫司,先後遣出三隊緹騎,兩隊往北,一隊向南。

    往北者,目的地是宣府大同。向南者。目的地則是南昌,寧王受封之地。

    朝中風起,勤練策論的楊瓚並未來受到影響。僅是由李淳口中聽聞,向張府和楊府遞送拜帖和文章的貢士都未得一麵,方微微皺眉。

    “張學士將要致仕,投遞名帖之人並不多。楊大學士卻是一人不見,難免有些奇怪。”

    李淳三人談論時,楊瓚少有出言。偶爾出聲,也多是談論策論文章,如同閆璟對峙,鋒芒大露之舉,再未曾出現。

    他不提,李淳等人卻不會沉默。

    他們已同閆璟交惡,自不希望閆璟在殿試中大放異彩,得天子青眼。

    見三人確是提心,楊瓚不得不出聲安慰。

    “三位仁兄擔憂之事,九成不會發生。”

    “賢弟可有憑論?”

    “自然。”

    楊瓚放下書卷,開始逐條分析,為何閆璟不會一步登天,中得一甲。

    其一,會試的頭三名俱有實才,不出意外,至少會占據一甲兩個名額。否則,就是對主考官打臉。曆來的殿試也證明這點。

    其二,閆璟雖名次靠前,但他之前還有謝丕!閣老之子,才學品行皆是上佳,兼相貌堂堂,殿試之時,當為探花的不二人選。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因閆桓之故,想壓下閆璟的人,不隻幾個小小的貢士。

    楊瓚頓了頓,方道:“素聞楊大學士同閆禦史不和,且後者亦同內閣李學士,戶部李郎中有幾分齟齬。”

    客棧乃消息集散之地,他閉門讀書,書童楊土卻可四下裏打聽,掌握的信息並不少。

    閆璟有真才實學,春闈名列前茅並不奇怪。但到了殿試,情況就完全不同。

    謝大學士之子在前,李大學士和李郎中都不得

    意,兼有楊大學士動動手指,黜落不可能,想要一甲及第亦是萬難。

    聽完楊瓚的分析,李淳程文等如醍醐灌頂,恍然大悟。

    “楊賢弟鞭辟入裏,所言入木三分,我等佩服。”

    楊瓚笑道:“不過一點淺見,敢叫三位仁兄恥笑。”

    “哪裏!”

    “小弟不才,於策論尚有幾分疑問,可請兄長指點?”

    “自然,賢弟有何不解?”

    楊瓚翻開做好的文章,提出行文艱澀之處,李淳程文等會試名次不及他,做策論的本領卻是不低。

    幾人一番討論,都有所收獲,不由得感歎:聖人道“三人行必有吾師”,不愧為至理名言。

    京城之內風雲際會,暗潮洶湧。

    幾百裏外的保安州涿鹿縣則是白幡高掛,愁雲慘淡。

    楊氏祠堂前,無論男女老幼皆是腰係麻帶,頭纏白巾。

    祠堂內,十六個牌位,十六口棺材,昭示著一場血淋淋的慘事。

    楊氏族長傴僂著身子,似瞬間老了十歲。楊氏丁男立在堂內,老者失聲痛哭,壯者握拳咬牙,幼者懵懂嚎啕。

    哭聲迎著北風,扯著白幡,道不出的淒涼。

    祠堂外,族內的婦人亦是哭聲陣陣,不平、冤屈、怨恨,都凝在哭聲中,久久不散。

    許久,祠堂門開,族長當先走出,詢問一跛著腳、頭上亦有傷的族人:“四郎家可安頓好了?”

    族人哆嗦著嘴唇,話中帶著哽咽。

    “四郎的兩個兄長都沒了,三叔撐著一口氣,說……”

    “說什麽?”

    “說讓族長放心,他不會死,不能死。就算和天掙命,也要撐到四郎金榜題名,撐到閆家遭報應一日!”

    “三弟啊!”

    聽聞此言,楊氏族長終支撐不住,悲唿一聲,老淚縱橫。

    第八章消息

    不知不覺間,半月過去。

    楊瓚關門苦讀,白日聞雞起舞,夜間秉燭達旦。不至頭懸梁錐刺股,也有了拚命三郎的架勢。

    功夫不負苦心人,如此勤學苦練,毛筆磨禿三支,策論總算小有所成,連寫出的字都好上許多。雖不及楊小舉人,卻也有了幾分風骨。李淳三人見過,都是連連點頭,發出讚歎之聲。

    楊瓚不以為意,決心勤練台

    閣體。

    自己有幾斤幾兩,他比誰都清楚。哪怕再穿十次,也達不到王聖、顏聖半分。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達不到那個層次,就別想著蹦高。

    無規矩不成方圓。

    與其耗費心思,畫虎不成,倒不如中規中矩,腳踏實地。

    橫平豎直,字字分明,讓人看得舒心,於殿試大有裨益。

    揮灑自如,寫一筆狂草,的確有個人風格。奈何閱卷官看得心煩,天子也未必欣賞,到頭來,吃虧的還是自己。

    打定主意,楊瓚勤練策論之時,愈發重視起字體規整。

    予人刻板印象不打緊。

    初涉官場,被人視做古板,總比機靈過頭要好。

    書童楊土未曾讀書,跟在楊瓚身邊日久,倒也習得幾個字。每日整理楊瓚的手稿,經常念叨:“四郎的字愈發好了。”

    楊瓚輕笑,道:“你才看過幾個人寫字,就知我寫得好?”

    書童有些臉紅,仍是不服氣,道:“雖沒看過他人,但比先時確實好上許多。我嘴拙,說不出好在哪裏,四郎卻不能不信。”

    “是嗎?”

    “正是!”

    楊瓚仍是笑,明擺著不信。

    書童梗著脖子,捧著厚厚一疊手稿,實在不明白,都是做好的文章,為何四郎要燒掉。

    “這些都不成文,燒掉吧。”

    起初,楊瓚有心藏起手稿。

    隨後想想,楊土整日跟在自己身邊,無論多小心,也總有疏忽的時候。況且,家書已經送出,再做防範,不過多此一舉。幹脆放開手,將練字的紙交給楊土,讓他燒掉。

    楊土向來謹慎,口風也緊,看到楊瓚的手稿,沒有多說半句。

    見此,楊瓚鬆了口氣。

    忠心也好,其他也罷。過了楊土這關,其他都好說。

    這日,楊瓚仍在苦練策論,客棧中突起一陣喧嘩。

    筆鋒微頓,墨跡落在紙上,楊瓚微微皺眉,道:“你且去看看。”

    “我這就去。”

    楊土答應一聲,將半塊酥餅一口塞進嘴裏,鼓著兩邊腮幫子推開門,噔噔噔下了木梯。

    不過半晌,房門重又推開,楊土走進來,道:“四郎,是貢院遣人來告,殿試推遲五日,改到下月庚子。”

    改期?

    楊瓚停筆,拿起布巾擦了擦手。

    “可說是因為什麽?”

    “沒有。”楊土搖頭,“隻說推遲,沒說因由。不過……”

    “不過什麽?”

    楊土湊近了些,壓低聲音道:“我聽在客棧用飯的腳夫念叨,說他有侄子給工部侍郎家送菜,聽廚下說,天子罷了午朝,又罷了早朝,他家老爺有五六日沒出府門了。”

    書童說得眉飛色舞,全當八卦。

    楊瓚卻是聽得心驚。

    殿試日期推遲,於他而言並非壞事。比起同榜貢士,他做策論的水平隻能算下等。經過數日苦練,勉強可擠入中等。

    所謂臨陣磨槍不快也光,能多出五日,勉強也能多出幾分把握。

    但天子不朝?

    放下布巾,楊瓚捏了捏額角。早知道,他應該多翻翻明朝曆史。

    弘治帝,貌似是個短命的皇帝?

    實在是萬貴妃和弘治帝的親爹太有名,就算對明朝曆史不熟悉,都能聽到幾耳朵。

    弘治十八年……

    示意楊土不必再說,楊瓚坐到椅上,單手撐著下巴,指尖無意識劃過鎮紙,慢慢陷入了沉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來自遠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來自遠方並收藏帝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