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年,天下太平。
秋日的一天清晨。清風怡爽,陽光明澈。威儀的元宮承天門緩緩打開,厚重的金漆將清晨的陽光反射到護城河水上,又被水麵投影到岸邊齊整的堤石上,龍光鱗閃。
兩匹高大漂亮的白色駿馬,步出宮門,停了下來。
“世子請迴罷;老衲不日再來拜見王爺和殿下。”右側馬上,一名一身粗布僧衣,短須花白的和尚雙手合十,俯首向送行的同伴告別。
左側馬上的年輕人,年紀不過二十,一身青蘭武服,身材微胖,膚白如脂,龍眉鳳目,天庭飽滿,也合十還禮道:“師父要去姚府,還是徒兒陪您一道吧。”
和尚搖頭道:“世子不必多禮,迴去好好練功讀書,服侍你父王便是。去姚府的路為師知道,就不勞遠送了。”
“那徒兒就送您出端禮門吧。”
朱高熾下了馬,走到師父馬前,牽過轡頭,走過長長的一段路,小心地引馬過了金水橋,出了燕王宮南外牆的端禮門,才停下來。
“徒兒便送到此處。師父改日再來,一定先遣人告訴徒兒一聲,徒兒自當往接師父進宮。”
和尚低下頭,看見燕世子善顏和儀,溫順恭敬,心中不由暗自欣喜。他不動聲色,道:“老衲告辭了。”
“師父慢走。”朱高熾立在橋邊,目送師父引馬走遠,才轉身走迴端禮門內,過橋上馬,馳進承天門。
高大威嚴的承天門,再次沉重地合上。
和尚放馬緩步踱著,慢慢穿過清晨的街市。他約有六十年紀,目形三角,麵若病虎,一點兒不像一般的得道高僧那般慈眉善目。街邊的店鋪大都已開門,店仆們各自忙著灑掃。門外攤麵上,熱騰騰的早點開始擺出來,路過時便引起一陣吆喝。往來的人已經不少。看到他的人,都知趣地遠遠避開。燕王宮的常客,這位住在慶壽寺的高僧,幾乎是北平城裏僅次於王爺和三個王子的知名人物,和姚表平起平坐。然而姚大人在備受尊敬的同時,卻不讓北平人感到如此可畏;這個和尚,卻實實在在是沒人敢惹。
街市上的每個人,忙著或閑著,都是一樣的安然自得。這便是兩百年帝京烙印在北平城裏的痕跡。天子腳下的每個百姓,臉上生來就罩著懶散的富態與平和的傲氣。這也是燕王朱棣之藩北平十七年來的巨大功績。甚至,問起北平的老百姓來,他們但知有燕王,不知有天子。在他們心中,燕王爺便是護佑他們的太平天子。
洪武三十年,天下是太平安定的。重新迴到漢人手中的江山穩穩固固。老皇帝朱元璋焚膏繼晷三十年勤政,與民休息,卓有成效。重典吏治,大明王朝的官道曆代以來最為清明。如今四海升平,安居樂業,這洪武年號眼看也快到了盡頭。這話說出來是定要殺頭的,保不齊淩遲滅族也有可能;然而大明上下,從老皇帝本人到街邊叫賣的小販,無人不在心裏想過多少遍。
和尚自然也是如此。他想得當然也比小販們更多一些。住在北平,出入王宮,他的心思與燕王,與大明各封地的王爺,與皇帝本人,還有那即將登基即位的皇太孫,都沒什麽兩樣。
這兩百年帝京,如今隻是個藩屬。燕王宮,說到底隻是前朝蒙古皇帝的宮殿。大明的京城在應天;大明的寶座,在應天皇宮裏。
和尚踱了許久,終於穿過人煙升騰的街市,來到一座富麗宏大的宅院門前,下了馬,仰頭仔細端詳了一會兒朱漆大門上方兩個金色的大字,胸有成竹地抬起手來,敲開了姚府的大門。
“貧僧慶壽寺道衍,求見姚大人。”
即便不報上名號,姚表家的門人也一眼就看得出來,麵前這麵若病虎,目含殺機的和尚是誰,立刻請他進了門,候在門廳,便飛跑著去通報主人。沒多久,姚表便親自來到客廳迎他。
“大師何必如此客氣,有什麽吩咐,隻教人跟姚某說一聲,我定然立即拜訪,何必勞您大駕呢。”姚表的客氣中掩藏著極端的小心與謹慎,這是他與燕王說話的語氣中都少有的。他深知眼前這個和尚是什麽樣的對手。
道衍對此明察秋毫,隻微微一笑,雙手合十還禮道:“姚大人才是太客氣。老衲此來,並無要事,隻想跟大人敘些閑話。”
姚表心中明白得很,這“閑話”指的是什麽。他微笑道:“既如此,且請大師到書房用茶。”
他領著道衍進了書房,吩咐茶仆泡上等好茶。
“大師請坐,就當是迴到自己家裏,切勿客氣。”
道衍飛快而毫無遺漏地把姚表的書房打量了一番,坐下來,品了一口茶仆奉上的熱茶。上好的綠茶,熱騰騰地入口,緩緩地下沉到腹中,隨即幾股熱流湧入血脈,瞬間流遍全身。他深沉地從丹田無聲息地吐出一口氣來,淡淡微笑道:
“姚大人這茶入口恬淡,迴味醇厚,頗似王爺宮中月前新進的光州茶。”
姚表道:“大師慧眼,這就是王爺賜給姚某的光州茶。”
道衍又細細品了一口,歎道:“好茶。王爺宮中,就連茶也是一樣臥虎藏龍啊。”
姚表早有準備,笑道:“王爺對什麽都很講究,茶自然更不例外。姚某聽說王爺最愛與大師一起研茶,想必大師在茶上也頗有造詣,姚某是比不上啊。”
道衍道:“哪裏;姚大人跟隨王爺十八年,天下人都知道你的藥茶已經是燕王宮裏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老衲可是絕沒有這個本事。”
姚表泰然自若地笑道:“大師才是過獎。承蒙王爺不棄,姚某的藥茶果真有效,頂多也不過是對了王爺的體;大師卻能與王爺一同研茶,寓萬言於烹茶之中,可見大師的茶,是對了王爺的心。”
道衍頷首笑道:“姚大人既然這麽說,老衲也就不客氣,對大人說兩句肺腑之言了。”
“請講。”
“王爺宮裏的光州茶是上一年的新茶,地方上進貢給朝廷,皇上命分賜給諸王的。貢茶不同於一般;哪怕同一種茶,隻有上品中精挑細選的極品,才可作進貢之用。這樣的好茶,一定要用好水烹煮才是。陸羽《茶經》中講到,煮茶以山水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三沸為止。這樣才能把這好茶葉發揮到極致,啜苦咽甘,迴味無窮;而僅僅是用井水以尋常衝泡之法,其實糟踏了這些貢品。”
姚表頷首微笑道:“是啊;想來若換作山泉水,就如大師所說,煮至三沸,紫砂壺溫濡,口感不知要好上多少倍。大師是嚐慣了王爺宮中所飲西山泉水;可惜這北平城裏,水源匱乏,連井水都沒有,飲用之水全要靠城外運進。”
道衍說道:“大人所言不假;然而不知大人可曾留意過,王宮雖有西山泉水進貢,王爺和王妃因為山泉寶貴,舍不得將其用作他途,從而下令宮中,所有山泉水隻可用來煮茶。”
他放下手中的茶杯,直視著姚表。“王爺常說,他不希望自己身邊的任何人任何物被埋沒。所以既然是貢茶,就該得到貢茶應有的待遇,才能產生貢茶應有的味道,無論山泉如何稀貴,也一定要以山泉來煮茶。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味茶葉沒有被選為貢茶,卻有著和貢茶一樣、甚至更好的資質,自然也理應按照最好的方法,配以最好的山泉來精心烹煮。姚大人認為,是不是這樣呢?”
姚表溫和地說道:“道理上是如此;不過實際上很難做到。世上的好茶多得數不勝數,如果純粹按品質來講,有資格選做貢品的,恐怕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我想甚至可以說,絕大部分好茶,都被埋沒了。”
道衍眼中的微笑胸有成竹:“姚大人,老衲早就說過,我們不會不是同一條道上的人。既然你我的看法相同,老衲想知道,姚大人你打算怎麽辦,才能讓一味極品茶葉,不被埋沒呢?”
姚表淡淡道:“對於茶葉來說,辦法隻有一個,就是隨遇而安。”
“隨遇而安?皇位之事乃立國之本。不知姚大人因何可以‘隨遇而安’?”
道衍突然之間轉入正題;姚表隻覺得一股寒氣溜下脊柱。縱是他早有準備,也受不了這和尚的招數。
他稍作思索,歎了口氣,問道:
“我與大師交情不深,更從未有過私談;大師初至寒舍,你我便談這些事情,大師真的就放心嗎?”
道衍合十弓身道:“阿彌陀佛;姚大人君子之名老衲早有耳聞,今日一會果然不虛。你我共事燕王已十五年,老衲竟一直沒有機會接近大人,以至於對你了解不深。不過王爺看人的眼光,老衲還是清楚的。我想以姚大人的為人,你我今日的談話,不會有第三個人知道。”
姚表沉默了片刻,問道:“大師可知道,王爺心中對這件事,究竟是怎麽想的?”
道衍道:“姚大人為王爺心腹十八年,豈能不知王爺心思?”
“姚某隻能揣度,尚不敢肯定。”
道衍笑道:“王爺年富誌高,戰功赫赫,又重兵在握;他的心思,又何須揣度?”
姚表道:“姚某以為這正是最糟糕之處。皇上既已立了皇太孫,王爺再有此意,那便是不折不扣的篡逆之心。”
道衍笑道:“姚大人原來也會如此拘泥禮法。老衲想問問大人,一個弱不禁風、毫無經驗的書呆子,和一個雄才大略、成熟穩重的燕王相比,誰更適合接掌大明的江山社稷?我想大人不會不明白,勝者為王敗者寇的道理吧。”
姚表歎道:“大師差矣;外人看來,似乎王爺與太孫有著天壤之別;可是皇上呢?大師似乎認為,皇上就看不到兩人的區別,皇上就不曾考慮過燕王。這可能麽?皇位大事,皇上是反複斟酌過才做出決定的。他既然立了太孫,其中必有他的道理。”
“恐怕未必吧。”道衍淡淡道,“皇上選立太孫,隻是因為礙著嫡長子繼承製的規矩;皇上對太孫,隻怕未必有大人想象中的滿意。”
“何以見得?”
“姚大人是否還記得,去年中秋佳節,皇上在宮中擺宴,望見中天圓月,命太孫題詩;太孫題得五言絕句一首:‘誰將玉指甲,抓破碧天痕?影落江湖上,蛟龍不敢吞。’[1]皇上聽後極為不悅,連連責備太孫一身酸軟,毫無君人氣魄,隻會死讀書。私下裏,皇上還對東宮輔官說道,太孫此詩寓意極為不祥,恐有讖詩之患。”
姚表歎道:“大師啊,姚某恐皇上說出如此話來,恰恰正說明了他心向太孫,而擔憂諸王。如果說為帝王,燕王的確是頗有父風,憑這一點皇上對他自是青睞有加。然而現在不同於洪武初年了。武治天下已經實行了三十年。皇上嚴刑峻法,典罰太重;胡藍、空印幾案,牽連無辜,坐死甚眾;民間是敢怨不敢言,的確到了該改製的時候了。太孫做的幾件事,確實帶著很強烈的書生氣,可關鍵在於他仁厚愛人,深察民心,力減重典,並且得到了臣民的擁戴。嚴刑重法已經收到了該有的效果;凡事過猶不及,現在唯仁愛可化解民怨,為朝廷籠絡人心。皇上定是想過全麵推行仁政,隻是他自己已經力不從心,所以便把改製交給太孫來完成。選定太孫,也許更有利我大明的前途。”
道衍搖頭笑道:“敢問姚大人,韃靼殘勢未消,時有侵擾,邊患頻頻未能有以應之策;西邊又崛起了瓦剌一族。皇上現在尚且如此,輪到文弱的太孫登基,豈不是沒法收拾了?何況,眼下諸王各擁重兵,不止一人懷有異心。他們都不把太孫放在眼裏;然而對燕王卻是無話可說,瞻其馬首。因此,須得有一位久經沙場、成熟幹練又戰功煊赫的皇帝即位,才能鎮住大明江山。而此人,非燕王莫屬。”
“還有晉王呢?”姚表反駁道,“即便是兄終弟及,燕王前麵還有晉王;何況,晉王和燕王一樣是塞王,重兵在握,也曾多次率軍征戰。王爺和皇位之間的障礙,晉王是無可逾越的。更何況,諸王並非像大師所想那樣離心,隻有少數王爺是如此。論實力,他們雖有強兵在握,也難敵天子可禦四海之將,八方之兵,更兼天下之心啊。”
道衍笑道:“我想,姚大人不會不知道,晉王縱欲不知節製,酒色無度,身體已是極度虛弱,說危在旦夕並不誇張。身強體健、堅忍自製的燕王完全不用擔心晉王會是個威脅。至於四海之將,老衲還請姚大人指教,徐達、常遇春這些開國將軍已沒;像藍玉這樣有衛青、霍去病之才的年輕大將又被滅門九族。功臣名將都已差不多被皇上殺戮一空;朝中能領兵打仗的,現在還剩下誰呢?”
“大師乃一代高僧,對這世間的道理該比姚某懂得多。自古順民者昌,逆民者亡。王爺起兵奪位,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後果難料。”
道衍淡淡笑道:“阿彌陀佛。老衲但知有天意,不知有民心。自古萬物萬事,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在燕王,民心卻是一盤散沙,一陣風過,灰飛煙滅,哪裏敵得過實實在在的戰將軍隊呢。”
一番話瞬間噎住了姚表。對方把話說到這個份上,繼續談下去已經不再有任何意義。他沒有出聲,不動聲色地端起茶杯來,慢慢飲了一口。茶水已經有些涼了;咽下喉嚨,心裏似乎稍稍冷卻下來,舒服了一些。道衍在一旁,耐心而胸有成竹地等待他開口。
終於,姚表說道:“無論如何,一切最終都是由王爺來定度;他起兵也好,稱臣也好,都不是你我說了算的。我們不該、也不可能替大明來做主;無論是大師還是姚某,還是其他人,都沒有這個權利和本事。”
道衍道:“老衲從來沒有說過要替王爺和大明做主。但是作臣子的,應當看清國家未來的方向,目標明確,才能為江山社稷更好地盡心盡力。”
姚表淡淡道:“在姚某看來,這個方向從一開始就很明白,姚某從來不曾為此擔心過。大明的江山,一定是朱家的天下;這是唯一的方向。無論是王爺還是太孫,都在為這個目標努力。大師與姚某也是一樣。”
“姚大人差矣。同是一家人,卻能把大明領上不同的路,通往不同的前景。作臣子的,豈能不關注這些不同的‘方向’呢?”道衍微微笑道,“即便拋開這些不論,你我作臣子的也該想到,王爺如果不起兵,那就隻有被消滅;在王位的問題上,從來不講究窮寇勿追,更從來沒有親情可言。你我的前途,甚至身家性命,都已經和王爺緊緊拴在一起了。”
姚表道:“既然已為人臣,自己的身家性命,從來就不該當作考慮因素。姚某本是一山野郎中,采了三十年草藥,從來也不曾有過什麽誌向,不想卻能得到王爺賞識,留我在身邊,視我為心腹。王爺心中裝的自然是江山社稷;姚某對這宮廷政事,本沒有絲毫熱心與好感,卻無論如何也該對王爺知恩知遇,以死相報。大師是不是懷疑,姚某膽小貪生,置王爺的安危不顧,而期冀作個騎牆之士?”
道衍微笑道:“老衲向來知道,王爺從不會看錯人。我隻是有些意外,不知姚大人看事情為何如此多慮,過於謹慎;老衲原以為,以王爺的性格,他器重的人都該像他一樣敢想敢為。”
姚某儒雅地微笑道:“說到底,大師還是在罵姚某膽小怕事了。姚某實在不知,以我的愚鈍,王爺究竟看上我什麽。我隻知道,應當全心全力輔佐王爺,盡我所能;而姚某所能的,也就是一個‘慎’字,無時無事不敢不反複周密考慮,極盡小心謹慎,深恐對王爺不利,更何況是這樣驚天的大事。天性使然,自然比不得大師。大師乃出家之人,卻也能不憚於凡塵之中,以己慧根,事天下蒼生,哪怕涉及宮廷鬥爭,也毫不退避。大師才是和王爺一樣,真正的敢想敢為之士。”
道衍不以為意,輕輕鬆鬆接了這招,微笑著合十道:
“阿彌陀佛。姚大人過獎;真正論敢想敢為,那是誰也比不上當今聖上的;想不到我佛門中也有如此奇才,當年皇覺寺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沙彌,如今卻是萬世矚目的大明開國皇帝。”
這是一部死棋;自己把自己將死。姚表心裏承認,這個和尚實在是個太難纏的對手。剛才這一番較量,自己竟被他占了上風。
他無可奈何,隻得叉開話題,問道:“大師是剛從王宮出來吧?姚某有幾日不曾見到王爺,不知他身體可好?”
道衍很清楚他的用意。話題就這樣轉移到一些無關痛癢的東西上。可是沒多久,談話漸漸不知不覺又迴到了皇位的問題上。姚表心中一麵叫苦不迭,一麵愈發惱火;交談始終不能投機。他幾次叉開話題,但最終無奈一切還是重歸舊題。最後,連道衍也感到厭煩了的時候,兩個人終於終止了談話。時辰已是正午。
“大師何不留下與姚某共進午餐?”姚表挽留道,“我去吩咐內子做幾個清淡素菜,一定合大師的口味。”
他實在巴不得這和尚趕快離開;然而時辰既到,留客人吃飯是起碼的禮節。多年來的修養,他把情緒掩藏得滴水不漏。
道衍卻根本不領情,高傲地笑道:“不勞煩姚大人了;老衲還是迴寺裏去用齋飯了。王爺每次賜宴,老衲都從來不受。請恕老衲無禮,這就告辭了。”
********
[1]《元詩紀事》載,原出處無考
秋日的一天清晨。清風怡爽,陽光明澈。威儀的元宮承天門緩緩打開,厚重的金漆將清晨的陽光反射到護城河水上,又被水麵投影到岸邊齊整的堤石上,龍光鱗閃。
兩匹高大漂亮的白色駿馬,步出宮門,停了下來。
“世子請迴罷;老衲不日再來拜見王爺和殿下。”右側馬上,一名一身粗布僧衣,短須花白的和尚雙手合十,俯首向送行的同伴告別。
左側馬上的年輕人,年紀不過二十,一身青蘭武服,身材微胖,膚白如脂,龍眉鳳目,天庭飽滿,也合十還禮道:“師父要去姚府,還是徒兒陪您一道吧。”
和尚搖頭道:“世子不必多禮,迴去好好練功讀書,服侍你父王便是。去姚府的路為師知道,就不勞遠送了。”
“那徒兒就送您出端禮門吧。”
朱高熾下了馬,走到師父馬前,牽過轡頭,走過長長的一段路,小心地引馬過了金水橋,出了燕王宮南外牆的端禮門,才停下來。
“徒兒便送到此處。師父改日再來,一定先遣人告訴徒兒一聲,徒兒自當往接師父進宮。”
和尚低下頭,看見燕世子善顏和儀,溫順恭敬,心中不由暗自欣喜。他不動聲色,道:“老衲告辭了。”
“師父慢走。”朱高熾立在橋邊,目送師父引馬走遠,才轉身走迴端禮門內,過橋上馬,馳進承天門。
高大威嚴的承天門,再次沉重地合上。
和尚放馬緩步踱著,慢慢穿過清晨的街市。他約有六十年紀,目形三角,麵若病虎,一點兒不像一般的得道高僧那般慈眉善目。街邊的店鋪大都已開門,店仆們各自忙著灑掃。門外攤麵上,熱騰騰的早點開始擺出來,路過時便引起一陣吆喝。往來的人已經不少。看到他的人,都知趣地遠遠避開。燕王宮的常客,這位住在慶壽寺的高僧,幾乎是北平城裏僅次於王爺和三個王子的知名人物,和姚表平起平坐。然而姚大人在備受尊敬的同時,卻不讓北平人感到如此可畏;這個和尚,卻實實在在是沒人敢惹。
街市上的每個人,忙著或閑著,都是一樣的安然自得。這便是兩百年帝京烙印在北平城裏的痕跡。天子腳下的每個百姓,臉上生來就罩著懶散的富態與平和的傲氣。這也是燕王朱棣之藩北平十七年來的巨大功績。甚至,問起北平的老百姓來,他們但知有燕王,不知有天子。在他們心中,燕王爺便是護佑他們的太平天子。
洪武三十年,天下是太平安定的。重新迴到漢人手中的江山穩穩固固。老皇帝朱元璋焚膏繼晷三十年勤政,與民休息,卓有成效。重典吏治,大明王朝的官道曆代以來最為清明。如今四海升平,安居樂業,這洪武年號眼看也快到了盡頭。這話說出來是定要殺頭的,保不齊淩遲滅族也有可能;然而大明上下,從老皇帝本人到街邊叫賣的小販,無人不在心裏想過多少遍。
和尚自然也是如此。他想得當然也比小販們更多一些。住在北平,出入王宮,他的心思與燕王,與大明各封地的王爺,與皇帝本人,還有那即將登基即位的皇太孫,都沒什麽兩樣。
這兩百年帝京,如今隻是個藩屬。燕王宮,說到底隻是前朝蒙古皇帝的宮殿。大明的京城在應天;大明的寶座,在應天皇宮裏。
和尚踱了許久,終於穿過人煙升騰的街市,來到一座富麗宏大的宅院門前,下了馬,仰頭仔細端詳了一會兒朱漆大門上方兩個金色的大字,胸有成竹地抬起手來,敲開了姚府的大門。
“貧僧慶壽寺道衍,求見姚大人。”
即便不報上名號,姚表家的門人也一眼就看得出來,麵前這麵若病虎,目含殺機的和尚是誰,立刻請他進了門,候在門廳,便飛跑著去通報主人。沒多久,姚表便親自來到客廳迎他。
“大師何必如此客氣,有什麽吩咐,隻教人跟姚某說一聲,我定然立即拜訪,何必勞您大駕呢。”姚表的客氣中掩藏著極端的小心與謹慎,這是他與燕王說話的語氣中都少有的。他深知眼前這個和尚是什麽樣的對手。
道衍對此明察秋毫,隻微微一笑,雙手合十還禮道:“姚大人才是太客氣。老衲此來,並無要事,隻想跟大人敘些閑話。”
姚表心中明白得很,這“閑話”指的是什麽。他微笑道:“既如此,且請大師到書房用茶。”
他領著道衍進了書房,吩咐茶仆泡上等好茶。
“大師請坐,就當是迴到自己家裏,切勿客氣。”
道衍飛快而毫無遺漏地把姚表的書房打量了一番,坐下來,品了一口茶仆奉上的熱茶。上好的綠茶,熱騰騰地入口,緩緩地下沉到腹中,隨即幾股熱流湧入血脈,瞬間流遍全身。他深沉地從丹田無聲息地吐出一口氣來,淡淡微笑道:
“姚大人這茶入口恬淡,迴味醇厚,頗似王爺宮中月前新進的光州茶。”
姚表道:“大師慧眼,這就是王爺賜給姚某的光州茶。”
道衍又細細品了一口,歎道:“好茶。王爺宮中,就連茶也是一樣臥虎藏龍啊。”
姚表早有準備,笑道:“王爺對什麽都很講究,茶自然更不例外。姚某聽說王爺最愛與大師一起研茶,想必大師在茶上也頗有造詣,姚某是比不上啊。”
道衍道:“哪裏;姚大人跟隨王爺十八年,天下人都知道你的藥茶已經是燕王宮裏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老衲可是絕沒有這個本事。”
姚表泰然自若地笑道:“大師才是過獎。承蒙王爺不棄,姚某的藥茶果真有效,頂多也不過是對了王爺的體;大師卻能與王爺一同研茶,寓萬言於烹茶之中,可見大師的茶,是對了王爺的心。”
道衍頷首笑道:“姚大人既然這麽說,老衲也就不客氣,對大人說兩句肺腑之言了。”
“請講。”
“王爺宮裏的光州茶是上一年的新茶,地方上進貢給朝廷,皇上命分賜給諸王的。貢茶不同於一般;哪怕同一種茶,隻有上品中精挑細選的極品,才可作進貢之用。這樣的好茶,一定要用好水烹煮才是。陸羽《茶經》中講到,煮茶以山水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三沸為止。這樣才能把這好茶葉發揮到極致,啜苦咽甘,迴味無窮;而僅僅是用井水以尋常衝泡之法,其實糟踏了這些貢品。”
姚表頷首微笑道:“是啊;想來若換作山泉水,就如大師所說,煮至三沸,紫砂壺溫濡,口感不知要好上多少倍。大師是嚐慣了王爺宮中所飲西山泉水;可惜這北平城裏,水源匱乏,連井水都沒有,飲用之水全要靠城外運進。”
道衍說道:“大人所言不假;然而不知大人可曾留意過,王宮雖有西山泉水進貢,王爺和王妃因為山泉寶貴,舍不得將其用作他途,從而下令宮中,所有山泉水隻可用來煮茶。”
他放下手中的茶杯,直視著姚表。“王爺常說,他不希望自己身邊的任何人任何物被埋沒。所以既然是貢茶,就該得到貢茶應有的待遇,才能產生貢茶應有的味道,無論山泉如何稀貴,也一定要以山泉來煮茶。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味茶葉沒有被選為貢茶,卻有著和貢茶一樣、甚至更好的資質,自然也理應按照最好的方法,配以最好的山泉來精心烹煮。姚大人認為,是不是這樣呢?”
姚表溫和地說道:“道理上是如此;不過實際上很難做到。世上的好茶多得數不勝數,如果純粹按品質來講,有資格選做貢品的,恐怕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我想甚至可以說,絕大部分好茶,都被埋沒了。”
道衍眼中的微笑胸有成竹:“姚大人,老衲早就說過,我們不會不是同一條道上的人。既然你我的看法相同,老衲想知道,姚大人你打算怎麽辦,才能讓一味極品茶葉,不被埋沒呢?”
姚表淡淡道:“對於茶葉來說,辦法隻有一個,就是隨遇而安。”
“隨遇而安?皇位之事乃立國之本。不知姚大人因何可以‘隨遇而安’?”
道衍突然之間轉入正題;姚表隻覺得一股寒氣溜下脊柱。縱是他早有準備,也受不了這和尚的招數。
他稍作思索,歎了口氣,問道:
“我與大師交情不深,更從未有過私談;大師初至寒舍,你我便談這些事情,大師真的就放心嗎?”
道衍合十弓身道:“阿彌陀佛;姚大人君子之名老衲早有耳聞,今日一會果然不虛。你我共事燕王已十五年,老衲竟一直沒有機會接近大人,以至於對你了解不深。不過王爺看人的眼光,老衲還是清楚的。我想以姚大人的為人,你我今日的談話,不會有第三個人知道。”
姚表沉默了片刻,問道:“大師可知道,王爺心中對這件事,究竟是怎麽想的?”
道衍道:“姚大人為王爺心腹十八年,豈能不知王爺心思?”
“姚某隻能揣度,尚不敢肯定。”
道衍笑道:“王爺年富誌高,戰功赫赫,又重兵在握;他的心思,又何須揣度?”
姚表道:“姚某以為這正是最糟糕之處。皇上既已立了皇太孫,王爺再有此意,那便是不折不扣的篡逆之心。”
道衍笑道:“姚大人原來也會如此拘泥禮法。老衲想問問大人,一個弱不禁風、毫無經驗的書呆子,和一個雄才大略、成熟穩重的燕王相比,誰更適合接掌大明的江山社稷?我想大人不會不明白,勝者為王敗者寇的道理吧。”
姚表歎道:“大師差矣;外人看來,似乎王爺與太孫有著天壤之別;可是皇上呢?大師似乎認為,皇上就看不到兩人的區別,皇上就不曾考慮過燕王。這可能麽?皇位大事,皇上是反複斟酌過才做出決定的。他既然立了太孫,其中必有他的道理。”
“恐怕未必吧。”道衍淡淡道,“皇上選立太孫,隻是因為礙著嫡長子繼承製的規矩;皇上對太孫,隻怕未必有大人想象中的滿意。”
“何以見得?”
“姚大人是否還記得,去年中秋佳節,皇上在宮中擺宴,望見中天圓月,命太孫題詩;太孫題得五言絕句一首:‘誰將玉指甲,抓破碧天痕?影落江湖上,蛟龍不敢吞。’[1]皇上聽後極為不悅,連連責備太孫一身酸軟,毫無君人氣魄,隻會死讀書。私下裏,皇上還對東宮輔官說道,太孫此詩寓意極為不祥,恐有讖詩之患。”
姚表歎道:“大師啊,姚某恐皇上說出如此話來,恰恰正說明了他心向太孫,而擔憂諸王。如果說為帝王,燕王的確是頗有父風,憑這一點皇上對他自是青睞有加。然而現在不同於洪武初年了。武治天下已經實行了三十年。皇上嚴刑峻法,典罰太重;胡藍、空印幾案,牽連無辜,坐死甚眾;民間是敢怨不敢言,的確到了該改製的時候了。太孫做的幾件事,確實帶著很強烈的書生氣,可關鍵在於他仁厚愛人,深察民心,力減重典,並且得到了臣民的擁戴。嚴刑重法已經收到了該有的效果;凡事過猶不及,現在唯仁愛可化解民怨,為朝廷籠絡人心。皇上定是想過全麵推行仁政,隻是他自己已經力不從心,所以便把改製交給太孫來完成。選定太孫,也許更有利我大明的前途。”
道衍搖頭笑道:“敢問姚大人,韃靼殘勢未消,時有侵擾,邊患頻頻未能有以應之策;西邊又崛起了瓦剌一族。皇上現在尚且如此,輪到文弱的太孫登基,豈不是沒法收拾了?何況,眼下諸王各擁重兵,不止一人懷有異心。他們都不把太孫放在眼裏;然而對燕王卻是無話可說,瞻其馬首。因此,須得有一位久經沙場、成熟幹練又戰功煊赫的皇帝即位,才能鎮住大明江山。而此人,非燕王莫屬。”
“還有晉王呢?”姚表反駁道,“即便是兄終弟及,燕王前麵還有晉王;何況,晉王和燕王一樣是塞王,重兵在握,也曾多次率軍征戰。王爺和皇位之間的障礙,晉王是無可逾越的。更何況,諸王並非像大師所想那樣離心,隻有少數王爺是如此。論實力,他們雖有強兵在握,也難敵天子可禦四海之將,八方之兵,更兼天下之心啊。”
道衍笑道:“我想,姚大人不會不知道,晉王縱欲不知節製,酒色無度,身體已是極度虛弱,說危在旦夕並不誇張。身強體健、堅忍自製的燕王完全不用擔心晉王會是個威脅。至於四海之將,老衲還請姚大人指教,徐達、常遇春這些開國將軍已沒;像藍玉這樣有衛青、霍去病之才的年輕大將又被滅門九族。功臣名將都已差不多被皇上殺戮一空;朝中能領兵打仗的,現在還剩下誰呢?”
“大師乃一代高僧,對這世間的道理該比姚某懂得多。自古順民者昌,逆民者亡。王爺起兵奪位,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後果難料。”
道衍淡淡笑道:“阿彌陀佛。老衲但知有天意,不知有民心。自古萬物萬事,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在燕王,民心卻是一盤散沙,一陣風過,灰飛煙滅,哪裏敵得過實實在在的戰將軍隊呢。”
一番話瞬間噎住了姚表。對方把話說到這個份上,繼續談下去已經不再有任何意義。他沒有出聲,不動聲色地端起茶杯來,慢慢飲了一口。茶水已經有些涼了;咽下喉嚨,心裏似乎稍稍冷卻下來,舒服了一些。道衍在一旁,耐心而胸有成竹地等待他開口。
終於,姚表說道:“無論如何,一切最終都是由王爺來定度;他起兵也好,稱臣也好,都不是你我說了算的。我們不該、也不可能替大明來做主;無論是大師還是姚某,還是其他人,都沒有這個權利和本事。”
道衍道:“老衲從來沒有說過要替王爺和大明做主。但是作臣子的,應當看清國家未來的方向,目標明確,才能為江山社稷更好地盡心盡力。”
姚表淡淡道:“在姚某看來,這個方向從一開始就很明白,姚某從來不曾為此擔心過。大明的江山,一定是朱家的天下;這是唯一的方向。無論是王爺還是太孫,都在為這個目標努力。大師與姚某也是一樣。”
“姚大人差矣。同是一家人,卻能把大明領上不同的路,通往不同的前景。作臣子的,豈能不關注這些不同的‘方向’呢?”道衍微微笑道,“即便拋開這些不論,你我作臣子的也該想到,王爺如果不起兵,那就隻有被消滅;在王位的問題上,從來不講究窮寇勿追,更從來沒有親情可言。你我的前途,甚至身家性命,都已經和王爺緊緊拴在一起了。”
姚表道:“既然已為人臣,自己的身家性命,從來就不該當作考慮因素。姚某本是一山野郎中,采了三十年草藥,從來也不曾有過什麽誌向,不想卻能得到王爺賞識,留我在身邊,視我為心腹。王爺心中裝的自然是江山社稷;姚某對這宮廷政事,本沒有絲毫熱心與好感,卻無論如何也該對王爺知恩知遇,以死相報。大師是不是懷疑,姚某膽小貪生,置王爺的安危不顧,而期冀作個騎牆之士?”
道衍微笑道:“老衲向來知道,王爺從不會看錯人。我隻是有些意外,不知姚大人看事情為何如此多慮,過於謹慎;老衲原以為,以王爺的性格,他器重的人都該像他一樣敢想敢為。”
姚某儒雅地微笑道:“說到底,大師還是在罵姚某膽小怕事了。姚某實在不知,以我的愚鈍,王爺究竟看上我什麽。我隻知道,應當全心全力輔佐王爺,盡我所能;而姚某所能的,也就是一個‘慎’字,無時無事不敢不反複周密考慮,極盡小心謹慎,深恐對王爺不利,更何況是這樣驚天的大事。天性使然,自然比不得大師。大師乃出家之人,卻也能不憚於凡塵之中,以己慧根,事天下蒼生,哪怕涉及宮廷鬥爭,也毫不退避。大師才是和王爺一樣,真正的敢想敢為之士。”
道衍不以為意,輕輕鬆鬆接了這招,微笑著合十道:
“阿彌陀佛。姚大人過獎;真正論敢想敢為,那是誰也比不上當今聖上的;想不到我佛門中也有如此奇才,當年皇覺寺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沙彌,如今卻是萬世矚目的大明開國皇帝。”
這是一部死棋;自己把自己將死。姚表心裏承認,這個和尚實在是個太難纏的對手。剛才這一番較量,自己竟被他占了上風。
他無可奈何,隻得叉開話題,問道:“大師是剛從王宮出來吧?姚某有幾日不曾見到王爺,不知他身體可好?”
道衍很清楚他的用意。話題就這樣轉移到一些無關痛癢的東西上。可是沒多久,談話漸漸不知不覺又迴到了皇位的問題上。姚表心中一麵叫苦不迭,一麵愈發惱火;交談始終不能投機。他幾次叉開話題,但最終無奈一切還是重歸舊題。最後,連道衍也感到厭煩了的時候,兩個人終於終止了談話。時辰已是正午。
“大師何不留下與姚某共進午餐?”姚表挽留道,“我去吩咐內子做幾個清淡素菜,一定合大師的口味。”
他實在巴不得這和尚趕快離開;然而時辰既到,留客人吃飯是起碼的禮節。多年來的修養,他把情緒掩藏得滴水不漏。
道衍卻根本不領情,高傲地笑道:“不勞煩姚大人了;老衲還是迴寺裏去用齋飯了。王爺每次賜宴,老衲都從來不受。請恕老衲無禮,這就告辭了。”
********
[1]《元詩紀事》載,原出處無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