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老趙家為了維護自己的江山穩定,做了太多的努力了,他們覺得太監會專權,會亂政,所以就打壓太監,這是從漢朝和唐朝汲取的教訓。


    他們覺得外戚會專權,會亂政,就打壓外戚,這也是從漢朝和唐朝汲取的教訓。


    他們覺得宗室會專權還會造反,不太放心,就打壓宗室,這還是從漢朝和唐朝這兩個人古代最強盛王朝汲取的教訓。


    他們更覺得武將會專權會造反,這不僅是從前朝汲取的教訓,還有自身的典型事例說明,畢竟老趙就是幹這個出身的,就更不放心武將了,老覺著他們會憋著造反。


    所以把這幾大勢力都打趴下後,老趙終於稍稍放心了,但是,問題也隨之來了,那就是治國總不能不要人吧,可到底用誰呢?


    思來想去,老趙不禁眼前一亮,猛地一拍腦門,想到,對了,可以用文官啊!


    因為文官是自小讀聖賢書出身,每天都是之乎者也禮義忠信,節操應該比較高,總不會造反了吧。


    畢竟有句俗話說得好,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嘛。


    這句話有兩個含義:一是說秀才大多喜歡紙上談兵,理論上說的多,就會瞎bb,但是缺乏行動力,而且膽子小,顧慮多。


    另外一個含義就是秀才不會動群眾,聯係群眾,光是幾個人空談,更不會帶兵打仗,百無一用是書生嘛。


    而且前朝好像也沒有這方麵的例子,覺得這是個好辦法,就用文官吧!


    於是趙匡胤大手一揮,定下了以文治國的基調,一邊著手分化鎮壓軍權,一邊著手優待大臣和士大夫。


    並且為了永遠消除軍人掌權的可能性,老趙采用了釜底抽薪的一招,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杯酒釋兵權”。


    怎麽“釋”的呢?


    就是他做了皇帝不久,有天晚上把石守信等大將統統都召到宮殿裏來,大家喝酒。


    喝到半醉的時候突然叫手下人統統滾蛋,就咱們哥們弟兄幾個說點心裏話。


    就見他是故作歎息的說,唉,你們不要看我做了皇帝好像很開心啊,其實這皇帝可不好做的。


    那些人就很奇怪,說你做皇帝怎麽還不開心呢,富有四海,整個天下都是你的,有什麽不好做的,有什麽事啊?


    老趙就再次歎息說,唉,這還不簡單啊,說的這麽好,所以你們誰不想做皇帝呢?


    這一講,這些大臣們立即都害怕了,統統跪下,說別別別,陛下你可千萬別開這種開玩笑,我們從來都沒有動過這個腦筋,要是動過就天打五雷轟啊。


    老趙再次故作深沉的說,哎,你們都跟我是兄弟哥們,當然不會了,但你們想想看,你們手下的人要是有一天也把皇袍披到你們身上,你們怎麽辦?他們也要榮華富貴啊!


    大家就求他說,哎呀陛下,我們太愚蠢了,從來就沒有想到有這一點,那你可得給我們指一條生路啊!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大家覺得這是不是老趙動了殺心了,想要學那姓劉的臭流氓把他們統統幹掉?


    老趙這點還算是比較講義氣的,畢竟都是哥們兄弟嘛,當年為彼此兩肋插刀,現在也實在做不成插兄弟兩刀。


    所以他是歎息著說,哎,其實人生在世也不過是為了享受榮華富貴,你們又何必那麽辛勞呢,老是帶兵打仗,那麽辛苦幹什麽?真是自討苦吃。


    所以你們從明天開始就不要再帶兵了,我把你們提做節度使,讓你們做大官,給你們錢,你們看到好的房子就買,看到好的田地就買,反正就是買買買。


    我還跟你們結為親家,大家世世代代都友好下去,免得互相猜疑,這不是很好嗎?


    大家覺得誒,這個辦法貌似還真不錯,至少比那姓劉的臭流氓強。


    於是不管是真願意還是假願意吧,第二天一上朝時,就由石守信楊繼業唿延讚等開國九王帶頭,大家紛紛提要求,一個說我身上傷重,一個人說我老是生病,一個人說太辛苦了,統統要求解除兵權。


    老趙自然是滿心歡喜的點頭批準,當然,就是不批準石守信楊業唿延讚等寥寥幾人的,說你還是做你的統帥吧,帶領你的楊家將火山軍唿家將繼續跟遼人死磕。


    畢竟這幾人在軍中的根基實在太深,難以直接抹除,讓他們繼續跟遼人死磕是最好的辦法。


    也果不其然,最後基本上都磕死了,枝繁葉茂的楊家將隻剩下一根獨苗,已經獨木難支,聲威赫赫的唿家將幾乎殘了,跟往昔不可同日而語。


    至於其他人,也真如他所言,統統被扶為了節度使。


    當然,宋朝的節度使和唐朝的節度使是有本質區別的,也不可同日而語。


    因為唐朝的節度使是真的帶兵的,比如安祿山是範陽節度使,三個州的兵力都歸他帶,到了後來呢,連財政、民事通通都歸他管,權利實在太大。


    大到覺得自己不造反做皇帝都對不起自己這麽大的權利,於是果斷造反了,還差點成功,若不是出了個郭子儀,天知道會是什麽樣。


    到了宋朝,有鑒於此,於是節度使就變了,變成了一個虛銜,就等於享受國家級待遇,其他則什麽都沒了,隻是個榮譽,一個兵都不會給你帶。


    這麽一來,軍隊誰來帶呢?


    這就要說到老趙的厲害之處了,那就是對於軍事製度的改革。他把天下最精銳的部隊編為禁軍,一部分駐在都,其他的則輪流駐到各地。


    這個禁軍是隻派教練,沒有人統帥的,所以《水滸》裏也不完全是吹牛的,說林衝是八十萬禁軍教頭。


    的確,他有一批專職的軍官,但這個就是訓練,那麽誰來管這個軍隊呢?


    答案是樞密使――也就是國防部長,而樞密使又是文人,不是武將。


    這就很戲劇性了,真的是秀才遇到兵,也不知道說不說得清,反正真的是紙上談兵就是了。


    比如《水滸傳》裏的高俅,踢踢球玩就做了樞密使,連文人都不是,就是個臭流氓,想想看,就這樣的人指揮,軍隊的戰力能強到哪裏去?隻能是裝慫咯。


    而且就算是這樣,還不夠,樞密使也無權做主,因為上麵還要聽皇帝的,他並不是武裝部隊總司令,他隻是國防部長。


    那麽具體帶兵的將軍從哪裏來呢?


    答案是臨時派的!


    很神奇吧,要出兵了,就趕忙找一個人,怎麽找呢?誰知道呢,按照文官們順眼的來唄,這個不行,看著像刺頭,這個行這個行,點頭哈腰的,看著順眼多了,行,就是你了,你來當將軍吧,給我打仗去。


    然後便拔給你多少禁軍,這樣就造成“兵不知將,將不知兵”。


    將軍完全沒有自己的嫡係部隊,仗打完了,這支部隊立即調防,你也就下課了,給你個虛銜養老去。


    這就造成了軍隊完全國家化,而不是私人化。


    這要是在現代還可以,因為大家覺得軍隊國家化完全沒問題啊,軍隊不是國家的而是私人的,你想幹嘛?


    而且科技達信息通暢,不管怎樣指揮都能如臂使指,戰鬥力極強。


    可問題是現在是古代啊,不能一概而論,軍隊既是國家的,也是私人的。


    因為軍隊完全是國家的話,就沒有戰鬥力了,如果說是私人的話,受其主將的影響,則通常會帶有某種風格,堅毅、勇敢、無畏、機智、狡詐。


    所以大家看,古代出名的軍隊,都是冠以主將的名字,比如蒙家軍、楊家將、唿家將、嶽家軍、戚家軍等,都是戰力極強的表現。


    這自然也有好有壞,好處是軍隊戰力強,壞處自然是容易擁兵自重,所以對朝廷來說即是頭疼又是無奈,不知道該怎麽處理才好。


    就比如現在,將大部分的軍隊都收歸國有之後,滿朝諸公是驚訝的現,戰鬥力實在是掉的太快了,都成了一群散兵遊勇,隻知道磨洋工混軍餉,根本沒法打仗。


    唯一有戰力的楊家將火山軍,則坐鎮邊關,隻聽三關大帥楊宗保一人的,朝廷命令去了猶如廢紙,根本不頂用,這能怎麽辦?都快愁死了。


    雖然知道楊家忠心耿耿,幾乎不可能造反,但萬一呢?


    再說了,有這麽一支不受控製的軍隊存在,相當於隨時在身邊埋了一個隱患,誰能安心?


    趙禎還好,因為他需要也隻有這張牌才能製衡這群越驕縱的文官,可文官們卻不這麽想啊。


    憑什麽要留這麽一張牌來製衡我們,把這群不聽話的武蠻子統統踢開我們才能跟好的大展拳腳造福社稷呢,你留一手這是什麽意思,不放心我們啊,那怎麽行?


    所以,挖牆腳的範仲淹去了,要取代楊宗保,拔掉這最後一顆不受控製的眼中釘肉中刺。


    這就是老趙改革軍隊帶來的弊端,他隻想到了俠以武犯禁,卻沒想到儒以文亂法,有時當文官們的勢力起來後,其實比武將更可怕,因為軟刀子割肉才是最疼的。


    可能你剛開始根本沒有絲毫察覺,還為還為對方拍手稱慶呢,當你察覺到時,你已經被架空了,隻能幹看著,什麽也做不了。


    當然,老趙也不是沒考慮過這種情況,他也有想過,所以也留了一手,那就不僅改革軍隊,還改革地方。


    把製度完全改成地方服從中央,在宋朝以前,一個州的叫州刺史,一個郡叫郡太守。


    老趙先開始改變名字,凡是州的長官,他叫“權知某州事”。


    如果一個軍,叫“權知某軍事”。


    這句話什麽意思呢?


    就暫且代理某一個州的事情,也就是臨時工。


    甚至一個縣,他就叫權知某縣事,暫且讓你代理這個縣裏的事。


    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麽呢?


    就是隨時都可以叫你走,滾蛋,因為你隻是暫且代理。


    當然也有一代理就代理十年、八年的,都可以,看心情,以及你老不老實。


    這實際上就把地方官變成上一級政府跟中央隨時可以撤換可以變動的一個公務員、一個執行者,也沒固定任期,就是讓你管著,小心髒時刻懸著。


    同時把死刑的複核權收歸中央政府,這樣一來就把全國的體製變成一個從上到下逐漸控製的體製,加強皇帝的權威。


    光是這樣還不夠,他還突奇想的在郡上麵又設立了一個“路”。


    原來唐朝設立的是“道”,他改成了“路”。


    這個“路”是一個很複雜的體製,他的“路”有四個長官,一個是轉運使,負責物資的調撥、賦稅的調撥,這對朝廷很重要,你把糧食調到哪裏,要送到哪裏,對吧。


    第二個叫提刑按察使,就負責審案子,司法。


    第三個叫安撫使,掌握地方的軍隊,地方的廂軍,地方部隊他掌握。


    第四個叫提舉常平使,負責經濟流通、物價。


    這四個官的職權基本上把當時一個農業社會主要的功能都取代了,但是他們屬於不同的官員。


    不僅這樣,這四個官員還規定他們不能夠在同一個城市裏辦公,他們的辦公地點是分開的。


    而且這四個官員管轄的範圍也是不統一的,是重疊的,或者交叉的。


    這樣一來,理論上,沒有一個地方官可以把所有職權拿在自己手裏,也沒有地方可以管到我這塊地方每一樣事務,也就是有些地方官即使坐大了,想造反也不成。


    那麽到底聽誰的呢,全部聽中央的,也就是皇帝的,這些長官隻能由皇帝任命。


    所以這個改革是很厲害的,你想想看,如果現在有一個地方要獨立,他需要軍權,可這個地方駐的禁軍是歸朝廷管的,你一動我就把你幹了。


    那地方官如果要造反必須把這四個人召集在一起,大家同心同德。


    但事實上四個人集中在一起又麻煩,比如說今天我這塊地方軍事給我動員起來,對不起,這塊地方的糧食是歸那塊地方的,那麽這個地方司法又是歸他管的,這就很麻煩了。


    采取這樣一種體製,讓他們之間相互分化,相互牽製,沒辦法同心同德。


    同時還采取寬容為本的策略,也就是對那些造反的人,比如強盜、土匪等都采取招安的措施,你隻要投降、招安、服從,就給你官做。


    所以宋朝民間有句話,“要做官,殺人放火受招安”。因此《水滸》講招安不是憑空想出來的,的確是這樣的。


    比如有些人老是考秀才考不上,急眼了,直接弄幾個強人在路上搶劫,占山為王,然後就招安,招安以後就做官了。


    當然,這種官一般都是小官,沒什麽實權,也幾乎沒有升遷的可能,而且隨時有被擼掉秋後算賬的可能,所以對於大部分的文人來說,這實在是屬於下下策,很少這麽幹。


    這樣一來,老趙看似好像把所有的隱患都清除了,極大的加強了皇權,武將沒有造反的可能,宦官沒有專權的土壤,外戚沒有亂政的機會,宗室能保住自身就不錯了,文官就更不可能造反了,隻能老老實實的聽他的話辦事。


    可事與願違,隻留下文官,一枝獨秀,最後想不坐大都不可能。


    到最後根本就不用造反,直接光明正大的架空皇帝,挾天子以令諸侯,相當於你被君主立憲了一樣,你什麽都不用管,交給我們就行了,你能怎麽辦?


    隻能是無話可說無言以對,什麽都做不了,一把辛酸淚默默往肚裏流。


    ……


    ……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買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參見大總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參見大總管並收藏買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