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紹興師爺 第二節 三代做幕師爺世家
家世春秋(第三版)最新修訂版 作者:周元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的高祖父周宅三,大約在清道光年間生於浙江山陰,當年,山陰周橋的周家雖然是一個大家族,但高祖父這一支也不過是個普通的讀書人家。曆來,讀書人圖的就是個功名,可是自明清以來,紹興這一帶的科舉競爭相當激烈,就好像現在考大學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樣,科場不順的讀書人太多了,要想在科舉中出人頭地,那都是鳳毛麟角的事。正如當地民諺所描述的:“一百秀才莫歡喜,七個貢生三個舉,四十五個平平過,四十五個窮到底”,高祖父大概屬於那兩個“四十五”之中的一個吧。那時,讀書人要想擺脫飽一頓饑一頓的淒苦生活,隻好選擇了當“師爺”這條道路,高祖父自然也不例外,就在家鄉拜師學了幕。
高祖父學成之後,就不遠千裏離開家鄉,來到湖北巡撫胡林翼的幕府當了一名普通的文案師爺。當然,如果沒有名師的引薦,在高官的幕府裏當幕僚,恐怕也是休想。我在父親的一份文件裏見過,父親寫的是:“曾祖在湖北胡林羽幕府當幕僚。”當時我沒在意,現在想來,可能父親是故意把翼字寫成羽字吧,在那個年頭,總是有些犯忌諱的東西。胡林翼是晚清鎮壓太平天國的中興名臣之一,1856年(鹹豐六年),趁太平天國內亂之機,胡林翼克複了武昌,朝廷因功授與他湖北巡撫。胡林翼在署理湖北期間,設幕府,招賓僚,整頓吏治,培植清廉。又主動和湖廣總督滿族正白旗人官文搞好關係,攜手共治,使湖北逐漸地強盛起來。隨後幾年,胡林翼轉戰於皖贛等地。1861年(鹹豐十一年),胡林翼病重,部下把他送迴武昌之後,死於衙署。此後,湖北巡撫由李續宜、嚴樹森、曾國荃等先後接任,而高祖父仍留在撫衙,繼續做他的文案師爺。
高祖父就是在這種背景之下,在湖北的江夏安了家,老宅就在武昌玉樞殿烏魚池二號。從此,他就成了我們武昌周家的始祖。從1856年(鹹豐六年)開始,周家在武昌住了一百多年,共繁衍了曾祖輩四支、祖父輩七房和父輩十三人,詳見《武昌周家世係表》。至於曾祖輩和祖父輩他們有沒有姐妹,我想不會沒有吧,但是在那個年代,婦女沒有地位,甚至連名字也沒有記載,所以即使有,也無從知曉。
同治年間,國運中興,內處“太平軍”與“義和團”兩大社會動蕩之間,外處英法聯軍與八國聯軍兩次入侵之間,周家在武昌城也過了幾年太平日子。可是好夢不長,到了我的曾祖輩上,就人氣不旺了,日子過得十分淒涼。
我的曾祖輩有兄弟四個。
長曾祖父,早年學幕。成家後,搬到武昌雙元巷老育嬰堂11號,有兩個兒子,即長祖父和三祖父。
長曾祖父和高祖父一樣,願意出去闖蕩。他一直在南昌當師爺,三、四、五祖父先後跟他學幕。後來,三祖父和四祖父都當上了七品芝麻官,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
二曾祖父,成家以後,搬到武昌得勝橋,有一個兒子,即二祖父。
三曾祖父,有兩個兒子,即四祖父和六祖父。
我的曾祖父周宗翰,排行最小,卻學無所成,竟然連個師爺也沒有混上,隻好在家教館(私塾)。他有兩個兒子,即我的祖父(老五)和七祖父。我的曾祖父體弱多病,不到三十歲就去世了。
長曾祖父的三個弟弟,一個不如一個,都趕不上他們的大哥,隻是老實本份地在家過他們的日子,倒也相安無事。
三曾祖父和我的曾祖父在成家以後,都住在武昌玉樞殿烏魚池二號的老宅,高祖母去世以後,兄弟兩家依然和睦相處。後來,在四、五、六、七祖父年紀還很小的時候,三曾祖父和我的曾祖父就先後去世了。三曾祖母和我的曾祖母雙雙守寡,每人帶兩個孩子,孤兒寡母守著老宅,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等到四祖父稍大些了,就送他去江西,跟他大伯(即長曾祖)學幕去了。可惜三曾祖母也是個沒有福氣的人,還沒等四祖父掙錢孝敬她呢,就撒手歸西了。從此,老宅就剩下我的曾祖母扶養著兩兒一侄(即五、六、七祖父),日子越發淒涼了。
我的祖父周恢是最後一個去學幕的。學成歸來以後,他就繼承了高祖父的衣缽,在巡撫衙門做文案,當上了一個“末代師爺”。當時的巡撫是譚繼洵,就是後來被慈禧砍頭的譚嗣同的老爸。戊戌政變那年,改革官製,湖北巡撫換了於蔭霖。
不久,朝廷要實行新政,削減行政官員。刑名師爺和錢穀師爺都被淘汰了。唯有無關大局的文案,還保留了一些“紹興師爺”。當年,衙門裏都知道,我的高祖父周宅三是跟隨胡帥在武昌興利除弊、革新創業的元老級紹興師爺。雖然他的孫子周恢沒有混上什麽功名,但卻寫得一手漂亮的蠅頭小楷。所以,於蔭霖看在周宅三的麵子上,就留他的孫子在衙門混口飯吃吧。於是我的祖父就在撫衙一直幹到清朝滅亡。
縱觀祖上三代,我家就是“紹興師爺”世家。周家人充其量當個“幕僚”,給別人做嫁衣。曾祖母曾試圖改變周家人的命運,培養出了兩位將軍。但是,他們都不善於“發號施令”,隻當過參謀長、教育長和教官之類,仍然是屬於“幕僚”範疇。祖父後來在河北某縣政府當秘書,把師爺延續到民國,最後,落得個窮困潦倒。在北平淪陷不久,死於亡國之恨。這些都是後話,也是我家三代師爺的窮途末路。
高祖父學成之後,就不遠千裏離開家鄉,來到湖北巡撫胡林翼的幕府當了一名普通的文案師爺。當然,如果沒有名師的引薦,在高官的幕府裏當幕僚,恐怕也是休想。我在父親的一份文件裏見過,父親寫的是:“曾祖在湖北胡林羽幕府當幕僚。”當時我沒在意,現在想來,可能父親是故意把翼字寫成羽字吧,在那個年頭,總是有些犯忌諱的東西。胡林翼是晚清鎮壓太平天國的中興名臣之一,1856年(鹹豐六年),趁太平天國內亂之機,胡林翼克複了武昌,朝廷因功授與他湖北巡撫。胡林翼在署理湖北期間,設幕府,招賓僚,整頓吏治,培植清廉。又主動和湖廣總督滿族正白旗人官文搞好關係,攜手共治,使湖北逐漸地強盛起來。隨後幾年,胡林翼轉戰於皖贛等地。1861年(鹹豐十一年),胡林翼病重,部下把他送迴武昌之後,死於衙署。此後,湖北巡撫由李續宜、嚴樹森、曾國荃等先後接任,而高祖父仍留在撫衙,繼續做他的文案師爺。
高祖父就是在這種背景之下,在湖北的江夏安了家,老宅就在武昌玉樞殿烏魚池二號。從此,他就成了我們武昌周家的始祖。從1856年(鹹豐六年)開始,周家在武昌住了一百多年,共繁衍了曾祖輩四支、祖父輩七房和父輩十三人,詳見《武昌周家世係表》。至於曾祖輩和祖父輩他們有沒有姐妹,我想不會沒有吧,但是在那個年代,婦女沒有地位,甚至連名字也沒有記載,所以即使有,也無從知曉。
同治年間,國運中興,內處“太平軍”與“義和團”兩大社會動蕩之間,外處英法聯軍與八國聯軍兩次入侵之間,周家在武昌城也過了幾年太平日子。可是好夢不長,到了我的曾祖輩上,就人氣不旺了,日子過得十分淒涼。
我的曾祖輩有兄弟四個。
長曾祖父,早年學幕。成家後,搬到武昌雙元巷老育嬰堂11號,有兩個兒子,即長祖父和三祖父。
長曾祖父和高祖父一樣,願意出去闖蕩。他一直在南昌當師爺,三、四、五祖父先後跟他學幕。後來,三祖父和四祖父都當上了七品芝麻官,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
二曾祖父,成家以後,搬到武昌得勝橋,有一個兒子,即二祖父。
三曾祖父,有兩個兒子,即四祖父和六祖父。
我的曾祖父周宗翰,排行最小,卻學無所成,竟然連個師爺也沒有混上,隻好在家教館(私塾)。他有兩個兒子,即我的祖父(老五)和七祖父。我的曾祖父體弱多病,不到三十歲就去世了。
長曾祖父的三個弟弟,一個不如一個,都趕不上他們的大哥,隻是老實本份地在家過他們的日子,倒也相安無事。
三曾祖父和我的曾祖父在成家以後,都住在武昌玉樞殿烏魚池二號的老宅,高祖母去世以後,兄弟兩家依然和睦相處。後來,在四、五、六、七祖父年紀還很小的時候,三曾祖父和我的曾祖父就先後去世了。三曾祖母和我的曾祖母雙雙守寡,每人帶兩個孩子,孤兒寡母守著老宅,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等到四祖父稍大些了,就送他去江西,跟他大伯(即長曾祖)學幕去了。可惜三曾祖母也是個沒有福氣的人,還沒等四祖父掙錢孝敬她呢,就撒手歸西了。從此,老宅就剩下我的曾祖母扶養著兩兒一侄(即五、六、七祖父),日子越發淒涼了。
我的祖父周恢是最後一個去學幕的。學成歸來以後,他就繼承了高祖父的衣缽,在巡撫衙門做文案,當上了一個“末代師爺”。當時的巡撫是譚繼洵,就是後來被慈禧砍頭的譚嗣同的老爸。戊戌政變那年,改革官製,湖北巡撫換了於蔭霖。
不久,朝廷要實行新政,削減行政官員。刑名師爺和錢穀師爺都被淘汰了。唯有無關大局的文案,還保留了一些“紹興師爺”。當年,衙門裏都知道,我的高祖父周宅三是跟隨胡帥在武昌興利除弊、革新創業的元老級紹興師爺。雖然他的孫子周恢沒有混上什麽功名,但卻寫得一手漂亮的蠅頭小楷。所以,於蔭霖看在周宅三的麵子上,就留他的孫子在衙門混口飯吃吧。於是我的祖父就在撫衙一直幹到清朝滅亡。
縱觀祖上三代,我家就是“紹興師爺”世家。周家人充其量當個“幕僚”,給別人做嫁衣。曾祖母曾試圖改變周家人的命運,培養出了兩位將軍。但是,他們都不善於“發號施令”,隻當過參謀長、教育長和教官之類,仍然是屬於“幕僚”範疇。祖父後來在河北某縣政府當秘書,把師爺延續到民國,最後,落得個窮困潦倒。在北平淪陷不久,死於亡國之恨。這些都是後話,也是我家三代師爺的窮途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