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 契 買 義------46

    孟嚐君逃出了秦國,迴到齊國後,齊湣王仍然讓孟執掌相印。可是秦國昭襄王於心不甘的放出風說:“孟現在的權力比湣王的權力還要大,要單獨與秦國和楚國聯絡。”湣王聽到後驚恐,為防患於末然,就收掉了孟嚐君的相印。

    孟隻好帶著自己的門客,迴到自己的封地薛城。而薛城的人扶老攜幼帶著禮物、酒食迎接著他,請他永遠留在薛城。孟嚐君迴頭對馮諼(xuan)說:“先生為我買的‘義’我看到了。”

    這是怎麽迴事呢?原來孟收的這個門客馮諼剛來的時候衣著破爛,可是每次吃過飯,他就唱著說:“夥食不好、出門沒有車、沒有錢。”等等,孟每次都滿足他。有一次孟請他去收租,他卻將佃戶的租契統統燒掉了,說:“孟嚐君知道薛地遭災,叫我來安慰大家,所有的租一律不要了。”

    迴到臨淄,孟問馮:“收了多少錢?買了什麽東西迴來?”馮說:“錢都為你買了一個‘義’字迴來了。”接著,馮又說“我看相國家裏什麽都不缺,反複琢磨才為你買了這麽個‘義’字,這個東西在關鍵的時刻才能顯示他的威力。”

    所以孟嚐君才對馮諼說:“你買的‘義’字我看到了。”後來孟見齊湣王十分昏庸,怕給自己招來大禍,就逃到魏國,投奔信陵君魏公子去了。

    筆者在前言中說過:“人類全部有文字記載的曆史,都是階級與階級發展的曆史、階級與階級鬥爭的曆史,曆史是人民創造的。”這裏說了田文的兩個鮮為人知的小故事,田文是什麽人?他是齊國宰相田嬰的小兒子,後來他自己也做了宰相,他可不是廣大的“人民”,他是貴族,是士族們的代表,是個高級士族。他自號,孟嚐“君”,是戰國時期的四大公子之一,何為君?君子的第一標準是什麽?

    範仲淹說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具有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心懷,方可為君子!如果說範仲淹是宋朝人,哪麽,與他同期而早於他的孟子則說,君子的第一標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嚐君,非君子也!其一直為私奔忙也!又:君子“不名”,君子“群而不黨”。他有門客三千(見“王馬天下”一節中關於“士”的簡介,孟嚐君的門客中就不泛雞鳴狗盜,無賴之輩 ),他所投奔的魏公子信陵君,也有門客三千,春申君、平原君、呂不韋、李斯均有門客三千。田文又“名”,又“黨”也!他同後來的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所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思想境界差之遠矣!

    這裏敘一少為人知的小故事,以饋讀者:一次田文路過趙國,趙國人聞其名,聚於路上觀看。後,笑其不過一矮小男人。田文怒,其門客紛擁而下車,斬殺圍觀者數百人。

    願廣大的讀者能用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看待與分析我國五千年的曆史,以及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

    燕 王 讓 位------47

    公元前316年,燕王姬噲聽信讒言,將王位讓給了宰相子之。子之當王三年,燕國大亂,姬噲之子姬平與大將市被,密謀攻子之。而齊王田壁疆(二任)告知姬平,齊國就是你的後盾。

    姬平受到鼓舞與市被攻皇宮,而市被突然轉180º;;,攻姬平。然,齊國乘機發兵,在公元前314年,生擒子之,將其剁成肉醬,並殺姬噲。

    公元前311年,燕國貴族擁太子姬平為王。為報四年前之仇,姬平希望能有賢能的人幫助他。

    宰相郭隗(wei)說:“從前有一位君王,願以千金購買千裏馬,千裏馬已死,侍從仍用500兩黃金買下了這隻死的千裏馬。君王大怒,侍從說:‘大王您連死的千裏馬都肯化大價錢買來,還愁買不來千裏馬嗎?’果然不久,就有千裏馬送上門來了。”郭隗又說:“您就將我當作死的千裏馬吧。”

    姬平給郭隗造了宮殿。後魏國的樂毅、趙國的劇辛投奔而來,姬平又聯合了秦、趙、魏、韓合力攻齊,占領了齊國的首都,殺了齊王(三任)田地,報了大仇。

    瓦 解 聯 盟------48

    公元前313年,秦國準備攻打齊國,考慮到齊與楚有邦交,於是秦國派宰相張儀出使楚國。

    張對楚懷王說:“如果楚與齊斷交,秦立即割商於六百平方裏的土地交給楚。”楚王大喜,屈原與陳軫同說:“張儀是出了名的出爾反爾之人,如果我們輕信其言與齊斷交,齊必與秦結盟,秦齊結盟之日,就是我楚國受難之時。”

    楚王不悅:“我們不費一兵一卒能得到六百裏地,有什麽不好。”屈與陳隻好又說:“我們不妨先去秦國,將六百裏地拿到手後,再與齊斷交不遲。”

    而受了張儀許多賄賂的靳尚,則竭力慫恿楚王與齊斷交,靳說:“如不斷交,怎好去秦國接收土地。”

    與齊斷交後,楚王派逄(pang)候醜到秦國去接收六百平方裏地時,張儀避而不見,叫人傳話說:“聽錯了吧,隻有六平方裏的土地,你們不想想,有誰願意白白的將六百平方裏的土地送人呢?”。逄候醜隻好迴國。楚王大怒,此時已與齊斷交,土地又沒有得到,即下令發兵十萬,去奪原來就是自已的商於的那一塊地。

    陳軫急諫說:“我們已與齊斷交,不如與秦親善,割一塊地給秦,請秦發兵與我們共同攻齊,這樣可以得到齊的土地進行補償。如果直接攻秦,哪麽,後果不可想象。”

    楚王不聽,剛愎自用,發兵攻秦大敗,官兵陣亡八萬人馬。楚王喪失理智,盛怒之下,於公元前312年,下令征召能征召的軍隊再次攻秦,結果又敗。而魏國、韓國則乘隙向楚國發兵,進行趁火打劫。

    楚懷王不僅沒有得到商於,還失去了漢中六百裏的土地。楚國大傷元氣,不得不向秦國求和。後,楚懷王會盟於秦,被秦軟禁,憂憤而亡。

    通過此事,我們可以再次看到春秋、戰國的“無義”之戰。

    附張儀簡介:

    張儀:出生年月不詳,卒於公元前310年,是魏國貴族後裔,與蘇秦同為鬼穀子的學生。是戰國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因在魏窮途潦倒,到楚遊說,楚王不見。後在楚國的令尹,昭陽家作門客。可是楚王在公元前333年,賜予昭陽的“和氏璧”在此時不見了(見下節“將相相和”中“和氏璧”小敘),張被懷疑而遭毒打。張深感前途渺茫,在他人提醒下,找到蘇秦。

    蘇秦怠慢,安排於堂下,且羞辱,遣其走人。後張決定奔秦,一路及到秦後,皆有人相助和打點。後,張儀被秦惠王拜相,來人告辭,張儀方知蘇秦的良苦用心與激將之法。

    張儀拜相後,卻開始破壞蘇秦在公元前318年,建立起來的合縱聯盟。

    李 冰 治 水------49

    長江、黃河是我國兩大河流,自古到今,它哺育著我中華兒女的成長。然而,它也經常泛濫成災,危害著廣大的百姓。

    我國的長江源於青藏高原,它是由九條河流匯集而成,飛流直下而流入四川,向東奔騰不息,貫穿華夏,納百川而入大海。

    在它上遊的九河之中,有一條叫岷江的河流,源於青藏高原,同其它的幾條河流一樣向東匯入長江,可是它經常泛濫,危害極大,故事從這裏開始。

    秦昭襄王在位期間(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0年),他召用李冰到蜀地去任太守。李冰到任後,看到廣大的成都平原廣闊無邊,土地肥沃,可是被開墾的土地並不多,人煙也稀少,人們都很貧窮,他感到很奇怪。

    經過了解他才得知,就是這條貫穿成都平原的岷江,幾乎年年泛濫,淹沒莊稼、淹沒村莊。一位老人告訴他說:“大人,如果你再晚來幾年,恐怕這裏的人全都要搬完了。”李冰聽後恍然大悟,他決心要治理好這條河流,改變成都平原的麵貌,為廣大的百姓謀福。

    自此,他不辭辛苦的、多次的從岷江的源頭,直到它匯入長江,開始進行多次的、全麵的考察。他發現岷江的水源極其豐富,全年的水流量比黃河還多。

    上遊的水流急湍,到了灌縣地勢一下子變得平坦起來,加之東麵玉壘山的阻擋,水流開始折向西南。

    而岷江從上遊夾帶的大量的泥沙,淤積在這裏抬高了河床,造成了西麵經常的泛濫,而東麵則處於幹旱的狀態。

    他決定:一,在阻擋岷江的、東麵的玉壘山鑿一條寬20米、長800米的渠道(被稱之為寶瓶口),引岷江之水進入廣闊的成都平原,以解決農田的灌溉問題,徹底的消除西澇東旱的現象。

    二,在岷江的中間順江水方向建一座長條形的、前端尖如魚嘴形的、分水的水堰(被稱之為魚嘴金剛堤),以迫使岷江的水一分為二,分為內江與外江,而內江的水則大部分會流入新鑿的渠道之中,進入成都平原進行灌溉。

    三,在金剛堰的尾部與寶瓶口處,他又建一稍微低於金剛堰的水平槽和飛沙堰。其作用是:在洪水多時岷江內江的水會滿過水平槽而流走,以保障成都平原不會被水淹沒。當岷江水流量小時,水平槽會自動阻擋岷江的水迫使它流入寶瓶口。同時由於水流的漩渦作用,還會有效的衝刷寶瓶口處的泥沙。

    都江堰工程是我國古代的一個自動分流、自動排沙、自動調節江水流量的偉大工程。李冰還在成都平原修建了許許多多的渠道與寶瓶口相連,組成了一個縱橫交錯的、扇形的水利樞紐,前後一共花了18年的時間。它起著灌溉、運輸、減災、的職能,對戰國時期的秦國的富強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由於李冰的都江堰工程,改變了成都平原的麵貌,使得成都平原肥沃千裏。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在隆中,對劉備說到蜀地時,就說那是一個:“天府之國”。

    不但如此,李冰的這個沒有任何大壩的、因勢利導的都江堰工程,曆經了2300餘年,至今還在造福於我們人類,這是多麽偉大而又難能可貴的事啊!

    後來,漢朝武帝時期的張騫為了開通西域,帶著一百多人的隊伍,曆經十三年的探險,最後僅兩人迴到長安,可以說是件很感人的喜事。使從不知道外麵世界的漢朝人,知道了外麵的世界。這條路,後來被一外國著名的地理學家li•;;mr稱之為“絲綢之路”。這位li•;mr,他看了李冰的都江堰後說:“這是一個世界的奇跡”!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舵手鄧小平先生看了後說:“這是一個偉大的工程嘛!”

    李冰是我國一位著名的水利專家,除都江堰以外,他在蜀地還興辦與修建了許許多多的水利工程。他一心為四川百姓造福,千百年來一直受到四川百姓的崇敬,將它稱之為“川主”,四川各地都修有“川主祠”而懷念著他。

    將 相 相 和------50

    公元前283年,趙國惠文王得到一塊玉璧,叫“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而秦昭襄王非常想占有它,表示願用十五座城池進行交換。趙王不同意,但又怕秦發兵攻己,同意了,又怕秦失言。而藺(lin)相如說:“臣有辦法,一定完璧歸趙。”

    藺到秦後,果如所料,秦王愛不釋手,不提城池之事。藺想了一下說:“大王不知此璧有斑瑕,我指給你看。”藺拿迴玉璧後,退到柱子前冷冷地說:“大王如不履行諾言,我將與此璧一同而亡。”秦王隻好同意,五天後召集其他五國,舉行受璧儀式。

    藺,第二天就派人將玉璧悄悄送迴國了。五天後藺拿不出玉璧,秦王大怒,要殺藺相如,藺說:“誰都知道秦國是一個大國,霸道得很,你如有誠意,就先將十五座城池交接給趙,我們趙國是個小國,還敢不交出玉璧嗎?你今天當著五國之麵殺我,不怕天下人恥笑嗎?”秦王聽後,不得不放藺相如迴國了。

    秦昭襄王在 “和氏璧”上沒有占到便宜,在公元前279年,要趙惠文王在澠池(mian 縣名,今在河南)進行第二次相會。趙王怕秦國扣留,“欲毋行”。藺相如則認為:“王不行,則示趙弱、膽怯也”。 趙惠文王則叫廉頗輔助太子,令藺相如一同前往。

    在澠池會上,秦王令趙王彈曲,並叫人記錄下來說:“某天某月,趙國的惠文王為我秦昭襄王彈曲。”

    藺相如拿了一個瓦盆,走到秦王麵前,叫秦王敲瓦盆,秦王不從,藺說:“在五步之內,我可以叫我的血濺到大王身上。”秦王隻得敲了一下盆,藺說:“我們也記錄下來,某天某月,秦國的昭王為我趙國的惠文王敲盆奏樂。”就這樣,藺使趙王免受了侮辱,迴國後,趙王將藺相如升任為宰相。

    趙國名將廉頗,這下不服氣了,他認為:藺無任何汗馬功勞,隻不過是憑著一張嘴,倒爬到自己頭上來了。廉公然宣布:“吾見相如,必辱之。”

    藺、廉在路上相遇,藺閃一邊,讓廉先行。隨從不服,藺說:“廉將軍與秦王那個勢力大?”眾答:“當然是秦國勢力大了!”藺說:“為了趙國,我敢當麵責備秦王,秦為什麽不來侵犯趙國呢?不就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嗎?你們想一想,是個人要緊,還是國家要緊呢?”

    我們由此可見,廉頗一介武夫也,隻知彎弓能射大雕,而不知有許多問題是可以用政治手段來解決的。

    在澠池相會之前,藺相如僅是宦官頭目繆賢家裏的一個舍人。一次繆賢犯了錯,打算逃到燕國,藺說:“不能去!過去燕王私下裏和你握手,希望你能到燕國來,是因為趙國強,燕國弱,你正得寵。現在你作為一個逃犯,到燕國,你想想,燕國會怎樣對待你?不可想象!你不如主動請罪,這樣效果要好得多。”後來繆賢主動請罪,趙王赦免了他。

    大家知道,在政治問題上從來都沒有永遠的朋友,從來也都沒有永遠的敵人,一切都從國家的利益出發。燕王向地位顯赫、正在受寵的繆賢表示:希望他能到燕國來,隻是為了取悅於他,希望能為燕國謀取一點利益。如果繆賢真的到燕國了,哪麽繆賢還有什麽利用價值呢?況唿,繆賢作為一個逃犯跑到燕國,結果會怎樣?不能想象!

    燕國的“友誼”、秦國的“恃強淩弱”是不同的政治表現形式,藺相如用不同的方法圓滿的給予了解決,隻有蠻夫才相信鋼刀萬能。藺相如也不愧為一個氣度非凡、深有謀略的政治家。

    趙國的名士虞(yu)卿,把藺相如對門客的話,告訴了廉頗。廉無地自容,裸著上身,背著荊條,跪在藺府前請罪。從此將相相和,成刎頸之交。“負荊請罪”的成語也由此而來(二者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

    附“和氏璧”小敘:

    據《韓非子•;和氏》記載:春秋時期,楚國卞家村琢玉能匠卞和,一連數日在山中(今江蘇省高淳縣椏溪鎮荊山腳下)發現一隻鳳凰,在一塊青石上盤旋與棲息。卞和對青石經過仔細辨認,發現是一塊寶石。

    為表示對楚厲王的忠愛,他將這塊貌似普通的玉璞獻給了厲王。(注:天然的玉料,不經加工、鋸割,極其普通。)而鑒玉者則認為:隻是塊普通的石頭。楚王生氣,砍去了卞和的一隻足。

    公元前740年,厲王去逝,武王繼位。卞和又將玉璞獻給了武王,武王則又砍去了卞和的另一隻足。

    公元前689年,文王繼位,卞和又想將玉璞獻給文王。當想到自己雙足已砍,又無人識得此璞,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向人述說說:“我悲傷的不是我的雙腳,而是將寶石當成了石頭,忠貞之士被當成了騙子。”

    文王知道後,找人剖開玉璞,果然是一塊無比絕倫的無瑕美玉。文王將此玉以卞和的名字命名為“和氏璧”,而這座緊靠荊山的淚山(也叫狀元山)也被賜名為“望玉山”(海拔122米)了。人們相傳那隻鳳凰是來自附近的一個小島,故這個小島就是今天的望玉島(現為望玉島生態景區,並設立了度假村)。

    公元前333年,楚國攻越,因宰相昭陽有功,楚威王將“和氏璧”獎給了昭陽。後“和氏璧”在昭陽家失竊,便出現了張儀被懷疑而遭打的事件。

    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時,宦官繆賢從一人手中購得此玉,消息傳到秦昭襄王耳中,於是,便出現了用商於的15座城池同趙國換取“和氏璧”的故事。

    公元前228年,秦滅趙,“和氏璧”為秦王嬴政所擁有。但從此“和氏璧”,從曆史的記載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了。也許這件著名的、流傳了幾百年的、牽涉許多人的命運的無價之寶,在秦始皇的陵墓的地宮裏吧!

    火 牛 複 國------

    由魏國投奔燕國的樂毅,率著秦、趙、魏、韓五路大軍攻齊,齊敗後各國迴師。但樂毅仍繼續攻齊,齊湣王棄都而逃。不久樂攻下齊70餘座城池,僅茗城與即墨久攻不下。齊向楚求救,楚派大將淖齒率20萬大軍救齊。而淖齒到茗城後殺了齊湣王,想自立為王了。

    樂毅移兵攻即墨,采用圍而不打之術。守城將領田單則散布謠言:“樂毅擁有重兵,想自立為王。”燕惠王聽信讒言,用大將騎劫換下樂毅。樂恐被禍,投奔趙國而去。

    而騎劫一改樂之戰術,下令攻城。田單自知燕軍實力強大,自己人數太少,即使進攻也很難取勝。於是他采用了三個辦法:

    第一,他利用兩國軍士都很迷信的特點,安排一個士兵,定期的在一空地上撒上米飯穀物,並叫人放風說:“齊國有神相助,連鳥每天都來朝拜。”弄得燕軍人心惶惶。

    第二,他派人造謠說:“樂毅之所以久攻不下,是因為他過於仁慈,故齊國人不怕他。”騎劫聽到後信以為真,後來他采取了割鼻、削耳、挖齊國人祖墳的辦法。這樣,田單達到了激發齊國軍民鬥誌的效果。

    第三,他派人送信說,燕國軍隊強大、將軍天才、齊國將斷糧草,表示要投降,並不斷安排一些人溜出城外投降燕軍。這時的騎劫已完全喪失警惕,隻等齊軍來投降了。

    這時,田單將城內的千餘頭牛,在牛角上綁上尖刀,牛身上披著有花文的綢布,牛尾上縛著浸了油的麻繩,點著了火,並令五千名士兵在自己的臉上塗著油彩,穿著五彩花衣,跟牛之後,衝向了毫無防備的騎劫大營。燕軍大敗,騎劫被殺,田單一舉收複了所有的城池,於公元前279年,迎齊襄王迴國都臨淄。

    田單先用《三十六計》中的第三十三計:“反間計”之計謀,使燕惠王聽信讒言,疑心樂毅擁有重兵,想自立為王,用大將騎劫換下樂毅。

    後又用第二十九:“樹上開花”之計謀,樹上本無花,田單人為的安上了許多的假花,得以亂真,故嬴此戰。

    齊王封田單為宰相,然而,九位寵臣向齊王讒言說:“請大王留意田單了。”田單大驚,臣貂勃說:“如果田單想做王的話,在收複失地時就做了。如果大王聽信他們的讒言,我們齊國就要第二次亡國了,請大王殺了這九位寵臣,我齊今後方能安定。”齊襄王田法章大悟,殺九臣。

    屈 原 沉 江------52

    楚國頃襄王橫,重用靳尚、公子蘭這些一味向秦國遷就讓步的小人。大夫屈原擔心楚國將亡在他們的手裏,就不斷的向楚王進諫,而遭到他們的讒言,被楚王罷免流放到湘南(今湖南洞庭湖一帶)。

    公元前278年,屈原聽說,秦將白起占領了楚國的首都郢(ying)都(今湖北江陵縣北),大哭一場,在五月初五抱石投汩(gu)羅江而亡。{每年五月初五的“端午節”人們為了驅邪,都吃鹹鴨蛋,會喝酒的都喝雄黃酒(雄黃有毒,解放後人們就不再飲用了)。自屈原投江後,每年五月初五,人們就又包粽子投入江中,以紀念屈原。}

    屈原(約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與傑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出生於楚國貴族家庭,但家道蕭條沒落。由於屈原自幼聰明好學,小小年紀已是學富五車,見識過人,故能追隨在楚王左右,為文學侍臣。22歲時任左徒,後升任三閭(lv)大夫等職。

    屈原根據當時的局勢,建議楚懷王聯齊抗秦,采取“合縱”的政策。然而,楚懷王為小利(即600裏土地,見前節“瓦解聯盟”)一再上秦國的當,最後憤死於秦。

    而屈原仍遭到腐朽集團的仇視與迫害,兩次被流放,使他的政治抱負一直不能得以實現。

    他的詩歌有《天問》、《九歌》、《九章》、《離騷》、《懷沙》、《國殤》、遠遊》等作品,後人整理為《楚辭》。

    在《九章》中,有《哀郢》,則直接表現了詩人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和對小人的無比憎恨。在《天問》這首長詩中,詩人從宇宙的發生、天體的構造、地理的變化,從神話一直問到曆史事件的來由,他通過170多個問題來表達自己的憤世嫉俗、對許多傳統觀點的懷疑、以及悲愴滿腔的思想情懷。

    而《離騷》則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詩373句,近2500字。是我國古典詩歌中最長的政治抒情詩,他寫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求索。”“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國家的愛戴以及對民眾的無比同情。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將屈原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遠 交 近 攻------53

    範雎(ju)投在魏國大夫須賈(gu)門下作門客,在與須賈一同出使齊國後,迴來被須賈向魏國宰相告密說:“範私下裏通齊。”被宰相魏齊嚴刑拷打,打斷了肋骨、門牙後裹屍拋之野外,而範被人救活,密逃之秦。

    公元前270年,秦將伐齊,範向秦昭襄王建言:要想完成霸業,需采用“遠交近攻 ”之政策,他說:“齊強,且距秦甚遠,應與齊結盟,而攻韓、魏。”後範被秦王任宰,範又建言:要解除在君王之上的“魏冉、羋(mi)戎、嬴悝(kui)、嬴裏”四人之職,被納。

    後,須賈作為魏國使臣,在一個冬季再次出使秦國。範雎化裝成叫花子去見須賈,須賈認出了範雎,良心發現,贈範衣服,給予禦寒。故範沒有殺須,令須迴國告之魏王魏圉(yu),不把魏齊的人頭送來,秦將大舉攻魏。魏齊聽說後宰相也不做了,連忙逃到了趙國。

    公元前259年,秦昭襄王為了給範雎報仇,向趙國索要魏齊之人頭,趙國獻魏齊之人頭。公元前255年,範雎向秦昭襄王推薦了燕國人蔡澤任宰,自己急流勇退,結束了政治生涯。

    自範雎在公元前270年,向秦昭襄王建言“遠交近攻”之策略後,至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全國這50年間,一直在采用範雎的這一政策。而範雎的這一謀略正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二十三計。

    在戰國時期,範雎是一個了不起的政治家,他能看清形勢,他隻提了四個字:“遠交近攻”這一戰略上的謀略,就助秦後來完成了統一大業。

    魏國不識人才,卻又輕信了小人須賈的話,將一個可以扭轉乾坤的人物,送到敵人陣營裏去了。

    同時範雎又極負人情,放過了誣陷告密的須賈,且能不為名利所動,在事業的頂峰,選擇了急流勇退,這又是許多人都不易辦到的。

    紙 上 談 兵------5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華曆史及舊事遺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翼龍浩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翼龍浩然並收藏中華曆史及舊事遺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