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太祖皇帝趙匡胤在登上帝位以後,也並沒有忘記他的兄弟們,比如李繼勳在宋初就被任命為安國軍節度使加檢校太尉,趙匡胤平定昭義李筠之叛後,又遷李繼勳為昭義軍節度使,去鎮守那個大宋建國後第一次發生叛亂的地方。
李繼勳也沒有辜負宋太祖趙匡胤的期望,屢屢建立軍功,在太祖征討北漢的時候,李繼勳還被任為行營前軍都部署,成為一員趙匡胤最受信任的得力心腹大將。
在“義社十兄弟”中,還有兩人跟趙匡胤關係走得很近,一個是石守信,一個是王審琦。
兩人在趙匡胤發動政變時配合趙匡胤,完成了那次近乎完美的政變,事後,以翊戴功,石守信任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王審琦為殿前都指揮使,趙匡胤通過他們牢牢地掌握著中央禁軍。
因為自周世宗改革以來,中央禁軍實力已經遠超藩鎮,因此,可以說掌握了禁軍,也就掌握了天下大局。
石守信和王審琦二人,其中王審琦性格比較長厚,政治覺悟也高。
在北宋開國的第二年,王審琦出任為忠正軍節度使,在鎮八年,為政寬簡。
有一次,王審琦部下告發縣令因罪免除了自己的錄事使但沒有事先來問節度使府的意見,請求拿來審問,王審琦說了這樣一番話:
“五代以來,諸侯強橫,令宰不得專縣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維,而部內宰能斥去黠吏,誠可嘉爾,何按之有?”
王審琦非但沒有拿縣令來審問,而且支持縣令,他的理由是以前亂世紛爭,軍人強橫,縣令長官才不能專治其縣事。
現在天下太平了,我的職責隻是守禦邊疆而已,而縣令長官能斥退狡黠的胥吏,這是非常值得讚賞的事情,有什麽要審問的呢?
應該說,王審琦能在新政權建立的第二年就有這種政治覺悟,是超越同時代的其他武將的,因此《宋史》評價其“重厚有方略”。
而石守信的話,也許他跟趙匡胤的距離更近,軍事作戰能力也更強,但政治覺悟就顯得不那麽高了,至少,沒有明顯如王審琦那般可以證明其理念覺悟的史料記載下來。
《宋史》和《續資治通鑒長編》等史料都記載了太祖杯酒釋兵權的故事,都是以石守信為首的。
《長編》中提到“時石守信、王審琦等皆上故人,各典禁衛”,趙普屢次勸說趙匡胤罷去他們的兵權,趙匡胤起初不願意這麽做,對趙普說:“彼等必不吾叛,卿何憂?”
趙普最後以趙匡胤當年黃袍加身被下屬擁戴到帝位的曆史勸說,才說動趙匡胤醒悟,安排下了杯酒釋兵權這一局。
關於杯酒釋兵權,知者眾而疑者也多,但無論如何,乾德二年,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等禁軍高級將領確實都被罷去了中央職位而出為節鎮,在此之前,殿前都點檢慕容延釗、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韓令坤等禁軍一把手也早已被罷免。
所以,杯酒釋兵權是一次早有預謀的循序漸進中的一環而已。
至於經過如何,正如《長編》中李濤所言“文辭則多取記聞”,又有什麽關係呢?
上悟,於是召守信等飲,酒酣,屏左右謂曰:“我非耳曹之力,不得至此,念爾曹之德,無有窮盡。然天子亦大艱難,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吾終夕未嘗敢安枕而臥也。”
守信等皆曰:“何故?”
上曰:“是不難知矣,居此位者,誰不欲為之。”
守信等皆頓首曰:“陛下何為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誰敢複有異心。”
上曰:“不然。汝曹雖無異心,其如麾下之人欲富貴者,一旦以黃袍加汝之身,汝難欲不為,其可得乎?”
皆頓首涕泣曰:“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
上曰:“人生如白駒之過隙,所為好富貴者,不過欲多積金錢,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爾曹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藩,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遠不可動之業,多置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懽以終其天年。我且與爾曹約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皆拜謝曰:“陛下念臣等至此,所謂生死而肉骨也。”
明日,皆稱疾請罷,上喜,所以慰撫賜賚之甚厚。
這一段引文比《宋史》中記載豐富了不少,自從禁軍一把手慕容延釗和韓令坤被罷以後,禁軍就以時任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歸德節度使的石守信為首,石守信等在趙匡胤的恩威並施之下,主動交出了兵權,出為地方節度使。
從此,石守信遠離政治中心,在地方安居晚年,再也不複當年平淮南李重進之叛時,奔馬馳奏太祖曰。
“城破在朝夕,大駕親臨,一鼓可平”時的風采了。
據說石守信被罷兵權後,在地方上“專務聚斂,積財钜萬”,而且特別信奉佛教,募民建寺,驅迫甚急,而且不給工錢,於是“人多苦之。”
不難看出這是石守信為了保全自己的一種策略,因為一個人如果貪財,有明顯的缺點,就不會在其他地方特別是政治上有大的作為。
這種論點雖然沒有依據,但是義社十兄弟中另一個人的遭遇,卻似乎間接佐證了這一種猜測的可能性,這個人就是韓重贇。
韓重贇是個非常老實的人,因為他老實,趙匡胤在批量罷免禁軍高級將領時,並沒有罷去他的職位,而是進一步把它提升到了殿前都指揮史的位置,成為當時高級禁軍將領中唯一碩果僅存的老人。
而且趙匡胤還特別信任他,築皇城的任務交給他,修河防的任務也交給他,連皇帝郊祀時的一幹禮儀,也交給他負責。
然而,似乎是因為人紅是非多,趙匡胤的信任也差點毀了韓重贇。
當時有人誣告韓重贇“私取親兵為腹心”,這一著似乎正碰到了趙匡胤的忌諱:對皇權的威脅,史載:太祖怒,欲誅之。
趙普諫曰:“親兵,陛下必不自將,須擇人付之。若重贇以讒誅,即人人懼罪,誰複為陛下將親兵者。”
太祖納其言,重贇得不誅。後聞普嚐救己,即詣普謝,普拒不見。
這個故事說的是趙匡胤聽說韓重贇私自蓄養親兵心腹,就惱了,不經調查就想要殺掉他。
辛虧趙普的勸諫,韓重贇才幸免一死,此事過後不久,韓重贇就被罷去了禁軍職位,出為彰德節度使。
據說,韓重贇在地方,也信奉佛教,“課氏采木為寺,郡內苦之”,這一點描述跟石守信卻有了相似之處,似乎,那時候的政治氣氛對這些被罷免的曾經戰功赫赫的禁軍將領門有些壓抑,他們隻能謹小慎微的保命過活。
此外太祖義社氏兄弟中,還有劉廷讓(原名劉光義)、劉守忠、楊光義、劉慶義、王政忠等五位。
其中後四位史料記載不詳,劉廷讓則在宋朝兩路大軍攻打後蜀時曾任歸州路副都部署(東路軍主帥),而且軍紀嚴明,攻下後蜀江防重鎮夔州,擊破川東防禦體係,後蜀唯一可能與宋朝抗衡的大將高彥儔在白帝城自焚殉節。
後來在王全斌(北路軍主帥)的縱容逼迫下,後蜀降而又叛,劉廷讓率部又擊敗叛軍主力全師雄部,俘萬餘人,次年,後蜀重被討平。
此後,直到開寶六年,劉廷讓才被免去軍職,出為鎮寧軍節度使。
但在趙匡胤弟弟趙光義登上帝位後,劉廷讓被重新起複擔任重要軍職,在君子館與遼國大戰,結果因援軍不繼而遭遇大敗。
但不管如何,杯酒釋兵權後,義社十兄弟的成員基本都走下了曆史舞台,趙匡胤對他們的待遇算是非常優厚了,一部分還成為了皇室姻親,比如石守信次子石保吉取了趙匡胤第二女延慶公主,王審琦長子王承衍取了趙匡胤長女昭慶公主。
這些人也大都得了善終,李繼勳在太平興國初年以太子太師致士,大朝會時被允許站在中書門下班列(宰相之列,榮譽之至了),年六十二歲卒,贈中書令。
石守信也是不斷被加上一些榮譽虛銜,侍中、兼中書令、檢校太師、衛國公等,卒年五十七歲,贈尚書令,追封威武郡王、諡武烈。
王審琦則是在趙匡胤在位時去世的,開寶六年,他和高懷德一起被加封為同平章事(位同宰相),開寶七年卒,年五十歲。
在王審琦病重時,趙匡胤曾親自去看望他,等到死了的時候,趙匡胤又來看他,哭得很傷心,又賜中書令,還追封他為琅琊郡王,又賻贈加等,等到下葬之日,趙匡胤還專門為之廢朝。
韓重贇被罷為彰德節度使後,趙匡胤也沒有忘記他,也許後來也想明白了在那件事情上冤枉了他,於是在開寶二年,趙匡胤征討太原後漢時,把韓重贇喊來喝酒,並且任他為北麵都部署,委托他去偷襲契丹,韓重贇依照太祖方略,果然不負所望,大勝而歸,到了開寶五年,韓重贇病卒,贈侍中。
而十兄弟中,最讓人惋惜的,恐怕就是劉廷讓了,自從君子館敗後,劉廷讓雖然沒有受到朝廷處分,但導致其大敗的主因,是因為由李繼隆率領的援軍非但沒有赴援,而且南逃了。
事後,李繼隆雖被逮赴朝廷審問,但結果還是無罪釋放了。
劉廷讓憤憤不平,病倒在雄州知州和兵馬部署的任上,宋太宗趙光義派醫前去醫治,劉廷讓犯渾,要求迴京,不等朝廷同意就私自南歸,結果被問罪,削奪官爵,發配商州(今屬陝西)。
劉廷讓在途中絕食而死,年五十九歲。
這就是傳說中義社十兄弟的來曆,是太祖皇帝趙匡胤在早期結成的精英社群團體,他們曾經共同馳騁沙場,殺敵赴難,慷慨高歌,建功揚名,他們共同推動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世,開啟了大宋浩浩湯湯的盛世繁榮。
在趙匡胤登上帝位的初年,也許他們太高興了,有些得意忘形,所以難免有時露出些驕橫之氣。
但好在他們的帶頭大哥趙匡胤的確英雄了得,有能力壓製和帶領諸位兄弟,像是在一則宋人的筆記中就提到過:
太祖即位,方鎮多偃蹇,所謂十兄弟者是也。上一日召諸方鎮,授以弓劍,人馳一騎,與上私出固子門大林中,下馬酌酒。上語方鎮曰:“此處無人,爾輩要作官家者,可殺我而為之。”方鎮伏地戰栗。上再三諭之,伏地不敢對。上曰:“爾輩既欲我為天下主,爾輩當盡臣節,今後無複偃蹇。”方鎮再拜唿萬歲,與飲盡醉而歸。
此事雖頗有逸聞之感,但以趙匡胤的脾性能力,也並非全無可能。
因此從江湖到廟堂,不光是趙匡胤,義社十兄弟每個人都經曆了血與火的淬煉,需完成君與臣的角色置換。
並且也幸虧他們沒有擁戴錯大哥,這位寬仁大度的帶頭大哥,沒有遵循古代帝王“狡兔死,走狗烹”的老路,而是盡量保全了他們,讓他們大都能在有生之年,盡享榮華,富貴終年。
可見,不管怎麽說,趙匡胤都算得上是十分仁德了,開國功臣幾乎一個沒殺,全都盡力保留了下來,而且給了他們非常優厚的待遇,全都榮華富貴一生,得了善終。
這在古代的封建王朝中是十分難得的,像是漢高祖和明太祖就不用說了,妥妥的心狠手辣,割韭菜一樣,開國功臣殺了一批又一批,幾乎殺絕了。
就是其他的皇帝,也都是能盡量幹掉開國功臣就盡量幹掉,免得麻煩,就連同樣心胸豁達的唐太宗李世民,都差點殺掉尉遲敬德,若不是尉遲敬德脫了衣服裸奔,向他展示自己身上的傷疤剝取同情的話,恐怕也性命難保了。
由此,由太祖皇帝開始,整個宋朝便開始了一貫以仁德治國的國策,幾乎每個皇帝,都算的上是比較仁慈了,昏不昏庸先不說,至少並沒有如何的橫征暴斂,欺壓百姓,其中的佼佼者,便是此時的官家宋仁宗,仁德之名千古流傳,不是沒有道理的。
……
……
……
李繼勳也沒有辜負宋太祖趙匡胤的期望,屢屢建立軍功,在太祖征討北漢的時候,李繼勳還被任為行營前軍都部署,成為一員趙匡胤最受信任的得力心腹大將。
在“義社十兄弟”中,還有兩人跟趙匡胤關係走得很近,一個是石守信,一個是王審琦。
兩人在趙匡胤發動政變時配合趙匡胤,完成了那次近乎完美的政變,事後,以翊戴功,石守信任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王審琦為殿前都指揮使,趙匡胤通過他們牢牢地掌握著中央禁軍。
因為自周世宗改革以來,中央禁軍實力已經遠超藩鎮,因此,可以說掌握了禁軍,也就掌握了天下大局。
石守信和王審琦二人,其中王審琦性格比較長厚,政治覺悟也高。
在北宋開國的第二年,王審琦出任為忠正軍節度使,在鎮八年,為政寬簡。
有一次,王審琦部下告發縣令因罪免除了自己的錄事使但沒有事先來問節度使府的意見,請求拿來審問,王審琦說了這樣一番話:
“五代以來,諸侯強橫,令宰不得專縣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維,而部內宰能斥去黠吏,誠可嘉爾,何按之有?”
王審琦非但沒有拿縣令來審問,而且支持縣令,他的理由是以前亂世紛爭,軍人強橫,縣令長官才不能專治其縣事。
現在天下太平了,我的職責隻是守禦邊疆而已,而縣令長官能斥退狡黠的胥吏,這是非常值得讚賞的事情,有什麽要審問的呢?
應該說,王審琦能在新政權建立的第二年就有這種政治覺悟,是超越同時代的其他武將的,因此《宋史》評價其“重厚有方略”。
而石守信的話,也許他跟趙匡胤的距離更近,軍事作戰能力也更強,但政治覺悟就顯得不那麽高了,至少,沒有明顯如王審琦那般可以證明其理念覺悟的史料記載下來。
《宋史》和《續資治通鑒長編》等史料都記載了太祖杯酒釋兵權的故事,都是以石守信為首的。
《長編》中提到“時石守信、王審琦等皆上故人,各典禁衛”,趙普屢次勸說趙匡胤罷去他們的兵權,趙匡胤起初不願意這麽做,對趙普說:“彼等必不吾叛,卿何憂?”
趙普最後以趙匡胤當年黃袍加身被下屬擁戴到帝位的曆史勸說,才說動趙匡胤醒悟,安排下了杯酒釋兵權這一局。
關於杯酒釋兵權,知者眾而疑者也多,但無論如何,乾德二年,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等禁軍高級將領確實都被罷去了中央職位而出為節鎮,在此之前,殿前都點檢慕容延釗、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韓令坤等禁軍一把手也早已被罷免。
所以,杯酒釋兵權是一次早有預謀的循序漸進中的一環而已。
至於經過如何,正如《長編》中李濤所言“文辭則多取記聞”,又有什麽關係呢?
上悟,於是召守信等飲,酒酣,屏左右謂曰:“我非耳曹之力,不得至此,念爾曹之德,無有窮盡。然天子亦大艱難,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吾終夕未嘗敢安枕而臥也。”
守信等皆曰:“何故?”
上曰:“是不難知矣,居此位者,誰不欲為之。”
守信等皆頓首曰:“陛下何為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誰敢複有異心。”
上曰:“不然。汝曹雖無異心,其如麾下之人欲富貴者,一旦以黃袍加汝之身,汝難欲不為,其可得乎?”
皆頓首涕泣曰:“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
上曰:“人生如白駒之過隙,所為好富貴者,不過欲多積金錢,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爾曹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藩,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遠不可動之業,多置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懽以終其天年。我且與爾曹約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皆拜謝曰:“陛下念臣等至此,所謂生死而肉骨也。”
明日,皆稱疾請罷,上喜,所以慰撫賜賚之甚厚。
這一段引文比《宋史》中記載豐富了不少,自從禁軍一把手慕容延釗和韓令坤被罷以後,禁軍就以時任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歸德節度使的石守信為首,石守信等在趙匡胤的恩威並施之下,主動交出了兵權,出為地方節度使。
從此,石守信遠離政治中心,在地方安居晚年,再也不複當年平淮南李重進之叛時,奔馬馳奏太祖曰。
“城破在朝夕,大駕親臨,一鼓可平”時的風采了。
據說石守信被罷兵權後,在地方上“專務聚斂,積財钜萬”,而且特別信奉佛教,募民建寺,驅迫甚急,而且不給工錢,於是“人多苦之。”
不難看出這是石守信為了保全自己的一種策略,因為一個人如果貪財,有明顯的缺點,就不會在其他地方特別是政治上有大的作為。
這種論點雖然沒有依據,但是義社十兄弟中另一個人的遭遇,卻似乎間接佐證了這一種猜測的可能性,這個人就是韓重贇。
韓重贇是個非常老實的人,因為他老實,趙匡胤在批量罷免禁軍高級將領時,並沒有罷去他的職位,而是進一步把它提升到了殿前都指揮史的位置,成為當時高級禁軍將領中唯一碩果僅存的老人。
而且趙匡胤還特別信任他,築皇城的任務交給他,修河防的任務也交給他,連皇帝郊祀時的一幹禮儀,也交給他負責。
然而,似乎是因為人紅是非多,趙匡胤的信任也差點毀了韓重贇。
當時有人誣告韓重贇“私取親兵為腹心”,這一著似乎正碰到了趙匡胤的忌諱:對皇權的威脅,史載:太祖怒,欲誅之。
趙普諫曰:“親兵,陛下必不自將,須擇人付之。若重贇以讒誅,即人人懼罪,誰複為陛下將親兵者。”
太祖納其言,重贇得不誅。後聞普嚐救己,即詣普謝,普拒不見。
這個故事說的是趙匡胤聽說韓重贇私自蓄養親兵心腹,就惱了,不經調查就想要殺掉他。
辛虧趙普的勸諫,韓重贇才幸免一死,此事過後不久,韓重贇就被罷去了禁軍職位,出為彰德節度使。
據說,韓重贇在地方,也信奉佛教,“課氏采木為寺,郡內苦之”,這一點描述跟石守信卻有了相似之處,似乎,那時候的政治氣氛對這些被罷免的曾經戰功赫赫的禁軍將領門有些壓抑,他們隻能謹小慎微的保命過活。
此外太祖義社氏兄弟中,還有劉廷讓(原名劉光義)、劉守忠、楊光義、劉慶義、王政忠等五位。
其中後四位史料記載不詳,劉廷讓則在宋朝兩路大軍攻打後蜀時曾任歸州路副都部署(東路軍主帥),而且軍紀嚴明,攻下後蜀江防重鎮夔州,擊破川東防禦體係,後蜀唯一可能與宋朝抗衡的大將高彥儔在白帝城自焚殉節。
後來在王全斌(北路軍主帥)的縱容逼迫下,後蜀降而又叛,劉廷讓率部又擊敗叛軍主力全師雄部,俘萬餘人,次年,後蜀重被討平。
此後,直到開寶六年,劉廷讓才被免去軍職,出為鎮寧軍節度使。
但在趙匡胤弟弟趙光義登上帝位後,劉廷讓被重新起複擔任重要軍職,在君子館與遼國大戰,結果因援軍不繼而遭遇大敗。
但不管如何,杯酒釋兵權後,義社十兄弟的成員基本都走下了曆史舞台,趙匡胤對他們的待遇算是非常優厚了,一部分還成為了皇室姻親,比如石守信次子石保吉取了趙匡胤第二女延慶公主,王審琦長子王承衍取了趙匡胤長女昭慶公主。
這些人也大都得了善終,李繼勳在太平興國初年以太子太師致士,大朝會時被允許站在中書門下班列(宰相之列,榮譽之至了),年六十二歲卒,贈中書令。
石守信也是不斷被加上一些榮譽虛銜,侍中、兼中書令、檢校太師、衛國公等,卒年五十七歲,贈尚書令,追封威武郡王、諡武烈。
王審琦則是在趙匡胤在位時去世的,開寶六年,他和高懷德一起被加封為同平章事(位同宰相),開寶七年卒,年五十歲。
在王審琦病重時,趙匡胤曾親自去看望他,等到死了的時候,趙匡胤又來看他,哭得很傷心,又賜中書令,還追封他為琅琊郡王,又賻贈加等,等到下葬之日,趙匡胤還專門為之廢朝。
韓重贇被罷為彰德節度使後,趙匡胤也沒有忘記他,也許後來也想明白了在那件事情上冤枉了他,於是在開寶二年,趙匡胤征討太原後漢時,把韓重贇喊來喝酒,並且任他為北麵都部署,委托他去偷襲契丹,韓重贇依照太祖方略,果然不負所望,大勝而歸,到了開寶五年,韓重贇病卒,贈侍中。
而十兄弟中,最讓人惋惜的,恐怕就是劉廷讓了,自從君子館敗後,劉廷讓雖然沒有受到朝廷處分,但導致其大敗的主因,是因為由李繼隆率領的援軍非但沒有赴援,而且南逃了。
事後,李繼隆雖被逮赴朝廷審問,但結果還是無罪釋放了。
劉廷讓憤憤不平,病倒在雄州知州和兵馬部署的任上,宋太宗趙光義派醫前去醫治,劉廷讓犯渾,要求迴京,不等朝廷同意就私自南歸,結果被問罪,削奪官爵,發配商州(今屬陝西)。
劉廷讓在途中絕食而死,年五十九歲。
這就是傳說中義社十兄弟的來曆,是太祖皇帝趙匡胤在早期結成的精英社群團體,他們曾經共同馳騁沙場,殺敵赴難,慷慨高歌,建功揚名,他們共同推動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世,開啟了大宋浩浩湯湯的盛世繁榮。
在趙匡胤登上帝位的初年,也許他們太高興了,有些得意忘形,所以難免有時露出些驕橫之氣。
但好在他們的帶頭大哥趙匡胤的確英雄了得,有能力壓製和帶領諸位兄弟,像是在一則宋人的筆記中就提到過:
太祖即位,方鎮多偃蹇,所謂十兄弟者是也。上一日召諸方鎮,授以弓劍,人馳一騎,與上私出固子門大林中,下馬酌酒。上語方鎮曰:“此處無人,爾輩要作官家者,可殺我而為之。”方鎮伏地戰栗。上再三諭之,伏地不敢對。上曰:“爾輩既欲我為天下主,爾輩當盡臣節,今後無複偃蹇。”方鎮再拜唿萬歲,與飲盡醉而歸。
此事雖頗有逸聞之感,但以趙匡胤的脾性能力,也並非全無可能。
因此從江湖到廟堂,不光是趙匡胤,義社十兄弟每個人都經曆了血與火的淬煉,需完成君與臣的角色置換。
並且也幸虧他們沒有擁戴錯大哥,這位寬仁大度的帶頭大哥,沒有遵循古代帝王“狡兔死,走狗烹”的老路,而是盡量保全了他們,讓他們大都能在有生之年,盡享榮華,富貴終年。
可見,不管怎麽說,趙匡胤都算得上是十分仁德了,開國功臣幾乎一個沒殺,全都盡力保留了下來,而且給了他們非常優厚的待遇,全都榮華富貴一生,得了善終。
這在古代的封建王朝中是十分難得的,像是漢高祖和明太祖就不用說了,妥妥的心狠手辣,割韭菜一樣,開國功臣殺了一批又一批,幾乎殺絕了。
就是其他的皇帝,也都是能盡量幹掉開國功臣就盡量幹掉,免得麻煩,就連同樣心胸豁達的唐太宗李世民,都差點殺掉尉遲敬德,若不是尉遲敬德脫了衣服裸奔,向他展示自己身上的傷疤剝取同情的話,恐怕也性命難保了。
由此,由太祖皇帝開始,整個宋朝便開始了一貫以仁德治國的國策,幾乎每個皇帝,都算的上是比較仁慈了,昏不昏庸先不說,至少並沒有如何的橫征暴斂,欺壓百姓,其中的佼佼者,便是此時的官家宋仁宗,仁德之名千古流傳,不是沒有道理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