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訪問古格迴到獅泉河後,我又在地區待了一段時間,其間除了采訪寫稿,就是拜訪老鄉。
我拜訪最多的就是軍分區政治部何主任,當然這也和工作有關,因為采寫了部隊方麵的稿件,要到何主任那了兒去審簽。另外就是軍分區醫院(也叫醫療隊)孫長中醫生和一位姓劉的顯影(負責x光室)醫生那兒。那時照了像沒地方衝洗,常讓劉醫生在x光室衝洗,雖然顯影效果差一點兒,但總可以很快看到照片。另外就是和侯汴京到援藏教師隊去和老鄉們談天說地。
不久行署專員達瓦更巴要去普蘭視查工作,我便搭他的豐田越野車一塊兒去,專員的老家就在普蘭。地區還有一位副專員也是普蘭的,他倆當初都在縣委食堂燒過火。因此,阿裏就有一個傳說,隻要是燒火出身的,就能當專員。普蘭是阿裏最好的地方,是個傳說中很神奇的小縣城。
普蘭,藏語意為“獨毛”, 1959年以前,稱為普蘭宗。1960年將普蘭宗更名普蘭縣。位於西藏西南部,與印度、尼泊爾接壤。麵積1.56萬平方公裏,是西藏重要的對外通商口岸之一。經濟資源主要有青稞、大豆、豌豆、羊毛、羊絨、皮張等。旅遊資源豐富。
到普蘭先要經過門士(這裏有一個小煤礦),人們一般都在這裏歇腳吃飯。從門士出發不遠就能看到神山崗仁波齊,藏語意思為“雪山之寶貝”,位於普蘭縣境內的門士鄉。
我們到達門士鄉的時候,早有人在公路邊的草地鋪了卡墊,拿著酥油茶壺,端著牛羊肉在等待著。達瓦更巴專員招唿我們下車休息,我們喝著噴香的酥油茶,吃著手抓肉,聽專員說神山神湖的故事。
他指著不遠處的一個房子說:“塔欽是轉經的起點和終點。整個轉經道名勝古跡多 不勝數,幾乎每隔500米就有一處聖跡,並流傳著與之相關的傳說故事。藏傳佛教密宗認為,崗仁布齊神山外圈就是一天生的曼陀羅,轉山一圈即完成一次壇城儀式。轉經線路、裏程及沿途景點為:塔欽-2公裏-雙腿佛塔-3公裏-色雄-6公裏-曲古寺-11公裏-止熱寺-3公裏-天葬台-3公裏-卓瑪拉山口- 6公裏-門曲河邊-8公裏-露營點-2公裏-祖楚寺-6公裏-塔欽。”
達瓦專員接著介紹說:“我們當地及印度、尼泊爾、不丹和錫金等國的佛教徒,把崗仁波齊當成祈天求神的聖地。至今在“神山”腳下還殘存著持有不同國度風格的古刹。虔誠的佛教徒們不遠千裏,不辭辛萬苦來到這脫離塵世的‘仙境’求取‘神靈’,表達他們的‘誠心’。他們要沿路叩頭祈禱,最後到‘神山’之下繞山朝拜數圈,才算完成宿願。據說凡是到此朝拜者,迴去後立即身價倍增。但是非常有諷刺意味的是,有些朝拜者到了‘神山’腳下,受不了辛苦,不是自己繞山求神,而以羊為代價, 請當地牧民‘代勞’,這大概也算盡了他們的‘誠心’吧!”
“神山”之名的由來,並不純屬於偶然,可能與它那險峻的奇峰異貌有密切關係。在峰巒起伏的群山之中,唯具獨特雄姿,氣勢磅礴的岡仁波齊峰淩空直聳雲 霄,峰頂常年被皚皚冰雪所覆蓋,就像戴上了一頂壯觀的大銀冠,與朵朵白雲渾然一體,舉目遠眺,真有“神浮盈空”之感。經過長期風化作用而形成的天然台階, 縱貫峰體中央,好像通往雲端的懸梯,兩側懸崖絕壁,使整個峰體顯得更莊嚴雄偉,真像個天生的大宮殿。故此在科學尚未發達的歲月裏,不能正確的解釋這些廳峰 異景的形成,而被宗教所利用,並加以神化,就成了至今還在相傳達室的“神山”了。
岡底斯山主峰岡仁波齊峰,海拔6638米,梵語稱之為“濕婆(印度一種神的名字)的天堂”。岡仁波齊峰的腰部是較大的淡紅色平台, 平台邊緣被冰雪侵蝕,風化嚴重,呈犬牙狀,平台上有一圈凹進去的溝槽。岡仁波齊峰經常被白雲繚繞,很難目睹其真容,峰頂終年積雪,威凜萬峰之上,極具視覺 和心靈震撼力。
神山之神,首先在於它的潔白、美麗,在沉寂的冰雪覆蓋下,水平的紋理像台階一樣堆砌其間,使整座神山看起來像一座頭頂冰雪的金字塔,在西藏為數眾多的冰峰 雪山之中,岡仁布齊更顯得氣宇非凡,奪人心魄。。岡仁布齊的神奇誘人,在於它所凝結的信仰力量,它是人與神、人與自然相結合的信仰之山。它具有神秘力量, 令人情不自禁地為之心馳神往。
世界上大多數宗教都有一共同特色--朝聖。帶著強烈而巨大的心願,沿著一條相對固定、充滿神跡啟示的聖路,向一個公認的聖地進發,這便是朝聖之舉。朝聖由來已久。在自然環境險絕卓著的阿裏,朝聖尤其顯得精誠執著。
篤信佛教的藏族人堅信:朝聖能盡滌前世今生的罪孽,增添無窮的功德,並最終脫出輪迴,榮登極樂。因此,總是有數不盡的藏族人,以獨有的磕長頭方式俯仰於天 地之間,向強磁場般的聖地跋涉。
豐田車行駛到普蘭縣境內,我時時看到途中有磕長頭的,也有舉著一隻手臂前行的苦行僧,很多還是外國人。我被他們的虔誠而感動。我想到:沒有血肉之軀,便無朝聖之舉,沒有風塵仆仆,便無朝聖之途,不曆經千辛萬苦並跨越真正的時空,就不會有心靈的虔誠。朝聖對 於一個信徒而言,是可以以一生的時間去認真對待的神聖之舉。甚至可以這樣說:超出“苦行”意義之上的朝聖之旅是將個體生命之旅推向極致的唯一途徑!
作為神山的岡仁波齊,其地位是世界性的。印度創世史詩《羅摩衍那》以及藏族史籍《往世書》、《岡底斯山海誌》等著述中均提及此山。從這些記載推測,人們對 於岡仁波齊神山的崇拜可上溯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岡仁波齊神山同時被藏傳佛教、印度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它在藏語中意 為“神靈之山”,在梵文中意為“濕婆的天堂”(濕婆為印度教主神),苯教更是發源於此。每年絡繹不絕的,來自印度、尼泊爾、不丹以及我國各大藏區的朝聖隊 伍們,使得這裏的神聖意味不斷得以體現並加深。
岡底斯山脈地處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區,恆河、印度河、布拉馬普特拉河等大江大河均發源於此。在信教者的心目中,這些河流與岡仁波齊有著神聖的關連。據苯教 經典描述:從岡仁波齊而下的一條河,注入瑪旁雍湖——不可征服的湖泊。四條大河由此發源,流向北、南、東、西四方。流向北的森格藏布——獅泉河(下遊為印 度河),鑽石礦藏豐富,飲此之水的人們勇似雄獅;流向南方的是馬甲藏布——孔雀河(下遊為恆河),銀沙豐富,飲此河之水的人們如孔雀一般可愛;流向東方的 是當卻藏布——馬泉河(下遊為布拉馬普特拉河),綠寶石豐富,飲此河之水的人們如良駒一般強壯;流向西方的是朗欽藏布——象泉河(下遊為蘇特累季河),金 礦豐富,飲此河之水的人們壯如大象。
相傳,苯、佛相爭的早期,佛教尊者米拉日巴與苯教徒納若本瓊於岡仁波齊鬥法時的若幹遺跡仍有存留。在這些地方轉一轉並祈禱一番是後世朝聖者不可或缺的功課。
藏族朝聖者認為:圍繞崗仁波齊(神山)轉山一圈可以洗盡一生罪孽,轉上十圈者可以在五百輪迴中免受地獄之苦,而轉上百圈者便可以成佛升天。所以許多藏族人一生的夢想就是能來崗仁波齊,哪怕千山萬水,哪怕卒於朝拜之路……
轉山是來自不同地方朝聖者最常采用的方式。轉山道分兩條:外線是以岡底斯山為核心的大環山線路,內線是以岡底斯山南側的因揭陀山為核心的小環山線路。外線 總長32公裏,徒步需3天功夫,磕長頭則需15-20天。轉山人一般都是在轉足13圈外線之後再轉內線。每逢藏曆馬年,轉山的朝聖者最多。據說佛祖釋迦牟 尼的生肖(藏族傳統生肖觀受漢族相應觀點影響較多,其生肖屬相大小的具體排列也和漢族相一致,依次為: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也有作烏 鴉的)、狗、豬。(藏曆結合陰陽及五行等學說,在具體年代節氣等方麵和漢地不同,故生肖也略有區別)屬馬,馬年轉山一圈相當於其他年份轉山13圈,且最為 靈驗和積長功德。
佛教典籍中所指的大千世界中心———須彌山,被教眾認定就是岡底斯山脈主 峰岡仁波齊峰。此山已被作為佛的象征。同時,有典籍記載岡仁布欽峰是宇宙的中心和亞洲的中心。
離神山不遠就是聖湖瑪旁雍措 ,佛經上將其稱之為“世界江河的母親”,連唐朝高僧玄奘在他的《大唐西域記》中也稱瑪旁雍措 湖為“西天瑤池”。這裏一年四季都吸引著國內外無數虔誠的善男信女和旅遊者,他們不遠萬裏,有的花上幾年時間一步一磕長頭地來朝拜。來此地必先用聖水沐浴身心,再一心一意地轉湖繞湖一圈。
聖湖瑪旁雍錯是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海拔4588米,麵積412平方公裏,湖水最 深可達70米。瑪旁雍錯的藏語意為“永恆不敗的碧玉湖”,據說這是為紀念11世紀佛教戰勝當地本教所取的名字。當時在湖畔進行了一場宗教大戰,結果,藏傳 佛教噶舉派大勝外道黑教。湖水蔚藍澄澈,我掬起一捧聖湖水,嚐上一口,淡淡的有一絲甜味。
印度傳說中稱這裏是濕婆大神和他的妻子———喜馬拉雅山的女兒烏瑪女神沐浴的地方,還由於印度著名的領袖聖雄甘地的骨灰也曾撒入了瑪旁雍湖,所以印度人對瑪旁雍錯有著獨特的敬仰之情。每年夏季,印度、尼泊爾和我國西藏 的香客紛紛到此朝聖沐浴以求功德,還將聖湖的水千裏迢迢帶迴家去,當做珍貴的禮品,饋贈親友。
按照佛教的說法,瑪旁雍錯湖之所以成為聖湖是因為湖水是由岡仁波齊的冰雪融化而來的,在佛教徒們的眼裏,神山冰雪融化的水自然是最神聖的水,他們相信這些聖水,能夠清除人們心靈上的五毒,洗淨人們身上的汙穢,使人們的心靈變得更加純潔。
這個湖有很多神奇之處,比如湖水可以治肚痛和胃病。還有,湖裏的魚很多,滋味像鱔魚一樣鮮美。最神的就是這裏的魚曬幹後治孕婦難產有特效,藏族婦女生孩子時難產,隻要吃點這種魚幹立馬就順產。
在普蘭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神山和聖湖相互為伴,交相輝映。
我們在湖邊停下車子,雖沒有脫衣下湖沐浴,也用湖水洗洗臉,脫鞋在湖裏洗洗腳,雖然已是六月份,我仍然感到了湖水的冰涼。就在這時,隻見一群男男女女的外國人(那國人不清楚)其中還有警察模樣的來到湖邊,他們也不試試水的溫度,脫下衣服就跳到湖中沐浴起來,一點也沒石怕涼的感覺,可能是宗教信仰的力量支撐著他們的精神。
我看著神山和聖湖相互為伴、交相輝映,看著沐浴的外國人,看著幽藍的湖麵碧波輕漾,白色的水鳥在湖中嬉戲,遠處的神山清晰可見,悠遠的晴空裏裝幀著旗雲,像是放牧自己的心靈。偶有被沐浴者驚起的水鳥從頭頂掠過,湖心吹來的風在耳畔唿唿作響,仿佛天地間此刻徹底被淨化了。
我們上車繼續前進,剛走一會兒就到了拉昂錯——傳說中的鬼湖。
第一眼看到這麵湖水,總感覺這裏不像瑪旁雍錯那麽明朗,等來到湖邊我才發現草地距湖水100米時就開始全部消失,一眼望去,整個湖岸上全是白花花的亂石,沒有一絲生氣,湖麵陰 雲低垂,氣氛極為沉悶。 尤其詭異的是,湖對岸山體呈暗紅色,褶皺豐富,褶皺有呈暗綠色,色調很陰沉,像是一副陰森森的油畫風景。湖心還有一座小島,平靜中隱含一絲陰鬱和恐怖。其原因這是一個鹹水湖,不但不長水草沒有魚蝦,據藏民說湖水喝下去還會眼瞎。而關於鬼湖最恐怖的傳說就是,湖的平麵圖看上去像一張剝開的人皮。
亞州最知名的神山聖湖在我國境內,也是中印關係長期不和睦的因素之一。誰都知道知道岡仁波齊峰既是佛教也是印度教的神山、瑪旁雍錯也是佛教和印度教的聖湖?可是他們宗教的神地卻在我們國家,印度人是做夢都想把普蘭神山聖湖劃到他們那邊去呢! 每年有幾十萬印度人想來這裏朝聖,可是為了國家安全和邊境治安的需要,中國政府每年隻發兩千個簽證,也難怪印度人對我們非常惱火。
如果我們在各種條件成熟的情況下放開“神山聖湖”的旅遊簽證,我們是不用發愁沒有客源的。大家想想,僅此就是多麽大的一筆財富呀。
普蘭是青藏高原這片高大陸的西南門戶,南有喜馬拉雅,北有岡底斯,被稱為“雪山環繞的地方”。普蘭曆史久遠。據藏文資料,在公元初始,它就成為象雄國中心轄區之一。後來,又成為吉德尼瑪袞的發跡之地。
據有關傳聞講,“布讓”(普蘭縣政府所在地)一詞為古象雄語,譯成藏文即“馬頭”之意。然今藏文“馬頭”稱“達 果”,而“布”為“毛”,“讓”為“豎起來了”,“布讓”即“毛豎起來了”。“布讓”一詞的藏文寫法實有三種,譯法也尚未確定,今之藏學界未解普蘭當初為 何以“毛豎起來了”之意為地名。關於地名的來曆,在普蘭有一則曆史傳聞:三百多年前,阿裏駐軍統帥甘丹才旺在阿裏平亂,收複普蘭失地相當容易,如同拔根 毛,當地百姓便稱被收複的土地為“布升”,即一根毛之意。據說,久而久之才轉音為“布讓”。
普蘭縣城位於納木阿比峰和那尼雪峰之間的孔雀河(馬甲藏布)穀地,地形狹窄,來自孟加拉的濕潤空氣,在這裏形成宜人的高原小氣候。氣候溫和,降水頗豐。
說到普蘭的好處,有人曾這樣形容:天地間無風晴和,陽光總是明媚,天光山色多姿多彩,莊稼地裏的青稞豌豆顆粒飽脹,即將黃熟。圍繞莊稼地的望果節儀式,將要收割打場,那之後,將 迎來藏曆新年,跳起世俗的和宗教的舞蹈,將要進行應酬土地神的儀式;過男人節,將要賽馬,摔跤,聽藏戲,歌舞升平;耕地,播種,蓋房子;婚喪嫁娶,生老病 死……然後,又到了明年的今天,永遠的青稞豌豆又是顆粒飽脹,即將黃熟,又要翹盼望果節……
多美的一派田園風光!普蘭是阿裏最好的地方,因為普蘭的糌粑是西藏最好的糌粑。山南的糌粑黑,日喀則、拉薩的糌粑粗,惟有普蘭的糌粑又白又細又香,藏北牧民不惜千裏之遙趕來此地以鹽巴、畜產品換迴普蘭的糌粑。
普蘭縣城南距中尼邊境約10公裏,北距獅泉河鎮398公裏。加之與尼泊爾、印度相鄰,境外朝聖者和商販多由此口岸入境,越來越多的旅行者也到這裏來參拜神山聖湖。
普蘭有中國海關和邊檢,每天不少尼泊爾和印度人通過,其中也包括少量外國遊客以團體方式進藏。但這裏並不是中國正式出入境口岸,想要從這裏到尼泊爾的人,必須在申領尼泊爾簽證時注明,否則即使有尼泊爾簽證,也不讓出境。
最令普蘭出名的除了“阿裏三圍”外,還有傳說中的三種小石頭。
這三種小石頭,據說分布在普蘭一個叫托麻的山上:一種色彩形狀極像橢圓雀卵,湊在耳邊搖一搖,可以聽見內中水響。這是一種名貴藏藥:破卵石取其 水擦眼睛,可使睛亮目明;第二種四方型的黑色小石子,是藏式數學演算時作為數學符號所用,同時在某一藏式遊戲中充當棋子兒;第三種為鮮豔紅石,猶如珊瑚, 隻可作為擺設觀賞,不可穿鑿成項鏈,一旦鑽孔,石子便會崩碎。
八大藏戲最出名的就是《諾桑王子》。仙女引超拉姆獻給了諾桑王子後,引起了他先前的五百位後妃的忌妒而被迫飛向天庭。諾桑王子發現人去樓空,便解甲卸刀,追尋而去。終於雙雙返迴家鄉。這是真善美戰勝假惡醜的故事。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普蘭,關於洛桑王子的遺跡,在普蘭比比皆是。達拉喀山東南麵山腰中部,土崖洞穴中的貢巴宮寺則相傳為洛桑王子的冬宮。站在達拉喀山腰坡地仰望崖壁上的貢普寺,可見懸在崖壁上約十餘米長的木板露天走廊和淩空飛舞的幡旗,很是古拙。這就是傳說中洛桑王子曾仰望過的“離別崖”。
緊挨“離別崖”不遠便是有名的“尼泊爾大廈”。所謂的“大廈”與我們常見的那種高大的人工水泥混凝土建築有著天壤之別。從老縣城過了東風橋到孔雀河北岸,路邊50米高的山坡上,布滿天然洞穴,其中有一些是原來寺廟的舊址。現在,不少印度人和尼泊爾人越過邊境到普蘭做生意,為節省開支,幹脆在這些洞穴暫居。於是,當地人便把這壁山坡戲稱為“尼泊爾大廈”。
從尼泊爾大廈向西繼續前行10分鍾,跨過一個山丘就來到普蘭“國際貿易市場”(又叫做唐卡市場)。這裏絕對是大多數人見過的最簡陋的“國際貿易市場”:由六七排低矮房屋,合成一個長方形的市場。經營者主要是尼泊爾人,售賣來自尼泊爾和印度的香 料、布料、手表等,在東風橋一帶,也有來自印度、尼泊爾及西藏的商販營生。老實說我對名氣很大、神往已久的“普蘭國際貿易市場”的狀況很失望,我覺得那個市場沒有一點兒出彩的地方。那個所謂的國際貿易區,在河灘一個小山坳間,除了幾排平房外,全是頭壘起頂上遮蓋雨布的低矮小房子——看上去令人大失所望,說真的,這裏更像是一個難民營。
我走到裏麵,隻見到處亂石,遍地牛馬糞便,顯得汙穢不堪。這樣的地方,看上去不像有什麽令人感興趣的貿易活動。我第一次去普蘭是在初春,市場還是空蕩蕩的,當地人介紹說,每年五月份才開放。
在普蘭我遊覽了著名的科加寺。科加寺位於普蘭縣中尼邊境的科加村,也是尼泊爾進入普蘭的必經之路,經常有許多衣著怪異的異域遊客光著腳、提著小鐵筒從這裏經過。這 些人多是來參拜神山聖湖的外國修行者。如果天氣炎熱,他們常常會在科加寺前的河水裏沐浴;如果給他們拍照,他們會很友好很樂意地擺出姿勢來,然後向你索要 少量的金錢或食品。
我聽當地的鄉長講:相傳,在未形成村、寺的時候,這個地方名為“傑瑪塘”,是人煙稀少的荒涼之地。北山坡上有一高僧在修行,其弟子每晚打水時,均看到“傑瑪塘”中央有一個發光點,便大為驚恐。但他總是忘記將此事告訴師父。為提醒自己,他將 一塊小石頭裝入口袋。當他給師父倒茶時,小石頭滾落在地。高僧問他,他便照直說了。高僧讓他在閃光處做一記號。第二天,師徒二人實地察看,發現有非凡不俗的一塊奇石,極為罕見。高僧道:“奇石出現於此,預示此地將成為聖地,有一個護法大神將要來臨”。這個護法大神就是後來成為科加寺主神的“文殊菩薩”。
另一個故事說:據傳,當時此地來了七名身強力壯的印度雲遊僧,從事佛事活動。臨行前給國王留下了七大包銀子,驚奇的國王請教大師如何處置,大師稱此乃財神“瞻巴拉”賜予與的非凡妙果,不能占為己有,應作為造福於眾生的供品精心服侍。國王依照神意和大師指教,動用大量的人力、財力,相繼在噶爾棟建築了規模宏大的上下宮堡和色康大經堂,暫時把七名印度僧留下的銀子統統供於其中。不久,國王取出七包銀子帶到地處中尼邊界的“謝噶爾倉林”,請尼泊爾工匠阿夏大瑪和克什米爾工匠旺古拉等,製造一尊世間罕見的文殊菩薩像。造畢他又請仁欽桑布大譯師加持開光,而後又將其放在一輛木輪馬車上,運往噶爾棟的色康大經堂,沿途風餐露宿,當到達傑瑪塘中央時,卻受阻於阿莫利噶的巨石,此時忽然聽到文殊像開金口說道“吾依附於此地,紮根於此地”。平時麵無笑容的國王,聽到文殊菩薩開恩啟齒,便喜出望外,破天荒地有了笑容。菩薩開金口,國王露笑容的絕妙巧合是祥瑞良兆。於是,在此建起造型奇特的“意希那倫珠”經堂。到了拉德王時,又給這尊佛像製作了一座價值連城的稀世寶座。人們四處來此朝拜,名播千裏,終成名寺。
我遊覽時的科加寺規模不大,殿堂內的壁畫和布置,由於年久失修,難免有點斑駁。但是從另一角度看,這兒卻散發著一種原始、古樸的味道。
科加寺建於公元996年,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它是由仁欽桑布所建,後由曆代擴建,原來的寶殿中,畫有粗大的蓮花根,枝蔓盤繞,上有32朵花,有的盛開,有的半開。據傳,半開的花是因護神者未遵守七天內不得入內的命令而導致的結果。文殊菩薩端坐於太陽普照、花朵襯托的寶殿上。為使諸事如意和世間平安,蓮花根上鑲有佩戴七頭蛇冠的龍王;為使法音更響亮,右首端坐著手提琵琶的乾達婆王;為使法輪常轉不止,殿座上畫有輪王七寶。殿內大寶山,山上長滿如意樹、如意糧穀、如意寶串以及大自然天神。住有大梵天王、帝釋王、毗紐天王、天龍王、鳳凰大王等。他們左顧右盼,傳神達意。
仁欽桑布大法師,以科加寺為母寺,先後在其他地方建有一百零七個子寺,使科加寺名傳四海,家喻戶曉。後仁欽桑布移至劄達托林寺,科加寺才失去母寺地位。
科加寺有說不完的故事。孝寺對麵有一座美麗的雪山,米拉日巴在雪壁洞中修行。順便介紹一下這位尊者:米拉日巴(1040-1123)米拉日巴是藏傳佛教著名的高僧和大成就者。他從小父母雙亡,家庭破產,深受欺侮;之後立誌複仇,剛達目的,又極為後悔;接著,潛心學佛,成為噶舉教派的創始人之一;晚年,隱跡山林,獨自苦修。他創作的《道歌》從藝術上看,還是有相當成就的。米拉日巴從小喜愛民歌。《道歌》采用了魯體民歌的形式,語言通俗樸質,比喻貼切生動,因而受到人們的喜愛,流傳甚廣。
現在,米拉日巴佛閣在全藏區僅有兩座,其中一座佛閣是安多地區名刹之一。佛閣從第一層至第九層佛殿奉安的有以米拉日巴尊者及其弟子為主的藏傳佛教各派的開宗祖師,有以金剛為主的四密乘的眾多的木尊佛像、菩薩、護法等各類佛像一千二百七十多尊。
有一天,米拉日巴從山頂下來,踏出羊腸小道,途中偶遇一婦女在磨青稞 。
米拉日巴問他:“普姆(大嫂)在磨什麽?”
婦人因勞累而沒好氣地迴答:“我不磨青稞磨酒渣”。
“好,你繼續磨酒渣吧。”米拉日巴說。
從此,小村莊長的青稞粒突然變小,不管怎樣精耕細作多施肥,青稞粒依然很小。全村人隻好搬到其它地方居住。米拉熱巴的修行之洞至今還在。
科加寺門口有一片河灘以及美麗的紅色蘆葦叢。附近的科加村是個具有田園風味的小村莊,頗有點世外桃源的感覺。行暑達瓦專員老家就是科加的,應他的邀請,我還去專員家做客喝茶吃飯。科加距離普蘭縣城19 公裏,路途相當崎嶇,沿途的景色相當不錯。
我在普蘭采訪了縣委、縣政府,還采訪了邊防站和邊境檢查站,寫了兩篇兩、三千字的通訊和三、四篇消息。稿件交到縣郵電局後,他們報怨說:“我們郵局總共兩個人,你這一來就是上萬字,差不多就是我一年的電報發報量,我們怎麽受得了呀?!”對他的牢騷我沒在意,因為這是很正常的事兒。我在尼木縣跟楊老師蹲點采訪的時候,曾為了發加急稿件幫助郵局搖發電機(過去,西藏基層白天不供電,晚間供兩、三個小時。白天必須用電的單位需自己發電,郵電局均采用手搖發電機。該機兩個搖手柄,一人或兩人均可操作)。
我感覺奇怪的是,普蘭的邊境檢查站是在縣城(縣委、縣府駐地)前麵,既先經過邊境撿查站,再走約一公裏才經過東風橋到達縣委縣府。而邊防站(連級)就在邊
我拜訪最多的就是軍分區政治部何主任,當然這也和工作有關,因為采寫了部隊方麵的稿件,要到何主任那了兒去審簽。另外就是軍分區醫院(也叫醫療隊)孫長中醫生和一位姓劉的顯影(負責x光室)醫生那兒。那時照了像沒地方衝洗,常讓劉醫生在x光室衝洗,雖然顯影效果差一點兒,但總可以很快看到照片。另外就是和侯汴京到援藏教師隊去和老鄉們談天說地。
不久行署專員達瓦更巴要去普蘭視查工作,我便搭他的豐田越野車一塊兒去,專員的老家就在普蘭。地區還有一位副專員也是普蘭的,他倆當初都在縣委食堂燒過火。因此,阿裏就有一個傳說,隻要是燒火出身的,就能當專員。普蘭是阿裏最好的地方,是個傳說中很神奇的小縣城。
普蘭,藏語意為“獨毛”, 1959年以前,稱為普蘭宗。1960年將普蘭宗更名普蘭縣。位於西藏西南部,與印度、尼泊爾接壤。麵積1.56萬平方公裏,是西藏重要的對外通商口岸之一。經濟資源主要有青稞、大豆、豌豆、羊毛、羊絨、皮張等。旅遊資源豐富。
到普蘭先要經過門士(這裏有一個小煤礦),人們一般都在這裏歇腳吃飯。從門士出發不遠就能看到神山崗仁波齊,藏語意思為“雪山之寶貝”,位於普蘭縣境內的門士鄉。
我們到達門士鄉的時候,早有人在公路邊的草地鋪了卡墊,拿著酥油茶壺,端著牛羊肉在等待著。達瓦更巴專員招唿我們下車休息,我們喝著噴香的酥油茶,吃著手抓肉,聽專員說神山神湖的故事。
他指著不遠處的一個房子說:“塔欽是轉經的起點和終點。整個轉經道名勝古跡多 不勝數,幾乎每隔500米就有一處聖跡,並流傳著與之相關的傳說故事。藏傳佛教密宗認為,崗仁布齊神山外圈就是一天生的曼陀羅,轉山一圈即完成一次壇城儀式。轉經線路、裏程及沿途景點為:塔欽-2公裏-雙腿佛塔-3公裏-色雄-6公裏-曲古寺-11公裏-止熱寺-3公裏-天葬台-3公裏-卓瑪拉山口- 6公裏-門曲河邊-8公裏-露營點-2公裏-祖楚寺-6公裏-塔欽。”
達瓦專員接著介紹說:“我們當地及印度、尼泊爾、不丹和錫金等國的佛教徒,把崗仁波齊當成祈天求神的聖地。至今在“神山”腳下還殘存著持有不同國度風格的古刹。虔誠的佛教徒們不遠千裏,不辭辛萬苦來到這脫離塵世的‘仙境’求取‘神靈’,表達他們的‘誠心’。他們要沿路叩頭祈禱,最後到‘神山’之下繞山朝拜數圈,才算完成宿願。據說凡是到此朝拜者,迴去後立即身價倍增。但是非常有諷刺意味的是,有些朝拜者到了‘神山’腳下,受不了辛苦,不是自己繞山求神,而以羊為代價, 請當地牧民‘代勞’,這大概也算盡了他們的‘誠心’吧!”
“神山”之名的由來,並不純屬於偶然,可能與它那險峻的奇峰異貌有密切關係。在峰巒起伏的群山之中,唯具獨特雄姿,氣勢磅礴的岡仁波齊峰淩空直聳雲 霄,峰頂常年被皚皚冰雪所覆蓋,就像戴上了一頂壯觀的大銀冠,與朵朵白雲渾然一體,舉目遠眺,真有“神浮盈空”之感。經過長期風化作用而形成的天然台階, 縱貫峰體中央,好像通往雲端的懸梯,兩側懸崖絕壁,使整個峰體顯得更莊嚴雄偉,真像個天生的大宮殿。故此在科學尚未發達的歲月裏,不能正確的解釋這些廳峰 異景的形成,而被宗教所利用,並加以神化,就成了至今還在相傳達室的“神山”了。
岡底斯山主峰岡仁波齊峰,海拔6638米,梵語稱之為“濕婆(印度一種神的名字)的天堂”。岡仁波齊峰的腰部是較大的淡紅色平台, 平台邊緣被冰雪侵蝕,風化嚴重,呈犬牙狀,平台上有一圈凹進去的溝槽。岡仁波齊峰經常被白雲繚繞,很難目睹其真容,峰頂終年積雪,威凜萬峰之上,極具視覺 和心靈震撼力。
神山之神,首先在於它的潔白、美麗,在沉寂的冰雪覆蓋下,水平的紋理像台階一樣堆砌其間,使整座神山看起來像一座頭頂冰雪的金字塔,在西藏為數眾多的冰峰 雪山之中,岡仁布齊更顯得氣宇非凡,奪人心魄。。岡仁布齊的神奇誘人,在於它所凝結的信仰力量,它是人與神、人與自然相結合的信仰之山。它具有神秘力量, 令人情不自禁地為之心馳神往。
世界上大多數宗教都有一共同特色--朝聖。帶著強烈而巨大的心願,沿著一條相對固定、充滿神跡啟示的聖路,向一個公認的聖地進發,這便是朝聖之舉。朝聖由來已久。在自然環境險絕卓著的阿裏,朝聖尤其顯得精誠執著。
篤信佛教的藏族人堅信:朝聖能盡滌前世今生的罪孽,增添無窮的功德,並最終脫出輪迴,榮登極樂。因此,總是有數不盡的藏族人,以獨有的磕長頭方式俯仰於天 地之間,向強磁場般的聖地跋涉。
豐田車行駛到普蘭縣境內,我時時看到途中有磕長頭的,也有舉著一隻手臂前行的苦行僧,很多還是外國人。我被他們的虔誠而感動。我想到:沒有血肉之軀,便無朝聖之舉,沒有風塵仆仆,便無朝聖之途,不曆經千辛萬苦並跨越真正的時空,就不會有心靈的虔誠。朝聖對 於一個信徒而言,是可以以一生的時間去認真對待的神聖之舉。甚至可以這樣說:超出“苦行”意義之上的朝聖之旅是將個體生命之旅推向極致的唯一途徑!
作為神山的岡仁波齊,其地位是世界性的。印度創世史詩《羅摩衍那》以及藏族史籍《往世書》、《岡底斯山海誌》等著述中均提及此山。從這些記載推測,人們對 於岡仁波齊神山的崇拜可上溯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岡仁波齊神山同時被藏傳佛教、印度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它在藏語中意 為“神靈之山”,在梵文中意為“濕婆的天堂”(濕婆為印度教主神),苯教更是發源於此。每年絡繹不絕的,來自印度、尼泊爾、不丹以及我國各大藏區的朝聖隊 伍們,使得這裏的神聖意味不斷得以體現並加深。
岡底斯山脈地處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區,恆河、印度河、布拉馬普特拉河等大江大河均發源於此。在信教者的心目中,這些河流與岡仁波齊有著神聖的關連。據苯教 經典描述:從岡仁波齊而下的一條河,注入瑪旁雍湖——不可征服的湖泊。四條大河由此發源,流向北、南、東、西四方。流向北的森格藏布——獅泉河(下遊為印 度河),鑽石礦藏豐富,飲此之水的人們勇似雄獅;流向南方的是馬甲藏布——孔雀河(下遊為恆河),銀沙豐富,飲此河之水的人們如孔雀一般可愛;流向東方的 是當卻藏布——馬泉河(下遊為布拉馬普特拉河),綠寶石豐富,飲此河之水的人們如良駒一般強壯;流向西方的是朗欽藏布——象泉河(下遊為蘇特累季河),金 礦豐富,飲此河之水的人們壯如大象。
相傳,苯、佛相爭的早期,佛教尊者米拉日巴與苯教徒納若本瓊於岡仁波齊鬥法時的若幹遺跡仍有存留。在這些地方轉一轉並祈禱一番是後世朝聖者不可或缺的功課。
藏族朝聖者認為:圍繞崗仁波齊(神山)轉山一圈可以洗盡一生罪孽,轉上十圈者可以在五百輪迴中免受地獄之苦,而轉上百圈者便可以成佛升天。所以許多藏族人一生的夢想就是能來崗仁波齊,哪怕千山萬水,哪怕卒於朝拜之路……
轉山是來自不同地方朝聖者最常采用的方式。轉山道分兩條:外線是以岡底斯山為核心的大環山線路,內線是以岡底斯山南側的因揭陀山為核心的小環山線路。外線 總長32公裏,徒步需3天功夫,磕長頭則需15-20天。轉山人一般都是在轉足13圈外線之後再轉內線。每逢藏曆馬年,轉山的朝聖者最多。據說佛祖釋迦牟 尼的生肖(藏族傳統生肖觀受漢族相應觀點影響較多,其生肖屬相大小的具體排列也和漢族相一致,依次為: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也有作烏 鴉的)、狗、豬。(藏曆結合陰陽及五行等學說,在具體年代節氣等方麵和漢地不同,故生肖也略有區別)屬馬,馬年轉山一圈相當於其他年份轉山13圈,且最為 靈驗和積長功德。
佛教典籍中所指的大千世界中心———須彌山,被教眾認定就是岡底斯山脈主 峰岡仁波齊峰。此山已被作為佛的象征。同時,有典籍記載岡仁布欽峰是宇宙的中心和亞洲的中心。
離神山不遠就是聖湖瑪旁雍措 ,佛經上將其稱之為“世界江河的母親”,連唐朝高僧玄奘在他的《大唐西域記》中也稱瑪旁雍措 湖為“西天瑤池”。這裏一年四季都吸引著國內外無數虔誠的善男信女和旅遊者,他們不遠萬裏,有的花上幾年時間一步一磕長頭地來朝拜。來此地必先用聖水沐浴身心,再一心一意地轉湖繞湖一圈。
聖湖瑪旁雍錯是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海拔4588米,麵積412平方公裏,湖水最 深可達70米。瑪旁雍錯的藏語意為“永恆不敗的碧玉湖”,據說這是為紀念11世紀佛教戰勝當地本教所取的名字。當時在湖畔進行了一場宗教大戰,結果,藏傳 佛教噶舉派大勝外道黑教。湖水蔚藍澄澈,我掬起一捧聖湖水,嚐上一口,淡淡的有一絲甜味。
印度傳說中稱這裏是濕婆大神和他的妻子———喜馬拉雅山的女兒烏瑪女神沐浴的地方,還由於印度著名的領袖聖雄甘地的骨灰也曾撒入了瑪旁雍湖,所以印度人對瑪旁雍錯有著獨特的敬仰之情。每年夏季,印度、尼泊爾和我國西藏 的香客紛紛到此朝聖沐浴以求功德,還將聖湖的水千裏迢迢帶迴家去,當做珍貴的禮品,饋贈親友。
按照佛教的說法,瑪旁雍錯湖之所以成為聖湖是因為湖水是由岡仁波齊的冰雪融化而來的,在佛教徒們的眼裏,神山冰雪融化的水自然是最神聖的水,他們相信這些聖水,能夠清除人們心靈上的五毒,洗淨人們身上的汙穢,使人們的心靈變得更加純潔。
這個湖有很多神奇之處,比如湖水可以治肚痛和胃病。還有,湖裏的魚很多,滋味像鱔魚一樣鮮美。最神的就是這裏的魚曬幹後治孕婦難產有特效,藏族婦女生孩子時難產,隻要吃點這種魚幹立馬就順產。
在普蘭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神山和聖湖相互為伴,交相輝映。
我們在湖邊停下車子,雖沒有脫衣下湖沐浴,也用湖水洗洗臉,脫鞋在湖裏洗洗腳,雖然已是六月份,我仍然感到了湖水的冰涼。就在這時,隻見一群男男女女的外國人(那國人不清楚)其中還有警察模樣的來到湖邊,他們也不試試水的溫度,脫下衣服就跳到湖中沐浴起來,一點也沒石怕涼的感覺,可能是宗教信仰的力量支撐著他們的精神。
我看著神山和聖湖相互為伴、交相輝映,看著沐浴的外國人,看著幽藍的湖麵碧波輕漾,白色的水鳥在湖中嬉戲,遠處的神山清晰可見,悠遠的晴空裏裝幀著旗雲,像是放牧自己的心靈。偶有被沐浴者驚起的水鳥從頭頂掠過,湖心吹來的風在耳畔唿唿作響,仿佛天地間此刻徹底被淨化了。
我們上車繼續前進,剛走一會兒就到了拉昂錯——傳說中的鬼湖。
第一眼看到這麵湖水,總感覺這裏不像瑪旁雍錯那麽明朗,等來到湖邊我才發現草地距湖水100米時就開始全部消失,一眼望去,整個湖岸上全是白花花的亂石,沒有一絲生氣,湖麵陰 雲低垂,氣氛極為沉悶。 尤其詭異的是,湖對岸山體呈暗紅色,褶皺豐富,褶皺有呈暗綠色,色調很陰沉,像是一副陰森森的油畫風景。湖心還有一座小島,平靜中隱含一絲陰鬱和恐怖。其原因這是一個鹹水湖,不但不長水草沒有魚蝦,據藏民說湖水喝下去還會眼瞎。而關於鬼湖最恐怖的傳說就是,湖的平麵圖看上去像一張剝開的人皮。
亞州最知名的神山聖湖在我國境內,也是中印關係長期不和睦的因素之一。誰都知道知道岡仁波齊峰既是佛教也是印度教的神山、瑪旁雍錯也是佛教和印度教的聖湖?可是他們宗教的神地卻在我們國家,印度人是做夢都想把普蘭神山聖湖劃到他們那邊去呢! 每年有幾十萬印度人想來這裏朝聖,可是為了國家安全和邊境治安的需要,中國政府每年隻發兩千個簽證,也難怪印度人對我們非常惱火。
如果我們在各種條件成熟的情況下放開“神山聖湖”的旅遊簽證,我們是不用發愁沒有客源的。大家想想,僅此就是多麽大的一筆財富呀。
普蘭是青藏高原這片高大陸的西南門戶,南有喜馬拉雅,北有岡底斯,被稱為“雪山環繞的地方”。普蘭曆史久遠。據藏文資料,在公元初始,它就成為象雄國中心轄區之一。後來,又成為吉德尼瑪袞的發跡之地。
據有關傳聞講,“布讓”(普蘭縣政府所在地)一詞為古象雄語,譯成藏文即“馬頭”之意。然今藏文“馬頭”稱“達 果”,而“布”為“毛”,“讓”為“豎起來了”,“布讓”即“毛豎起來了”。“布讓”一詞的藏文寫法實有三種,譯法也尚未確定,今之藏學界未解普蘭當初為 何以“毛豎起來了”之意為地名。關於地名的來曆,在普蘭有一則曆史傳聞:三百多年前,阿裏駐軍統帥甘丹才旺在阿裏平亂,收複普蘭失地相當容易,如同拔根 毛,當地百姓便稱被收複的土地為“布升”,即一根毛之意。據說,久而久之才轉音為“布讓”。
普蘭縣城位於納木阿比峰和那尼雪峰之間的孔雀河(馬甲藏布)穀地,地形狹窄,來自孟加拉的濕潤空氣,在這裏形成宜人的高原小氣候。氣候溫和,降水頗豐。
說到普蘭的好處,有人曾這樣形容:天地間無風晴和,陽光總是明媚,天光山色多姿多彩,莊稼地裏的青稞豌豆顆粒飽脹,即將黃熟。圍繞莊稼地的望果節儀式,將要收割打場,那之後,將 迎來藏曆新年,跳起世俗的和宗教的舞蹈,將要進行應酬土地神的儀式;過男人節,將要賽馬,摔跤,聽藏戲,歌舞升平;耕地,播種,蓋房子;婚喪嫁娶,生老病 死……然後,又到了明年的今天,永遠的青稞豌豆又是顆粒飽脹,即將黃熟,又要翹盼望果節……
多美的一派田園風光!普蘭是阿裏最好的地方,因為普蘭的糌粑是西藏最好的糌粑。山南的糌粑黑,日喀則、拉薩的糌粑粗,惟有普蘭的糌粑又白又細又香,藏北牧民不惜千裏之遙趕來此地以鹽巴、畜產品換迴普蘭的糌粑。
普蘭縣城南距中尼邊境約10公裏,北距獅泉河鎮398公裏。加之與尼泊爾、印度相鄰,境外朝聖者和商販多由此口岸入境,越來越多的旅行者也到這裏來參拜神山聖湖。
普蘭有中國海關和邊檢,每天不少尼泊爾和印度人通過,其中也包括少量外國遊客以團體方式進藏。但這裏並不是中國正式出入境口岸,想要從這裏到尼泊爾的人,必須在申領尼泊爾簽證時注明,否則即使有尼泊爾簽證,也不讓出境。
最令普蘭出名的除了“阿裏三圍”外,還有傳說中的三種小石頭。
這三種小石頭,據說分布在普蘭一個叫托麻的山上:一種色彩形狀極像橢圓雀卵,湊在耳邊搖一搖,可以聽見內中水響。這是一種名貴藏藥:破卵石取其 水擦眼睛,可使睛亮目明;第二種四方型的黑色小石子,是藏式數學演算時作為數學符號所用,同時在某一藏式遊戲中充當棋子兒;第三種為鮮豔紅石,猶如珊瑚, 隻可作為擺設觀賞,不可穿鑿成項鏈,一旦鑽孔,石子便會崩碎。
八大藏戲最出名的就是《諾桑王子》。仙女引超拉姆獻給了諾桑王子後,引起了他先前的五百位後妃的忌妒而被迫飛向天庭。諾桑王子發現人去樓空,便解甲卸刀,追尋而去。終於雙雙返迴家鄉。這是真善美戰勝假惡醜的故事。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普蘭,關於洛桑王子的遺跡,在普蘭比比皆是。達拉喀山東南麵山腰中部,土崖洞穴中的貢巴宮寺則相傳為洛桑王子的冬宮。站在達拉喀山腰坡地仰望崖壁上的貢普寺,可見懸在崖壁上約十餘米長的木板露天走廊和淩空飛舞的幡旗,很是古拙。這就是傳說中洛桑王子曾仰望過的“離別崖”。
緊挨“離別崖”不遠便是有名的“尼泊爾大廈”。所謂的“大廈”與我們常見的那種高大的人工水泥混凝土建築有著天壤之別。從老縣城過了東風橋到孔雀河北岸,路邊50米高的山坡上,布滿天然洞穴,其中有一些是原來寺廟的舊址。現在,不少印度人和尼泊爾人越過邊境到普蘭做生意,為節省開支,幹脆在這些洞穴暫居。於是,當地人便把這壁山坡戲稱為“尼泊爾大廈”。
從尼泊爾大廈向西繼續前行10分鍾,跨過一個山丘就來到普蘭“國際貿易市場”(又叫做唐卡市場)。這裏絕對是大多數人見過的最簡陋的“國際貿易市場”:由六七排低矮房屋,合成一個長方形的市場。經營者主要是尼泊爾人,售賣來自尼泊爾和印度的香 料、布料、手表等,在東風橋一帶,也有來自印度、尼泊爾及西藏的商販營生。老實說我對名氣很大、神往已久的“普蘭國際貿易市場”的狀況很失望,我覺得那個市場沒有一點兒出彩的地方。那個所謂的國際貿易區,在河灘一個小山坳間,除了幾排平房外,全是頭壘起頂上遮蓋雨布的低矮小房子——看上去令人大失所望,說真的,這裏更像是一個難民營。
我走到裏麵,隻見到處亂石,遍地牛馬糞便,顯得汙穢不堪。這樣的地方,看上去不像有什麽令人感興趣的貿易活動。我第一次去普蘭是在初春,市場還是空蕩蕩的,當地人介紹說,每年五月份才開放。
在普蘭我遊覽了著名的科加寺。科加寺位於普蘭縣中尼邊境的科加村,也是尼泊爾進入普蘭的必經之路,經常有許多衣著怪異的異域遊客光著腳、提著小鐵筒從這裏經過。這 些人多是來參拜神山聖湖的外國修行者。如果天氣炎熱,他們常常會在科加寺前的河水裏沐浴;如果給他們拍照,他們會很友好很樂意地擺出姿勢來,然後向你索要 少量的金錢或食品。
我聽當地的鄉長講:相傳,在未形成村、寺的時候,這個地方名為“傑瑪塘”,是人煙稀少的荒涼之地。北山坡上有一高僧在修行,其弟子每晚打水時,均看到“傑瑪塘”中央有一個發光點,便大為驚恐。但他總是忘記將此事告訴師父。為提醒自己,他將 一塊小石頭裝入口袋。當他給師父倒茶時,小石頭滾落在地。高僧問他,他便照直說了。高僧讓他在閃光處做一記號。第二天,師徒二人實地察看,發現有非凡不俗的一塊奇石,極為罕見。高僧道:“奇石出現於此,預示此地將成為聖地,有一個護法大神將要來臨”。這個護法大神就是後來成為科加寺主神的“文殊菩薩”。
另一個故事說:據傳,當時此地來了七名身強力壯的印度雲遊僧,從事佛事活動。臨行前給國王留下了七大包銀子,驚奇的國王請教大師如何處置,大師稱此乃財神“瞻巴拉”賜予與的非凡妙果,不能占為己有,應作為造福於眾生的供品精心服侍。國王依照神意和大師指教,動用大量的人力、財力,相繼在噶爾棟建築了規模宏大的上下宮堡和色康大經堂,暫時把七名印度僧留下的銀子統統供於其中。不久,國王取出七包銀子帶到地處中尼邊界的“謝噶爾倉林”,請尼泊爾工匠阿夏大瑪和克什米爾工匠旺古拉等,製造一尊世間罕見的文殊菩薩像。造畢他又請仁欽桑布大譯師加持開光,而後又將其放在一輛木輪馬車上,運往噶爾棟的色康大經堂,沿途風餐露宿,當到達傑瑪塘中央時,卻受阻於阿莫利噶的巨石,此時忽然聽到文殊像開金口說道“吾依附於此地,紮根於此地”。平時麵無笑容的國王,聽到文殊菩薩開恩啟齒,便喜出望外,破天荒地有了笑容。菩薩開金口,國王露笑容的絕妙巧合是祥瑞良兆。於是,在此建起造型奇特的“意希那倫珠”經堂。到了拉德王時,又給這尊佛像製作了一座價值連城的稀世寶座。人們四處來此朝拜,名播千裏,終成名寺。
我遊覽時的科加寺規模不大,殿堂內的壁畫和布置,由於年久失修,難免有點斑駁。但是從另一角度看,這兒卻散發著一種原始、古樸的味道。
科加寺建於公元996年,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它是由仁欽桑布所建,後由曆代擴建,原來的寶殿中,畫有粗大的蓮花根,枝蔓盤繞,上有32朵花,有的盛開,有的半開。據傳,半開的花是因護神者未遵守七天內不得入內的命令而導致的結果。文殊菩薩端坐於太陽普照、花朵襯托的寶殿上。為使諸事如意和世間平安,蓮花根上鑲有佩戴七頭蛇冠的龍王;為使法音更響亮,右首端坐著手提琵琶的乾達婆王;為使法輪常轉不止,殿座上畫有輪王七寶。殿內大寶山,山上長滿如意樹、如意糧穀、如意寶串以及大自然天神。住有大梵天王、帝釋王、毗紐天王、天龍王、鳳凰大王等。他們左顧右盼,傳神達意。
仁欽桑布大法師,以科加寺為母寺,先後在其他地方建有一百零七個子寺,使科加寺名傳四海,家喻戶曉。後仁欽桑布移至劄達托林寺,科加寺才失去母寺地位。
科加寺有說不完的故事。孝寺對麵有一座美麗的雪山,米拉日巴在雪壁洞中修行。順便介紹一下這位尊者:米拉日巴(1040-1123)米拉日巴是藏傳佛教著名的高僧和大成就者。他從小父母雙亡,家庭破產,深受欺侮;之後立誌複仇,剛達目的,又極為後悔;接著,潛心學佛,成為噶舉教派的創始人之一;晚年,隱跡山林,獨自苦修。他創作的《道歌》從藝術上看,還是有相當成就的。米拉日巴從小喜愛民歌。《道歌》采用了魯體民歌的形式,語言通俗樸質,比喻貼切生動,因而受到人們的喜愛,流傳甚廣。
現在,米拉日巴佛閣在全藏區僅有兩座,其中一座佛閣是安多地區名刹之一。佛閣從第一層至第九層佛殿奉安的有以米拉日巴尊者及其弟子為主的藏傳佛教各派的開宗祖師,有以金剛為主的四密乘的眾多的木尊佛像、菩薩、護法等各類佛像一千二百七十多尊。
有一天,米拉日巴從山頂下來,踏出羊腸小道,途中偶遇一婦女在磨青稞 。
米拉日巴問他:“普姆(大嫂)在磨什麽?”
婦人因勞累而沒好氣地迴答:“我不磨青稞磨酒渣”。
“好,你繼續磨酒渣吧。”米拉日巴說。
從此,小村莊長的青稞粒突然變小,不管怎樣精耕細作多施肥,青稞粒依然很小。全村人隻好搬到其它地方居住。米拉熱巴的修行之洞至今還在。
科加寺門口有一片河灘以及美麗的紅色蘆葦叢。附近的科加村是個具有田園風味的小村莊,頗有點世外桃源的感覺。行暑達瓦專員老家就是科加的,應他的邀請,我還去專員家做客喝茶吃飯。科加距離普蘭縣城19 公裏,路途相當崎嶇,沿途的景色相當不錯。
我在普蘭采訪了縣委、縣政府,還采訪了邊防站和邊境檢查站,寫了兩篇兩、三千字的通訊和三、四篇消息。稿件交到縣郵電局後,他們報怨說:“我們郵局總共兩個人,你這一來就是上萬字,差不多就是我一年的電報發報量,我們怎麽受得了呀?!”對他的牢騷我沒在意,因為這是很正常的事兒。我在尼木縣跟楊老師蹲點采訪的時候,曾為了發加急稿件幫助郵局搖發電機(過去,西藏基層白天不供電,晚間供兩、三個小時。白天必須用電的單位需自己發電,郵電局均采用手搖發電機。該機兩個搖手柄,一人或兩人均可操作)。
我感覺奇怪的是,普蘭的邊境檢查站是在縣城(縣委、縣府駐地)前麵,既先經過邊境撿查站,再走約一公裏才經過東風橋到達縣委縣府。而邊防站(連級)就在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