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誠官邸。陳誠與薛嶽和張發奎討論完軍機大事,設便飯為兩位將領餞行。
席間,陳誠見他們心情沉重,便安慰說:“兩位隻管放心地去指揮作戰,軍需、兵員若有所需,可直接來電,我當親自督辦,決不使前方有缺;戰事緊張之時,我當親到前線,與兩位共同指揮作戰。”
薛嶽苦笑道:“軍需、兵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指揮有效,能得上下理解。前一段時期作戰,每每軍令不能貫徹,此乃失敗的主要原因。一些將領視作戰命令為兒戲,奉命不到位,作戰不向前,這仗還怎麽指揮呢?一旦失利,委座盛怒之下,不問青紅皂白,動輒就訓,甚至加以處分,也很難使人接受。”
張發奎也歎息道:“一些黃埔將領養驕了,自恃是‘天子門生’,根本不把我們的命令當迴事。這樣指揮起來確有困難啊。”
陳誠承認他們說的都是事實,卻勉強安慰道:“不聽命令的,畢竟是個別人。而且前一段時期,委座已嚴厲製裁了一些失職將領,我想總會起到一些積極作用的。剛才我說過了:關鍵時刻我會親到前線,共同指揮軍隊。兩位都知道,我是不講情麵的,所以若遇有這種事,兩位不便處理,請告訴我,由我來處理好了。這一點兩位能信得過我嗎?”
薛、張二人點頭。
陳誠繼續說:“至於說到理解問題,兩位隻管放手去指揮好了。我們每做一件事,隻要對得起國家、民眾和做軍人的良心足矣。我想是非雖一時不明,終有明白之日,何況戰局的發展和結果,會證明我們的所作所為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指揮中誰也不能保證不出錯,這就是‘戰場上無常勝將軍’的解釋吧。如果我們總是顧忌出錯,就不能大膽指揮作戰,在戰場上謹小慎微,隻能被動挨打。兩位放心去指揮吧,出了什麽問題,有我一力承擔。伯陵和我共事時間長一些,了解多一些,當能相信我這不是在開空頭支票。”
薛嶽點點頭,對張發奎說:“辭修確實是很有肩架的人,過去不少代我受過,否則早受委員長處分了。”
張發奎說:“辭修的為人我是佩服的。常言道‘士為知己者死’,我一定努力指揮打好這一仗。”
“那我恭候佳音,但願捷報一日三傳!”陳誠端起酒杯說:“幹杯!”
三人同起杯一飲而盡。
放下杯,陳誠問道:“向華兄,請問你對敵情的判斷如何?”
張發奎說:“我對敵情有兩種判斷:第一,日寇可能避開九江正麵,以主力向星子附近登陸,進犯南昌指向長沙與嶽陽、蒲圻、鹹寧,切斷粵漢鐵路,以大迂迴戰略行動來包圍武漢。如果日寇按此戰略進行,至少需要五個師團以上兵力,才能保持遙遠的後方聯絡線。
第二,日寇也可能於姑塘、九江同時登陸,溯江直上,進逼武漢。如果按此戰略進行,雖犯了直接正麵進攻之不吉,但使用兵力可較少,與後方水道交通聯絡的安危和補給亦較為方便。如果是後者,我必須采用直接而縱深的配備,控製主力於九江南側地區。”
陳誠頻頻點頭:“好!那麽,向華兄以為哪種可能性大呢?”
張發奎說:“這一點我尚無定見,等到了前線,察看地形,了解敵情,再與各部隊長磋商研究,最後拿出部署方案來,呈報你批準。”
陳誠說:“這樣最好,關於兵力部署,是前方指揮官的權利,上級的部署隻能作為參考,應該視前線戰況的變化而更改。所以你不必對這些有所顧慮,你看準了就決定部署,毫無必要再征求我的意見。”
張發奎不禁暗歎:“人言陳誠治軍講求民主。委員長若能這樣,該有多好啊!”
席間,陳誠見他們心情沉重,便安慰說:“兩位隻管放心地去指揮作戰,軍需、兵員若有所需,可直接來電,我當親自督辦,決不使前方有缺;戰事緊張之時,我當親到前線,與兩位共同指揮作戰。”
薛嶽苦笑道:“軍需、兵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指揮有效,能得上下理解。前一段時期作戰,每每軍令不能貫徹,此乃失敗的主要原因。一些將領視作戰命令為兒戲,奉命不到位,作戰不向前,這仗還怎麽指揮呢?一旦失利,委座盛怒之下,不問青紅皂白,動輒就訓,甚至加以處分,也很難使人接受。”
張發奎也歎息道:“一些黃埔將領養驕了,自恃是‘天子門生’,根本不把我們的命令當迴事。這樣指揮起來確有困難啊。”
陳誠承認他們說的都是事實,卻勉強安慰道:“不聽命令的,畢竟是個別人。而且前一段時期,委座已嚴厲製裁了一些失職將領,我想總會起到一些積極作用的。剛才我說過了:關鍵時刻我會親到前線,共同指揮軍隊。兩位都知道,我是不講情麵的,所以若遇有這種事,兩位不便處理,請告訴我,由我來處理好了。這一點兩位能信得過我嗎?”
薛、張二人點頭。
陳誠繼續說:“至於說到理解問題,兩位隻管放手去指揮好了。我們每做一件事,隻要對得起國家、民眾和做軍人的良心足矣。我想是非雖一時不明,終有明白之日,何況戰局的發展和結果,會證明我們的所作所為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指揮中誰也不能保證不出錯,這就是‘戰場上無常勝將軍’的解釋吧。如果我們總是顧忌出錯,就不能大膽指揮作戰,在戰場上謹小慎微,隻能被動挨打。兩位放心去指揮吧,出了什麽問題,有我一力承擔。伯陵和我共事時間長一些,了解多一些,當能相信我這不是在開空頭支票。”
薛嶽點點頭,對張發奎說:“辭修確實是很有肩架的人,過去不少代我受過,否則早受委員長處分了。”
張發奎說:“辭修的為人我是佩服的。常言道‘士為知己者死’,我一定努力指揮打好這一仗。”
“那我恭候佳音,但願捷報一日三傳!”陳誠端起酒杯說:“幹杯!”
三人同起杯一飲而盡。
放下杯,陳誠問道:“向華兄,請問你對敵情的判斷如何?”
張發奎說:“我對敵情有兩種判斷:第一,日寇可能避開九江正麵,以主力向星子附近登陸,進犯南昌指向長沙與嶽陽、蒲圻、鹹寧,切斷粵漢鐵路,以大迂迴戰略行動來包圍武漢。如果日寇按此戰略進行,至少需要五個師團以上兵力,才能保持遙遠的後方聯絡線。
第二,日寇也可能於姑塘、九江同時登陸,溯江直上,進逼武漢。如果按此戰略進行,雖犯了直接正麵進攻之不吉,但使用兵力可較少,與後方水道交通聯絡的安危和補給亦較為方便。如果是後者,我必須采用直接而縱深的配備,控製主力於九江南側地區。”
陳誠頻頻點頭:“好!那麽,向華兄以為哪種可能性大呢?”
張發奎說:“這一點我尚無定見,等到了前線,察看地形,了解敵情,再與各部隊長磋商研究,最後拿出部署方案來,呈報你批準。”
陳誠說:“這樣最好,關於兵力部署,是前方指揮官的權利,上級的部署隻能作為參考,應該視前線戰況的變化而更改。所以你不必對這些有所顧慮,你看準了就決定部署,毫無必要再征求我的意見。”
張發奎不禁暗歎:“人言陳誠治軍講求民主。委員長若能這樣,該有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