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老太君,唿延將軍,你們怎麽也來了,可真是叫朕……不對,本官驚喜啊,來來來,這邊坐這邊坐,可千萬別把老太君你給累著了。”
聽得趙禎這樣說,已經百歲高齡的佘太君和七十來歲的唿延得模以及五十多歲的種世衡皆是點了點頭,頓住了腳步。
其中佘老太君隻是拿著九龍監國錫杖在地麵上點了三點,算是行過禮了。
而唿延得模和種世衡則不敢那麽托大,皆是抱拳一禮。
畢竟佘老太君屬於上一輩的人物,是太祖開國時代僅存下來的唯一碩果,唿延得模按照輩分都得叫他一聲姑姑,倚老賣老還說得過去,他們的話,都小一輩,這麽做就不太合適了。
再加上,也隻有佘老太君才那麽隨意,天天把太祖賜的聖物九龍監國錫杖拿在手裏,好像真的當拐杖用般,領所有人心驚膽戰。
他們的話,像是唿延家,也有一根禦賜的打王金鞭,可唿延得模也不敢時時刻刻拿在手裏,是供奉在祖先堂裏,幾乎就沒拿出來過,當做家族的底蘊,自然不能像佘老太君那樣有恃無恐。
至於種家的話,抱歉,則根本沒有這種禦賜聖物,隻能是充滿羨慕嫉妒恨的看著,跟在後麵乖乖行禮。
這樣,一番短暫的禮畢過後,趙禎是來在佘太君身邊,扶著她,再次一臉好奇的問道。
“老太君,你怎麽也來了啊,你都這麽大一把年紀了,要是出點什麽事,可叫我怎麽辦才好啊。”
雖然已經百歲高齡,可依舊精氣神十足的佘賽花,是拄著龍頭拐杖笑著道。
“哈哈,大人不必如此客氣,老身和唿延將軍也不過是來看熱鬧而已,畢竟武舉生和文舉生比試詩詞,這可是好一場熱鬧啊,老身怎麽能錯過呢。”
“畢竟我都是快如土的人了,黃土都埋到脖子了,這種熱鬧再不看的話,可就沒機會了啊。”
趙禎聽得這位從太祖朝活到現在,算是親眼看著他長大的巾幗夫人這樣說,也是連忙道。
“哎呀,老太君,你這是說的哪裏話,你肯定能長命……誒……”
說到這,趙禎是不由語氣一滯,他本來想說你肯定長命百歲的,可是現在老人家已經是百歲高齡了,這麽說的話好像不太合適,有種埋怨她怎麽還不駕鶴西去的意思,所以是急忙改口道。
“喲,瞧我說的,我的意思是老太君你精氣神這麽好,肯定能再多活個幾十年的,長命兩百歲也不在話下。”
佘太君是笑著罷罷手道。
“哈哈,趙大人,那老身就借你吉言了哦。”
畢竟佘賽花等人也是人精,抬眼一看就知道趙禎暫時不想暴露身份,所以是配合著說道。
身後的穆桂英等一眾楊門女將,這時也是站出來笑道。
“嗬嗬,迴稟大人,我們剛才也勸了,勸奶奶不要來,可她非不聽,非要來看看,看看這等少年英傑到底是誰,我們也沒有辦法啊。”
包括一旁唿延家的家主唿延得模,都是同樣笑著說道。
“可不是嘛,不光自己來,老太君還把我拉來一起看看呢,說我們大宋已經很久沒出過這樣有意思有魄力的武舉生了,是咱們武人的驕傲,拉我們過來給他助助威,別氣勢全被那群文舉生給壓下來。”
“我估摸著也是,再加上晚上也沒什麽事,看這樣一場熱鬧也好,大人你該不會介意吧。”
種家家主種世橫則是有些無奈道。
“大人,我則是湊巧,沒想到剛來京城就碰到了這麽一件有意思的是,所以就想趕過來看看,還望大人見諒了。”
趙禎聞言,聽他們這麽說,能說什麽,自然是苦笑著道。
“沒有沒有,老太君和唿延將軍種將軍你們能有這種性質,這是好事,我怎麽會介意啦,來來來,這邊請,老太君和唿延將軍你們都年紀大了,還是這邊來坐下看吧。”
說著,就想把佘賽花和唿延得莫等人引進去,坐在裏麵的小亭裏觀看。
佘賽花聞言,卻是微微搖頭道。
“誒,大人,不急,老身先去看看,這小子究竟如何,是不是真的有脾氣有魄力,能不能擔得起這幅重擔。”
說著,便是在趙禎的攙扶下,拄著龍頭拐杖,來在了李小魚身前。
因為很簡單,佘賽花是現目前大宋朝堂裏為數不多幾個知道李小魚真實身份的人。
這自然是趙禎悄悄告訴他們的,因為當初八賢王下江南尋子時,趙禎就是派的楊家子弟暗中調查護佑,也就是楊文廣和楊金花。
之所以如此,也是對楊家的信任和看重,因為這滿朝文武裏,文官就不說了,值得趙禎信耐和重用的武將世家,真的不多了,幾乎可以說隻有楊家。
畢竟唿延家已經幾乎被文官們給玩廢了,在朝堂和地方已經沒什麽勢力了。
這一代家族中也沒什麽出色的人才,全是靠著老家主唿延得模的苦苦支撐,以及老靠山王唿延讚的餘威,才勉強維持著唿延家最後的榮光。
天知道要是唿延得模一死,唿延家會發生什麽,就算不立即分崩離析,恐怕也相去不遠了,在朝堂上的最後一點影響力,也會頃刻間被文官們抹除幹淨。
至於種家,趙禎壓根就沒指望過,因為那全是文官們扶持提拔起來的,用來製衡楊家的地方武將,買不買他趙禎的帳根本就是兩說之事,文官們的話比他的有用多了。
這也是趙禎的難處,因為文官們的勢力,已經大到他無法控製的地步了,主要原因,便是失去了製衡。
畢竟帝王之術,無外乎就是製衡,平衡左右,居中帷幄。
而平衡的點無非就是幾塊,文臣、武將、外戚、宦官,就這麽幾個而已。
武將就不用說了,從太祖朝開始就一直在打壓,到現在已經沒什麽拿得出手的武將世家了,就剩下一個楊家,也是風雨飄搖,朝不保夕。
男丁幾乎死傷殆盡,唯一的頂梁柱楊宗保,打仗還行,朝堂算計根本鬥不過那一群文官老狐狸,所以迫不得已之下,隻得遠離朝堂,老老實實的跑去邊關統帥三鎮,執掌兵權去了。
家族內部也多虧老太君還在,能文能武,活了百歲的人精,才讓得那群文官們不敢輕舉妄動。
可就算如此,依舊慢慢有些不頂用了,畢竟老太君越來越老,而且隨著宋夏邊境蠢蠢欲動,文官們已經派範仲淹去撬牆角去了,讓得老太君也是有心殺賊,無力迴天,不知道楊家以後該何去何從。
至於外戚的話,才剛剛有個張堯佐,才一冒頭,就背文官們給打下去了,包拯的唾沫星子都噴到趙禎臉上去了,他能怎麽辦,他也很絕望啊。
宦官的話,嘖嘖,在不管是北宋還是南宋一朝那真的是孫子,隻能老老實實當奴才。
因為唐朝的宦官之禍太深,宦官的權勢大到足以決定皇帝的廢立,所以北宋一建國,就深刻的引以為戒,隻要宦官敢亂政,就殺無赦,而且別說亂政了,就是發點牢騷都不行。
比如有一天,趙禎退朝後,倉猝的趕迴後宮,因為他頭癢的不成,所以他剛迴到後宮,摘掉落落頭巾後,連龍袍都沒來得及脫,就喊來一名相當寵愛的太監給他梳頭。
要知道這名太賤可是一貫侍奉著他的,在給趙禎梳頭的這段時間,他看見趙禎懷裏揣著一個東西,便好奇的問那是甚麽。
趙禎答複說是諫官的奏章,宦官再次問道,說的是甚麽事?
趙禎便感喟說,連月來,各地暴雨賡續,災情嚴重,諫官們猜疑是皇宮內的宮女太多,陰氣太重,上天處罰的原因,所以建議我得當擴充些。
這位宦官聽了後,便邊給仁宗梳頭邊古裏乖僻地說,中書省和樞密院的那些大年夜大年夜臣們,哪個家裏不是歌女舞女浩大,官職略微升遷,又紛繁添加,您貴為皇帝,身邊隻要這麽幾個,就說甚麽陰盛,莫非隻許他們歡愉,不準皇帝歡愉?
趙禎聽了後,當時心裏有些不快,雖然這位宦官實在幫他說話,但還是一樣,心中有根刺,但還沒有爆發發火。
過了一會兒,這位宦官又問趙禎,真的要遵循他們說的做嗎?
趙禎說,諫官們的話,怎能不聽呢?
聽得趙禎這樣迴答,這位宦官因為天天奉皇帝慣了,感覺自己每天為皇帝梳頭,所以有幾分持寵的氣焰,立即便賭氣地說,假定真的多麽,那就從我末尾裁起吧!
這話的確是在威脅趙禎了,見得一個小小的宦官竟然如此大膽,所以趙禎立即是雷霆怒,頭也不梳了,急速起身,召集內侍和掌管宮籍的差役前來,然後拿著冊子點名,第一個,就削了這位一貫給他梳頭,還非常寵愛的太監的籍,並頒布發表從他以下的三十人,直接將他們馬不停蹄的炒魷魚走人。
這時候已到了晚餐工夫,皇後正在焦急地等待趙禎吃飯,但趙禎卻必須要這些太監宮女全數離宮之後才肯吃飯。
皇宮倉猝命人趕走了這些宦官宮女,然後飛報趙禎知道,趙禎這才迴去吃完晚餐。
吃完之後,皇後才忍不住小聲地的朝他問道,那位太監一貫為你梳頭多年,好頗受寵愛,為何把他作為第一個遣送出宮的呢?跟何況他還是在為你說話啊。
趙禎卻仍然餘怒未消地說,他竟然勸我迴絕大臣們的進諫,這麽不知天凹地厚的奴才,是想幹政嗎?如何能留在我身邊呢?
由此就可以看出北宋皇室對宦官的零容忍態度,畢竟前朝的宦官之禍實在是太可怕了,一直讓宋朝的統治者心有餘悸,片刻也不敢忘記。
像是從盛唐時期的高力士開始,唐朝就開始出現了宦官幹政的情況。
到了唐朝的後期,宦官甚至掌握了京城駐軍的指揮權,不僅可以對各級官員隨意任免,甚至可以任意的廢立皇帝。
唐昭宗李曄還為親王時,大宦官田令孜騎馬經過,李曄隻能站在路旁向他行禮,而田令孜並沒有任何謙虛的表示,騎馬直接離開了,可見宦官權勢之大。
一直到唐朝滅亡以後,宦官勢力終於消亡,可惜還有人改不掉這一點。
比如後唐莊宗李存勖在滅掉了後梁和前蜀以後,瘋狂的信任太監,給了宦官們很大的權力,而對跟隨他南征北戰的將士們幾乎沒有任何賞賜,寒了將士們的心。
最後部隊不出所料的發生了兵變,李存勖被殺。
如果是秦朝和東漢的宦官亂政還比較遙遠,那唐朝和後唐的教訓可還是曆曆在目,所以從宋朝建議之初,太祖皇帝就對太監多加限製,警惕宦官們亂政。
到了他的弟弟趙光義在位時期就更加徹底了,雖然這家夥打仗的水平差了點,但是玩內政絕對是一把好手,不然不可能把哥哥都坑了。
而且這位太宗皇帝絕對是一個宅男,他沒事把自己關在屋子裏寫出來了一部類似於“行為準則”的手冊,上邊就清清楚楚的寫明了宦官應該做什麽不應該做什麽,大小宦官隻要照著這個手冊做就可以了。
如果宦官們想玩貓膩,那麽他們慘了,這位皇帝在這方麵堪稱心狠手辣。
再加上文官們,特別是宰相的權力的空前擴大,使得宦官們更加沒有施展本是的空間。
從宋朝建立之初,為了需要,皇帝們就大幅度的提高士大夫們的地位,但還算正常,畢竟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因為在宋太祖和宋太宗這兩位大神畢竟是亂世出生,禦下水平都比較高,不需要文官們過多的幫忙,他們自己完全就可以處理。
但到了他們之後,從宋真宗開始,情況就發生了大逆轉,皇帝已經控製不住了,再加上工資優厚,宰相們什麽也不缺,那就增加權力好了。
同時宋英真宗的治國水平也有限,不得不依靠那群宰相們,所以宋朝的相權在英宗時期空前擴大。
相權的擴大就意味著君權的降低,宋朝的宰相們權力正是大上天了。
不但在國家政事上矯正皇帝的錯誤,就連皇帝的私生活也不放過。
皇帝都被管成這樣了,宦官作為皇帝的奴仆,又能好到哪裏去。在宋朝的全部曆史中,無論是再得寵的宦官看到宰相大人們,都是笑著臉額外還得點頭哈腰。
不得不說,實在可悲啊,相當於一開始就自斷一臂,隻能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咯。
……
……
……
聽得趙禎這樣說,已經百歲高齡的佘太君和七十來歲的唿延得模以及五十多歲的種世衡皆是點了點頭,頓住了腳步。
其中佘老太君隻是拿著九龍監國錫杖在地麵上點了三點,算是行過禮了。
而唿延得模和種世衡則不敢那麽托大,皆是抱拳一禮。
畢竟佘老太君屬於上一輩的人物,是太祖開國時代僅存下來的唯一碩果,唿延得模按照輩分都得叫他一聲姑姑,倚老賣老還說得過去,他們的話,都小一輩,這麽做就不太合適了。
再加上,也隻有佘老太君才那麽隨意,天天把太祖賜的聖物九龍監國錫杖拿在手裏,好像真的當拐杖用般,領所有人心驚膽戰。
他們的話,像是唿延家,也有一根禦賜的打王金鞭,可唿延得模也不敢時時刻刻拿在手裏,是供奉在祖先堂裏,幾乎就沒拿出來過,當做家族的底蘊,自然不能像佘老太君那樣有恃無恐。
至於種家的話,抱歉,則根本沒有這種禦賜聖物,隻能是充滿羨慕嫉妒恨的看著,跟在後麵乖乖行禮。
這樣,一番短暫的禮畢過後,趙禎是來在佘太君身邊,扶著她,再次一臉好奇的問道。
“老太君,你怎麽也來了啊,你都這麽大一把年紀了,要是出點什麽事,可叫我怎麽辦才好啊。”
雖然已經百歲高齡,可依舊精氣神十足的佘賽花,是拄著龍頭拐杖笑著道。
“哈哈,大人不必如此客氣,老身和唿延將軍也不過是來看熱鬧而已,畢竟武舉生和文舉生比試詩詞,這可是好一場熱鬧啊,老身怎麽能錯過呢。”
“畢竟我都是快如土的人了,黃土都埋到脖子了,這種熱鬧再不看的話,可就沒機會了啊。”
趙禎聽得這位從太祖朝活到現在,算是親眼看著他長大的巾幗夫人這樣說,也是連忙道。
“哎呀,老太君,你這是說的哪裏話,你肯定能長命……誒……”
說到這,趙禎是不由語氣一滯,他本來想說你肯定長命百歲的,可是現在老人家已經是百歲高齡了,這麽說的話好像不太合適,有種埋怨她怎麽還不駕鶴西去的意思,所以是急忙改口道。
“喲,瞧我說的,我的意思是老太君你精氣神這麽好,肯定能再多活個幾十年的,長命兩百歲也不在話下。”
佘太君是笑著罷罷手道。
“哈哈,趙大人,那老身就借你吉言了哦。”
畢竟佘賽花等人也是人精,抬眼一看就知道趙禎暫時不想暴露身份,所以是配合著說道。
身後的穆桂英等一眾楊門女將,這時也是站出來笑道。
“嗬嗬,迴稟大人,我們剛才也勸了,勸奶奶不要來,可她非不聽,非要來看看,看看這等少年英傑到底是誰,我們也沒有辦法啊。”
包括一旁唿延家的家主唿延得模,都是同樣笑著說道。
“可不是嘛,不光自己來,老太君還把我拉來一起看看呢,說我們大宋已經很久沒出過這樣有意思有魄力的武舉生了,是咱們武人的驕傲,拉我們過來給他助助威,別氣勢全被那群文舉生給壓下來。”
“我估摸著也是,再加上晚上也沒什麽事,看這樣一場熱鬧也好,大人你該不會介意吧。”
種家家主種世橫則是有些無奈道。
“大人,我則是湊巧,沒想到剛來京城就碰到了這麽一件有意思的是,所以就想趕過來看看,還望大人見諒了。”
趙禎聞言,聽他們這麽說,能說什麽,自然是苦笑著道。
“沒有沒有,老太君和唿延將軍種將軍你們能有這種性質,這是好事,我怎麽會介意啦,來來來,這邊請,老太君和唿延將軍你們都年紀大了,還是這邊來坐下看吧。”
說著,就想把佘賽花和唿延得莫等人引進去,坐在裏麵的小亭裏觀看。
佘賽花聞言,卻是微微搖頭道。
“誒,大人,不急,老身先去看看,這小子究竟如何,是不是真的有脾氣有魄力,能不能擔得起這幅重擔。”
說著,便是在趙禎的攙扶下,拄著龍頭拐杖,來在了李小魚身前。
因為很簡單,佘賽花是現目前大宋朝堂裏為數不多幾個知道李小魚真實身份的人。
這自然是趙禎悄悄告訴他們的,因為當初八賢王下江南尋子時,趙禎就是派的楊家子弟暗中調查護佑,也就是楊文廣和楊金花。
之所以如此,也是對楊家的信任和看重,因為這滿朝文武裏,文官就不說了,值得趙禎信耐和重用的武將世家,真的不多了,幾乎可以說隻有楊家。
畢竟唿延家已經幾乎被文官們給玩廢了,在朝堂和地方已經沒什麽勢力了。
這一代家族中也沒什麽出色的人才,全是靠著老家主唿延得模的苦苦支撐,以及老靠山王唿延讚的餘威,才勉強維持著唿延家最後的榮光。
天知道要是唿延得模一死,唿延家會發生什麽,就算不立即分崩離析,恐怕也相去不遠了,在朝堂上的最後一點影響力,也會頃刻間被文官們抹除幹淨。
至於種家,趙禎壓根就沒指望過,因為那全是文官們扶持提拔起來的,用來製衡楊家的地方武將,買不買他趙禎的帳根本就是兩說之事,文官們的話比他的有用多了。
這也是趙禎的難處,因為文官們的勢力,已經大到他無法控製的地步了,主要原因,便是失去了製衡。
畢竟帝王之術,無外乎就是製衡,平衡左右,居中帷幄。
而平衡的點無非就是幾塊,文臣、武將、外戚、宦官,就這麽幾個而已。
武將就不用說了,從太祖朝開始就一直在打壓,到現在已經沒什麽拿得出手的武將世家了,就剩下一個楊家,也是風雨飄搖,朝不保夕。
男丁幾乎死傷殆盡,唯一的頂梁柱楊宗保,打仗還行,朝堂算計根本鬥不過那一群文官老狐狸,所以迫不得已之下,隻得遠離朝堂,老老實實的跑去邊關統帥三鎮,執掌兵權去了。
家族內部也多虧老太君還在,能文能武,活了百歲的人精,才讓得那群文官們不敢輕舉妄動。
可就算如此,依舊慢慢有些不頂用了,畢竟老太君越來越老,而且隨著宋夏邊境蠢蠢欲動,文官們已經派範仲淹去撬牆角去了,讓得老太君也是有心殺賊,無力迴天,不知道楊家以後該何去何從。
至於外戚的話,才剛剛有個張堯佐,才一冒頭,就背文官們給打下去了,包拯的唾沫星子都噴到趙禎臉上去了,他能怎麽辦,他也很絕望啊。
宦官的話,嘖嘖,在不管是北宋還是南宋一朝那真的是孫子,隻能老老實實當奴才。
因為唐朝的宦官之禍太深,宦官的權勢大到足以決定皇帝的廢立,所以北宋一建國,就深刻的引以為戒,隻要宦官敢亂政,就殺無赦,而且別說亂政了,就是發點牢騷都不行。
比如有一天,趙禎退朝後,倉猝的趕迴後宮,因為他頭癢的不成,所以他剛迴到後宮,摘掉落落頭巾後,連龍袍都沒來得及脫,就喊來一名相當寵愛的太監給他梳頭。
要知道這名太賤可是一貫侍奉著他的,在給趙禎梳頭的這段時間,他看見趙禎懷裏揣著一個東西,便好奇的問那是甚麽。
趙禎答複說是諫官的奏章,宦官再次問道,說的是甚麽事?
趙禎便感喟說,連月來,各地暴雨賡續,災情嚴重,諫官們猜疑是皇宮內的宮女太多,陰氣太重,上天處罰的原因,所以建議我得當擴充些。
這位宦官聽了後,便邊給仁宗梳頭邊古裏乖僻地說,中書省和樞密院的那些大年夜大年夜臣們,哪個家裏不是歌女舞女浩大,官職略微升遷,又紛繁添加,您貴為皇帝,身邊隻要這麽幾個,就說甚麽陰盛,莫非隻許他們歡愉,不準皇帝歡愉?
趙禎聽了後,當時心裏有些不快,雖然這位宦官實在幫他說話,但還是一樣,心中有根刺,但還沒有爆發發火。
過了一會兒,這位宦官又問趙禎,真的要遵循他們說的做嗎?
趙禎說,諫官們的話,怎能不聽呢?
聽得趙禎這樣迴答,這位宦官因為天天奉皇帝慣了,感覺自己每天為皇帝梳頭,所以有幾分持寵的氣焰,立即便賭氣地說,假定真的多麽,那就從我末尾裁起吧!
這話的確是在威脅趙禎了,見得一個小小的宦官竟然如此大膽,所以趙禎立即是雷霆怒,頭也不梳了,急速起身,召集內侍和掌管宮籍的差役前來,然後拿著冊子點名,第一個,就削了這位一貫給他梳頭,還非常寵愛的太監的籍,並頒布發表從他以下的三十人,直接將他們馬不停蹄的炒魷魚走人。
這時候已到了晚餐工夫,皇後正在焦急地等待趙禎吃飯,但趙禎卻必須要這些太監宮女全數離宮之後才肯吃飯。
皇宮倉猝命人趕走了這些宦官宮女,然後飛報趙禎知道,趙禎這才迴去吃完晚餐。
吃完之後,皇後才忍不住小聲地的朝他問道,那位太監一貫為你梳頭多年,好頗受寵愛,為何把他作為第一個遣送出宮的呢?跟何況他還是在為你說話啊。
趙禎卻仍然餘怒未消地說,他竟然勸我迴絕大臣們的進諫,這麽不知天凹地厚的奴才,是想幹政嗎?如何能留在我身邊呢?
由此就可以看出北宋皇室對宦官的零容忍態度,畢竟前朝的宦官之禍實在是太可怕了,一直讓宋朝的統治者心有餘悸,片刻也不敢忘記。
像是從盛唐時期的高力士開始,唐朝就開始出現了宦官幹政的情況。
到了唐朝的後期,宦官甚至掌握了京城駐軍的指揮權,不僅可以對各級官員隨意任免,甚至可以任意的廢立皇帝。
唐昭宗李曄還為親王時,大宦官田令孜騎馬經過,李曄隻能站在路旁向他行禮,而田令孜並沒有任何謙虛的表示,騎馬直接離開了,可見宦官權勢之大。
一直到唐朝滅亡以後,宦官勢力終於消亡,可惜還有人改不掉這一點。
比如後唐莊宗李存勖在滅掉了後梁和前蜀以後,瘋狂的信任太監,給了宦官們很大的權力,而對跟隨他南征北戰的將士們幾乎沒有任何賞賜,寒了將士們的心。
最後部隊不出所料的發生了兵變,李存勖被殺。
如果是秦朝和東漢的宦官亂政還比較遙遠,那唐朝和後唐的教訓可還是曆曆在目,所以從宋朝建議之初,太祖皇帝就對太監多加限製,警惕宦官們亂政。
到了他的弟弟趙光義在位時期就更加徹底了,雖然這家夥打仗的水平差了點,但是玩內政絕對是一把好手,不然不可能把哥哥都坑了。
而且這位太宗皇帝絕對是一個宅男,他沒事把自己關在屋子裏寫出來了一部類似於“行為準則”的手冊,上邊就清清楚楚的寫明了宦官應該做什麽不應該做什麽,大小宦官隻要照著這個手冊做就可以了。
如果宦官們想玩貓膩,那麽他們慘了,這位皇帝在這方麵堪稱心狠手辣。
再加上文官們,特別是宰相的權力的空前擴大,使得宦官們更加沒有施展本是的空間。
從宋朝建立之初,為了需要,皇帝們就大幅度的提高士大夫們的地位,但還算正常,畢竟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因為在宋太祖和宋太宗這兩位大神畢竟是亂世出生,禦下水平都比較高,不需要文官們過多的幫忙,他們自己完全就可以處理。
但到了他們之後,從宋真宗開始,情況就發生了大逆轉,皇帝已經控製不住了,再加上工資優厚,宰相們什麽也不缺,那就增加權力好了。
同時宋英真宗的治國水平也有限,不得不依靠那群宰相們,所以宋朝的相權在英宗時期空前擴大。
相權的擴大就意味著君權的降低,宋朝的宰相們權力正是大上天了。
不但在國家政事上矯正皇帝的錯誤,就連皇帝的私生活也不放過。
皇帝都被管成這樣了,宦官作為皇帝的奴仆,又能好到哪裏去。在宋朝的全部曆史中,無論是再得寵的宦官看到宰相大人們,都是笑著臉額外還得點頭哈腰。
不得不說,實在可悲啊,相當於一開始就自斷一臂,隻能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