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支邊排到連部多榮有20多公裏,沿途是簡易的馬車道。道路兩旁全是遮天敞日的原始森林和茂密的雜樹與灌木叢。 到了春天,這裏青山黛綠,百花開放,秀美獨特。到了夏秋季節,紅的黃的青的野果掛滿枝頭,隻要一看便令人滿口生津,頓起食欲…
排裏經常派人到連部出公差,我也多次去執行這些任務,去的時侯一般都要騎馬。
我騎著光背馬兒(有時也有馬鞍)悠哉悠哉地邊走邊欣賞風光,看到有刺梅的地方(一種白色渾身帶刺的灌木叢),我就停下馬兒休息。把馬兒拴到路邊吃草,我去采摘黃裏透紅的梅子,邊采邊吃。這種不知名的刺梅並不是很多,但在山野中卻因白色而特別顯眼。它有一人多高,往往一叢一叢地長在一起,葉少而果盛,一串一串的,吃起來又香又甜,味道極佳,無以倫比。但是采起來要十分小心,因為它的刺又硬又尖又密,稍不小心就會被紮傷。大自然就是這樣,珍貴的美味的東西總是不易得到!除了在米林,在其它地方我再沒見過白刺梅。花錢買到的梅子無法與之相比。
刺梅品嚐過了,我就騎上馬兒繼續前進。看到成片的野桃樹,我又停馬歇腳,到樹下品嚐桃子。桃樹很多,野桃不大,我挑成熟透味道好的桃樹,懶得一個一個的去摘,折下一大枝坐下來慢慢品嚐。有時幹脆抱住樹幹用勁搖一搖,搖下的桃子落滿地,我便躺在樹下閉住眼睛,隨手摸起桃子在草皮上擦一擦,便放在嘴裏吃起來。那可真比孫大聖在蟠桃園裏的光景還瀟灑。用今天的話說“酷”啊!
有一次我正坐在桃樹叉上品嚐野桃的時候,忽然發現對麵二十幾米的桃樹上也有一個人影在晃動。我心想,“這是誰和我一樣找到了這片好桃樹?”。過了一會兒,我再定睛一看,“我的天啊,競是一隻肥大的淌狗熊!”。我頓時覺得身上的汗毛豎起來了,乘它還沒發現我,急忙悄悄地摸到樹下,落荒而逃。偏偏那次我沒騎馬,逃得時候隻恨腿太短了。
在去連部的路上有一個大沙丘(我們俗稱“大沙包 ”),沙丘上邊不遠,有一個珞巴族村莊。所以,我在往返連部的路上,經常看到珞巴男子。他們充分顯示出山林狩獵生活的特色,多穿用羊毛織成的黑色套頭坎肩,長及腹部。背上披一塊野牛皮,用皮條係在肩膀上。內著藏式氆氌長袍。有些男子的帽子更是別具一格,用熊皮壓製成圓形,類似有沿的鋼盔。帽沿上方套著帶毛的熊皮圈,熊毛向四周蓬張著。帽子後麵還要綴一塊方形熊皮。據說,這種熊皮帽十分堅韌,打獵時又能起到迷惑獵物的作用。我在路上遇到珞巴男子時,隻見他們背著弓箭,挎著腰刀,高大的身軀再配上其它閃光發亮的裝飾品,顯得格外威武英俊。但在那時候,我遇到他們心裏總是有些懼怕,盡量讓開他們。
大沙丘附近的山林間,也可以經常看到正在實施“刀耕火種”的珞巴族婦女。她們穿著麻布織的對襟無領窄袖上衣,外技一張小牛皮,下身圍上略過膝部的緊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兩端用帶子紮緊。她們很重視佩戴裝飾品,除銀質和銅質手鐲、戒指外,還有幾十圈的藍白顏色相間的珠項鏈,腰部衣服上綴有許多海貝串成的圓球。據說珞巴族婦女身上的飾物可多達數公斤重,可裝滿一個小竹背簍。這些裝飾品是每個家庭多年交換所得,是家庭財富的象征。
我們到連部四百五(田地名)支援秋收的時候,正是最熱的季節。每到中午休息時,都要到田間的兩棵巨大的桑樹下吃飯納涼。那兩棵桑樹的樹冠約有三、四畝大,樹幹粗壯非常發達,樹上結滿了又紅又紫的桑葚,在熱天極為誘人。
樹上有許多野鴿子啄食桑葚,老兵們對桑葚不感興趣。我們這些“童子軍”見了桑葚如獲至寶,休息時紛紛爬到樹上,各占高枝,各得其所,悠然自得地采食桑葚,好不愜意。有的戰友則在桑樹上用彈弓打野鴿子,收獲也不小。
我們營房附近的甲瑪雪頓村周圍種了許多高大的核桃樹。從夏到秋眼瞅著核桃由小變大,枝頭累累,惹人喜愛。
向藏族老鄉買核桃他們很樂意出售,但是,他們要買者自己去打(摘),出五元錢隨你打多少都可以。打核桃很不容易,因為核桃樹又高又大,枝幹脆而光滑,爬也不好爬,打也不好打(沒那麽長的杆子),用石頭砸也砸不掉幾個。
好不容易打到一堆青皮核桃,吃起來也不容易。核桃皮極難剝掉,用刀子削染得手上黑黢黢的,很長時間都褪不掉。據說剝青皮核桃的巧門是:埋在沙土裏澆上水漚上一段時間。但年輕人是等不得的。
人常說“櫻桃好吃樹栽”。我要說“青核桃好吃皮難剝”。這裏有趣兒的是打核桃的過程。
2、支邊排的重要人物
團部宣傳隊撤銷後,大部分人馬(就是進藏途中能歌善舞、會吹拉彈唱、展示了文藝才能的戰友)調到了支邊排。他們的到來給支邊排增加了勃勃生氣。他們的才藝雖然失去了演出的舞台,卻攪拌融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在平常的日子裏更逼真地表演。
譬如:吳鵬雲(她是高中生,在排裏德高望重,樂於助人,我們尊稱她老吳。她是生活裏的“大姐大”、“群眾領袖”之一)。她既會唱歌,還善長開歌、教歌。無論多麽複雜的五線譜、簡譜,她拿到的手上立即就從嘴裏吐出優美的旋律、或歡快的悠揚的抒情的歌曲。排。裏集體學唱歌曲,都由老吳教唱指揮。
徐坦,他既會打快板又擅長拉二胡。他的二胡拉起或悠揚或悲憤,一首《二泉映月》拉得十分動聽。他的快板打起來“呱噠、呱噠”或快板或慢板,手頭利索、竹板兒翻飛、唱詞兒如吐珠,令人讚歎。這人穿衣戴帽特別講究,每天的衣著都穿得整齊鮮亮,仿佛是要去出席宴會。他的圍棋也下得的不錯。
說起快板就要提到王峰,(綽號老三,他是支邊排生活中產生的“群眾領袖”之一)。他雖然不是宣傳隊的,但快板打起來花樣繁多,一板一眼,蓮花落唱起來合轍押韻。隻是說起快板書嘴頭稍欠利落。他說的一段《亂七八糟》,我至今記憶猶新:“這一天,蔣介石在台灣得了傷寒,外麵蓋的是紅綾被,裏麵鋪得是耐火磚,慈喜太後來看病,身上沒帶半文錢,逼得她五台山上當強盜,一槍打死潘金蓮,各位問我說的啥?亂七八糟扯一通,七不沾來八不聯。”
王峰這人多才多藝,不僅會打快板,還懂一般的建築設計,能拿起泥瓦匠的活兒。他還能寫文章,會刻圖章,能說會道,懂得摔跤的技巧,屬於能文能武的全才人物。後來他成了米林團的汽車司機。
盧原,他也是高中生。這人有點怪,是土生土長的開封人,講的卻是普通話,而且比較標準。正是因為這一技之長,他靠引人入勝的詩朗誦,在進藏途中進了宣傳演出隊,後來進了米林團宣傳隊。再後來進了西藏(更張)森林公司宣傳隊,最終進了西藏軍區政治部文工團話劇隊。)這真是一招鮮吃遍天呀。也正為他滿口普通話,生活中老鄉們聽起來有點異樣,所以他不大合群。
索鐵山,(綽號鐵頭,據說上初中時是校足球隊的主力,擅頂頭球。)他靠什麽特長進的宣傳隊我不清楚。但這人腦瓜零活, 他調到昌都後80年代初當了昌都電廠的廠長。
從宣傳隊調到支邊排的還有李衛紅、於紅、馬雲生等人。她們都是既能歌又能舞的優秀人才。
周貴生,(綽號老板,因他最初穿過中式衣褂,也就是現在時髦的“唐裝”,好似影片中舊時經商的老板模樣,故此得名。凡米林支邊青年中初期穿過中式衣褂者,如八連的尚德勝、宋成河等人均被唿為“老板”。)他年齡稍長二、三歲,進藏前已是開封運輸公司小鐵路上的員工,生活閱曆較為豐富,平時常以老大哥的身份出麵說話辦事,而且善於和老兵們打交道,能夠主持公道,很受大家尊敬。
支邊排沒有電,周貴生卻照樣買來電線、開關、燈泡之類安裝在自己的房間裏。兄弟連的戰友到他宿舍坐客,一抬頭看見電燈,誤以為支邊排通了電。他的這個有點近似“愚蠢” 的舉動,完全是為了心理上的滿足,這一點大家都非常理解。
李樹奎,他腦筋轉得快,能說會道,善於鑽研,生活能力和個性都比較強。進藏前在開封卷煙廠當過工人。後來從昌都內調後在開封中藥廠當財務總管。
王滿屯,高幹子弟。(其父是冀中的老八路,解放後在開封擔任區委書記、副市長等)他相貌稍胖、個高臉長、有點老相。這人比較聰明,辦事零活,比較幽默。他一直擔任支邊排的炊事員。
薛坤,這人比較倔,但人緣挺好。他在排裏養了很長時間的馬,這也是很辛苦的活兒。俗話說“馬無夜草不肥”,無論天氣再冷,夜裏也要起來兩次給馬添料喂水,不能讓槽頭空著。所以,如果在秋冬季節馬兒在營房周圍散放,要抓馬用馬的時候,必須要請薛坤出麵。別人去逮都逮不住,馬會給你跳蹶子,弄不好還會挨上一蹄子。
排裏在生產工作不正常的時候,薛坤卻照常工作,因為馬兒照樣得吃草料。有一次、他病了幾天,馬兒就整天在他的房門口守候著。有時他起得晚點,馬兒就會他房門口等著他。馬兒看他出來了,又是跳又是親,一個勁兒撒歡。我知道:馬兒也有情和愛!
支邊排的重要人物還有尹洪福、汪介眉、張洪斌等。因他們的特點不甚突出,我也就不一一道來。後來,張洪斌和李衛紅、徐坦和於紅、尹洪福和吳鵬雲;汪介眉和九連的鄒玉梅,王峰和七隊的高閣東,都分別成為情侶。再後來,他們先後結為秦晉之好,如今已經成為祖父、祖母,外公、外婆,正在享受“抱孫子”的天倫之樂。
3、學下圍棋
那時候,我們排這個“世外桃源”的業餘文娛生活非常貧乏。兩個月才能看上一次電影,這個月才能看到上個月的報紙,讀書除了“毛選”沒有其它可讀的書籍。
那麽業餘生活怎麽打發呢?其中一項就是下圍棋。大約是在第二年,七隊(連)的兩位戰友到我們排串門時,帶來一套圍棋教感興趣的戰友們,如徐坦、薛坤、周貴生、李樹奎等。一開始我對此並不感趣,因為既不懂規則也不得要領,隻是偶爾湊上去看看。
一次薛坤對我說:“你看了這麽一陣子,看出門道沒有?”
我迴答:“沒看出什麽名堂,不就是一個子一個子擺嗎。”
他說:“一個子一個子的擺?沒那麽簡單!來咱們下一盤,我叫你一個子也活不了!”
我說:“行,咱就來一盤!我就不信一個子也活不了!”
就這樣我下了平生的第一盤圍棋,並且活出了一片,大約有七、八十個子。我采用的是一個子連一個子的笨辦法,雖然肯定贏不了,但活出一塊棋是沒問題的。接著徐坦、薛坤他們幾個圍棋“先行者” 給我講解了圍棋的行棋規則,諸如什麽叫死活?什麽叫打劫?怎麽數子?有關術語、基本技巧等等。
從此我喜歡上了圍棋,雖然下了幾十年沒什麽長進,屬於“臭棋簍子”之列,但圍棋陪我打發掉不少無聊的時光。有時心情不好,找棋友擺上幾盤,什麽都忘掉了。
最初我們學會了下棋卻沒有棋。那時候排裏隻有一副棋,還是七隊的戰友奉送的,後來不知被誰拿去了,也就沒了棋下。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曾用硬紙剪出圓形,再用黑墨塗出黑子。但是用紙做的棋子太輕,稍不留心或激動起來棋子就會移位,造成雙方衝突和爭執。
我們在秋收午休時犯了棋癮,就用野桃子當黑子、石頭子當白棋,在樹下畫一個大棋盤,你來我去,你死我活,過一把棋癮。
後來我們休假了,愛下棋的戰友們紛紛買了圍棋帶到排裏,大家在盤上殺殺砍砍,消磨掉許多無聊的日子。
4、買來相冊做撲克
我們在支邊排打發無聊日子的另一個辦法就是打撲克。誰都知道撲克玩法有上百種,再不會玩的人也會玩上幾種。所以撲克是最好的解悶消愁工具。
開始我們排還有兩付撲克(‘文革’改叫‘娛樂片’),天天打沒玩好久也就打飛(爛)了。我們排在江北交通極其閉寒,甭說買撲克,既便是日常需要的牙膏、肥皂、衛生紙和香煙,火柴等必需品也買又到。因為支邊排沒有小賣部或代銷點,隻有通信員(負責收發信件、報刊)代賣郵票。
既使到團部小賣部和米林縣貿易公司(不過是一間大房子、十幾個櫃台貨架而已),也買不到撲克牌。因為牙膏、肥皂、衛紙都沒有供應,香煙都是男士每人每月五盒,撲克牌有沒有又算什麽問題呢?!“文革”時期,全國上下物資供應極度饋乏,何況是邊防上的米林縣呢!
但是,米林縣貿易公司有相冊賣,就是撂照片的冊子,照片要用相角貼在上麵。相冊約有十幾頁,黑色硬紙貼相片,白色薄紙覆蓋作為保護相片之用。現在的相冊都是塑料袋式的,一張張相片裝進去行了,非常方便。時代不同,相冊也與時俱進了。
看到米林縣貿易公司出售的相冊又多又便宜(不知為何進那麽多相冊,到那兒照相呢?誰有那麽多照片呢?深山裏的藏族、珞巴、門巴群眾,可能一輩子都照不了一張相!),我就想出一個主意∶用相冊做撲克。先把相冊裏的16開黑色硬紙折下來,貼上一層白紙,然後比照撲克牌的規格用刀片裁成一張張“無字白版”撲克,再把煙盒的商標分門別類剪下來,貼在“白版撲克”上。用“飛馬”煙盒圖案做大王、小王,用“大象”煙標做k,用“鳳凰”做q,“大前門”做就j,再畫上黑桃、紅桃、草花、方塊和數字。這樣一副滿不錯的撲克牌就做成了。
打飛一副再做一副,我們就用這“支邊排製造”的撲克快快樂樂地打發無聊日子。
為提高玩牌的興趣,戰友們也想出不少點子。譬如,打對家,誰輸了就脫掉一件衣服(當然都是男孩子一起玩;女孩子有她們的玩法),統一按大衣、帽子、上裝、下裝、毛衣、毛褲、秋衣、秋褲、襪子、背心、褲頭、11件計算。如果輸到10把,最後輸得隻剩褲頭了,就得抱著大南瓜圍著房子(一排)跑一圈,還得邊跑邊喊“麵了、麵了”(麵南瓜好吃,這裏是輸了的意思),有贏家監督,以示懲罰。
還有一種玩法叫“打鼻子眼”:贏者拍著輸者的手掌,喊“鼻子、眼睛、嘴巴、耳朵、下巴、額頭;輸者手指在麵部隨喊聲指點,(看輸者反應快慢、猜得對否)喊聲與手指一致才算結束,指不對大家哄笑!
至於貼條子、鑽桌子已是玩厭的方式了。
5、喊船
支邊排的人出門迴家都要過江,這就涉及到船的問題。盡管大家出行頻繁,但支邊排並沒有在江邊設立渡口。所以無論誰出行都得走“三連渡口”或“老百姓渡口”。
因為我們駐地離紮西繞登鄉設的“老百姓渡口”僅一公裏,所以大多走“老百姓渡口”。叫它“老百姓渡口”是因為我們雖不是正規部隊也是部隊係統。部隊係統對以外的人或稱“地方幹部、職工”或稱“老百姓”。
我們每次出行從北岸到南岸,在“三連渡口”要向南岸喊船(渡口在南岸)。這兒江麵較窄,喊起來比較容易。這種內地江河湖畔常見的小木船,由一人操控雙槳,劃行零活方便。
“老百姓渡口”在北岸,我們出行時到渡口隨時可方便過江。但在迴家時就得在南岸喊船,有時方便,有時麻煩。
因為渡口在北岸,來往過渡者並不頻繁,無人過渡時船工便在岸邊的小屋裏休息喝茶或者吃飯。如果此時你來到渡口喊船就要麻煩些,可能喊幾聲船工便應聲出來了,也可能喊得聲嘶力竭船工們也不出小屋。
這裏有幾個方麵的原因:一是你喊船的聲音夠不夠大?如果你很文雅,喊聲不夠洪亮悠遠,聲音就傳不到將近一公裏的對岸;二是有沒有喊船的技巧?喊船時先要運足氣,類似公雞打鳴時的發音一樣:“勾——歐——!”連喊三聲為一個小節,喊聲要象“川江號子”有力悠揚,直到船工走出小屋為止;三是時間夠不夠好?如果在下午兩點到四點,恰好是峽穀地帶刮大風的時候 ,而且風向不順(經常是逆風),此時你喊船的技巧再好也無濟於事,這種時候隻能撿些木柴燒狼煙,就像古代長城上點狼煙傳遞信息。當然不是用狼糞,而是因地製宜用牛糞。牛糞也撿不到,就隻能幹柴上麵加濕柴;四是你恰恰遇到船工們吃飯的時間。這樣你再喊他們也沒反應,必須要等他們茶足飯飽才行;五是傍晚、夜裏或大霧天氣,隻能撿木柴燒大火,對岸看到火光就知道有人要過江。這和燒狼煙是異曲同工之妙。
兄弟連的戰友曾因缺乏喊船技巧,在岸邊等上很長時間。我自己也因風向不對或恰恰遇到他們吃飯時間,在南岸等上一、兩個小時。
在老百姓渡口乘船還包括乘牛皮船(也有人叫牛皮筏子)。每到雨季汛期,江水猛漲灌滿河槽,江水洶湧浩蕩,波浪滾滾,江麵顯得寬闊浩淼。這時大木船是不能擺渡的,因為江上水急浪大,大木船從此岸到彼岸就會被激流打下去很遠,拉船時非常費勁兒。
此時渡江隻能用牛皮船。在此我要對牛皮船作個介紹:西藏的河流水流湍急,因此藏族同胞便發明了“牛皮船”。牛皮船是用堅韌的木棍做骨幹,外麵蒙上數張犛牛皮縫製而成,船身小巧,載重量有限,但牛皮堅韌能耐淺灘礁石。牛皮船無法逆流而上,所以船順流而下到了終點後,劃船者即將船馱在肩上由岸邊背到上遊。
在西藏的年楚河、尼洋河、獅泉河和雅魯藏布江、瀾滄江、怒江上,都有牛皮船劃來駛去。
牛皮船的構造簡單,用木做船架、牛皮做船體。製作也比較簡單,隻要將耗牛皮套上搭好的架子,架子是用木棍或做的,牛皮一繃,梯形的牛皮船便做成了。牛皮船一般船身長3米多,高l米、寬2米左右,一隻船至少要用兩張牛皮縫製,每船可載8—10人。牛皮船適合於西藏河流的特點,它吃水淺,牛皮入水,一經浸泡便發軟,有彈性,對水中暗礁等物耐撞擊磨擦,即使在激流中碰到暗礁,也問題不大。另外,牛皮船還有一個優點,就是輕便靈活(重量隻有30~40公斤),船工可隨時搬來搬去,船隨人行,遇水撐舟、上路背在肩上,十分方便。
牛皮船之所以在西藏高原長期盛行不衰,除了輕便靈活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無須花錢去買,所用木、牛皮、犛牛繩(或皮繩)都是自家所產,船也是自己製造的。
過江喊牛皮船和喊木船是一樣的,隻不過大船換成了小船。但是乘牛皮船一定要老老實實,千萬不要亂動,否則汛期江水湍急,牛皮船載滿人後吃水較深,水麵離船弦隻有十幾厘米,稍有大的晃動就會翻船。
我在西藏40年,在米林、林芝、拉薩、昌都等地都乘過牛皮船。但是,唯獨在雅魯藏布江中乘牛皮船感到恐懼。因為乘牛皮船的時節必定在汛期,那小小的牛皮船在波濤翻滾的江麵上象一片樹葉,船身又輕,總感到時刻有翻沉的危險,所以心懷恐懼。
據說在六十年代初,我們六連連部的兩位拖拉機手乘牛皮船時,在船裏裝了不少沉重的鏈軌板,船到江心遇到浪頭顛簸而翻沉,拖拉機手和船夫一起葬身江底。
一般人在汛期的雅魯藏布江中乘牛皮船都會老老實實,看到江水湍急,江水距船弦僅十幾厘米,有時乘船者還要幫著船夫從船裏不停地往外刮水(有些牛皮船有細小的孔洞會滲水,處理辦法就是在滲漏處抹酥油),所以此時你連大氣都不敢出,還敢不老實嗎!
在米林我還和兩個騎馬的人一起乘過牛皮船。當時,我看到兩位騎馬者要和我同乘一個牛皮船,便心聲疑慮:“船這麽小,別說兩匹馬就是一匹也盛不下,這江怎麽渡呢?”。
船工自有辦法。隻見他把牛皮船放在水中,先讓人蹲坐在船裏,讓騎馬者坐在船裏牽引著馬兒下水,馬在江中隻露出頭來隨船泅渡,就這樣方便地過江了。從此我知道馬兒也會遊泳。
6、偷船
有一次,我們四個戰友在米林縣貿易公司買過東西,便在縣委大院逛起來(那時不稱縣城、都叫縣委,因為縣城也就是一個大院。院裏是“縣革委”機關和宿舍;院外是貿易公司、郵電局、銀行、書店和照相館,這就是全縣的商業中心,最繁華的地方)。
逛到後院,看到堆積如山的寺廟大小銅像、銅座、供器等“破四舊”物品。今天看來其中不乏珍貴的文物,但在當時我們還沒有這樣的認識,對這些東西毫無興趣。
再逛下去就是江邊,我們看到江邊拴著一個小船(和三連渡口使用的船一樣)。這個小船我們在隔岸支邊排經常看到,做什麽用我們不知道,因為縣委下麵的江段水流喘急,不易劃行,更不適易做渡口。
船上沒有船槳,我們在船上坐了坐,玩了一會兒,不知是誰提議,“咱們把它劃走吧,誰過江再把它劃過來?”。那時候年輕,辦事欠思量,頭腦很容易發熱。便一起答應了。於是,我們就在院子裏尋來兩把鐵鍬和兩塊長木板,把小船劃向江心。
縣委與我們支邊排錯開一點隔江相望,江麵寬度也不過200米左右,我們想著劃過去輕而易舉,很快就能在我們排岸邊或接近的地方靠岸。
沒想到船一劃向江心主流便失控了,我們用鐵鍬和木板當船槳,其中一位在船後當舵手,大家你叫我喊:“向左!”、“向右!”;還一起喊著號子:“一、二,一、二…”在洶湧的江流中拚命向對岸劃去。
小船在急速的江水中象一片樹葉,順流而下,令我們心驚膽顫。我們雖經奮力劃行,幹得汗流浹背,小船還是在靠近“老百姓渡口”的地方靠了岸。這與我們想象中的靠岸點差了很多,這就意味著還船的時候要向上遊拉很遠,拉纖是很費勁的。
我們上岸後把船牢牢係在江邊的一塊礁石上,商量好第二天誰過江我們幫著劃過去歸還縣委。
沒料到,第二天我們到泊船的地方一看,船不見了!我們又向對岸縣委泊船處望望,也不見小船蹤影。這一下我們幾個全都楞住了。等緩過神來,大家連忙跑到岸邊高處順江鐐望,仍舊不見小船的影子。這下子大家都害怕了。船原來隻想用用,並沒有別的想法。如果漂走了,要賠的話我們可賠不起,弄不好得挨處分。
最後,我自告奮勇,先騎馬順江尋找一下再說。於是,我便騎著馬沿江岸找去。每走三、五公裏或是江灣迴水窩或是便於觀察處(許多地方都是茂密的森林和灌木叢,無法鐐望)就下馬仔細地搜尋一番。就這樣,我騎馬用了將近一天的時間,一直沿江找到七隊駐地嘎瑪,也未見小船的蹤影。到嘎瑪時我已累得下不了馬了,下馬後腿很難邁步,吃過晚飯休息時感到渾身象散了架。
第二天我休息一天,因船未找到心裏很不踏實。但是,等我迴到排裏又過一天,卻看到對岸縣委泊船的地方停著那隻小船。它是怎麽迴到原處的呢?問和我一塊兒“偷” 船的戰友,都說不知道。這事兒最終也是一個謎。
7、撿蘑菇抓野兔打烏鴉
每到雨季,帕裏地的漫山遍野和森林裏就長滿了蘑菇。這裏的蘑茹主要是鬆樹菌,草木菌、青杠菌和掃把(帚)菌不是太多。
鬆樹菌烹製時粘液較多,炒熟後吃起來有些發粘。草木菌、青杠菌和掃把菌烹製時香氣襲人,十分誘人。吃起來香脆爽口,非常下飯。
撿蘑菇的最佳時間是在雨後的一兩天,錯過這個時間蘑菇很快就會老掉。鬆樹菌雖然味道差點,但比較好撿。而且鬆
排裏經常派人到連部出公差,我也多次去執行這些任務,去的時侯一般都要騎馬。
我騎著光背馬兒(有時也有馬鞍)悠哉悠哉地邊走邊欣賞風光,看到有刺梅的地方(一種白色渾身帶刺的灌木叢),我就停下馬兒休息。把馬兒拴到路邊吃草,我去采摘黃裏透紅的梅子,邊采邊吃。這種不知名的刺梅並不是很多,但在山野中卻因白色而特別顯眼。它有一人多高,往往一叢一叢地長在一起,葉少而果盛,一串一串的,吃起來又香又甜,味道極佳,無以倫比。但是采起來要十分小心,因為它的刺又硬又尖又密,稍不小心就會被紮傷。大自然就是這樣,珍貴的美味的東西總是不易得到!除了在米林,在其它地方我再沒見過白刺梅。花錢買到的梅子無法與之相比。
刺梅品嚐過了,我就騎上馬兒繼續前進。看到成片的野桃樹,我又停馬歇腳,到樹下品嚐桃子。桃樹很多,野桃不大,我挑成熟透味道好的桃樹,懶得一個一個的去摘,折下一大枝坐下來慢慢品嚐。有時幹脆抱住樹幹用勁搖一搖,搖下的桃子落滿地,我便躺在樹下閉住眼睛,隨手摸起桃子在草皮上擦一擦,便放在嘴裏吃起來。那可真比孫大聖在蟠桃園裏的光景還瀟灑。用今天的話說“酷”啊!
有一次我正坐在桃樹叉上品嚐野桃的時候,忽然發現對麵二十幾米的桃樹上也有一個人影在晃動。我心想,“這是誰和我一樣找到了這片好桃樹?”。過了一會兒,我再定睛一看,“我的天啊,競是一隻肥大的淌狗熊!”。我頓時覺得身上的汗毛豎起來了,乘它還沒發現我,急忙悄悄地摸到樹下,落荒而逃。偏偏那次我沒騎馬,逃得時候隻恨腿太短了。
在去連部的路上有一個大沙丘(我們俗稱“大沙包 ”),沙丘上邊不遠,有一個珞巴族村莊。所以,我在往返連部的路上,經常看到珞巴男子。他們充分顯示出山林狩獵生活的特色,多穿用羊毛織成的黑色套頭坎肩,長及腹部。背上披一塊野牛皮,用皮條係在肩膀上。內著藏式氆氌長袍。有些男子的帽子更是別具一格,用熊皮壓製成圓形,類似有沿的鋼盔。帽沿上方套著帶毛的熊皮圈,熊毛向四周蓬張著。帽子後麵還要綴一塊方形熊皮。據說,這種熊皮帽十分堅韌,打獵時又能起到迷惑獵物的作用。我在路上遇到珞巴男子時,隻見他們背著弓箭,挎著腰刀,高大的身軀再配上其它閃光發亮的裝飾品,顯得格外威武英俊。但在那時候,我遇到他們心裏總是有些懼怕,盡量讓開他們。
大沙丘附近的山林間,也可以經常看到正在實施“刀耕火種”的珞巴族婦女。她們穿著麻布織的對襟無領窄袖上衣,外技一張小牛皮,下身圍上略過膝部的緊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兩端用帶子紮緊。她們很重視佩戴裝飾品,除銀質和銅質手鐲、戒指外,還有幾十圈的藍白顏色相間的珠項鏈,腰部衣服上綴有許多海貝串成的圓球。據說珞巴族婦女身上的飾物可多達數公斤重,可裝滿一個小竹背簍。這些裝飾品是每個家庭多年交換所得,是家庭財富的象征。
我們到連部四百五(田地名)支援秋收的時候,正是最熱的季節。每到中午休息時,都要到田間的兩棵巨大的桑樹下吃飯納涼。那兩棵桑樹的樹冠約有三、四畝大,樹幹粗壯非常發達,樹上結滿了又紅又紫的桑葚,在熱天極為誘人。
樹上有許多野鴿子啄食桑葚,老兵們對桑葚不感興趣。我們這些“童子軍”見了桑葚如獲至寶,休息時紛紛爬到樹上,各占高枝,各得其所,悠然自得地采食桑葚,好不愜意。有的戰友則在桑樹上用彈弓打野鴿子,收獲也不小。
我們營房附近的甲瑪雪頓村周圍種了許多高大的核桃樹。從夏到秋眼瞅著核桃由小變大,枝頭累累,惹人喜愛。
向藏族老鄉買核桃他們很樂意出售,但是,他們要買者自己去打(摘),出五元錢隨你打多少都可以。打核桃很不容易,因為核桃樹又高又大,枝幹脆而光滑,爬也不好爬,打也不好打(沒那麽長的杆子),用石頭砸也砸不掉幾個。
好不容易打到一堆青皮核桃,吃起來也不容易。核桃皮極難剝掉,用刀子削染得手上黑黢黢的,很長時間都褪不掉。據說剝青皮核桃的巧門是:埋在沙土裏澆上水漚上一段時間。但年輕人是等不得的。
人常說“櫻桃好吃樹栽”。我要說“青核桃好吃皮難剝”。這裏有趣兒的是打核桃的過程。
2、支邊排的重要人物
團部宣傳隊撤銷後,大部分人馬(就是進藏途中能歌善舞、會吹拉彈唱、展示了文藝才能的戰友)調到了支邊排。他們的到來給支邊排增加了勃勃生氣。他們的才藝雖然失去了演出的舞台,卻攪拌融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在平常的日子裏更逼真地表演。
譬如:吳鵬雲(她是高中生,在排裏德高望重,樂於助人,我們尊稱她老吳。她是生活裏的“大姐大”、“群眾領袖”之一)。她既會唱歌,還善長開歌、教歌。無論多麽複雜的五線譜、簡譜,她拿到的手上立即就從嘴裏吐出優美的旋律、或歡快的悠揚的抒情的歌曲。排。裏集體學唱歌曲,都由老吳教唱指揮。
徐坦,他既會打快板又擅長拉二胡。他的二胡拉起或悠揚或悲憤,一首《二泉映月》拉得十分動聽。他的快板打起來“呱噠、呱噠”或快板或慢板,手頭利索、竹板兒翻飛、唱詞兒如吐珠,令人讚歎。這人穿衣戴帽特別講究,每天的衣著都穿得整齊鮮亮,仿佛是要去出席宴會。他的圍棋也下得的不錯。
說起快板就要提到王峰,(綽號老三,他是支邊排生活中產生的“群眾領袖”之一)。他雖然不是宣傳隊的,但快板打起來花樣繁多,一板一眼,蓮花落唱起來合轍押韻。隻是說起快板書嘴頭稍欠利落。他說的一段《亂七八糟》,我至今記憶猶新:“這一天,蔣介石在台灣得了傷寒,外麵蓋的是紅綾被,裏麵鋪得是耐火磚,慈喜太後來看病,身上沒帶半文錢,逼得她五台山上當強盜,一槍打死潘金蓮,各位問我說的啥?亂七八糟扯一通,七不沾來八不聯。”
王峰這人多才多藝,不僅會打快板,還懂一般的建築設計,能拿起泥瓦匠的活兒。他還能寫文章,會刻圖章,能說會道,懂得摔跤的技巧,屬於能文能武的全才人物。後來他成了米林團的汽車司機。
盧原,他也是高中生。這人有點怪,是土生土長的開封人,講的卻是普通話,而且比較標準。正是因為這一技之長,他靠引人入勝的詩朗誦,在進藏途中進了宣傳演出隊,後來進了米林團宣傳隊。再後來進了西藏(更張)森林公司宣傳隊,最終進了西藏軍區政治部文工團話劇隊。)這真是一招鮮吃遍天呀。也正為他滿口普通話,生活中老鄉們聽起來有點異樣,所以他不大合群。
索鐵山,(綽號鐵頭,據說上初中時是校足球隊的主力,擅頂頭球。)他靠什麽特長進的宣傳隊我不清楚。但這人腦瓜零活, 他調到昌都後80年代初當了昌都電廠的廠長。
從宣傳隊調到支邊排的還有李衛紅、於紅、馬雲生等人。她們都是既能歌又能舞的優秀人才。
周貴生,(綽號老板,因他最初穿過中式衣褂,也就是現在時髦的“唐裝”,好似影片中舊時經商的老板模樣,故此得名。凡米林支邊青年中初期穿過中式衣褂者,如八連的尚德勝、宋成河等人均被唿為“老板”。)他年齡稍長二、三歲,進藏前已是開封運輸公司小鐵路上的員工,生活閱曆較為豐富,平時常以老大哥的身份出麵說話辦事,而且善於和老兵們打交道,能夠主持公道,很受大家尊敬。
支邊排沒有電,周貴生卻照樣買來電線、開關、燈泡之類安裝在自己的房間裏。兄弟連的戰友到他宿舍坐客,一抬頭看見電燈,誤以為支邊排通了電。他的這個有點近似“愚蠢” 的舉動,完全是為了心理上的滿足,這一點大家都非常理解。
李樹奎,他腦筋轉得快,能說會道,善於鑽研,生活能力和個性都比較強。進藏前在開封卷煙廠當過工人。後來從昌都內調後在開封中藥廠當財務總管。
王滿屯,高幹子弟。(其父是冀中的老八路,解放後在開封擔任區委書記、副市長等)他相貌稍胖、個高臉長、有點老相。這人比較聰明,辦事零活,比較幽默。他一直擔任支邊排的炊事員。
薛坤,這人比較倔,但人緣挺好。他在排裏養了很長時間的馬,這也是很辛苦的活兒。俗話說“馬無夜草不肥”,無論天氣再冷,夜裏也要起來兩次給馬添料喂水,不能讓槽頭空著。所以,如果在秋冬季節馬兒在營房周圍散放,要抓馬用馬的時候,必須要請薛坤出麵。別人去逮都逮不住,馬會給你跳蹶子,弄不好還會挨上一蹄子。
排裏在生產工作不正常的時候,薛坤卻照常工作,因為馬兒照樣得吃草料。有一次、他病了幾天,馬兒就整天在他的房門口守候著。有時他起得晚點,馬兒就會他房門口等著他。馬兒看他出來了,又是跳又是親,一個勁兒撒歡。我知道:馬兒也有情和愛!
支邊排的重要人物還有尹洪福、汪介眉、張洪斌等。因他們的特點不甚突出,我也就不一一道來。後來,張洪斌和李衛紅、徐坦和於紅、尹洪福和吳鵬雲;汪介眉和九連的鄒玉梅,王峰和七隊的高閣東,都分別成為情侶。再後來,他們先後結為秦晉之好,如今已經成為祖父、祖母,外公、外婆,正在享受“抱孫子”的天倫之樂。
3、學下圍棋
那時候,我們排這個“世外桃源”的業餘文娛生活非常貧乏。兩個月才能看上一次電影,這個月才能看到上個月的報紙,讀書除了“毛選”沒有其它可讀的書籍。
那麽業餘生活怎麽打發呢?其中一項就是下圍棋。大約是在第二年,七隊(連)的兩位戰友到我們排串門時,帶來一套圍棋教感興趣的戰友們,如徐坦、薛坤、周貴生、李樹奎等。一開始我對此並不感趣,因為既不懂規則也不得要領,隻是偶爾湊上去看看。
一次薛坤對我說:“你看了這麽一陣子,看出門道沒有?”
我迴答:“沒看出什麽名堂,不就是一個子一個子擺嗎。”
他說:“一個子一個子的擺?沒那麽簡單!來咱們下一盤,我叫你一個子也活不了!”
我說:“行,咱就來一盤!我就不信一個子也活不了!”
就這樣我下了平生的第一盤圍棋,並且活出了一片,大約有七、八十個子。我采用的是一個子連一個子的笨辦法,雖然肯定贏不了,但活出一塊棋是沒問題的。接著徐坦、薛坤他們幾個圍棋“先行者” 給我講解了圍棋的行棋規則,諸如什麽叫死活?什麽叫打劫?怎麽數子?有關術語、基本技巧等等。
從此我喜歡上了圍棋,雖然下了幾十年沒什麽長進,屬於“臭棋簍子”之列,但圍棋陪我打發掉不少無聊的時光。有時心情不好,找棋友擺上幾盤,什麽都忘掉了。
最初我們學會了下棋卻沒有棋。那時候排裏隻有一副棋,還是七隊的戰友奉送的,後來不知被誰拿去了,也就沒了棋下。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曾用硬紙剪出圓形,再用黑墨塗出黑子。但是用紙做的棋子太輕,稍不留心或激動起來棋子就會移位,造成雙方衝突和爭執。
我們在秋收午休時犯了棋癮,就用野桃子當黑子、石頭子當白棋,在樹下畫一個大棋盤,你來我去,你死我活,過一把棋癮。
後來我們休假了,愛下棋的戰友們紛紛買了圍棋帶到排裏,大家在盤上殺殺砍砍,消磨掉許多無聊的日子。
4、買來相冊做撲克
我們在支邊排打發無聊日子的另一個辦法就是打撲克。誰都知道撲克玩法有上百種,再不會玩的人也會玩上幾種。所以撲克是最好的解悶消愁工具。
開始我們排還有兩付撲克(‘文革’改叫‘娛樂片’),天天打沒玩好久也就打飛(爛)了。我們排在江北交通極其閉寒,甭說買撲克,既便是日常需要的牙膏、肥皂、衛生紙和香煙,火柴等必需品也買又到。因為支邊排沒有小賣部或代銷點,隻有通信員(負責收發信件、報刊)代賣郵票。
既使到團部小賣部和米林縣貿易公司(不過是一間大房子、十幾個櫃台貨架而已),也買不到撲克牌。因為牙膏、肥皂、衛紙都沒有供應,香煙都是男士每人每月五盒,撲克牌有沒有又算什麽問題呢?!“文革”時期,全國上下物資供應極度饋乏,何況是邊防上的米林縣呢!
但是,米林縣貿易公司有相冊賣,就是撂照片的冊子,照片要用相角貼在上麵。相冊約有十幾頁,黑色硬紙貼相片,白色薄紙覆蓋作為保護相片之用。現在的相冊都是塑料袋式的,一張張相片裝進去行了,非常方便。時代不同,相冊也與時俱進了。
看到米林縣貿易公司出售的相冊又多又便宜(不知為何進那麽多相冊,到那兒照相呢?誰有那麽多照片呢?深山裏的藏族、珞巴、門巴群眾,可能一輩子都照不了一張相!),我就想出一個主意∶用相冊做撲克。先把相冊裏的16開黑色硬紙折下來,貼上一層白紙,然後比照撲克牌的規格用刀片裁成一張張“無字白版”撲克,再把煙盒的商標分門別類剪下來,貼在“白版撲克”上。用“飛馬”煙盒圖案做大王、小王,用“大象”煙標做k,用“鳳凰”做q,“大前門”做就j,再畫上黑桃、紅桃、草花、方塊和數字。這樣一副滿不錯的撲克牌就做成了。
打飛一副再做一副,我們就用這“支邊排製造”的撲克快快樂樂地打發無聊日子。
為提高玩牌的興趣,戰友們也想出不少點子。譬如,打對家,誰輸了就脫掉一件衣服(當然都是男孩子一起玩;女孩子有她們的玩法),統一按大衣、帽子、上裝、下裝、毛衣、毛褲、秋衣、秋褲、襪子、背心、褲頭、11件計算。如果輸到10把,最後輸得隻剩褲頭了,就得抱著大南瓜圍著房子(一排)跑一圈,還得邊跑邊喊“麵了、麵了”(麵南瓜好吃,這裏是輸了的意思),有贏家監督,以示懲罰。
還有一種玩法叫“打鼻子眼”:贏者拍著輸者的手掌,喊“鼻子、眼睛、嘴巴、耳朵、下巴、額頭;輸者手指在麵部隨喊聲指點,(看輸者反應快慢、猜得對否)喊聲與手指一致才算結束,指不對大家哄笑!
至於貼條子、鑽桌子已是玩厭的方式了。
5、喊船
支邊排的人出門迴家都要過江,這就涉及到船的問題。盡管大家出行頻繁,但支邊排並沒有在江邊設立渡口。所以無論誰出行都得走“三連渡口”或“老百姓渡口”。
因為我們駐地離紮西繞登鄉設的“老百姓渡口”僅一公裏,所以大多走“老百姓渡口”。叫它“老百姓渡口”是因為我們雖不是正規部隊也是部隊係統。部隊係統對以外的人或稱“地方幹部、職工”或稱“老百姓”。
我們每次出行從北岸到南岸,在“三連渡口”要向南岸喊船(渡口在南岸)。這兒江麵較窄,喊起來比較容易。這種內地江河湖畔常見的小木船,由一人操控雙槳,劃行零活方便。
“老百姓渡口”在北岸,我們出行時到渡口隨時可方便過江。但在迴家時就得在南岸喊船,有時方便,有時麻煩。
因為渡口在北岸,來往過渡者並不頻繁,無人過渡時船工便在岸邊的小屋裏休息喝茶或者吃飯。如果此時你來到渡口喊船就要麻煩些,可能喊幾聲船工便應聲出來了,也可能喊得聲嘶力竭船工們也不出小屋。
這裏有幾個方麵的原因:一是你喊船的聲音夠不夠大?如果你很文雅,喊聲不夠洪亮悠遠,聲音就傳不到將近一公裏的對岸;二是有沒有喊船的技巧?喊船時先要運足氣,類似公雞打鳴時的發音一樣:“勾——歐——!”連喊三聲為一個小節,喊聲要象“川江號子”有力悠揚,直到船工走出小屋為止;三是時間夠不夠好?如果在下午兩點到四點,恰好是峽穀地帶刮大風的時候 ,而且風向不順(經常是逆風),此時你喊船的技巧再好也無濟於事,這種時候隻能撿些木柴燒狼煙,就像古代長城上點狼煙傳遞信息。當然不是用狼糞,而是因地製宜用牛糞。牛糞也撿不到,就隻能幹柴上麵加濕柴;四是你恰恰遇到船工們吃飯的時間。這樣你再喊他們也沒反應,必須要等他們茶足飯飽才行;五是傍晚、夜裏或大霧天氣,隻能撿木柴燒大火,對岸看到火光就知道有人要過江。這和燒狼煙是異曲同工之妙。
兄弟連的戰友曾因缺乏喊船技巧,在岸邊等上很長時間。我自己也因風向不對或恰恰遇到他們吃飯時間,在南岸等上一、兩個小時。
在老百姓渡口乘船還包括乘牛皮船(也有人叫牛皮筏子)。每到雨季汛期,江水猛漲灌滿河槽,江水洶湧浩蕩,波浪滾滾,江麵顯得寬闊浩淼。這時大木船是不能擺渡的,因為江上水急浪大,大木船從此岸到彼岸就會被激流打下去很遠,拉船時非常費勁兒。
此時渡江隻能用牛皮船。在此我要對牛皮船作個介紹:西藏的河流水流湍急,因此藏族同胞便發明了“牛皮船”。牛皮船是用堅韌的木棍做骨幹,外麵蒙上數張犛牛皮縫製而成,船身小巧,載重量有限,但牛皮堅韌能耐淺灘礁石。牛皮船無法逆流而上,所以船順流而下到了終點後,劃船者即將船馱在肩上由岸邊背到上遊。
在西藏的年楚河、尼洋河、獅泉河和雅魯藏布江、瀾滄江、怒江上,都有牛皮船劃來駛去。
牛皮船的構造簡單,用木做船架、牛皮做船體。製作也比較簡單,隻要將耗牛皮套上搭好的架子,架子是用木棍或做的,牛皮一繃,梯形的牛皮船便做成了。牛皮船一般船身長3米多,高l米、寬2米左右,一隻船至少要用兩張牛皮縫製,每船可載8—10人。牛皮船適合於西藏河流的特點,它吃水淺,牛皮入水,一經浸泡便發軟,有彈性,對水中暗礁等物耐撞擊磨擦,即使在激流中碰到暗礁,也問題不大。另外,牛皮船還有一個優點,就是輕便靈活(重量隻有30~40公斤),船工可隨時搬來搬去,船隨人行,遇水撐舟、上路背在肩上,十分方便。
牛皮船之所以在西藏高原長期盛行不衰,除了輕便靈活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無須花錢去買,所用木、牛皮、犛牛繩(或皮繩)都是自家所產,船也是自己製造的。
過江喊牛皮船和喊木船是一樣的,隻不過大船換成了小船。但是乘牛皮船一定要老老實實,千萬不要亂動,否則汛期江水湍急,牛皮船載滿人後吃水較深,水麵離船弦隻有十幾厘米,稍有大的晃動就會翻船。
我在西藏40年,在米林、林芝、拉薩、昌都等地都乘過牛皮船。但是,唯獨在雅魯藏布江中乘牛皮船感到恐懼。因為乘牛皮船的時節必定在汛期,那小小的牛皮船在波濤翻滾的江麵上象一片樹葉,船身又輕,總感到時刻有翻沉的危險,所以心懷恐懼。
據說在六十年代初,我們六連連部的兩位拖拉機手乘牛皮船時,在船裏裝了不少沉重的鏈軌板,船到江心遇到浪頭顛簸而翻沉,拖拉機手和船夫一起葬身江底。
一般人在汛期的雅魯藏布江中乘牛皮船都會老老實實,看到江水湍急,江水距船弦僅十幾厘米,有時乘船者還要幫著船夫從船裏不停地往外刮水(有些牛皮船有細小的孔洞會滲水,處理辦法就是在滲漏處抹酥油),所以此時你連大氣都不敢出,還敢不老實嗎!
在米林我還和兩個騎馬的人一起乘過牛皮船。當時,我看到兩位騎馬者要和我同乘一個牛皮船,便心聲疑慮:“船這麽小,別說兩匹馬就是一匹也盛不下,這江怎麽渡呢?”。
船工自有辦法。隻見他把牛皮船放在水中,先讓人蹲坐在船裏,讓騎馬者坐在船裏牽引著馬兒下水,馬在江中隻露出頭來隨船泅渡,就這樣方便地過江了。從此我知道馬兒也會遊泳。
6、偷船
有一次,我們四個戰友在米林縣貿易公司買過東西,便在縣委大院逛起來(那時不稱縣城、都叫縣委,因為縣城也就是一個大院。院裏是“縣革委”機關和宿舍;院外是貿易公司、郵電局、銀行、書店和照相館,這就是全縣的商業中心,最繁華的地方)。
逛到後院,看到堆積如山的寺廟大小銅像、銅座、供器等“破四舊”物品。今天看來其中不乏珍貴的文物,但在當時我們還沒有這樣的認識,對這些東西毫無興趣。
再逛下去就是江邊,我們看到江邊拴著一個小船(和三連渡口使用的船一樣)。這個小船我們在隔岸支邊排經常看到,做什麽用我們不知道,因為縣委下麵的江段水流喘急,不易劃行,更不適易做渡口。
船上沒有船槳,我們在船上坐了坐,玩了一會兒,不知是誰提議,“咱們把它劃走吧,誰過江再把它劃過來?”。那時候年輕,辦事欠思量,頭腦很容易發熱。便一起答應了。於是,我們就在院子裏尋來兩把鐵鍬和兩塊長木板,把小船劃向江心。
縣委與我們支邊排錯開一點隔江相望,江麵寬度也不過200米左右,我們想著劃過去輕而易舉,很快就能在我們排岸邊或接近的地方靠岸。
沒想到船一劃向江心主流便失控了,我們用鐵鍬和木板當船槳,其中一位在船後當舵手,大家你叫我喊:“向左!”、“向右!”;還一起喊著號子:“一、二,一、二…”在洶湧的江流中拚命向對岸劃去。
小船在急速的江水中象一片樹葉,順流而下,令我們心驚膽顫。我們雖經奮力劃行,幹得汗流浹背,小船還是在靠近“老百姓渡口”的地方靠了岸。這與我們想象中的靠岸點差了很多,這就意味著還船的時候要向上遊拉很遠,拉纖是很費勁的。
我們上岸後把船牢牢係在江邊的一塊礁石上,商量好第二天誰過江我們幫著劃過去歸還縣委。
沒料到,第二天我們到泊船的地方一看,船不見了!我們又向對岸縣委泊船處望望,也不見小船蹤影。這一下我們幾個全都楞住了。等緩過神來,大家連忙跑到岸邊高處順江鐐望,仍舊不見小船的影子。這下子大家都害怕了。船原來隻想用用,並沒有別的想法。如果漂走了,要賠的話我們可賠不起,弄不好得挨處分。
最後,我自告奮勇,先騎馬順江尋找一下再說。於是,我便騎著馬沿江岸找去。每走三、五公裏或是江灣迴水窩或是便於觀察處(許多地方都是茂密的森林和灌木叢,無法鐐望)就下馬仔細地搜尋一番。就這樣,我騎馬用了將近一天的時間,一直沿江找到七隊駐地嘎瑪,也未見小船的蹤影。到嘎瑪時我已累得下不了馬了,下馬後腿很難邁步,吃過晚飯休息時感到渾身象散了架。
第二天我休息一天,因船未找到心裏很不踏實。但是,等我迴到排裏又過一天,卻看到對岸縣委泊船的地方停著那隻小船。它是怎麽迴到原處的呢?問和我一塊兒“偷” 船的戰友,都說不知道。這事兒最終也是一個謎。
7、撿蘑菇抓野兔打烏鴉
每到雨季,帕裏地的漫山遍野和森林裏就長滿了蘑菇。這裏的蘑茹主要是鬆樹菌,草木菌、青杠菌和掃把(帚)菌不是太多。
鬆樹菌烹製時粘液較多,炒熟後吃起來有些發粘。草木菌、青杠菌和掃把菌烹製時香氣襲人,十分誘人。吃起來香脆爽口,非常下飯。
撿蘑菇的最佳時間是在雨後的一兩天,錯過這個時間蘑菇很快就會老掉。鬆樹菌雖然味道差點,但比較好撿。而且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