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置流民後續之事,劉和到底沒有經過亂世,對流民作亂這種事兒沒有經驗,按照他本來的估計,竇清派出去的那幾個人能挑動起千許流民“作亂”或許就很了不起了,千許人不多,到時候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做做樣子,把他們放過就是了,可是沒有料到流民卻是早有作亂之意,竟有數千人參與其中。
人數一多,而且是“流民早有作亂之意”,這件事的性質就變了,就不能不嚴肅處理了,要不然,就不說幽州刺史會斥責他,也不說郡縣裏的吏員、縣人會有非議,隻說這個口子一開,郡中其餘各縣的流民也跟著起來作亂,外有鮮卑虎視眈眈,內有流民興風作浪,郡中勢必將會大亂難製,到那個時候就是他劉和度遼將軍位置還能不能坐的問題,要是被人彈劾至朝中,甚至他會不會因此獲罪了。
田豐是度遼主簿,職能和劉備相當。劉備敬他在府中的時間比自己長,又敬他是長輩,雅不願與他起爭執,可事關數千流民的生死,他卻不能不說話。他說道:“作亂的流民有數千之多,如不宥之,郡府缺糧,牢獄裏也關不下這麽多人,隻能盡數將之處死。一次誅殺數千人,明公,這或會有損明公仁厚的清名啊。”
劉和聽罷舉首望向堂外,喃喃說道:“如若縱之,將為後患。如若殺之,何其忍也?”
兩漢承襲前代之政,並加以完善,對流民有一整套的賑濟、治理辦法。首先,廩衣食,貸種糧,置醫藥,減免賦稅勞役。
對從別郡來的流民,當地郡縣要“賜寒者衣”,“開府藏相振救”。流民如果落根別郡或者還歸本郡,當地均要“假公田,貸種、食,且勿算事”。“假公田”是把官有的土地租給流民;“算事”,即算賦,人頭稅。這幾項措施如追本溯源,大多是繼承自西周的救災製度。
西周時就有專門負責減災、賑濟工作的官吏,並已形成了係統的救災辦法,稱為“荒政十二”,所謂荒政,就是在災荒後進行抗災救荒活動的政治措施,其中有散利、薄征、馳力幾項。散利便是對災民放貸食糧種子,薄征、馳力就是減免災民的租賦徭役,這幾條被兩漢沿用。
其次,獲流。即凡有流民在境的郡縣可以采取措施,鼓勵流民占報“名數”,以轉變為編戶齊民。劉和之前在白檀就是如此。
再次,災後勸賑。發動地方士紳、豪強“輸粟入官”,鼓勵有錢有糧的大戶參與抗災救災,對出錢、糧助政府賑濟流民者給以公開的表彰或者授予較高的爵位。
此外,還有移民、移粟等等措施。不過,如移民、移粟者,都是由中央政府統一安排,地方郡縣無能為也。郡縣所能做的主要是前三條。
劉和心中思忖,想道:“數千作亂的流民,如不殺之,為免彼等再生亂事,隻能安置之,可郡府缺糧,兩日才能一施粥,‘貸種、食’是不用想了,上穀多山地,官田少,就算這些流民願占報‘名數’,改為本郡的編戶齊民,也無‘公田’可‘假’給他們,‘假公田’也不必想了。”
“假公田”,“貸種、食”均不可行,要想安置這些流民,似乎隻有“勸賑”一途。
可是,他剛從各縣大戶手裏借過糧,再向他們借?估計沒人肯出。
思來想去,這數千流民,……不,是全郡數萬流民的確無法安置。
堂上田豐與劉備仍在爭執不休,一個力主殺,一個力主不殺,誰也說服不了誰。
田豐看在劉備是劉和“賢弟”的份兒上,忍住怒氣,對劉和說道:“蓋聞有功不賞,有罪不誅,雖唐虞猶不能以化天下。將軍,吾郡如今流民數萬,不殺此數千作亂者,便不說此數千流民極有可能會再次生亂,隻說萬一餘下的群起效尤,該如何是好?不殺,無以震懾餘者。”
“玄德,田所言有理,你力主不殺,那麽你可有安置這些流民的辦法?”
“明公欲擊胡收複上穀舊縣,可以軍法部勒這些流民,待來年擊胡時以他們為前驅,讓他們戴罪立功。”
田豐反駁說道:“此數千流民又非俱皆青壯,其間定雜以不少婦孺老弱,如何用之擊胡?而且,就算他們全是青壯,數千人一月的口糧是多少?而今營中已養了步騎兩萬三千,每日耗費甚大,前些時從諸縣大姓那裏借來的糧食尚不足此步騎久用,又如何去養這些流民?退一步說,就算養得起這數千流民,敢問功曹,又養得起全郡數萬流民麽?”
“這……”
堂外兩人進來,卻是沮授聞訊來到。
他來得正好,劉和把田豐、劉備爭論的事簡單說了一下,問他的意見:“軍師以為該如何處置這數千作亂之流民?殺之,還是安置之?”
沮授不假思索地說道:“郡府如有能力安置流民還會等到今日麽?郡中既缺糧穀,又山多地少,實是無力安置流民。功曹仁者之心,固可一讚,然以授之見,就眼下看來,卻是主簿之議可行。”卻是讚成田豐的意見。
“玄德,你說呢?”
田豐的反駁有理有據,說到底,上穀郡缺糧少地,縱有安置流民之念,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劉備無可奈何,說道:“悉從明公命令。”
劉和做出了決定,起身麵向諸人,下達命令:“伯譽你四人各帶兵馬,分去四麵追擊散逃之亂民,殺之不赦,把他們劫掠到的糧穀、財貨悉數收繳上來,交付郡府。”
徐榮等四人接令,轉身大步出堂,去縣外營中帶兵追擊。
劉備出身底層,知民間疾苦,對流民保有同情,麵現不忍,可他也知這是不得已之舉,亦隻能作罷。
想起這數千流民講因為他的一道軍令而喪命,劉和心裏沉甸甸的,不是滋味,歎了口氣,說道:“殺此數千人,希望可以活彼數萬人。”
沮授說道:“主公是想?”
“不錯。我打算把收繳來的穀糧悉數分給諸縣,用以賑濟各縣之流民,我這就去沮陽,與府君商議此事。”
韓家的藏糧雖豐,可莫說是養數萬流民,連養那數千流民也遠遠不夠。劉和亦知此非治本之策,可如今之計,也唯有拖得一天是一天,養得一天是一天了。
他隻希望通過前以數千作亂流民的死為震懾,後用韓家的糧食來加強賑濟,“霸道”與“王道”相雜施為,能夠讓餘下的這數萬流民不要生事作亂。
堂外府吏傳報,趙昶來到。
沮授、田豐聰明敏捷,兩人均猜出了趙昶來意。
田豐說道:“將軍剛說要去沮陽,府君就遣趙君來請將軍了。”
趙昶進到堂上,道出來意,果然不錯,確是奉陳潁之令來請劉和去郡府議流民生亂之事的。
流民作亂、攻滅韓家是十萬火急的大事,陳潁身為郡守,早有人報與他知了。
劉和留下沮授坐鎮府中,命劉修去給尚留在府中未走的魯達、趙逸等人傳令,令之立刻趕迴縣外營中坐鎮,又令沮授在傳過令後不得停留、立即去城上親自督使守卒提高戒備,以防流民再有亂舉。布置完這些事,他帶著田豐、劉備兩人隨著趙昶前去沮陽。
快馬加鞭趕到沮陽,此時郡守府裏,陳潁搓著手在堂上亂轉,見劉和來到,如見了救星也似,迎上來,說道:“流民生亂,昨夜洗劫了韓家,韓家滿門被滅,君可聞知了麽?”
人數一多,而且是“流民早有作亂之意”,這件事的性質就變了,就不能不嚴肅處理了,要不然,就不說幽州刺史會斥責他,也不說郡縣裏的吏員、縣人會有非議,隻說這個口子一開,郡中其餘各縣的流民也跟著起來作亂,外有鮮卑虎視眈眈,內有流民興風作浪,郡中勢必將會大亂難製,到那個時候就是他劉和度遼將軍位置還能不能坐的問題,要是被人彈劾至朝中,甚至他會不會因此獲罪了。
田豐是度遼主簿,職能和劉備相當。劉備敬他在府中的時間比自己長,又敬他是長輩,雅不願與他起爭執,可事關數千流民的生死,他卻不能不說話。他說道:“作亂的流民有數千之多,如不宥之,郡府缺糧,牢獄裏也關不下這麽多人,隻能盡數將之處死。一次誅殺數千人,明公,這或會有損明公仁厚的清名啊。”
劉和聽罷舉首望向堂外,喃喃說道:“如若縱之,將為後患。如若殺之,何其忍也?”
兩漢承襲前代之政,並加以完善,對流民有一整套的賑濟、治理辦法。首先,廩衣食,貸種糧,置醫藥,減免賦稅勞役。
對從別郡來的流民,當地郡縣要“賜寒者衣”,“開府藏相振救”。流民如果落根別郡或者還歸本郡,當地均要“假公田,貸種、食,且勿算事”。“假公田”是把官有的土地租給流民;“算事”,即算賦,人頭稅。這幾項措施如追本溯源,大多是繼承自西周的救災製度。
西周時就有專門負責減災、賑濟工作的官吏,並已形成了係統的救災辦法,稱為“荒政十二”,所謂荒政,就是在災荒後進行抗災救荒活動的政治措施,其中有散利、薄征、馳力幾項。散利便是對災民放貸食糧種子,薄征、馳力就是減免災民的租賦徭役,這幾條被兩漢沿用。
其次,獲流。即凡有流民在境的郡縣可以采取措施,鼓勵流民占報“名數”,以轉變為編戶齊民。劉和之前在白檀就是如此。
再次,災後勸賑。發動地方士紳、豪強“輸粟入官”,鼓勵有錢有糧的大戶參與抗災救災,對出錢、糧助政府賑濟流民者給以公開的表彰或者授予較高的爵位。
此外,還有移民、移粟等等措施。不過,如移民、移粟者,都是由中央政府統一安排,地方郡縣無能為也。郡縣所能做的主要是前三條。
劉和心中思忖,想道:“數千作亂的流民,如不殺之,為免彼等再生亂事,隻能安置之,可郡府缺糧,兩日才能一施粥,‘貸種、食’是不用想了,上穀多山地,官田少,就算這些流民願占報‘名數’,改為本郡的編戶齊民,也無‘公田’可‘假’給他們,‘假公田’也不必想了。”
“假公田”,“貸種、食”均不可行,要想安置這些流民,似乎隻有“勸賑”一途。
可是,他剛從各縣大戶手裏借過糧,再向他們借?估計沒人肯出。
思來想去,這數千流民,……不,是全郡數萬流民的確無法安置。
堂上田豐與劉備仍在爭執不休,一個力主殺,一個力主不殺,誰也說服不了誰。
田豐看在劉備是劉和“賢弟”的份兒上,忍住怒氣,對劉和說道:“蓋聞有功不賞,有罪不誅,雖唐虞猶不能以化天下。將軍,吾郡如今流民數萬,不殺此數千作亂者,便不說此數千流民極有可能會再次生亂,隻說萬一餘下的群起效尤,該如何是好?不殺,無以震懾餘者。”
“玄德,田所言有理,你力主不殺,那麽你可有安置這些流民的辦法?”
“明公欲擊胡收複上穀舊縣,可以軍法部勒這些流民,待來年擊胡時以他們為前驅,讓他們戴罪立功。”
田豐反駁說道:“此數千流民又非俱皆青壯,其間定雜以不少婦孺老弱,如何用之擊胡?而且,就算他們全是青壯,數千人一月的口糧是多少?而今營中已養了步騎兩萬三千,每日耗費甚大,前些時從諸縣大姓那裏借來的糧食尚不足此步騎久用,又如何去養這些流民?退一步說,就算養得起這數千流民,敢問功曹,又養得起全郡數萬流民麽?”
“這……”
堂外兩人進來,卻是沮授聞訊來到。
他來得正好,劉和把田豐、劉備爭論的事簡單說了一下,問他的意見:“軍師以為該如何處置這數千作亂之流民?殺之,還是安置之?”
沮授不假思索地說道:“郡府如有能力安置流民還會等到今日麽?郡中既缺糧穀,又山多地少,實是無力安置流民。功曹仁者之心,固可一讚,然以授之見,就眼下看來,卻是主簿之議可行。”卻是讚成田豐的意見。
“玄德,你說呢?”
田豐的反駁有理有據,說到底,上穀郡缺糧少地,縱有安置流民之念,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劉備無可奈何,說道:“悉從明公命令。”
劉和做出了決定,起身麵向諸人,下達命令:“伯譽你四人各帶兵馬,分去四麵追擊散逃之亂民,殺之不赦,把他們劫掠到的糧穀、財貨悉數收繳上來,交付郡府。”
徐榮等四人接令,轉身大步出堂,去縣外營中帶兵追擊。
劉備出身底層,知民間疾苦,對流民保有同情,麵現不忍,可他也知這是不得已之舉,亦隻能作罷。
想起這數千流民講因為他的一道軍令而喪命,劉和心裏沉甸甸的,不是滋味,歎了口氣,說道:“殺此數千人,希望可以活彼數萬人。”
沮授說道:“主公是想?”
“不錯。我打算把收繳來的穀糧悉數分給諸縣,用以賑濟各縣之流民,我這就去沮陽,與府君商議此事。”
韓家的藏糧雖豐,可莫說是養數萬流民,連養那數千流民也遠遠不夠。劉和亦知此非治本之策,可如今之計,也唯有拖得一天是一天,養得一天是一天了。
他隻希望通過前以數千作亂流民的死為震懾,後用韓家的糧食來加強賑濟,“霸道”與“王道”相雜施為,能夠讓餘下的這數萬流民不要生事作亂。
堂外府吏傳報,趙昶來到。
沮授、田豐聰明敏捷,兩人均猜出了趙昶來意。
田豐說道:“將軍剛說要去沮陽,府君就遣趙君來請將軍了。”
趙昶進到堂上,道出來意,果然不錯,確是奉陳潁之令來請劉和去郡府議流民生亂之事的。
流民作亂、攻滅韓家是十萬火急的大事,陳潁身為郡守,早有人報與他知了。
劉和留下沮授坐鎮府中,命劉修去給尚留在府中未走的魯達、趙逸等人傳令,令之立刻趕迴縣外營中坐鎮,又令沮授在傳過令後不得停留、立即去城上親自督使守卒提高戒備,以防流民再有亂舉。布置完這些事,他帶著田豐、劉備兩人隨著趙昶前去沮陽。
快馬加鞭趕到沮陽,此時郡守府裏,陳潁搓著手在堂上亂轉,見劉和來到,如見了救星也似,迎上來,說道:“流民生亂,昨夜洗劫了韓家,韓家滿門被滅,君可聞知了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