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如今呂布身死,袁術敗裂,張將軍該何去何從?然天下之大,將軍能投者惟有曹公。”劉墉微微一笑,繼續說道:“將軍若投曹丞相,有三利而無一弊。曹公丞相之位乃當今天子親封,以天子之名征伐四海,這是一利也。如今以勢力相比,袁紹強而曹公弱,袁紹有你隻如錦上添花,曹公得你卻似雪中送炭,這是二利也。第三,袁紹外寬內忌,好謀無斷,猶豫多疑,將軍若去難得重用;而曹公則不同,曹公有王霸之誌,容人之量,禮賢下士,求賢若渴,前者仇敵後來歸順而受重用之人比比皆是。有此三利,將軍還有何疑慮?”
劉墉這番話說得張繡心悅誠服。張繡歎道:“都怪張繡愚鈍,聽將軍一席話,令我茅塞頓開,請崇如上書丞相,張繡願降。”
曹操收到張繡請降的文書,欣喜若狂,親率朝中文武官員到許都城外迎接,給足了張繡麵子。曹操又奏請獻帝加封張繡為揚武將軍,賈詡為執金吾使,劉墉為益亭侯。曹操高興的不僅是收降了張繡,更是得到了賈詡。曹操問道:“文和,如今張繡歸來,天下震動,孤想趁機招降劉表、孫策,不知可行否?”
賈詡搖了搖頭道:“明公,劉景升坐擁荊襄七郡,據地數千裏,兵甲十餘萬,民殷國富,豈會輕易投降?孫策威震四方,手下文臣武將雲集,勢不可當,短短數年,盡擁江東之地,又有長江天塹為屏障,亦非投降之士。”
曹操點了點頭,對劉墉道:“崇如以為如何?”
劉墉拱手道:“劉墉以為文和兄所言極是。如今天下各鎮諸侯雖多,然袁術命若遊絲,不值一提;江東孫策英武蓋世,然則新得會稽、豫章,域下不安。自顧不睱;劉表、劉璋、張魯之輩隻知守土自保,碌碌無為,也不足多慮。在下以為,丞相所患者。惟有河北袁紹耳。”
曹操又問道:“孤若先派兵征討劉表、孫策如何?”
“丞相,萬不可!”劉墉躬身答道,“劉表雖不足懼,卻非旦夕可下;我軍不習水戰,與孫策交戰難有勝算。即便得勝。也必是軍力疲憊,糧草無濟,傷兵滿營,若袁紹乘隙來攻,我等如何抵擋?”
荀攸也道:“崇如所言,荀攸也有同感。丞相必要先滅袁紹統一河北,方可征討劉表、孫策,方為萬全之策,切不可顛倒行之。”
曹操捋著胡須哈哈大笑道:“孤熟讀兵書,豈有不知之理。孤隻是想試試崇如而已。”劉墉聞之不由額頭見汗。隻聽曹操又問道:“崇如,依你之見,孤當如何行策?”
“丞相。劉景升鼠目寸光,胸無大誌,隻安於守土,不思進取;其為人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坐談客耳。丞相若主動與之結盟示好。劉表必欣然接受,自此西南無憂也。孫策神勇無敵,帳下文有張紹、顧雍之流,武有周瑜、程普之輩。兵精馬壯,克劉勳,敗王朗,一統江東,氣勢正盛。丞相不宜與之爭鋒,不如趁江東初定。民心未穩之際,丞相表奏其功,厚加賞賜,孫策必感激丞相恩德。如此,丞相再無後顧之憂,便可安心應對袁紹。”
“崇如之言甚合我意。”曹操深以為然,點了點頭,對座中諸人道:“若交好劉表、孫策,便直麵袁紹。前年,奉孝曾為孤獻有‘十勝十負之論’……”
“十勝十負論”極其有名,是郭嘉通過對曹、袁兩家各個方麵的對比、分析而得出的結論,言道曹操有十勝,而袁紹則有十敗。不過,劉墉對此卻頗有些不以為然。曆史上官渡之戰雖以曹操的勝利告終,但客觀來說,袁紹的兵力遠甚於曹操,機會也遠比曹操多得多。隻是因為太多不確定的因素,使得這些機會一個個地從袁紹的指縫間溜走,他一個也沒把握住,這才造就了這場曆史上極其有名的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劉墉的思索天馬行空了一陣,隻聽曹操又說道:“……即便孤無後顧之憂,可袁本初坐擁冀、青、幽、並四州之地,謀臣如雲,武將似雨,兵精糧足,實力遠甚於孤。諸公,孤將如何應對才是?”曹操一眼瞥見劉墉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樣,便問道:“崇如,你有何良策?”
劉墉心中一怔,忙定定神,躬身答道:“丞相,依小將之見,丞相宜及早謀劃,主動出擊,方能未雨綢繆。”
曹操大喜道:“崇如,那你說說,孤該如何出兵呢?”曹操現在對劉墉那是越來越賞,越來越喜歡,這個不知從哪裏冒出來的年輕人頭腦裏有著太多令人欣喜和意想不到的主意。
“劉墉以為,丞相與袁紹決戰,除正麵相恃外,外圍也不可不防。並州、孟津、延津、白馬、甄城、青州均要分兵把守,以策萬全。”在兩千年的曆史中,各朝各代都對官渡之戰做過縝密、細致的分析,因而劉墉的見識自是遠遠超過在座的每一個人,說起戰略布局來那是不假思索,信手拈來。
“很對。崇如再言。”曹操點點頭,撚著幾根胡須,一陣微笑。
“劉表、孫策即便與丞相結盟,也不可掉以輕心。此二人皆非守信君子,若隻是隔岸觀火倒也罷了,就怕其趁丞相與袁紹交兵膠著、難解難分之時趁火打劫,不可不防。”
曹操及眾人聽了哈哈大笑,曹操笑道:“崇如這話好生詼諧。那依你之見,孤當如何分兵據守?與袁紹對決應選在何處?”
“丞相。請看……宛縣,防荊州劉表;匡琦,以備孫策襲擾。另外,這兒……葉縣,也得駐兵把守,以防黃巾餘孽劉辟、龔都。”劉墉手指著地圖,邊指邊道,最後,將手指牢牢地定在一處,斬釘截鐵地說道,“丞相布局完成,便可放手一搏,決戰地點便在這裏——官渡。”
“哦,這是為何?”曹操有些吃驚。劉墉去招降張繡時,曹操便和其他謀士商議過,公認的決戰地點便是在官渡,卻不料劉墉竟也考慮在此。
劉墉從容答道:“從兵力、地形看,如今袁紹兵多將廣,數倍於明公;千裏黃河,袁軍處處可渡,丞相若分兵把守,袁紹隻須集中兵力攻任意一處便可一擊而潰,如此防不勝防。何況青州在黃河南岸,已為袁紹所據有,再沿河設防,於勢不利。
其次,我軍兵馬本就較少,又要分兵他處,因而隻宜采用‘以逸待勞、後發製人’的防禦策略。然而此防禦並非一味地被動挨打,而是伺機與袁軍決戰。如沿河設防,則限製了各軍的機動。不如後撤一步,選定於己有利,於敵不利的戰場,集中兵力,待袁軍兵疲馬乏之後,與之決戰。
第三,丞相請看,鴻溝西連鞏、洛,東下淮、泗,這官渡為汴水的起點,既是許都的門戶,亦是保衛許都的屏障。
第四,從軍需供應上看,退守官渡,靠近許昌,我軍的供應便利;反之,袁軍的糧草則供給困難。
綜上四點,決戰非官渡不可。”
曹操仰天長笑,讚道:“崇如所言,正是孤等議定之計。前者文若先生曾言,扼官渡便是‘扼其喉而不得進’,也是此意。如此看來,你們是英雄所見。好,咱們就把決戰定在官渡。”
建安四年(199年)八月,為了爭取戰略上的主動,曹操派兵進軍黎陽,命河內太守魏種牽製袁紹從並州方麵的進攻,保障左側翼;命建武將軍夏侯惇率大部防守敖倉,派一部駐守孟津,以掩護左側安全;命平虜將軍於禁率領步騎兩千駐守延津,東郡太守劉延,扼守白馬,共同阻擊南下的袁紹軍;留東平相知兗州事程昱率兵防守甄城,以保障右翼安全;命琅琊相臧霸率精兵入青州,攻下齊、北海等地以牽製袁兵。同時,按劉墉之策,其餘各處也進行了相應的防禦。
部署停當,曹操問道:“何人前去襄陽、江東,與劉表、孫策修好?”
“劉景升與揚武將軍素來交好,由他前去,必可馬到功成。”郭嘉稟道,“再派尚書令荀彧敕書孫策,封其為討逆將軍、吳侯,孫策必感激丞相,江東亦無憂也。”
“好,好。”曹操點點頭,“便依奉孝所言,荀彧出使江東,張繡、劉墉出使襄陽。”
劉墉沒料到這麽快又要出使,隻得又向劉備辭行。劉備拉住劉墉,將此前與曹操煮酒論英雄之事相告。曹操與劉備暢談天下英雄,劉備以劉墉此前對答之辭應對,數遍天下豪傑,曹操均搖頭,最後隻說天下僅劉備與他可稱為英雄。
劉備擔憂道:“曹操隻獨青眼於我。劉備聞言,如坐針氈,隻恐多留此處,早晚必生禍端,崇如可有良策,令我脫離險地,一展抱負。”
劉墉安慰道:“皇叔莫急。劉墉得到消息,如今袁術窮途末路,欲走河北投其兄長袁紹,數日內必行。劉墉在相府有一內應,若有消息便來告知皇叔。皇叔得到信息,便挺身而出,就說袁術北走,必過徐州,自薦領兵前去圍剿。皇叔自此便可龍歸大海,虎迴深山。”
劉備憂心忡忡地道:“曹操手下猛將如雲,幾個謀臣又視我為眼中釘、肉中刺,恨不得及早殺之,又怎會同意派劉備帶兵前往?”
劉墉笑道:“皇叔放心。曹公手中眾將都已有任用,抽身不得;而郭嘉等謀士也已分派到各處公幹,皆不在許都,此乃天佑皇叔也。”劉備見劉墉信心滿滿,隻得將信將疑,尋機待發。(未完待續。)
“如今呂布身死,袁術敗裂,張將軍該何去何從?然天下之大,將軍能投者惟有曹公。”劉墉微微一笑,繼續說道:“將軍若投曹丞相,有三利而無一弊。曹公丞相之位乃當今天子親封,以天子之名征伐四海,這是一利也。如今以勢力相比,袁紹強而曹公弱,袁紹有你隻如錦上添花,曹公得你卻似雪中送炭,這是二利也。第三,袁紹外寬內忌,好謀無斷,猶豫多疑,將軍若去難得重用;而曹公則不同,曹公有王霸之誌,容人之量,禮賢下士,求賢若渴,前者仇敵後來歸順而受重用之人比比皆是。有此三利,將軍還有何疑慮?”
劉墉這番話說得張繡心悅誠服。張繡歎道:“都怪張繡愚鈍,聽將軍一席話,令我茅塞頓開,請崇如上書丞相,張繡願降。”
曹操收到張繡請降的文書,欣喜若狂,親率朝中文武官員到許都城外迎接,給足了張繡麵子。曹操又奏請獻帝加封張繡為揚武將軍,賈詡為執金吾使,劉墉為益亭侯。曹操高興的不僅是收降了張繡,更是得到了賈詡。曹操問道:“文和,如今張繡歸來,天下震動,孤想趁機招降劉表、孫策,不知可行否?”
賈詡搖了搖頭道:“明公,劉景升坐擁荊襄七郡,據地數千裏,兵甲十餘萬,民殷國富,豈會輕易投降?孫策威震四方,手下文臣武將雲集,勢不可當,短短數年,盡擁江東之地,又有長江天塹為屏障,亦非投降之士。”
曹操點了點頭,對劉墉道:“崇如以為如何?”
劉墉拱手道:“劉墉以為文和兄所言極是。如今天下各鎮諸侯雖多,然袁術命若遊絲,不值一提;江東孫策英武蓋世,然則新得會稽、豫章,域下不安。自顧不睱;劉表、劉璋、張魯之輩隻知守土自保,碌碌無為,也不足多慮。在下以為,丞相所患者。惟有河北袁紹耳。”
曹操又問道:“孤若先派兵征討劉表、孫策如何?”
“丞相,萬不可!”劉墉躬身答道,“劉表雖不足懼,卻非旦夕可下;我軍不習水戰,與孫策交戰難有勝算。即便得勝。也必是軍力疲憊,糧草無濟,傷兵滿營,若袁紹乘隙來攻,我等如何抵擋?”
荀攸也道:“崇如所言,荀攸也有同感。丞相必要先滅袁紹統一河北,方可征討劉表、孫策,方為萬全之策,切不可顛倒行之。”
曹操捋著胡須哈哈大笑道:“孤熟讀兵書,豈有不知之理。孤隻是想試試崇如而已。”劉墉聞之不由額頭見汗。隻聽曹操又問道:“崇如,依你之見,孤當如何行策?”
“丞相。劉景升鼠目寸光,胸無大誌,隻安於守土,不思進取;其為人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坐談客耳。丞相若主動與之結盟示好。劉表必欣然接受,自此西南無憂也。孫策神勇無敵,帳下文有張紹、顧雍之流,武有周瑜、程普之輩。兵精馬壯,克劉勳,敗王朗,一統江東,氣勢正盛。丞相不宜與之爭鋒,不如趁江東初定。民心未穩之際,丞相表奏其功,厚加賞賜,孫策必感激丞相恩德。如此,丞相再無後顧之憂,便可安心應對袁紹。”
“崇如之言甚合我意。”曹操深以為然,點了點頭,對座中諸人道:“若交好劉表、孫策,便直麵袁紹。前年,奉孝曾為孤獻有‘十勝十負之論’……”
“十勝十負論”極其有名,是郭嘉通過對曹、袁兩家各個方麵的對比、分析而得出的結論,言道曹操有十勝,而袁紹則有十敗。不過,劉墉對此卻頗有些不以為然。曆史上官渡之戰雖以曹操的勝利告終,但客觀來說,袁紹的兵力遠甚於曹操,機會也遠比曹操多得多。隻是因為太多不確定的因素,使得這些機會一個個地從袁紹的指縫間溜走,他一個也沒把握住,這才造就了這場曆史上極其有名的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劉墉的思索天馬行空了一陣,隻聽曹操又說道:“……即便孤無後顧之憂,可袁本初坐擁冀、青、幽、並四州之地,謀臣如雲,武將似雨,兵精糧足,實力遠甚於孤。諸公,孤將如何應對才是?”曹操一眼瞥見劉墉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樣,便問道:“崇如,你有何良策?”
劉墉心中一怔,忙定定神,躬身答道:“丞相,依小將之見,丞相宜及早謀劃,主動出擊,方能未雨綢繆。”
曹操大喜道:“崇如,那你說說,孤該如何出兵呢?”曹操現在對劉墉那是越來越賞,越來越喜歡,這個不知從哪裏冒出來的年輕人頭腦裏有著太多令人欣喜和意想不到的主意。
“劉墉以為,丞相與袁紹決戰,除正麵相恃外,外圍也不可不防。並州、孟津、延津、白馬、甄城、青州均要分兵把守,以策萬全。”在兩千年的曆史中,各朝各代都對官渡之戰做過縝密、細致的分析,因而劉墉的見識自是遠遠超過在座的每一個人,說起戰略布局來那是不假思索,信手拈來。
“很對。崇如再言。”曹操點點頭,撚著幾根胡須,一陣微笑。
“劉表、孫策即便與丞相結盟,也不可掉以輕心。此二人皆非守信君子,若隻是隔岸觀火倒也罷了,就怕其趁丞相與袁紹交兵膠著、難解難分之時趁火打劫,不可不防。”
曹操及眾人聽了哈哈大笑,曹操笑道:“崇如這話好生詼諧。那依你之見,孤當如何分兵據守?與袁紹對決應選在何處?”
“丞相。請看……宛縣,防荊州劉表;匡琦,以備孫策襲擾。另外,這兒……葉縣,也得駐兵把守,以防黃巾餘孽劉辟、龔都。”劉墉手指著地圖,邊指邊道,最後,將手指牢牢地定在一處,斬釘截鐵地說道,“丞相布局完成,便可放手一搏,決戰地點便在這裏——官渡。”
“哦,這是為何?”曹操有些吃驚。劉墉去招降張繡時,曹操便和其他謀士商議過,公認的決戰地點便是在官渡,卻不料劉墉竟也考慮在此。
劉墉從容答道:“從兵力、地形看,如今袁紹兵多將廣,數倍於明公;千裏黃河,袁軍處處可渡,丞相若分兵把守,袁紹隻須集中兵力攻任意一處便可一擊而潰,如此防不勝防。何況青州在黃河南岸,已為袁紹所據有,再沿河設防,於勢不利。
其次,我軍兵馬本就較少,又要分兵他處,因而隻宜采用‘以逸待勞、後發製人’的防禦策略。然而此防禦並非一味地被動挨打,而是伺機與袁軍決戰。如沿河設防,則限製了各軍的機動。不如後撤一步,選定於己有利,於敵不利的戰場,集中兵力,待袁軍兵疲馬乏之後,與之決戰。
第三,丞相請看,鴻溝西連鞏、洛,東下淮、泗,這官渡為汴水的起點,既是許都的門戶,亦是保衛許都的屏障。
第四,從軍需供應上看,退守官渡,靠近許昌,我軍的供應便利;反之,袁軍的糧草則供給困難。
綜上四點,決戰非官渡不可。”
曹操仰天長笑,讚道:“崇如所言,正是孤等議定之計。前者文若先生曾言,扼官渡便是‘扼其喉而不得進’,也是此意。如此看來,你們是英雄所見。好,咱們就把決戰定在官渡。”
建安四年(199年)八月,為了爭取戰略上的主動,曹操派兵進軍黎陽,命河內太守魏種牽製袁紹從並州方麵的進攻,保障左側翼;命建武將軍夏侯惇率大部防守敖倉,派一部駐守孟津,以掩護左側安全;命平虜將軍於禁率領步騎兩千駐守延津,東郡太守劉延,扼守白馬,共同阻擊南下的袁紹軍;留東平相知兗州事程昱率兵防守甄城,以保障右翼安全;命琅琊相臧霸率精兵入青州,攻下齊、北海等地以牽製袁兵。同時,按劉墉之策,其餘各處也進行了相應的防禦。
部署停當,曹操問道:“何人前去襄陽、江東,與劉表、孫策修好?”
“劉景升與揚武將軍素來交好,由他前去,必可馬到功成。”郭嘉稟道,“再派尚書令荀彧敕書孫策,封其為討逆將軍、吳侯,孫策必感激丞相,江東亦無憂也。”
“好,好。”曹操點點頭,“便依奉孝所言,荀彧出使江東,張繡、劉墉出使襄陽。”
劉墉沒料到這麽快又要出使,隻得又向劉備辭行。劉備拉住劉墉,將此前與曹操煮酒論英雄之事相告。曹操與劉備暢談天下英雄,劉備以劉墉此前對答之辭應對,數遍天下豪傑,曹操均搖頭,最後隻說天下僅劉備與他可稱為英雄。
劉備擔憂道:“曹操隻獨青眼於我。劉備聞言,如坐針氈,隻恐多留此處,早晚必生禍端,崇如可有良策,令我脫離險地,一展抱負。”
劉墉安慰道:“皇叔莫急。劉墉得到消息,如今袁術窮途末路,欲走河北投其兄長袁紹,數日內必行。劉墉在相府有一內應,若有消息便來告知皇叔。皇叔得到信息,便挺身而出,就說袁術北走,必過徐州,自薦領兵前去圍剿。皇叔自此便可龍歸大海,虎迴深山。”
劉備憂心忡忡地道:“曹操手下猛將如雲,幾個謀臣又視我為眼中釘、肉中刺,恨不得及早殺之,又怎會同意派劉備帶兵前往?”
劉墉笑道:“皇叔放心。曹公手中眾將都已有任用,抽身不得;而郭嘉等謀士也已分派到各處公幹,皆不在許都,此乃天佑皇叔也。”劉備見劉墉信心滿滿,隻得將信將疑,尋機待發。(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