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許多人說,宋代之所以沒有發生所謂宦官之禍,就是因為那句話:“祖宗之法嚴,宰相之權重。”
什麽意思呢?
就是如果太監想要專權的話,首先要看皇權,如果皇帝是個厲害的主兒,不是什麽昏庸之輩,則朝廷大權自然輪不到其它勢力掌握。
也就是不是說太監想專權就能專權的,有個必然的前提條件,那就是皇權旁落,要在特定的時期才可以出現,可謂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難度其實相當之大。
比如我們稍稍分析一下就可以發現,曆朝曆代的太監專權,禍亂朝綱,幾乎遵循這樣的規例。
最開始的秦二世不用多說,他本身就是個無能的廢物,也是被華夏第一個大太監趙高給捧上去的,自然對他唯命是從,所以導致秦朝二世而亡。
再後麵的東漢,年僅7、8歲的小孩當皇帝那是屢見不鮮。
而皇帝年幼必然導致皇權開始旁落,同時他在深宮中長大,所能依靠的也唯有宦官幫助自己奪迴權力,於是皇帝迫不得已重用宦官,讓他們和外戚開始彼此廝殺,宦官的權力開始增大。
一直到東漢末年,都持續這個循環,直到以張讓為首的十常待,宦官的權勢徹底無法無天,開始專權擅政,排除異己,剝削百姓、賣官封爵,朝政日益,最終釀成了東漢末年的黃巾大起義,外戚和宦官同歸於盡。
可以說這個時期,是曆史上宦官的第一次“猖獗時代“。
此後的三國兩晉南北朝,華夏大地一直處於分裂狀態,戰亂時期是武將的天下,宦官自是沒有得勢的機會。
但是一旦天下一統,進入隋唐時代,宦官們又重新被皇帝開始重用,如唐代開始有所謂的“市舶宦官“,即”中人之市舶者“,專門負責管理東南沿海地區海外貿易。
在唐代安史之亂後再次出現大規模宦官當權,安史之亂,宦官李輔國借助戰亂,開始掌握了軍權,“寶印符契,晨夕軍號,一以委之”。
此後宦官不但總領神策軍,組建牙隊,形成專權,之後更是出現了逼宮弑帝的俱文珍與王守澄等宦官,他們可以說有立廢皇儲之大權,淩駕於皇帝之上。
李輔國更是狂到自稱“欺壓皇上的老奴”可以說是宦官的第二次“猖獗時代“。
唐朝之後的五代十國,又是諸國分據,而朱溫更是進入長安把宦官殺了個精光,宦官們又進入了低潮。
之後的宋朝對宦官防範較嚴,宋太祖嚴令不許宦官“幹預政事“,宦官到一定年資必須轉出外任。
故宋代雖有童貫、梁師成等大太監,但宦官之權力並沒有淩駕於宰相之上的權勢。
相反,童貫等人之所以能成事,還是他們勾結奸相蔡京的緣故,在蔡京的扶持下才能權傾一世,沒有蔡京,童貫等人依舊是個屁。
……
而除了皇帝年幼導致皇權旁落,宦官專權外,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皇帝不理朝政,如宋徽宗,隻想當個藝術家,對治國根本不感心趣。
顯而易見,皇帝不理朝政,必然導致皇權旁落,那麽這旁落的大權由誰來接掌呢?
第一有可能被武將掌握,比如亂世的時期,多是這種情況。
不過宋代自太祖皇帝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軍權收歸中央,統兵權與調兵權的分離,武將自然不能謀反。
那麽第二,如果不是亂世時期就有可能被文官、外戚、太監三大勢力掌握。
重點是文官的勢力如何,如果文官勢力強大,還輪不到太監頭上;如果文官勢力不行,就會輪到外戚或太監之一。
這也就迴到了之前我們說的那句話:“祖宗之法嚴,宰相之權重。”
這裏的祖宗之法指的就是太祖趙匡胤頒布的法令,他汲取了前朝的弊端,對宦官的編製人數、官階高低、權力大小都有明確規定,大大限製宦官體係的發展。
宋史的宦者傳部,就提到過,宋政府和決策層在宦官問題上比較重視,一直在限製宦官的人數,以此來限製宦官的勢力。
其中,太祖時限製人數為50,要收養養子,必須要滿0歲以上,自己沒有養父,才可以收養一人。
到了太宗時,人數雖然有所增加,但也限製在180人左右,少的可憐。
即使到了南宋孝宗時,因為“宦者員眾”,有官員報告給宋孝宗,孝宗命令開列名單,將人數限製在200人以內,後來雖然也有所增加,但也不過增加到250人而已。
這真的算是很少了,對比一下唐、明兩代動輒成千上萬的宦官數量,可見宋代在這個特殊群體的勢力控製上,做的相對好一些,自然影響就相對少一些。
並且由於唐代宦黨為亂,其根本是在於宦官位高權重,汲取到這個教訓,宋代對宦官擔任高級職位,一直都比較慎重。
不是不授予其高級職位,而是對於授予的時機、人選、條件,比較謹慎。
例如,北宋剛開始有個重要宦官,就是曾掌握兵權的王繼恩,因為有戰功,按例應授宣徽使,但在宋太宗的堅持下,隻授予其相對較低的宣政使。
後來就連有些文臣都看不過去了,替王公公鳴不平,認為賞賜太薄,結果竟然被“杖脊刺麵配崖州”給處置了。
再比如真宗時期,有位叫劉承規的太監病重要死了,死前求落實政策,授其節度使的榮銜(宋時節度使為榮銜,無實權執掌)。
因其生前曾主持過國防部的工作(提點樞密),所以他臨死有這種要求,也不算過分,想來也隻是為養子、家人留一點待遇。
宋真宗本來已經答應了,畢竟人家的確有功勞,再加上快死了,還有什麽不放心的,但即便如此,由於宰相王旦的堅持,最後還是隻以“節度留後”終止了。
當然,雖然做出了以上的各種限製,但宦官不可能不擔任外職,承擔一部分外朝的工作。
於是針對這種情況,朝堂在體製上也有諸多限製,例如,對宦官的官階授予,如果隻是在宦官的入內內侍省和內侍省這兩個係統內升遷的話,最高隻能到內東頭供奉官。
如果要繼續升遷的話,那就要“轉出”,即轉出宦官係統,歸政府的組織人事機構“吏部”管轄。
其授予的官階,則依武官係統來升遷,也就是說,宦官要從事比較重要的工作的話,他們是要接受掌管樞密院的樞密長官的管轄的,而樞密長官,多為文官。
因為有這些各種各樣的體製上的限製,尤其是把宦官的外朝權力,納入到文武官員的組織係統中進行管理,這等於是給宦官勢力加了一重保險。
相當於老子本來是皇帝的人,但升著升著,竟然不是了,這……
到底特麽算是升了呢,還是降了呢?
正因為此,宋代宦官不僅沒有專權禍國,相反還頗多的建功立業,保家衛國。
因為升著升著,大部分的宦官都變成武職了,於是主要在軍事活動上,就顯得特別活躍。
在宋史的宦官傳記中,北宋有4人,這4人中,有18人有明顯的軍事經曆!
從宋初的著名宦將秦翰、李神祐、竇神寶等,到王繼恩、衛紹欽,再到北宋中期的王中正、李憲,再到北宋晚期的童貫、譚稹等,可謂代不乏人。
由此,宋朝幾乎沒有太監專權的土壤,皇帝無法提拔太監跟文官扳腕子。
畢竟提拔著提拔著,皇帝會突然發現,這宦官不是自己的人了,由文官領導,變成了武將,被打發去邊疆吃沙子去了,這……
最後,失去了太監這一塊強大的助力,想要跟文官們製衡,就隻剩下最後一條道了,那就是勳貴,也就是皇室宗親。
可也不行,皇室宗親雖然聽著好像很風光,是龍子龍孫,但在宋朝卻是個例外,因為沒啥權利。
曆史上的諸多朝代,皇帝從諸皇子擇嫡長子或最為優秀的皇子選取一位作為皇帝。
其餘的皇子則會被安排到全國各地成為手握重兵的藩王,震懾地方或是拱衛皇朝,這也就是所謂的分封製度。
這樣做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實現家天下,維護皇帝的無上權威。
可這樣做也有好有壞,雖然都是一家人,但總有人心懷不滿,覺得自己憑什麽當藩王,應該做皇帝,於是出現了數不清的藩王之亂,導致家國動亂。
例如曆史最為強盛的王朝之一漢朝也曾經發生過著名的七國之亂。
漢景帝時期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七王不滿朝廷削藩政策,以清君側為由起兵叛逆,但幸好被周亞夫等漢臣擊敗了,不然也就沒有了所謂的強漢了。
唐代也一樣,唐代的王分為親王和郡王兩級,皇帝的兒子封親王,皇帝的孫子和重臣封郡王。
親王,郡王,公候本身沒什麽權利,正如《新唐書》所言“雖以國王之,實與匹區夫不異。”
但如果擔任官職,那權利可就大了。
就像是吳王李恪,單純一個吳王沒什麽權利,但他還有“安州都督,司空、”等官職。
這兩個官職權利都不小,安州都督就掌握了安州的軍政大權,所以他最後造反了。
還有福利製度,唐朝的親王實封就有八百戶到一千二百左右,這還是少的,隻是漢朝萬戶候的十分之一。
要知道漢朝的王實封戶三萬戶到十萬戶,而劉邦長子劉肥實封戶競是五十萬戶,包括今天整個山東地界。
這簡直是不可想象,國家的財政幾乎都拿來供養這些寄生階層了,而且他們還不老實,一個個盡憋著造反當皇帝。
所以在北宋基本統一天下之後,太祖皇帝趙匡胤汲取前朝教訓,就對地方勢力包括諸王們大加限製,不斷加強中央禁軍的力量。
特別是在趙光義斧聲燭影的登上皇位以後,為了避免後世有人學自己,不再發生這種情況,更是竭盡所能的弱化地方軍事力量,以及打壓宗室子弟的權利。
所以宋朝的王爺不過是徒有虛名,宋朝皇子成年後雖然會被封為王爺,但是實際上沒有封地,更沒有任何兵權,並且宋朝重用文官,導致在地位上一些朝堂大員的權力遠在王爺之上。
不僅如此,宋朝王爺的爵位並非世襲,皇子被封王爺,王爵也是在其身上,王爺的子孫不管是否嫡子,隻是將年紀最大的一位封為公爵,而其他的王子們沒有任何爵位,最多也就是允許其入朝為官。
當然,也有特殊情況,就是有年紀特別大,資曆深的王室子孫才會被封為郡王,依舊沒有實權。
因此,宋代的宗親的真實情況是,皇子封王者,王爵僅止其身,而子孫無問嫡庶,以其中最長一人,封公,其餘子孫不過是承蔭入仕,為環衛官,然後以序遷轉,與異姓貴官蔭子入仕一般,必須曆任年深,排資曆,方特封以王爵(郡王),而其祖、父所受之爵則不予承襲。
親王子不封王而隻有一人繼承公爵,因而在北宋中期一度出現了“宗姓幾無一王”的局麵。
而且雖然能當官,還是有諸多限製,比如不能出任宰相(當然,有個趙汝愚是例外,但也隻是短暫任相就被下台了,而出身宗室就是其下台的主要原因。)
包括就親王府官屬的數量來看,宋代與各朝各代也差距極大。
宋代的親王府通常是:傅有其官而未嚐除授,長史、司馬、諮議參軍不常設,設翊善1人、王友2人、記室參軍1人,其他國公以下幾乎沒有自己的屬官。
這樣做,也有好有壞,對皇室宗親的嚴格控製,雖然限製了其產生龐大的寄生階層,但也讓他們沒啥權利,無法起到製衡作用。
文臣、武將、宦官、外戚、勳貴,就相當於五條腿一樣,皇帝不可能全用,不然矛盾太大,肯定各種爭權奪利。
但也不該獨寵一支吧,玩金雞獨立呢?不知道三足鼎立才是最穩妥的局麵嗎?
就算兩條腿也好啊,至少走路穩當,就剩下一支的話,一蹦一跳的,自然很不穩當,稍微一碰就摔倒了,這也是兩宋都百多年便滅亡的主要原因,失去了製衡,雞蛋全放一個籃子裏了。
……
……
……
什麽意思呢?
就是如果太監想要專權的話,首先要看皇權,如果皇帝是個厲害的主兒,不是什麽昏庸之輩,則朝廷大權自然輪不到其它勢力掌握。
也就是不是說太監想專權就能專權的,有個必然的前提條件,那就是皇權旁落,要在特定的時期才可以出現,可謂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難度其實相當之大。
比如我們稍稍分析一下就可以發現,曆朝曆代的太監專權,禍亂朝綱,幾乎遵循這樣的規例。
最開始的秦二世不用多說,他本身就是個無能的廢物,也是被華夏第一個大太監趙高給捧上去的,自然對他唯命是從,所以導致秦朝二世而亡。
再後麵的東漢,年僅7、8歲的小孩當皇帝那是屢見不鮮。
而皇帝年幼必然導致皇權開始旁落,同時他在深宮中長大,所能依靠的也唯有宦官幫助自己奪迴權力,於是皇帝迫不得已重用宦官,讓他們和外戚開始彼此廝殺,宦官的權力開始增大。
一直到東漢末年,都持續這個循環,直到以張讓為首的十常待,宦官的權勢徹底無法無天,開始專權擅政,排除異己,剝削百姓、賣官封爵,朝政日益,最終釀成了東漢末年的黃巾大起義,外戚和宦官同歸於盡。
可以說這個時期,是曆史上宦官的第一次“猖獗時代“。
此後的三國兩晉南北朝,華夏大地一直處於分裂狀態,戰亂時期是武將的天下,宦官自是沒有得勢的機會。
但是一旦天下一統,進入隋唐時代,宦官們又重新被皇帝開始重用,如唐代開始有所謂的“市舶宦官“,即”中人之市舶者“,專門負責管理東南沿海地區海外貿易。
在唐代安史之亂後再次出現大規模宦官當權,安史之亂,宦官李輔國借助戰亂,開始掌握了軍權,“寶印符契,晨夕軍號,一以委之”。
此後宦官不但總領神策軍,組建牙隊,形成專權,之後更是出現了逼宮弑帝的俱文珍與王守澄等宦官,他們可以說有立廢皇儲之大權,淩駕於皇帝之上。
李輔國更是狂到自稱“欺壓皇上的老奴”可以說是宦官的第二次“猖獗時代“。
唐朝之後的五代十國,又是諸國分據,而朱溫更是進入長安把宦官殺了個精光,宦官們又進入了低潮。
之後的宋朝對宦官防範較嚴,宋太祖嚴令不許宦官“幹預政事“,宦官到一定年資必須轉出外任。
故宋代雖有童貫、梁師成等大太監,但宦官之權力並沒有淩駕於宰相之上的權勢。
相反,童貫等人之所以能成事,還是他們勾結奸相蔡京的緣故,在蔡京的扶持下才能權傾一世,沒有蔡京,童貫等人依舊是個屁。
……
而除了皇帝年幼導致皇權旁落,宦官專權外,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皇帝不理朝政,如宋徽宗,隻想當個藝術家,對治國根本不感心趣。
顯而易見,皇帝不理朝政,必然導致皇權旁落,那麽這旁落的大權由誰來接掌呢?
第一有可能被武將掌握,比如亂世的時期,多是這種情況。
不過宋代自太祖皇帝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軍權收歸中央,統兵權與調兵權的分離,武將自然不能謀反。
那麽第二,如果不是亂世時期就有可能被文官、外戚、太監三大勢力掌握。
重點是文官的勢力如何,如果文官勢力強大,還輪不到太監頭上;如果文官勢力不行,就會輪到外戚或太監之一。
這也就迴到了之前我們說的那句話:“祖宗之法嚴,宰相之權重。”
這裏的祖宗之法指的就是太祖趙匡胤頒布的法令,他汲取了前朝的弊端,對宦官的編製人數、官階高低、權力大小都有明確規定,大大限製宦官體係的發展。
宋史的宦者傳部,就提到過,宋政府和決策層在宦官問題上比較重視,一直在限製宦官的人數,以此來限製宦官的勢力。
其中,太祖時限製人數為50,要收養養子,必須要滿0歲以上,自己沒有養父,才可以收養一人。
到了太宗時,人數雖然有所增加,但也限製在180人左右,少的可憐。
即使到了南宋孝宗時,因為“宦者員眾”,有官員報告給宋孝宗,孝宗命令開列名單,將人數限製在200人以內,後來雖然也有所增加,但也不過增加到250人而已。
這真的算是很少了,對比一下唐、明兩代動輒成千上萬的宦官數量,可見宋代在這個特殊群體的勢力控製上,做的相對好一些,自然影響就相對少一些。
並且由於唐代宦黨為亂,其根本是在於宦官位高權重,汲取到這個教訓,宋代對宦官擔任高級職位,一直都比較慎重。
不是不授予其高級職位,而是對於授予的時機、人選、條件,比較謹慎。
例如,北宋剛開始有個重要宦官,就是曾掌握兵權的王繼恩,因為有戰功,按例應授宣徽使,但在宋太宗的堅持下,隻授予其相對較低的宣政使。
後來就連有些文臣都看不過去了,替王公公鳴不平,認為賞賜太薄,結果竟然被“杖脊刺麵配崖州”給處置了。
再比如真宗時期,有位叫劉承規的太監病重要死了,死前求落實政策,授其節度使的榮銜(宋時節度使為榮銜,無實權執掌)。
因其生前曾主持過國防部的工作(提點樞密),所以他臨死有這種要求,也不算過分,想來也隻是為養子、家人留一點待遇。
宋真宗本來已經答應了,畢竟人家的確有功勞,再加上快死了,還有什麽不放心的,但即便如此,由於宰相王旦的堅持,最後還是隻以“節度留後”終止了。
當然,雖然做出了以上的各種限製,但宦官不可能不擔任外職,承擔一部分外朝的工作。
於是針對這種情況,朝堂在體製上也有諸多限製,例如,對宦官的官階授予,如果隻是在宦官的入內內侍省和內侍省這兩個係統內升遷的話,最高隻能到內東頭供奉官。
如果要繼續升遷的話,那就要“轉出”,即轉出宦官係統,歸政府的組織人事機構“吏部”管轄。
其授予的官階,則依武官係統來升遷,也就是說,宦官要從事比較重要的工作的話,他們是要接受掌管樞密院的樞密長官的管轄的,而樞密長官,多為文官。
因為有這些各種各樣的體製上的限製,尤其是把宦官的外朝權力,納入到文武官員的組織係統中進行管理,這等於是給宦官勢力加了一重保險。
相當於老子本來是皇帝的人,但升著升著,竟然不是了,這……
到底特麽算是升了呢,還是降了呢?
正因為此,宋代宦官不僅沒有專權禍國,相反還頗多的建功立業,保家衛國。
因為升著升著,大部分的宦官都變成武職了,於是主要在軍事活動上,就顯得特別活躍。
在宋史的宦官傳記中,北宋有4人,這4人中,有18人有明顯的軍事經曆!
從宋初的著名宦將秦翰、李神祐、竇神寶等,到王繼恩、衛紹欽,再到北宋中期的王中正、李憲,再到北宋晚期的童貫、譚稹等,可謂代不乏人。
由此,宋朝幾乎沒有太監專權的土壤,皇帝無法提拔太監跟文官扳腕子。
畢竟提拔著提拔著,皇帝會突然發現,這宦官不是自己的人了,由文官領導,變成了武將,被打發去邊疆吃沙子去了,這……
最後,失去了太監這一塊強大的助力,想要跟文官們製衡,就隻剩下最後一條道了,那就是勳貴,也就是皇室宗親。
可也不行,皇室宗親雖然聽著好像很風光,是龍子龍孫,但在宋朝卻是個例外,因為沒啥權利。
曆史上的諸多朝代,皇帝從諸皇子擇嫡長子或最為優秀的皇子選取一位作為皇帝。
其餘的皇子則會被安排到全國各地成為手握重兵的藩王,震懾地方或是拱衛皇朝,這也就是所謂的分封製度。
這樣做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實現家天下,維護皇帝的無上權威。
可這樣做也有好有壞,雖然都是一家人,但總有人心懷不滿,覺得自己憑什麽當藩王,應該做皇帝,於是出現了數不清的藩王之亂,導致家國動亂。
例如曆史最為強盛的王朝之一漢朝也曾經發生過著名的七國之亂。
漢景帝時期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七王不滿朝廷削藩政策,以清君側為由起兵叛逆,但幸好被周亞夫等漢臣擊敗了,不然也就沒有了所謂的強漢了。
唐代也一樣,唐代的王分為親王和郡王兩級,皇帝的兒子封親王,皇帝的孫子和重臣封郡王。
親王,郡王,公候本身沒什麽權利,正如《新唐書》所言“雖以國王之,實與匹區夫不異。”
但如果擔任官職,那權利可就大了。
就像是吳王李恪,單純一個吳王沒什麽權利,但他還有“安州都督,司空、”等官職。
這兩個官職權利都不小,安州都督就掌握了安州的軍政大權,所以他最後造反了。
還有福利製度,唐朝的親王實封就有八百戶到一千二百左右,這還是少的,隻是漢朝萬戶候的十分之一。
要知道漢朝的王實封戶三萬戶到十萬戶,而劉邦長子劉肥實封戶競是五十萬戶,包括今天整個山東地界。
這簡直是不可想象,國家的財政幾乎都拿來供養這些寄生階層了,而且他們還不老實,一個個盡憋著造反當皇帝。
所以在北宋基本統一天下之後,太祖皇帝趙匡胤汲取前朝教訓,就對地方勢力包括諸王們大加限製,不斷加強中央禁軍的力量。
特別是在趙光義斧聲燭影的登上皇位以後,為了避免後世有人學自己,不再發生這種情況,更是竭盡所能的弱化地方軍事力量,以及打壓宗室子弟的權利。
所以宋朝的王爺不過是徒有虛名,宋朝皇子成年後雖然會被封為王爺,但是實際上沒有封地,更沒有任何兵權,並且宋朝重用文官,導致在地位上一些朝堂大員的權力遠在王爺之上。
不僅如此,宋朝王爺的爵位並非世襲,皇子被封王爺,王爵也是在其身上,王爺的子孫不管是否嫡子,隻是將年紀最大的一位封為公爵,而其他的王子們沒有任何爵位,最多也就是允許其入朝為官。
當然,也有特殊情況,就是有年紀特別大,資曆深的王室子孫才會被封為郡王,依舊沒有實權。
因此,宋代的宗親的真實情況是,皇子封王者,王爵僅止其身,而子孫無問嫡庶,以其中最長一人,封公,其餘子孫不過是承蔭入仕,為環衛官,然後以序遷轉,與異姓貴官蔭子入仕一般,必須曆任年深,排資曆,方特封以王爵(郡王),而其祖、父所受之爵則不予承襲。
親王子不封王而隻有一人繼承公爵,因而在北宋中期一度出現了“宗姓幾無一王”的局麵。
而且雖然能當官,還是有諸多限製,比如不能出任宰相(當然,有個趙汝愚是例外,但也隻是短暫任相就被下台了,而出身宗室就是其下台的主要原因。)
包括就親王府官屬的數量來看,宋代與各朝各代也差距極大。
宋代的親王府通常是:傅有其官而未嚐除授,長史、司馬、諮議參軍不常設,設翊善1人、王友2人、記室參軍1人,其他國公以下幾乎沒有自己的屬官。
這樣做,也有好有壞,對皇室宗親的嚴格控製,雖然限製了其產生龐大的寄生階層,但也讓他們沒啥權利,無法起到製衡作用。
文臣、武將、宦官、外戚、勳貴,就相當於五條腿一樣,皇帝不可能全用,不然矛盾太大,肯定各種爭權奪利。
但也不該獨寵一支吧,玩金雞獨立呢?不知道三足鼎立才是最穩妥的局麵嗎?
就算兩條腿也好啊,至少走路穩當,就剩下一支的話,一蹦一跳的,自然很不穩當,稍微一碰就摔倒了,這也是兩宋都百多年便滅亡的主要原因,失去了製衡,雞蛋全放一個籃子裏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