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父親從武漢急忙趕迴北平。本想把家搬到南京去,逃出即將淪陷的北平。但是,因為爺爺病重,未能成行。7月29日北平淪陷。父親沒有工作,六爺和七爺的接濟也斷了。上有老下有小,想走又走不了。我家被困在北平了。

    北平淪陷以後,母親又生了二弟元啟,爺爺已病得很重,父親也不外出了。所以,我們就很難得再去外婆家玩了。不久,外公在塞外戰場陣亡的消息傳來,外婆哭瞎了眼,遁入空門,出家念佛去了。母親聽到這一噩耗,也哭得死去活來。日本人占領了北平,老百姓能逃的逃了,留下的更是活受罪。在那些日子裏,父母總是愁眉不展,整日以淚洗麵。

    11月20日,國民政府宣布遷都重慶,七爺和七奶被迫拋下了房產,匆匆離開了南京。12月13日,南京城破,日軍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

    現在想起來還真是後怕。如果那時父親把家搬到了南京,遷都時,再想逃出南京,病重的爺爺和臨產的母親,能受得起路途的顛簸嗎?如果留在南京不走,誰保準就能躲過那場大劫難呢?有道是:伸頭是一刀,縮脖也是一刀。當年在北平落入日本人之手,也未必就是最壞的結局,至少一家老小還能苟延殘喘地住在自己的家裏。

    我家地處偏僻,棗林街一帶還沒見日本人來過,但是母親和我一直也不敢出門。多虧田媽還常常出去買菜,或是給爺爺抓藥,迴來就聽她講些日本人在街上橫行的見聞。田媽也害怕,一聽見摩托車響,就嚇得往胡同裏藏。爺爺聽了隻是唉聲歎氣、搖頭不語,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父親在家裏閑呆了兩個多月,眼見坐吃山空,終歸不是辦法,又硬著頭皮出去找事情做。

    這一年,我已經兩歲,母親忙於照顧二弟,就顧不上我了。我就常常一個人自己玩,有時和鄰居家孩子在院子裏玩。所以在這一階段,我對家裏大人們的事情,印象就不那麽深刻了。日本兵進城以後,物價忽然漲了起來。我家從來沒有吃過雜糧,這時也開始吃起雜糧了。無非是小米和玉米麵,田媽還挺愛吃,母親吃,我也吃,把大米和白麵留給爺爺。

    這內外交困的日子,使父親感到了沉重的壓力。

    這時候,七爺拜托留在北平的日本士官校同學雷壽榮關照爺爺一家,雷壽榮就介紹父親到偽華北臨時政府籌備處秘書局去當一名辦事員,以維持一家老小的生活。爺爺不同意父親去擔這個“漢奸”的罵名,父親也十分猶豫。但是眼看就揭不開鍋了,總不能讓一家老小餓死吧!於是,父親隻好瞞著爺爺,抱著“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念頭,硬著頭皮去了,心想隻是抄抄寫寫,不幹壞事就是了。但是,秘書局到年底就收攤了,父親隻幹了兩個月,多發一個月的遣散費,然後就沒戲了。

    1938年,參加過辛亥革命的爺爺終於帶著絕望和遺憾撒手人寰,終年五十八歲。他沒有給兒孫留下什麽遺產,留下的隻是在亡國災難中掙紮的命運。爺爺的喪事隻好從簡,北教部的老同事,七爺的老同學,父親的票友,來了幾個人在殯儀館向爺爺的遺體告了別。

    從此,我家被祖國和家族所拋棄,攤上了亡國奴的命運,有如飄向大海的一葉小舟。父母沒有思想準備,也都沒有居家過日子的經驗,因此突然陷入了生活的困境。多虧有田媽在,照管一家人的吃喝,幫母親帶兩個孩子。

    後來,北師大的老校長陳援庵老師(父親曾是他的得意門生),聽說了父親的處境,就介紹父親到北平私立翊教女中去教書,於是父親就在那教了兩年。

    這時候,北平的大中小學校都非常蕭條,教員的薪水太少。一家人吃的是飽一頓饑一頓,父母整天愁眉苦臉。在日本人的奴役之下,這種當亡國奴的滋味,怎麽就讓我家攤上了呢!

    1940年初,母親又生下了大妹妹。可是才三天,父親就忍痛偷偷地把她抱走,送進了法國天主堂辦的西什庫育嬰堂。母親發覺以後,哭著喊著跟父親要孩子,鬧了好幾天。後來,母親一想起我那可憐的妹妹,就淚流滿麵。1955年,我出差北京時,曾經去找過兩次,但是都沒有下落,八成是早就不在人世了。

    田媽在奶奶去世後,湖北鄉下她娘家侄子曾要接她迴去。她不忍心拋下病中的爺爺不管,就在我家又多呆了幾年。爺爺去世後,父母又一再挽留,她才沒走。

    田媽幫母親維持這個窮家又兩年多,早想迴鄉下去,但又不好意思張口。父親去南京後,田媽才跟母親說她不願意去南京。母親看我和二弟都大了,自己也利手利腳了,沒跟父親商量,就答應她迴鄉下了。

    我六歲的那一年,母親接到父親從南京的來信。父親說他在南京已租好了房子,要母親遷往南京。母親早就做好了準備,和鄰居們告了別,我們就離開了棗林街。

    在前門火車站,隻有母親的幾個同學相送,我又見到了那位阿姨。母親和她們擁抱淚別,同學們唱著她們最愛唱的歌 ----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火車開出了站台。永別了,母親的青春年華,永別了,“阿姨們”的珍貴友情。

    田媽和我們一起離開棗林街,一起到前門火車站。送走我們之後,她上了去武漢的火車,迴鄉下去了。

    從此,北京棗林街老家在經曆了廿五年的風雲歲月之後,已成為周家五房的一段傷心曆史,永遠定格在我的記憶裏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家世春秋(第三版)最新修訂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元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元培並收藏家世春秋(第三版)最新修訂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