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苦難的開端
1
ld師範專科學校是一所70年代末新建的才初具規模的高等專科學校,在90年代初期,麵積不算大,正在發展;學生不算多,五六千人,正逐步擴招;牌子不算響,因為隻是後起之秀。不管怎麽說,在那個大學包分配,鐵飯碗還沒完全打破的年代,ld師範專科學校還是令莘莘學子們向往的,特別是農村學生。那時,哪怕是考上一個中專學校,隻要能安置工作,對廣大農村學生來說,就是鯉魚跳龍門,翻身得解放了,標誌著從此吃上國家糧,撈上鐵飯碗,成了吃穿不愁旱澇保收的公家人,那就是農民們羨慕的“人上人”了。這比十幾年後的二十一世紀,考上一個一本二本的名牌大學都吃香,在有的農村還要大擺筵席進行隆重慶祝,畢竟那時能考上大學的人數太少,機率太小,有人形容考大學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那實不為過。在一些落後的農村地區,高考恢複近二十年了,一個一二千人的自然村,還沒出過一個大學生哩!
吉開其實應該很榮耀,是他們采薇坪村的第一個大學生,以前最多有人考取過中專。村裏也有不少人走出了大山,或者成為了國家工作人員,或者當了幹部,但一般是當兵闖出來的,或者靠背景憑關係,要麽招工招幹,要麽先當民辦教師再轉正,一步步地走出來的。
那一年高考,吉開不幸的是落榜了,離分數線還差了那麽四五分,但幸運的還是最終順利地被錄取為ld師範專科學校的定向收費生。收費生盡管每年比公費學生要多交2000元的學雜費,但其他待遇都差不多,國家照樣統包統分,對沒有關係的農村學生來說,這點是最重要的。走這一條路的最大好處是避免了一份危險,而走複習之路,就存在著許多未定的因素:高考誰也說不清,第二年考得更差怎麽辦?國家隨時可能不包分配了,又怎麽辦?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那個店,權衡利弊之下,吉開還是選擇去讀這所並不被自己看好的大學,畢竟這樣,自己也將從此跳出了“農門”,盡管他內心還有點不甘。
吉開家住梅山縣采薇坪村。這是湘中梅山一個典型的農村,房屋多建在一片斜坡上,因而就顯得高高低低參差有致,但村子有一個平坦而有詩意的名字,叫采薇坪。梅山地名都是很文雅的,像潛龍灣,虎過丘,鳳集林,過街亭,老人還會講述這些名稱的由來,會告訴你,過是拜訪,集是休息,你就會懂這些名字的深意了。采薇坪的房子根據住家的經濟狀況分為四種,土房,木結構房,紅磚房,混泥土小洋樓房,分別代表漸進的四個時代。那時村裏還是以簡易紅磚房居多,混泥土小洋樓鳳毛麟角,是一些在當地有頭有臉的人家,但土房也沒有消失,在紅磚青瓦中就顯得更為古樸。
盡管居住的條件有很大的差別,但采薇坪的民風還是很淳樸的,絕不因為輩分高的人住在土房而低人一等,住洋樓輩分低的人也不敢在住土房的爺爺輩或叔父輩的人麵前顯擺。采薇坪村是一個大村,分為好幾個村落,按梅山原來的傳統,多聚姓而居,各姓之間相互通婚,都差不多是親戚,姓氏不同,輩分早已相套,循規蹈矩的,即使是娶親嫁女,也要先排輩分,絕不能亂套的。采薇坪人不但很重視輩分,也很重視祖先們傳下來的許多規矩,雖然這些規矩隨著時代的變化,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但畢竟還是存在的。
吉開家在他們那個小小的村落裏,就是住在土木房裏但輩分又不高的一家。吉姓在梅山是絕對的小姓,都集中在吉家灣,也就百十號人口,現在還在減少,假如在梅山要以姓氏劃分民族的話,那吉姓就是絕對要保護的少數民族了。
90年代初,改革開放已經深入人心,外麵的世界很精彩,早已人心燥動,東方風來滿眼春,百萬民工下廣東,各類人才紛紛“孔雀東南飛”,都往沿海跑。但梅山綿亙的群山似乎阻擋外來的春風,這裏的人大多還固守著日作而出、日落而入的農耕生活,偶爾有外出打工的,也不過是到附近的冷水縣漣水市一帶的私人小煤窯裏做下井工人,農忙時再跑迴來打尖,反正丟不開那代代相傳的農活。
吉開一家,上有年邁的病蔫蔫的老祖母,在消耗著家裏那一點點微薄的收入;父母親也一大把年紀,老胳膊老腿的,把田裏的農活搞好己屬不易,談何再去打工賺錢搞活經濟;尤其是父親,似乎遺傳了祖母的病軀,也一直身體欠佳;百病成良醫,這一對母子老人就這樣頑強地活著,並且以後的壽歲都挺高挺高的,這也可能是梅山青翠的山、清沏的水養育的結果。梅山一帶一向老人多,這也使梅山顯得更窮,於是有人譏笑梅山為窮山。
吉開上有一個哥哥一個姐姐,下還有一個尚在讀小學的弟弟,那時農村已經開始了計劃生育,誰也沒在意吉開老母還會養崽,忽視了。吉開父母本來也沒有再要孩子的意思,但既然在享受生活中不經意間製造出來了,就舍不得再做掉,畢竟也是自己的親血脈相傳,畢竟也是一條生命,就這樣吉開老母躲閃在自己家裏幾個月,居然沒有人知道就把孩子生下來了,這也加劇了家庭的負擔。像這樣偷生孩子在落後的農村很普遍,也防不勝防。感謝有了計劃生育,使梅山少生了幾萬人,使中國少生了3億人,但後來有專家論證說這是誇大其詞,不可能少生3億之多,吉開卻認為,那是他不懂中國的農村,或者純粹是沽名釣譽,製造噱頭,亂發議論而已。
屋漏偏遭連夜雨,老實本分的哥哥吉畢快三十了,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個老婆,可是剛進門不久就臥床不起。家裏本來就窮,再一反複四處求醫,家中就折騰得可謂家徒四壁,最後更糟的還是嫂子撒手人寰,人財兩空,留下一個大窟窿的債務讓一家人空悲切。
在這樣的家境裏,姐姐嫁的對象自然好不到哪裏去,這也許也是門當戶對吧。姐夫也是本地人,老實本分人家,前頭受到別人的攛掇,跟幾個同鄉去新疆的金洞打苦工淘金,據說工價高,結果一年多沒有消息了。姐姐在婆家也忍不了家中的貧窮,想改變一下麵貌,同時也想真心地支持娘家的哥哥弟弟一把,於是跟著二舅的兒子華老表外出打工,原以為這不會有半點閃失的,畢竟都是至親。吉開的母親在臨走時還特意請華老表吃了一頓飯,對他千恩萬謝又再三叮嚀:自家的二丫頭沒讀什麽書也沒出過門,社會這麽亂,跟別人出去是絕對不放心的,是自家的親老表,自己的親侄兒,就放心了,所以“一個稱砣打到懷裏”,拜托了。親家母也匆匆地趕來表達了感激之情,還給華老表送了一袋子花生。
原本打算很好的,二姐賺點錢,二家的經濟狀況就會有所好轉的。沒想到這個外表看起來還老實的華老表是隻白眼狼,在外爬滾打鬧了好幾年,沒有發財,心術卻學壞,專想一些歪門邪道。開始他想控製二丫頭等三個本鄉女子做雞,為他賺錢,後來控製不住了,跑了二個,華老俵一不做二不休的,幹脆把二丫頭賣到了河南一個比梅山還落後的農村。華老俵從此不再在梅山露臉。吉開一家到二舅家鬧過幾次,二舅一家也算老實人,二舅也一再表示要負責任,但在外學壞的白眼狼華老表沒迴家,所有的事都不好處理,再怎麽撕破臉皮也沒意思。而二丫頭婆家倒到處揚言,這是親家與華老表串通好的,就是因為自己的兒子沒迴來才起這樣的歹心,等他兒子迴來了,再要打上門來算清楚的。這就成了一件懸而末決的公案擺在那兒。二家都沒有報案,在梅山,像這種事還沒有報案的意識,而鄉政府的人也對此事早有了耳聞,這是極辣手的一種事,又沒有利潤可言,既然沒人報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就沒人理睬。
吉開家的不幸在當地是笑柄,真正同情者少,看笑話者多,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者多。惟一真正同情吉開一家的隻有吉開多年的老同學扶建和一家。建和一家也是采薇坪的破落戶,也許是同病相憐吧,建和與吉開一向走得很近,盡管兩家居住在不同的村落,但吉開家住吉家灣的灣頭,建和家就在扶家灣的灣尾,兩家靠得比較近,一向是互相照顧的睦鄰,吉開惟一能把自己的心事傾訴的也隻有建和。
建和的學習成績隻有一般般,但作文還算寫得好,語文一枝獨秀,是語文老師的寵兒;而英語就隻知道“thisisapig”、“youareadog”之類專用來笑罵人的話;數學他有自知之明,曾經謙虛地說,連初中知識都沒有達標;其它功課也彼此彼此。在學校裏他是有名的雜書大王,上政治課看小說,上數學課看雜誌,上英語課看報紙,直把這些科任老師氣得吐血,但因此建和見多識廣,能言善辯,天南地北的事都知道點。
他自詡自己是有“思想”的學生。他曾說:“宋朝的開國宰相趙普就憑半部《論語》打天下,自己隻要學好語文、曆史、地理就足矣。”
“那語文、曆史、地理一樣沒有多大用處呀?饑不能食,寒不能衣的。”別人譏笑道。
“話不能這麽說。語文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功課,走入社會處處要用;曆史可以用於談天說地,讓別人不敢小覷自己;地理知識今後闖蕩社會必不可少。”建和振振有詞道。
“那其他功課也一樣是有用的呀?”別人繼續說。
“至於其它功課嘛,充其量隻不過是個考大學的工具,沒考取大學,迴到農村難道用數學歸納法來犁田?用排列組合來挖土?難道因為你的english學得好,你家的花生就會多長幾顆?你家的稻穗就多結幾粒?”建和不屑一顧地說。
這樣,建和就看不到考大學的亮色和前途,因而高中隻讀了二年半就輟學在家,但多交了一學期的學雜費,也順利地拿到了畢業證,叫做有高中畢業生水平。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吉開經曆了這一連串的打擊後暗下決心:一定要振作,一定要自強,一定要努力跳出“農門”,一定要讓自己成為家庭的頂梁柱。吉開的學習成績一向在班上都名列前茅,在學校都是響當當的優等生,盡管家庭條件差,父母咬著牙關一直堅持往上送,也送得特有勁。與父親同輩的同村老閑人龍公爺己冷嘲熱諷地勸過吉開父母好幾次了,說:
“我們采薇坪注定出不了文曲星的,你看高考恢複十幾年了,我們采薇坪誰家的孩子考過大學?對麵堯老哥的兒子當年的成績還要怎麽好,次次全區數一數二,但最後也隻考了個中專。”
又說:“你們一家就不送吉開讀書了,一年可以節省下好幾百元的學費,還可以省下一雙手多賺上千元,這樣你們家也就不會再這樣受窮,一年也能多吃上幾餐肉。這樣的算盤一撥拉,帳還不好算麽?”
但吉開一家不為所動,盡管一家人的文化素質都不高,然而他們都樸實地相信吉開既然成績好,改變一家子的命運就全在他身上了。
但是,梅山的農村由於山高峻遠,閉塞落後,教育可差得一塌糊塗,老師多是二腿子出身,多是依靠關係先當民辦教師,再逐步轉正成公辦教師的。這樣,語文課上把李大釗的釗(zhāo)讀成(jiè);放風箏的箏(zhēng)讀成(zhi);兔(tu)讀成(miǎn);推敲的敲(qiāo)讀成(kāo);地理課上解釋“重力加速度”就是“重力再加上速度”;數學1/2+1/3=2/5……笑話比比皆是。這樣的錯誤在今天看來不可思義,但當時確確實實莫名其妙地存在。在這樣的情況下,吉開能考上專科收費生己屬不簡單了,他所在的那所農村高中考大學己經三年未破零蛋了。
那個時候,大學除了收2000元一年的那種計外費外,己經開始普遍向學生收取一些學雜費了,隻不過除了第一年外,其他二年的學雜費都不高,比中學高了一點點而已。但第一年的書籍費、床上用品費、校服款、軍訓服裝款等等五花八門的,加起來也要交二千多。吉開再加上多交的那2000元,開學就得一次交四千多元,這絕對是筆不少的的數目了,這讓吉開一家費盡腦筋,想盡了辦法,包括賣掉了家中的那條小水牛。吉開和他的老父又陪著笑臉,挖掘了一切渠道,找盡了一切可以找的人去借錢,幾乎是全村挨家挨戶地借遍了,十塊錢不算少,幾百塊錢不算多,零零碎碎地積起來,積成了一個大數目。借錢的時候,吉開帶上了記載債務的本子,當場記下來。皇天不負有心人,吉開一家終於籌集到這筆錢了。當然這還包括了他二舅心感愧疚,連夜送來的四百元錢。
上學的那天,吉開一家,還有建和也趕來送行,建和把身上僅有的50元給了吉開,囑咐他在大學裏一定要學好過好。
多情自古傷離別,何況這還是吉開第一次真正的離親別母,單獨遠行。吉開已經忍俊不禁了,眼眶裏有液體有打轉,但他還是強忍住了,終於沒有讓眼淚落下來。他很快就湧起了毛澤東同誌當年離家求學的豪情:
男兒立誌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1
ld師範專科學校是一所70年代末新建的才初具規模的高等專科學校,在90年代初期,麵積不算大,正在發展;學生不算多,五六千人,正逐步擴招;牌子不算響,因為隻是後起之秀。不管怎麽說,在那個大學包分配,鐵飯碗還沒完全打破的年代,ld師範專科學校還是令莘莘學子們向往的,特別是農村學生。那時,哪怕是考上一個中專學校,隻要能安置工作,對廣大農村學生來說,就是鯉魚跳龍門,翻身得解放了,標誌著從此吃上國家糧,撈上鐵飯碗,成了吃穿不愁旱澇保收的公家人,那就是農民們羨慕的“人上人”了。這比十幾年後的二十一世紀,考上一個一本二本的名牌大學都吃香,在有的農村還要大擺筵席進行隆重慶祝,畢竟那時能考上大學的人數太少,機率太小,有人形容考大學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那實不為過。在一些落後的農村地區,高考恢複近二十年了,一個一二千人的自然村,還沒出過一個大學生哩!
吉開其實應該很榮耀,是他們采薇坪村的第一個大學生,以前最多有人考取過中專。村裏也有不少人走出了大山,或者成為了國家工作人員,或者當了幹部,但一般是當兵闖出來的,或者靠背景憑關係,要麽招工招幹,要麽先當民辦教師再轉正,一步步地走出來的。
那一年高考,吉開不幸的是落榜了,離分數線還差了那麽四五分,但幸運的還是最終順利地被錄取為ld師範專科學校的定向收費生。收費生盡管每年比公費學生要多交2000元的學雜費,但其他待遇都差不多,國家照樣統包統分,對沒有關係的農村學生來說,這點是最重要的。走這一條路的最大好處是避免了一份危險,而走複習之路,就存在著許多未定的因素:高考誰也說不清,第二年考得更差怎麽辦?國家隨時可能不包分配了,又怎麽辦?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那個店,權衡利弊之下,吉開還是選擇去讀這所並不被自己看好的大學,畢竟這樣,自己也將從此跳出了“農門”,盡管他內心還有點不甘。
吉開家住梅山縣采薇坪村。這是湘中梅山一個典型的農村,房屋多建在一片斜坡上,因而就顯得高高低低參差有致,但村子有一個平坦而有詩意的名字,叫采薇坪。梅山地名都是很文雅的,像潛龍灣,虎過丘,鳳集林,過街亭,老人還會講述這些名稱的由來,會告訴你,過是拜訪,集是休息,你就會懂這些名字的深意了。采薇坪的房子根據住家的經濟狀況分為四種,土房,木結構房,紅磚房,混泥土小洋樓房,分別代表漸進的四個時代。那時村裏還是以簡易紅磚房居多,混泥土小洋樓鳳毛麟角,是一些在當地有頭有臉的人家,但土房也沒有消失,在紅磚青瓦中就顯得更為古樸。
盡管居住的條件有很大的差別,但采薇坪的民風還是很淳樸的,絕不因為輩分高的人住在土房而低人一等,住洋樓輩分低的人也不敢在住土房的爺爺輩或叔父輩的人麵前顯擺。采薇坪村是一個大村,分為好幾個村落,按梅山原來的傳統,多聚姓而居,各姓之間相互通婚,都差不多是親戚,姓氏不同,輩分早已相套,循規蹈矩的,即使是娶親嫁女,也要先排輩分,絕不能亂套的。采薇坪人不但很重視輩分,也很重視祖先們傳下來的許多規矩,雖然這些規矩隨著時代的變化,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但畢竟還是存在的。
吉開家在他們那個小小的村落裏,就是住在土木房裏但輩分又不高的一家。吉姓在梅山是絕對的小姓,都集中在吉家灣,也就百十號人口,現在還在減少,假如在梅山要以姓氏劃分民族的話,那吉姓就是絕對要保護的少數民族了。
90年代初,改革開放已經深入人心,外麵的世界很精彩,早已人心燥動,東方風來滿眼春,百萬民工下廣東,各類人才紛紛“孔雀東南飛”,都往沿海跑。但梅山綿亙的群山似乎阻擋外來的春風,這裏的人大多還固守著日作而出、日落而入的農耕生活,偶爾有外出打工的,也不過是到附近的冷水縣漣水市一帶的私人小煤窯裏做下井工人,農忙時再跑迴來打尖,反正丟不開那代代相傳的農活。
吉開一家,上有年邁的病蔫蔫的老祖母,在消耗著家裏那一點點微薄的收入;父母親也一大把年紀,老胳膊老腿的,把田裏的農活搞好己屬不易,談何再去打工賺錢搞活經濟;尤其是父親,似乎遺傳了祖母的病軀,也一直身體欠佳;百病成良醫,這一對母子老人就這樣頑強地活著,並且以後的壽歲都挺高挺高的,這也可能是梅山青翠的山、清沏的水養育的結果。梅山一帶一向老人多,這也使梅山顯得更窮,於是有人譏笑梅山為窮山。
吉開上有一個哥哥一個姐姐,下還有一個尚在讀小學的弟弟,那時農村已經開始了計劃生育,誰也沒在意吉開老母還會養崽,忽視了。吉開父母本來也沒有再要孩子的意思,但既然在享受生活中不經意間製造出來了,就舍不得再做掉,畢竟也是自己的親血脈相傳,畢竟也是一條生命,就這樣吉開老母躲閃在自己家裏幾個月,居然沒有人知道就把孩子生下來了,這也加劇了家庭的負擔。像這樣偷生孩子在落後的農村很普遍,也防不勝防。感謝有了計劃生育,使梅山少生了幾萬人,使中國少生了3億人,但後來有專家論證說這是誇大其詞,不可能少生3億之多,吉開卻認為,那是他不懂中國的農村,或者純粹是沽名釣譽,製造噱頭,亂發議論而已。
屋漏偏遭連夜雨,老實本分的哥哥吉畢快三十了,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個老婆,可是剛進門不久就臥床不起。家裏本來就窮,再一反複四處求醫,家中就折騰得可謂家徒四壁,最後更糟的還是嫂子撒手人寰,人財兩空,留下一個大窟窿的債務讓一家人空悲切。
在這樣的家境裏,姐姐嫁的對象自然好不到哪裏去,這也許也是門當戶對吧。姐夫也是本地人,老實本分人家,前頭受到別人的攛掇,跟幾個同鄉去新疆的金洞打苦工淘金,據說工價高,結果一年多沒有消息了。姐姐在婆家也忍不了家中的貧窮,想改變一下麵貌,同時也想真心地支持娘家的哥哥弟弟一把,於是跟著二舅的兒子華老表外出打工,原以為這不會有半點閃失的,畢竟都是至親。吉開的母親在臨走時還特意請華老表吃了一頓飯,對他千恩萬謝又再三叮嚀:自家的二丫頭沒讀什麽書也沒出過門,社會這麽亂,跟別人出去是絕對不放心的,是自家的親老表,自己的親侄兒,就放心了,所以“一個稱砣打到懷裏”,拜托了。親家母也匆匆地趕來表達了感激之情,還給華老表送了一袋子花生。
原本打算很好的,二姐賺點錢,二家的經濟狀況就會有所好轉的。沒想到這個外表看起來還老實的華老表是隻白眼狼,在外爬滾打鬧了好幾年,沒有發財,心術卻學壞,專想一些歪門邪道。開始他想控製二丫頭等三個本鄉女子做雞,為他賺錢,後來控製不住了,跑了二個,華老俵一不做二不休的,幹脆把二丫頭賣到了河南一個比梅山還落後的農村。華老俵從此不再在梅山露臉。吉開一家到二舅家鬧過幾次,二舅一家也算老實人,二舅也一再表示要負責任,但在外學壞的白眼狼華老表沒迴家,所有的事都不好處理,再怎麽撕破臉皮也沒意思。而二丫頭婆家倒到處揚言,這是親家與華老表串通好的,就是因為自己的兒子沒迴來才起這樣的歹心,等他兒子迴來了,再要打上門來算清楚的。這就成了一件懸而末決的公案擺在那兒。二家都沒有報案,在梅山,像這種事還沒有報案的意識,而鄉政府的人也對此事早有了耳聞,這是極辣手的一種事,又沒有利潤可言,既然沒人報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就沒人理睬。
吉開家的不幸在當地是笑柄,真正同情者少,看笑話者多,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者多。惟一真正同情吉開一家的隻有吉開多年的老同學扶建和一家。建和一家也是采薇坪的破落戶,也許是同病相憐吧,建和與吉開一向走得很近,盡管兩家居住在不同的村落,但吉開家住吉家灣的灣頭,建和家就在扶家灣的灣尾,兩家靠得比較近,一向是互相照顧的睦鄰,吉開惟一能把自己的心事傾訴的也隻有建和。
建和的學習成績隻有一般般,但作文還算寫得好,語文一枝獨秀,是語文老師的寵兒;而英語就隻知道“thisisapig”、“youareadog”之類專用來笑罵人的話;數學他有自知之明,曾經謙虛地說,連初中知識都沒有達標;其它功課也彼此彼此。在學校裏他是有名的雜書大王,上政治課看小說,上數學課看雜誌,上英語課看報紙,直把這些科任老師氣得吐血,但因此建和見多識廣,能言善辯,天南地北的事都知道點。
他自詡自己是有“思想”的學生。他曾說:“宋朝的開國宰相趙普就憑半部《論語》打天下,自己隻要學好語文、曆史、地理就足矣。”
“那語文、曆史、地理一樣沒有多大用處呀?饑不能食,寒不能衣的。”別人譏笑道。
“話不能這麽說。語文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功課,走入社會處處要用;曆史可以用於談天說地,讓別人不敢小覷自己;地理知識今後闖蕩社會必不可少。”建和振振有詞道。
“那其他功課也一樣是有用的呀?”別人繼續說。
“至於其它功課嘛,充其量隻不過是個考大學的工具,沒考取大學,迴到農村難道用數學歸納法來犁田?用排列組合來挖土?難道因為你的english學得好,你家的花生就會多長幾顆?你家的稻穗就多結幾粒?”建和不屑一顧地說。
這樣,建和就看不到考大學的亮色和前途,因而高中隻讀了二年半就輟學在家,但多交了一學期的學雜費,也順利地拿到了畢業證,叫做有高中畢業生水平。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吉開經曆了這一連串的打擊後暗下決心:一定要振作,一定要自強,一定要努力跳出“農門”,一定要讓自己成為家庭的頂梁柱。吉開的學習成績一向在班上都名列前茅,在學校都是響當當的優等生,盡管家庭條件差,父母咬著牙關一直堅持往上送,也送得特有勁。與父親同輩的同村老閑人龍公爺己冷嘲熱諷地勸過吉開父母好幾次了,說:
“我們采薇坪注定出不了文曲星的,你看高考恢複十幾年了,我們采薇坪誰家的孩子考過大學?對麵堯老哥的兒子當年的成績還要怎麽好,次次全區數一數二,但最後也隻考了個中專。”
又說:“你們一家就不送吉開讀書了,一年可以節省下好幾百元的學費,還可以省下一雙手多賺上千元,這樣你們家也就不會再這樣受窮,一年也能多吃上幾餐肉。這樣的算盤一撥拉,帳還不好算麽?”
但吉開一家不為所動,盡管一家人的文化素質都不高,然而他們都樸實地相信吉開既然成績好,改變一家子的命運就全在他身上了。
但是,梅山的農村由於山高峻遠,閉塞落後,教育可差得一塌糊塗,老師多是二腿子出身,多是依靠關係先當民辦教師,再逐步轉正成公辦教師的。這樣,語文課上把李大釗的釗(zhāo)讀成(jiè);放風箏的箏(zhēng)讀成(zhi);兔(tu)讀成(miǎn);推敲的敲(qiāo)讀成(kāo);地理課上解釋“重力加速度”就是“重力再加上速度”;數學1/2+1/3=2/5……笑話比比皆是。這樣的錯誤在今天看來不可思義,但當時確確實實莫名其妙地存在。在這樣的情況下,吉開能考上專科收費生己屬不簡單了,他所在的那所農村高中考大學己經三年未破零蛋了。
那個時候,大學除了收2000元一年的那種計外費外,己經開始普遍向學生收取一些學雜費了,隻不過除了第一年外,其他二年的學雜費都不高,比中學高了一點點而已。但第一年的書籍費、床上用品費、校服款、軍訓服裝款等等五花八門的,加起來也要交二千多。吉開再加上多交的那2000元,開學就得一次交四千多元,這絕對是筆不少的的數目了,這讓吉開一家費盡腦筋,想盡了辦法,包括賣掉了家中的那條小水牛。吉開和他的老父又陪著笑臉,挖掘了一切渠道,找盡了一切可以找的人去借錢,幾乎是全村挨家挨戶地借遍了,十塊錢不算少,幾百塊錢不算多,零零碎碎地積起來,積成了一個大數目。借錢的時候,吉開帶上了記載債務的本子,當場記下來。皇天不負有心人,吉開一家終於籌集到這筆錢了。當然這還包括了他二舅心感愧疚,連夜送來的四百元錢。
上學的那天,吉開一家,還有建和也趕來送行,建和把身上僅有的50元給了吉開,囑咐他在大學裏一定要學好過好。
多情自古傷離別,何況這還是吉開第一次真正的離親別母,單獨遠行。吉開已經忍俊不禁了,眼眶裏有液體有打轉,但他還是強忍住了,終於沒有讓眼淚落下來。他很快就湧起了毛澤東同誌當年離家求學的豪情:
男兒立誌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