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蔣介石得知已平津淪陷,立即召開特別會議,研究抗戰之策。


    蔣介石說:“諸位均已聞悉,平津陷落敵手。日軍侵占平津後,按其‘南北兩線作戰’計劃對華增兵,一部兵力擴大華北戰場,一部兵力沿津浦鐵路南下,企圖侵占南京和上海,作為戰略基地,進而向華中進攻,以征服整個中國。其野心何其大也!為支援華北抗戰,並抗擊日軍南進,我們必須迅速調整部隊,增兵華北並加強京滬防禦。”


    軍政部長何應欽宣布了軍委會的決定:以徐永昌為保定行營主任,將平漢、津浦路劃為第一戰區,由蔣委員長兼任戰區司令長官,統轄五個集團軍:


    第1集團軍總司令宋哲元,擔負任丘縣以東、惠(豐橋)保(定)線陣地防禦;第2集團軍總司令劉峙,擔負平漢線方麵作戰;第3集團軍總司令韓複榘,擔負膠濟路方麵作戰;第4集團軍總司令白崇禧,擔負浦口以北、兗州以南、碭山以東至海州地區防禦;第5集團軍總司令顧祝同,擔負魯西運河以西至黃河南岸防禦。


    令劉汝明部和高桂滋部合編為察(哈爾)省守備軍團,以劉汝明為總指揮,負責收複綏東、察北;湯恩伯軍團向宣化、懷來集結為預備軍。以上察省守備軍團和預備軍,統歸第7集團軍總司令傅作義指揮。騎兵第6師歸馬占山指揮,集結於大同。騎兵第3師與第7師合編為騎兵軍,何柱國為軍長,用於察北地區。


    蔣介石還決定任命張治中將軍為京滬警備司令,負責京滬方麵防務,司令部暫時仍在蘇州,並讓他預定淞滬作戰方案,並陸續向京滬調兵遣將,加強防禦。


    幾年來,國民政府做了大量的抗戰準備工作——


    構築工事:1932年‘一·二八’抗戰失敗後,為防止日軍再度侵華,自1933年開始,國民政府即籌劃修建國防工事。從1934年開始,國民政府動員了大量人力物力,大規模構築防禦陣地,僅三年多時間,從內陸到沿海,從北方到南國,修築了比萬裏長城還要長的防線。從河北石家莊、保定到河南新鄉為前進據點,以西起洛陽、開封,東到徐州、連雲港為防禦地帶,在平漢、隴海路沿線,建設了一係列堅固陣地。長江也被加固了,從漢口、嶽州間和南京、上海之間的要塞炮台,配備了從德國購買的平射和高射兩用重炮。構築了工事。特別是寧滬一線設立京滬警備區,任命張治中為司令,在吳縣、常熟、福山、無錫、江陰一線利用河湖障礙,構築了幾道防禦陣地。又任命張發奎為蘇浙邊區司令,在乍浦、嘉興一線構築防禦工事。南京到上海的京滬沿線,駐防了實力雄厚的第87師和第88師,還有國民政府的鐵衛隊教導總隊。軍事委員會對上海日軍據點,擬訂了一個掃蕩計劃。


    作戰計劃:軍事委員會擬訂的《民國26年(1937年)度國防作戰計劃》,已經蔣委員長審批。其中規定作戰指導要領是:抗戰初期,長江下遊地區之**,於開戰之初應先用全力占領上海,無論如何,必須撲滅在上海之敵軍,此為全部作戰之核心。爾後直接沿江、海岸阻止敵之上陸,並對登陸成功之敵,決行攻擊而殲之。不得已時,逐次後退占領預設陣地。最後須確保乍浦—嘉興—無錫—江陰之線,以鞏衛首都。對杭州灣、江陰之江麵,實行封鎖,阻絕敵艦之侵入。空軍於作戰之先,以主力撲滅長江內之敵艦,及滬、漢兩地之根據地。海軍以全力於戰爭初期迅速集中於長江,協力陸、空軍掃蕩敵艦。


    兵力裝備:1935年國民政府在武漢設立陸軍整理處,決心對編製和裝備雜亂的地方部隊進行整編。計劃在四年內整理好60個師,並將整編師的旅長以上軍官調陸軍大學學習。抗戰前夕,經過整編的調整師,官兵為10,923人,步、騎槍3,800餘支,輕重機槍328挺,各式火炮與迫擊炮46門,擲彈筒243具。可惜,隻完成50個師的整編後,盧溝橋槍聲就打響了。目前國民政府陸軍已有49個軍182個步兵師,46個獨立步兵旅,20個獨立炮兵團;九個騎兵師,六個獨立騎兵旅,四個炮兵旅,總兵力達200萬人。但空軍較弱,雖有進口和仿製的各種型號偵察機、戰鬥機和轟炸機共計600餘架,但可參戰飛機不足300架。海軍隻有四個艦隊,大小艦船100餘艘共計六萬噸排水量,大多數是破舊小型艦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華大抗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江山多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江山多嬌並收藏中華大抗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