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吃過早飯我打算到地委宣傳部報到。我在向招待所管理員打聽宣傳部具體方向時,他說:“找到廣場也就找到了地委、行署,獅泉河的街道也就一根腸子,在這兒誰都不會迷路。但是 ,你不要去的太早,去早了你找不人。這裏比內地機關慢三拍(拉薩慢一拍,地區慢兩拍,阿裏慢三拍),現在是冬天,運氣好的話你能在十點半左右找到人。”我決定趁這段時間逛逛獅泉河,了解一下阿裏首府的麵貌。
出了招待所,隻見到處炊煙嫋嫋,可能那是人們在燒茶、煮飯或是在燒火取暖。街上冷清清的,不見一個人走動。
獅泉河鎮(八十年代初)隻有一條一公裏多的街,而且是沙石路麵,因為常年降雨很少,非常幹燥,汽車一過灰塵滾滾,看見汽車過來,人們老遠就趕緊躲避。
街兩旁自然就是單位和住戶,我看到家家戶戶都用紅柳(劈柴)堆成高度有兩米左右、整整齊齊的u形院牆,那u形的開口處就是房子,由此形成方方正的院子。但是,我在街兩旁和鎮周圍卻沒有看到幾棵紅柳。放眼遠處的山巒,隻見滿眼黃灰,沒有一絲兒生氣。
據說,當年解放軍先遣連進軍阿裏時,獅泉河這一帶全是茂密的紅柳林,就連人們通行都很困難。到了六、七十年代,周圍還有成片的紅柳。然而,接下來的年代,人們仍無節製地把紅柳林當成煤礦不斷地開采。漫山遍野的紅柳林終於被砍光了,獅泉河成了一毛不拔的“禿子”。盡管當時並無“科學發展觀”、“和諧發展”、水土保持、人與自然等等提法,但我看到那一座座頗為氣派的紅柳院牆,鎮內外卻難得見到樹木,仍然感到十分心痛。誰都知道高原上的樹木成長十分緩慢,植被一旦被破壞,恢複起來就非常困難。可是,當時這裏的人們並不顧及這些,日後隻能自食其果。
地區行署招待所在這條街(鎮)的西頭,雖然這兒也是個十字路口,但南、北、西三個方向就像多用插頭一樣,已經到了鎮子的盡頭,隻有稀稀拉拉幾幢建築。但反過來說這個“插頭”也是無限長,南邊通新疆,北邊通拉薩,正西邊是綿綿大山…這條街的東頭,就是阿裏軍分區的大門。街中間(偏東)北側是地區貿易公司,南側是獅泉河廣場,廣場上到處是大小不一的鵝卵石,西側是個大禮堂。圍繞廣場周圍就是阿裏地委、行署的直屬機關。
軍分區大門北側有一條路通向獅泉河,我慢慢逛到獅泉河大橋,隻見轎下的河水已經封凍,沒有一絲流水的跡像。看著空曠的冰河我感到身上冷溲溲的。這種冷可能是心理作用,因為阿裏處於“世界屋脊”的巔峰區域,世界上最高大最雄偉的山脈依次橫亙在這塊廣闊的土地上。由於高海拔形成了高寒的氣候,令阿裏境內雪山重重,是名副其實 的“雪域”。置身在嚴冬的“雪域”能不感覺到冷嗎?!走進阿裏,就像走進了一個洪荒混沌未開的世界。這裏有史前風光般亙古不變的風物。景象遼遠、空靈、超凡脫俗,具有一種別具一格的荒野之美;沒有人能在這些景物麵前無動於衷。無動於衷不可能,我渾身上下、從裏到外都感到一個字“冷”!
身在阿裏,不能不介紹幾句:阿裏位於西藏最西端,地處青藏高原主 體的最高部,藏文典籍稱之為“堆阿裏”,“堆”意譯為“上部”、“最高處”,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麵積31萬平方公裏,占西藏全境四分之一。境內擁有喜瑪拉雅、岡底斯、昆侖、喀喇昆侖等氣勢磅礴的著名山脈。眾多的雪山冰川賦予了阿裏豐富的水源,境內有獅泉河、馬泉河、象泉河和孔雀河,分別是雅魯藏布江、印度河、恆河的源頭。
大約在上午十一點鍾,我找到地委宣傳部。部長是一位四十多歲的麻臉藏族幹部。我向他遞交了廣播電台的介紹信,並自我介紹了幾句個人的基本情況。他接過介紹信,握住我的手很客氣地說:“歡迎你的到來!廣播電台的電報我們早幾天就收到了,這裏工作生活、條件都很艱苦,希望你能克服困難、搞好工作…”他還向我介紹了阿裏地委、行署的基本情況,幾位主要領導的情況,地委宣傳部的情況以及記者站在任記者的情況。最後向我交待說,“地委、行署有個小灶,有幾位書記、專員和秘書長在哪兒就餐,按規定你也可以到哪兒就餐。”我表示落腳以後考慮考慮再說。因為當時全國物資和副食供應都不大好,何況是這天高皇帝遠的阿裏呢。地委小灶夥食怎樣我還不知道,要等了解清楚以後再作決定。我想到阿裏軍分區了解一下他們中、小灶的情況,一般部隊夥食要好些。如果確實好,我會考慮到軍分區搭夥。
到地委宣傳部報過到,我就去尋找記者站。記者站很好找,就在獅泉河廣場的東側,一牆之隔就是廣場。這是一幢帶走廊的平房西半截(阿裏獅泉河鎮在八十年代初基本都是平房,包括地委、行署,罕見樓房),門口訂著一塊記者站的牌子。看地麵和門框上落滿了厚厚的灰塵,就知道多日無人在這兒辦公。部長已經給我講過,駐站記者牛占林下鄉還沒迴來,他另外有房子,一般不在記者站住宿和辦公。
看過記者站,我又去距離僅有一百多米的阿裏軍分區政治部打招唿(也是報到,因為我們兼顧軍事報道,廣播電台有專門的《高原子弟兵》節目;《西藏日報》有專門的軍事版麵)。
政治部主任(副師級)姓何,是河南人。像在地委宣傳部一樣,我向他遞交了介紹信,並作了自我介紹。他聽我說的普通話口音中透出河南腔,就問我:“你是河南人嗎?”我迴答說:“是的,河南開封市人,祖籍是許昌的。”“嘿、咱們越說越近了!”何主任握住我的手說,“我是許昌地區長葛縣的,咱們軍分區河南籍營團職幹部有好幾個呢。後勤處的蔣副處長,還有兩個軍醫都是開封地區的。阿裏地區的援藏教師隊也是河南的。其中有好幾個開封人哩!”
俗話說:“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在八十年代之前,甭說在‘天高皇帝遠’的阿裏,既使在西藏或新疆的任何地方,隻要一說是老鄉,別管認識不認識,別管是當官的還是老百姓,也甭管窮富,一說是老鄉首先就親近許多,倘若是一個地區的,就親熱的不得了,若是同城同縣的就像是手足兄弟一樣親。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和特殊的地方,“老鄉”就是“身份證”和“通行證”,甚至勝過錢和糧票。今天在西藏雖然也講老鄉,但早已不能同日而語了。甚至一說“老鄉”反而會起反作用,因為老鄉之間不設防,啥話都說,啥事兒都辦,吃虧上當的不在少數,受騙的更是舉不勝舉。一句話:“時代不同了,老鄉不一樣!”
攀起鄉情,我與何主任自然親近不少。談了工作談故鄉,又談了各自家況。我還詢問了分區是否有小灶,夥食怎樣?可否搭夥?何主任說沒小灶,隻有中灶,按規定可以搭夥就餐。於是,何主任帶我在中灶共進午餐,席間介紹我認識了軍分區的各位首長。首長們表示全方位地支持我在阿裏駐軍部隊的采訪工作,有任何困難都盡力解決,希望我為分區的宣傳報道工作多做貢獻。他們說,因離烏魯木齊和拉薩都很遠,阿裏部隊的報道很少見報,在新疆軍區《戰勝報》見報也少,規定的報道任務也完不成,希望我能幫他們填補這方麵的空白。我答應一定盡力而為,決不會叫他們失望。
下午,我去行署辦公室接洽領取有關記者站的辦公與生活用品,買了一個月的小灶飯票,領取了一部手搖電話機(隻能打通獅泉河鎮),一個汽車噴燈(代替汽油爐燒水用),一個帶蓋的儲水用的鐵皮大水桶(獅泉河當時無自來水),一個洗衣服用的方形鐵盆(其他地方均是圓形),一個燒開水用的大鐵壺,四大麻袋牛糞餅(燒水、取暖用,記者站內還存有十幾麻袋,這些可是離不了的好東西),一塊鋪床用的毛氈,紙張、墨水和幾包蠟燭(獅泉河是柴油機發電,每晚隻供兩三個小時的電,十點熄燈)。
地委小餐廳在廣場西側,隔著廣場與記者站遙遙相望。晚餐我就是在地委小灶吃的,四菜一湯,有葷有素,味道很好。主食有米飯、饅頭、還有麵條,超乎我的想像,比軍分區中灶的夥食還要好。就餐的僅有一位副書記、兩位副專員、一位秘書長。廚師是一位二十多歲的小夥子,是河南商丘人。他一聽說我是老鄉,也是親熱的不得了,對我格外照顧。他說這兒搭夥就餐的一般隻有三、四個人,最多時也隻有七八個人,少的時候隻有一個人,有時甚至沒有人。所以要提前報餐,即吃這頓報下頓,以免做了飯無人吃。因為人少,搞供應加特殊照顧,所以夥食很好。於是我決定在地委小灶就餐。
因為做好了入住記者站的準備,第三天我就從招待所搬到了記者站。當天晚上,我聽到外麵傳來放電影的聲音,出來一看,電影的光束是從對麵禮堂二樓射過來的,我的住房山牆就是銀幕,廣場上或坐(坐在石頭或自帶的板凳、椅子上)或站的觀眾在寒風中有滋有味地欣賞著影片。這差不多就是獅泉河人們唯一的娛樂形式了。我看了兩眼,放映的是《南征北戰》
我在記者站住了一個晚上,記者牛占林就從改則縣迴到了獅泉河。
我和牛占林雖然同是西藏廣播電台的記者,但是在此之前並不熟悉。因為他原是改則縣的幹部,經常給電台、報社投稿,時間長了電台就將他吸納為特約通訊員,後來又轉為電台駐阿裏地區的專職記者。
我們一見麵,牛記者非常熱情,他對我噓寒問暖,詢問身體狀況,還從宿舍拿出一瓶茅台酒、一碗辣椒醬和一盤新鮮凍羊肉(類似現在的涮羊肉)招待我。我說:“這種血淋淋的生羊肉能吃嗎?又不是涮火鍋,在這冰天雪地的嚴寒季節吃這種凍羊肉不生病嗎?”“當然能吃,”牛記者拿一片生羊肉沾沾辣椒,放在嘴裏嚼起來,顯出津津有味的樣子,說,“吃吧,不僅能吃,而且好吃,你吃了這迴還會想下迴!”我學他的樣子嚐了一片,果然味道不錯。
就這樣,我們邊吃生羊肉邊喝茅台酒,熱烈地聊起來。老牛向我慢慢地介紹阿裏地區的基本情況,主要幹部的個人簡曆,他們的性格特點,相互之間的關係,地區的先進典型單位,地委、行署和軍分區的關係,需要注意的地方等等。這些情況是他多年來在阿裏的工作實踐中摸索、體會、觀察、總結出來的,非常珍貴,可以說是“金不換”資料,對我的采訪工作很有幫助。
牛記者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個子很高,約有一米八二,年齡看上去小四十的樣子,攀談中我了解到他是甘南(甘肅省南部)藏族,但看起來長相並不像藏族。他的家庭成份是牧主(地主),受家庭成份的影響,他從蘭州大學畢業後,被直接分配到阿裏地區改則縣,差不多是全中國、全世界最偏僻、最苦的地方了。他長期和愛人兩地分居(愛人是大學同學,在蘭州當教師),無可奈何,他隻能咬著牙待下去,一幹就是十五年。有一次,他和縣上的一個朋友騎馬去改則北部接近無人區的草原上打獵,風雪中他們遇到一群野犛牛。雖然當時風雪交加,饑寒交迫,他們仍然激動萬分,立即下馬趴在地上描準,啪、啪、啪…打倒一頭又一頭,真是大豐收啊。打倒七、八頭的時侯,他們倆都感到有些詫異:“這群野犛牛被我們放倒七、八頭了,怎麽不跑呢?!”老牛對同伴說:“奇怪呀?這些野犛牛咋不跑呢?恐怕打錯了吧?!”同伴迴答說:“我也覺得奇怪,應該說放上兩三槍它們就炸群了,這些野犛牛卻不怎麽跑?有點怪…”他們到跟前一看,果然都是家犛牛,一下楞在風雪中成了雕塑似的僵在了那兒,一動也不動,什麽話也說不出來。因為闖了這個大禍,老牛和他的同伴賠了錢還不算,還一人背一個處分,弄得好長時間抬不起頭來,他也從此刀槍入庫,不再打獵。後來,我去改則縣采訪,縣領導看我是電台記者,便順便和我聊起有關牛記者的這段故事。縣長說這事兒有個順口溜:“老牛打野牛,撂倒七八頭,去撿傻了眼,都是家犛牛,賠錢賺處分,氣得要撞頭!”。
牛占林後來探索出一條走出阿裏的捷徑,這就是經常給報社、電台寫稿。時間久了,他終於從業餘通訊員到特約通訊員,再到駐站記者,這一過程差不多用了七、八年時間。我來接他的班,他終於熬出了頭。老牛到拉薩西藏廣播電台不久,又因熟悉西藏,懂藏漢雙語,被選到中央廣播電台駐西藏記者站(中央台駐西藏記者站就是由他建起來的)。再後來,他作為中央台駐甘肅記者站站長,長期住在蘭州,我常從中央台的廣播中聽到他采寫的報道。
我和牛記者共同擬了一封向廳(電台)領導匯報情況的電報,內容是我已於一月二十六日到達阿裏,與牛占林進行了記者站的交接工作,牛占林正帶我熟悉阿裏基本情況,數日後經新藏線迴台述職。
大概是我住到記者站的第三個傍晚,牛記者帶來一位個頭不高,國字臉,顴骨突出,腮幫很大,穿著一雙高腰大氈筒(靴),走路一撅一撅的人來。看外貌這人形象不佳。牛記者說:“小張,我給你帶來一位真正的老鄉,河南援藏教師隊的侯老師、侯汴京”。不等他張嘴說話,我就知道他是開封人,因為他的名字告訴了我。“汴京”就是開封的古名,現在開封仍然簡稱“汴”,開封卷煙廠有個香煙的牌子就叫“汴京”。開封生人姓侯,自然就叫侯汴京。
“你好!”我和他握握手,並遞上一支煙表示歡迎。他一張嘴,果然滿口開封腔:“我叫侯汴京,聽牛記者說你家是開封市的,我也是開封市的,是開封十三中的。我們河南援藏教師隊有二十多人,洛陽、鄭州、許昌、商丘、新鄉、安陽、鶴壁的都有…開封的有四個,領隊也是開封的。來到這兒分在阿裏各縣中學,每個縣都有兩三個,我分在地區中學。”
此前,我已經從阿裏軍分區政治部何主任那兒聽說了河南援藏教師隊的消息,因為新來乍到,還顧不上去拜會這些老鄉。沒想到他們卻找上門認老鄉了。
“張記者,”侯汴京問我,“聽牛記者說你是一九六六年來西藏的,來西藏就當記者嗎?”
“對,我是一九六六年進藏的,”我迴答道,“不是進藏就當記者,開始是在西藏軍區生產部的米林軍墾團,在米林幹了四年。後來又調到到昌都林廠幹了三、四年。”
“張記者,我向你打聽一個人你可能知道?”侯汴京說,“他叫章達生,也是一九六六年進藏到米林團的。”
“章達生,我當然認識!”我說,“我們兩個熟得很,是比較要好的朋友。聽說他內調後在開封當了中學教師。”
“這就對上號啦,”侯汴京說,“我是章達生的妹夫,他是我的舅哥。”
“你越說越近了!”我興奮起來。說,“能在離開封萬裏迢迢的阿裏認識你也是緣份呀。你說你是章達生的妹夫,那麽,你愛人我也認識。六八、六九年老章家在紅牆樓前街住的時候,我常去他家玩,多次見過他妹妹。嗯、現在他妹妹成了你愛人啦…”
牛記者有事兒先迴家了,我和侯汴京越說越熱唿,頗有些相見恨晚的味道,差不多抽了一盒煙、喝了八磅暖水瓶一瓶水,他才離開記者站迴宿舍。從此,侯汴京成了記者站的常客,我和他成了貼心朋友。通過他我又認識了河南教師隊分配在獅泉河的老鄉。
牛占林在向我介紹阿裏基本情況的同時,還帶我走訪了地委、行署的直屬機關,獅泉河鎮範圍內的主要單位,他的一些朋友和熟人,這些都對我日後的采訪工作有幫助。
在和牛記者談到阿裏的基本情況時,我向他介紹了在葉城辦事處了解和掌握的、烏魯木齊辦事處在撤銷過程中對剩餘資金和物資搞“三光”的情況,並就這個違紀事件征求了他的處理意見。牛記者說:“對這件事我也有耳聞,不過是些支言片語,不太詳細和全麵。從你了解的情況看應屬嚴重違紀違法事件,我堅決支持你寫成內參和報道。”牛記者接著說,“阿裏這個地方是真真正正的‘天高皇帝遠’。過去黨政工作長期由新疆代管,實際上代而疏管,而西藏方麵又很少過問。所以,有些領導霸道的狠,老天爺是老大,他們就是老二,誰也惹不起。現在中央召開了西藏工作座談會,阿裏的管理權收迴來了,確實應該整頓整頓!前任xx專員在調迴拉薩時,把公家配給的整個紅柳‘院牆’都給賣了,就連家中室內由公家配給的家具和純毛大幅地毯都給卷走了,本來這些都是應該上交的。還有xx專員,利用手中的權力曲曲折折地侵吞了上百斤蟲草。我是本地成長起來的記者,不大好寫,說起來有點不大好意思…”
我看到牛記者確實流露出愧疚的神色。應當說記者知情不報就是失職,輿論監督就靠記者和廣大群眾。本來記者三大任務中(一是采訪撰寫報道;二是撰寫內參,當好黨和政府的喉舌耳目;三是培養通訊員)就有深入調查,撰寫內參的任務。然而,人都有為難的時候,畢竟不是神仙。既使是孫悟空,也不是樣樣都行。
我到獅泉河後的高山反應稍有好轉,感覺身體適應了四千二百米的海拔高度,便立即動手,將在葉城辦事處獲得的烏魯木齊辦事處在撤銷過程中對剩餘財物搞“三光”的情況進行了認真整理,撰寫成一篇內參和一篇報道,送交地委和行署主要領導審閱。幾位領導審閱後一致認為:“情況屬實,影響很壞,應當予以嚴厲批評,但是希望盡量不要編發內參和公開報道。”還有一位副專員閱稿後說:“這樣的事情多的很,如果個個都要處理,誰來給你幹活。”
正象牛記者所說,阿裏的情況有些複雜,有了問題就捂蓋子。我請地委、行署領導審閱稿件要的就是“情況屬實”四個字。隻要有這四個字我就可以發稿了,於是我硬著頭皮將烏辦搞“三光”的有關報道和內參用電報發到了拉薩,不久廣播電台就播發了報道並編發了內參,西藏日報不僅編發了內參,還將報道以頭版頭條加評論的形式予以發表。
內參經自治區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批示後,紀檢和檢察機關立即介入,對三十六違法亂紀的幹部職工予以嚴肅查處,讓他們退賠了侵吞的資金(將物品也折合成資金),並以違紀的輕重程度分別給予撤職、降級、記過、警告處分。還有兩人被開除公職,給予刑事處分。
很快,就有人陸續到記者站反映各種各樣的問題。有口頭反映的,也有書麵反映的,很多都是雞毛蒜皮,也有泄私憤的,還有要求解決問題的,大部分不具有采用價值。一時間,記者站仿佛成了信訪站。我感到有些反常,就問反映情況的人,為什麽不到地區紀委、監察局、檢察院和信訪辦去反映或舉報呢?他們迴答說,那些地方沒人管,就是聽了反映或接了舉報材料也是石沉大海,杳無言信。但是,記者站畢競不是也代替不了紀檢和司法機關,我一個人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也不可能天天撰寫內參或采寫反麵報道。新聞宣傳要以正麵報道為主,要大力宣傳和宏揚主旋律。於是,再有人到記者站反映和舉辦問題,我就勸他們到紀檢、信訪和司法機關,或向自治區有關部門反映。我則開始了下鄉采訪。
牛記者離開阿裏後,我首先圍繞地委、行署貫徹中央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的情況進行全方位的報道。
當時中央和區黨委的要求是:在新的曆史條件下,中心任務和奮鬥目標是,加強各族幹部和各族人民的團結,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從西藏的實際情況出發,千方百計地醫治林彪、“四人幫”的破壞所造成的創傷,發展國民經濟,提高各族人民的物質生活水準和文化科學水準,建設邊疆,鞏固邊防,有計劃有步驟地使西藏興旺發達、繁榮富裕起來。
我采訪的有關地區各條戰線、各行各業貫徹執行中央關於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的第一批報道陸續發出後,就開始下鄉采訪。我選擇的第一個縣就是阿裏地區最西邊的日土縣。
獅泉河到日土有126公裏,我乘豐田越野車去隻用了兩個小時。
日土,藏語意為“槍叉支架狀山下”。如果將日土翻譯成漢語,應為“筆架山”。噶廈政府時期,日土縣為日土宗。日土宗又分為宗政府和拉讓兩個機構。宗政府官員由噶廈政府從拉薩直接委派。拉讓設堪布,由拉薩色拉寺委派。1961年3月設立日土縣。該縣轄1個鎮、4個鄉:日土鎮、多瑪鄉、日鬆鄉、熱幫鄉、東汝鄉。根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7175人,總麵積77096平方公裏。
日土是全國乃至全世界人口最稀少的地方。1981年初我去日土的時候,日土全縣人口還不到4000人,按全縣的土地麵積算,平均每平方公裏隻有0.5人。既使到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時候,每平方公裏也不到1個人。日土縣的土地麵積和浙江省的土地麵積(10000平方公裏)很接近,而浙江省的人口多達4200多萬,平均每平方公裏有400多人,是我國人口密度最大的省。兩個土地麵積差不多的地方,一個每平方公裏不到一個人,另一個每平方公裏多達400多人,一個是縣,另一個是省,一個常常百公裏無人煙,另一個人口擁擠不堪,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日土縣城就是一條不到200米長的土街,機關、商店、醫院、招待所全在這條街 上,一眼就能看遍全城(西藏許多縣城都是這樣)。但日土有著古老而豐富的文化內涵。它是古格時代阿裏的三大王朝之一,王朝的遺址顯示,過去的王宮曾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它依山而 建,形製很像拉薩的布達拉宮,所以又有小布達拉宮之稱,是極具西藏特色的建築之一。
日土縣最大的特色是它擁有班公湖。班公湖,藏語的意思是“明媚而狹長的湖”,海拔4241米,全長150多公裏,麵積大約427平方公裏。有人說“班公”是印度語,意即一塊小草地。這個湖呈廋長形, 由東至西伸展全長150公裏,南北闊度隻有2-8公裏,東麵三分之二的麵積屬中國領土範圍,餘下西麵三分一則屬於印度。這湖有一獨特奇妙之處,就是中國這一邊的是淡水,湖中有魚,流到印度控製的喀什米爾地區,則變成鹹水。班公湖岸邊隻有一個碼頭,解放軍定時在湖麵巡邏,但周圍卻無人居住。
從葉城到阿裏時我已觀賞過班公湖,這次到日土采訪又在湖邊觀賞一番,但是這種觀賞總覺得不過癮,好像欠缺點什麽。因為除了能夠飽覽了山色湖光外,那美麗無比的鳥島、耗子獨霸的老鼠島、湖水既有鹹淡之分又是中印國界的“湖界”標誌都看不到,具有獨特風味的“班公湖魚”也品嚐不到。如果要彌補這些欠缺,必須乘坐班公湖邊防部隊的巡邏艇。巡邏艇不是遊艇,而且一般都活動在邊防“界湖”一帶,不在靠公路的湖邊,要想上艇必須由軍分區特別批準,這不是容易的事兒,必須等待機會。
沒條件遊班公湖,我就和其他新結識的朋友去觀賞了日土城南約80公裏處的岩畫,這一帶岩畫分布在任姆棟、魯日朗卡和恰克桑三地。平均海拔4600米。岩畫均分布在河穀附近的山岩上,周圍 地勢平坦,水豐草茂,景色美麗。岩畫分布於距地表3米以內的垂直平滑岩石上,少數化石距地表7米-8米以上。岩畫的題材豐富而多樣,以動物為主,有犛牛、 羊、狼、犬、鹿、馬、驢、豹、虎、駱駝、鳥、魚等,無疑這些動物是當時奔馳、覓食在山穀草原上的野生動物和放牧的家畜。其次是日、月、山、植物等自然景 物。其三是狩獵、放牧、舞蹈、乘騎等社會圖景。其四是男根女陰等反映生殖崇拜的內容等等。後來聽專家們說,日土縣多數岩畫產生在苯教盛行時期,也就是在藏
出了招待所,隻見到處炊煙嫋嫋,可能那是人們在燒茶、煮飯或是在燒火取暖。街上冷清清的,不見一個人走動。
獅泉河鎮(八十年代初)隻有一條一公裏多的街,而且是沙石路麵,因為常年降雨很少,非常幹燥,汽車一過灰塵滾滾,看見汽車過來,人們老遠就趕緊躲避。
街兩旁自然就是單位和住戶,我看到家家戶戶都用紅柳(劈柴)堆成高度有兩米左右、整整齊齊的u形院牆,那u形的開口處就是房子,由此形成方方正的院子。但是,我在街兩旁和鎮周圍卻沒有看到幾棵紅柳。放眼遠處的山巒,隻見滿眼黃灰,沒有一絲兒生氣。
據說,當年解放軍先遣連進軍阿裏時,獅泉河這一帶全是茂密的紅柳林,就連人們通行都很困難。到了六、七十年代,周圍還有成片的紅柳。然而,接下來的年代,人們仍無節製地把紅柳林當成煤礦不斷地開采。漫山遍野的紅柳林終於被砍光了,獅泉河成了一毛不拔的“禿子”。盡管當時並無“科學發展觀”、“和諧發展”、水土保持、人與自然等等提法,但我看到那一座座頗為氣派的紅柳院牆,鎮內外卻難得見到樹木,仍然感到十分心痛。誰都知道高原上的樹木成長十分緩慢,植被一旦被破壞,恢複起來就非常困難。可是,當時這裏的人們並不顧及這些,日後隻能自食其果。
地區行署招待所在這條街(鎮)的西頭,雖然這兒也是個十字路口,但南、北、西三個方向就像多用插頭一樣,已經到了鎮子的盡頭,隻有稀稀拉拉幾幢建築。但反過來說這個“插頭”也是無限長,南邊通新疆,北邊通拉薩,正西邊是綿綿大山…這條街的東頭,就是阿裏軍分區的大門。街中間(偏東)北側是地區貿易公司,南側是獅泉河廣場,廣場上到處是大小不一的鵝卵石,西側是個大禮堂。圍繞廣場周圍就是阿裏地委、行署的直屬機關。
軍分區大門北側有一條路通向獅泉河,我慢慢逛到獅泉河大橋,隻見轎下的河水已經封凍,沒有一絲流水的跡像。看著空曠的冰河我感到身上冷溲溲的。這種冷可能是心理作用,因為阿裏處於“世界屋脊”的巔峰區域,世界上最高大最雄偉的山脈依次橫亙在這塊廣闊的土地上。由於高海拔形成了高寒的氣候,令阿裏境內雪山重重,是名副其實 的“雪域”。置身在嚴冬的“雪域”能不感覺到冷嗎?!走進阿裏,就像走進了一個洪荒混沌未開的世界。這裏有史前風光般亙古不變的風物。景象遼遠、空靈、超凡脫俗,具有一種別具一格的荒野之美;沒有人能在這些景物麵前無動於衷。無動於衷不可能,我渾身上下、從裏到外都感到一個字“冷”!
身在阿裏,不能不介紹幾句:阿裏位於西藏最西端,地處青藏高原主 體的最高部,藏文典籍稱之為“堆阿裏”,“堆”意譯為“上部”、“最高處”,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麵積31萬平方公裏,占西藏全境四分之一。境內擁有喜瑪拉雅、岡底斯、昆侖、喀喇昆侖等氣勢磅礴的著名山脈。眾多的雪山冰川賦予了阿裏豐富的水源,境內有獅泉河、馬泉河、象泉河和孔雀河,分別是雅魯藏布江、印度河、恆河的源頭。
大約在上午十一點鍾,我找到地委宣傳部。部長是一位四十多歲的麻臉藏族幹部。我向他遞交了廣播電台的介紹信,並自我介紹了幾句個人的基本情況。他接過介紹信,握住我的手很客氣地說:“歡迎你的到來!廣播電台的電報我們早幾天就收到了,這裏工作生活、條件都很艱苦,希望你能克服困難、搞好工作…”他還向我介紹了阿裏地委、行署的基本情況,幾位主要領導的情況,地委宣傳部的情況以及記者站在任記者的情況。最後向我交待說,“地委、行署有個小灶,有幾位書記、專員和秘書長在哪兒就餐,按規定你也可以到哪兒就餐。”我表示落腳以後考慮考慮再說。因為當時全國物資和副食供應都不大好,何況是這天高皇帝遠的阿裏呢。地委小灶夥食怎樣我還不知道,要等了解清楚以後再作決定。我想到阿裏軍分區了解一下他們中、小灶的情況,一般部隊夥食要好些。如果確實好,我會考慮到軍分區搭夥。
到地委宣傳部報過到,我就去尋找記者站。記者站很好找,就在獅泉河廣場的東側,一牆之隔就是廣場。這是一幢帶走廊的平房西半截(阿裏獅泉河鎮在八十年代初基本都是平房,包括地委、行署,罕見樓房),門口訂著一塊記者站的牌子。看地麵和門框上落滿了厚厚的灰塵,就知道多日無人在這兒辦公。部長已經給我講過,駐站記者牛占林下鄉還沒迴來,他另外有房子,一般不在記者站住宿和辦公。
看過記者站,我又去距離僅有一百多米的阿裏軍分區政治部打招唿(也是報到,因為我們兼顧軍事報道,廣播電台有專門的《高原子弟兵》節目;《西藏日報》有專門的軍事版麵)。
政治部主任(副師級)姓何,是河南人。像在地委宣傳部一樣,我向他遞交了介紹信,並作了自我介紹。他聽我說的普通話口音中透出河南腔,就問我:“你是河南人嗎?”我迴答說:“是的,河南開封市人,祖籍是許昌的。”“嘿、咱們越說越近了!”何主任握住我的手說,“我是許昌地區長葛縣的,咱們軍分區河南籍營團職幹部有好幾個呢。後勤處的蔣副處長,還有兩個軍醫都是開封地區的。阿裏地區的援藏教師隊也是河南的。其中有好幾個開封人哩!”
俗話說:“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在八十年代之前,甭說在‘天高皇帝遠’的阿裏,既使在西藏或新疆的任何地方,隻要一說是老鄉,別管認識不認識,別管是當官的還是老百姓,也甭管窮富,一說是老鄉首先就親近許多,倘若是一個地區的,就親熱的不得了,若是同城同縣的就像是手足兄弟一樣親。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和特殊的地方,“老鄉”就是“身份證”和“通行證”,甚至勝過錢和糧票。今天在西藏雖然也講老鄉,但早已不能同日而語了。甚至一說“老鄉”反而會起反作用,因為老鄉之間不設防,啥話都說,啥事兒都辦,吃虧上當的不在少數,受騙的更是舉不勝舉。一句話:“時代不同了,老鄉不一樣!”
攀起鄉情,我與何主任自然親近不少。談了工作談故鄉,又談了各自家況。我還詢問了分區是否有小灶,夥食怎樣?可否搭夥?何主任說沒小灶,隻有中灶,按規定可以搭夥就餐。於是,何主任帶我在中灶共進午餐,席間介紹我認識了軍分區的各位首長。首長們表示全方位地支持我在阿裏駐軍部隊的采訪工作,有任何困難都盡力解決,希望我為分區的宣傳報道工作多做貢獻。他們說,因離烏魯木齊和拉薩都很遠,阿裏部隊的報道很少見報,在新疆軍區《戰勝報》見報也少,規定的報道任務也完不成,希望我能幫他們填補這方麵的空白。我答應一定盡力而為,決不會叫他們失望。
下午,我去行署辦公室接洽領取有關記者站的辦公與生活用品,買了一個月的小灶飯票,領取了一部手搖電話機(隻能打通獅泉河鎮),一個汽車噴燈(代替汽油爐燒水用),一個帶蓋的儲水用的鐵皮大水桶(獅泉河當時無自來水),一個洗衣服用的方形鐵盆(其他地方均是圓形),一個燒開水用的大鐵壺,四大麻袋牛糞餅(燒水、取暖用,記者站內還存有十幾麻袋,這些可是離不了的好東西),一塊鋪床用的毛氈,紙張、墨水和幾包蠟燭(獅泉河是柴油機發電,每晚隻供兩三個小時的電,十點熄燈)。
地委小餐廳在廣場西側,隔著廣場與記者站遙遙相望。晚餐我就是在地委小灶吃的,四菜一湯,有葷有素,味道很好。主食有米飯、饅頭、還有麵條,超乎我的想像,比軍分區中灶的夥食還要好。就餐的僅有一位副書記、兩位副專員、一位秘書長。廚師是一位二十多歲的小夥子,是河南商丘人。他一聽說我是老鄉,也是親熱的不得了,對我格外照顧。他說這兒搭夥就餐的一般隻有三、四個人,最多時也隻有七八個人,少的時候隻有一個人,有時甚至沒有人。所以要提前報餐,即吃這頓報下頓,以免做了飯無人吃。因為人少,搞供應加特殊照顧,所以夥食很好。於是我決定在地委小灶就餐。
因為做好了入住記者站的準備,第三天我就從招待所搬到了記者站。當天晚上,我聽到外麵傳來放電影的聲音,出來一看,電影的光束是從對麵禮堂二樓射過來的,我的住房山牆就是銀幕,廣場上或坐(坐在石頭或自帶的板凳、椅子上)或站的觀眾在寒風中有滋有味地欣賞著影片。這差不多就是獅泉河人們唯一的娛樂形式了。我看了兩眼,放映的是《南征北戰》
我在記者站住了一個晚上,記者牛占林就從改則縣迴到了獅泉河。
我和牛占林雖然同是西藏廣播電台的記者,但是在此之前並不熟悉。因為他原是改則縣的幹部,經常給電台、報社投稿,時間長了電台就將他吸納為特約通訊員,後來又轉為電台駐阿裏地區的專職記者。
我們一見麵,牛記者非常熱情,他對我噓寒問暖,詢問身體狀況,還從宿舍拿出一瓶茅台酒、一碗辣椒醬和一盤新鮮凍羊肉(類似現在的涮羊肉)招待我。我說:“這種血淋淋的生羊肉能吃嗎?又不是涮火鍋,在這冰天雪地的嚴寒季節吃這種凍羊肉不生病嗎?”“當然能吃,”牛記者拿一片生羊肉沾沾辣椒,放在嘴裏嚼起來,顯出津津有味的樣子,說,“吃吧,不僅能吃,而且好吃,你吃了這迴還會想下迴!”我學他的樣子嚐了一片,果然味道不錯。
就這樣,我們邊吃生羊肉邊喝茅台酒,熱烈地聊起來。老牛向我慢慢地介紹阿裏地區的基本情況,主要幹部的個人簡曆,他們的性格特點,相互之間的關係,地區的先進典型單位,地委、行署和軍分區的關係,需要注意的地方等等。這些情況是他多年來在阿裏的工作實踐中摸索、體會、觀察、總結出來的,非常珍貴,可以說是“金不換”資料,對我的采訪工作很有幫助。
牛記者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個子很高,約有一米八二,年齡看上去小四十的樣子,攀談中我了解到他是甘南(甘肅省南部)藏族,但看起來長相並不像藏族。他的家庭成份是牧主(地主),受家庭成份的影響,他從蘭州大學畢業後,被直接分配到阿裏地區改則縣,差不多是全中國、全世界最偏僻、最苦的地方了。他長期和愛人兩地分居(愛人是大學同學,在蘭州當教師),無可奈何,他隻能咬著牙待下去,一幹就是十五年。有一次,他和縣上的一個朋友騎馬去改則北部接近無人區的草原上打獵,風雪中他們遇到一群野犛牛。雖然當時風雪交加,饑寒交迫,他們仍然激動萬分,立即下馬趴在地上描準,啪、啪、啪…打倒一頭又一頭,真是大豐收啊。打倒七、八頭的時侯,他們倆都感到有些詫異:“這群野犛牛被我們放倒七、八頭了,怎麽不跑呢?!”老牛對同伴說:“奇怪呀?這些野犛牛咋不跑呢?恐怕打錯了吧?!”同伴迴答說:“我也覺得奇怪,應該說放上兩三槍它們就炸群了,這些野犛牛卻不怎麽跑?有點怪…”他們到跟前一看,果然都是家犛牛,一下楞在風雪中成了雕塑似的僵在了那兒,一動也不動,什麽話也說不出來。因為闖了這個大禍,老牛和他的同伴賠了錢還不算,還一人背一個處分,弄得好長時間抬不起頭來,他也從此刀槍入庫,不再打獵。後來,我去改則縣采訪,縣領導看我是電台記者,便順便和我聊起有關牛記者的這段故事。縣長說這事兒有個順口溜:“老牛打野牛,撂倒七八頭,去撿傻了眼,都是家犛牛,賠錢賺處分,氣得要撞頭!”。
牛占林後來探索出一條走出阿裏的捷徑,這就是經常給報社、電台寫稿。時間久了,他終於從業餘通訊員到特約通訊員,再到駐站記者,這一過程差不多用了七、八年時間。我來接他的班,他終於熬出了頭。老牛到拉薩西藏廣播電台不久,又因熟悉西藏,懂藏漢雙語,被選到中央廣播電台駐西藏記者站(中央台駐西藏記者站就是由他建起來的)。再後來,他作為中央台駐甘肅記者站站長,長期住在蘭州,我常從中央台的廣播中聽到他采寫的報道。
我和牛記者共同擬了一封向廳(電台)領導匯報情況的電報,內容是我已於一月二十六日到達阿裏,與牛占林進行了記者站的交接工作,牛占林正帶我熟悉阿裏基本情況,數日後經新藏線迴台述職。
大概是我住到記者站的第三個傍晚,牛記者帶來一位個頭不高,國字臉,顴骨突出,腮幫很大,穿著一雙高腰大氈筒(靴),走路一撅一撅的人來。看外貌這人形象不佳。牛記者說:“小張,我給你帶來一位真正的老鄉,河南援藏教師隊的侯老師、侯汴京”。不等他張嘴說話,我就知道他是開封人,因為他的名字告訴了我。“汴京”就是開封的古名,現在開封仍然簡稱“汴”,開封卷煙廠有個香煙的牌子就叫“汴京”。開封生人姓侯,自然就叫侯汴京。
“你好!”我和他握握手,並遞上一支煙表示歡迎。他一張嘴,果然滿口開封腔:“我叫侯汴京,聽牛記者說你家是開封市的,我也是開封市的,是開封十三中的。我們河南援藏教師隊有二十多人,洛陽、鄭州、許昌、商丘、新鄉、安陽、鶴壁的都有…開封的有四個,領隊也是開封的。來到這兒分在阿裏各縣中學,每個縣都有兩三個,我分在地區中學。”
此前,我已經從阿裏軍分區政治部何主任那兒聽說了河南援藏教師隊的消息,因為新來乍到,還顧不上去拜會這些老鄉。沒想到他們卻找上門認老鄉了。
“張記者,”侯汴京問我,“聽牛記者說你是一九六六年來西藏的,來西藏就當記者嗎?”
“對,我是一九六六年進藏的,”我迴答道,“不是進藏就當記者,開始是在西藏軍區生產部的米林軍墾團,在米林幹了四年。後來又調到到昌都林廠幹了三、四年。”
“張記者,我向你打聽一個人你可能知道?”侯汴京說,“他叫章達生,也是一九六六年進藏到米林團的。”
“章達生,我當然認識!”我說,“我們兩個熟得很,是比較要好的朋友。聽說他內調後在開封當了中學教師。”
“這就對上號啦,”侯汴京說,“我是章達生的妹夫,他是我的舅哥。”
“你越說越近了!”我興奮起來。說,“能在離開封萬裏迢迢的阿裏認識你也是緣份呀。你說你是章達生的妹夫,那麽,你愛人我也認識。六八、六九年老章家在紅牆樓前街住的時候,我常去他家玩,多次見過他妹妹。嗯、現在他妹妹成了你愛人啦…”
牛記者有事兒先迴家了,我和侯汴京越說越熱唿,頗有些相見恨晚的味道,差不多抽了一盒煙、喝了八磅暖水瓶一瓶水,他才離開記者站迴宿舍。從此,侯汴京成了記者站的常客,我和他成了貼心朋友。通過他我又認識了河南教師隊分配在獅泉河的老鄉。
牛占林在向我介紹阿裏基本情況的同時,還帶我走訪了地委、行署的直屬機關,獅泉河鎮範圍內的主要單位,他的一些朋友和熟人,這些都對我日後的采訪工作有幫助。
在和牛記者談到阿裏的基本情況時,我向他介紹了在葉城辦事處了解和掌握的、烏魯木齊辦事處在撤銷過程中對剩餘資金和物資搞“三光”的情況,並就這個違紀事件征求了他的處理意見。牛記者說:“對這件事我也有耳聞,不過是些支言片語,不太詳細和全麵。從你了解的情況看應屬嚴重違紀違法事件,我堅決支持你寫成內參和報道。”牛記者接著說,“阿裏這個地方是真真正正的‘天高皇帝遠’。過去黨政工作長期由新疆代管,實際上代而疏管,而西藏方麵又很少過問。所以,有些領導霸道的狠,老天爺是老大,他們就是老二,誰也惹不起。現在中央召開了西藏工作座談會,阿裏的管理權收迴來了,確實應該整頓整頓!前任xx專員在調迴拉薩時,把公家配給的整個紅柳‘院牆’都給賣了,就連家中室內由公家配給的家具和純毛大幅地毯都給卷走了,本來這些都是應該上交的。還有xx專員,利用手中的權力曲曲折折地侵吞了上百斤蟲草。我是本地成長起來的記者,不大好寫,說起來有點不大好意思…”
我看到牛記者確實流露出愧疚的神色。應當說記者知情不報就是失職,輿論監督就靠記者和廣大群眾。本來記者三大任務中(一是采訪撰寫報道;二是撰寫內參,當好黨和政府的喉舌耳目;三是培養通訊員)就有深入調查,撰寫內參的任務。然而,人都有為難的時候,畢竟不是神仙。既使是孫悟空,也不是樣樣都行。
我到獅泉河後的高山反應稍有好轉,感覺身體適應了四千二百米的海拔高度,便立即動手,將在葉城辦事處獲得的烏魯木齊辦事處在撤銷過程中對剩餘財物搞“三光”的情況進行了認真整理,撰寫成一篇內參和一篇報道,送交地委和行署主要領導審閱。幾位領導審閱後一致認為:“情況屬實,影響很壞,應當予以嚴厲批評,但是希望盡量不要編發內參和公開報道。”還有一位副專員閱稿後說:“這樣的事情多的很,如果個個都要處理,誰來給你幹活。”
正象牛記者所說,阿裏的情況有些複雜,有了問題就捂蓋子。我請地委、行署領導審閱稿件要的就是“情況屬實”四個字。隻要有這四個字我就可以發稿了,於是我硬著頭皮將烏辦搞“三光”的有關報道和內參用電報發到了拉薩,不久廣播電台就播發了報道並編發了內參,西藏日報不僅編發了內參,還將報道以頭版頭條加評論的形式予以發表。
內參經自治區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批示後,紀檢和檢察機關立即介入,對三十六違法亂紀的幹部職工予以嚴肅查處,讓他們退賠了侵吞的資金(將物品也折合成資金),並以違紀的輕重程度分別給予撤職、降級、記過、警告處分。還有兩人被開除公職,給予刑事處分。
很快,就有人陸續到記者站反映各種各樣的問題。有口頭反映的,也有書麵反映的,很多都是雞毛蒜皮,也有泄私憤的,還有要求解決問題的,大部分不具有采用價值。一時間,記者站仿佛成了信訪站。我感到有些反常,就問反映情況的人,為什麽不到地區紀委、監察局、檢察院和信訪辦去反映或舉報呢?他們迴答說,那些地方沒人管,就是聽了反映或接了舉報材料也是石沉大海,杳無言信。但是,記者站畢競不是也代替不了紀檢和司法機關,我一個人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也不可能天天撰寫內參或采寫反麵報道。新聞宣傳要以正麵報道為主,要大力宣傳和宏揚主旋律。於是,再有人到記者站反映和舉辦問題,我就勸他們到紀檢、信訪和司法機關,或向自治區有關部門反映。我則開始了下鄉采訪。
牛記者離開阿裏後,我首先圍繞地委、行署貫徹中央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的情況進行全方位的報道。
當時中央和區黨委的要求是:在新的曆史條件下,中心任務和奮鬥目標是,加強各族幹部和各族人民的團結,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從西藏的實際情況出發,千方百計地醫治林彪、“四人幫”的破壞所造成的創傷,發展國民經濟,提高各族人民的物質生活水準和文化科學水準,建設邊疆,鞏固邊防,有計劃有步驟地使西藏興旺發達、繁榮富裕起來。
我采訪的有關地區各條戰線、各行各業貫徹執行中央關於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的第一批報道陸續發出後,就開始下鄉采訪。我選擇的第一個縣就是阿裏地區最西邊的日土縣。
獅泉河到日土有126公裏,我乘豐田越野車去隻用了兩個小時。
日土,藏語意為“槍叉支架狀山下”。如果將日土翻譯成漢語,應為“筆架山”。噶廈政府時期,日土縣為日土宗。日土宗又分為宗政府和拉讓兩個機構。宗政府官員由噶廈政府從拉薩直接委派。拉讓設堪布,由拉薩色拉寺委派。1961年3月設立日土縣。該縣轄1個鎮、4個鄉:日土鎮、多瑪鄉、日鬆鄉、熱幫鄉、東汝鄉。根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7175人,總麵積77096平方公裏。
日土是全國乃至全世界人口最稀少的地方。1981年初我去日土的時候,日土全縣人口還不到4000人,按全縣的土地麵積算,平均每平方公裏隻有0.5人。既使到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時候,每平方公裏也不到1個人。日土縣的土地麵積和浙江省的土地麵積(10000平方公裏)很接近,而浙江省的人口多達4200多萬,平均每平方公裏有400多人,是我國人口密度最大的省。兩個土地麵積差不多的地方,一個每平方公裏不到一個人,另一個每平方公裏多達400多人,一個是縣,另一個是省,一個常常百公裏無人煙,另一個人口擁擠不堪,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日土縣城就是一條不到200米長的土街,機關、商店、醫院、招待所全在這條街 上,一眼就能看遍全城(西藏許多縣城都是這樣)。但日土有著古老而豐富的文化內涵。它是古格時代阿裏的三大王朝之一,王朝的遺址顯示,過去的王宮曾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它依山而 建,形製很像拉薩的布達拉宮,所以又有小布達拉宮之稱,是極具西藏特色的建築之一。
日土縣最大的特色是它擁有班公湖。班公湖,藏語的意思是“明媚而狹長的湖”,海拔4241米,全長150多公裏,麵積大約427平方公裏。有人說“班公”是印度語,意即一塊小草地。這個湖呈廋長形, 由東至西伸展全長150公裏,南北闊度隻有2-8公裏,東麵三分之二的麵積屬中國領土範圍,餘下西麵三分一則屬於印度。這湖有一獨特奇妙之處,就是中國這一邊的是淡水,湖中有魚,流到印度控製的喀什米爾地區,則變成鹹水。班公湖岸邊隻有一個碼頭,解放軍定時在湖麵巡邏,但周圍卻無人居住。
從葉城到阿裏時我已觀賞過班公湖,這次到日土采訪又在湖邊觀賞一番,但是這種觀賞總覺得不過癮,好像欠缺點什麽。因為除了能夠飽覽了山色湖光外,那美麗無比的鳥島、耗子獨霸的老鼠島、湖水既有鹹淡之分又是中印國界的“湖界”標誌都看不到,具有獨特風味的“班公湖魚”也品嚐不到。如果要彌補這些欠缺,必須乘坐班公湖邊防部隊的巡邏艇。巡邏艇不是遊艇,而且一般都活動在邊防“界湖”一帶,不在靠公路的湖邊,要想上艇必須由軍分區特別批準,這不是容易的事兒,必須等待機會。
沒條件遊班公湖,我就和其他新結識的朋友去觀賞了日土城南約80公裏處的岩畫,這一帶岩畫分布在任姆棟、魯日朗卡和恰克桑三地。平均海拔4600米。岩畫均分布在河穀附近的山岩上,周圍 地勢平坦,水豐草茂,景色美麗。岩畫分布於距地表3米以內的垂直平滑岩石上,少數化石距地表7米-8米以上。岩畫的題材豐富而多樣,以動物為主,有犛牛、 羊、狼、犬、鹿、馬、驢、豹、虎、駱駝、鳥、魚等,無疑這些動物是當時奔馳、覓食在山穀草原上的野生動物和放牧的家畜。其次是日、月、山、植物等自然景 物。其三是狩獵、放牧、舞蹈、乘騎等社會圖景。其四是男根女陰等反映生殖崇拜的內容等等。後來聽專家們說,日土縣多數岩畫產生在苯教盛行時期,也就是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