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樊伉的迴歸, 作坊園漸漸地熱鬧起來。
樊氏作坊園是個很奇特的地方。
當身為貴族卻擁有現代人靈魂的樊伉打算將這片荒地建成一個帶有某種現代理念的作坊群時,就注定了它的不同凡響。
這應該是大漢朝史上第一個融合了生活、生產和商業於一體的作坊群體。
人們分工合作卻又不可分割, 按時起床做工, 按時收工, 仿佛一個大家庭一般。
從某種程度來說, 作坊園已經隱隱具有了產業園的雛形。
而要管理這麽大一個作坊園,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哪怕坊園管理條例已經頒布下去,並且已經請人詳細講解完畢, 樊伉發現要把這份管理條例在作坊園中順利地貫徹下去,依然困難重重, 而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在於作坊園裏人員組成太過複雜。
如今作坊園裏的勞動力很大一部分是流竄在山上的流民,因為樊伉發明的煤爐子和蜂窩煤這兩樣東西, 導致了關中對煤石的需求與日俱增,一部分流民繼續靠背煤石謀生,另一部分人則厭倦了風吹雨淋擔驚受怕的生活,索性投身作坊。
作坊園裏的另一部分勞動力來源則是當初遭受雪災的災民。
去歲那一場大雪,上郡、北地兩郡損失最嚴重,民居坍塌十之八九,很多人失去了家園,淪落為流民,生活艱難, 便滯留在作坊園裏, 謀取生計。
還有一小部分如閎翁等人才是樊家的匠奴, 這一小部分人也是樊伉的堅定擁護者。
人員組成的複雜,讓作坊園的管理增加了極大的難度。
這個時候的大漢朝,對於流民的態度還是比較溫和的,並不會逮到個流民就綁著去市集當奴隸賣掉,但流民太多也不是好事,對於朝廷的稅收很不利。
作坊園裏收納了這麽多流民,如果不是因為作坊園的主人是樊伉,估計櫟陽內史早就上門了,強製讓那些流民去墾荒開田,為朝廷增加稅收去了,順便給他扣上一個霸占農夫的罪名。
對於這個問題,樊伉也很傷腦筋。
相比起奴隸,這些由自由農轉變成的流民好歹算是自由人,或者說曾經是自由人,相比起那些真正的流民和奴隸,這些人在心理上有種莫名的優越感,頗有點瞧不起流民和閎翁這種匠奴,所以對於自身淪落到和匠奴一個境地很有些不適,總是要時不時地鬧出點什麽以彰顯自己的不同,在作坊園裏產生了很多不和諧的聲音,算是作坊園裏的攪屎棍,肉湯裏的老鼠屎。
偏偏這部分的人基數還不小,給樊伉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要解決這個難題,說起來其實也不算難。
若是樊伉心狠一點,索性將這些人全部變為奴隸,生死都掌握在他的手中,自然就老實了。
但作為一個接受了二十多年自由平等教育的現代人,本身對於這種把自由農變成奴隸這種極其不人道的行為有種天然的排斥。
這是身為現代人對於他人最起碼的尊重,與是不是聖母沒有關係。
他沒有改變現狀與整個社會進程作對的能力,但至少不要加重這些本來就可憐的人的苦難。
另一方麵,在重農抑商輕視手工業的年代,本來大漢朝的人口就足夠少了,若是他還要強行剝除這些流民本來的自由農身份,讓他們轉變成奴隸,估計第二天就會有人告他了。
劉邦現在還沒死,劉盈還沒有上位,呂後也沒有當權,這樣作死的行為還是少做為妙。
要怎麽合情合法合理地利用這些勞動力,卻又不至於讓朝廷對他的這種行為產生誤解,或者說不讓朝廷找他的麻煩,讓樊伉頗費思量。
在樊伉思索這個難題的時候,一輛牛車正從櫟陽通往作坊園的大道上駛來。
不多時,牛車便抵達樊氏作坊園。
趕車的車夫下了牛車,撩開車簾,露出一張清瘦而愁苦的臉,正是曾經被申屠嘉坑了一把,在獄中招待過樊伉的櫟陽內史杜恬。
杜恬下了牛車,望著路邊豎著的那塊上書“樊氏作坊園”的牌匾,嘴角不由得抽了抽。
別家作坊或許可以建得矮小破爛一些,但牌匾卻一定要氣派威武,到了小郎君,哦,不,是興平侯這兒,全反過來了。
作坊園明明建得各種高大上,連他見了之後都忍不住生出想進去住一晚上的想法,偏生牌匾卻做得這般隨意,這樣真的好麽?
杜恬一出現,立刻便有人前去迴稟樊伉。
不一會兒,樊伉便匆匆迎了出來。
“原來是內史到來,有失遠迎。”樊伉笑道。
杜恬連忙躬身施禮,道:“櫟陽內史見過興平侯。”
“內史不必多禮。”樊伉抬眼見杜恬隻穿了一件舊毛裘,凍得臉都有些發青了,連忙道,“內史還請裏邊說話。”
作為作坊園的主人,樊伉在作坊園裏當然也是有辦公室的,而且還是整個作坊園裏條件最好最舒適的那一幢。
屋子裏燒著暖炕,中間還燒著爐子,爐子上架了個水壺,他們進來的時候,壺裏的水正好燒開了,正汩汩地往外冒著熱氣。
相比起外頭的冰天雪地,屋子裏的溫暖簡直稱得上溫暖如春。
“內史請炕上坐。”樊伉說著,又叫乘光過來添水。
杜恬想是凍得狠了,也沒有推拒,上了炕,接過乘光遞過來的熱水,咕嚕咕嚕一口氣喝了半碗,方才緩過勁來。
“還是興平侯這兒舒服。”杜恬真心實意地讚道,“這個火榻不知讓關中多少人免去寒冷之苦。”
樊伉道:“不過是個微末小技罷了,內史見笑了。“
杜恬便歎了口氣,說:“天底下這麽多人,幾乎家家都有灶膛,每日都要燒飯食,卻隻有興平侯想出了火榻這個禦寒的法子,可歎!”
那是因為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啊!
樊伉並不覺得欣喜。
“內史今日前來,總不會是專程來恭維我的罷?可是有事?”
杜恬捧著茶碗說:“杜某此來,的確是找興平侯有事相商。”
“內史但說無妨。”
雖然和杜恬最初的相遇不甚愉快,但樊伉自認為是個成熟又理智的大人,上次下大獄的事又不是杜恬的錯,自然不會與他計較。
再說後來因為收割紅薯的事,和杜恬也算共過事,樊伉對他的觀感其實還是不錯的。
杜恬和樊伉也算是打過幾次交道,也算是多少有些了解樊伉的性格,知道他在大事上麵不喜歡迂迴那一套,想了一想,還是照直說了。
“我聽聞作坊園如今有不少農戶,長此以往,隻怕不妥。”
樊伉的一張臉頓時皺成了苦瓜模樣,說:“內史明察,你也是知道去歲那場大雪,不知毀了多少人的家園,讓多少家庭失去親人。若是家中壯勞力尚存的家庭倒也罷了,迴歸故裏,開荒墾田,也能把日子過下去。那些失去頂梁柱,隻剩下婦孺老弱的家庭,禁不住長途跋涉的辛苦,留在作坊園內謀生,我總不能趕他們離開,把他們往絕路上逼吧。”
杜恬皺眉,覺得樊伉到底是小孩心性,心腸太軟,這樣可不太好,說不定什麽時候就會給他招禍。
自從和羅珠一起親自參與收獲紅薯,親眼見證紅薯的高產量,杜恬便對樊伉甚為在意起來。
他不希望這樣一個於國於民有大才的人,因為那完全不必要的好心最後惹禍上身,葬送自己。
樊伉觀他臉色,覺得杜恬應該不是為了這事找他興師問罪來的,於是非常虛心地請教:“不知內史可有良策?”
杜恬沉吟片刻,居然真的給他出了一個主意。
“陛下賜給興平侯一千兩百戶食邑,若我沒有記錯,馬嶺縣常駐人口尚不足千戶。興平侯不妨將這些流民納為封邑的農戶,以堵悠悠眾口。”
這個法子樊伉也曾考慮過,不過這樣一來,他就得將這些人遷往馬嶺縣,那他的作坊園不就空了?
“若是如此,那便隻能想辦法讓這些人成為你的奴隸了。”杜恬其實是不讚成這樣的做法的。
陛下為了穩定朝政,鼓勵農耕,增加稅收,甚至下了詔令,若民以饑餓自賣為人奴者,皆免為庶人,樊伉此舉便有違伉詔令的嫌疑,這對樊伉來說是非常不利。
他其實有些想不明白,以樊伉的身份地位和聰明才智,隻要用在正途上,將來何愁沒有榮華富貴?
偏偏樊伉對此毫不在意,反而對於行商賈之事異常熱衷,這簡直就是在自毀前程。
樊伉沒想到自己居然也會遭遇用工荒的難題,沉默了一下,搖頭道:“不妥。”
杜恬頓時鬆了口氣,覺得樊伉至少沒有利益衝昏了頭腦,多少還有救。
樊伉想了一想,又道:“我倒是有個主意。”
樊氏作坊園是個很奇特的地方。
當身為貴族卻擁有現代人靈魂的樊伉打算將這片荒地建成一個帶有某種現代理念的作坊群時,就注定了它的不同凡響。
這應該是大漢朝史上第一個融合了生活、生產和商業於一體的作坊群體。
人們分工合作卻又不可分割, 按時起床做工, 按時收工, 仿佛一個大家庭一般。
從某種程度來說, 作坊園已經隱隱具有了產業園的雛形。
而要管理這麽大一個作坊園,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哪怕坊園管理條例已經頒布下去,並且已經請人詳細講解完畢, 樊伉發現要把這份管理條例在作坊園中順利地貫徹下去,依然困難重重, 而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在於作坊園裏人員組成太過複雜。
如今作坊園裏的勞動力很大一部分是流竄在山上的流民,因為樊伉發明的煤爐子和蜂窩煤這兩樣東西, 導致了關中對煤石的需求與日俱增,一部分流民繼續靠背煤石謀生,另一部分人則厭倦了風吹雨淋擔驚受怕的生活,索性投身作坊。
作坊園裏的另一部分勞動力來源則是當初遭受雪災的災民。
去歲那一場大雪,上郡、北地兩郡損失最嚴重,民居坍塌十之八九,很多人失去了家園,淪落為流民,生活艱難, 便滯留在作坊園裏, 謀取生計。
還有一小部分如閎翁等人才是樊家的匠奴, 這一小部分人也是樊伉的堅定擁護者。
人員組成的複雜,讓作坊園的管理增加了極大的難度。
這個時候的大漢朝,對於流民的態度還是比較溫和的,並不會逮到個流民就綁著去市集當奴隸賣掉,但流民太多也不是好事,對於朝廷的稅收很不利。
作坊園裏收納了這麽多流民,如果不是因為作坊園的主人是樊伉,估計櫟陽內史早就上門了,強製讓那些流民去墾荒開田,為朝廷增加稅收去了,順便給他扣上一個霸占農夫的罪名。
對於這個問題,樊伉也很傷腦筋。
相比起奴隸,這些由自由農轉變成的流民好歹算是自由人,或者說曾經是自由人,相比起那些真正的流民和奴隸,這些人在心理上有種莫名的優越感,頗有點瞧不起流民和閎翁這種匠奴,所以對於自身淪落到和匠奴一個境地很有些不適,總是要時不時地鬧出點什麽以彰顯自己的不同,在作坊園裏產生了很多不和諧的聲音,算是作坊園裏的攪屎棍,肉湯裏的老鼠屎。
偏偏這部分的人基數還不小,給樊伉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要解決這個難題,說起來其實也不算難。
若是樊伉心狠一點,索性將這些人全部變為奴隸,生死都掌握在他的手中,自然就老實了。
但作為一個接受了二十多年自由平等教育的現代人,本身對於這種把自由農變成奴隸這種極其不人道的行為有種天然的排斥。
這是身為現代人對於他人最起碼的尊重,與是不是聖母沒有關係。
他沒有改變現狀與整個社會進程作對的能力,但至少不要加重這些本來就可憐的人的苦難。
另一方麵,在重農抑商輕視手工業的年代,本來大漢朝的人口就足夠少了,若是他還要強行剝除這些流民本來的自由農身份,讓他們轉變成奴隸,估計第二天就會有人告他了。
劉邦現在還沒死,劉盈還沒有上位,呂後也沒有當權,這樣作死的行為還是少做為妙。
要怎麽合情合法合理地利用這些勞動力,卻又不至於讓朝廷對他的這種行為產生誤解,或者說不讓朝廷找他的麻煩,讓樊伉頗費思量。
在樊伉思索這個難題的時候,一輛牛車正從櫟陽通往作坊園的大道上駛來。
不多時,牛車便抵達樊氏作坊園。
趕車的車夫下了牛車,撩開車簾,露出一張清瘦而愁苦的臉,正是曾經被申屠嘉坑了一把,在獄中招待過樊伉的櫟陽內史杜恬。
杜恬下了牛車,望著路邊豎著的那塊上書“樊氏作坊園”的牌匾,嘴角不由得抽了抽。
別家作坊或許可以建得矮小破爛一些,但牌匾卻一定要氣派威武,到了小郎君,哦,不,是興平侯這兒,全反過來了。
作坊園明明建得各種高大上,連他見了之後都忍不住生出想進去住一晚上的想法,偏生牌匾卻做得這般隨意,這樣真的好麽?
杜恬一出現,立刻便有人前去迴稟樊伉。
不一會兒,樊伉便匆匆迎了出來。
“原來是內史到來,有失遠迎。”樊伉笑道。
杜恬連忙躬身施禮,道:“櫟陽內史見過興平侯。”
“內史不必多禮。”樊伉抬眼見杜恬隻穿了一件舊毛裘,凍得臉都有些發青了,連忙道,“內史還請裏邊說話。”
作為作坊園的主人,樊伉在作坊園裏當然也是有辦公室的,而且還是整個作坊園裏條件最好最舒適的那一幢。
屋子裏燒著暖炕,中間還燒著爐子,爐子上架了個水壺,他們進來的時候,壺裏的水正好燒開了,正汩汩地往外冒著熱氣。
相比起外頭的冰天雪地,屋子裏的溫暖簡直稱得上溫暖如春。
“內史請炕上坐。”樊伉說著,又叫乘光過來添水。
杜恬想是凍得狠了,也沒有推拒,上了炕,接過乘光遞過來的熱水,咕嚕咕嚕一口氣喝了半碗,方才緩過勁來。
“還是興平侯這兒舒服。”杜恬真心實意地讚道,“這個火榻不知讓關中多少人免去寒冷之苦。”
樊伉道:“不過是個微末小技罷了,內史見笑了。“
杜恬便歎了口氣,說:“天底下這麽多人,幾乎家家都有灶膛,每日都要燒飯食,卻隻有興平侯想出了火榻這個禦寒的法子,可歎!”
那是因為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啊!
樊伉並不覺得欣喜。
“內史今日前來,總不會是專程來恭維我的罷?可是有事?”
杜恬捧著茶碗說:“杜某此來,的確是找興平侯有事相商。”
“內史但說無妨。”
雖然和杜恬最初的相遇不甚愉快,但樊伉自認為是個成熟又理智的大人,上次下大獄的事又不是杜恬的錯,自然不會與他計較。
再說後來因為收割紅薯的事,和杜恬也算共過事,樊伉對他的觀感其實還是不錯的。
杜恬和樊伉也算是打過幾次交道,也算是多少有些了解樊伉的性格,知道他在大事上麵不喜歡迂迴那一套,想了一想,還是照直說了。
“我聽聞作坊園如今有不少農戶,長此以往,隻怕不妥。”
樊伉的一張臉頓時皺成了苦瓜模樣,說:“內史明察,你也是知道去歲那場大雪,不知毀了多少人的家園,讓多少家庭失去親人。若是家中壯勞力尚存的家庭倒也罷了,迴歸故裏,開荒墾田,也能把日子過下去。那些失去頂梁柱,隻剩下婦孺老弱的家庭,禁不住長途跋涉的辛苦,留在作坊園內謀生,我總不能趕他們離開,把他們往絕路上逼吧。”
杜恬皺眉,覺得樊伉到底是小孩心性,心腸太軟,這樣可不太好,說不定什麽時候就會給他招禍。
自從和羅珠一起親自參與收獲紅薯,親眼見證紅薯的高產量,杜恬便對樊伉甚為在意起來。
他不希望這樣一個於國於民有大才的人,因為那完全不必要的好心最後惹禍上身,葬送自己。
樊伉觀他臉色,覺得杜恬應該不是為了這事找他興師問罪來的,於是非常虛心地請教:“不知內史可有良策?”
杜恬沉吟片刻,居然真的給他出了一個主意。
“陛下賜給興平侯一千兩百戶食邑,若我沒有記錯,馬嶺縣常駐人口尚不足千戶。興平侯不妨將這些流民納為封邑的農戶,以堵悠悠眾口。”
這個法子樊伉也曾考慮過,不過這樣一來,他就得將這些人遷往馬嶺縣,那他的作坊園不就空了?
“若是如此,那便隻能想辦法讓這些人成為你的奴隸了。”杜恬其實是不讚成這樣的做法的。
陛下為了穩定朝政,鼓勵農耕,增加稅收,甚至下了詔令,若民以饑餓自賣為人奴者,皆免為庶人,樊伉此舉便有違伉詔令的嫌疑,這對樊伉來說是非常不利。
他其實有些想不明白,以樊伉的身份地位和聰明才智,隻要用在正途上,將來何愁沒有榮華富貴?
偏偏樊伉對此毫不在意,反而對於行商賈之事異常熱衷,這簡直就是在自毀前程。
樊伉沒想到自己居然也會遭遇用工荒的難題,沉默了一下,搖頭道:“不妥。”
杜恬頓時鬆了口氣,覺得樊伉至少沒有利益衝昏了頭腦,多少還有救。
樊伉想了一想,又道:“我倒是有個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