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名到西藏去!”、“ 喂,報名參軍到西藏去啊!”、“聽說是西藏軍區來特招呀!”、“西藏是哪兒呀?”、“是不是地理課上講過的青藏高原呀?”、“是不是有喜瑪拉雅山和雅魯藏布江的那個地方?唐朝文成公主出嫁的地方?那可是世界屋脊喲!是個常冬無夏、春秋相連的地方喲!”、“六二年還打過中印自衛反擊戰呢,前不久還上映過名叫《農奴》的電影呢。去年國慶節大街上還流行表演《逛新城》和《洗衣歌》的小歌舞呢,表現的都是西藏那個地方的事兒呀……”
一九六六年的九月中旬,在古城開封的街頭巷尾、應屆畢業的初高中學生中,許多人都在興致十足地互相傳播著這些西藏軍區前來招兵的消息。人們對西藏的了解也僅僅限於這些老生常談的議論,更多的誰也說不出個道道。正因為西藏披著神秘的麵紗,誰都想掀開她的蓋頭來。然而,要想掀開這個蓋頭,就得當“上門女婿”,到世界屋脊的“洞房”裏,否則甭想目睹那“靚麗新娘”神秘的容貌。我也和許許多多懷夢的少男少女們一樣,對“參軍到西藏去” 的消息格外關注、格外感興趣,至於當什麽兵?具體到西藏高原的哪裏去?都沒有弄清楚,也不想弄清楚,便和兩個好朋友一起到區裏報了名。
其實我們心裏想的就是出去,去的遠遠的!這就像窩裏的小鳥兒一樣,翅膀硬了、扇巴扇巴就想飛出去。因為外麵的世界很精彩!再說我這個人從小就不大安分,上小學五年級時就和一塊兒報名的那兩個朋友中的一位演習過“離家出走”的好戲。原因是我們期末的數學考試不及格,老師讓我們迴家請家長。請家長當然不是好事兒,於是我們便背起書包扒火車出走了。因為列車上乘務員查出我們沒車票,又沒有大人帶著,便把我們交到了鄭州車站。其結果是車站通知家長領人,我們迴家後分別遭到家長的臭罵和狠揍。
如今長大了,當然應該到外麵闖一闖。聽說青藏高原是萬山之巔、萬水之源,一定是風景那邊獨好。如今有這麽千載難逢的機會,一定不能錯過。
另外,當時吸引我們到西藏去的理由是那套綠軍裝。當時正值史無前例的“十年大浩劫” 初期,正是紅衛兵、造反派們“大顯身手”的時候。他們穿著新舊不一甚至打著補釘的綠軍裝,有的僅僅戴著一頂軍帽,左臂上戴著紅袖章,整天一隊一隊地打著造反派的旗幟,喊著“造反有理”、打倒xxx的口號。到處發瘋似地開展“大批判”、“大辯論”、進行“破四舊”,張貼大字報,發放傳單,揪鬥“走資派”、砸爛“封資修”,到處進行“大串連”…紅衛兵、造反派們的“豐功偉績”我就不在這裏詳說了,僅僅在開封最繁華的馬道街(類似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入京路),他們僅用兩天時間就砸爛搗毀了那些百年老字號門麵上的“龍飛鳳舞”、“仙山瓊島”、“八仙過海”、“觀音送子”、“天女散花”、“福、祿、壽”、財神等等文物價值極高的雕塑和許多精美的金字招牌。
我和許多人當然並不讚成造反派們打砸搶的作法,但對他們身上穿的那套綠軍裝還是羨慕不已的。因為那是時髦的象征,好象也是“革命”的象征。哪個年輕人不想穿戴的時髦點呢?所以我們積極報名到西藏去,也是衝著那套軍裝呢。
報名後也開過一兩次會,講過一些要求,接著是政審。政審就是要求參軍進藏者必須是主動報名、身體好、家庭出身好,即必須是“紅五類”子女。“黑五類”即地、富、反、壞、右子女是甭想進藏的。接下來便是到開封市人民醫院檢查身體,我一檢查身高一米五九,其餘各項指標也都正常,獨獨說我血壓低不符合標準。我當時就著急了,趕快到我父親單位找人借了五角錢,另外到南關區醫院量了一下血壓,醫生說你的血壓低是低了點,但還屬正常範圍之內。我趕快拿著醫生開具的檢驗單去找“招兵”的負責人,他說:“看你這種堅決的態度,就算正常吧!血壓低就低點吧,如果血壓高的話可就不行了!” 一聽這話我懸著的心總算放下了。
最後一關是轉戶口。隨著報名、開會、體檢等一項項的進行,我父親倒沒說什麽,我母親的心情和臉色卻越來越不大好了。母親對父親說:“聽說西藏離咱這兒有一萬裏,天氣冷得狠,一年四季刮大風,哪兒不能去,偏要到那鬼地方……” 我預感到母親會出來阻攔,就提前悄悄把戶口簿藏了起來。後來母親果然想用扣住戶口簿的辦法不讓我去西藏,可她到處找不到戶口簿,也就隻好隨我自己了。她說:“兒呀、那可個苦地方,你自己一定要去,今後可別後悔啊!”
我的戶口轉了,可和我一塊兒報名的那位朋友,卻在這最關鍵的時候被他父親阻擋住了。他父親還怪我說,“你別把我家孩子帶到邪路上去,西藏那個鬼地方一般人都待不住誰要去,你小子有後悔的時候……” 我的另一位朋友則在報名不久便打了退堂鼓。他爹媽對他說,“即使今後找不到工作,也不能到那個蠻荒之地去,弄不好命還會丟掉呢!再說咱家還有祖傳的木工手藝呢。”
到十月二十八日,我們這批“特招”到西藏去的征兵工作基本結束,二百四十六名男女各占一半的“童子軍”到“市中心”大集中。“進藏司令部”設在寺後街的河南大旅社,我們這些新兵則分別住在鼓樓街的又一新飯店和大金台旅社。那天上午征兵領導給我們發放了首月津貼(工資)二十六元,同時發放了被服。發給的被服有單軍裝和棉軍裝各一套、一件棉大衣、一條棉軍被。
我在所住的大金台旅社平生第一次穿上了軍裝,那個高興勁兒就甭提了,正像一首歌兒唱到的那樣:“我對著鏡子上下看、左右看,哎嘿…真是樂死人!真是樂死人!…” 我領的第一套軍裝是三號軍裝,在當時是最小號的了,可是穿在身上還是長一截。剛好那是第一天集中,我父母對我放心不下,煮好了餃子用飯盒盛著送到旅社,母親一邊催我乘熱吃餃子,一邊從旅社借了針線為我的那套軍裝窩上一截兒。這麽窩上一圈的軍裝我穿上正合適。母親囑咐說:“去那兒今後長高了,可以把窩上去的那一截再放下來…” 古詩說“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這話兒對我們這些遊子來說可真是太貼切了。慈母情讓我們這些“老西藏”天寒地凍不怕冷,烈日暴曬不怕熱,心裏永遠滋潤……
為什麽西藏軍區一定要在開封市“特招”這批“莊稼兵”呢?〔實際還在鄭州、洛陽、新鄉、安陽、許昌等地市進行了征招〕,當時在我們這些應征的青年和家長中有許多猜想和傳說。當時的傳說後來得到了證實:現在的西藏軍區就是一九五零年進軍西藏的十八軍。而十八軍的人馬則是豫皖蘇軍區的部隊,這些部隊中的大部分又都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活躍在河南豫東地區。其中的骨幹部隊三十團就主要戰鬥在開封地區的杞縣一帶。至今杞縣、太康縣的老人們還能說出該團的傳奇故事。其中有“披著狗皮去摸敵哨兵;用桌子蓋上幾層濕被子頂在脊背上去攻敵人的陣地…” 有個民謠說:“進了三十團,不能活一年!戰爭最殘酷時,一個月能打二十八天仗。幾乎天天要打仗!” 解放開封就是由豫皖蘇軍區的部隊在中原地區攻克的第一座城市。如今西藏大力提倡的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其實就是“三十團精神”,或稱之為“十八軍精神”的延續。這就是傳統的繼承。
據西藏軍區原52師首任師長、自治區人大副主任苗丕一撰寫的《苗丕一迴憶錄》記載:“一九四六年十二月十四日,豫皖蘇軍區在河南睢縣以南的平崗宣布成立。由晉冀魯豫軍區第七縱隊副政委張國華擔任軍區司令員。” 苗丕一在軍區獨立旅三十團任團長。“淮海戰役結束後,一九四九年二月,中原野戰軍改編為第二野戰軍,新組建了第五兵團。豫皖蘇軍區機關部隊組成第十八軍,軍長張國華,政委譚冠三。十八日,十八軍在河南鹿邑縣吳台廟宣告成立。軍下麵編成三個師,即五十二師、五十三師和五十四師。…” 現在的西藏軍區及所屬的五十二旅、五十三旅以及駐藏武警部隊都是原來十八軍的部隊。當年十八軍從河南開封出發開赴大西南時,還專門帶了一個由娃娃們組成的豫劇團,征招了一批當時開封電話局的女接線員。
正因為當年十八軍的許多老戰士來自河南,所以他們在為西藏軍區生產部補充新鮮血液時,自然要從家鄉開始啦。正所謂“打虎親兄弟,上陣子弟兵” 嘛!至少在世界屋脊這個地方能更多地看到家鄉子弟也是一個安慰。
十月三十日,我們開封市“應征入伍”的二百四十六名男女進藏支青,在開封人民會場領受了隆重的赴藏歡送大會。會上放映了電影《軍墾戰歌》。當時我們並不完全清楚放映這部反映新疆建設兵團戰士生活影片的用意,但是兵團戰士們火熱的戰鬥生活情景,仍然深深地感動了我們。會後,在富有古代汴京特色的百麵盤鼓浩浩蕩蕩的引導下,我們這些胸戴大紅花的“赴藏戰友”們,在沿街歡送的家鄉父老的掌聲和囑咐聲中,在激越震天的盤鼓擂擊聲裏,身著嶄新的軍裝,排著整齊的隊伍在古城最繁華的街道上遊走亮相。那一會兒我們成了這座“六朝古都”的主角。就連當時牛氣衝天的紅衛兵和造反派們都對我們這些身著嶄新軍裝、神采亦亦、英姿颯爽“童子軍”羨慕不已,充滿了嫉妒的神色。
遊走亮相完畢,我們便迴到旅館背起背包,直接到鼓樓前登上了轉運的汽車。那會兒送行的父母、兄弟姐妹、親朋好友個個都飽含別離的淚水,有的甚至哭出聲來…我們這些遠行的孩子們雖然對未來充滿了熱望,但要遠離爹姑娘去未知的地方去單打獨鬥,還是禁不住淚眼模糊…汽車開走了,父母親朋和車上的我們都還在彼此揮手……
一九六六年的九月中旬,在古城開封的街頭巷尾、應屆畢業的初高中學生中,許多人都在興致十足地互相傳播著這些西藏軍區前來招兵的消息。人們對西藏的了解也僅僅限於這些老生常談的議論,更多的誰也說不出個道道。正因為西藏披著神秘的麵紗,誰都想掀開她的蓋頭來。然而,要想掀開這個蓋頭,就得當“上門女婿”,到世界屋脊的“洞房”裏,否則甭想目睹那“靚麗新娘”神秘的容貌。我也和許許多多懷夢的少男少女們一樣,對“參軍到西藏去” 的消息格外關注、格外感興趣,至於當什麽兵?具體到西藏高原的哪裏去?都沒有弄清楚,也不想弄清楚,便和兩個好朋友一起到區裏報了名。
其實我們心裏想的就是出去,去的遠遠的!這就像窩裏的小鳥兒一樣,翅膀硬了、扇巴扇巴就想飛出去。因為外麵的世界很精彩!再說我這個人從小就不大安分,上小學五年級時就和一塊兒報名的那兩個朋友中的一位演習過“離家出走”的好戲。原因是我們期末的數學考試不及格,老師讓我們迴家請家長。請家長當然不是好事兒,於是我們便背起書包扒火車出走了。因為列車上乘務員查出我們沒車票,又沒有大人帶著,便把我們交到了鄭州車站。其結果是車站通知家長領人,我們迴家後分別遭到家長的臭罵和狠揍。
如今長大了,當然應該到外麵闖一闖。聽說青藏高原是萬山之巔、萬水之源,一定是風景那邊獨好。如今有這麽千載難逢的機會,一定不能錯過。
另外,當時吸引我們到西藏去的理由是那套綠軍裝。當時正值史無前例的“十年大浩劫” 初期,正是紅衛兵、造反派們“大顯身手”的時候。他們穿著新舊不一甚至打著補釘的綠軍裝,有的僅僅戴著一頂軍帽,左臂上戴著紅袖章,整天一隊一隊地打著造反派的旗幟,喊著“造反有理”、打倒xxx的口號。到處發瘋似地開展“大批判”、“大辯論”、進行“破四舊”,張貼大字報,發放傳單,揪鬥“走資派”、砸爛“封資修”,到處進行“大串連”…紅衛兵、造反派們的“豐功偉績”我就不在這裏詳說了,僅僅在開封最繁華的馬道街(類似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入京路),他們僅用兩天時間就砸爛搗毀了那些百年老字號門麵上的“龍飛鳳舞”、“仙山瓊島”、“八仙過海”、“觀音送子”、“天女散花”、“福、祿、壽”、財神等等文物價值極高的雕塑和許多精美的金字招牌。
我和許多人當然並不讚成造反派們打砸搶的作法,但對他們身上穿的那套綠軍裝還是羨慕不已的。因為那是時髦的象征,好象也是“革命”的象征。哪個年輕人不想穿戴的時髦點呢?所以我們積極報名到西藏去,也是衝著那套軍裝呢。
報名後也開過一兩次會,講過一些要求,接著是政審。政審就是要求參軍進藏者必須是主動報名、身體好、家庭出身好,即必須是“紅五類”子女。“黑五類”即地、富、反、壞、右子女是甭想進藏的。接下來便是到開封市人民醫院檢查身體,我一檢查身高一米五九,其餘各項指標也都正常,獨獨說我血壓低不符合標準。我當時就著急了,趕快到我父親單位找人借了五角錢,另外到南關區醫院量了一下血壓,醫生說你的血壓低是低了點,但還屬正常範圍之內。我趕快拿著醫生開具的檢驗單去找“招兵”的負責人,他說:“看你這種堅決的態度,就算正常吧!血壓低就低點吧,如果血壓高的話可就不行了!” 一聽這話我懸著的心總算放下了。
最後一關是轉戶口。隨著報名、開會、體檢等一項項的進行,我父親倒沒說什麽,我母親的心情和臉色卻越來越不大好了。母親對父親說:“聽說西藏離咱這兒有一萬裏,天氣冷得狠,一年四季刮大風,哪兒不能去,偏要到那鬼地方……” 我預感到母親會出來阻攔,就提前悄悄把戶口簿藏了起來。後來母親果然想用扣住戶口簿的辦法不讓我去西藏,可她到處找不到戶口簿,也就隻好隨我自己了。她說:“兒呀、那可個苦地方,你自己一定要去,今後可別後悔啊!”
我的戶口轉了,可和我一塊兒報名的那位朋友,卻在這最關鍵的時候被他父親阻擋住了。他父親還怪我說,“你別把我家孩子帶到邪路上去,西藏那個鬼地方一般人都待不住誰要去,你小子有後悔的時候……” 我的另一位朋友則在報名不久便打了退堂鼓。他爹媽對他說,“即使今後找不到工作,也不能到那個蠻荒之地去,弄不好命還會丟掉呢!再說咱家還有祖傳的木工手藝呢。”
到十月二十八日,我們這批“特招”到西藏去的征兵工作基本結束,二百四十六名男女各占一半的“童子軍”到“市中心”大集中。“進藏司令部”設在寺後街的河南大旅社,我們這些新兵則分別住在鼓樓街的又一新飯店和大金台旅社。那天上午征兵領導給我們發放了首月津貼(工資)二十六元,同時發放了被服。發給的被服有單軍裝和棉軍裝各一套、一件棉大衣、一條棉軍被。
我在所住的大金台旅社平生第一次穿上了軍裝,那個高興勁兒就甭提了,正像一首歌兒唱到的那樣:“我對著鏡子上下看、左右看,哎嘿…真是樂死人!真是樂死人!…” 我領的第一套軍裝是三號軍裝,在當時是最小號的了,可是穿在身上還是長一截。剛好那是第一天集中,我父母對我放心不下,煮好了餃子用飯盒盛著送到旅社,母親一邊催我乘熱吃餃子,一邊從旅社借了針線為我的那套軍裝窩上一截兒。這麽窩上一圈的軍裝我穿上正合適。母親囑咐說:“去那兒今後長高了,可以把窩上去的那一截再放下來…” 古詩說“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這話兒對我們這些遊子來說可真是太貼切了。慈母情讓我們這些“老西藏”天寒地凍不怕冷,烈日暴曬不怕熱,心裏永遠滋潤……
為什麽西藏軍區一定要在開封市“特招”這批“莊稼兵”呢?〔實際還在鄭州、洛陽、新鄉、安陽、許昌等地市進行了征招〕,當時在我們這些應征的青年和家長中有許多猜想和傳說。當時的傳說後來得到了證實:現在的西藏軍區就是一九五零年進軍西藏的十八軍。而十八軍的人馬則是豫皖蘇軍區的部隊,這些部隊中的大部分又都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活躍在河南豫東地區。其中的骨幹部隊三十團就主要戰鬥在開封地區的杞縣一帶。至今杞縣、太康縣的老人們還能說出該團的傳奇故事。其中有“披著狗皮去摸敵哨兵;用桌子蓋上幾層濕被子頂在脊背上去攻敵人的陣地…” 有個民謠說:“進了三十團,不能活一年!戰爭最殘酷時,一個月能打二十八天仗。幾乎天天要打仗!” 解放開封就是由豫皖蘇軍區的部隊在中原地區攻克的第一座城市。如今西藏大力提倡的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其實就是“三十團精神”,或稱之為“十八軍精神”的延續。這就是傳統的繼承。
據西藏軍區原52師首任師長、自治區人大副主任苗丕一撰寫的《苗丕一迴憶錄》記載:“一九四六年十二月十四日,豫皖蘇軍區在河南睢縣以南的平崗宣布成立。由晉冀魯豫軍區第七縱隊副政委張國華擔任軍區司令員。” 苗丕一在軍區獨立旅三十團任團長。“淮海戰役結束後,一九四九年二月,中原野戰軍改編為第二野戰軍,新組建了第五兵團。豫皖蘇軍區機關部隊組成第十八軍,軍長張國華,政委譚冠三。十八日,十八軍在河南鹿邑縣吳台廟宣告成立。軍下麵編成三個師,即五十二師、五十三師和五十四師。…” 現在的西藏軍區及所屬的五十二旅、五十三旅以及駐藏武警部隊都是原來十八軍的部隊。當年十八軍從河南開封出發開赴大西南時,還專門帶了一個由娃娃們組成的豫劇團,征招了一批當時開封電話局的女接線員。
正因為當年十八軍的許多老戰士來自河南,所以他們在為西藏軍區生產部補充新鮮血液時,自然要從家鄉開始啦。正所謂“打虎親兄弟,上陣子弟兵” 嘛!至少在世界屋脊這個地方能更多地看到家鄉子弟也是一個安慰。
十月三十日,我們開封市“應征入伍”的二百四十六名男女進藏支青,在開封人民會場領受了隆重的赴藏歡送大會。會上放映了電影《軍墾戰歌》。當時我們並不完全清楚放映這部反映新疆建設兵團戰士生活影片的用意,但是兵團戰士們火熱的戰鬥生活情景,仍然深深地感動了我們。會後,在富有古代汴京特色的百麵盤鼓浩浩蕩蕩的引導下,我們這些胸戴大紅花的“赴藏戰友”們,在沿街歡送的家鄉父老的掌聲和囑咐聲中,在激越震天的盤鼓擂擊聲裏,身著嶄新的軍裝,排著整齊的隊伍在古城最繁華的街道上遊走亮相。那一會兒我們成了這座“六朝古都”的主角。就連當時牛氣衝天的紅衛兵和造反派們都對我們這些身著嶄新軍裝、神采亦亦、英姿颯爽“童子軍”羨慕不已,充滿了嫉妒的神色。
遊走亮相完畢,我們便迴到旅館背起背包,直接到鼓樓前登上了轉運的汽車。那會兒送行的父母、兄弟姐妹、親朋好友個個都飽含別離的淚水,有的甚至哭出聲來…我們這些遠行的孩子們雖然對未來充滿了熱望,但要遠離爹姑娘去未知的地方去單打獨鬥,還是禁不住淚眼模糊…汽車開走了,父母親朋和車上的我們都還在彼此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