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李承乾這話,眾人也是一驚,尤其是長孫衝,神情更是一緊……


    不過再一琢磨,李承乾說的是不滿意,倒不是不同意,眾人也就鬆了口氣。


    李承乾倒也不在意這些,繼續說道:“我大明這些年,一直在大力發展商業和工業,你們是不是忘了,我大明的農業和畜牧業這些年的進展卻是極其緩慢?


    很顯然,諸位都吃到了工業的紅利,所以大力興商,重工。


    卻在不知不覺間,忽略了農業、畜牧業、以及教育業。


    這合適麽?


    興商重工不是為了打壓農業和教育。


    若是如此,和大唐有何區別?


    如今的大明就像一個木桶,而農業、工業、教育、商業、畜牧業等等,都是這個木桶上的一塊木板。


    而這個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的不是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塊。


    這也是大唐如今的困境,怎麽,難道我們也要效仿大唐不成?”


    這兩年,大明雖然在農業和畜牧業上也有所投入,但總的來說,還是遠遠不夠的。


    如今的大明,與其說過分依賴大唐這個最大的下遊市場,還不如說,太過於依賴商業模式了。


    當然,這和大明的國情也脫不開關係。


    而群臣聞言,也是點了點頭,李承乾說的東西,通俗易懂,對他們來說,理解起來倒不是多大個問題。


    “殿下所言甚是,農業和畜牧業的確需要得到重視。”普西偌點了點頭,說道,“之前微臣也想過,要不要趁著枯水期的時候,清理河道。


    這對農業和畜牧業也都算一個助力,隻是如此的話,所耗費的國帑怕是不在少數。”


    “無妨。”李承乾聞言,大手一揮道,“既然愛卿有此想法,那就去做,至於說耗費國帑,哼,賺錢的目的,本就是用來花的!


    怎的,存放在庫房中還能下崽不成?


    隻要是利國利民的政策,本王豈會吝嗇?


    而且,此番清理河道,清理出來的泥沙可以直接用於工部正在主持修建的馳道,說起來,這時候清理河道才是最好的選擇。


    對了,工部也準備一番,著手修建一條德陽直達長安的馳道,這個工程倒是不用著急,慢點修就是,嗯,具體的交代明日本王再與伊尚書細說。”


    “微臣領命。”伊原錫早就知曉這事兒,當即也就躬身領命。


    李承乾繼續說道:“本王之所以說這些,並不是說大力發展工商業不對,而是一個健康的國家,在各方麵都應該是均衡的。


    若是有一處短板,就容易被人抓住機會,攻破我們這塊短板。


    如今的大唐,就是我們的前車之鑒。”


    一聽李承乾這麽說,眾人立馬躬身道:“殿下所言甚是。”


    李承乾繼續說道:“還有一個問題,我大明如今雖然立國了,但說起來,我大明至今連本國的貨幣都沒有。


    不管是民間的買賣,還是官方的交易,除了最原始的以物換物以外,更多的時候,我們還是用著大唐的銅錢。


    這對我大明的商業發展來說,本身就是一個劣勢。


    也就是如今長安的那些老狐狸還沒意識到掌控貨幣的恐怖之處,若是讓他們意識到了,我大明的工商業在一夕之間,就有崩塌的可能。”


    對於這一點兒,李承乾也是琢磨了很久。


    “可我大明缺少銅礦。”這會兒,就連伊原錫都搖了搖頭。


    他主工部,大明有多少礦產,他比誰都清楚。


    李承乾卻是搖了搖頭,道:“為什麽一定就要銅礦呢?難道說,大唐用銅錢,我們就也要用銅錢?荒謬!


    貨幣的本質是用來流通交易,是為了方便百姓的!


    其實是什麽不重要,銅錢也好,鐵錢也罷,哪怕是用紙錢也不是不可以。


    重要的是大家認可!


    如今大家認可銅錢的價值,那是因為銅錢產量低,相同的,銅錢本身也相對保值。


    說到底,是大家都認可,也信任銅錢。


    換句話說,我們要是能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和信任,就是印刷紙錢也不是不行。”


    聽李承乾這麽一說,眾人都愣了一下,這殿下該不會是真的想印製紙錢吧?


    一瞬間,眾人都有些不敢置信。


    李承乾見他們這反應,倒也沒有意外,畢竟世界上最早的紙鈔還是宋朝才出現的交子。


    就這,都是幾百年後的事情了。


    李承乾這會兒提出紙錢的概念,還是太過於超前了。


    “貨幣的本身的價值,終究還是取決於老百姓的信任。”李承乾說道,“當然,如果我們直接推出紙幣,還是會有不小的阻力。


    但不是說沒有辦法。


    如今我大明各家商號隨著長明物流必將遍布天下。


    在此時,我大明眾多商號若是聯名推出一批紙質代金券,想必還是能得到認可的。


    而且,紙幣本身就具有它本身的優勢,比如便於攜帶。


    就好比大唐那些商賈想來我大明采買,每次都得大車小車的拉上不少的銅錢。


    一來耗費不少,二來也平添了許多風險。


    若是紙幣,那這個問題就好解決多了。


    當然,想要讓我們的紙幣得到天下人的認可也沒那麽容易就是。”


    “殿下,推行紙幣不難。”契苾何力說道,“可如何防偽才是重中之重,據微臣所知,大唐的銅錢都有不少是民間私造的。


    就連大唐朝廷都難以杜絕這個情況。


    更何況紙幣?


    而且,紙幣成本太低了,若是今後我大明缺錢,瘋狂印製紙幣,那必定會引發動蕩!”


    這玩意兒對於大明來說,真就是無本買賣,誰人還不知大明盛產紙張啊?


    其餘人聞言,也是點了點頭,這才是他們擔心的。


    “這些本王也思量過。”為了推行紙幣,李承乾可是做足了準備的,當初推動長明物流就是為了給推行紙幣做的最後一次鋪墊。


    這會兒,聽眾人這麽說,李承乾也就講解道,“關於防偽的事兒,你們倒是不用擔心,這一點兒本王已經有了安排。


    至於說如何防止紙幣失控,本王也有思量。


    目前而言來說,最好的方法自然是金本位。


    通俗點兒說,就是以我們現存的金銀銅錢的量,來發行紙幣。


    超過一定比例,禁止發行紙幣,以此來確保紙幣的價值。


    同時,戶部再以大明的名義,開辦一家銀號,姑且稱之大明銀號。


    此銀號可以任何時候將紙幣兌換成金銀銅錢。


    同時,銀號開房存取、借貸功能。


    每個人都能通過個人信用及其資產抵押,從銀號拆借資金。”


    “這不是放印子錢嗎?”長孫衝聞言就是一愣。


    在大唐,那是隻有黑了心的家夥才會幹這種缺德勾當的。


    “不,完全不一樣。”李承乾擺了擺手,道,“大明銀號可不是那些放印子錢可比的?放印子錢的是為了牟利,而大明銀號的拆借是為了幫助商賈和百姓度過一時的難關。


    所收取的利息雖未商定,但年利怎麽也不會超過本金的一成。


    相反,若是商賈和百姓將錢存入大明銀號,大明銀號也會按照每年給其結算利息。”


    一年一成利?


    眾人一聽,倒也點了點頭,這個一成利真不多,尤其是在這個以日計算利息的時代,這個利息真的很良心了!


    這一日,李承乾和大明的這些官員足足商議了一整天。


    而也是從這一天開始,大明開始進入了真正的飛速發展!


    ……


    ……


    ……


    光陰似箭,時光荏苒。


    一晃就是貞觀十一年了。


    在過去的三年時間裏,大明王廷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


    自從當初那次小朝會之後,大明王廷確定了自己的發展基調。


    以工業、農業、商業、教育業和畜牧業等為主大力發展己身。


    同時經略西域和吐蕃。


    在過去的三年時間裏,大明王廷的商隊幾乎遍布西域諸國,不敢說百分百能掌控西域諸國的市場,但是掌握一半的西域商業秩序,還是勉強能做到的。


    同時,大明王廷暗中還扶持了龜茲、高昌等國。


    這也使得,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裏,這些得到大明王廷特別扶持的國家日益強盛,並且漸漸有了吞並周遭各國的狼子野心。


    隻是因為大明在側,他們一直不敢貿然行動。


    至於被大明侵占的市場份額,嗬嗬,他們還真沒在意。


    而大明的商鋪,也在過去的三年真正的做到了遍布天下,據不完全統計,如今由大明戶部所直接或間接掌控隸屬於大明朝廷的商鋪,已經有數千家之多。


    其足跡遍布大唐和西域,最遠的,據說都已經開到了大食國!


    而大明眾多商鋪推行的代金券,在經過了市場上一年的探索和摸索之後,大明銀號也終於正式推出了蓄謀已久的紙幣。


    雖然如今才推行了半年,認可度和接受程度還不算高,但所有人都知道,這終究隻是時間問題。


    沒辦法,與其說大明是用信譽和積攢的黃金白銀來為其背書,還不如說是大明在用數以千計的店鋪為其背書。


    因為在大明推行了紙幣以後,大明係的所有商鋪拒絕金銀銅錢結算,而唯一接收金銀銅錢的隻有大明銀號。


    除此之外,工部在過去的三年也是在大量的修建基礎工程,沒辦法,那個後世而來的家夥,真就繼承了他那個年代基建狂魔的特征。


    不過縱使如此,大明境內的馳道也就修了七成不到。


    當然,德陽到長安的馳道修得更慢……


    再說教育和醫療。


    大明學堂和大明醫院在過去幾年,已經遍布了整個大明!


    尤其是大明醫院,這幾年的大明醫院真可謂是聲名遠播,不少周邊各國的達官貴人都會來大明就醫。


    這也使得大明又多了一張名片。


    當然,大明的教育就要稍微差一些了,不過這也是沒有法子的事,教育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就能看到成效。


    至於吐蕃,吐蕃這幾年的日子可就不好過了,自從李承乾采納了長孫衝的意見,提早加大了對蘇毗的扶持,吐蕃的日子就難熬了。


    按照一個月前的消息來看,這兩個國家在過去長達三年的互相攻伐之中,都是元氣大傷。


    總的來說,在過去的三年時間裏,大明得到了平穩的發展時間。


    雖然長安那邊屢屢出招,但大明這邊也都有驚無險的應對了下來。


    而大唐,其實這三年也沒閑著。


    自從戴冑在貞觀八年病逝以後,主政大唐戶部的溫彥博,就和房玄齡兩人沆瀣一氣了。


    這倆家夥,處處針對大明的貨物,在一定的程度上,還是對大明的商業起到了一定打擊的。


    當然,這兩個家夥也不單單隻是做了這個,這幾年,在他們兩人和段綸等人的配合下,的確是大力的發展了大唐的工業,不敢說超越了大明,但的確是做出了不少成績。


    而房玄齡這些家夥也的確是一群善於學習的人,當他們發現了大明銀號的好處之後,當即就在大唐複刻了一個大唐銀號。


    要不怎麽說這些人臉皮厚呢,一邊模仿著別人的方式,還一邊派人去日月山取經。


    而他們在琢磨著如何強大大唐的時候,李二卻是開始了另辟蹊徑。


    是的,這個家夥終究還是目光盯在了東南亞上麵。


    可這幾年派了不少人去那邊打聽情況,雖然每一個消息幾乎都能讓他激動不已,但每一個消息傳迴來的時候,都會附帶著瘴氣二字。


    這就讓他很無奈。


    無法破除瘴氣,他縱使知道那邊有金山銀山,他也無法施為。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貞觀十一年,七月。


    一個噩耗從大安宮傳了出來。


    太上皇——李淵,駕崩了!


    這一下子,不管是房玄齡、還是魏征等人,都慌了!


    他們知道,動亂將至!


    當然,他們不知道,如果按照原本的曆史軌跡,李淵在貞觀九年就該死了。


    但某個自認為還沒做好準備的家夥,愣是在過去的幾年,時常安排大明醫院的大夫,悄悄來為李淵把脈開藥,這才將其拖到了今天……


    可人上了年紀,閻王爺也點了卯,該死還是得死,神仙都救不了……


    然而,隨著李淵的死,這天下終究是要不太平了……


    說句難聽的,這幾年的天下太平,還真就多虧了那個蝸居在大安宮的老家夥還勉強的硬挺著。


    而李淵的死,也如風一般,傳遍了整個天下。


    一時間,不知道多少人搬好了板凳,準備坐看這場絕對會引起天下動蕩的巨大風波。


    也有不少人把目光投向了西北,他們也想看看,西北的那些家夥,到底會做何打算。


    說到底,他們也好奇啊。


    這兩天從新琢磨了一下後續劇情的走向,應該明後天開始爆更了。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貞觀無太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赴醉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赴醉人並收藏貞觀無太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