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著胸口的一股熱氣,一定可以捭闔天下,出人頭地。天下?何處不可以成為天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再曠世絕代的英雄也不是這世間唯一一朵花,成開敗謝,時候到了,自然有新花頂替。
好男兒都以為,自己與眾不同,命裏帶著的福祿壽,格外要比別人重。可是,所有的壯誌雄心都在時光中消磨成灰燼,才不得不認識到,或許我,不過,是一個尋常人;然後,想起那些昏黃如豆的燈光,溫熱的湯水,母親溫暖的手,絮絮的叮嚀;妻子清亮的眼眸,纖瘦的身影。思念如雪紛紛落下,想知道,她們在家怎樣?
那些賴以生存的溫暖存在,曾經覺得是那麽的無足輕重。從沒有像現在一樣,對悠閑恬靜的田園生活有無盡的向往與渴望。步履蹣跚地蹀行在古道上,遙看日影銜山。落日也知道迴家,那麽人呢?
為什麽總要等失落了,才拾起尋常的好?年輕人,不出去經曆一番,又怎麽能甘心平淡終老?人心的貪婪,或者說追求,如同空闊的海,無法滿足。
古道,西風,瘦馬。曾為情重負情濃,而今才知相思重。經曆越久,想的越多。人和馬,都載不動如山如海的鄉愁。
夕陽西下。斷送得一生憔悴,隻消得幾個黃昏?
斷腸人在天涯。原來,翻雲覆雨的痛苦,到最後也不過是心底輕輕一聲碎裂。腸已斷,人依舊,在天涯。
馬致遠的一曲小令,短短28字,不著一“秋”,卻寫盡深秋荒涼蕭瑟的肅殺景象,不用一“思”,卻將遊子濃重的鄉愁與憂思寫得淋漓盡致。正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曆來被推崇為描寫自然的佳作,堪稱“秋思之祖”《中原音韻》)。
有人說馬致遠是一種情調。在中國,馬致遠並非代表簡單某個古代詩人的名號,而是混同於那首名叫《天淨沙·秋思》的小令,成就了一種蕭瑟、蒼涼的意境——馬致遠意境。
馬致遠就是枯藤,馬致遠就是老樹,馬致遠就是昏鴉;而背景則是小橋,流水,人家。當然,馬致遠也是古道,馬致遠也是西風,馬致遠也是瘦馬……
當夕陽西下,馬致遠還是那個遠在天涯的斷腸人。但天涯又何嚐不是馬致遠?還有夕陽?
在暮色蒼茫中,那個騎著瘦馬,遠離家鄉漂泊的人身上,凝聚著典型的中國落魄文人氣質——潦倒失意,惆悵無奈,鬢先秋,淚空流,等待江山都老,頹唐帶愁歸……
這樣一幅年代久遠,畫在那種宣或絹
上的水墨國畫,具有天然的頹廢之美,很適合騷客、雅士,乃至達官貴人的口味。
時至今日,馬致遠依然是秋風肅殺,黃塵漫漫,紅日西沉時那條天涯歸路。大多數中國人都想去站一站,使疲憊無羈的靈魂稍稍休憩……
《天淨沙·秋思》這樣的小令,更像一個樸實動人的神話,不是可以憑苦吟能夠得到的。即使在馬致遠身上,也應該是個神話,可遇不可求,好像某一夜漫天繁星流落時,當時有一個仰望天幕的人,有幸沾染了整個衣襟的光輝,搖擺震顫,不可言說。然後,終於有一天,這個心旌搖曳的人,能夠慢慢講述起自己那一刻的驚豔。
《天淨沙·秋思》,它像是上天感觸蒼生哀苦,所以借馬致遠這個人說出來,慰籍離人。馬致遠之後,秋思這盞離愁之酒,漸漸馥鬱成斷腸之毒,有絕世的香濃,可惜飲一口,會斷腸。
我由《天淨沙·秋思》想到《漢宮秋》,都是馬致遠的作品,這個元朝“曲狀元”寫的名劇。
王嬙奉了君命,抖擻精神全副鑾駕地出塞和親,也不過是個離鄉別井的女子,著了濃妝、豔服,環佩琳琅,上戲台,唱一場昭君出塞。人生如戲。皇上、閼氏、單於,說到底都是戲子,都隻是人生的一個過場。眼看得身姿婀娜,耳聽得青史流芳,即使是一出大戲,依然躲不過台上空落落,台下各自傷。
纖弱的昭君上了馬,往胡地行進。風撩著鬢發,割麵地疼;懷抱琵琶作胡笳,《十八拍》悲歌不絕;大雁聞聲墜落,不知是因為她的美貌,還是彌漫的哀傷?
華服下,是單薄纖弱的身軀,她無法忘卻自己的漢宮歲月。一個又一個秋天過去了,她倚宮門,夢承恩。君王不至。一切,隻是因為當初倨傲,沒有給那個可鄙的毛延壽一點賄賂。
她不後悔。紅顏絕色,本應是這世間奪目的一抹,為什麽要以黃金來玷汙,她不屑。
看見樹葉飄落,曾經的如玉碧綠,轉為枯黃。她笑,不知道自己還能挨幾年?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歎今生,誰舍誰收?
後來,遠方的唿韓邪單於來求親,她決意出塞。從此以後兩國的安寧係於她一身,像唐人感慨的: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
忘不掉,大殿上初見他的第一麵。那個端坐在龍庭的人,是她魂牽夢縈的君王。
這個男人一樣看她看得癡了。她笑,像秋風一樣蕭瑟。人生,是這樣荒涼。誰料得到他和她之間的初見,就是收稍。
陛下,斬了毛延壽又如何?我們,迴不去了。漢宮苑,她冷凝地站住,把這幾年積累的幽怨傾覆出來,倒於他身上。曾經她是屬於他的人,他卻親手賜給了別人。現在,她就站在他麵前,咫尺天涯的距離。再愛,也不能夠接近。
漢家青史上,拙計是和親。他的決定醞釀的悲苦,必定要他親自承擔。
離去。最後一次迴眸這宮闕,和玉階上黯然佇立的男人。
天邊,漢宮月,冷浸浸,悲無聲。
縱然有車如流水馬如龍的隊伍隨駕,遠方還有唿韓邪的盛大迎接,可是,別故鄉,別故國,別故人,一騎紅塵妃子淚,怎樣的繁華如錦也掩不住,她靈魂裏蕩漾的蕭瑟。
豈能將玉貌,便擬淨沙塵。
極目黃沙,青史流芳的王昭君也隻是個斷腸人在天涯。
問世間、情為何物,隻教生死相許(一
夏日清晨,元好問順著驛館的曲曲小道去散步。這時候暑氣未出,天色尚帶著一點灰,眼見得一點點白起來。涼風和著路邊的青翠草木,吹得人心情暢快。
風裏有隱隱的香氣。愈走近,那風愈涼。他不由得緊趕幾步,朝前行去。走到路頭,看見遠遠的田田荷葉,碧綠成片,漲滿了整個荷塘。那風因得了水氣,才這樣的沁人心脾。荷塘間疏朗朗地開著蓮花。素來,讀書人都是愛蓮的,看到殘荷尚要感歎一句:“留得殘荷聽
雨聲。”何況這滿池的荷花,粉白紅潤,搖搖曳曳的,風情玉露,一切美得恰到好處。
他覺得心曠神怡。最叫他稱奇的是,這裏的荷花都是並蒂而開。微風中雙花脈脈嬌相向,似梁間燕子語雙雙,旖旎無限。耳聽得荷塘深處采蓮女的歌聲清亮嫵媚,唱道:“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這是南朝的樂府《江南曲》,本是文士以魚戲荷葉,隱喻魚水之歡,百姓不求深解,隻愛它詞風淺白生動,倒也流傳得廣。
旅途漫漫無聊,突然在此處聽到悅耳清歌,他一發來了興致,朝采蓮的人招招手,想上蓮舟。
他高聲喚——可有人願渡我一個?
看到一個書生模樣的人在荷塘邊,那些采蓮女哄得笑一聲,立刻散開去。劈劈啪啪,他隻看見船漿入水,擊碎水麵蓮影,碧波顫顫。不一時,滿荷塘的笑聲都隱沒了,顯然是人已躲到藕花深處。
麵對這突如其來的寂靜,元好問
愣住了。他是一時興起,沒想別的;別人的慌張,倒正映著自己行為唐突。他是個讀書識理的人,不由大窘。手腳正沒個著落處,一隻船從水麵慢慢渡來,船頭站著一位老者,叫道:少待,老漢的船這就來。
他鬆了一口氣,斂衣上船。
“這裏的蓮女,好像特別怕生似的。”元好問坐在船頭,半問半答地說。搖船的,是一個老人,漁家打扮,倒也精神。
“今年這裏,出了件奇事,女兒家的,不得不特別避諱些。”
“哦?什麽事?”元好問看著身邊嬌豔無倫的荷花,心情大好,趕著問。
“這塘裏溺死過人……”老漢感慨地說。看看客官的反應不大,又加重了語氣。“撈上來一男一女。年輕人!”
“哦!”這樣一來,元好問倒是有些驚奇了。水裏溺死人是常事,然而同時溺死一男一女,怕是有故事。
——是這樣嗎?豔陽初生的時候,元好問下了船,臨走時,將一副字留在漁家老漢手裏。
“這首詞,煩請老人家記熟了,請采蓮女代唱,聊表我對這一對癡情人的敬意,也不負這滿池並蒂蓮花。”
老漢笑了一笑:“相公請放心,你這首詞叫‘摸魚兒’,又名‘邁陂塘’,全詞116字,前闋六仄韻,後闋七仄韻,同韻相押。老漢字字在心,且唱一遍給你聽——”
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雙花脈脈嬌相向,隻是舊家兒女。天已許,甚不教、白頭生死鴛鴦浦?夕陽無語。算謝客煙中,湘妃江上,未是斷腸處。
香奩夢,好在靈芝瑞露。人間俯仰今古。海枯石爛情緣在,幽恨不埋黃土。相思樹,流年度,無端又被西風誤。蘭舟少住。怕載酒重來,紅衣半落,狼藉臥風雨。
唱到“蘭舟少住。怕載酒重來,紅衣半落,狼藉臥風雨。”老漢的歌聲已隱隱有蕭索之意,仿佛已經看到風吹雨打後落紅滿地的一片狼藉。
元好問大驚。這是他方才哀悼癡情人之死,有感而發,不料眼前這貌不驚人的老漢,竟然深深領會他的愁怨之意——老天尚憐癡兒女,這森嚴禮教,卻不知白白摧毀了多少人間美眷,良辰美景。
“失敬了!”他向老者一揖到底:“在下元裕之,請教老漢高姓大名……”
“不用了。”老漢搖手道:“我不過是心隨故國身似水的人罷了。失敬的人,應該是我。我見過多人感歎他們,卻沒有一個人像相公你想得
這麽誠摯深遠,這一雙兒女,相眠地下,聞得此詞,也該瞑目了。”說完,老漢的船蕩開去,漸行漸遠。裕之仍聽到他高聲吟著幾句——“天已許,甚不教、白頭生死鴛鴦浦?夕陽無語。算謝客煙中,湘妃江上,未是斷腸處。”
元裕之站在塘邊,看著滿池荷花,它們仿佛向他證明,這世道,人吃人時,一點痕跡不露。然而他,必須繼續在這樣無情的世間,緩慢慎重地行走,如同穿越無盡晝夜。
問世間、情為何物,隻教生死相許(二
問世間、情為何物,隻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迴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裏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元好問《雁丘詞》
“問世間、情為何物,隻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迴寒暑。”一雙雁的貞烈感動了一個詞人,一個詞人的感慨問住了我們所有人。
那時候他走到了並州。在路上,他遇到一個打雁的人。那人說:“我今早捕到一隻雁,已把它打死。另一隻本已逃出羅網,竟悲鳴不肯去,後來撞到地上自殺了。”
於是,他又想起了,在那個荷塘,那個老人對他說的故事。大名那個地方有一對相愛的男女,彼此有了很深的感情,卻不為雙方的家庭認同,百般哀求無效,就一起失蹤了。家人以為他們私奔,請官府代為尋找,卻杳無音訊。就在不久前,有采蓮踏藕的人,在水裏發現了他們的屍體,撈上來,服飾容貌尚可辨認。而這一年的夏天,兩人溺水的荷塘裏,突然一夜之間開滿了憂傷的並蒂蓮。
他於是有“問世間、情為何物,隻教生死相許?”的疑惑。若說這世間無情,為什麽先有人殉,再是雁死;若說這世間有情,為什麽劉蘭芝焦仲卿魂化鴛鴦哀鳴不已,韓憑何氏身化相思樹才能團聚,孟薑女哭倒了長城,看見的隻是累累白骨,有情人難成眷屬?
他懷著難言的感慨向獵人買了這兩隻死雁,把它們合葬在汾水岸邊,堆起石頭作標誌,稱之為“雁丘”,並寫了一首詞。和上一闋一樣,用的都是“摸魚兒”的詞牌,但是後來人更喜歡稱它為“雁丘詞”。
他站在那裏黯然神傷。大雁南飛,經過這裏,汾河進入黃河的入口處,漢武帝曾多次
來過這裏。依稀仍是《秋風辭》裏言及的橫汾路,當年簫鼓齊鳴唱棹歌,如今隻剩低矮的樹叢,黃昏時泛出漠漠荒煙。眼前望去正是楚辭“招魂”“山鬼”裏描繪的那股淒涼風味。
這一對雁兒生死愛情,連老天也會感到嫉妒。你不信嗎?你看那些燕子、麻雀死了,都變成了塵土,隻有這對大雁,萬古流芳,等待著詞客騷人,來到“雁丘”前,狂歌痛飲,紀念它們至死不渝的忠貞愛情。
問世間、情為何物,值得用生命去等待和交換?這個問題,不要問正在愛的人,他們意亂情迷,給不出清醒的答案;也不要問愛過了的人,他們不見得能給出答案。當愛消逝如飛雪時,剩下的隻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幹淨。
我們無人可問,也無人可答。每個答案都不會完全一樣。愛情是千古的疑難,是上蒼留給人最大的謎題。
老天爺未嚐不懂得嫉妒,因為它本身是寂寞的,黯然地俯視著蒼生。天與地,從被分開那一刻,隔得已經太遠,太長。
《雁丘詞》是元好問寫成於金章宗泰和五年,赴試途中。彼時他還是個弱冠少年,已經才氣如此高昂!
金元亂世,文人不是清高不仕就是平庸碌碌,所以詩詞不成氣韻,一貫湮沒在浩浩的水煙裏。此時獨出了個元好問,就像明朝那樣灰暗的年代裏,卻出了一個光彩照人的唐寅,是老天爺的補償。
元裕之是一個才氣品德俱高揚的人。他是當時的文壇泰鬥,多才多藝,論起來,比唐宋時的大多人都要出色。除了長於詩文、治政有聲之外,他還深於曆算、醫藥、書法、書畫鑒賞、佛道哲理等學問;他的朋友遍及當
好男兒都以為,自己與眾不同,命裏帶著的福祿壽,格外要比別人重。可是,所有的壯誌雄心都在時光中消磨成灰燼,才不得不認識到,或許我,不過,是一個尋常人;然後,想起那些昏黃如豆的燈光,溫熱的湯水,母親溫暖的手,絮絮的叮嚀;妻子清亮的眼眸,纖瘦的身影。思念如雪紛紛落下,想知道,她們在家怎樣?
那些賴以生存的溫暖存在,曾經覺得是那麽的無足輕重。從沒有像現在一樣,對悠閑恬靜的田園生活有無盡的向往與渴望。步履蹣跚地蹀行在古道上,遙看日影銜山。落日也知道迴家,那麽人呢?
為什麽總要等失落了,才拾起尋常的好?年輕人,不出去經曆一番,又怎麽能甘心平淡終老?人心的貪婪,或者說追求,如同空闊的海,無法滿足。
古道,西風,瘦馬。曾為情重負情濃,而今才知相思重。經曆越久,想的越多。人和馬,都載不動如山如海的鄉愁。
夕陽西下。斷送得一生憔悴,隻消得幾個黃昏?
斷腸人在天涯。原來,翻雲覆雨的痛苦,到最後也不過是心底輕輕一聲碎裂。腸已斷,人依舊,在天涯。
馬致遠的一曲小令,短短28字,不著一“秋”,卻寫盡深秋荒涼蕭瑟的肅殺景象,不用一“思”,卻將遊子濃重的鄉愁與憂思寫得淋漓盡致。正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曆來被推崇為描寫自然的佳作,堪稱“秋思之祖”《中原音韻》)。
有人說馬致遠是一種情調。在中國,馬致遠並非代表簡單某個古代詩人的名號,而是混同於那首名叫《天淨沙·秋思》的小令,成就了一種蕭瑟、蒼涼的意境——馬致遠意境。
馬致遠就是枯藤,馬致遠就是老樹,馬致遠就是昏鴉;而背景則是小橋,流水,人家。當然,馬致遠也是古道,馬致遠也是西風,馬致遠也是瘦馬……
當夕陽西下,馬致遠還是那個遠在天涯的斷腸人。但天涯又何嚐不是馬致遠?還有夕陽?
在暮色蒼茫中,那個騎著瘦馬,遠離家鄉漂泊的人身上,凝聚著典型的中國落魄文人氣質——潦倒失意,惆悵無奈,鬢先秋,淚空流,等待江山都老,頹唐帶愁歸……
這樣一幅年代久遠,畫在那種宣或絹
上的水墨國畫,具有天然的頹廢之美,很適合騷客、雅士,乃至達官貴人的口味。
時至今日,馬致遠依然是秋風肅殺,黃塵漫漫,紅日西沉時那條天涯歸路。大多數中國人都想去站一站,使疲憊無羈的靈魂稍稍休憩……
《天淨沙·秋思》這樣的小令,更像一個樸實動人的神話,不是可以憑苦吟能夠得到的。即使在馬致遠身上,也應該是個神話,可遇不可求,好像某一夜漫天繁星流落時,當時有一個仰望天幕的人,有幸沾染了整個衣襟的光輝,搖擺震顫,不可言說。然後,終於有一天,這個心旌搖曳的人,能夠慢慢講述起自己那一刻的驚豔。
《天淨沙·秋思》,它像是上天感觸蒼生哀苦,所以借馬致遠這個人說出來,慰籍離人。馬致遠之後,秋思這盞離愁之酒,漸漸馥鬱成斷腸之毒,有絕世的香濃,可惜飲一口,會斷腸。
我由《天淨沙·秋思》想到《漢宮秋》,都是馬致遠的作品,這個元朝“曲狀元”寫的名劇。
王嬙奉了君命,抖擻精神全副鑾駕地出塞和親,也不過是個離鄉別井的女子,著了濃妝、豔服,環佩琳琅,上戲台,唱一場昭君出塞。人生如戲。皇上、閼氏、單於,說到底都是戲子,都隻是人生的一個過場。眼看得身姿婀娜,耳聽得青史流芳,即使是一出大戲,依然躲不過台上空落落,台下各自傷。
纖弱的昭君上了馬,往胡地行進。風撩著鬢發,割麵地疼;懷抱琵琶作胡笳,《十八拍》悲歌不絕;大雁聞聲墜落,不知是因為她的美貌,還是彌漫的哀傷?
華服下,是單薄纖弱的身軀,她無法忘卻自己的漢宮歲月。一個又一個秋天過去了,她倚宮門,夢承恩。君王不至。一切,隻是因為當初倨傲,沒有給那個可鄙的毛延壽一點賄賂。
她不後悔。紅顏絕色,本應是這世間奪目的一抹,為什麽要以黃金來玷汙,她不屑。
看見樹葉飄落,曾經的如玉碧綠,轉為枯黃。她笑,不知道自己還能挨幾年?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歎今生,誰舍誰收?
後來,遠方的唿韓邪單於來求親,她決意出塞。從此以後兩國的安寧係於她一身,像唐人感慨的: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
忘不掉,大殿上初見他的第一麵。那個端坐在龍庭的人,是她魂牽夢縈的君王。
這個男人一樣看她看得癡了。她笑,像秋風一樣蕭瑟。人生,是這樣荒涼。誰料得到他和她之間的初見,就是收稍。
陛下,斬了毛延壽又如何?我們,迴不去了。漢宮苑,她冷凝地站住,把這幾年積累的幽怨傾覆出來,倒於他身上。曾經她是屬於他的人,他卻親手賜給了別人。現在,她就站在他麵前,咫尺天涯的距離。再愛,也不能夠接近。
漢家青史上,拙計是和親。他的決定醞釀的悲苦,必定要他親自承擔。
離去。最後一次迴眸這宮闕,和玉階上黯然佇立的男人。
天邊,漢宮月,冷浸浸,悲無聲。
縱然有車如流水馬如龍的隊伍隨駕,遠方還有唿韓邪的盛大迎接,可是,別故鄉,別故國,別故人,一騎紅塵妃子淚,怎樣的繁華如錦也掩不住,她靈魂裏蕩漾的蕭瑟。
豈能將玉貌,便擬淨沙塵。
極目黃沙,青史流芳的王昭君也隻是個斷腸人在天涯。
問世間、情為何物,隻教生死相許(一
夏日清晨,元好問順著驛館的曲曲小道去散步。這時候暑氣未出,天色尚帶著一點灰,眼見得一點點白起來。涼風和著路邊的青翠草木,吹得人心情暢快。
風裏有隱隱的香氣。愈走近,那風愈涼。他不由得緊趕幾步,朝前行去。走到路頭,看見遠遠的田田荷葉,碧綠成片,漲滿了整個荷塘。那風因得了水氣,才這樣的沁人心脾。荷塘間疏朗朗地開著蓮花。素來,讀書人都是愛蓮的,看到殘荷尚要感歎一句:“留得殘荷聽
雨聲。”何況這滿池的荷花,粉白紅潤,搖搖曳曳的,風情玉露,一切美得恰到好處。
他覺得心曠神怡。最叫他稱奇的是,這裏的荷花都是並蒂而開。微風中雙花脈脈嬌相向,似梁間燕子語雙雙,旖旎無限。耳聽得荷塘深處采蓮女的歌聲清亮嫵媚,唱道:“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這是南朝的樂府《江南曲》,本是文士以魚戲荷葉,隱喻魚水之歡,百姓不求深解,隻愛它詞風淺白生動,倒也流傳得廣。
旅途漫漫無聊,突然在此處聽到悅耳清歌,他一發來了興致,朝采蓮的人招招手,想上蓮舟。
他高聲喚——可有人願渡我一個?
看到一個書生模樣的人在荷塘邊,那些采蓮女哄得笑一聲,立刻散開去。劈劈啪啪,他隻看見船漿入水,擊碎水麵蓮影,碧波顫顫。不一時,滿荷塘的笑聲都隱沒了,顯然是人已躲到藕花深處。
麵對這突如其來的寂靜,元好問
愣住了。他是一時興起,沒想別的;別人的慌張,倒正映著自己行為唐突。他是個讀書識理的人,不由大窘。手腳正沒個著落處,一隻船從水麵慢慢渡來,船頭站著一位老者,叫道:少待,老漢的船這就來。
他鬆了一口氣,斂衣上船。
“這裏的蓮女,好像特別怕生似的。”元好問坐在船頭,半問半答地說。搖船的,是一個老人,漁家打扮,倒也精神。
“今年這裏,出了件奇事,女兒家的,不得不特別避諱些。”
“哦?什麽事?”元好問看著身邊嬌豔無倫的荷花,心情大好,趕著問。
“這塘裏溺死過人……”老漢感慨地說。看看客官的反應不大,又加重了語氣。“撈上來一男一女。年輕人!”
“哦!”這樣一來,元好問倒是有些驚奇了。水裏溺死人是常事,然而同時溺死一男一女,怕是有故事。
——是這樣嗎?豔陽初生的時候,元好問下了船,臨走時,將一副字留在漁家老漢手裏。
“這首詞,煩請老人家記熟了,請采蓮女代唱,聊表我對這一對癡情人的敬意,也不負這滿池並蒂蓮花。”
老漢笑了一笑:“相公請放心,你這首詞叫‘摸魚兒’,又名‘邁陂塘’,全詞116字,前闋六仄韻,後闋七仄韻,同韻相押。老漢字字在心,且唱一遍給你聽——”
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雙花脈脈嬌相向,隻是舊家兒女。天已許,甚不教、白頭生死鴛鴦浦?夕陽無語。算謝客煙中,湘妃江上,未是斷腸處。
香奩夢,好在靈芝瑞露。人間俯仰今古。海枯石爛情緣在,幽恨不埋黃土。相思樹,流年度,無端又被西風誤。蘭舟少住。怕載酒重來,紅衣半落,狼藉臥風雨。
唱到“蘭舟少住。怕載酒重來,紅衣半落,狼藉臥風雨。”老漢的歌聲已隱隱有蕭索之意,仿佛已經看到風吹雨打後落紅滿地的一片狼藉。
元好問大驚。這是他方才哀悼癡情人之死,有感而發,不料眼前這貌不驚人的老漢,竟然深深領會他的愁怨之意——老天尚憐癡兒女,這森嚴禮教,卻不知白白摧毀了多少人間美眷,良辰美景。
“失敬了!”他向老者一揖到底:“在下元裕之,請教老漢高姓大名……”
“不用了。”老漢搖手道:“我不過是心隨故國身似水的人罷了。失敬的人,應該是我。我見過多人感歎他們,卻沒有一個人像相公你想得
這麽誠摯深遠,這一雙兒女,相眠地下,聞得此詞,也該瞑目了。”說完,老漢的船蕩開去,漸行漸遠。裕之仍聽到他高聲吟著幾句——“天已許,甚不教、白頭生死鴛鴦浦?夕陽無語。算謝客煙中,湘妃江上,未是斷腸處。”
元裕之站在塘邊,看著滿池荷花,它們仿佛向他證明,這世道,人吃人時,一點痕跡不露。然而他,必須繼續在這樣無情的世間,緩慢慎重地行走,如同穿越無盡晝夜。
問世間、情為何物,隻教生死相許(二
問世間、情為何物,隻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迴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裏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元好問《雁丘詞》
“問世間、情為何物,隻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迴寒暑。”一雙雁的貞烈感動了一個詞人,一個詞人的感慨問住了我們所有人。
那時候他走到了並州。在路上,他遇到一個打雁的人。那人說:“我今早捕到一隻雁,已把它打死。另一隻本已逃出羅網,竟悲鳴不肯去,後來撞到地上自殺了。”
於是,他又想起了,在那個荷塘,那個老人對他說的故事。大名那個地方有一對相愛的男女,彼此有了很深的感情,卻不為雙方的家庭認同,百般哀求無效,就一起失蹤了。家人以為他們私奔,請官府代為尋找,卻杳無音訊。就在不久前,有采蓮踏藕的人,在水裏發現了他們的屍體,撈上來,服飾容貌尚可辨認。而這一年的夏天,兩人溺水的荷塘裏,突然一夜之間開滿了憂傷的並蒂蓮。
他於是有“問世間、情為何物,隻教生死相許?”的疑惑。若說這世間無情,為什麽先有人殉,再是雁死;若說這世間有情,為什麽劉蘭芝焦仲卿魂化鴛鴦哀鳴不已,韓憑何氏身化相思樹才能團聚,孟薑女哭倒了長城,看見的隻是累累白骨,有情人難成眷屬?
他懷著難言的感慨向獵人買了這兩隻死雁,把它們合葬在汾水岸邊,堆起石頭作標誌,稱之為“雁丘”,並寫了一首詞。和上一闋一樣,用的都是“摸魚兒”的詞牌,但是後來人更喜歡稱它為“雁丘詞”。
他站在那裏黯然神傷。大雁南飛,經過這裏,汾河進入黃河的入口處,漢武帝曾多次
來過這裏。依稀仍是《秋風辭》裏言及的橫汾路,當年簫鼓齊鳴唱棹歌,如今隻剩低矮的樹叢,黃昏時泛出漠漠荒煙。眼前望去正是楚辭“招魂”“山鬼”裏描繪的那股淒涼風味。
這一對雁兒生死愛情,連老天也會感到嫉妒。你不信嗎?你看那些燕子、麻雀死了,都變成了塵土,隻有這對大雁,萬古流芳,等待著詞客騷人,來到“雁丘”前,狂歌痛飲,紀念它們至死不渝的忠貞愛情。
問世間、情為何物,值得用生命去等待和交換?這個問題,不要問正在愛的人,他們意亂情迷,給不出清醒的答案;也不要問愛過了的人,他們不見得能給出答案。當愛消逝如飛雪時,剩下的隻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幹淨。
我們無人可問,也無人可答。每個答案都不會完全一樣。愛情是千古的疑難,是上蒼留給人最大的謎題。
老天爺未嚐不懂得嫉妒,因為它本身是寂寞的,黯然地俯視著蒼生。天與地,從被分開那一刻,隔得已經太遠,太長。
《雁丘詞》是元好問寫成於金章宗泰和五年,赴試途中。彼時他還是個弱冠少年,已經才氣如此高昂!
金元亂世,文人不是清高不仕就是平庸碌碌,所以詩詞不成氣韻,一貫湮沒在浩浩的水煙裏。此時獨出了個元好問,就像明朝那樣灰暗的年代裏,卻出了一個光彩照人的唐寅,是老天爺的補償。
元裕之是一個才氣品德俱高揚的人。他是當時的文壇泰鬥,多才多藝,論起來,比唐宋時的大多人都要出色。除了長於詩文、治政有聲之外,他還深於曆算、醫藥、書法、書畫鑒賞、佛道哲理等學問;他的朋友遍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