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紹興師爺 第三節 太奶當家送子出國
家世春秋(第三版)最新修訂版 作者:周元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下麵為了照顧習慣,對祖輩的稱唿改為太爺、太奶、大爺、二爺、三爺、大奶、二奶、三奶等等。
太爺去世後,因長房和二房已經搬出去,三爺和四爺又在外地謀生,五爺、六爺和七爺年紀還小,所以武昌的老家就由太奶當家(人稱周家四娘)。大約在1890年(光緒十六年),三太奶在去世時,將六爺托付給朝夕相伴的妯娌四娘,於是,我們周家就有了四娘扶養兩兒一侄的傳說。當年,三兄弟之間的關係非常親密,多年以來,人們一直以為這兄弟三人都是四娘一人所生,以至於後來五、六、七房的晚輩們也相處得比較近,恐怕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吧。
太奶對“紹興師爺”這個行當很不以為然,認為這是為他人做嫁衣裳,難得有出頭之日。當年,因為生活艱難,讓爺爺外出去學幕,實在是出於無奈。
太奶極力主張婦女天足,講究衛生。自從她當家後,改變了周家幾代人的陳規陋習。所以,五、六、七爺都身體健康,勤奮好學,不近煙酒。後來湖廣總督張之洞曾下過告示,禁止光緒二十年以後出生的女子纏足,違者治父母罪。武昌還成立了“不纏足會”,廣為宣傳,周家的四娘就是個積極份子。那時,周家已經從一個落後的舊式家庭,逐漸地變成一個較為進步的新式家庭了。這其中,太奶是功不可沒的。
1894年(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湘軍、淮軍也潰不成軍。朝廷在震驚之餘,開始吸取失敗的教訓,各省紛紛編練新軍,開辦武備學堂,著手改變軍隊的落後狀況。那時,老百姓也同仇敵愾,尤其是年輕人,掀起了一股參軍報國的熱潮。
1897年(光緒廿三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武昌開始興辦湖北武備學堂,聘請德國軍官擔任教習,招收十三歲至二十歲、文理通順、身體健康的官紳百姓子弟為學員。符合條件的報名者有二百多人,首期擇優錄取了一百二十名。
當年在湖北巡撫衙門當差的一位朋友,把武備學堂招生的消息告訴太奶。太奶當機立斷,在朋友的幫助下,將原籍山陰改為江夏,給六爺和七爺報了名。不久,二人都被錄取入堂,當上了武備生。
當十三、四歲的六爺、七爺穿上武備生的製服,準備離開家時,太奶心裏真是又高興又難舍。十年後證實,太奶的果斷決策,給周家帶來了轉機,不但改變了周家三代師爺的命運,而且培養了兩位將軍。
1900年,六爺和七爺都在湖北武備學堂修業期滿,因為成績優異,被張之洞批準,官費出國留學。六爺被派往德國,出國之前還要學習德語,所以暫時走不了。七爺被派往日本,已經在辦理出國手續了。
七爺在武備學堂是年齡最小的武備生,同學們都拿他當小弟弟看待,幾年下來,太奶倒也沒有什麽不放心的。但是現在正值八國聯軍入侵,兵荒馬亂的,而且又是出國去日本,太奶能放下心嗎?著實有好幾宿睡不著覺。這時候,慈禧老佛爺和光緒皇帝都逃到西安,朝廷裏無人過問,出國留學的事情也就擱置下來了。畢業生都放假迴家待命,太奶這才把懸著的那顆心暫時放了下來。聽說這一期派去日本留學的湖北同學有五十多人,僅武昌就有五、六人。第二年,太奶終於放心地先把七爺送走了。
又過了兩年,六爺學完了德語。太奶難分難舍地又把六爺也送走了。六爺走時,赴德國、比利時等地的留學生共有三十多人。
後來七爺的發跡,證明他傳承了太奶的遺傳基因。而爺爺和父親卻傳承了太爺的遺傳基因,後來都窩囊了一輩子。這正是太奶早就意料到的後果。但是太奶萬萬沒有想到,她的兩兒一侄後來一個在武昌、一個在日本、另一個在德國,不約而同地參加了孫中山的革命黨,都成了大清王朝的“亂臣賊子”了。
太爺去世後,因長房和二房已經搬出去,三爺和四爺又在外地謀生,五爺、六爺和七爺年紀還小,所以武昌的老家就由太奶當家(人稱周家四娘)。大約在1890年(光緒十六年),三太奶在去世時,將六爺托付給朝夕相伴的妯娌四娘,於是,我們周家就有了四娘扶養兩兒一侄的傳說。當年,三兄弟之間的關係非常親密,多年以來,人們一直以為這兄弟三人都是四娘一人所生,以至於後來五、六、七房的晚輩們也相處得比較近,恐怕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吧。
太奶對“紹興師爺”這個行當很不以為然,認為這是為他人做嫁衣裳,難得有出頭之日。當年,因為生活艱難,讓爺爺外出去學幕,實在是出於無奈。
太奶極力主張婦女天足,講究衛生。自從她當家後,改變了周家幾代人的陳規陋習。所以,五、六、七爺都身體健康,勤奮好學,不近煙酒。後來湖廣總督張之洞曾下過告示,禁止光緒二十年以後出生的女子纏足,違者治父母罪。武昌還成立了“不纏足會”,廣為宣傳,周家的四娘就是個積極份子。那時,周家已經從一個落後的舊式家庭,逐漸地變成一個較為進步的新式家庭了。這其中,太奶是功不可沒的。
1894年(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湘軍、淮軍也潰不成軍。朝廷在震驚之餘,開始吸取失敗的教訓,各省紛紛編練新軍,開辦武備學堂,著手改變軍隊的落後狀況。那時,老百姓也同仇敵愾,尤其是年輕人,掀起了一股參軍報國的熱潮。
1897年(光緒廿三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武昌開始興辦湖北武備學堂,聘請德國軍官擔任教習,招收十三歲至二十歲、文理通順、身體健康的官紳百姓子弟為學員。符合條件的報名者有二百多人,首期擇優錄取了一百二十名。
當年在湖北巡撫衙門當差的一位朋友,把武備學堂招生的消息告訴太奶。太奶當機立斷,在朋友的幫助下,將原籍山陰改為江夏,給六爺和七爺報了名。不久,二人都被錄取入堂,當上了武備生。
當十三、四歲的六爺、七爺穿上武備生的製服,準備離開家時,太奶心裏真是又高興又難舍。十年後證實,太奶的果斷決策,給周家帶來了轉機,不但改變了周家三代師爺的命運,而且培養了兩位將軍。
1900年,六爺和七爺都在湖北武備學堂修業期滿,因為成績優異,被張之洞批準,官費出國留學。六爺被派往德國,出國之前還要學習德語,所以暫時走不了。七爺被派往日本,已經在辦理出國手續了。
七爺在武備學堂是年齡最小的武備生,同學們都拿他當小弟弟看待,幾年下來,太奶倒也沒有什麽不放心的。但是現在正值八國聯軍入侵,兵荒馬亂的,而且又是出國去日本,太奶能放下心嗎?著實有好幾宿睡不著覺。這時候,慈禧老佛爺和光緒皇帝都逃到西安,朝廷裏無人過問,出國留學的事情也就擱置下來了。畢業生都放假迴家待命,太奶這才把懸著的那顆心暫時放了下來。聽說這一期派去日本留學的湖北同學有五十多人,僅武昌就有五、六人。第二年,太奶終於放心地先把七爺送走了。
又過了兩年,六爺學完了德語。太奶難分難舍地又把六爺也送走了。六爺走時,赴德國、比利時等地的留學生共有三十多人。
後來七爺的發跡,證明他傳承了太奶的遺傳基因。而爺爺和父親卻傳承了太爺的遺傳基因,後來都窩囊了一輩子。這正是太奶早就意料到的後果。但是太奶萬萬沒有想到,她的兩兒一侄後來一個在武昌、一個在日本、另一個在德國,不約而同地參加了孫中山的革命黨,都成了大清王朝的“亂臣賊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