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劉墉顫聲問道:“那些女子是何人?”
“迴公子,這些都是府中的歌伎。”
劉墉一呆,想要再仔細瞧瞧,不料那女子已扭過頭去,而且隔著一道院牆,花木掩映,看得並不真切。怎麽這個女子如此像貂蟬?劉墉心中疑惑。迴許都後,他就想問問曹操呂布妻妾是如何處置的,可一直沒機會,也沒膽量開口。
那從人見劉墉怔怔地半天不動,便提醒道:“公子,丞相可還在等著呢。”
劉墉隻得暗自歎氣,悻悻離開。
曹操深愛其才,設專座與郭嘉等親信謀士等同視之。曹操先道:“袁紹勢大,原本便在孤之上,而今又新滅公孫瓚,一統河北,勢不可當。若假以時日,其民心安定,兵精糧足,孤更是難敵。本相欲趁袁紹兵正疲憊,將自得意之機,千裏奔襲,出其不意,一戰功成,諸公以為此策如何?”
劉墉首先反對,拱手答道:“丞相,此時若突襲袁紹或有一時之功,然則許都東有孫策,南有袁術、劉表,西有張繡,皆虎視眈眈。丞相傾舉國之兵,遠襲鄴城,許都必然空虛。若有人趁機偷襲,許都危矣。”
“崇如所慮極有道理。”郭嘉深以為然,其他人都同聲附和。
曹操甚為不悅,慍怒道:“那當如何,孤在此坐等袁紹來攻不成?”
“崇如既有此考慮,必有應對之策。”郭嘉答道。
“崇如有何高見?”曹操心中一喜。劉墉硬著頭皮答道:“在下有一策,請丞相定奪。”
“崇如快快道來。”
“如丞相不計前嫌,可派人招宛城張繡來降。荊州劉表、江東孫策,可封官賜爵,令其按兵不動,丞相再無後患,如此一來,丞相所慮隻有河北袁紹而已。”
曹操哈哈大笑道:“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劉表、孫策與孤本無仇怨。或可功成。不過張繡與本相有深仇大恨,即便曹某不作計較,他又如何能輕易罷手?崇如有何良策能說服此人歸降?”
劉墉心中暗讚,到底是大政治家。拿得起放得下,便道:“張繡孤懸在外,早想歸依丞相,隻怕丞相不許。若丞相誠心相邀,陳說厲害。其必真心歸降,不複反叛。”
曹操老臉一紅,當初張繡本已歸降自己,卻是我精蟲上腦,霸占了人家的嬸子,如此羞辱,生生地又逼反了他,真是可惜啊。
隻聽劉墉侃侃而談,又道:“江東孫策,隻想一統江東。其心遠在廬江、豫章。不如丞相許以官職,以朝廷之令下詔令其攻襲劉勳、華歆,孫策必對丞相感恩戴德,自不會在旁掣肘。再說劉表,目光短淺,隻想保住荊州土地,隻要丞相許以重諾,簽訂盟約,其心必安。”
荀攸讚道:“祟如所言,句句在理。丞相應采納之。”
曹操見眾謀士都同意,便道:“孤便用崇如之策,隻是派何人前去說降?”
程昱道:“崇如獻得此計,必有說辭。可令其前往。”
曹操笑道:“崇如可願前往?”
劉墉心道,本來此事是由賈詡的同鄉劉曄前去勸降的,可如今此人遠在廬江劉勳處效命,還未投靠曹操,自己出這主意早了些,看來隻能是自己去了。
“劉墉願往。”
“好。”曹操甚是高興。“襄陽劉表、江東孫策處何人前往?”
郭嘉道:“劉表、孫策均兵馬充盈,不可小覷。丞相,不若先招降張繡,這兩人必有所忌,丞相順勢派人前往,必能一舉成功。”
“奉孝此言甚合孤意,明日我奏請聖上,表劉墉為參謀將軍,持本相親筆書信,前往襄城招降張繡。”
劉墉簡單收拾行裝,懷揣曹操密信,隻帶著周倉、宋九等幾名隨從,直奔襄城,拜會賈詡。賈詡聽說曹操派密使前來,並不驚詫,稟退左右,召劉墉側室會見。這位被易中天先生許為三國第一聰明之人五十來歲年紀,麵容清瘦,頜下幾縷胡須花白斑雜,眼睛深邃,透著精明睿智。
雙方見禮完畢,賈詡直接問道:“曹丞相派劉將軍到襄城何事,可是為招降我主麽?”
劉墉心中暗讚,果真名符其實,一語中的。與聰明人交流就是容易,劉墉便不再客套,直接答道:“劉墉奉丞相之命來請張繡將軍到許都與曹丞相共商國事。先生是張將軍最為信賴之人,還請先生在將軍麵前陳說利弊,玉成此事。”
賈詡微微一笑道:“張將軍與曹公有切膚之恨,如何輕易化解?劉將軍不妨以言語說之,如能說得動賈某,我便能勸得了張將軍。”
劉墉拱手道:“古語雲,成大事者,不恤小恥;立大功者,不拘小節。張將軍雖有曹公奪嬸羞辱之恨,明公卻有喪子失侄之痛,心腹愛將典韋也因而喪命,孰輕孰重,世人自有公論。然丞相胸襟廣闊,可納百川,求才若渴之心,天下皆知,豈會因小失大,以私廢公?曹公願與張將軍化幹戈為玉帛,與將軍同殿為臣,結為手足之情,兄弟之義。”
賈詡手捋胡須,點了點頭,笑道:“張將軍威名遠揚,若要奔走他處,天下掃榻迎候者不可勝數,為何要歸順曹公。劉將軍可有言辭說動賈某。”
“劉墉以為,天下雖大,張將軍卻隻能依存於明公,理由有三……”劉墉侃侃而談。
賈詡聽後微微出神,卻不說話。劉墉問道:“先生,劉墉說得可在理不?”
賈詡讚道:“公子伶牙俐齒,言辭鑿鑿,賈某佩服。不瞞崇如,吾也早有此意,竟與你不謀而合。賈某正憂如何向將軍提及此事,豈料明公竟派崇如前來,恰逢其時。崇如請先到館驛歇息,明早與我同見將軍。”
劉墉拱手告辭,心裏暗道,我這些理由其實便是你用來勸張繡的,這些話原本就是你說的,真是慚愧啊。
次日一早,賈詡便引著劉墉來拜會張繡,沒想到張繡屋中早已經有一個客人。張繡一見賈詡來了,忙道:“文和,你來得正好,正要去請你呢。我給你引見一下,這位是袁紹的使者。”
賈詡嗬嗬一笑,道:“真是巧啊。要麽都不來,要麽都來。”指著劉墉道:“這是曹公的使者,參謀將軍劉墉劉崇如。”
張繡有些詫異,仔細打量了劉墉一番,“莫非便是前日突襲河內的劉墉劉崇如?”
劉墉深施一禮,“不敢。”
張繡讚道:“沒想到崇如如此年少。”說著,將手上的一封信遞給賈詡,“先生請看,這是袁公的親筆信。勸我和他合兵一處,共抗曹操。”
賈詡把袁紹這封信看了一遍,往桌上一放,再抬眼看著袁紹的使臣,問道:“這可是袁公的真心嗎?”
這位使者深知賈詡聰慧多智,張繡對他言聽計從,說動了賈詡便是說動了張繡,便站起身來,拱手道:“文和先生,張將軍勇冠天下,袁公兵強馬壯,倘若我們兩家簽立盟約,合兵一處,兩麵夾擊,破曹操取許都如探囊取物,到時我家袁公便和將軍平分天下,共享富貴。還望賈先生鼎力相助,玉成其美。”
賈詡也不說話,對劉墉道:“崇如有何見解。”
劉墉輕輕一笑,道:“袁紹連自家親弟袁術尚且不能容納,何況素無交情的張將軍?”
那使者忿忿道:“先生,公路派人到袁公處求援,我家主公並未推脫,立即迴書請他速帶兵將赴河北,怎能說容不下呢?”
“袁紹與袁術素來不和,數次兵戎相見,以命相搏,這次為何突然答應收留袁術呢?其實不為別的,隻為他手中那塊傳國玉璽。為共擊曹公,袁紹或許會暫時與張將軍聯手,然而一旦曹公兵敗,袁紹又豈會再容下張將軍?”
那使者還待要說,賈詡把那封信抄起來,扯成幾段,“來人,把他給我轟出去。”
張繡還沒反應過來,手下人就把這位使者給趕了出去。
張繡有點兒擔心,“文和,現在天下各鎮諸侯中以本初勢力最強,如今咱們不由分說,將他的使者趕跑。若是袁紹惱怒,發兵襄城,我們如何應對?”
“將軍,請放寬心。曹丞相現有使者在這兒,咱們去投曹公便是。”
張繡一跺腳,怒道:“文和,我與那曹操有不共戴天之仇。難道你忘了宛城一戰嗎?他愛將典韋,他的侄子、兒子是怎麽死的?我們現在前去投奔曹操,他能容我嗎?”
“將軍,看來你還不知曹公為人。成大事者,不拘小節;謀大局者,不計一城之得失,明公海納百川,願與將軍化敵為友,結為手足。這是曹公給你的親筆書信。如果將軍還不放心,我們不妨再聽聽崇如分析如何?”
“好吧。請劉將軍為張繡一解心中之惑。”張繡勉強道。
“劉墉以為,將軍孤懸在外,城池不過兩三座,能擋曹公否?”
“以張繡之力不能,不過與劉景升聯手或可一搏。”
“張將軍不會真的認為上次大勝是曹公不堪一擊嗎?何況劉表隻知守土自保,未必與將軍齊心。”
張繡聽了默然不語,他其實也明白上次能大破曹操,一是得力於賈詡謀劃得當,出其不意;二是曹操有後顧之憂,不敢全力出動,隻是僥幸得勝而已。而且劉表胸無大誌,隻要曹操不挑釁,他就決不會主動出兵。
“若論實力,袁紹遠甚曹公;若論親疏,我與本初素無罅隙,與曹公卻有切膚之痛,張繡為何非投曹公不可?”(未完待續。)
劉墉顫聲問道:“那些女子是何人?”
“迴公子,這些都是府中的歌伎。”
劉墉一呆,想要再仔細瞧瞧,不料那女子已扭過頭去,而且隔著一道院牆,花木掩映,看得並不真切。怎麽這個女子如此像貂蟬?劉墉心中疑惑。迴許都後,他就想問問曹操呂布妻妾是如何處置的,可一直沒機會,也沒膽量開口。
那從人見劉墉怔怔地半天不動,便提醒道:“公子,丞相可還在等著呢。”
劉墉隻得暗自歎氣,悻悻離開。
曹操深愛其才,設專座與郭嘉等親信謀士等同視之。曹操先道:“袁紹勢大,原本便在孤之上,而今又新滅公孫瓚,一統河北,勢不可當。若假以時日,其民心安定,兵精糧足,孤更是難敵。本相欲趁袁紹兵正疲憊,將自得意之機,千裏奔襲,出其不意,一戰功成,諸公以為此策如何?”
劉墉首先反對,拱手答道:“丞相,此時若突襲袁紹或有一時之功,然則許都東有孫策,南有袁術、劉表,西有張繡,皆虎視眈眈。丞相傾舉國之兵,遠襲鄴城,許都必然空虛。若有人趁機偷襲,許都危矣。”
“崇如所慮極有道理。”郭嘉深以為然,其他人都同聲附和。
曹操甚為不悅,慍怒道:“那當如何,孤在此坐等袁紹來攻不成?”
“崇如既有此考慮,必有應對之策。”郭嘉答道。
“崇如有何高見?”曹操心中一喜。劉墉硬著頭皮答道:“在下有一策,請丞相定奪。”
“崇如快快道來。”
“如丞相不計前嫌,可派人招宛城張繡來降。荊州劉表、江東孫策,可封官賜爵,令其按兵不動,丞相再無後患,如此一來,丞相所慮隻有河北袁紹而已。”
曹操哈哈大笑道:“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劉表、孫策與孤本無仇怨。或可功成。不過張繡與本相有深仇大恨,即便曹某不作計較,他又如何能輕易罷手?崇如有何良策能說服此人歸降?”
劉墉心中暗讚,到底是大政治家。拿得起放得下,便道:“張繡孤懸在外,早想歸依丞相,隻怕丞相不許。若丞相誠心相邀,陳說厲害。其必真心歸降,不複反叛。”
曹操老臉一紅,當初張繡本已歸降自己,卻是我精蟲上腦,霸占了人家的嬸子,如此羞辱,生生地又逼反了他,真是可惜啊。
隻聽劉墉侃侃而談,又道:“江東孫策,隻想一統江東。其心遠在廬江、豫章。不如丞相許以官職,以朝廷之令下詔令其攻襲劉勳、華歆,孫策必對丞相感恩戴德,自不會在旁掣肘。再說劉表,目光短淺,隻想保住荊州土地,隻要丞相許以重諾,簽訂盟約,其心必安。”
荀攸讚道:“祟如所言,句句在理。丞相應采納之。”
曹操見眾謀士都同意,便道:“孤便用崇如之策,隻是派何人前去說降?”
程昱道:“崇如獻得此計,必有說辭。可令其前往。”
曹操笑道:“崇如可願前往?”
劉墉心道,本來此事是由賈詡的同鄉劉曄前去勸降的,可如今此人遠在廬江劉勳處效命,還未投靠曹操,自己出這主意早了些,看來隻能是自己去了。
“劉墉願往。”
“好。”曹操甚是高興。“襄陽劉表、江東孫策處何人前往?”
郭嘉道:“劉表、孫策均兵馬充盈,不可小覷。丞相,不若先招降張繡,這兩人必有所忌,丞相順勢派人前往,必能一舉成功。”
“奉孝此言甚合孤意,明日我奏請聖上,表劉墉為參謀將軍,持本相親筆書信,前往襄城招降張繡。”
劉墉簡單收拾行裝,懷揣曹操密信,隻帶著周倉、宋九等幾名隨從,直奔襄城,拜會賈詡。賈詡聽說曹操派密使前來,並不驚詫,稟退左右,召劉墉側室會見。這位被易中天先生許為三國第一聰明之人五十來歲年紀,麵容清瘦,頜下幾縷胡須花白斑雜,眼睛深邃,透著精明睿智。
雙方見禮完畢,賈詡直接問道:“曹丞相派劉將軍到襄城何事,可是為招降我主麽?”
劉墉心中暗讚,果真名符其實,一語中的。與聰明人交流就是容易,劉墉便不再客套,直接答道:“劉墉奉丞相之命來請張繡將軍到許都與曹丞相共商國事。先生是張將軍最為信賴之人,還請先生在將軍麵前陳說利弊,玉成此事。”
賈詡微微一笑道:“張將軍與曹公有切膚之恨,如何輕易化解?劉將軍不妨以言語說之,如能說得動賈某,我便能勸得了張將軍。”
劉墉拱手道:“古語雲,成大事者,不恤小恥;立大功者,不拘小節。張將軍雖有曹公奪嬸羞辱之恨,明公卻有喪子失侄之痛,心腹愛將典韋也因而喪命,孰輕孰重,世人自有公論。然丞相胸襟廣闊,可納百川,求才若渴之心,天下皆知,豈會因小失大,以私廢公?曹公願與張將軍化幹戈為玉帛,與將軍同殿為臣,結為手足之情,兄弟之義。”
賈詡手捋胡須,點了點頭,笑道:“張將軍威名遠揚,若要奔走他處,天下掃榻迎候者不可勝數,為何要歸順曹公。劉將軍可有言辭說動賈某。”
“劉墉以為,天下雖大,張將軍卻隻能依存於明公,理由有三……”劉墉侃侃而談。
賈詡聽後微微出神,卻不說話。劉墉問道:“先生,劉墉說得可在理不?”
賈詡讚道:“公子伶牙俐齒,言辭鑿鑿,賈某佩服。不瞞崇如,吾也早有此意,竟與你不謀而合。賈某正憂如何向將軍提及此事,豈料明公竟派崇如前來,恰逢其時。崇如請先到館驛歇息,明早與我同見將軍。”
劉墉拱手告辭,心裏暗道,我這些理由其實便是你用來勸張繡的,這些話原本就是你說的,真是慚愧啊。
次日一早,賈詡便引著劉墉來拜會張繡,沒想到張繡屋中早已經有一個客人。張繡一見賈詡來了,忙道:“文和,你來得正好,正要去請你呢。我給你引見一下,這位是袁紹的使者。”
賈詡嗬嗬一笑,道:“真是巧啊。要麽都不來,要麽都來。”指著劉墉道:“這是曹公的使者,參謀將軍劉墉劉崇如。”
張繡有些詫異,仔細打量了劉墉一番,“莫非便是前日突襲河內的劉墉劉崇如?”
劉墉深施一禮,“不敢。”
張繡讚道:“沒想到崇如如此年少。”說著,將手上的一封信遞給賈詡,“先生請看,這是袁公的親筆信。勸我和他合兵一處,共抗曹操。”
賈詡把袁紹這封信看了一遍,往桌上一放,再抬眼看著袁紹的使臣,問道:“這可是袁公的真心嗎?”
這位使者深知賈詡聰慧多智,張繡對他言聽計從,說動了賈詡便是說動了張繡,便站起身來,拱手道:“文和先生,張將軍勇冠天下,袁公兵強馬壯,倘若我們兩家簽立盟約,合兵一處,兩麵夾擊,破曹操取許都如探囊取物,到時我家袁公便和將軍平分天下,共享富貴。還望賈先生鼎力相助,玉成其美。”
賈詡也不說話,對劉墉道:“崇如有何見解。”
劉墉輕輕一笑,道:“袁紹連自家親弟袁術尚且不能容納,何況素無交情的張將軍?”
那使者忿忿道:“先生,公路派人到袁公處求援,我家主公並未推脫,立即迴書請他速帶兵將赴河北,怎能說容不下呢?”
“袁紹與袁術素來不和,數次兵戎相見,以命相搏,這次為何突然答應收留袁術呢?其實不為別的,隻為他手中那塊傳國玉璽。為共擊曹公,袁紹或許會暫時與張將軍聯手,然而一旦曹公兵敗,袁紹又豈會再容下張將軍?”
那使者還待要說,賈詡把那封信抄起來,扯成幾段,“來人,把他給我轟出去。”
張繡還沒反應過來,手下人就把這位使者給趕了出去。
張繡有點兒擔心,“文和,現在天下各鎮諸侯中以本初勢力最強,如今咱們不由分說,將他的使者趕跑。若是袁紹惱怒,發兵襄城,我們如何應對?”
“將軍,請放寬心。曹丞相現有使者在這兒,咱們去投曹公便是。”
張繡一跺腳,怒道:“文和,我與那曹操有不共戴天之仇。難道你忘了宛城一戰嗎?他愛將典韋,他的侄子、兒子是怎麽死的?我們現在前去投奔曹操,他能容我嗎?”
“將軍,看來你還不知曹公為人。成大事者,不拘小節;謀大局者,不計一城之得失,明公海納百川,願與將軍化敵為友,結為手足。這是曹公給你的親筆書信。如果將軍還不放心,我們不妨再聽聽崇如分析如何?”
“好吧。請劉將軍為張繡一解心中之惑。”張繡勉強道。
“劉墉以為,將軍孤懸在外,城池不過兩三座,能擋曹公否?”
“以張繡之力不能,不過與劉景升聯手或可一搏。”
“張將軍不會真的認為上次大勝是曹公不堪一擊嗎?何況劉表隻知守土自保,未必與將軍齊心。”
張繡聽了默然不語,他其實也明白上次能大破曹操,一是得力於賈詡謀劃得當,出其不意;二是曹操有後顧之憂,不敢全力出動,隻是僥幸得勝而已。而且劉表胸無大誌,隻要曹操不挑釁,他就決不會主動出兵。
“若論實力,袁紹遠甚曹公;若論親疏,我與本初素無罅隙,與曹公卻有切膚之痛,張繡為何非投曹公不可?”(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