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著纏綿悲戚琴聲,王霨邁步禦前,用依然有點稚嫩的嗓音徐徐詠誦:“女慕天下土,遊學齊魯間。結友去東吳,全身同木蘭。伯也不可從,潔已殉古歡。信義苟不虧,生死如等閉,蛺蝶成化衣,雙飛繞青山。舍宅為道院,祝陵至今傳。當年梳妝台,即漢風雨壇。嵯峨石壁下,遺庵名碧鮮。春秋薦萍藻,靈響來跚跚。晴天披石發,恍惚見雲鬟。”
此詩乃清代詩人許大就所著,名曰《祝英台碧鮮庵》。上大學的時候,王霨與小雨都非常喜愛梁祝的故事,曾下力氣收集、背誦了許多相關的詩詞。此詩雖算不得千古名篇,卻勝在將梁祝淒美的愛情故事娓娓道來,令初聞者大略知其梗概。
琴詩交相輝映、相得益彰,令殿中各懷心思的大唐君臣們暫時擺脫了名韁利鎖的束縛,沉浸在哀而不傷的旋律和淒婉動人的詩篇中。
琴聲如奔流而去的溪流,逐漸杳不可聞;王霨的吟誦也隨之而停,仿佛溪水上一帆遠逝的蘭舟。兩人雖隔著屏風,卻自然而然找迴了千裏西征時的默契,配合得行雲流水。
弦靜詩凝,大殿內的諸人卻都一言不發,再次陷入沉寂。不過,氣氛不再是尷尬,而是癡迷與感動。
“妙哉此曲,令人哀情動於衷,潸然而淚下。”精於音律李隆基細細迴味了許久,才拍案讚歎:“霨郎君的古風,與琴聲絲絲入扣、宛若天成,更是絕佳。”
“陛下,老臣雖然愚鈍,無法體味其中精妙。可聽此曲時,眼前總恍惚閃動著,當年陛下與惠妃娘娘於此別院中宴請群臣的風采。”李林甫不失時機地將曲子和武惠妃緊緊聯係在一起。
“陛下,霨郎君和素葉縣主詩樂相合,讓人有琴瑟友之、珠聯璧合之感!”從殿外趕迴來的高力士則笑著將話題往王霨和阿史那霄雲的身上引。
方才高力士安排好祭拜事宜後,想起殿內樂工可能無所適從,正在焦急,卻見王霨挺身而出,巧妙化解了尷尬,對王霨愈發看重。
“琴瑟友之、珠聯璧合?高將軍也是飽讀詩書之人,怎麽用詞如此不精當呢?”李隆基被高力士的“胡言亂語”逗樂,陰鬱的心情微有舒緩:“莫非高將軍欲做拴紅線的月老?”
王霨忽見李隆基和高力士用自己與阿史那霄雲開玩笑,有些猝不及防,又驚又喜。屏風內,則響起女賓的起哄和阿史那霄雲的嬌羞聲。
王霨與阿史那霄雲親密無間的合作,本已讓李仁之暗自心焦。現聽聞高力士有拉纖做媒之意,他的神情更是大急,悄悄拉了拉李林甫的袖子。
李亨用玩味的眼神盯著在聖人麵前大出風頭王霨,臉色陰晴不定。
楊國忠倒是一副事不關己的神態,不將高力士的玩笑話當迴事。
“陛下,貞順皇後的祭拜之禮即將開始,其餘諸事,當從長計議。”李林甫瞪了李仁之一眼,急切出言攔住了高力士的話頭。
“高將軍是為了逗朕開心,不過,哥奴所言方是正
(本章未完,請翻頁)禮!”李隆基點頭稱是:“霨郎君詞曲大妙,朕心甚悅,不知你想要什麽封賞。”
“陛下,微臣不過獻古風一首,何足領賞。”王霨稽首謝恩。
“霨郎君不可君前失儀,聖人說要賞賜,你豈能隨意拒絕?”高力士假裝責備道。
“封賞?”王霨一時有些發愣。剛才他與阿史那霄雲完美地將《梁祝》呈現在眾人麵前,不僅打動了李隆基,其實也深深震撼了王霨自己。他憶起時空永隔的小雨,又想到一屏之隔的阿史那霄雲,心神震蕩,腦中忽然湧現了一首宋詞。
“若陛下真要嘉許微臣,某懇請陛下允許小子再獻《浣溪紗》一曲。”電光火石間,王霨拿定了主意。
“竟然還懂《浣溪紗》?霨郎君之風流文采,足矣進翰林院了!”李隆基興致勃勃。
唐初歌辭,多是五言詩,或七言詩。自開元、天寶以來,青樓教坊之中,漸而開始流行各式活潑的曲牌。《浣溪紗》就是教坊名曲,取西施浣紗於若耶溪之意境。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閑離別易消魂。酒宴歌席莫辭頻。滿目河山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王霨將北宋晏殊的名篇《浣溪紗》朗聲背出。
“不如憐取眼前人?”李隆基若有所悟,眼神飛向屏風內側。屏風內,心情鬱鬱的楊玉環聽聞此句,巧笑倩兮,恢複了一枝紅豔露凝香的媚態。
“陛下,某以為霨郎君之才,不亞於那些翰林學士!”執掌翰林院的張垍最先讚道。
“好曲!好曲!明日平康坊中,定會人人傳唱。”楊國忠搖頭晃腦,拍手讚歎。
“史書雲,曹植七步成詩,莫非霨郎君也有此才?”李亨對“眼前人”三字也甚是滿意,神情舒緩,笑著誇道。
“眼前人……”李林甫怫然不悅,卻也無法否定此曲之絕妙。
“啟稟陛下,適才之古風,是某在庭州時,聽聞南來北往的行商講述奇聞異事,有感而作,算不上七步之才。至於這首《浣溪沙》,乃北庭杜長史所作,非微臣之才。”王霨怕風頭太勁遭人妒,急忙將功勞安在千裏之外的杜環身上。
“陛下,杜長史乃進士出身,文韜武略,屢立奇功。西征石國後,還遠行大食國,著有《經行記》一書。”高力士小聲提醒道。
“朕記起來了,幾年前他還是北庭判官。”李隆基想了一會兒:“北庭獻天馬的那位將軍,也甚是英武不凡。”
“啟稟陛下,那是馬璘馬別將。他在西征石國之役中曾率百騎躐陣,驚破敵膽!”王霨見李隆基的注意力轉到北庭都護府,開心不已。
“當年朕還動將馬將軍留在長安的念頭,如今看,還是邊疆沙場更適合他這匹千裏駒!王卿治下,北庭兵強將勇、人才輩出,朕心甚慰!”李隆基對馬璘的印象甚佳,對北庭軍的戰績也十分肯定。
“陛下,西征石國之時,安西都護府力克拓枝城、血戰大食叛軍主力,勞
(本章未完,請翻頁)苦功高。”李林甫不欲北庭壓過安西,急忙進言道:“今日,高仙芝為徹底壓製吐蕃,謀算許久,欲借道大小勃律,出兵吐蕃西南。封節度副使在此,可為陛下詳細道之。”
封常清見李林甫信守承諾,在聖人麵前為安西軍爭取機會,剛上前走了兩步,卻聽楊國忠陰陽怪氣地說道:“李相國,方才你說貞順皇後的祭拜之禮即將開始,其餘諸事,當從長計議,此刻怎麽又橫生枝節呢?”
“父皇,兒臣以為,祭拜貞順皇後之前,不宜妄議刀兵。”李亨也出言阻止。
“陛下,大小勃律地形險峻,出兵靡費眾多,徒勞無益。對付吐蕃,隴右軍與劍南軍足矣,何須安西軍插手呢?”吉溫跳出來明確反對安西軍的方略。
王鉷見眾人圍攻李林甫,有意幫忙,卻苦於不懂邊事,無法插話。當年他考慮過拉攏王正見、阿史那暘和哥舒翰,可惜王正見油鹽不進,毫不顧忌同宗之親;阿史那暘得到河中節度使之職後,對李相也不再熱切,遑論王鉷;哥舒翰則權衡之後,投身到了炙手可熱的楊國忠門下,再無當年進獻青海羚裘的殷勤……
王霨見李亨、李林甫、楊國忠三人如三足鼎立,合縱連橫,混戰不休,心有所思。
“啟稟陛下,眾皇子、王妃已抵達別院偏殿。”小黃門的稟告,讓封常清徹底失去了禦前論兵的機會。
“哥奴,安西所獻之策,事關重大,元日大朝會後再議吧。”李隆基見李林甫遭眾人圍攻,於心不忍,出言勸慰。
“謝陛下,方才是老臣心急了。”李林甫明白今日在安西出兵之事上難有作為,也就不再貪功冒進,而是轉而鞏固既有戰果:“陛下,既然眾皇子已到,臣請跟隨其後,一同祭拜。”
進退兩難的封常清本有些難堪,但聽聖人並無徹底否定此議,一時倒也沉得住氣。他順勢跪拜在地,誠摯喊道:“陛下,微臣雖未得見貞順皇後風采,但在龜茲城也聽聞過陛下與皇後鶼鰈情深。在下懇請尾隨李相國,祭拜貞順皇後。”
楊國忠、陳.希烈、張氏兄弟和王鉷等人見狀,也紛紛出言懇請。王霨有心見見諸位皇子,也隨之跪倒。
李隆基還未出言,就聽屏風內楊玉環柔聲說道:“啟稟陛下,臣妾亦願前往祭拜。”
“好!”李隆基最後一絲擔心也不複存在:“娘子可帶女賓去西偏殿,朕將帶眾臣在東偏殿祭拜。”
王霨跟著人流重迴東偏殿時,見吉溫湊到楊國忠耳邊,竊竊私語了一會兒。
王霨將手掌掩在耳邊,也隻零零碎碎聽到了“娘子……不再任性……”等字眼。
王霨記得史書記載,楊玉環曾在天寶五載(746年)和天寶九載(750年)兩次和李隆基鬧別扭,被驅逐出宮,送歸楊府。而楊玉環第二次出宮時,吉溫入宮進言道:“婦人識慮不遠,違忤聖心,陛下何愛宮中一席之地,不使之就死,豈忍辱之於外舍邪?”
(本章完)
...
此詩乃清代詩人許大就所著,名曰《祝英台碧鮮庵》。上大學的時候,王霨與小雨都非常喜愛梁祝的故事,曾下力氣收集、背誦了許多相關的詩詞。此詩雖算不得千古名篇,卻勝在將梁祝淒美的愛情故事娓娓道來,令初聞者大略知其梗概。
琴詩交相輝映、相得益彰,令殿中各懷心思的大唐君臣們暫時擺脫了名韁利鎖的束縛,沉浸在哀而不傷的旋律和淒婉動人的詩篇中。
琴聲如奔流而去的溪流,逐漸杳不可聞;王霨的吟誦也隨之而停,仿佛溪水上一帆遠逝的蘭舟。兩人雖隔著屏風,卻自然而然找迴了千裏西征時的默契,配合得行雲流水。
弦靜詩凝,大殿內的諸人卻都一言不發,再次陷入沉寂。不過,氣氛不再是尷尬,而是癡迷與感動。
“妙哉此曲,令人哀情動於衷,潸然而淚下。”精於音律李隆基細細迴味了許久,才拍案讚歎:“霨郎君的古風,與琴聲絲絲入扣、宛若天成,更是絕佳。”
“陛下,老臣雖然愚鈍,無法體味其中精妙。可聽此曲時,眼前總恍惚閃動著,當年陛下與惠妃娘娘於此別院中宴請群臣的風采。”李林甫不失時機地將曲子和武惠妃緊緊聯係在一起。
“陛下,霨郎君和素葉縣主詩樂相合,讓人有琴瑟友之、珠聯璧合之感!”從殿外趕迴來的高力士則笑著將話題往王霨和阿史那霄雲的身上引。
方才高力士安排好祭拜事宜後,想起殿內樂工可能無所適從,正在焦急,卻見王霨挺身而出,巧妙化解了尷尬,對王霨愈發看重。
“琴瑟友之、珠聯璧合?高將軍也是飽讀詩書之人,怎麽用詞如此不精當呢?”李隆基被高力士的“胡言亂語”逗樂,陰鬱的心情微有舒緩:“莫非高將軍欲做拴紅線的月老?”
王霨忽見李隆基和高力士用自己與阿史那霄雲開玩笑,有些猝不及防,又驚又喜。屏風內,則響起女賓的起哄和阿史那霄雲的嬌羞聲。
王霨與阿史那霄雲親密無間的合作,本已讓李仁之暗自心焦。現聽聞高力士有拉纖做媒之意,他的神情更是大急,悄悄拉了拉李林甫的袖子。
李亨用玩味的眼神盯著在聖人麵前大出風頭王霨,臉色陰晴不定。
楊國忠倒是一副事不關己的神態,不將高力士的玩笑話當迴事。
“陛下,貞順皇後的祭拜之禮即將開始,其餘諸事,當從長計議。”李林甫瞪了李仁之一眼,急切出言攔住了高力士的話頭。
“高將軍是為了逗朕開心,不過,哥奴所言方是正
(本章未完,請翻頁)禮!”李隆基點頭稱是:“霨郎君詞曲大妙,朕心甚悅,不知你想要什麽封賞。”
“陛下,微臣不過獻古風一首,何足領賞。”王霨稽首謝恩。
“霨郎君不可君前失儀,聖人說要賞賜,你豈能隨意拒絕?”高力士假裝責備道。
“封賞?”王霨一時有些發愣。剛才他與阿史那霄雲完美地將《梁祝》呈現在眾人麵前,不僅打動了李隆基,其實也深深震撼了王霨自己。他憶起時空永隔的小雨,又想到一屏之隔的阿史那霄雲,心神震蕩,腦中忽然湧現了一首宋詞。
“若陛下真要嘉許微臣,某懇請陛下允許小子再獻《浣溪紗》一曲。”電光火石間,王霨拿定了主意。
“竟然還懂《浣溪紗》?霨郎君之風流文采,足矣進翰林院了!”李隆基興致勃勃。
唐初歌辭,多是五言詩,或七言詩。自開元、天寶以來,青樓教坊之中,漸而開始流行各式活潑的曲牌。《浣溪紗》就是教坊名曲,取西施浣紗於若耶溪之意境。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閑離別易消魂。酒宴歌席莫辭頻。滿目河山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王霨將北宋晏殊的名篇《浣溪紗》朗聲背出。
“不如憐取眼前人?”李隆基若有所悟,眼神飛向屏風內側。屏風內,心情鬱鬱的楊玉環聽聞此句,巧笑倩兮,恢複了一枝紅豔露凝香的媚態。
“陛下,某以為霨郎君之才,不亞於那些翰林學士!”執掌翰林院的張垍最先讚道。
“好曲!好曲!明日平康坊中,定會人人傳唱。”楊國忠搖頭晃腦,拍手讚歎。
“史書雲,曹植七步成詩,莫非霨郎君也有此才?”李亨對“眼前人”三字也甚是滿意,神情舒緩,笑著誇道。
“眼前人……”李林甫怫然不悅,卻也無法否定此曲之絕妙。
“啟稟陛下,適才之古風,是某在庭州時,聽聞南來北往的行商講述奇聞異事,有感而作,算不上七步之才。至於這首《浣溪沙》,乃北庭杜長史所作,非微臣之才。”王霨怕風頭太勁遭人妒,急忙將功勞安在千裏之外的杜環身上。
“陛下,杜長史乃進士出身,文韜武略,屢立奇功。西征石國後,還遠行大食國,著有《經行記》一書。”高力士小聲提醒道。
“朕記起來了,幾年前他還是北庭判官。”李隆基想了一會兒:“北庭獻天馬的那位將軍,也甚是英武不凡。”
“啟稟陛下,那是馬璘馬別將。他在西征石國之役中曾率百騎躐陣,驚破敵膽!”王霨見李隆基的注意力轉到北庭都護府,開心不已。
“當年朕還動將馬將軍留在長安的念頭,如今看,還是邊疆沙場更適合他這匹千裏駒!王卿治下,北庭兵強將勇、人才輩出,朕心甚慰!”李隆基對馬璘的印象甚佳,對北庭軍的戰績也十分肯定。
“陛下,西征石國之時,安西都護府力克拓枝城、血戰大食叛軍主力,勞
(本章未完,請翻頁)苦功高。”李林甫不欲北庭壓過安西,急忙進言道:“今日,高仙芝為徹底壓製吐蕃,謀算許久,欲借道大小勃律,出兵吐蕃西南。封節度副使在此,可為陛下詳細道之。”
封常清見李林甫信守承諾,在聖人麵前為安西軍爭取機會,剛上前走了兩步,卻聽楊國忠陰陽怪氣地說道:“李相國,方才你說貞順皇後的祭拜之禮即將開始,其餘諸事,當從長計議,此刻怎麽又橫生枝節呢?”
“父皇,兒臣以為,祭拜貞順皇後之前,不宜妄議刀兵。”李亨也出言阻止。
“陛下,大小勃律地形險峻,出兵靡費眾多,徒勞無益。對付吐蕃,隴右軍與劍南軍足矣,何須安西軍插手呢?”吉溫跳出來明確反對安西軍的方略。
王鉷見眾人圍攻李林甫,有意幫忙,卻苦於不懂邊事,無法插話。當年他考慮過拉攏王正見、阿史那暘和哥舒翰,可惜王正見油鹽不進,毫不顧忌同宗之親;阿史那暘得到河中節度使之職後,對李相也不再熱切,遑論王鉷;哥舒翰則權衡之後,投身到了炙手可熱的楊國忠門下,再無當年進獻青海羚裘的殷勤……
王霨見李亨、李林甫、楊國忠三人如三足鼎立,合縱連橫,混戰不休,心有所思。
“啟稟陛下,眾皇子、王妃已抵達別院偏殿。”小黃門的稟告,讓封常清徹底失去了禦前論兵的機會。
“哥奴,安西所獻之策,事關重大,元日大朝會後再議吧。”李隆基見李林甫遭眾人圍攻,於心不忍,出言勸慰。
“謝陛下,方才是老臣心急了。”李林甫明白今日在安西出兵之事上難有作為,也就不再貪功冒進,而是轉而鞏固既有戰果:“陛下,既然眾皇子已到,臣請跟隨其後,一同祭拜。”
進退兩難的封常清本有些難堪,但聽聖人並無徹底否定此議,一時倒也沉得住氣。他順勢跪拜在地,誠摯喊道:“陛下,微臣雖未得見貞順皇後風采,但在龜茲城也聽聞過陛下與皇後鶼鰈情深。在下懇請尾隨李相國,祭拜貞順皇後。”
楊國忠、陳.希烈、張氏兄弟和王鉷等人見狀,也紛紛出言懇請。王霨有心見見諸位皇子,也隨之跪倒。
李隆基還未出言,就聽屏風內楊玉環柔聲說道:“啟稟陛下,臣妾亦願前往祭拜。”
“好!”李隆基最後一絲擔心也不複存在:“娘子可帶女賓去西偏殿,朕將帶眾臣在東偏殿祭拜。”
王霨跟著人流重迴東偏殿時,見吉溫湊到楊國忠耳邊,竊竊私語了一會兒。
王霨將手掌掩在耳邊,也隻零零碎碎聽到了“娘子……不再任性……”等字眼。
王霨記得史書記載,楊玉環曾在天寶五載(746年)和天寶九載(750年)兩次和李隆基鬧別扭,被驅逐出宮,送歸楊府。而楊玉環第二次出宮時,吉溫入宮進言道:“婦人識慮不遠,違忤聖心,陛下何愛宮中一席之地,不使之就死,豈忍辱之於外舍邪?”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