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後幾日,沈若寥要麽在大將軍處議事,通宵達旦,要麽閉門不出,除了鍾可喜送飯以外,誰也不見,卻也不對鍾可喜多說一個字。諜報傳來,燕軍正在滄州休整,同時將所執滄州將領、繳獲的輜重都一一裝船,由運河運往北平。
十一月的第一天,盛庸突然傳令三軍將士準備行裝,裝押糧車,隔日啟程,兵分兩路向東昌進發,一路由大將軍盛庸親率,老將何福與列將莊得、楚智隨行,馬步軍十萬走陸路;另一路則跟隨左將軍沈若寥、列將陳暉、孫霖、唐禮,也是十萬兵馬,乘舟順運河南行,兩路大軍至東昌會齊。另留兩萬兵眾隨德州守將葛進留守德州。
十一月三日清晨,大軍一切裝備齊整,列隊待發。沈若寥先率眾起行,出了德州西門,向運河邊進發。行了十裏後,卻突然下令掉頭南行,大軍急速向高唐而去。
隨行的幾個列將均不解其意。沈若寥並不著意解釋,隻道眼下是要過馬頰河,道高唐,於日落之前務必趕到東昌。
傍晚時分,兩路大軍同時到達東昌城下,依令於城西紮營。東昌守將袁宇出城迎接大軍,並準備了豐厚酒食犒軍。待大軍安頓下來之後,便與諸將一同到中軍大帳中來聽令。
大出他所料的是,二十萬大軍已盡數到齊,何福、陳暉等諸將皆在,尋遍整個大營卻不見大將軍盛庸蹤影,大帳中坐鎮將位的,隻有沈若寥一人。
袁宇張口便問道:“大將軍何在?”
沈若寥道:“尚在德州。”
“德州?”袁宇大惑不解。
諸將除了何福,卻也都和袁宇一樣一頭霧水:“今早出發時,大將軍忽令我等跟隨何福將軍,直道東昌;到了東昌後,就要一切聽令於左將軍。我等簡直莫名其妙。何將軍,這究竟是怎麽迴事?”
“還有,昨天說得好好的,我們走水路,大將軍率部走旱路;結果沈將軍突然改道走旱路,不知是何道理?”唐禮質疑道。
楚智也質問道:“為什麽要於城西紮營?大營三麵環水,一麵臨城,一旦敵軍偷襲,進不能進,退不能退,不是要困死於此地?”
沈若寥尚未張口,臉先紅了起來。獨自坐鎮中軍大帳,這局麵幾天之前他連想都沒敢想過。何況這幾個列將都是行伍出身,個個身懷無數戰功,沙場經驗豐富,不消明說,他也能看得出來,大家皆不把他放在眼裏,看架勢非要徐輝祖過來才肯聽令。
何福卻突然說道:“左將軍何不出示眾將大將軍托付之物?”
沈若寥微微一愣,想了想,從身後取出一布包,放在膝上解開,取出一隻瘦長的紫檀木匣打開;明黃色的絲緞,托著一柄鑲金雕龍的寶劍。他遲疑了一下,小心翼翼地將寶劍雙手捧出。
“諸位將軍,可知此為何物?”
諸將麵麵相覷。陳暉低聲道:
“莫非是……尚方寶劍?”
“這怎麽可能!大將軍豈可將天子欽賜的尚方寶劍輕易轉授他人!”唐禮嚷道。
沈若寥問何福道:“何將軍可知道這些都是為什麽?”
何福搖頭笑道:“何福略知一二;大將軍也是直到今早臨行前,才突然在私下裏告訴我,要我代他率眾過來,且說,破燕軍之策,他日來已與左將軍商議妥定,從今起,東昌一切軍務聽命於左將軍,絕無問題。他自留大將軍印,已將尚方寶劍轉交左將軍,要我等一定盡力相助,勿生疑惑。”
“如此行事,叫我們如何不疑?”唐禮悻悻道,“大將軍此舉究竟是何道理,沈將軍倒是給我們說說?”
沈若寥思索片刻,愁容滿麵。
“眼下我還不能說,因為——因為……”他停頓了一下。“軍機大事,豈可輕易泄漏。之所以瞞著各位將軍,並非信不過諸位;隻是……風險太大,一旦走漏風聲,讓燕王有所察覺——”
“信不過就說信不過,左將軍又何必搪塞。”唐禮忿忿地說道,“先前曹國公任大將軍時,不也是一樣多疑。隻恐這般猜忌下去,這徒駭河會變成第二個白溝河也未可知。”
何福忙喝道:“唐將軍休得無禮!”
沈若寥低頭沉默少頃,思索如何作答。然而思索出來的結論,卻是答辯無益;至少眼下是如此。他抬起頭來,掃視了一眼帳中諸將。諸將望見他冷漠的眼神,心中都不由一凜,暗道還從未見過左將軍如此神色,想來是動了怒。他便再如何年少無能,究竟也是傳說中的武功高手,有個天下無敵的父親,又拿著尚方寶劍,到底還是有可懼之處。
沈若寥確實是有些懊惱的。他站起身來,麵無表情,冷冷說道:
“諸位都迴去好好休息一夜。從明日起,每日操練士兵,不得倦怠。任何人未經允許不得擅自出營;就算是入東昌城,也須事先稟報。大將軍早已申明之軍令,如有違忤,定當按軍法處置。”
次日清晨,沈若寥在營寨裏走完一圈,看士兵早餐晨練;然後,邀何福、陳暉一起到東昌城中看看,留下其餘諸將守營。
袁宇領著左將軍等人在城牆上走了一圈,查看城防情況。東昌地形頗似濟南,憑高而視,一馬平川,目極無垠;水道繁複,葦蕩茂盛,護城河闊而水深。沈若寥早聽說東昌為大江以北少見的水城,風景秀麗,名勝頗多。城內有數倍於大明湖的東昌湖與城外河水相通,波光瀲灩;湖中心島上尚存北宋時期的聊城古城,城內亦有洪武年間新修建的東昌樓,堪稱可與黃鶴、嶽陽二樓相媲美。然而他無心觀景。大將軍在德州,現在東昌的二十萬大軍在他手裏;一旦有緊急軍情,是沒有大將軍可以依靠的。他滿心滿腦,現在都是大軍的防務,以及即將到來的大戰。
走完城牆,已然是下午。一行人一同迴到大營裏來吃午飯。正在這時,探馬來報,燕軍已於早上到達德州,眼下正在攻城。
眾人聞言沉默了少頃。袁宇開口問道:
“德州城防,比東昌如何?要不要迴師救援?”
沈若寥道:“城高相仿,積糧豐足,沒東昌水多,守軍要多兩倍。有大將軍在,不會有什麽問題。燕王攻打德州,等於已經被大將軍賺了一把。德州無利可圖,燕軍不會久留,必然不日南下。”
“什麽叫已經被大將軍賺了一把?”諸將茫然。
陳暉道:“不如趁此時迴師德州,打它個兩麵夾擊,措手不及?”
何福道:“燕軍既不會在德州久留,則我們出兵一定要求速,越快越好。可是現在出兵,最快也要天黑才能趕到;要麽就深夜偷襲燕軍大營,要麽就明天再戰。如果明日再戰,則燕軍已有所準備,我二十萬人戰他三十萬,結果難測。”
“我看這招不錯,”楚智道,“馬上出發,天黑後趕到德州,還可借夜色掩人耳目,然後趁夜襲營。”
孫霖道:“左將軍,下令吧!”
沈若寥吃了一驚,迴過神來。他其實早就明白,但是仿佛此刻才真正感受到問題的嚴重性。現在大將軍在德州與燕軍交戰,尚方寶劍在他手裏,二十萬大軍在他手裏,列將都在待命,待他之命。
濟南守城之時,他仍要事事聽從盛庸和鐵鉉安排,雖然辛苦勞累,卻沒有多大責任,與此時大大不同;而往昔在宮中,帶著上十二衛親軍,日常操演守衛,雖然責任重大,卻遠離戰場千裏,現在看來近乎灑掃門庭之事,委實太過簡單。
仿佛他一句話,現在能決定二十萬人的生死,社稷廟堂的存亡。仿佛不是仿佛,而是絕對。
他開了口,卻讓諸將吃了一驚。
“按兵不動。”
“按兵不動?為什麽?”
沈若寥道:“諸位將軍可知,大將軍為何把尚方寶劍交與我?先前在德州,大將軍已經定下東昌之戰的詳細計劃,臨行前叮囑我一定按計劃行事,不可輕易更改,這才放心讓我帶二十萬人過來,他自己留在德州。此大將軍之令,不可違也。”
諸將都禁不住叫了起來。唐禮憤然說道:“我們夜襲燕軍大營,可一戰而勝。戰場上哪裏有完全按照計劃行事的道理,從來都是隨機應變。在這裏按兵不動,坐失良機,算哪門子用兵之策?”
沈若寥道:“隨機應變,那是指軍情出人意料之時。唐將軍以為,眼下燕軍攻打德州,大將軍事先就沒想到嗎?他沒有計劃兩麵夾攻,自有他的遠見。”
何福道:“沈將軍,你方才說,燕軍攻打德州,等於被大將軍賺了一把——大將軍究竟是如何計劃的?昨日出兵和行軍之時的疑問,現在可否給我們解答?”
“對呀;大將軍再有什麽好計,也該讓我們都知道才能辦事不是。”莊得道。
沈若寥想了想,答道:“也好;眼下燕軍已攻德州,講出來也無妨了。前者,大將軍所言兵分兩路,我走水路,他走旱路,到此會齊,而讓葛進將軍率兩萬將士留守德州,皆虛言爾。其一:大軍離開德州,則德州空虛;聲言隻有葛進將軍守城,是以示燕軍德州防守無人,乃為誘兵之計,以圖挫其銳氣。燕王先前於攻城已曾敗於大將軍手下,此番更兼不明虛實,大將軍親守德州,其來必敗。其二:大將軍走旱路快,則先至東昌;我走水路慢,而後至東昌,更兼水路不能直達,乃為緩兵之計,以防燕軍半路邀襲。使燕王以為我走水路,如此便可有時間先圖德州,再來取我;而待取我之時,大將軍陸路之軍又一時難以接應。如此燕軍必先攻德州;而我實則走旱路,待到燕王發覺上當,此刻我大軍已然到達東昌。其三:現我二十萬大軍在此,而大將軍在德州;是再為誘兵之計也。燕王恨我入骨,必欲滅我,且一旦得知大將軍並未隨軍,更生輕敵之心,定然揮師來犯。如此便可將燕軍誘入魏國公與大將軍預先設定的交戰處;燕軍長途奔襲,屢屢受騙,我軍則以逸待勞,更兼東昌周圍有諸多重鎮為應,而大將軍與魏國公、鐵尚書亦於此刻從外夾擊,十麵埋伏,一戰而敗燕軍。”
諸將聞言,都沉默片刻;孫霖問道:
“城西紮營,是何用意?”
“這個——目前尚不能明言。待到時機成熟,自會告訴列位將軍。”
唐禮皺眉道:“大將軍的意思,我們二十萬大軍就坐在這裏幹等燕軍過來?大將軍也是庸才;我們偷襲燕營,兩麵夾攻,一戰可定勝負,省去多少麻煩;就算等到日後燕軍過來東昌與我們交戰,還不知道能不能贏呢。這算是什麽遠見?”
沈若寥道:“唐指揮,夜襲燕營,德州守軍毫無所知,根本算不得兩麵夾攻。而況,我大軍不在德州,而大將軍在,難道燕王久經沙場,就不知防備我有兩麵夾攻之計?就算他偶有鬆懈,我軍如何料定便是今夜?若非今夜,則我偷襲不成,反不如在此按兵不動。再者,乘夜偷襲,隻要大將軍瞅準時機,德州守軍一千精兵出城夜襲足矣,何勞我二十萬大軍趕二百五十裏路過去?我奉大將軍命帥軍駐紮東昌,正要以逸待勞;現大軍方才安營,剛過半日,又要起營迴軍,狂奔二百五十裏,勞師動眾,隻為了一個一千精兵便足夠成事,而二十萬大軍卻毫無把握的襲營。大將軍未必遠見,卻也總比這套邏輯要強百倍。”
唐禮慍怒,卻一時找不出話來辯駁。何福忙說道:
“左將軍言之有理。欲速則不達;想來如有偷襲機會,大將軍定不會放過。我們就在此處厲兵秣馬,等待燕軍就是。”
眾人沒有再異議。
連著三日,探馬報燕軍一直都在攻打德州;沈若寥並沒有收到德州大將軍發來的任何消息。他知道德州守備堅固充足,也相信大將軍的本事;然而三日沒有消息,還是讓他惴惴不安。原以為燕王發現盛庸在德州,便會立刻揮師南下,在德州的逗留不會長於一日。他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該派一路人馬迴去支援。他每日不是巡查營寨,就是在東昌城防上轉悠,四處張望,閉口不對任何人吐露他的不安之緒。
十一月七日午後,諜報送至東昌大營:燕軍上午繞開德州城南下,向東昌撲來。沈若寥接報還不及思索,第二封諜報又到:大將軍見燕軍離開,引兵來追,中箭墜馬,被手下救迴城中。燕軍隨即掉頭追迴德州城下。
沈若寥聞訊大驚,一把抄住那個巡哨騎兵的衣領,吼道:
“什麽?!大將軍中箭墜馬?!”
“是。燕王親自斷後,張弓連射,大將軍引兵在前,中箭墜馬。”
“傷在何處??”
“……屬下不知。屬下親眼所見,大將軍墜馬,被手下將士奮力救迴城中,燕軍追迴城下。其時我們已被燕軍發現,隻得火速逃離迴來報信。”
“迴去再探!務必探知德州守軍情況,大將軍受傷細狀!”
邏騎領命而去。陳暉起身道:
“左將軍,大將軍受傷,燕軍又追迴了德州城下,德州危矣;還是迴師救援吧;哪怕隻是分兵前去也好。我請自領兩萬人前往德州解圍。”
莊得、楚智同時站起來:“我與陳將軍同去!”
沈若寥看了看諸將,十分鬱悶。先前,要不是因為盛庸已經定下計劃,知道自己隻需按計劃行事,他根本不敢受了尚方寶劍,獨領二十萬大軍過來。眼下生出這般變故,他又該如何應對;各種可能性,任何後果,都要由他來麵對承擔。
或許潛意識裏,他希望著有今天;畢竟,誰能擔保軍情一切都如計劃?然而眼下終究不是紫金山下的演習,不用顧慮失敗。隨機應變,談何容易。他當初是怎麽想的,竟然如此大膽地應了盛庸,來挑這滿是刺的大梁?
沈若寥不敢多想這些,生怕多想反而令自己亂了方寸。他開口道:
“先不要動;且等德州來報。”
“什麽?為什麽?”莊得驚叫道。
“德州情況尚未可知,不能輕舉妄動。”
“難道要等到燕軍破了德州,才叫可知嗎?”唐禮反問。
沈若寥雖有理由,環顧諸將神色,卻難以啟齒,更知道自己總也說不服這些人,索性懶得說,隻道:
“且等來報。任何人不許擅自離營;違令者,休怪我不留情麵。”
焦慮不安中過了半日。很晚,邏騎才迴來,報說燕軍又攻德州,德州守軍堅守如初,城防上不見大將軍影,亦不見葛進將軍。燕軍攻勢亦不甚急。
“左將軍,現在如何?”陳暉問道。
沈若寥看了看何福。這一整天,從始至終,老將何福未發一言。他有些奇怪。
“何將軍,你看呢?”
何福看了看眾將,緩緩說道:“虛虛實實,真偽難辨。莫如按兵不動。”
沈若寥道:“我意也是如此。燕軍若真想破德州,正該趁大將軍受傷之際,加緊攻城才對;或者,燕王想以德州為誘餌,讓我發兵過去,他於中道設伏,則更會加強攻勢。可如今燕軍攻勢反不如前,其中必有緣故。”
“可是,大將軍怎麽辦?德州又怎麽辦?”
沈若寥沉思片刻。
“燕王本已南下,隻因大將軍中箭,才又折迴德州城下,卻不抓緊時機,隻作緩攻,是為了探聽虛實——”
他突然停住了。一時間他一動不動地站在那裏出神,目光閃爍。
眾將等了少頃,不見動靜。何福納罕地問道:
“沈將軍?”
沈若寥迴過神來,笑道:“我們無須發兵,隻要在這裏耐心等候燕軍。德州不會有事。”
“這……何以見得?”
“大將軍傷輕,則德州城防無憂;大將軍傷重,則德州更非緩攻可圖,否則拖延時日,大將軍傷愈。燕王不會不知個中利害。大將軍若箭傷致命,危在旦夕,則又非我所能救。燕軍即便占據德州,也沒有太大所謂。幾個月前燕軍也曾占領德州,濟南一敗後也隻能丟棄。燕軍起兵至今,雖然數勝,然而從不留重兵守其所得;其所破真定等大小城池,兵去旋複為朝廷守。至今所有,仍不過北平及周邊諸鎮而已。燕軍取了德州,我尚有二十萬大軍在此候戰,若此戰得勝,則德州滄州皆可複得。何況,從目前來看,燕軍根本無心取德州,在德州磨蹭,隻是試探虛實,很快又會南下。”
諸將麵麵相覷。“左將軍就如此有把握?”
沈若寥道:“不日便可得知。我等還是遵照大將軍之令,隻在此處耐心等待決戰。”
唐禮聳了聳肩:“但願大將軍此刻不是在病榻上後悔,怎麽當初放心讓左將軍帶兵過來。”
說罷,他便起身走出了大帳。諸將也紛紛離開,一麵都懷疑地搖頭歎氣。沈若寥無可奈何,也隻好不予理會。然後,他意識到眾人都已離開,唯獨何福還在。他抬起頭來。
“何將軍有話對我說?”
何福神秘地笑了笑,走近前來。
“沈將軍對自己的判斷,也沒有多大把握啊?”
何福看穿了自己。沈若寥頓時覺得臉頰有些燥熱。
何福道:“按兵不動,目前來講,雖然保守,乃是穩妥之舉。燕王老謀深算,必有詭計;我軍兵少,再分兵來迴奔波,本非上策。”
沈若寥歎道:“何將軍真知我心也。我本來兵書就讀得很少,實戰經驗則更少。眼下身臨其境,責任重大,實在是……沒什麽智謀,也更沒有信心。若非大將軍已然定計,我怎敢帶兵過來。現在臨變而不知應變之策,還需何將軍多多指教才是。”
“末將看來,沈將軍心機縝密,雖然年少,卻見識過人,豈可說沒有智謀。隻是信心確有不足。為將者須先立威,威立而後能有信,威信著而後能服眾。今將軍雖有尚方寶劍在手,居左將軍之位,代行大將軍之權,卻沒有威信。依何福之見,將軍宜先立威;以將軍才德,威立則不難取信於諸將,服眾則易也。將軍若不自信,如何立威?至於經驗,將軍天資過人,少經磨練,經驗可足恃。更重要的,將軍毋須懼怕打敗仗;將軍既非妒賢嫉能,剛愎自用之人,亦非優柔寡斷,毫無主見,雖有敗仗,莫可毀譽。”
沈若寥苦笑道:“我非為了名譽,隻是二十萬大軍性命及天子安危都係於我手,這敗仗豈是打得起的。”
何福笑道:“便是燕王,也經常吃敗仗;末將也常有敗軍之役。朝廷大軍北伐以來,於真定、北平、白溝河皆大敗,兩易主帥,損兵數十萬計,燕軍日壯,然而至今仍在山東糾纏,打不過黃河去。勝敗乃兵家常事,今東昌一戰並不足以定天下,將軍仁慈可貴,但切要放寬心,莫讓謹慎約束了自己。自古一將功成萬骨枯,便是打了勝仗,也難免橫屍遍野;必要的犧牲,與勝敗無關。”
沈若寥沉默了一會兒,輕輕歎了口氣。“何將軍指教,晚輩受益匪淺,感激之至。然而諸事說之明白,行之則如涉泥淖,我也隻有不斷盡力爭取而已。何將軍日後但有意見,還望不吝賜教。”
何福忙行禮道:“不敢當不敢當。左將軍謙恭禮下如此,何福敢不效命!”
十一月的第一天,盛庸突然傳令三軍將士準備行裝,裝押糧車,隔日啟程,兵分兩路向東昌進發,一路由大將軍盛庸親率,老將何福與列將莊得、楚智隨行,馬步軍十萬走陸路;另一路則跟隨左將軍沈若寥、列將陳暉、孫霖、唐禮,也是十萬兵馬,乘舟順運河南行,兩路大軍至東昌會齊。另留兩萬兵眾隨德州守將葛進留守德州。
十一月三日清晨,大軍一切裝備齊整,列隊待發。沈若寥先率眾起行,出了德州西門,向運河邊進發。行了十裏後,卻突然下令掉頭南行,大軍急速向高唐而去。
隨行的幾個列將均不解其意。沈若寥並不著意解釋,隻道眼下是要過馬頰河,道高唐,於日落之前務必趕到東昌。
傍晚時分,兩路大軍同時到達東昌城下,依令於城西紮營。東昌守將袁宇出城迎接大軍,並準備了豐厚酒食犒軍。待大軍安頓下來之後,便與諸將一同到中軍大帳中來聽令。
大出他所料的是,二十萬大軍已盡數到齊,何福、陳暉等諸將皆在,尋遍整個大營卻不見大將軍盛庸蹤影,大帳中坐鎮將位的,隻有沈若寥一人。
袁宇張口便問道:“大將軍何在?”
沈若寥道:“尚在德州。”
“德州?”袁宇大惑不解。
諸將除了何福,卻也都和袁宇一樣一頭霧水:“今早出發時,大將軍忽令我等跟隨何福將軍,直道東昌;到了東昌後,就要一切聽令於左將軍。我等簡直莫名其妙。何將軍,這究竟是怎麽迴事?”
“還有,昨天說得好好的,我們走水路,大將軍率部走旱路;結果沈將軍突然改道走旱路,不知是何道理?”唐禮質疑道。
楚智也質問道:“為什麽要於城西紮營?大營三麵環水,一麵臨城,一旦敵軍偷襲,進不能進,退不能退,不是要困死於此地?”
沈若寥尚未張口,臉先紅了起來。獨自坐鎮中軍大帳,這局麵幾天之前他連想都沒敢想過。何況這幾個列將都是行伍出身,個個身懷無數戰功,沙場經驗豐富,不消明說,他也能看得出來,大家皆不把他放在眼裏,看架勢非要徐輝祖過來才肯聽令。
何福卻突然說道:“左將軍何不出示眾將大將軍托付之物?”
沈若寥微微一愣,想了想,從身後取出一布包,放在膝上解開,取出一隻瘦長的紫檀木匣打開;明黃色的絲緞,托著一柄鑲金雕龍的寶劍。他遲疑了一下,小心翼翼地將寶劍雙手捧出。
“諸位將軍,可知此為何物?”
諸將麵麵相覷。陳暉低聲道:
“莫非是……尚方寶劍?”
“這怎麽可能!大將軍豈可將天子欽賜的尚方寶劍輕易轉授他人!”唐禮嚷道。
沈若寥問何福道:“何將軍可知道這些都是為什麽?”
何福搖頭笑道:“何福略知一二;大將軍也是直到今早臨行前,才突然在私下裏告訴我,要我代他率眾過來,且說,破燕軍之策,他日來已與左將軍商議妥定,從今起,東昌一切軍務聽命於左將軍,絕無問題。他自留大將軍印,已將尚方寶劍轉交左將軍,要我等一定盡力相助,勿生疑惑。”
“如此行事,叫我們如何不疑?”唐禮悻悻道,“大將軍此舉究竟是何道理,沈將軍倒是給我們說說?”
沈若寥思索片刻,愁容滿麵。
“眼下我還不能說,因為——因為……”他停頓了一下。“軍機大事,豈可輕易泄漏。之所以瞞著各位將軍,並非信不過諸位;隻是……風險太大,一旦走漏風聲,讓燕王有所察覺——”
“信不過就說信不過,左將軍又何必搪塞。”唐禮忿忿地說道,“先前曹國公任大將軍時,不也是一樣多疑。隻恐這般猜忌下去,這徒駭河會變成第二個白溝河也未可知。”
何福忙喝道:“唐將軍休得無禮!”
沈若寥低頭沉默少頃,思索如何作答。然而思索出來的結論,卻是答辯無益;至少眼下是如此。他抬起頭來,掃視了一眼帳中諸將。諸將望見他冷漠的眼神,心中都不由一凜,暗道還從未見過左將軍如此神色,想來是動了怒。他便再如何年少無能,究竟也是傳說中的武功高手,有個天下無敵的父親,又拿著尚方寶劍,到底還是有可懼之處。
沈若寥確實是有些懊惱的。他站起身來,麵無表情,冷冷說道:
“諸位都迴去好好休息一夜。從明日起,每日操練士兵,不得倦怠。任何人未經允許不得擅自出營;就算是入東昌城,也須事先稟報。大將軍早已申明之軍令,如有違忤,定當按軍法處置。”
次日清晨,沈若寥在營寨裏走完一圈,看士兵早餐晨練;然後,邀何福、陳暉一起到東昌城中看看,留下其餘諸將守營。
袁宇領著左將軍等人在城牆上走了一圈,查看城防情況。東昌地形頗似濟南,憑高而視,一馬平川,目極無垠;水道繁複,葦蕩茂盛,護城河闊而水深。沈若寥早聽說東昌為大江以北少見的水城,風景秀麗,名勝頗多。城內有數倍於大明湖的東昌湖與城外河水相通,波光瀲灩;湖中心島上尚存北宋時期的聊城古城,城內亦有洪武年間新修建的東昌樓,堪稱可與黃鶴、嶽陽二樓相媲美。然而他無心觀景。大將軍在德州,現在東昌的二十萬大軍在他手裏;一旦有緊急軍情,是沒有大將軍可以依靠的。他滿心滿腦,現在都是大軍的防務,以及即將到來的大戰。
走完城牆,已然是下午。一行人一同迴到大營裏來吃午飯。正在這時,探馬來報,燕軍已於早上到達德州,眼下正在攻城。
眾人聞言沉默了少頃。袁宇開口問道:
“德州城防,比東昌如何?要不要迴師救援?”
沈若寥道:“城高相仿,積糧豐足,沒東昌水多,守軍要多兩倍。有大將軍在,不會有什麽問題。燕王攻打德州,等於已經被大將軍賺了一把。德州無利可圖,燕軍不會久留,必然不日南下。”
“什麽叫已經被大將軍賺了一把?”諸將茫然。
陳暉道:“不如趁此時迴師德州,打它個兩麵夾擊,措手不及?”
何福道:“燕軍既不會在德州久留,則我們出兵一定要求速,越快越好。可是現在出兵,最快也要天黑才能趕到;要麽就深夜偷襲燕軍大營,要麽就明天再戰。如果明日再戰,則燕軍已有所準備,我二十萬人戰他三十萬,結果難測。”
“我看這招不錯,”楚智道,“馬上出發,天黑後趕到德州,還可借夜色掩人耳目,然後趁夜襲營。”
孫霖道:“左將軍,下令吧!”
沈若寥吃了一驚,迴過神來。他其實早就明白,但是仿佛此刻才真正感受到問題的嚴重性。現在大將軍在德州與燕軍交戰,尚方寶劍在他手裏,二十萬大軍在他手裏,列將都在待命,待他之命。
濟南守城之時,他仍要事事聽從盛庸和鐵鉉安排,雖然辛苦勞累,卻沒有多大責任,與此時大大不同;而往昔在宮中,帶著上十二衛親軍,日常操演守衛,雖然責任重大,卻遠離戰場千裏,現在看來近乎灑掃門庭之事,委實太過簡單。
仿佛他一句話,現在能決定二十萬人的生死,社稷廟堂的存亡。仿佛不是仿佛,而是絕對。
他開了口,卻讓諸將吃了一驚。
“按兵不動。”
“按兵不動?為什麽?”
沈若寥道:“諸位將軍可知,大將軍為何把尚方寶劍交與我?先前在德州,大將軍已經定下東昌之戰的詳細計劃,臨行前叮囑我一定按計劃行事,不可輕易更改,這才放心讓我帶二十萬人過來,他自己留在德州。此大將軍之令,不可違也。”
諸將都禁不住叫了起來。唐禮憤然說道:“我們夜襲燕軍大營,可一戰而勝。戰場上哪裏有完全按照計劃行事的道理,從來都是隨機應變。在這裏按兵不動,坐失良機,算哪門子用兵之策?”
沈若寥道:“隨機應變,那是指軍情出人意料之時。唐將軍以為,眼下燕軍攻打德州,大將軍事先就沒想到嗎?他沒有計劃兩麵夾攻,自有他的遠見。”
何福道:“沈將軍,你方才說,燕軍攻打德州,等於被大將軍賺了一把——大將軍究竟是如何計劃的?昨日出兵和行軍之時的疑問,現在可否給我們解答?”
“對呀;大將軍再有什麽好計,也該讓我們都知道才能辦事不是。”莊得道。
沈若寥想了想,答道:“也好;眼下燕軍已攻德州,講出來也無妨了。前者,大將軍所言兵分兩路,我走水路,他走旱路,到此會齊,而讓葛進將軍率兩萬將士留守德州,皆虛言爾。其一:大軍離開德州,則德州空虛;聲言隻有葛進將軍守城,是以示燕軍德州防守無人,乃為誘兵之計,以圖挫其銳氣。燕王先前於攻城已曾敗於大將軍手下,此番更兼不明虛實,大將軍親守德州,其來必敗。其二:大將軍走旱路快,則先至東昌;我走水路慢,而後至東昌,更兼水路不能直達,乃為緩兵之計,以防燕軍半路邀襲。使燕王以為我走水路,如此便可有時間先圖德州,再來取我;而待取我之時,大將軍陸路之軍又一時難以接應。如此燕軍必先攻德州;而我實則走旱路,待到燕王發覺上當,此刻我大軍已然到達東昌。其三:現我二十萬大軍在此,而大將軍在德州;是再為誘兵之計也。燕王恨我入骨,必欲滅我,且一旦得知大將軍並未隨軍,更生輕敵之心,定然揮師來犯。如此便可將燕軍誘入魏國公與大將軍預先設定的交戰處;燕軍長途奔襲,屢屢受騙,我軍則以逸待勞,更兼東昌周圍有諸多重鎮為應,而大將軍與魏國公、鐵尚書亦於此刻從外夾擊,十麵埋伏,一戰而敗燕軍。”
諸將聞言,都沉默片刻;孫霖問道:
“城西紮營,是何用意?”
“這個——目前尚不能明言。待到時機成熟,自會告訴列位將軍。”
唐禮皺眉道:“大將軍的意思,我們二十萬大軍就坐在這裏幹等燕軍過來?大將軍也是庸才;我們偷襲燕營,兩麵夾攻,一戰可定勝負,省去多少麻煩;就算等到日後燕軍過來東昌與我們交戰,還不知道能不能贏呢。這算是什麽遠見?”
沈若寥道:“唐指揮,夜襲燕營,德州守軍毫無所知,根本算不得兩麵夾攻。而況,我大軍不在德州,而大將軍在,難道燕王久經沙場,就不知防備我有兩麵夾攻之計?就算他偶有鬆懈,我軍如何料定便是今夜?若非今夜,則我偷襲不成,反不如在此按兵不動。再者,乘夜偷襲,隻要大將軍瞅準時機,德州守軍一千精兵出城夜襲足矣,何勞我二十萬大軍趕二百五十裏路過去?我奉大將軍命帥軍駐紮東昌,正要以逸待勞;現大軍方才安營,剛過半日,又要起營迴軍,狂奔二百五十裏,勞師動眾,隻為了一個一千精兵便足夠成事,而二十萬大軍卻毫無把握的襲營。大將軍未必遠見,卻也總比這套邏輯要強百倍。”
唐禮慍怒,卻一時找不出話來辯駁。何福忙說道:
“左將軍言之有理。欲速則不達;想來如有偷襲機會,大將軍定不會放過。我們就在此處厲兵秣馬,等待燕軍就是。”
眾人沒有再異議。
連著三日,探馬報燕軍一直都在攻打德州;沈若寥並沒有收到德州大將軍發來的任何消息。他知道德州守備堅固充足,也相信大將軍的本事;然而三日沒有消息,還是讓他惴惴不安。原以為燕王發現盛庸在德州,便會立刻揮師南下,在德州的逗留不會長於一日。他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該派一路人馬迴去支援。他每日不是巡查營寨,就是在東昌城防上轉悠,四處張望,閉口不對任何人吐露他的不安之緒。
十一月七日午後,諜報送至東昌大營:燕軍上午繞開德州城南下,向東昌撲來。沈若寥接報還不及思索,第二封諜報又到:大將軍見燕軍離開,引兵來追,中箭墜馬,被手下救迴城中。燕軍隨即掉頭追迴德州城下。
沈若寥聞訊大驚,一把抄住那個巡哨騎兵的衣領,吼道:
“什麽?!大將軍中箭墜馬?!”
“是。燕王親自斷後,張弓連射,大將軍引兵在前,中箭墜馬。”
“傷在何處??”
“……屬下不知。屬下親眼所見,大將軍墜馬,被手下將士奮力救迴城中,燕軍追迴城下。其時我們已被燕軍發現,隻得火速逃離迴來報信。”
“迴去再探!務必探知德州守軍情況,大將軍受傷細狀!”
邏騎領命而去。陳暉起身道:
“左將軍,大將軍受傷,燕軍又追迴了德州城下,德州危矣;還是迴師救援吧;哪怕隻是分兵前去也好。我請自領兩萬人前往德州解圍。”
莊得、楚智同時站起來:“我與陳將軍同去!”
沈若寥看了看諸將,十分鬱悶。先前,要不是因為盛庸已經定下計劃,知道自己隻需按計劃行事,他根本不敢受了尚方寶劍,獨領二十萬大軍過來。眼下生出這般變故,他又該如何應對;各種可能性,任何後果,都要由他來麵對承擔。
或許潛意識裏,他希望著有今天;畢竟,誰能擔保軍情一切都如計劃?然而眼下終究不是紫金山下的演習,不用顧慮失敗。隨機應變,談何容易。他當初是怎麽想的,竟然如此大膽地應了盛庸,來挑這滿是刺的大梁?
沈若寥不敢多想這些,生怕多想反而令自己亂了方寸。他開口道:
“先不要動;且等德州來報。”
“什麽?為什麽?”莊得驚叫道。
“德州情況尚未可知,不能輕舉妄動。”
“難道要等到燕軍破了德州,才叫可知嗎?”唐禮反問。
沈若寥雖有理由,環顧諸將神色,卻難以啟齒,更知道自己總也說不服這些人,索性懶得說,隻道:
“且等來報。任何人不許擅自離營;違令者,休怪我不留情麵。”
焦慮不安中過了半日。很晚,邏騎才迴來,報說燕軍又攻德州,德州守軍堅守如初,城防上不見大將軍影,亦不見葛進將軍。燕軍攻勢亦不甚急。
“左將軍,現在如何?”陳暉問道。
沈若寥看了看何福。這一整天,從始至終,老將何福未發一言。他有些奇怪。
“何將軍,你看呢?”
何福看了看眾將,緩緩說道:“虛虛實實,真偽難辨。莫如按兵不動。”
沈若寥道:“我意也是如此。燕軍若真想破德州,正該趁大將軍受傷之際,加緊攻城才對;或者,燕王想以德州為誘餌,讓我發兵過去,他於中道設伏,則更會加強攻勢。可如今燕軍攻勢反不如前,其中必有緣故。”
“可是,大將軍怎麽辦?德州又怎麽辦?”
沈若寥沉思片刻。
“燕王本已南下,隻因大將軍中箭,才又折迴德州城下,卻不抓緊時機,隻作緩攻,是為了探聽虛實——”
他突然停住了。一時間他一動不動地站在那裏出神,目光閃爍。
眾將等了少頃,不見動靜。何福納罕地問道:
“沈將軍?”
沈若寥迴過神來,笑道:“我們無須發兵,隻要在這裏耐心等候燕軍。德州不會有事。”
“這……何以見得?”
“大將軍傷輕,則德州城防無憂;大將軍傷重,則德州更非緩攻可圖,否則拖延時日,大將軍傷愈。燕王不會不知個中利害。大將軍若箭傷致命,危在旦夕,則又非我所能救。燕軍即便占據德州,也沒有太大所謂。幾個月前燕軍也曾占領德州,濟南一敗後也隻能丟棄。燕軍起兵至今,雖然數勝,然而從不留重兵守其所得;其所破真定等大小城池,兵去旋複為朝廷守。至今所有,仍不過北平及周邊諸鎮而已。燕軍取了德州,我尚有二十萬大軍在此候戰,若此戰得勝,則德州滄州皆可複得。何況,從目前來看,燕軍根本無心取德州,在德州磨蹭,隻是試探虛實,很快又會南下。”
諸將麵麵相覷。“左將軍就如此有把握?”
沈若寥道:“不日便可得知。我等還是遵照大將軍之令,隻在此處耐心等待決戰。”
唐禮聳了聳肩:“但願大將軍此刻不是在病榻上後悔,怎麽當初放心讓左將軍帶兵過來。”
說罷,他便起身走出了大帳。諸將也紛紛離開,一麵都懷疑地搖頭歎氣。沈若寥無可奈何,也隻好不予理會。然後,他意識到眾人都已離開,唯獨何福還在。他抬起頭來。
“何將軍有話對我說?”
何福神秘地笑了笑,走近前來。
“沈將軍對自己的判斷,也沒有多大把握啊?”
何福看穿了自己。沈若寥頓時覺得臉頰有些燥熱。
何福道:“按兵不動,目前來講,雖然保守,乃是穩妥之舉。燕王老謀深算,必有詭計;我軍兵少,再分兵來迴奔波,本非上策。”
沈若寥歎道:“何將軍真知我心也。我本來兵書就讀得很少,實戰經驗則更少。眼下身臨其境,責任重大,實在是……沒什麽智謀,也更沒有信心。若非大將軍已然定計,我怎敢帶兵過來。現在臨變而不知應變之策,還需何將軍多多指教才是。”
“末將看來,沈將軍心機縝密,雖然年少,卻見識過人,豈可說沒有智謀。隻是信心確有不足。為將者須先立威,威立而後能有信,威信著而後能服眾。今將軍雖有尚方寶劍在手,居左將軍之位,代行大將軍之權,卻沒有威信。依何福之見,將軍宜先立威;以將軍才德,威立則不難取信於諸將,服眾則易也。將軍若不自信,如何立威?至於經驗,將軍天資過人,少經磨練,經驗可足恃。更重要的,將軍毋須懼怕打敗仗;將軍既非妒賢嫉能,剛愎自用之人,亦非優柔寡斷,毫無主見,雖有敗仗,莫可毀譽。”
沈若寥苦笑道:“我非為了名譽,隻是二十萬大軍性命及天子安危都係於我手,這敗仗豈是打得起的。”
何福笑道:“便是燕王,也經常吃敗仗;末將也常有敗軍之役。朝廷大軍北伐以來,於真定、北平、白溝河皆大敗,兩易主帥,損兵數十萬計,燕軍日壯,然而至今仍在山東糾纏,打不過黃河去。勝敗乃兵家常事,今東昌一戰並不足以定天下,將軍仁慈可貴,但切要放寬心,莫讓謹慎約束了自己。自古一將功成萬骨枯,便是打了勝仗,也難免橫屍遍野;必要的犧牲,與勝敗無關。”
沈若寥沉默了一會兒,輕輕歎了口氣。“何將軍指教,晚輩受益匪淺,感激之至。然而諸事說之明白,行之則如涉泥淖,我也隻有不斷盡力爭取而已。何將軍日後但有意見,還望不吝賜教。”
何福忙行禮道:“不敢當不敢當。左將軍謙恭禮下如此,何福敢不效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