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 醫 扁 鵲------37
戰國時期,齊國有一位著名的醫生,名叫秦越。因為他有名,就把他當黃帝(姬軒轅—五帝的第一帝)時期的扁鵲一樣叫了。可他的真名,秦越,知到的人反到少了。
扁鵲周遊列國為人治病。公元前378年,他見到齊桓(huan 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78年在位)公午,對他說:“桓公你有病”,桓公不信。
五天後扁鵲又說:“病已重了”,齊王仍然不相信。這樣扁鵲又去了一次,最後一次,扁鵲沒有說話就走了。齊桓公午派人問他:“為什麽見了麵不說話,就走了!”扁鵲說:“已無法治了”。果然,在第二十天上齊恆公午死了。
扁鵲常被人稱讚其醫術高明,扁鵲迴答說:“我的大哥醫術最高、二哥其次、我最差了。”人們問:“為什麽你最有名,而不知你的兩個哥哥呢?”
扁鵲說:“我的大哥,能在病人未發病之前就發現了病人,而不費力的就將病人治好了,病人並不認為怎樣!而我的二哥能在病人剛發病的時候,就將病人治好了,病人認為隻是治了一點小病。而我隻能將發了大病、症狀已很嚴重了,才能對症下藥,治好病人,故人們認為我最有醫術了!”
筆者寫到這裏,很有感觸:扁鵲精辟的向人們暢敘了:世俗的觀點,被認為是對的,但不一定全是對的。在戰場上英勇殺敵,毫無疑義被人們譽為英雄,而那些禦敵於國門之外的人,能否同樣被譽為英雄,就很難說了,其實他們是更大的英雄!
再有,即談到國家,人們常以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而極左的派生出:個人的利益必需無條件的服從於國家的利益,這就明顯的不對了!在通常的環境下,如果一律這樣看待問題的話,那就是專製主義了,這就同我們的人民民主製度完全相悖了!
反之也一樣:如果一切以個人利益為重,那麽,沒有國家利益,也就沒有什麽個人的利益可言了!
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多很多,我們需要一個善於分析的、清晰的頭腦,而不是人雲亦雲。
我國的醫學從巫術開始,後逐漸開始使用草藥,使得巫術與醫學分離。扁鵲為一民間醫生,他發明與摸索出一套望、聞、問、切的中醫理論。他對耳目、小兒、婦等科有所專長。其著有《難經》(用人體解剖來闡明人體的經脈)。
後來,在漢朝司馬遷的《史記》中,將其列為良醫之首。當時秦國有一個姓李的大醫官,自知醫術不如扁鵲,曾派人刺殺過扁鵲。
今河南湯陰縣城東南10餘裏處,有扁鵲的陵墓。
賢 明 君 主------38
公元前370年,齊威王田因齊對墨縣的縣長說:“自你到任後,不斷的有誹謗你的上書送來,我派人了解,你為官清廉,人民富庶,你隻是沒有巴結那些上司而已。”即增加一萬戶封邑給墨縣的縣長,作為獎勵。
齊王田因齊又對阿邑縣的縣長說:“我幾乎天天都聽到對你的讚揚,我派人調查,完全相反,可見你的話是用錢買來的。”齊王下令:將阿邑縣的縣長與讚揚他的人用的鍋烹掉。舉國震動、官員悚(son)然。齊國從此大治,成為七強之一。
公元前355年,齊威王田因齊與魏惠王魏罃同在邊境打獵,魏問齊有什麽國寶?並說:“我魏有12顆直徑一寸的,可以照亮12輛車子的珍珠。”
齊說:“我齊有國寶—一大臣檀子,鎮守南疆,楚不敢犯,泗水流域12個小封國齊來朝見。大臣田盼鎮守西部,趙國不敢到黃河捕魚。又有大臣黔夫,鎮守徐州,燕人在北門、趙人在西門為齊焚香。還有大臣種首負責治安,人民安居樂業,他們光照千裏,豈止照亮12輛車而已。”魏罃無語,麵有愧色。
自 食 其 果------39
魏國宰相公孫痤衰老、病重,已奄奄一息,魏惠王魏罃去看他。公孫痤向魏罃推薦衛鞅(衛鞅,又叫公孫鞅,後改名為商鞅),並說:“衛鞅有奇才,可以替代自己。”魏罃不許,公孫痤又說:“哪麽,請大王殺掉他。”魏惠王認為老相國已糊塗了。
公元前361年,秦王嬴渠梁頒部招賢令。衛鞅從魏國投奔了秦國。公元前359年,公孫鞅說服了嬴渠梁,開始在秦國變法。
公孫鞅在公元前340年,又率領大軍攻魏,用詭計生擒魏公子魏卯,並將魏軍打得大敗( 此時,魏是七國中最強的國家。該年齊、趙聯合攻魏時,魏形勢危急,公孫鞅認為是大好時機,率軍攻魏。並寫信給率軍的大將,魏公子魏卯,希敘談在魏國的舊情,邀魏卯赴宴。魏卯赴宴被公孫鞅生擒 )。魏罃痛感沒有聽公孫痤的話。
魏國,是戰國初期唯一的大國,位於富饒的中原,文化水準也很高。侍從於魏國的政治、軍事人才,比其他國家都多。
我們從魏的曆史事件中可以知道,魏王不斷的自己傷害著自己:李悝(李克)是我國最早的一位法治人物,他集諸國刑典,造《法經》六篇,可惜不得重用;魏又自己逼走了天才的吳起(軍事家、法家);這裏又錯失了可以扭轉世紀命運的公孫鞅;後來又迫害逼走了卓越的軍事家孫臏;以及用冤獄與酷刑將另一位可以扭轉乾坤的範睢,趕到敵人陣營裏去了。
且魏國的領導人,淺碟子氣的將關隘的險阻當作國家的固若金湯,又將12顆直徑一寸的,可以照亮12輛車子的珍珠,當作國家之寶,哪麽,國家的衰落則是必然的了。
商 鞅 變 法------40
商鞅,原名衛鞅(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原衛國貴族(國君的庶子),叫公孫鞅。其專注研究法律,在魏國隻是一名小職員。
公元前361年,秦王(秦孝公)嬴渠梁頒部招賢令:“無論是本國人,還是外國賓客,隻要有謀略,可使我秦國強大,我願意任命他當高官,封食邑。”衛鞅從魏國投奔了秦國。
公元前359年,公孫鞅對嬴渠梁說;“對一項重要的改革,普通人是不會熱心的,有了豐碩的成果,才會歡天喜地。有才能的、建立不世之功的人,不會隨波逐流,也不會征求他人的意見。”
公孫鞅又說:“普通人隻習慣於常規的那一套,專業者的見解往往局限於自己的專業知識,不能跟他們討論政策綱領。先知先覺的人,創立政策綱領,後知後覺的人執行。賢名的人,改變狀況,庸庸碌碌的人,牢牢的抱住現狀不放。”公孫鞅終於說服了秦王,嬴渠梁毅然地說:“就聽你的,按你的辦吧!”並授公孫鞅為左庶長(中級官吏)。
於是(公元前356年),公孫鞅便開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變法:(一)製定連坐法,編十戶為一組,一家有罪,九家連罪。(二)獎勵軍功法,建立功勳的按二十等級受賞。(三)重農抑商,努力耕作、超產的免稅。有勞力而懶惰、陷於貧困的,男的作奴隸,女的作奴婢。(四)抑製皇族、皇親國戚,不在戰場上立功,一律免除爵位。(五)反對複古,焚燒儒家經典等等。
為使新法得以推行,公孫鞅在首府的南市中心,立一三丈長的木杆,凡能移至北門的賞金200兩。因離奇無人相信,後又提至500兩、1000兩。
太子嬴駟觸新法,公孫鞅將太子的老師:嬴虔割去了鼻子、公孫賈(gu)臉上刺了字,秦國全國震驚。
公元前352年,商鞅因變法成就顯著,被提升為大良造(相當於相國兼將軍)。公元前350年,商鞅進行了第二次變法:(一)廢周朝貴族的井田製,開阡陌(阡陌是指地界)。(二)推行郡縣製,實行中央集權製。(三)遷都鹹陽,以避舊貴族勢力。(四)統一度量衡。
舊貴族,公子虔,對變法不滿故意犯法,商鞅則毫不猶豫的割去了公子虔的鼻子。公元前340年,商鞅率兵攻魏,大破魏軍,生擒魏將公子卬(ang),魏惠王不得不割地歸還河西大片地區。
附《三十六計》中的第十計“笑裏藏刀” :
秦派商鞅攻魏,鞅至魏的吳城。吳城曾為魏國名將吳起苦心經營之地,地勢險要、工事堅固,正麵進攻,既難、損失也大。
商鞅苦思,得知守將是自己的老朋友公子卬,於是他做出撤軍的樣子,寫信給公子卬,望其惜舊一敘。
公子卬見其已作撤軍的姿態,親往赴宴。商鞅在酒巡之間設伏兵,生擒公子卬。接著用公子卬的軍士賺開城門,一舉克下吳城(商鞅的此計有下三濫之嫌,然而,自古以來被兵家屢試不爽)。
商鞅在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50年,兩次推行新法,十幾年後秦國強大起來了,秦孝公嬴渠梁,在商於一帶,獎給公孫鞅15座城池(故公孫鞅又叫商鞅)。
公元前338年,秦王嬴渠梁死後,以公子虔為首的、反對派的舊貴族告商鞅謀反。秦惠文王(駟),下令逮捕,商鞅不得不進行逃亡。
商鞅投宿時,旅店老板不知他是商鞅,對商鞅說:“商鞅君規定的法律,沒有官府憑證,一律不得接待,否則我等將與奸人同罪。”商鞅仰天長歎,向魏國逃去。
而魏痛恨商鞅助秦攻魏,要將他送迴秦國。商鞅不得不返迴他的封地商於,組織兵力抗捕,結果以謀反罪被車裂(即五馬分屍而亡),家屬全部被殺。
然而,商鞅的事業及其所製定的政策法令,並沒有因為商鞅的死而半途而廢。他的變法,為秦的強大與統一中國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特別是秦王嬴政,他完全采用了商鞅的所製定的政策法令,以及法家韓非子所提倡的中央集權製度(見前節“法家韓非”),使中國走向了一個新的時代。
孫 臏 削 足------41
孫臏為孫武的後人,他與龐涓同向鬼穀子學習兵法。後龐涓事從於魏惠王魏罃,並謀到了高級將領之職。魏惠王知道孫臏的才能,托龐涓,邀孫臏一同來輔佐。
孫臏來後不久,龐涓自知才能不如孫臏,怕影響了自己的前程。於是想方設法在惠王麵前誣告了孫臏一個罪狀,並將孫臏雙腿的膝蓋骨削去了,還在臉上刺了紋。龐涓令被關在獄中的孫臏寫出鬼穀子的一部兵法。
後來孫臏在齊國特使來魏時,終於逃離魏。齊國大夫田忌知孫的才能(小故事:田忌愛好賽馬,但總是輸的多,一次田忌將與齊王賽馬,孫臏告知田忌:“你可下大注,包你贏。你用你的下等馬與齊王的上等馬比、用你的上等馬與齊王的中等馬比、用你的中等馬與齊王的下等馬比。”田忌果贏了一大筆錢),將孫臏推薦給了齊王田因齊。齊王即任命孫臏為田忌的高級軍參,運籌帷幄。
公元前353年,魏攻趙,情況危及,趙向齊求援。田忌打算直接奔趙解圍。孫臏說:“魏的主力在趙,國內空虛,我們去襲擊魏的大梁,龐涓定迴兵,你再設下埋伏,這樣即可以救趙,又可以達到創傷魏的目的。”
田忌采納了孫臏的“圍魏救趙”的方法,直接攻魏的首府。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被許多人運用的故事。通過此次“桂陵之戰”,龐涓失敗之後退迴了大梁。
附《三十六計》:
“圍魏救趙”是《三十六計》中勝戰計的第二計。《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兵法之書,它成書於明、清之際,作者無考。
古語常說:“用兵如孫子,策謀三十六”。《三十六計》從古流傳至今,集“韜略”、“詭計”之大成,為兵家常用。且書中的計名、詞匯已為我國婦孺皆知,且琅琅上口,實為我國及世界文化的瑰寶。
《三十六計》依次為: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無中生有、暗度陳倉、隔岸觀火、笑裏藏刀、李代桃僵、順手牽羊、打草驚蛇、借屍還魂、調虎離山、欲擒故縱、拋磚引玉、擒賊擒王、釜底抽薪、混水摸魚、金蟬脫殼、關門捉賊、遠交近攻、假道伐虢、偷梁換柱、指桑罵槐、假癡不癲、上屋抽梯、樹上開花、反客為主、美人計、空城計、反間計、苦肉計、連環計、走為上計。
作者將《三十六計》分成六個部分,每六計為一計套,分別是: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等。該書具有極強的辯證哲理,且運用《易經》、“八卦”的萬般變異去說明問題。此書流傳至今,不僅被人們運用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且流傳於國外,並為其所用。
本書中對《三十六計》的每一計,都進行一點古代實例的介紹(詳見各章節)。
公元前343年,魏攻韓,韓求救於齊,齊派田忌、孫臏擊魏救韓。魏軍的龐涓在馬陵(今山東荷澤縣)與孫臏相迂。
根據後來漢朝的司馬遷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的記載:在齊魏之戰中,孫臏在撤軍中用減灶、卸甲的《三十六計》中的第十七計:“拋磚引玉”的方法,伏擊魏軍,兵敗龐涓於馬陵道,龐涓自殺而亡(而傳說是:孫臏事先用蜂密在大樹上寫下:“龐涓死於此樹之下”,而引來了許多螞蟻。是夜,當龐涓舉火把去看時,被亂箭射死,孫臏終於報了大仇)。
後來,孫臏為後人留下了一部《孫臏兵法》的兵書。該書的竹簡,於1974年6月7日,在山東臨沂縣銀雀山的一座漢墓中,同《孫子兵》法一同出土。隻可惜他的《孫臏兵法》由於腐蝕,有許多字已無法辯認了。
合 縱 連 橫------42
蘇秦,字季子,他與張儀同為鬼穀子的學生,素有大誌。蘇秦年青時刻苦學習,為了避免打瞌睡,他將自己的頭發懸在梁上。如果眼皮要粘在一起了,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這就是“刺股懸梁”的學習故事。
秦國在戰國七雄中是最強的國家了,公元前333年,蘇秦任齊、楚、燕、趙、韓、魏、六國的宰相。
他反對張儀的“連橫和秦”的政策,而主張:“合縱抗秦”,則“地五倍、兵十倍於秦,攻一國,則各國援軍。”然而,卻被秦國的宰相張儀用詐術各個瓦解了。
例如:公元前313年,秦打算攻齊,但考慮到楚與齊有邦交,於是秦派張儀出使楚國說:“隻要楚與齊斷交,秦立即願割商於六百平方裏的土地給楚。”
楚懷王大喜,與齊斷交後,向秦索要土地時,張儀避而不見,說:“聽錯了吧,隻有六平方裏的土地。”
楚王怒,發兵攻秦大敗,損失八萬人馬。楚懷王喪失理智,盛怒之下,下令征召能征召的軍隊再戰,結果又敗,而不得不向秦求和。
就連名響六國,“合縱抗秦”的組織者—蘇秦,都被因爭寵而嫉妒他的人所刺殺。
(小故事:公元前284年,蘇秦在齊國被刺。齊王痛心疾首,他想了一個辦法,狠狠地說:“想不到,蘇秦竟然是燕國派來的奸細”,當街將蘇秦的屍體五馬分屍。又說:“不如此,不解心頭之恨。”
齊王剛想迴宮,此時人群中擠出一人,要求領賞。齊王說:“非冒領者方可”。來人的細述,同蘇秦臨終前所訴,及現場一致,兇手及主謀一並抓獲。)
故,後來,漢朝的賈誼說:“亡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一點不錯。唐朝的詩人杜牧 { 803年~852年,字牧之,今西安人,828年中進,做過官。與唐朝的另一位詩人李商隱(812年~858年,字義山,今河南沁陽縣人)二人合稱“小李杜”}, 在他的長詩《阿房宮賦》中也說了同樣的話。
屈 膝 相 談------43
公元前338年,商鞅的好友趙良來見商鞅,商鞅沾沾自喜的對趙良說:“你看我治理的秦國,比百裏奚如何?”趙良說:“你如果不殺我,我可以直說。”商鞅承諾。
趙良說:“百裏奚萬人之上,在秦國除國君之外,無人可及。他向東攻鄭,取得勝利、使楚免於災難、打敗了晉國,擴大了很大的疆域。秦國一連三任的國君(22~24任)都由他選定。他輕車從簡,他去逝,舉國哀傷。
而你恰恰相反,是由秦孝公的寵臣景監的介紹,這種進身的方法不受人尊重。掌權之後刻薄殘忍,殺人無數。《詩經》上說:‘得人者興,失人者崩’,你每次外出,侍衛全副武裝,箭在弦,刀出鞘,夾道奔馳。
《書經》上又說:‘持德者昌,持力者亡’。你不醒悟,而貪圖商於15座城池,獨霸秦國。一旦嬴渠梁死後,秦國將用什麽方法對待你,不能想象。”
商鞅不以為然,五個月後慘禍來臨,秦王嬴渠梁死,惠王繼位與反對派將商鞅車裂而亡,全家被殺。可憐!這個商鞅最後死於,自己發明的、“五馬分屍”的殘酷刑具之中。
筆者說過:我們看待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時,一定要用曆史唯物主義和階級與階級的觀點去看待他(它)們,不能被表麵的現象所迷惑。
趙良是誰?他是秦國反對變法的舊貴族們,好不容易精心找出來的說客,視乎他的話好像很有道理,然而,他代表著舊貴族們的利益,並非出於什麽好心!如果商鞅聽從了趙良的話,曆史的進程不知將停涉多少年!
百裏奚是誰?他是春秋初期奴隸製度的改良派!他的改良並沒有危害奴隸製度的本身。相反,他為統治者掠奪了更多的財富。
商鞅是誰?他是扭轉世紀命運的、改變乾坤的一位人物。他是戰國時期,奴隸主義製度向封建主義過渡時期的、一位一心希望社會發展的、具有一定頭腦的政治家。
他所製定的政策與法令,令人感歎!改良與革新有著本質的區別,社會要發展,矯枉還必需過正,況唿革新。
他的變法為秦國統一全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後來曆代的法家所借鑒。我們不能不說,商鞅在我國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意義是深遠的!一切正如商鞅所說:“強者必治,治者必強。”
退一萬步來說,秦國地處春秋、戰國等諸多國家的最西麵,與中原地區的國家相比,各方麵都差得多。然而,秦國一直處於不斷地改良與革新之中。
商鞅死後,秦王朝並沒有廢棄商鞅的一係列的製度,特別是秦始皇不折不扣的、更加嚴厲的、執行了商鞅的政策與路線,完成了全國的統一!
漫步曆史的長河,我曾無數次的為我國曆史中的人和事,深深的感動著,這些人和事,深刻的影響著我華夏的文明與曆史的進步。商鞅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偉大的人物也!
他從哪裏來?他是魏國人。在戰國初期,魏國是最強的一個國家,地處最肥沃的、最發達的中原地區,人口稠密,文化水準也很高。然而魏國的領導人總是昏昏然,當商鞅打得魏惠王雙手供地,不得不割地求和時,不知他後悔沒有後悔?
如果當初,他能聽宰相公孫痤(公孫痤大伯樂也)的話,也許魏國就又是一個樣子。筆者以為:這個魏惠王是本性難改了,否則就不會又出現一個卓越的軍事天才孫臏被削去雙臏,跑到齊國去了。後來,還有一個天才的謀略家範睢,被逼跑到強大的、敵對的秦國去了!曆史中的、許許多多的人和事,真是令人感歎!亡六國者,自己也!
韓 王 分 權------44
公元前322年,韓國宣惠王,想把國家大權分授給公中與公叔兩人,惠王征求繆留的意見。
繆留說:“黃天在上,你千萬不能這麽做。晉國用六位國務官,而國家終被瓜分(晉國原來由六大家族控製,後來後範、中行、智姓家族在鬥爭中覆滅,隻剩下魏、趙、韓三個家族)。齊悼公薑壬用田橫、闞(kan)止,而終於被殺(田橫殺掉了闞止,後連薑壬一起殺掉了,完全控製了政權)。魏王用犀(xi)首、張儀,而喪失河西(犀首、張儀都擔任過魏國的宰相,然而吃裏爬外,專做傷害魏國的事)。而今大王對二人同時並用,則力量強的一方,一定廣樹黨羽,力量小的一方,定結交外國。高級官員有的則會結成死黨,不買君王的賬。一個國家能有二個作決定的人,你的國家恐怕危在旦夕”。韓王醒悟。
然而,六年後,卻發生了燕王將王位讓給了宰相,造成了自己被殺的事件。韓王、燕王皆愚也。
春秋之後的戰國,是個相互吞並更加劇烈的、弱肉強食的戰爭時代,韓國第一個被秦所滅。相對比來說:秦國地處土地貧瘠的西部,在生產力的發展、文化思想方麵,要比東部的諸國差了許多。
韓國任用法家申不害為相時,國力也強大過。同樣魏國采用李悝(李克)變法、任用西門豹、樂毅、吳起時,魏國最為強大。
本文提到的燕國,284年,聘樂毅為大將時,破齊,成為北方強國(279年,燕王聽信讒言,樂毅離燕去趙)。307年,趙武靈王進行軍事改革,“胡服騎射”(將士改穿緊身、靈活的胡人服裝,學習騎馬射箭),領土北拓。
然而,秦國采用了商鞅的變法、張儀的連橫、範睢的“遠交近攻”、李斯的金錢賄賂,各國則土崩瓦解了。亡國者,自己也!
門 客 三 千------45
田文是齊國宰相田嬰的小兒子,號孟嚐君,他是戰國時期的四大公之之一(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
年輕時的田文曾對他父親說:“您在齊任宰已曆三君,聲名顯赫、家財萬貫,可門下卻找不到一個賢能的人。如今還在聚斂財富,您就沒有想到,在您的兒子中培養一個能任宰的人才嗎?”
後其父果讓田文主持家務,接待賓客,田文的名聲也傳遍全國。自此,田文他廣交天下人士(包刮有罪的、逃亡的、連小偷都在內),有門客三千人。
公元前321年,齊湣(min)王派孟嚐君出使楚國。楚王打算送一象牙床給孟,並派登徒護送。登不想此行,找到孟的隨從公孫戌說:“象牙床價值黃金二萬四千兩,萬一有毫發損壞,擔當不起,你如使我不作此行,我送你一祖傳寶劍。”公孫戌一口答應。
公孫戌找到孟嚐君說:“許多小國許你相印,認為你清廉、仁義。這次來楚,你接受這麽貴重的禮物,將來別人怎麽說你呢?而又叫別的國家又送你什麽呢?”
孟醒悟,謝絕了象牙床!公孫戌說畢沒走幾步,被孟叫住問:“你為什麽這麽高興,連走路的樣子都不同了。”公孫戌將能得到寶劍的事和盤托出。
孟並沒有責備他,並貼出告示說:“凡能促我田文得到好的名譽和不犯錯誤的建言,即使是受人指使或受人賄賂的、受人利用的也沒有關係。”
後來,秦國昭王在公元前306年,繼位後,就想請孟到秦國來當宰相。齊湣王隻好同意,割讓了已當宰相的孟嚐君。可是孟到秦國後,秦的宰相樗(chu)裏疾讒言秦王,秦王決定殺掉孟嚐君。
秦王的弟弟涇陽君在齊的時候,孟對他很好,他建議孟去找燕姬去說情。可是燕姬一定要孟送給秦王的、那件狐狸皮的大衣。孟的隨從中有一小偷,偷迴了大衣交給了燕姬。燕姬在秦王的枕邊說:“樗裏疾是妒賢,要你殺了孟,哪麽天下人要罵你不守信義,都不到秦國來了!”秦王醒悟。
孟嚐君怕秦王出爾反爾連夜出逃,當時城門還沒有開,他的另一位小偷,學雞叫,騙開了城門,逃出秦國了。樗裏疾向秦王說:“你不殺他,也不能放虎歸山啊!”秦王下令再追已遲了。
戰國時期,齊國有一位著名的醫生,名叫秦越。因為他有名,就把他當黃帝(姬軒轅—五帝的第一帝)時期的扁鵲一樣叫了。可他的真名,秦越,知到的人反到少了。
扁鵲周遊列國為人治病。公元前378年,他見到齊桓(huan 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78年在位)公午,對他說:“桓公你有病”,桓公不信。
五天後扁鵲又說:“病已重了”,齊王仍然不相信。這樣扁鵲又去了一次,最後一次,扁鵲沒有說話就走了。齊桓公午派人問他:“為什麽見了麵不說話,就走了!”扁鵲說:“已無法治了”。果然,在第二十天上齊恆公午死了。
扁鵲常被人稱讚其醫術高明,扁鵲迴答說:“我的大哥醫術最高、二哥其次、我最差了。”人們問:“為什麽你最有名,而不知你的兩個哥哥呢?”
扁鵲說:“我的大哥,能在病人未發病之前就發現了病人,而不費力的就將病人治好了,病人並不認為怎樣!而我的二哥能在病人剛發病的時候,就將病人治好了,病人認為隻是治了一點小病。而我隻能將發了大病、症狀已很嚴重了,才能對症下藥,治好病人,故人們認為我最有醫術了!”
筆者寫到這裏,很有感觸:扁鵲精辟的向人們暢敘了:世俗的觀點,被認為是對的,但不一定全是對的。在戰場上英勇殺敵,毫無疑義被人們譽為英雄,而那些禦敵於國門之外的人,能否同樣被譽為英雄,就很難說了,其實他們是更大的英雄!
再有,即談到國家,人們常以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而極左的派生出:個人的利益必需無條件的服從於國家的利益,這就明顯的不對了!在通常的環境下,如果一律這樣看待問題的話,那就是專製主義了,這就同我們的人民民主製度完全相悖了!
反之也一樣:如果一切以個人利益為重,那麽,沒有國家利益,也就沒有什麽個人的利益可言了!
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多很多,我們需要一個善於分析的、清晰的頭腦,而不是人雲亦雲。
我國的醫學從巫術開始,後逐漸開始使用草藥,使得巫術與醫學分離。扁鵲為一民間醫生,他發明與摸索出一套望、聞、問、切的中醫理論。他對耳目、小兒、婦等科有所專長。其著有《難經》(用人體解剖來闡明人體的經脈)。
後來,在漢朝司馬遷的《史記》中,將其列為良醫之首。當時秦國有一個姓李的大醫官,自知醫術不如扁鵲,曾派人刺殺過扁鵲。
今河南湯陰縣城東南10餘裏處,有扁鵲的陵墓。
賢 明 君 主------38
公元前370年,齊威王田因齊對墨縣的縣長說:“自你到任後,不斷的有誹謗你的上書送來,我派人了解,你為官清廉,人民富庶,你隻是沒有巴結那些上司而已。”即增加一萬戶封邑給墨縣的縣長,作為獎勵。
齊王田因齊又對阿邑縣的縣長說:“我幾乎天天都聽到對你的讚揚,我派人調查,完全相反,可見你的話是用錢買來的。”齊王下令:將阿邑縣的縣長與讚揚他的人用的鍋烹掉。舉國震動、官員悚(son)然。齊國從此大治,成為七強之一。
公元前355年,齊威王田因齊與魏惠王魏罃同在邊境打獵,魏問齊有什麽國寶?並說:“我魏有12顆直徑一寸的,可以照亮12輛車子的珍珠。”
齊說:“我齊有國寶—一大臣檀子,鎮守南疆,楚不敢犯,泗水流域12個小封國齊來朝見。大臣田盼鎮守西部,趙國不敢到黃河捕魚。又有大臣黔夫,鎮守徐州,燕人在北門、趙人在西門為齊焚香。還有大臣種首負責治安,人民安居樂業,他們光照千裏,豈止照亮12輛車而已。”魏罃無語,麵有愧色。
自 食 其 果------39
魏國宰相公孫痤衰老、病重,已奄奄一息,魏惠王魏罃去看他。公孫痤向魏罃推薦衛鞅(衛鞅,又叫公孫鞅,後改名為商鞅),並說:“衛鞅有奇才,可以替代自己。”魏罃不許,公孫痤又說:“哪麽,請大王殺掉他。”魏惠王認為老相國已糊塗了。
公元前361年,秦王嬴渠梁頒部招賢令。衛鞅從魏國投奔了秦國。公元前359年,公孫鞅說服了嬴渠梁,開始在秦國變法。
公孫鞅在公元前340年,又率領大軍攻魏,用詭計生擒魏公子魏卯,並將魏軍打得大敗( 此時,魏是七國中最強的國家。該年齊、趙聯合攻魏時,魏形勢危急,公孫鞅認為是大好時機,率軍攻魏。並寫信給率軍的大將,魏公子魏卯,希敘談在魏國的舊情,邀魏卯赴宴。魏卯赴宴被公孫鞅生擒 )。魏罃痛感沒有聽公孫痤的話。
魏國,是戰國初期唯一的大國,位於富饒的中原,文化水準也很高。侍從於魏國的政治、軍事人才,比其他國家都多。
我們從魏的曆史事件中可以知道,魏王不斷的自己傷害著自己:李悝(李克)是我國最早的一位法治人物,他集諸國刑典,造《法經》六篇,可惜不得重用;魏又自己逼走了天才的吳起(軍事家、法家);這裏又錯失了可以扭轉世紀命運的公孫鞅;後來又迫害逼走了卓越的軍事家孫臏;以及用冤獄與酷刑將另一位可以扭轉乾坤的範睢,趕到敵人陣營裏去了。
且魏國的領導人,淺碟子氣的將關隘的險阻當作國家的固若金湯,又將12顆直徑一寸的,可以照亮12輛車子的珍珠,當作國家之寶,哪麽,國家的衰落則是必然的了。
商 鞅 變 法------40
商鞅,原名衛鞅(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原衛國貴族(國君的庶子),叫公孫鞅。其專注研究法律,在魏國隻是一名小職員。
公元前361年,秦王(秦孝公)嬴渠梁頒部招賢令:“無論是本國人,還是外國賓客,隻要有謀略,可使我秦國強大,我願意任命他當高官,封食邑。”衛鞅從魏國投奔了秦國。
公元前359年,公孫鞅對嬴渠梁說;“對一項重要的改革,普通人是不會熱心的,有了豐碩的成果,才會歡天喜地。有才能的、建立不世之功的人,不會隨波逐流,也不會征求他人的意見。”
公孫鞅又說:“普通人隻習慣於常規的那一套,專業者的見解往往局限於自己的專業知識,不能跟他們討論政策綱領。先知先覺的人,創立政策綱領,後知後覺的人執行。賢名的人,改變狀況,庸庸碌碌的人,牢牢的抱住現狀不放。”公孫鞅終於說服了秦王,嬴渠梁毅然地說:“就聽你的,按你的辦吧!”並授公孫鞅為左庶長(中級官吏)。
於是(公元前356年),公孫鞅便開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變法:(一)製定連坐法,編十戶為一組,一家有罪,九家連罪。(二)獎勵軍功法,建立功勳的按二十等級受賞。(三)重農抑商,努力耕作、超產的免稅。有勞力而懶惰、陷於貧困的,男的作奴隸,女的作奴婢。(四)抑製皇族、皇親國戚,不在戰場上立功,一律免除爵位。(五)反對複古,焚燒儒家經典等等。
為使新法得以推行,公孫鞅在首府的南市中心,立一三丈長的木杆,凡能移至北門的賞金200兩。因離奇無人相信,後又提至500兩、1000兩。
太子嬴駟觸新法,公孫鞅將太子的老師:嬴虔割去了鼻子、公孫賈(gu)臉上刺了字,秦國全國震驚。
公元前352年,商鞅因變法成就顯著,被提升為大良造(相當於相國兼將軍)。公元前350年,商鞅進行了第二次變法:(一)廢周朝貴族的井田製,開阡陌(阡陌是指地界)。(二)推行郡縣製,實行中央集權製。(三)遷都鹹陽,以避舊貴族勢力。(四)統一度量衡。
舊貴族,公子虔,對變法不滿故意犯法,商鞅則毫不猶豫的割去了公子虔的鼻子。公元前340年,商鞅率兵攻魏,大破魏軍,生擒魏將公子卬(ang),魏惠王不得不割地歸還河西大片地區。
附《三十六計》中的第十計“笑裏藏刀” :
秦派商鞅攻魏,鞅至魏的吳城。吳城曾為魏國名將吳起苦心經營之地,地勢險要、工事堅固,正麵進攻,既難、損失也大。
商鞅苦思,得知守將是自己的老朋友公子卬,於是他做出撤軍的樣子,寫信給公子卬,望其惜舊一敘。
公子卬見其已作撤軍的姿態,親往赴宴。商鞅在酒巡之間設伏兵,生擒公子卬。接著用公子卬的軍士賺開城門,一舉克下吳城(商鞅的此計有下三濫之嫌,然而,自古以來被兵家屢試不爽)。
商鞅在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50年,兩次推行新法,十幾年後秦國強大起來了,秦孝公嬴渠梁,在商於一帶,獎給公孫鞅15座城池(故公孫鞅又叫商鞅)。
公元前338年,秦王嬴渠梁死後,以公子虔為首的、反對派的舊貴族告商鞅謀反。秦惠文王(駟),下令逮捕,商鞅不得不進行逃亡。
商鞅投宿時,旅店老板不知他是商鞅,對商鞅說:“商鞅君規定的法律,沒有官府憑證,一律不得接待,否則我等將與奸人同罪。”商鞅仰天長歎,向魏國逃去。
而魏痛恨商鞅助秦攻魏,要將他送迴秦國。商鞅不得不返迴他的封地商於,組織兵力抗捕,結果以謀反罪被車裂(即五馬分屍而亡),家屬全部被殺。
然而,商鞅的事業及其所製定的政策法令,並沒有因為商鞅的死而半途而廢。他的變法,為秦的強大與統一中國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特別是秦王嬴政,他完全采用了商鞅的所製定的政策法令,以及法家韓非子所提倡的中央集權製度(見前節“法家韓非”),使中國走向了一個新的時代。
孫 臏 削 足------41
孫臏為孫武的後人,他與龐涓同向鬼穀子學習兵法。後龐涓事從於魏惠王魏罃,並謀到了高級將領之職。魏惠王知道孫臏的才能,托龐涓,邀孫臏一同來輔佐。
孫臏來後不久,龐涓自知才能不如孫臏,怕影響了自己的前程。於是想方設法在惠王麵前誣告了孫臏一個罪狀,並將孫臏雙腿的膝蓋骨削去了,還在臉上刺了紋。龐涓令被關在獄中的孫臏寫出鬼穀子的一部兵法。
後來孫臏在齊國特使來魏時,終於逃離魏。齊國大夫田忌知孫的才能(小故事:田忌愛好賽馬,但總是輸的多,一次田忌將與齊王賽馬,孫臏告知田忌:“你可下大注,包你贏。你用你的下等馬與齊王的上等馬比、用你的上等馬與齊王的中等馬比、用你的中等馬與齊王的下等馬比。”田忌果贏了一大筆錢),將孫臏推薦給了齊王田因齊。齊王即任命孫臏為田忌的高級軍參,運籌帷幄。
公元前353年,魏攻趙,情況危及,趙向齊求援。田忌打算直接奔趙解圍。孫臏說:“魏的主力在趙,國內空虛,我們去襲擊魏的大梁,龐涓定迴兵,你再設下埋伏,這樣即可以救趙,又可以達到創傷魏的目的。”
田忌采納了孫臏的“圍魏救趙”的方法,直接攻魏的首府。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被許多人運用的故事。通過此次“桂陵之戰”,龐涓失敗之後退迴了大梁。
附《三十六計》:
“圍魏救趙”是《三十六計》中勝戰計的第二計。《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兵法之書,它成書於明、清之際,作者無考。
古語常說:“用兵如孫子,策謀三十六”。《三十六計》從古流傳至今,集“韜略”、“詭計”之大成,為兵家常用。且書中的計名、詞匯已為我國婦孺皆知,且琅琅上口,實為我國及世界文化的瑰寶。
《三十六計》依次為: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無中生有、暗度陳倉、隔岸觀火、笑裏藏刀、李代桃僵、順手牽羊、打草驚蛇、借屍還魂、調虎離山、欲擒故縱、拋磚引玉、擒賊擒王、釜底抽薪、混水摸魚、金蟬脫殼、關門捉賊、遠交近攻、假道伐虢、偷梁換柱、指桑罵槐、假癡不癲、上屋抽梯、樹上開花、反客為主、美人計、空城計、反間計、苦肉計、連環計、走為上計。
作者將《三十六計》分成六個部分,每六計為一計套,分別是: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等。該書具有極強的辯證哲理,且運用《易經》、“八卦”的萬般變異去說明問題。此書流傳至今,不僅被人們運用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且流傳於國外,並為其所用。
本書中對《三十六計》的每一計,都進行一點古代實例的介紹(詳見各章節)。
公元前343年,魏攻韓,韓求救於齊,齊派田忌、孫臏擊魏救韓。魏軍的龐涓在馬陵(今山東荷澤縣)與孫臏相迂。
根據後來漢朝的司馬遷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的記載:在齊魏之戰中,孫臏在撤軍中用減灶、卸甲的《三十六計》中的第十七計:“拋磚引玉”的方法,伏擊魏軍,兵敗龐涓於馬陵道,龐涓自殺而亡(而傳說是:孫臏事先用蜂密在大樹上寫下:“龐涓死於此樹之下”,而引來了許多螞蟻。是夜,當龐涓舉火把去看時,被亂箭射死,孫臏終於報了大仇)。
後來,孫臏為後人留下了一部《孫臏兵法》的兵書。該書的竹簡,於1974年6月7日,在山東臨沂縣銀雀山的一座漢墓中,同《孫子兵》法一同出土。隻可惜他的《孫臏兵法》由於腐蝕,有許多字已無法辯認了。
合 縱 連 橫------42
蘇秦,字季子,他與張儀同為鬼穀子的學生,素有大誌。蘇秦年青時刻苦學習,為了避免打瞌睡,他將自己的頭發懸在梁上。如果眼皮要粘在一起了,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這就是“刺股懸梁”的學習故事。
秦國在戰國七雄中是最強的國家了,公元前333年,蘇秦任齊、楚、燕、趙、韓、魏、六國的宰相。
他反對張儀的“連橫和秦”的政策,而主張:“合縱抗秦”,則“地五倍、兵十倍於秦,攻一國,則各國援軍。”然而,卻被秦國的宰相張儀用詐術各個瓦解了。
例如:公元前313年,秦打算攻齊,但考慮到楚與齊有邦交,於是秦派張儀出使楚國說:“隻要楚與齊斷交,秦立即願割商於六百平方裏的土地給楚。”
楚懷王大喜,與齊斷交後,向秦索要土地時,張儀避而不見,說:“聽錯了吧,隻有六平方裏的土地。”
楚王怒,發兵攻秦大敗,損失八萬人馬。楚懷王喪失理智,盛怒之下,下令征召能征召的軍隊再戰,結果又敗,而不得不向秦求和。
就連名響六國,“合縱抗秦”的組織者—蘇秦,都被因爭寵而嫉妒他的人所刺殺。
(小故事:公元前284年,蘇秦在齊國被刺。齊王痛心疾首,他想了一個辦法,狠狠地說:“想不到,蘇秦竟然是燕國派來的奸細”,當街將蘇秦的屍體五馬分屍。又說:“不如此,不解心頭之恨。”
齊王剛想迴宮,此時人群中擠出一人,要求領賞。齊王說:“非冒領者方可”。來人的細述,同蘇秦臨終前所訴,及現場一致,兇手及主謀一並抓獲。)
故,後來,漢朝的賈誼說:“亡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一點不錯。唐朝的詩人杜牧 { 803年~852年,字牧之,今西安人,828年中進,做過官。與唐朝的另一位詩人李商隱(812年~858年,字義山,今河南沁陽縣人)二人合稱“小李杜”}, 在他的長詩《阿房宮賦》中也說了同樣的話。
屈 膝 相 談------43
公元前338年,商鞅的好友趙良來見商鞅,商鞅沾沾自喜的對趙良說:“你看我治理的秦國,比百裏奚如何?”趙良說:“你如果不殺我,我可以直說。”商鞅承諾。
趙良說:“百裏奚萬人之上,在秦國除國君之外,無人可及。他向東攻鄭,取得勝利、使楚免於災難、打敗了晉國,擴大了很大的疆域。秦國一連三任的國君(22~24任)都由他選定。他輕車從簡,他去逝,舉國哀傷。
而你恰恰相反,是由秦孝公的寵臣景監的介紹,這種進身的方法不受人尊重。掌權之後刻薄殘忍,殺人無數。《詩經》上說:‘得人者興,失人者崩’,你每次外出,侍衛全副武裝,箭在弦,刀出鞘,夾道奔馳。
《書經》上又說:‘持德者昌,持力者亡’。你不醒悟,而貪圖商於15座城池,獨霸秦國。一旦嬴渠梁死後,秦國將用什麽方法對待你,不能想象。”
商鞅不以為然,五個月後慘禍來臨,秦王嬴渠梁死,惠王繼位與反對派將商鞅車裂而亡,全家被殺。可憐!這個商鞅最後死於,自己發明的、“五馬分屍”的殘酷刑具之中。
筆者說過:我們看待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時,一定要用曆史唯物主義和階級與階級的觀點去看待他(它)們,不能被表麵的現象所迷惑。
趙良是誰?他是秦國反對變法的舊貴族們,好不容易精心找出來的說客,視乎他的話好像很有道理,然而,他代表著舊貴族們的利益,並非出於什麽好心!如果商鞅聽從了趙良的話,曆史的進程不知將停涉多少年!
百裏奚是誰?他是春秋初期奴隸製度的改良派!他的改良並沒有危害奴隸製度的本身。相反,他為統治者掠奪了更多的財富。
商鞅是誰?他是扭轉世紀命運的、改變乾坤的一位人物。他是戰國時期,奴隸主義製度向封建主義過渡時期的、一位一心希望社會發展的、具有一定頭腦的政治家。
他所製定的政策與法令,令人感歎!改良與革新有著本質的區別,社會要發展,矯枉還必需過正,況唿革新。
他的變法為秦國統一全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後來曆代的法家所借鑒。我們不能不說,商鞅在我國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意義是深遠的!一切正如商鞅所說:“強者必治,治者必強。”
退一萬步來說,秦國地處春秋、戰國等諸多國家的最西麵,與中原地區的國家相比,各方麵都差得多。然而,秦國一直處於不斷地改良與革新之中。
商鞅死後,秦王朝並沒有廢棄商鞅的一係列的製度,特別是秦始皇不折不扣的、更加嚴厲的、執行了商鞅的政策與路線,完成了全國的統一!
漫步曆史的長河,我曾無數次的為我國曆史中的人和事,深深的感動著,這些人和事,深刻的影響著我華夏的文明與曆史的進步。商鞅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偉大的人物也!
他從哪裏來?他是魏國人。在戰國初期,魏國是最強的一個國家,地處最肥沃的、最發達的中原地區,人口稠密,文化水準也很高。然而魏國的領導人總是昏昏然,當商鞅打得魏惠王雙手供地,不得不割地求和時,不知他後悔沒有後悔?
如果當初,他能聽宰相公孫痤(公孫痤大伯樂也)的話,也許魏國就又是一個樣子。筆者以為:這個魏惠王是本性難改了,否則就不會又出現一個卓越的軍事天才孫臏被削去雙臏,跑到齊國去了。後來,還有一個天才的謀略家範睢,被逼跑到強大的、敵對的秦國去了!曆史中的、許許多多的人和事,真是令人感歎!亡六國者,自己也!
韓 王 分 權------44
公元前322年,韓國宣惠王,想把國家大權分授給公中與公叔兩人,惠王征求繆留的意見。
繆留說:“黃天在上,你千萬不能這麽做。晉國用六位國務官,而國家終被瓜分(晉國原來由六大家族控製,後來後範、中行、智姓家族在鬥爭中覆滅,隻剩下魏、趙、韓三個家族)。齊悼公薑壬用田橫、闞(kan)止,而終於被殺(田橫殺掉了闞止,後連薑壬一起殺掉了,完全控製了政權)。魏王用犀(xi)首、張儀,而喪失河西(犀首、張儀都擔任過魏國的宰相,然而吃裏爬外,專做傷害魏國的事)。而今大王對二人同時並用,則力量強的一方,一定廣樹黨羽,力量小的一方,定結交外國。高級官員有的則會結成死黨,不買君王的賬。一個國家能有二個作決定的人,你的國家恐怕危在旦夕”。韓王醒悟。
然而,六年後,卻發生了燕王將王位讓給了宰相,造成了自己被殺的事件。韓王、燕王皆愚也。
春秋之後的戰國,是個相互吞並更加劇烈的、弱肉強食的戰爭時代,韓國第一個被秦所滅。相對比來說:秦國地處土地貧瘠的西部,在生產力的發展、文化思想方麵,要比東部的諸國差了許多。
韓國任用法家申不害為相時,國力也強大過。同樣魏國采用李悝(李克)變法、任用西門豹、樂毅、吳起時,魏國最為強大。
本文提到的燕國,284年,聘樂毅為大將時,破齊,成為北方強國(279年,燕王聽信讒言,樂毅離燕去趙)。307年,趙武靈王進行軍事改革,“胡服騎射”(將士改穿緊身、靈活的胡人服裝,學習騎馬射箭),領土北拓。
然而,秦國采用了商鞅的變法、張儀的連橫、範睢的“遠交近攻”、李斯的金錢賄賂,各國則土崩瓦解了。亡國者,自己也!
門 客 三 千------45
田文是齊國宰相田嬰的小兒子,號孟嚐君,他是戰國時期的四大公之之一(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
年輕時的田文曾對他父親說:“您在齊任宰已曆三君,聲名顯赫、家財萬貫,可門下卻找不到一個賢能的人。如今還在聚斂財富,您就沒有想到,在您的兒子中培養一個能任宰的人才嗎?”
後其父果讓田文主持家務,接待賓客,田文的名聲也傳遍全國。自此,田文他廣交天下人士(包刮有罪的、逃亡的、連小偷都在內),有門客三千人。
公元前321年,齊湣(min)王派孟嚐君出使楚國。楚王打算送一象牙床給孟,並派登徒護送。登不想此行,找到孟的隨從公孫戌說:“象牙床價值黃金二萬四千兩,萬一有毫發損壞,擔當不起,你如使我不作此行,我送你一祖傳寶劍。”公孫戌一口答應。
公孫戌找到孟嚐君說:“許多小國許你相印,認為你清廉、仁義。這次來楚,你接受這麽貴重的禮物,將來別人怎麽說你呢?而又叫別的國家又送你什麽呢?”
孟醒悟,謝絕了象牙床!公孫戌說畢沒走幾步,被孟叫住問:“你為什麽這麽高興,連走路的樣子都不同了。”公孫戌將能得到寶劍的事和盤托出。
孟並沒有責備他,並貼出告示說:“凡能促我田文得到好的名譽和不犯錯誤的建言,即使是受人指使或受人賄賂的、受人利用的也沒有關係。”
後來,秦國昭王在公元前306年,繼位後,就想請孟到秦國來當宰相。齊湣王隻好同意,割讓了已當宰相的孟嚐君。可是孟到秦國後,秦的宰相樗(chu)裏疾讒言秦王,秦王決定殺掉孟嚐君。
秦王的弟弟涇陽君在齊的時候,孟對他很好,他建議孟去找燕姬去說情。可是燕姬一定要孟送給秦王的、那件狐狸皮的大衣。孟的隨從中有一小偷,偷迴了大衣交給了燕姬。燕姬在秦王的枕邊說:“樗裏疾是妒賢,要你殺了孟,哪麽天下人要罵你不守信義,都不到秦國來了!”秦王醒悟。
孟嚐君怕秦王出爾反爾連夜出逃,當時城門還沒有開,他的另一位小偷,學雞叫,騙開了城門,逃出秦國了。樗裏疾向秦王說:“你不殺他,也不能放虎歸山啊!”秦王下令再追已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