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底亂了。
有個故事說明了這個情況,說的是,兩個人上山,忽然遭遇猛虎,一個人蹲在地上猛係鞋帶。
另一個人嘲笑他,都遇見老虎了,你覺得自己跑的過老虎嗎。
我跑的過你就可以了。
就是這個道理,
隻需要比“同伴”跑的快一些就好。
這就是所謂烏合之眾往往打不過十分之一的強兵的原因。
如果定義為古代普通戰鬥力水平的軍隊,就好分析多了。古代軍隊,在大部分曆史長河裏,都不是職業軍隊,打仗僅是他們的副業平時就是偶爾演習操練的農民,實際上紀律和意誌很差,除了少數將領和百夫長,前排衝鋒的死士外,大部分比一般農民強不了太多(這就是為什麽農民軍經常能吊打官軍的原因),很多普通士兵都是怕死湊數,慣於打順風仗和戰後打家劫舍,根本無法承受硬仗、惡仗。大部分時候隻要前軍被擊潰,就會整個陣型崩潰。例如淝水之戰,苻堅八十萬秦軍準備後退讓出一塊地與東晉軍決戰時,僅僅因為敵方故意大喊“秦軍敗了!”,還沒等東晉軍全線衝鋒,整個前秦的軍隊就全線崩潰了。
古代沒有無線電,沒有電報,很沒有微信群聊,大部隊指揮是個問題,人越多指揮官越難指揮,容易出現信息溝通不暢,然後出事,比如淝水的時候,前秦軍前鋒在交戰,後麵的軍隊不知道前麵到底如何,朱序造謠很快就擾亂了前秦軍心引發崩潰再次你要考慮戰場寬度,人越多,要展開就需要越大的空間,一旦擺不開,就隻能一對對上去填了,那就不是兵力優勢了,反而是排隊送人頭。比如坎尼,羅馬人多,但是施展不開,被擠壓圍住,瞬間變屠殺。。這一點你去玩玩羅二就知道了,你從縱向上把一對誓言勇士的陣型瘋狂拉長,甚至拉成一字長蛇陣,然後用普通羅馬軍團士兵四麵圍攻上去,誓言隻能表示:這誰頂得住啊
在戰場上,騎兵會衝擊、分割步兵的隊列,打亂步陣原有的指揮序列,造成步兵集團的混亂乃至整體失控。
由於古代軍陣通訊困難,沒有微信和人工智能,士兵的視野範圍有限,很容易造成信息不暢與群體緊張。
因為冷兵器戰爭的人數帶來的優勢是邊際遞減的,當人數到了一定程度之後,越多反而會帶來指揮上的不便。你試試直接扯開嗓子傳令,你再試試操場的一邊跑到另一邊,哪怕是騎自行車。
且不說命令是否能傳達,一旦前軍出現崩潰,還會連帶著後麵看不清前軍情況的士兵們一起士氣崩潰,這也就是所謂的“兵敗如山倒”。冷兵器戰爭往往是很難殺到最後的,前軍潰敗,敗軍可能會和後軍人擠人;甚至可能後軍士兵看都沒看到,就因為周圍敗軍的唿喊而士氣動搖,軍心大亂。
王劍看著這些人。
雖然事前千叮嚀萬囑咐,雖然使團成員個個都是高素質的所謂高級超級特級人才。
但是,軍紀這種事情啊。
軍紀嚴明的軍隊和軍紀渙散的軍隊,最重要的差異並不是在有沒有人違紀,而是在軍紀對軍人行為的約束範圍(是否足夠“秋毫無犯”)和軍人違反軍紀後的處罰(是否包庇縱容)。
但凡有人違反軍紀就可以說明這個軍隊的軍紀不好。這是不對的,是走向極端的觀點——按這個標準,世界上就沒有軍紀好的軍隊了。一支軍隊的組成,來自於社會的各個方麵,三教九流、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同時,軍隊這種暴力組織的嗜血本性,決定了軍隊裏很容易將扭曲的人性之惡,表露出來。要做到完全沒人違紀,那隻有一種情況——就是這支軍隊根本就沒有軍紀約束。
軍紀與戰鬥力成正相關,而古代軍隊燒殺搶掠與戰鬥力無關。軍紀差,常見表現燒殺搶掠,但其內在核心是“下級不服從紀律”,那麽士兵既然會為了錢財不服從軍紀,自然也會為了活命不服從高危險的作戰命令,即怕死怕打硬仗,何來的戰鬥力?
在古代冷兵器戰場上,交戰雙方排成整齊的軍陣,相互衝擊、擠壓、碰撞。排在軍陣前列的軍人一般首先承受攻擊,往往傷亡率要比後排的要高得多,尤其是騎兵衝擊軍陣的時候,高速相撞更是慘烈無比,很可能雙方前幾排士兵都會全部陣亡,在一些寫實的冷兵器戰爭電影常有類似的場麵。那麽問題來了,既然同為士兵,為什麽有的在前?有的在後?是根據一定原則安排還是純粹隨機的?前列士兵為什麽明知危險還甘願站在第一排?
一般來說,由於軍隊兵員素質參差不齊,指揮官大都是把裝備精良、戰鬥經驗豐富的精銳老兵安排在前排。十九世紀英軍在阿富汗作戰時,英國人就發現,敵軍在衝鋒時都是由幾十名戰鬥力最強的士兵打頭陣,剩下的部隊緊隨其後。隻須集中火力將這幾十人消滅,剩下的敵軍無論數量再多都會潰散。
而且,古代戰爭弓弩對射是常態,雙方軍隊中真正能直接近戰的機會不多。交戰時通常都會先用弓弩進行遠程射擊,或者封鎖包圍,等待對方糧草斷絕,不會輕易的投入正麵對決。一場大的會戰中,這種封鎖、騷擾、試探可能占據大部分時間,真正的決戰反而很短暫。因此大部分情況下,士兵承受的傷害主要來自弓弩等遠程武器。在弓箭遠程拋射覆蓋下,無論前排後排,中箭幾率都是一樣的。而前排士兵通常防護的更好,相對也較為安全。
除此之外,軍陣在作戰中根據實際需要經常變換隊形,比如羅馬軍團就分為三線橫列,根據戰場情況交替作戰,古代騎兵在衝擊時也分為很多小隊進行輪番衝擊,很少出現隻靠同一批人放在前排打滿全場的情況,畢竟連續作戰人和馬都要休息。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家的活命機會都是均等的,既然輪到自己也沒什麽怨言。
而且通常情況下,一支獲得過多次勝利的精銳部隊對擊敗敵人有強烈的信心,戰爭史上有名的一些善於正麵對抗的兵種,如馬其頓方陣、瑞士方陣等等,在職業生涯的絕大部分時間裏,和敵軍正麵衝撞都沒有輸過,甚至產生過極為懸殊的傷亡比。無數次經驗讓他們相信,隻要保持整齊的隊形絕不動搖,最後失敗的一定是敵人,這種情況下自然沒有任何逃跑的理由。
戰爭有算定戰、舍命戰、糊塗戰三種情況,以上說的是算定戰。如果打起來後敵方也很強悍,雙方勢均力敵,大概就相當於戚繼光所說的死命戰。在這種情況下,有經驗的老兵都明白隻能硬挺下去,一旦己方堅持不住先崩潰,唯一的結局就是被敵人單方麵屠殺。
當然,以上所說都是上得了陣、殺得了敵的,平均水平線以上的職業軍隊。但在人類大大小小無數次戰爭中,很多時候戰爭的主角是毫無作戰經驗的業餘選手。他們無法準確預測戰爭的勝負,可能僅僅從人數對比上判斷敵我力量的對比,可是視覺有時候會騙人的,所謂草木皆兵的典故正是這個道理,善於用兵的將領往往會利用這一點。
精銳部隊不是天生的,如何才能把普通軍隊打造成精銳部隊?而且怕死是人本性,精銳老兵如果麵對必死的局麵,也可能會權衡利弊,產生逃跑的念頭。如何才能把士兵牢牢約束在軍陣前列?說到底還是要靠嚴明的軍紀。所謂軍紀嚴明,無非是厚賞和重罰。
真正讓士兵無論在什麽情況下都不敢擅離職守的,還是嚴酷的軍法。宋朝軍法規定“臨陣,非主將命,輒離隊先入者,斬。”明朝戚家軍軍法規定,“凡一人對敵先退,斬其甲長。若甲長不退而兵退,陣亡,甲長之家從厚優恤,餘兵斬首。”在這種情況下,逃跑基本上必死,拚命還有一線生機,就算陣亡了,家屬還能得到優厚的撫恤,畢竟這筆帳是人人都會算的。
總而言之,在厚賞與嚴苛軍法的刺激與約束下,士兵在戰場上隻能絕對服從軍令,不論被安排在什麽位置。經過嚴酷戰爭考驗活下來的,漸漸都成了經驗豐富的百戰精兵。一般的戰鬥絲毫不能讓他們動搖半分,就算遇到強大的敵軍,也隻有咬緊牙關堅持到底,直到有一方的戰鬥意誌徹底崩潰。所以古代打仗最容易出現的情況就是一方越打越順,因為戰敗的一方總要拿相對菜鳥的新部隊去對抗戰勝一方已經富有戰鬥經驗的老兵。其結果隻是幫助其增加經驗值與士氣還有信心。當然,如果一支強軍在某次會戰中傷亡慘重,也很容易一蹶不振,因為核心的、能站在第一排的骨幹老兵沒有了……
古代交戰以方陣為單位,接敵麵非常有限,後麵的士兵不一定有交戰的機會。如果前軍隊形崩潰,比如肥水之戰的秦軍,會出現由踩踏造成的大量死亡。所以曆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非常多。兵貴在精而不在多。
冷兵器戰場最怕的就是軍心潰散,一旦出現潰逃全軍就又崩潰危機,所以你在小說裏常見到督戰隊,軍法隊什麽的,就是為了第一時間阻止潰逃,將其剿滅在萌芽階段,但不幸的是往往並沒有太大效果,對於潰逃的限製隻在一時,當陣型破碎,指揮斷絕,必然是全軍潰散,任你怎麽阻止都無濟於事了(督戰隊什麽的在真實戰場上並沒有這樣的專業隊伍)。
這些人都是烏合之眾,哪怕再訓練有素,哪怕身上裝備的價值珍惜程度秒殺普通士兵。
缺乏軍紀,沒人能有效管理。
軍隊要麽有憲兵和政委,要麽有軍士長。
如果一群原本根本就是老百姓的家夥,讓誰管他們?
那幾位公務員?
這幾位公子哥可是大唿小叫的吼著,聲稱自己的老爸就是誰誰誰,你們誰敢管我,還不趕緊帶路,讓我先走?
離開了龍亦菲的壓製,有人就蠢蠢欲動了。
如果這種時候,先有人來一下,搞死最先跑路的家夥,那麽秩序還有可能不那麽崩潰。
但是沒有啊。
秩序首先是一種體係,相對封閉的體係,該體係一經形成,就在宏觀上呈現出相對的穩定和平衡,盡管秩序內部各要素之間仍在不停地相互作用,同時各要素的處境不斷發生改變,但作為秩序本身相對穩定,這種動態的平衡一直保持到秩序內部各要素間的相互作用變得如此強烈,以致各自的處境發生了根本變化,秩序才會相應地改變。秩序是由內部各要素組成的,這些要素包括個體及其他個體和個體集合,個體集合不僅指由個體組成的體係,亦指其他所有存在共同組成的環境,從個體還是個體集合的角度考察秩序視不同問題而定。秩序的成因是個體與個體以外的存在之間的相互作用。個體與個體以外的存在沒有聯係,就不會相互作用而發生改變。
事實上,古今中外,弱者從來就沒有生存空間,大災大難中死的絕大多數是弱者(平民),在那遙遠的年代,弱者從來就不算是人,他們隻是工具,用在生產或戰爭之上的工具,即便帝王要尊儒尊孔,那也是玩的政治,性命攸關誰還談仁者愛人?而弱者開始有尊嚴,有存在的必要,需要被照顧,那是近代才有思想,那也是政治使然,
而弱者之中要說還是會有些人得以偷生,這些人一般被稱作鼠輩,他們能夠在必死之境存活下來,他們又何嚐不是強者呢。
人於社會就如同鵝卵石於水底,日積月累,潛移默化,慢慢的被消磨成圓潤的,但這不沒有改變石頭的本質。年輕人初入社會,顯得格格不入,處處受挫,因此懷疑人生。但到最後總會保留下來一些自己特色的東西,就算是鵝卵石也是各不相同的。大家隻不過學會了偽裝,隱藏,美化自我,同時為自己帶上保護色。人的成長過程不斷的迴歸於柴米油鹽,一日三餐。
有個故事說明了這個情況,說的是,兩個人上山,忽然遭遇猛虎,一個人蹲在地上猛係鞋帶。
另一個人嘲笑他,都遇見老虎了,你覺得自己跑的過老虎嗎。
我跑的過你就可以了。
就是這個道理,
隻需要比“同伴”跑的快一些就好。
這就是所謂烏合之眾往往打不過十分之一的強兵的原因。
如果定義為古代普通戰鬥力水平的軍隊,就好分析多了。古代軍隊,在大部分曆史長河裏,都不是職業軍隊,打仗僅是他們的副業平時就是偶爾演習操練的農民,實際上紀律和意誌很差,除了少數將領和百夫長,前排衝鋒的死士外,大部分比一般農民強不了太多(這就是為什麽農民軍經常能吊打官軍的原因),很多普通士兵都是怕死湊數,慣於打順風仗和戰後打家劫舍,根本無法承受硬仗、惡仗。大部分時候隻要前軍被擊潰,就會整個陣型崩潰。例如淝水之戰,苻堅八十萬秦軍準備後退讓出一塊地與東晉軍決戰時,僅僅因為敵方故意大喊“秦軍敗了!”,還沒等東晉軍全線衝鋒,整個前秦的軍隊就全線崩潰了。
古代沒有無線電,沒有電報,很沒有微信群聊,大部隊指揮是個問題,人越多指揮官越難指揮,容易出現信息溝通不暢,然後出事,比如淝水的時候,前秦軍前鋒在交戰,後麵的軍隊不知道前麵到底如何,朱序造謠很快就擾亂了前秦軍心引發崩潰再次你要考慮戰場寬度,人越多,要展開就需要越大的空間,一旦擺不開,就隻能一對對上去填了,那就不是兵力優勢了,反而是排隊送人頭。比如坎尼,羅馬人多,但是施展不開,被擠壓圍住,瞬間變屠殺。。這一點你去玩玩羅二就知道了,你從縱向上把一對誓言勇士的陣型瘋狂拉長,甚至拉成一字長蛇陣,然後用普通羅馬軍團士兵四麵圍攻上去,誓言隻能表示:這誰頂得住啊
在戰場上,騎兵會衝擊、分割步兵的隊列,打亂步陣原有的指揮序列,造成步兵集團的混亂乃至整體失控。
由於古代軍陣通訊困難,沒有微信和人工智能,士兵的視野範圍有限,很容易造成信息不暢與群體緊張。
因為冷兵器戰爭的人數帶來的優勢是邊際遞減的,當人數到了一定程度之後,越多反而會帶來指揮上的不便。你試試直接扯開嗓子傳令,你再試試操場的一邊跑到另一邊,哪怕是騎自行車。
且不說命令是否能傳達,一旦前軍出現崩潰,還會連帶著後麵看不清前軍情況的士兵們一起士氣崩潰,這也就是所謂的“兵敗如山倒”。冷兵器戰爭往往是很難殺到最後的,前軍潰敗,敗軍可能會和後軍人擠人;甚至可能後軍士兵看都沒看到,就因為周圍敗軍的唿喊而士氣動搖,軍心大亂。
王劍看著這些人。
雖然事前千叮嚀萬囑咐,雖然使團成員個個都是高素質的所謂高級超級特級人才。
但是,軍紀這種事情啊。
軍紀嚴明的軍隊和軍紀渙散的軍隊,最重要的差異並不是在有沒有人違紀,而是在軍紀對軍人行為的約束範圍(是否足夠“秋毫無犯”)和軍人違反軍紀後的處罰(是否包庇縱容)。
但凡有人違反軍紀就可以說明這個軍隊的軍紀不好。這是不對的,是走向極端的觀點——按這個標準,世界上就沒有軍紀好的軍隊了。一支軍隊的組成,來自於社會的各個方麵,三教九流、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同時,軍隊這種暴力組織的嗜血本性,決定了軍隊裏很容易將扭曲的人性之惡,表露出來。要做到完全沒人違紀,那隻有一種情況——就是這支軍隊根本就沒有軍紀約束。
軍紀與戰鬥力成正相關,而古代軍隊燒殺搶掠與戰鬥力無關。軍紀差,常見表現燒殺搶掠,但其內在核心是“下級不服從紀律”,那麽士兵既然會為了錢財不服從軍紀,自然也會為了活命不服從高危險的作戰命令,即怕死怕打硬仗,何來的戰鬥力?
在古代冷兵器戰場上,交戰雙方排成整齊的軍陣,相互衝擊、擠壓、碰撞。排在軍陣前列的軍人一般首先承受攻擊,往往傷亡率要比後排的要高得多,尤其是騎兵衝擊軍陣的時候,高速相撞更是慘烈無比,很可能雙方前幾排士兵都會全部陣亡,在一些寫實的冷兵器戰爭電影常有類似的場麵。那麽問題來了,既然同為士兵,為什麽有的在前?有的在後?是根據一定原則安排還是純粹隨機的?前列士兵為什麽明知危險還甘願站在第一排?
一般來說,由於軍隊兵員素質參差不齊,指揮官大都是把裝備精良、戰鬥經驗豐富的精銳老兵安排在前排。十九世紀英軍在阿富汗作戰時,英國人就發現,敵軍在衝鋒時都是由幾十名戰鬥力最強的士兵打頭陣,剩下的部隊緊隨其後。隻須集中火力將這幾十人消滅,剩下的敵軍無論數量再多都會潰散。
而且,古代戰爭弓弩對射是常態,雙方軍隊中真正能直接近戰的機會不多。交戰時通常都會先用弓弩進行遠程射擊,或者封鎖包圍,等待對方糧草斷絕,不會輕易的投入正麵對決。一場大的會戰中,這種封鎖、騷擾、試探可能占據大部分時間,真正的決戰反而很短暫。因此大部分情況下,士兵承受的傷害主要來自弓弩等遠程武器。在弓箭遠程拋射覆蓋下,無論前排後排,中箭幾率都是一樣的。而前排士兵通常防護的更好,相對也較為安全。
除此之外,軍陣在作戰中根據實際需要經常變換隊形,比如羅馬軍團就分為三線橫列,根據戰場情況交替作戰,古代騎兵在衝擊時也分為很多小隊進行輪番衝擊,很少出現隻靠同一批人放在前排打滿全場的情況,畢竟連續作戰人和馬都要休息。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家的活命機會都是均等的,既然輪到自己也沒什麽怨言。
而且通常情況下,一支獲得過多次勝利的精銳部隊對擊敗敵人有強烈的信心,戰爭史上有名的一些善於正麵對抗的兵種,如馬其頓方陣、瑞士方陣等等,在職業生涯的絕大部分時間裏,和敵軍正麵衝撞都沒有輸過,甚至產生過極為懸殊的傷亡比。無數次經驗讓他們相信,隻要保持整齊的隊形絕不動搖,最後失敗的一定是敵人,這種情況下自然沒有任何逃跑的理由。
戰爭有算定戰、舍命戰、糊塗戰三種情況,以上說的是算定戰。如果打起來後敵方也很強悍,雙方勢均力敵,大概就相當於戚繼光所說的死命戰。在這種情況下,有經驗的老兵都明白隻能硬挺下去,一旦己方堅持不住先崩潰,唯一的結局就是被敵人單方麵屠殺。
當然,以上所說都是上得了陣、殺得了敵的,平均水平線以上的職業軍隊。但在人類大大小小無數次戰爭中,很多時候戰爭的主角是毫無作戰經驗的業餘選手。他們無法準確預測戰爭的勝負,可能僅僅從人數對比上判斷敵我力量的對比,可是視覺有時候會騙人的,所謂草木皆兵的典故正是這個道理,善於用兵的將領往往會利用這一點。
精銳部隊不是天生的,如何才能把普通軍隊打造成精銳部隊?而且怕死是人本性,精銳老兵如果麵對必死的局麵,也可能會權衡利弊,產生逃跑的念頭。如何才能把士兵牢牢約束在軍陣前列?說到底還是要靠嚴明的軍紀。所謂軍紀嚴明,無非是厚賞和重罰。
真正讓士兵無論在什麽情況下都不敢擅離職守的,還是嚴酷的軍法。宋朝軍法規定“臨陣,非主將命,輒離隊先入者,斬。”明朝戚家軍軍法規定,“凡一人對敵先退,斬其甲長。若甲長不退而兵退,陣亡,甲長之家從厚優恤,餘兵斬首。”在這種情況下,逃跑基本上必死,拚命還有一線生機,就算陣亡了,家屬還能得到優厚的撫恤,畢竟這筆帳是人人都會算的。
總而言之,在厚賞與嚴苛軍法的刺激與約束下,士兵在戰場上隻能絕對服從軍令,不論被安排在什麽位置。經過嚴酷戰爭考驗活下來的,漸漸都成了經驗豐富的百戰精兵。一般的戰鬥絲毫不能讓他們動搖半分,就算遇到強大的敵軍,也隻有咬緊牙關堅持到底,直到有一方的戰鬥意誌徹底崩潰。所以古代打仗最容易出現的情況就是一方越打越順,因為戰敗的一方總要拿相對菜鳥的新部隊去對抗戰勝一方已經富有戰鬥經驗的老兵。其結果隻是幫助其增加經驗值與士氣還有信心。當然,如果一支強軍在某次會戰中傷亡慘重,也很容易一蹶不振,因為核心的、能站在第一排的骨幹老兵沒有了……
古代交戰以方陣為單位,接敵麵非常有限,後麵的士兵不一定有交戰的機會。如果前軍隊形崩潰,比如肥水之戰的秦軍,會出現由踩踏造成的大量死亡。所以曆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非常多。兵貴在精而不在多。
冷兵器戰場最怕的就是軍心潰散,一旦出現潰逃全軍就又崩潰危機,所以你在小說裏常見到督戰隊,軍法隊什麽的,就是為了第一時間阻止潰逃,將其剿滅在萌芽階段,但不幸的是往往並沒有太大效果,對於潰逃的限製隻在一時,當陣型破碎,指揮斷絕,必然是全軍潰散,任你怎麽阻止都無濟於事了(督戰隊什麽的在真實戰場上並沒有這樣的專業隊伍)。
這些人都是烏合之眾,哪怕再訓練有素,哪怕身上裝備的價值珍惜程度秒殺普通士兵。
缺乏軍紀,沒人能有效管理。
軍隊要麽有憲兵和政委,要麽有軍士長。
如果一群原本根本就是老百姓的家夥,讓誰管他們?
那幾位公務員?
這幾位公子哥可是大唿小叫的吼著,聲稱自己的老爸就是誰誰誰,你們誰敢管我,還不趕緊帶路,讓我先走?
離開了龍亦菲的壓製,有人就蠢蠢欲動了。
如果這種時候,先有人來一下,搞死最先跑路的家夥,那麽秩序還有可能不那麽崩潰。
但是沒有啊。
秩序首先是一種體係,相對封閉的體係,該體係一經形成,就在宏觀上呈現出相對的穩定和平衡,盡管秩序內部各要素之間仍在不停地相互作用,同時各要素的處境不斷發生改變,但作為秩序本身相對穩定,這種動態的平衡一直保持到秩序內部各要素間的相互作用變得如此強烈,以致各自的處境發生了根本變化,秩序才會相應地改變。秩序是由內部各要素組成的,這些要素包括個體及其他個體和個體集合,個體集合不僅指由個體組成的體係,亦指其他所有存在共同組成的環境,從個體還是個體集合的角度考察秩序視不同問題而定。秩序的成因是個體與個體以外的存在之間的相互作用。個體與個體以外的存在沒有聯係,就不會相互作用而發生改變。
事實上,古今中外,弱者從來就沒有生存空間,大災大難中死的絕大多數是弱者(平民),在那遙遠的年代,弱者從來就不算是人,他們隻是工具,用在生產或戰爭之上的工具,即便帝王要尊儒尊孔,那也是玩的政治,性命攸關誰還談仁者愛人?而弱者開始有尊嚴,有存在的必要,需要被照顧,那是近代才有思想,那也是政治使然,
而弱者之中要說還是會有些人得以偷生,這些人一般被稱作鼠輩,他們能夠在必死之境存活下來,他們又何嚐不是強者呢。
人於社會就如同鵝卵石於水底,日積月累,潛移默化,慢慢的被消磨成圓潤的,但這不沒有改變石頭的本質。年輕人初入社會,顯得格格不入,處處受挫,因此懷疑人生。但到最後總會保留下來一些自己特色的東西,就算是鵝卵石也是各不相同的。大家隻不過學會了偽裝,隱藏,美化自我,同時為自己帶上保護色。人的成長過程不斷的迴歸於柴米油鹽,一日三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