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第二天,楊雲早早做了準備,熬好五缸酸梅湯。吸取了昨天的教訓,早上行人不多,不用去那麽早,直到巳時才裝車出發。
來到大柳樹下,楊雲嚇了一跳,等候的顧客已有百人之眾。看到楊雲的馬車過來,紛紛圍過來喊道:“楊家小哥,怎麽這個時辰才來?還以為你今天不做生意了。趕緊趕緊,給我來一盞酸梅湯。”
楊雲陪著笑,手忙腳亂的卸下桌凳大缸,開始售賣。今天來喝酸梅湯的人,除了昨天的老顧客外,還有更多的是慕名而來,甚至還有人手持甕、壇前來,一次買上滿滿一壇,帶迴去和家人一起品嚐。有了這些大客戶,雖然酸梅湯比昨天備的要多,但是賣得更快了,一個時辰就賣完了。
第三天,楊雲和風義山趕著馬車,剛出雞爪胡同,就被人攔下。一位貌似大戶管家的人掏出十兩銀子,也不言語,徑自卸下一缸酸梅湯,裝上跟來的馬車揚長而去,風楊二人頓時呆若木雞。要知道這一缸酸梅湯,算上缸也不過值六七錢銀子,如此的大手筆,非一般人家所能承受。
第四天,楊雲和風義山又增加了五口大缸,分兩次才將十口大缸運到鼓樓大街。雖是如此,還是不得不每人限購三盞,才能保證每位顧客都能買到酸梅湯。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直到第八天,人們的搶購狂潮才漸漸冷卻下來。
諸位看官須知,再好的東西天天喝,天天吃,人都會厭煩。相反,隔三差五來那麽一頓,才會感覺曆久彌新。如同戀人夫妻,兩人感情再好,若是每天每夜,時時刻刻黏在一起,就算對方潘安宋玉,西施貂蟬,也會感到膩歪。二人若是兩地分隔,長久未見,那一見麵,真可謂是**,一觸即發。
閑話少說,書歸正傳。
楊雲這酸梅湯也是如此,從第八天開始,每天便隻能賣出五缸了。
一來人們新鮮勁已經過去,古人也是很忙的,總不能天天花上半天功夫來排隊,就為了喝上一碗兩碗酸梅湯。
二來古代的信息傳播速度和渠道遠不能和現代相比,酸梅湯好喝,靠的是人們口口相傳,但是來此喝酸梅湯的人大多是販夫走卒,引車賣漿之流,酸梅湯好喝的信息隻是在這些人的圈子中傳播,每日來喝湯的就是這些人。所以銷量下降是情理中的事情。
盡管每天隻能賣出五缸酸梅湯,收入還是相當可觀。
古時不像現在有自來水,家裏用水隻能用缸存起來,隨用隨舀。楊雲買的就是這種裝水用的陶製大水缸,此缸能儲水一百多斤。就算每缸酸梅湯一百斤,盛湯小盞每盞可裝二兩,那麽一缸酸梅湯可盛五百盞,五文錢一盞,五百盞就是兩千五百文,折成銀子就是二兩半。而酸梅湯每缸成本不過五錢銀子,每缸淨賺二兩銀子,一天賣五缸一共則可掙十兩銀子。若是達官顯貴、巨商富賈家裏讓送湯上門,賞錢那就是二兩三兩的隨便給了。
短短十來天下來,楊雲也掙下百餘兩銀子。楊雲分出五十兩,交給風義山,算是仰仗他幫助的謝資。風義山推辭了一番,見楊雲確實是真心實意,推脫不掉,隻得笑納。柳依然見楊雲掙錢有方,在京城立住了腳跟,心裏高興,每日也是笑逐顏開。
這世上人,向來隻有嫌錢少的,從來沒有嫌錢多的,楊雲也是如此。
但是每日的銷量在這擺著,產品再好,隻有這麽多客戶。人們對酸梅湯的狂熱已經消退,開始進入理性消費階段,隔三差五來喝上一盞。楊雲每日便開始琢磨如何讓更多的消費者知他的產品,用商業術語來說就是市場拓展。
市場拓展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產品推廣,如何在明朝進行市場推廣?這是個問題。
若是在現代,隻要你有錢,產品推廣那是渠道多多。電視電台、網絡報紙,都可以做廣告,若是再冠名個什麽好聲音、達人秀,那銷量馬上就蹭蹭蹭往上串。可現在是明朝,上麵說的那些玩意還要再等幾百年後才會出現。既然這些都沒有,楊雲準備做最原始的廣告——招貼海報。
這日出攤後,楊雲收錢舀湯之餘就向前來喝酸梅湯的顧客打聽可有人認識畫工上乘的畫師,沒想到還真被他打聽著了。
東直門外樹枝胡同住著一個姓林的老頭,畫得一手好畫。林老頭原是宮廷畫師,據說先後給明神宗朱翊鈞、明熹宗朱由校畫過像。崇禎皇帝登基後,克勤克儉,將宮內畫師匠人一律驅逐出宮。林老頭沒料到他給皇上畫了一輩子畫,最後竟落個如此下場,不由得心灰意冷起來,如今蝸居在樹枝胡同的一間小房,每日隻是飲酒買醉,坐吃山空。
當天做完生意,楊雲即沽了一壇好酒,胡亂買了些下酒菜,又封了二兩銀子,獨自去了樹枝胡同。
物以類聚,人人以群分。樹枝胡同可跟雞爪胡同不一樣,雞爪胡同住的住的都是些做生意的買賣人,雖然明朝經商者社會地位並不高,但無商不活,戶戶都還算家境殷實。而樹枝胡同住的則是些花子乞丐,賣藝雜耍之人,擱現在來說就是貧民窟,環境惡劣可想而知。
楊雲還未進胡同口,一股惡臭就迎麵撲來,仔細一看,兩個衣衫襤褸的漢子在胡同口大便,也不避人,隻得掩著鼻子加快腳步。
走了幾步,好不容易看見一個老頭,身上還算幹淨,楊雲過去打了個躬,說道:“老伯,你好。”
老頭看了他一眼,“這位小哥恁客氣,有甚事?”
“跟老伯打聽個人,附近可有一位姓林的畫師在此居住?”
老頭笑嗬嗬地說:“小哥,你算是找對人了,老漢我在這樹枝胡同住了一輩子,整條胡同沒有我不認識的人。”
楊雲心裏一喜,趕緊說道:“還請老伯指點一二。”
老頭嘿嘿一笑,“好說,好說。不過老漢我今日頭暈的很,頭一發暈,有些事情就記不太清了。公子要是打聽人,還要等俺老漢頭不暈了再來。”
楊雲聽的莫名其妙,疑惑的問道:“不知老伯這頭暈何時才能好?”
“這可不好說,短了一頓飯功夫就能好,長了說不定就好不了了,直接就暈死了。”
楊雲看出老頭在捉弄他,也不好發作,隻得說道:“老伯,你知道便知道,不知道便罷了,為何拿我消遣?”
老頭又是嘿嘿一笑,“其實我這頭暈的毛病,治起來也簡單,不消尋外人,小哥你就能治好。”
楊雲更是一頭霧水,呆呆的問道:“老伯,此話怎講?”
老頭不緊不慢地說:“老漢這幾日丟了生意,家中無錢買米,肚中饑得慌,這肚中一饑,頭就發暈,頭一發暈,有些事自然就記不太清了。小哥若是隨便打發幾文錢,我這頭立刻就不暈了。”
楊雲這才明白,磨了半天嘴皮子,原來是要錢。趕緊從懷中掏出一把銅子,塞給老漢,“老伯,現在請帶我去找林畫師吧!”
老頭不緊不慢的將銅子放入懷中,“小哥真是豪氣,老漢謝謝你了。可惜老漢我從來不認識什麽林畫師。”
楊雲聽的火起,正欲發作,猛的想起林畫師是個酒鬼,忍著怒火問:“那左右可有一個好酒的林姓老漢?”
老頭恍然大悟,“小哥原來是要尋林花子,這個好找,整個樹枝胡同也就他能喝得起酒了。”老頭指了指胡同裏,“喏,過去第三間就是林花子家了。”
原來樹枝胡同無人知曉畫師是什麽意思,以訛傳訛,林畫師變成了林花子。
楊雲辭別了老漢,摸到林畫師家門口,輕輕一推,一股酒氣迎麵襲來,看看屋內,一個須發皆白的老頭正直挺挺地攤在地上扯鼾。再看那老頭,蓬首垢麵,涎水橫流,身上衣衫已不辨黑白。若不是牆上掛著幾張筆法雄奇的山水寫意畫,這形象怎麽也和宮廷畫師聯係不起來。
楊雲唿他不醒,近前推了推,老頭翻了個身,依然鼾聲如雷。楊雲無法,隻得拍開酒封,在他鼻下晃了晃。老頭猛的坐起,眼還未張開,抱過酒甕先飲了一大口。
酒一入喉,一張橘皮老臉慢慢舒展開來,漸漸有了些人氣,朦朧著眼問道:“你是何人?緣何送酒於我?”
楊雲見他那雞爪手顫顫巍巍得的,人又有些癔症,胸中大失所望,奈何已經來了,死馬當成活馬醫,隻得和盤托出,央老頭為他畫畫。
老頭正愁近日的酒錢還沒有著落,見楊雲攜美酒而來,更有銀子可賺,心頭狂喜,滿口子答應了。
第二天,老頭果然如約而至,楊雲一邊賣酸梅湯,老頭在一旁揮毫潑墨。再看那林畫師,畫筆一握,人也清爽了不少,完全不似昨日那般瘋瘋癲癲。
不多時,畫已完成,楊雲接過一看,嘴裏大唿了聲好。
隻見一尺見方的紙上,寥寥數筆,就將柳樹、旗幌、大缸、桌凳和排隊買湯者勾畫得活靈活現。尤其是楊雲,一攏長衣,玄紋雲袖,正笑吟吟地為顧客端上酸梅湯,躍然紙上。好一個丹青聖手,妙筆生花。
楊雲又央老頭在左邊的留白處寫下設計好的廣告語。老頭提起七寸狼毫,筆走龍蛇,寫下:秘法熬製酸梅湯,酸甜可口,生津解渴,降暑消食,就在鼓樓南側大柳樹下,歡迎各位前來品嚐。
楊雲看後擊掌叫好,又封了三兩銀子的謝儀,請他吃了一盞酸梅湯,老頭笑嗬嗬的走了。
迴到家中,楊雲又開始發愁了。林畫師的廣告是畫的不錯,可就此一張,也是花費不菲,招貼廣告一定要貼夠一定數量才有效果,此時又沒有複印機,全讓林畫師來畫,財力又無法承受,不由的抓耳撓腮。
風義山見楊雲坐立不安,茶飯不思,關切的問道:“楊賢侄何事煩惱?”。楊雲將心中煩惱如此如此,這般這般一一告知。
風義山聽後朗聲大笑,楊雲一臉疑惑,“風大伯為何發笑?”。
風義山收起笑聲,說道:“此事甚為簡單,楊賢弟大可不必為此煩惱。”
楊雲聽後趕緊躬身下拜,雙手作揖,請風義山支招。
風義山不緊不慢地說:“我有幾個開書局的朋友,經常雕版印刷一些書籍,將你這幅畫拿去雕版,即可反複拓印。不用費工費時一幅幅畫,亦可省卻大筆銀兩。”
楊雲聽罷,恍然大悟。自己依賴現代科技久了,完全是現代人思維,要複製字紙圖畫,首先想到的就是複印機和打印機,殊不知在這些技術發明之前,世人用還是傳統印刷術。這印刷術自唐朝發明,到了明朝已經進入全勝時期,雕版印刷已經可以進行彩色套印了。
當下,楊雲和風義山經書局的朋友引見,來到了一間印書坊,談妥了價錢,約定第二天下午取貨。
次日,楊雲來到印書坊,首次印刷的一千張廣告效果很好,和原畫幾乎沒有區別,心中滿意萬分。
結清印費,迴到家中,央依然舅母打了一桶漿糊,和風雷一起去貼廣告。
貼廣告在現代是門技術活,因為害怕城管圍追堵截,多趁夜半無人之際偷偷張貼。而明朝時沒有城管,自然不用害怕。
為了讓廣告達到最佳效果,楊雲決定選擇一些人流量大的地方進行張貼。兩人走遍了北京城的茶樓酒鋪、客棧錢莊,卻一張廣告都沒貼上。原來古人迷信,店鋪家中除了掛著字畫,沒有見過廣告海報這種東西,往人家牆壁和門上貼這麽個東西,他們還以為是符咒之類的什麽東西,自然不會答應。二人不得不掃興而歸。
又過了一天,楊雲想了個新招,特意留下一缸酸梅湯沒賣。做完生意早早駕著車在北京城開始溜達,每路過一家商鋪酒樓就下車先請掌櫃店夥免費品嚐酸梅湯。大家嚐過之後都是讚不絕口,楊雲便趁此機會訴說酸梅湯如何之好,但奈何知道的人不多,希望借此寶地貼上一張廣告畫以做宣傳,並承諾以後店裏的夥計和掌櫃去喝酸梅湯一律免費。
大家見他確實是個生意人,而且還有免費的酸梅湯可喝,無不欣然同意。偶爾有幾個不眼睛長在頭頂難說話的人,楊雲也不惱,微笑著作揖告辭。一圈轉下來,該貼的地方都已貼上。又來到各個城門口,施舍了守城兵勇百十文錢,在官府張貼的布告文書旁邊又貼上了廣告畫。
那時的人們沒有見過廣告,乍一看到,覺得很新鮮,街頭巷尾大家都在議論這“酸甜可口,生津解渴,降暑消食”的酸梅湯。上至古稀老叟,下至黃口小兒都將這句話當成歌謠在念,廣告效果可想而知。
果然,第二日開始,銷量就出現了井噴,盡管楊雲有所準備,十缸酸梅湯還是飛快售罄。接下來幾天,日日如此,直把人忙得四腳朝天。
每天看到大量顧客因為來晚了,沒有買到酸梅湯,楊雲心裏很難受,倒不是為顧客難受,這流失的可都是錢啊,楊雲準備擴大經營。
第二天,楊雲早早做了準備,熬好五缸酸梅湯。吸取了昨天的教訓,早上行人不多,不用去那麽早,直到巳時才裝車出發。
來到大柳樹下,楊雲嚇了一跳,等候的顧客已有百人之眾。看到楊雲的馬車過來,紛紛圍過來喊道:“楊家小哥,怎麽這個時辰才來?還以為你今天不做生意了。趕緊趕緊,給我來一盞酸梅湯。”
楊雲陪著笑,手忙腳亂的卸下桌凳大缸,開始售賣。今天來喝酸梅湯的人,除了昨天的老顧客外,還有更多的是慕名而來,甚至還有人手持甕、壇前來,一次買上滿滿一壇,帶迴去和家人一起品嚐。有了這些大客戶,雖然酸梅湯比昨天備的要多,但是賣得更快了,一個時辰就賣完了。
第三天,楊雲和風義山趕著馬車,剛出雞爪胡同,就被人攔下。一位貌似大戶管家的人掏出十兩銀子,也不言語,徑自卸下一缸酸梅湯,裝上跟來的馬車揚長而去,風楊二人頓時呆若木雞。要知道這一缸酸梅湯,算上缸也不過值六七錢銀子,如此的大手筆,非一般人家所能承受。
第四天,楊雲和風義山又增加了五口大缸,分兩次才將十口大缸運到鼓樓大街。雖是如此,還是不得不每人限購三盞,才能保證每位顧客都能買到酸梅湯。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直到第八天,人們的搶購狂潮才漸漸冷卻下來。
諸位看官須知,再好的東西天天喝,天天吃,人都會厭煩。相反,隔三差五來那麽一頓,才會感覺曆久彌新。如同戀人夫妻,兩人感情再好,若是每天每夜,時時刻刻黏在一起,就算對方潘安宋玉,西施貂蟬,也會感到膩歪。二人若是兩地分隔,長久未見,那一見麵,真可謂是**,一觸即發。
閑話少說,書歸正傳。
楊雲這酸梅湯也是如此,從第八天開始,每天便隻能賣出五缸了。
一來人們新鮮勁已經過去,古人也是很忙的,總不能天天花上半天功夫來排隊,就為了喝上一碗兩碗酸梅湯。
二來古代的信息傳播速度和渠道遠不能和現代相比,酸梅湯好喝,靠的是人們口口相傳,但是來此喝酸梅湯的人大多是販夫走卒,引車賣漿之流,酸梅湯好喝的信息隻是在這些人的圈子中傳播,每日來喝湯的就是這些人。所以銷量下降是情理中的事情。
盡管每天隻能賣出五缸酸梅湯,收入還是相當可觀。
古時不像現在有自來水,家裏用水隻能用缸存起來,隨用隨舀。楊雲買的就是這種裝水用的陶製大水缸,此缸能儲水一百多斤。就算每缸酸梅湯一百斤,盛湯小盞每盞可裝二兩,那麽一缸酸梅湯可盛五百盞,五文錢一盞,五百盞就是兩千五百文,折成銀子就是二兩半。而酸梅湯每缸成本不過五錢銀子,每缸淨賺二兩銀子,一天賣五缸一共則可掙十兩銀子。若是達官顯貴、巨商富賈家裏讓送湯上門,賞錢那就是二兩三兩的隨便給了。
短短十來天下來,楊雲也掙下百餘兩銀子。楊雲分出五十兩,交給風義山,算是仰仗他幫助的謝資。風義山推辭了一番,見楊雲確實是真心實意,推脫不掉,隻得笑納。柳依然見楊雲掙錢有方,在京城立住了腳跟,心裏高興,每日也是笑逐顏開。
這世上人,向來隻有嫌錢少的,從來沒有嫌錢多的,楊雲也是如此。
但是每日的銷量在這擺著,產品再好,隻有這麽多客戶。人們對酸梅湯的狂熱已經消退,開始進入理性消費階段,隔三差五來喝上一盞。楊雲每日便開始琢磨如何讓更多的消費者知他的產品,用商業術語來說就是市場拓展。
市場拓展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產品推廣,如何在明朝進行市場推廣?這是個問題。
若是在現代,隻要你有錢,產品推廣那是渠道多多。電視電台、網絡報紙,都可以做廣告,若是再冠名個什麽好聲音、達人秀,那銷量馬上就蹭蹭蹭往上串。可現在是明朝,上麵說的那些玩意還要再等幾百年後才會出現。既然這些都沒有,楊雲準備做最原始的廣告——招貼海報。
這日出攤後,楊雲收錢舀湯之餘就向前來喝酸梅湯的顧客打聽可有人認識畫工上乘的畫師,沒想到還真被他打聽著了。
東直門外樹枝胡同住著一個姓林的老頭,畫得一手好畫。林老頭原是宮廷畫師,據說先後給明神宗朱翊鈞、明熹宗朱由校畫過像。崇禎皇帝登基後,克勤克儉,將宮內畫師匠人一律驅逐出宮。林老頭沒料到他給皇上畫了一輩子畫,最後竟落個如此下場,不由得心灰意冷起來,如今蝸居在樹枝胡同的一間小房,每日隻是飲酒買醉,坐吃山空。
當天做完生意,楊雲即沽了一壇好酒,胡亂買了些下酒菜,又封了二兩銀子,獨自去了樹枝胡同。
物以類聚,人人以群分。樹枝胡同可跟雞爪胡同不一樣,雞爪胡同住的住的都是些做生意的買賣人,雖然明朝經商者社會地位並不高,但無商不活,戶戶都還算家境殷實。而樹枝胡同住的則是些花子乞丐,賣藝雜耍之人,擱現在來說就是貧民窟,環境惡劣可想而知。
楊雲還未進胡同口,一股惡臭就迎麵撲來,仔細一看,兩個衣衫襤褸的漢子在胡同口大便,也不避人,隻得掩著鼻子加快腳步。
走了幾步,好不容易看見一個老頭,身上還算幹淨,楊雲過去打了個躬,說道:“老伯,你好。”
老頭看了他一眼,“這位小哥恁客氣,有甚事?”
“跟老伯打聽個人,附近可有一位姓林的畫師在此居住?”
老頭笑嗬嗬地說:“小哥,你算是找對人了,老漢我在這樹枝胡同住了一輩子,整條胡同沒有我不認識的人。”
楊雲心裏一喜,趕緊說道:“還請老伯指點一二。”
老頭嘿嘿一笑,“好說,好說。不過老漢我今日頭暈的很,頭一發暈,有些事情就記不太清了。公子要是打聽人,還要等俺老漢頭不暈了再來。”
楊雲聽的莫名其妙,疑惑的問道:“不知老伯這頭暈何時才能好?”
“這可不好說,短了一頓飯功夫就能好,長了說不定就好不了了,直接就暈死了。”
楊雲看出老頭在捉弄他,也不好發作,隻得說道:“老伯,你知道便知道,不知道便罷了,為何拿我消遣?”
老頭又是嘿嘿一笑,“其實我這頭暈的毛病,治起來也簡單,不消尋外人,小哥你就能治好。”
楊雲更是一頭霧水,呆呆的問道:“老伯,此話怎講?”
老頭不緊不慢地說:“老漢這幾日丟了生意,家中無錢買米,肚中饑得慌,這肚中一饑,頭就發暈,頭一發暈,有些事自然就記不太清了。小哥若是隨便打發幾文錢,我這頭立刻就不暈了。”
楊雲這才明白,磨了半天嘴皮子,原來是要錢。趕緊從懷中掏出一把銅子,塞給老漢,“老伯,現在請帶我去找林畫師吧!”
老頭不緊不慢的將銅子放入懷中,“小哥真是豪氣,老漢謝謝你了。可惜老漢我從來不認識什麽林畫師。”
楊雲聽的火起,正欲發作,猛的想起林畫師是個酒鬼,忍著怒火問:“那左右可有一個好酒的林姓老漢?”
老頭恍然大悟,“小哥原來是要尋林花子,這個好找,整個樹枝胡同也就他能喝得起酒了。”老頭指了指胡同裏,“喏,過去第三間就是林花子家了。”
原來樹枝胡同無人知曉畫師是什麽意思,以訛傳訛,林畫師變成了林花子。
楊雲辭別了老漢,摸到林畫師家門口,輕輕一推,一股酒氣迎麵襲來,看看屋內,一個須發皆白的老頭正直挺挺地攤在地上扯鼾。再看那老頭,蓬首垢麵,涎水橫流,身上衣衫已不辨黑白。若不是牆上掛著幾張筆法雄奇的山水寫意畫,這形象怎麽也和宮廷畫師聯係不起來。
楊雲唿他不醒,近前推了推,老頭翻了個身,依然鼾聲如雷。楊雲無法,隻得拍開酒封,在他鼻下晃了晃。老頭猛的坐起,眼還未張開,抱過酒甕先飲了一大口。
酒一入喉,一張橘皮老臉慢慢舒展開來,漸漸有了些人氣,朦朧著眼問道:“你是何人?緣何送酒於我?”
楊雲見他那雞爪手顫顫巍巍得的,人又有些癔症,胸中大失所望,奈何已經來了,死馬當成活馬醫,隻得和盤托出,央老頭為他畫畫。
老頭正愁近日的酒錢還沒有著落,見楊雲攜美酒而來,更有銀子可賺,心頭狂喜,滿口子答應了。
第二天,老頭果然如約而至,楊雲一邊賣酸梅湯,老頭在一旁揮毫潑墨。再看那林畫師,畫筆一握,人也清爽了不少,完全不似昨日那般瘋瘋癲癲。
不多時,畫已完成,楊雲接過一看,嘴裏大唿了聲好。
隻見一尺見方的紙上,寥寥數筆,就將柳樹、旗幌、大缸、桌凳和排隊買湯者勾畫得活靈活現。尤其是楊雲,一攏長衣,玄紋雲袖,正笑吟吟地為顧客端上酸梅湯,躍然紙上。好一個丹青聖手,妙筆生花。
楊雲又央老頭在左邊的留白處寫下設計好的廣告語。老頭提起七寸狼毫,筆走龍蛇,寫下:秘法熬製酸梅湯,酸甜可口,生津解渴,降暑消食,就在鼓樓南側大柳樹下,歡迎各位前來品嚐。
楊雲看後擊掌叫好,又封了三兩銀子的謝儀,請他吃了一盞酸梅湯,老頭笑嗬嗬的走了。
迴到家中,楊雲又開始發愁了。林畫師的廣告是畫的不錯,可就此一張,也是花費不菲,招貼廣告一定要貼夠一定數量才有效果,此時又沒有複印機,全讓林畫師來畫,財力又無法承受,不由的抓耳撓腮。
風義山見楊雲坐立不安,茶飯不思,關切的問道:“楊賢侄何事煩惱?”。楊雲將心中煩惱如此如此,這般這般一一告知。
風義山聽後朗聲大笑,楊雲一臉疑惑,“風大伯為何發笑?”。
風義山收起笑聲,說道:“此事甚為簡單,楊賢弟大可不必為此煩惱。”
楊雲聽後趕緊躬身下拜,雙手作揖,請風義山支招。
風義山不緊不慢地說:“我有幾個開書局的朋友,經常雕版印刷一些書籍,將你這幅畫拿去雕版,即可反複拓印。不用費工費時一幅幅畫,亦可省卻大筆銀兩。”
楊雲聽罷,恍然大悟。自己依賴現代科技久了,完全是現代人思維,要複製字紙圖畫,首先想到的就是複印機和打印機,殊不知在這些技術發明之前,世人用還是傳統印刷術。這印刷術自唐朝發明,到了明朝已經進入全勝時期,雕版印刷已經可以進行彩色套印了。
當下,楊雲和風義山經書局的朋友引見,來到了一間印書坊,談妥了價錢,約定第二天下午取貨。
次日,楊雲來到印書坊,首次印刷的一千張廣告效果很好,和原畫幾乎沒有區別,心中滿意萬分。
結清印費,迴到家中,央依然舅母打了一桶漿糊,和風雷一起去貼廣告。
貼廣告在現代是門技術活,因為害怕城管圍追堵截,多趁夜半無人之際偷偷張貼。而明朝時沒有城管,自然不用害怕。
為了讓廣告達到最佳效果,楊雲決定選擇一些人流量大的地方進行張貼。兩人走遍了北京城的茶樓酒鋪、客棧錢莊,卻一張廣告都沒貼上。原來古人迷信,店鋪家中除了掛著字畫,沒有見過廣告海報這種東西,往人家牆壁和門上貼這麽個東西,他們還以為是符咒之類的什麽東西,自然不會答應。二人不得不掃興而歸。
又過了一天,楊雲想了個新招,特意留下一缸酸梅湯沒賣。做完生意早早駕著車在北京城開始溜達,每路過一家商鋪酒樓就下車先請掌櫃店夥免費品嚐酸梅湯。大家嚐過之後都是讚不絕口,楊雲便趁此機會訴說酸梅湯如何之好,但奈何知道的人不多,希望借此寶地貼上一張廣告畫以做宣傳,並承諾以後店裏的夥計和掌櫃去喝酸梅湯一律免費。
大家見他確實是個生意人,而且還有免費的酸梅湯可喝,無不欣然同意。偶爾有幾個不眼睛長在頭頂難說話的人,楊雲也不惱,微笑著作揖告辭。一圈轉下來,該貼的地方都已貼上。又來到各個城門口,施舍了守城兵勇百十文錢,在官府張貼的布告文書旁邊又貼上了廣告畫。
那時的人們沒有見過廣告,乍一看到,覺得很新鮮,街頭巷尾大家都在議論這“酸甜可口,生津解渴,降暑消食”的酸梅湯。上至古稀老叟,下至黃口小兒都將這句話當成歌謠在念,廣告效果可想而知。
果然,第二日開始,銷量就出現了井噴,盡管楊雲有所準備,十缸酸梅湯還是飛快售罄。接下來幾天,日日如此,直把人忙得四腳朝天。
每天看到大量顧客因為來晚了,沒有買到酸梅湯,楊雲心裏很難受,倒不是為顧客難受,這流失的可都是錢啊,楊雲準備擴大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