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四海升平、海晏河清,近可追高宗、太宗,遠可及堯舜之治。相國身為國之棟梁,必將與陛下一起,千載留名。”吉溫的馬屁功夫也相當了得。
“九郎言過其實了,豈不知古人雲:月盈則虧,水滿則溢。烹油烈火、花團錦簇之時,更需處處謹慎、步步驚心嗎?其他不論,汝在戶部當值,應知逐年來,國家稅賦增長有限,開支卻節節攀升啊!若非七郎有經邦濟世之才,別出機抒,不斷開辟稅源,宮中用度、百官開銷、邊防軍費早就無法維持了。”說起國之財稅,李林甫也不禁有些彷徨。
吉溫不料自己的馬屁,竟然勾出了相國如此感慨,還拱手讓王鉷又得了一分,心中著實懊惱。不過李林甫的話,讓他更加清晰認識到,錢糧征收,事關朝堂根基和聖人寵信,十分重要。自己方才所下定的決心,是正確的。
李林甫並沒有等他們三人迴話,而是自顧自說道:“除了財稅,還有兵製。本朝之興,府兵為基。當前邊疆不靖、征伐實多。而內地州縣的折衝府,卻早已無兵可征、無兵可交。所謂府兵,徒留虛名而已。邊疆節度使的麾下,多是長征健兒和部族胡兵,府兵製已無存在之必要了。聖人屢次召某和陳相合議,目前看,今年之內,當下詔廢府兵製。”
關於兵製變革,無論是善於斂財的王鉷,還是長於構陷的吉溫,或是專研酷刑的羅希奭,對此都隻是一知半解,因此,三人均沉默不語,不敢接話。
望著低頭不語的三人,李林甫心中不免有點失望。自己最倚重的心腹助手,皆非知兵懂兵之人,之後如何繼承自己的衣缽啊!
此刻,李林甫忽然頓悟,開元年間,為何姚崇、宋景等人均提倡出將入相。兵戈之事,實乃國之大計。為相者不經戰事、不知兵馬,如何能夠端坐.台閣之中,壓服四方軍鎮呢?
不過話說迴來,自己雖兼著安西大都護的頭銜,卻也不曾真正上陣領兵,還不是將安祿山、高仙芝等武夫操縱得團團轉。
看來還是此三人的才具有限、磨礪不夠啊!還是要盡早創造機會,讓他們知兵事、煉心性啊!
但三人再不堪,也都比那楊國忠強得多。豎子居然妄想拜相,實在可惡!當下貴妃風頭正勁,且縱容此獠幾日。一旦有把柄在手,一定要讓他死無葬身之地!
東宮這邊,黨羽凋零,手握兵權者,唯剩王正見一人。不過從元日朝議觀之,王正見似乎也隱隱約約有點若即若離的意思。隻是太子危而不倒,終是後患。得依舊千方百計尋找縫隙,爭取一擊而中。
安祿山實力膨脹,雖然麵上依然恭敬,但桀驁之心已經有所顯露。吾在之日,他或不敢異動。若是他日……算了,某身已歸,宛若燈滅,何必替陛下憂慮如此之多,那是他的江山,又非吾所有。某雖也算宗室,但血脈偏遠的很,又何必如此執著呢?隻需交待好幾個不成器的子女就行了……
隨著李林甫陷入沉思,內書房裏的其餘三人,也都屏息靜氣,不敢打擾。
沉香繚繞之際,案幾上堆積如山的奏章、公.文,仿佛是天大的重擔,沉甸甸地壓在李林甫日益老邁的肩上。
奏章旁邊的筆架之上,數管狼毫,筆直若刀,一筆筆勾畫著操控四海的條條政令。
不知有多少人,期待自己能夠跪坐在此,揮毫潑墨,指點江山。可他們卻不知道,為了坐上這個位置,需要付出多大代價,需要承擔什麽樣的責任。
此時,大明宮內,內侍省,高力士的書房之內。案幾之上,也堆著厚厚的公.文。雖然規模不足以和李林甫的文山相比,但也著實不少。
如果說李林甫是執掌天下的外相,那高力士就是操控宮禁的內相,肩上的擔子,其實也不必李相輕鬆多少。
書房的軒窗敞開,北風輕卷,翻動著案幾上的奏章。其中一本封麵上寫著《庭州城元夕大火事略》,署名為北庭監軍張道斌。
一向麵目和善的高力士眉頭緊鎖,但卻並非因為張道斌的密報。庭州元夕大火的來龍去脈他已經弄清,根本不會牽涉到他最在意的東宮之爭,因而無需操心。
真正讓高力士愁眉不展,遲遲下不定決心的,是他手裏反複翻閱的另一本奏章。
放下奏章之後,他又拿起了另兩份奏章,三相對比,神情中有三分懷疑、三分釋懷、三分茫然和一分無奈。
第一本奏章來自龍武軍陳玄禮,上麵寫道,經禁軍反複查驗,除夕驅儺騷亂,純屬意外。起因就是昌樂坊的一位家仆,在擁擠的人群中不慎摔跤,將小郎君誤拋向空中。而這位家仆及其家主,均為清白良民,和各方勢力均無交集。因此,可以認定,並非是有人事先偵知聖人微服出宮,進而欲圖加害陛下。
第二本奏章是京兆尹奏章的抄本,內容更是簡略,隻說經萬年縣查探,驅儺騷亂並無人為跡象,純屬意外。無論京兆尹是否知道陛下和貴妃微服出行,他都肯定不會在奏章中寫出此事的。這份奏章,明顯是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希望草草了結此段公案。
第三本奏章則是內侍省各處眼線明察暗訪的匯報。上麵提到,天寶七載臘月,並無察覺東宮、各地進奏院及長安各處有何明顯異動。隻是在更早的十一月,曾有公孫大娘的一位門徒負劍西行,但應與驅儺之事無關。但除夕驅儺騷亂發生之後,曾見東宮有多位小黃門頻繁進出,其中有人是去請李泌的,也有人是探查李相宅院的,還有人是去長安巨商王元寶家的。當然,騷亂發生之後,各方都是暗流湧動。李相國、陳相國、各地進奏院及十六王宅裏都有所異動,所以,並不能特別質疑東宮的舉動。
讓高力士頭疼不已的,就是內侍省報告裏的那條,東宮有人去私下聯絡王元寶。請李泌,是為了元日的朝議;探查李林甫,是題中之義;為何需要聯絡王元寶?借錢?尋找珍玩?元日大朝會時,太子並沒有進獻任何珍寶啊!
王元寶是什麽人?長安有名的富商,和江湖遊俠來往密切。據聞他和公孫大娘之間一直有緊密合作關係,若是……
高力士不敢再往下想了,他攥著奏章的右手都輕微顫抖了起來。
如何處置此事,高力士心中猶豫不定。是指示內侍省繼續深查,還是就此打住?深查下去,是否會掀起新一輪血雨腥風呢?高力士實在沒有把握。
想到這裏,高力士忽然想起了另一件事,陳玄禮的龍武軍在長安各處也有不少明探暗崗,為什麽奏章中,除夕騷亂之後的許多不尋常細節未曾提起呢?
莫非是為了避免動搖國本?高力士知道,陳玄禮和自己一樣,都更傾向於維持東宮的地位。無他,反複變換太子,實在是太傷國家元氣了!遍觀曆代史書,哪一次更換太子,不是血流成河,就是朝堂大變。
經曆過則天大帝殘酷統治的高力士、陳玄禮等人,對於頻繁變更太子更是有著天然的抵觸和畏懼。則天大帝之時,朝堂上因此而流的血,足夠染紅城南廣闊的曲江池了。
“此刻的大唐,實在禁不起如此折騰啊!”高力士心中暗念道,順手將內侍省的奏章投入火爐之中。
奏章剛進入火爐,就被熾熱的火焰點燃,迅速萎縮成一團焦黑,然後化成了點點黑粉,和碳渣混在一起,根本看不出本來麵貌了。
“近日得約太子和陳玄禮長談一番啊!”高力士自言自語道:“也不能真的讓人試圖傷害陛下啊!”
透過軒窗,高力士看到,大明宮太液池附近,似乎憑空從肅殺蒼白的冬天,變成了百花爭豔的春天。花枝搖曳之中,傳來了陣陣笑聲。
他知道,那是聖人和娘子帶著楊家諸姐妹在玩“風流陣”的遊戲。
宮女們裁剪上等的蜀錦,編織成各式各色的錦繡繁花,係於樹枝之上,將太液池畔點綴成春暖花開的大好時節。
聖人近日常帶著娘子和楊氏姐妹,在團團錦花之下、彩緞圍障之中,置酒開宴。
酒酣耳熱之際,聖人就命娘子和楊氏姐妹率領一百多名宮女,自己率領一百多名小黃門,在庭院中排開兩陣,用霞帔錦被張之為旗幟,攻擊互鬥。
哪一方輸了的話,就用大酒杯喝一大盅酒,以此來互相逗笑。
高力士還知道,今天的風流陣很特別,因為娘子的族兄楊釗也被聖人特許前來參加。
想起楊釗前幾日上表,懇請聖人觀賞左藏裏集聚的錢帛輕貨,高力士無奈地搖了搖頭。
他心若明鏡,當然知道剛剛輸送到左藏裏的財貨,都是從各地州縣聚斂而來的。他更清楚,一旦聖人看到了堆積如山的錢財,便會誤以為國用豐衍,之後更可能視金帛如糞壤,大肆賞賜貴寵之家,無所限製。
“楊國忠真小人也!”高力士恨恨念道。但他更知道,聖人對娘子的寵溺、對楊家的恩寵,正在興頭之上,此時絕非勸諫的良機。
想到此處,他低頭看了一眼火爐之中,已經微不可見的黑色粉末,更加肯定,自己方才的選擇是正確的。
太液池邊,錦旗彩幟飛舞、歡聲笑語不斷,大唐的盛世,似乎如此風流陣仗一般,永樂無極。
但枯枝之上毫無生機的錦花,總讓人感覺格外的空虛。
“九郎言過其實了,豈不知古人雲:月盈則虧,水滿則溢。烹油烈火、花團錦簇之時,更需處處謹慎、步步驚心嗎?其他不論,汝在戶部當值,應知逐年來,國家稅賦增長有限,開支卻節節攀升啊!若非七郎有經邦濟世之才,別出機抒,不斷開辟稅源,宮中用度、百官開銷、邊防軍費早就無法維持了。”說起國之財稅,李林甫也不禁有些彷徨。
吉溫不料自己的馬屁,竟然勾出了相國如此感慨,還拱手讓王鉷又得了一分,心中著實懊惱。不過李林甫的話,讓他更加清晰認識到,錢糧征收,事關朝堂根基和聖人寵信,十分重要。自己方才所下定的決心,是正確的。
李林甫並沒有等他們三人迴話,而是自顧自說道:“除了財稅,還有兵製。本朝之興,府兵為基。當前邊疆不靖、征伐實多。而內地州縣的折衝府,卻早已無兵可征、無兵可交。所謂府兵,徒留虛名而已。邊疆節度使的麾下,多是長征健兒和部族胡兵,府兵製已無存在之必要了。聖人屢次召某和陳相合議,目前看,今年之內,當下詔廢府兵製。”
關於兵製變革,無論是善於斂財的王鉷,還是長於構陷的吉溫,或是專研酷刑的羅希奭,對此都隻是一知半解,因此,三人均沉默不語,不敢接話。
望著低頭不語的三人,李林甫心中不免有點失望。自己最倚重的心腹助手,皆非知兵懂兵之人,之後如何繼承自己的衣缽啊!
此刻,李林甫忽然頓悟,開元年間,為何姚崇、宋景等人均提倡出將入相。兵戈之事,實乃國之大計。為相者不經戰事、不知兵馬,如何能夠端坐.台閣之中,壓服四方軍鎮呢?
不過話說迴來,自己雖兼著安西大都護的頭銜,卻也不曾真正上陣領兵,還不是將安祿山、高仙芝等武夫操縱得團團轉。
看來還是此三人的才具有限、磨礪不夠啊!還是要盡早創造機會,讓他們知兵事、煉心性啊!
但三人再不堪,也都比那楊國忠強得多。豎子居然妄想拜相,實在可惡!當下貴妃風頭正勁,且縱容此獠幾日。一旦有把柄在手,一定要讓他死無葬身之地!
東宮這邊,黨羽凋零,手握兵權者,唯剩王正見一人。不過從元日朝議觀之,王正見似乎也隱隱約約有點若即若離的意思。隻是太子危而不倒,終是後患。得依舊千方百計尋找縫隙,爭取一擊而中。
安祿山實力膨脹,雖然麵上依然恭敬,但桀驁之心已經有所顯露。吾在之日,他或不敢異動。若是他日……算了,某身已歸,宛若燈滅,何必替陛下憂慮如此之多,那是他的江山,又非吾所有。某雖也算宗室,但血脈偏遠的很,又何必如此執著呢?隻需交待好幾個不成器的子女就行了……
隨著李林甫陷入沉思,內書房裏的其餘三人,也都屏息靜氣,不敢打擾。
沉香繚繞之際,案幾上堆積如山的奏章、公.文,仿佛是天大的重擔,沉甸甸地壓在李林甫日益老邁的肩上。
奏章旁邊的筆架之上,數管狼毫,筆直若刀,一筆筆勾畫著操控四海的條條政令。
不知有多少人,期待自己能夠跪坐在此,揮毫潑墨,指點江山。可他們卻不知道,為了坐上這個位置,需要付出多大代價,需要承擔什麽樣的責任。
此時,大明宮內,內侍省,高力士的書房之內。案幾之上,也堆著厚厚的公.文。雖然規模不足以和李林甫的文山相比,但也著實不少。
如果說李林甫是執掌天下的外相,那高力士就是操控宮禁的內相,肩上的擔子,其實也不必李相輕鬆多少。
書房的軒窗敞開,北風輕卷,翻動著案幾上的奏章。其中一本封麵上寫著《庭州城元夕大火事略》,署名為北庭監軍張道斌。
一向麵目和善的高力士眉頭緊鎖,但卻並非因為張道斌的密報。庭州元夕大火的來龍去脈他已經弄清,根本不會牽涉到他最在意的東宮之爭,因而無需操心。
真正讓高力士愁眉不展,遲遲下不定決心的,是他手裏反複翻閱的另一本奏章。
放下奏章之後,他又拿起了另兩份奏章,三相對比,神情中有三分懷疑、三分釋懷、三分茫然和一分無奈。
第一本奏章來自龍武軍陳玄禮,上麵寫道,經禁軍反複查驗,除夕驅儺騷亂,純屬意外。起因就是昌樂坊的一位家仆,在擁擠的人群中不慎摔跤,將小郎君誤拋向空中。而這位家仆及其家主,均為清白良民,和各方勢力均無交集。因此,可以認定,並非是有人事先偵知聖人微服出宮,進而欲圖加害陛下。
第二本奏章是京兆尹奏章的抄本,內容更是簡略,隻說經萬年縣查探,驅儺騷亂並無人為跡象,純屬意外。無論京兆尹是否知道陛下和貴妃微服出行,他都肯定不會在奏章中寫出此事的。這份奏章,明顯是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希望草草了結此段公案。
第三本奏章則是內侍省各處眼線明察暗訪的匯報。上麵提到,天寶七載臘月,並無察覺東宮、各地進奏院及長安各處有何明顯異動。隻是在更早的十一月,曾有公孫大娘的一位門徒負劍西行,但應與驅儺之事無關。但除夕驅儺騷亂發生之後,曾見東宮有多位小黃門頻繁進出,其中有人是去請李泌的,也有人是探查李相宅院的,還有人是去長安巨商王元寶家的。當然,騷亂發生之後,各方都是暗流湧動。李相國、陳相國、各地進奏院及十六王宅裏都有所異動,所以,並不能特別質疑東宮的舉動。
讓高力士頭疼不已的,就是內侍省報告裏的那條,東宮有人去私下聯絡王元寶。請李泌,是為了元日的朝議;探查李林甫,是題中之義;為何需要聯絡王元寶?借錢?尋找珍玩?元日大朝會時,太子並沒有進獻任何珍寶啊!
王元寶是什麽人?長安有名的富商,和江湖遊俠來往密切。據聞他和公孫大娘之間一直有緊密合作關係,若是……
高力士不敢再往下想了,他攥著奏章的右手都輕微顫抖了起來。
如何處置此事,高力士心中猶豫不定。是指示內侍省繼續深查,還是就此打住?深查下去,是否會掀起新一輪血雨腥風呢?高力士實在沒有把握。
想到這裏,高力士忽然想起了另一件事,陳玄禮的龍武軍在長安各處也有不少明探暗崗,為什麽奏章中,除夕騷亂之後的許多不尋常細節未曾提起呢?
莫非是為了避免動搖國本?高力士知道,陳玄禮和自己一樣,都更傾向於維持東宮的地位。無他,反複變換太子,實在是太傷國家元氣了!遍觀曆代史書,哪一次更換太子,不是血流成河,就是朝堂大變。
經曆過則天大帝殘酷統治的高力士、陳玄禮等人,對於頻繁變更太子更是有著天然的抵觸和畏懼。則天大帝之時,朝堂上因此而流的血,足夠染紅城南廣闊的曲江池了。
“此刻的大唐,實在禁不起如此折騰啊!”高力士心中暗念道,順手將內侍省的奏章投入火爐之中。
奏章剛進入火爐,就被熾熱的火焰點燃,迅速萎縮成一團焦黑,然後化成了點點黑粉,和碳渣混在一起,根本看不出本來麵貌了。
“近日得約太子和陳玄禮長談一番啊!”高力士自言自語道:“也不能真的讓人試圖傷害陛下啊!”
透過軒窗,高力士看到,大明宮太液池附近,似乎憑空從肅殺蒼白的冬天,變成了百花爭豔的春天。花枝搖曳之中,傳來了陣陣笑聲。
他知道,那是聖人和娘子帶著楊家諸姐妹在玩“風流陣”的遊戲。
宮女們裁剪上等的蜀錦,編織成各式各色的錦繡繁花,係於樹枝之上,將太液池畔點綴成春暖花開的大好時節。
聖人近日常帶著娘子和楊氏姐妹,在團團錦花之下、彩緞圍障之中,置酒開宴。
酒酣耳熱之際,聖人就命娘子和楊氏姐妹率領一百多名宮女,自己率領一百多名小黃門,在庭院中排開兩陣,用霞帔錦被張之為旗幟,攻擊互鬥。
哪一方輸了的話,就用大酒杯喝一大盅酒,以此來互相逗笑。
高力士還知道,今天的風流陣很特別,因為娘子的族兄楊釗也被聖人特許前來參加。
想起楊釗前幾日上表,懇請聖人觀賞左藏裏集聚的錢帛輕貨,高力士無奈地搖了搖頭。
他心若明鏡,當然知道剛剛輸送到左藏裏的財貨,都是從各地州縣聚斂而來的。他更清楚,一旦聖人看到了堆積如山的錢財,便會誤以為國用豐衍,之後更可能視金帛如糞壤,大肆賞賜貴寵之家,無所限製。
“楊國忠真小人也!”高力士恨恨念道。但他更知道,聖人對娘子的寵溺、對楊家的恩寵,正在興頭之上,此時絕非勸諫的良機。
想到此處,他低頭看了一眼火爐之中,已經微不可見的黑色粉末,更加肯定,自己方才的選擇是正確的。
太液池邊,錦旗彩幟飛舞、歡聲笑語不斷,大唐的盛世,似乎如此風流陣仗一般,永樂無極。
但枯枝之上毫無生機的錦花,總讓人感覺格外的空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