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和一路行來,自打出了京畿三河之地,他說話不多,但觀察得很仔細,早已看出越離開中原腹地越遠,底層民眾的經濟狀況基本相同,所見到的百姓大多麵有菜色,敝衣繩履,強一點的,也就是多個幘巾包頭、衣服上少幾個補丁而已,孩子們髒兮兮的,衣不蔽體,穿鞋的都沒幾個。
他心道:“連年災、疫,兼並嚴重,朝廷卻依然急征暴斂,地方兇猛如虎,百姓辛勞一年,所得不足糊口,民不聊生。有錢的富人良田千頃,奴婢、徒附萬計;沒錢的窮人賣田賣宅、賣妻賣子,什麽都賣完了,再賣自己。”
劉和穿越的這十二年來,為了熟悉時代情況,去過鄰近鄉裏調查研究,所聞所睹,觸目驚心,老百姓生活之困苦,超出想象之外。有時半夜從噩夢中醒來,他往往會不由自主地慶幸:幸虧穿越在了劉虞家,家有良田宅院,不愁吃喝,要不然,恐怕早餓死路邊了。
自桓帝以來三、四十餘年間,各地水災、大旱不斷,七州蝗災幾乎波及天下,無數百姓拋家棄舍,遷轉流離。
相比外郡,中原還算好的。劉和聽遊學外地的太學同學迴來說:“連年歉收,百姓饑窮,流離鄉野,餓殍道邊,仿佛二十年前。”
可見天下的百姓困苦到了什麽程度。
劉和懼怕黃巾起義,因為他怕死,他怕死,是因為他至少有的吃、有的穿。
在雒陽時聽過孩子們唱過一首民謠:“發如韭,剪複生;頭如雞,割複鳴。吏不必可畏,小民從來不可輕”。很多年前,在他穿越之前,上學時讀過這首民謠,但當時並無什麽感觸,而今聽來,感同身受。他分明從中聽出了時代的黑暗和百姓的不甘。
陳九笑道:“老王、老何!如今的太平道勢力可大了!這太平道乃是我家大賢良師張角所立,現如今,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之人,哪兒有不知道太平道的?現在全天下的教眾不下十萬,家家都供奉大賢良師他老人家的畫像,我們這些虔誠的跟著大賢良師遊走天下,遍地傳教,能得他老人家一張符咒,天大的福分哩!”
“前幾天阿翁感染風寒,也是請了太平道的來治,次日就好了。”陳九旁邊的一個同伴插嘴道。
又有幾個附和說道:“是啊,是啊。那符水比藥管用多了,隻要虔誠信仰,不管得了什麽病,都是一吃就好。”
徐榮冷笑兩聲,說道:“裝神弄鬼,也就騙騙愚夫愚婦!”
黃忠也是冷著臉,說道:“可恨朝廷不聽忠言,放縱不管,任此輩哄騙世人。”
劉和接口道:“什麽大賢良師,左不過是略通方術的江湖騙子罷了。”
陳九等人不是傻子,聽出了三人話中的意思,都是呆了一呆。
徐榮是能吏,眼光見識俱遠,從軍事戰略角度考慮,教徒不下十萬,太危險了;黃忠久在京師,必是聽聞過楊賜上書天子請求禁太平道的事情。
“您別這麽說呀!太平道那簡直就是活神仙,”陳九一咧嘴,滔滔不絕念叨開了,“大賢良師他老人家能點石為金、空囊取物、騰雲駕霧、倒拽九牛、偷天換日!”他一邊說還一邊擺姿勢。
“你還一套一套的。”劉和擺擺手,“這些你都見過?”
“沒見過。”陳九一耷拉腦袋。
徐榮也覺得可笑:“你既沒見過他,怎麽知道這些的?”
“聽說的唄!我沒見過,但我們這裏有人見過。”陳九指了指後麵的流民隊伍,“大賢良師悲天憫人、待民和善、拯救黎民……治病不要錢,入教還有的吃有的住。”
劉和聽了幾句,忍不住,直言質問,說道:“用這符水治病,那麽靈?”
“隻要誠心,什麽病都能治好。”陳九斬釘截鐵。
“我有一友,去年染上傷寒,一樣請了太平道來治,卻沒能治好。”
“沒能治好,自是因他心不誠。”眾人一致反駁。
“那麽這誠與不誠,如何判斷?”
“舉頭有神靈,誠或不誠,神靈自知。”
劉和心道:“病好了是因為心誠,沒治好是因為心不誠。誠或不誠,全由神來判斷。雖然謬論,卻難以駁斥。死了的便死了,病愈的卻定會成為忠誠信徒,還不收診費,也難怪太平道能夠不斷地發展壯大。”
前世在電視劇裏也見過很多類似的事例,太平道的人治好了患者的病,卻因為患者家中貧困而不肯要錢,很是慈悲善良。想想也是,太平道如無獨到之處,不是行事慈悲,兼且勸人向善,朝廷又怎會一直置之不管?不是體貼民意,百姓又怎會紛紛信仰入教?
徐榮歎道:“此輩外仁內猾,今朝廷縱之不管,日後必成禍患。”
“我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我是得了太平道的真切好處,不得不信啊!前年我從雒陽裏跑出來一路乞討迴到家鄉,哪知道田地叫土豪霸占了。衙門口派人抓我,隻得又逃出家鄉,沒吃的沒喝的,半道上又叫雨淋了一場,就病倒在路邊。正趕上太平道的大渠帥馬元義帶著隊伍路過,大發慈悲救了我的性命。他還寫了幾張符,燒了一喝,沒三天病竟然好了!救命之恩當湧泉相報,可我又沒錢又沒能耐,好在一筆寫不出兩個馬字來,於是就拜了師傅,閑來我孝敬他,也算一點心意。”
這些話勾起了劉和的沉思,又見他們舊交相見說的盡是家鄉土話,便喚了徐榮、黃忠兩人先迴驛站。
徐榮見他一路上皺眉,悶悶不語,忙問:“順之你怎麽了?”
“我在想這個太平道的事。”
黃忠搖搖頭:“這個張角,單想他能有這麽多的信徒就很可怕。雖說都是沒錢的窮苦人,但人多了就會有權勢,這權勢越大越放不開手,心氣兒就跟著水漲船高。當年俺們南陽出身的光武皇帝也是個窮苦人,誌向不過是想當個執金吾、掙個侯爺什麽的,後來怎麽樣?經略河北收編銅馬,心也就大啦!再說底下那麽多人賴你吃飯穿衣,指著跟你富貴發跡,人家要攀龍鱗附鳳翼的。這‘騎虎難下’四個字一點兒都不摻假,你說是不是這層意思呀?”
徐榮的臉也凝固了。
劉和歎氣:“一個普普通通的平頭百姓得了這麽多的人心,關東之地如此多的人都尊奉他,這樣下去還了得?這都快到京畿了,他們要是真反了,可如何收拾呀!羌人在涼州小打小鬧,如今鮮卑又擾我北疆,要是中原反了,這大漢天下可就危險了。”
“順之,老百姓跟著張角不過是為了混飯吃,若是大家能安居樂業,誰還跟著他背井離鄉四方遊走呢?”徐榮感慨道。
“是啊!”劉和覺得有道理,“等我到了幽州,打跑了鮮卑,一定要讓百姓過上安定的日子。也但願那幾個討飯人不要彌足深陷,哪怕跟著我到幽州,我給他們在盧龍尋個生計呢?”
黃忠卻不太樂觀:“這個很難說,他們都是一處的窮苦人,還是願意在一起的。畢竟太平道現在能給他們吃喝,也能讓他們一處活下去,老百姓才不管誰當家做主呢!誰給他們活路,誰能讓大夥過上好日子,就跟著誰幹!”
劉和不禁搖搖頭:“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為官一任定要讓百姓吃飽穿暖,耕者有其田,勞者得其果,天下從此安定。”
徐榮、黃忠聽罷,當即下跪:“吾等拜見主公!主公雖年少於我等,可其誌向我等佩服!我等雖智謀淺短,庸庸碌碌,蒙君不棄,願為君效犬馬之勞,願盡畢生之力追隨主公,完成此宏願!”
“二位快快請起!和何德何能啊!昔日高祖皇帝斬白馬誓約,今日願與二位擊掌為誓,為此宏願奮鬥終生!”劉和伸出手掌。
旋即三人擊掌,從此徐、黃二人追隨劉和,矢誌不渝。
果不其然,晚上那幾個逃難人迴到館驛,都說要跟著陳九他們走,也感謝劉和一路收留。劉和也不好阻攔,便由著他們了。
第二天一早,諸位逃難人給劉和磕了頭,灑淚拜別。流民的隊伍南下,劉和三個從人繼續率部北上。
他心道:“連年災、疫,兼並嚴重,朝廷卻依然急征暴斂,地方兇猛如虎,百姓辛勞一年,所得不足糊口,民不聊生。有錢的富人良田千頃,奴婢、徒附萬計;沒錢的窮人賣田賣宅、賣妻賣子,什麽都賣完了,再賣自己。”
劉和穿越的這十二年來,為了熟悉時代情況,去過鄰近鄉裏調查研究,所聞所睹,觸目驚心,老百姓生活之困苦,超出想象之外。有時半夜從噩夢中醒來,他往往會不由自主地慶幸:幸虧穿越在了劉虞家,家有良田宅院,不愁吃喝,要不然,恐怕早餓死路邊了。
自桓帝以來三、四十餘年間,各地水災、大旱不斷,七州蝗災幾乎波及天下,無數百姓拋家棄舍,遷轉流離。
相比外郡,中原還算好的。劉和聽遊學外地的太學同學迴來說:“連年歉收,百姓饑窮,流離鄉野,餓殍道邊,仿佛二十年前。”
可見天下的百姓困苦到了什麽程度。
劉和懼怕黃巾起義,因為他怕死,他怕死,是因為他至少有的吃、有的穿。
在雒陽時聽過孩子們唱過一首民謠:“發如韭,剪複生;頭如雞,割複鳴。吏不必可畏,小民從來不可輕”。很多年前,在他穿越之前,上學時讀過這首民謠,但當時並無什麽感觸,而今聽來,感同身受。他分明從中聽出了時代的黑暗和百姓的不甘。
陳九笑道:“老王、老何!如今的太平道勢力可大了!這太平道乃是我家大賢良師張角所立,現如今,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之人,哪兒有不知道太平道的?現在全天下的教眾不下十萬,家家都供奉大賢良師他老人家的畫像,我們這些虔誠的跟著大賢良師遊走天下,遍地傳教,能得他老人家一張符咒,天大的福分哩!”
“前幾天阿翁感染風寒,也是請了太平道的來治,次日就好了。”陳九旁邊的一個同伴插嘴道。
又有幾個附和說道:“是啊,是啊。那符水比藥管用多了,隻要虔誠信仰,不管得了什麽病,都是一吃就好。”
徐榮冷笑兩聲,說道:“裝神弄鬼,也就騙騙愚夫愚婦!”
黃忠也是冷著臉,說道:“可恨朝廷不聽忠言,放縱不管,任此輩哄騙世人。”
劉和接口道:“什麽大賢良師,左不過是略通方術的江湖騙子罷了。”
陳九等人不是傻子,聽出了三人話中的意思,都是呆了一呆。
徐榮是能吏,眼光見識俱遠,從軍事戰略角度考慮,教徒不下十萬,太危險了;黃忠久在京師,必是聽聞過楊賜上書天子請求禁太平道的事情。
“您別這麽說呀!太平道那簡直就是活神仙,”陳九一咧嘴,滔滔不絕念叨開了,“大賢良師他老人家能點石為金、空囊取物、騰雲駕霧、倒拽九牛、偷天換日!”他一邊說還一邊擺姿勢。
“你還一套一套的。”劉和擺擺手,“這些你都見過?”
“沒見過。”陳九一耷拉腦袋。
徐榮也覺得可笑:“你既沒見過他,怎麽知道這些的?”
“聽說的唄!我沒見過,但我們這裏有人見過。”陳九指了指後麵的流民隊伍,“大賢良師悲天憫人、待民和善、拯救黎民……治病不要錢,入教還有的吃有的住。”
劉和聽了幾句,忍不住,直言質問,說道:“用這符水治病,那麽靈?”
“隻要誠心,什麽病都能治好。”陳九斬釘截鐵。
“我有一友,去年染上傷寒,一樣請了太平道來治,卻沒能治好。”
“沒能治好,自是因他心不誠。”眾人一致反駁。
“那麽這誠與不誠,如何判斷?”
“舉頭有神靈,誠或不誠,神靈自知。”
劉和心道:“病好了是因為心誠,沒治好是因為心不誠。誠或不誠,全由神來判斷。雖然謬論,卻難以駁斥。死了的便死了,病愈的卻定會成為忠誠信徒,還不收診費,也難怪太平道能夠不斷地發展壯大。”
前世在電視劇裏也見過很多類似的事例,太平道的人治好了患者的病,卻因為患者家中貧困而不肯要錢,很是慈悲善良。想想也是,太平道如無獨到之處,不是行事慈悲,兼且勸人向善,朝廷又怎會一直置之不管?不是體貼民意,百姓又怎會紛紛信仰入教?
徐榮歎道:“此輩外仁內猾,今朝廷縱之不管,日後必成禍患。”
“我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我是得了太平道的真切好處,不得不信啊!前年我從雒陽裏跑出來一路乞討迴到家鄉,哪知道田地叫土豪霸占了。衙門口派人抓我,隻得又逃出家鄉,沒吃的沒喝的,半道上又叫雨淋了一場,就病倒在路邊。正趕上太平道的大渠帥馬元義帶著隊伍路過,大發慈悲救了我的性命。他還寫了幾張符,燒了一喝,沒三天病竟然好了!救命之恩當湧泉相報,可我又沒錢又沒能耐,好在一筆寫不出兩個馬字來,於是就拜了師傅,閑來我孝敬他,也算一點心意。”
這些話勾起了劉和的沉思,又見他們舊交相見說的盡是家鄉土話,便喚了徐榮、黃忠兩人先迴驛站。
徐榮見他一路上皺眉,悶悶不語,忙問:“順之你怎麽了?”
“我在想這個太平道的事。”
黃忠搖搖頭:“這個張角,單想他能有這麽多的信徒就很可怕。雖說都是沒錢的窮苦人,但人多了就會有權勢,這權勢越大越放不開手,心氣兒就跟著水漲船高。當年俺們南陽出身的光武皇帝也是個窮苦人,誌向不過是想當個執金吾、掙個侯爺什麽的,後來怎麽樣?經略河北收編銅馬,心也就大啦!再說底下那麽多人賴你吃飯穿衣,指著跟你富貴發跡,人家要攀龍鱗附鳳翼的。這‘騎虎難下’四個字一點兒都不摻假,你說是不是這層意思呀?”
徐榮的臉也凝固了。
劉和歎氣:“一個普普通通的平頭百姓得了這麽多的人心,關東之地如此多的人都尊奉他,這樣下去還了得?這都快到京畿了,他們要是真反了,可如何收拾呀!羌人在涼州小打小鬧,如今鮮卑又擾我北疆,要是中原反了,這大漢天下可就危險了。”
“順之,老百姓跟著張角不過是為了混飯吃,若是大家能安居樂業,誰還跟著他背井離鄉四方遊走呢?”徐榮感慨道。
“是啊!”劉和覺得有道理,“等我到了幽州,打跑了鮮卑,一定要讓百姓過上安定的日子。也但願那幾個討飯人不要彌足深陷,哪怕跟著我到幽州,我給他們在盧龍尋個生計呢?”
黃忠卻不太樂觀:“這個很難說,他們都是一處的窮苦人,還是願意在一起的。畢竟太平道現在能給他們吃喝,也能讓他們一處活下去,老百姓才不管誰當家做主呢!誰給他們活路,誰能讓大夥過上好日子,就跟著誰幹!”
劉和不禁搖搖頭:“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為官一任定要讓百姓吃飽穿暖,耕者有其田,勞者得其果,天下從此安定。”
徐榮、黃忠聽罷,當即下跪:“吾等拜見主公!主公雖年少於我等,可其誌向我等佩服!我等雖智謀淺短,庸庸碌碌,蒙君不棄,願為君效犬馬之勞,願盡畢生之力追隨主公,完成此宏願!”
“二位快快請起!和何德何能啊!昔日高祖皇帝斬白馬誓約,今日願與二位擊掌為誓,為此宏願奮鬥終生!”劉和伸出手掌。
旋即三人擊掌,從此徐、黃二人追隨劉和,矢誌不渝。
果不其然,晚上那幾個逃難人迴到館驛,都說要跟著陳九他們走,也感謝劉和一路收留。劉和也不好阻攔,便由著他們了。
第二天一早,諸位逃難人給劉和磕了頭,灑淚拜別。流民的隊伍南下,劉和三個從人繼續率部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