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迴到之前的那個問題,趙匡胤之所以代周建宋,除了上麵所說的那幾個原因外,還有及其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受他父親的影響。


    沒錯,在後唐天成二年二月的一個夜晚,古都洛陽夾馬營的一戶人家,有紅光繞室,異香滿戶,一個通體金色的小黃人誕生了。


    不出意料,此人便是太祖皇帝趙匡胤,大宋朝的開國皇帝!


    也很正常,但凡偉大的人物出生,總要高點這種神神叨叨的事情,不是打雷閃電就是刮風下雨,要是沒出現這些事,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個偉人。


    也果不其然,因為這個奇異的天象,趙匡胤從小便被喚做“香孩兒”,大家都一致認為他以後肯定有出息,能幹大事,不是凡人。


    “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日不變。”《宋史·太祖本紀》


    這一年,正是後唐明宗李嗣源在位,他算是五代十國中少數的幾個還能稱道的明君之一,他的前一任皇帝是死於興教門之變的猛人唐莊宗李存勖。


    同時這一年,遼國的太祖皇帝耶律阿保機下葬了,他的次子耶律德光繼位。


    十年、二十年後,他將帶著契丹鐵騎兩次橫掃中原,成為後唐、後晉兩個中原王朝的掘墓人,非常的剛猛,也不知道出生時是啥異像。


    而這個時候,宋太祖皇帝趙匡胤還是個孩子,所謂天示異象當然是扯的,隻不過是拍馬屁者杜撰出來的而已,為趙匡胤的稱帝提供的一種天命論的虛幻支持。


    與劉邦斬白蛇起義、李世民雙龍盤旋如出一轍,隻不過趙匡胤的這個出生故事更加的生動細致,細致到以至於他的弟弟趙光義繼位後,也幾乎全部照搬挪用了哥哥出生時的奇異景觀。


    反正都是自家兄弟,還客氣個啥,專利費都不用給,不用白不用,哥哥這樣,弟弟當然也能這樣咯。


    當然,說來也奇怪,唐宗宋祖,這兩個中國曆史上堪稱了不起的君王,在家中的排名都是老二。


    趙匡胤也一樣,他原本還有個哥哥,叫趙匡濟,不過死得比較早,趙匡胤稱帝後,封這個哥哥為邕王。


    趙老二一家屬於涿郡趙氏,也就是在今天的河北保定附近,這塊地方,在春秋戰國時期曾先後歸屬於鹹魚國……不是,皮一下而已,是鮮虞國、晉國、燕國、齊國、中山國和趙國。


    總的來說,屬於那塊自古出慷慨悲歌的豪傑之士的燕趙大地。


    不過,趙匡胤的祖輩聲名並不是十分顯赫,高祖做過涿郡附近的小縣令,曾祖當個藩鎮的禦史中丞,祖父做到一州刺史,也就是說,直到他的父親趙弘殷之前,趙家都隻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文官家庭。


    可父親趙弘殷顯然對趙匡胤產生了非常巨大的影響,包括趙匡胤長大後,憑著一條鐵棍打遍天下無敵手,棍棍出暴擊,少有三棍之敵。


    而且除了棍法了得外,還有一手太祖長拳更是流傳至今,之所以如此,便是他爸爸也是武藝高強,勇悍絕倫之輩。


    在“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的五代十國,隻有這樣的家庭,才有可能出現戡亂建國的強者。


    趙弘殷生下真龍天子的故事也有點傳奇性,據傳說那一年,趙弘殷從河朔之地南下(趙匡胤開始壯遊時也是一樣首先選擇了南下),路經定州,大雪,隻好暫時躲在一個莊園下避雪。


    結果看守園子的那人心熱,看趙弘殷在門下麵站了很久,就去請他進來招待了一些飯菜。


    在言談中,發現趙弘殷這人又帥又懂禮貌,是個不錯的青年,就跑去告訴了莊園的主人,主人出來見了趙弘殷後,也覺得這小夥子精神頭很好,有出息,於是便把他留了下來。


    幾個月後,覺得越看越順眼,得了,索性把女兒也嫁給了他,這樣就是一家人了嘛,你有出息,就等我們家有出息,莫名其妙就招他做了上門女婿。


    這個莊園就是杜家莊,趙弘殷娶的杜家女兒就是日後趙匡胤兄弟的親母:杜太後。


    劉尚書渙嚐言:宣祖初自河朔南來,至杜家莊院,雪甚,避於門下。


    久之,看莊院人私竊飯之。數日,見其狀貌奇偉兼勤謹,乃白主人。


    主人出見而亦愛之,遂留於莊院累月。家人商議,欲以為四娘子舍居之婿。


    四娘子即昭憲皇太後也。其後生兩子,為天下之母。([宋]範鎮《東齋記事》)


    而趙弘殷生平最重要的經曆,除了娶杜四娘為妻,另外一個就是和唐莊宗李存勖的相遇了。


    一開始,趙弘殷在成德節度使王鎔賬下做一個普通武將,可王鎔仁而無斷,在後梁、後唐(當時李存勖稱晉王)兩大軍閥爭霸的背景下,首鼠兩端,莫衷一是,終於引得梁太祖朱溫的大舉討伐。


    無奈之下,王鎔倉皇投靠晉王李存勖,李存勖雖然很年輕,但是能力極強,他的爸爸李克用和朱溫是死敵,無奈實力始終差那麽一點,奈何朱溫不得。


    於是臨死前,李克用憤恨難平,充滿了不甘心,要李存勖為他報仇,給了他三支箭,對他說:幹死那個潑皮朱三!


    史載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誌!”([宋]歐陽修《伶官傳序》)


    李存勖也果然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一生滅後梁,收河北,揍契丹,血戰百場,楞是打下了一個後唐江山。


    一次,王鎔派趙弘殷率領五百騎前去支援正與梁軍隔河對峙的唐莊宗李存勖。


    趙弘殷作戰身先士卒,威猛無匹,李存勖見之大喜,就把他留了下來,讓他掌管禁軍,任飛捷指揮使(禁軍騎兵隊長)。


    在這個職位上,趙弘殷一幹就是二十多年,不過趙弘殷也不在意。


    直到後漢隱帝乾祐元年,趙弘殷被派去參加平定王景崇叛亂時,再次因作戰勇猛(被射瞎了一隻眼仍堅持衝鋒),而被提升為護聖都指揮使。


    也是在這一年,21歲的趙匡胤投身在後漢樞密使郭威(後周太祖)賬下,開始綻放光芒。


    父親的戎馬倥傯,由此對趙匡胤產生了及其深遠的影響,無論是在性格上的強悍堅忍,還是價值觀上的渴望建功立業,以及武力值爆表,謀略超一流,膽魄過人,都是青出於藍。


    再加上有好的機會,一把抓住,所以才成為了趙宋三百年的開國之人。


    所以大家不要被忽悠了,趙匡胤之所以能成事,還是因為有個好爹,畢竟他爹當時就是顯赫一時的實權人物了,有權有錢,不是什麽開局一條狗,升級全靠吞,那太扯淡了。


    當然,之所以能建立趙宋,除了生逢亂世,恰逢其時,有個好爹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太祖皇帝的幾個兄弟(並非親兄弟)。


    就是這些人,一路追隨他,相助他,才能有機會建立大宋,定鼎萬裏江山,而這便是大名鼎鼎的義社十兄弟。


    可能有些人聽說過義社十兄弟,但大部分人都未有耳聞,因為關於太祖“義社十兄弟”的由來、時間、地點,準確的史跡已經湮沒在那個亂世不可考,大抵是趙匡胤在五代亂局中與幾位誌趣相投的兄弟結成的事業互幫互助組織。


    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他們結成了一個精英社群,隻不過沒想到,後來這個社群竟然打下了諾大一片江山,滅十國,家天下,開啟了炎宋浩浩湯湯三百年國運延綿。


    那麽可能有人會問,在最初的崢嶸歲月裏,這些隱秘在曆史塵埃的中的“義社十兄弟”到底是何許人也?


    作者菌專門調查了一下,據資料顯示他們分別是趙匡胤、李繼勳、石守信、王審琦、韓重贇、劉光義(後改名劉廷讓)、劉守忠、王政忠、楊光義、劉慶義十人。


    太祖義社兄弟,保靜軍節度使楊光義,天平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兼侍中石守信,昭義軍節度使兼侍中李繼勳,忠武軍節度使、同平章事、中書令、秦王王審琦,忠遠軍節度使、觀察留後劉慶義,左驍衛上將軍劉守忠,右驍衛上將軍劉廷讓,彰德軍節度使韓重斌(贇),解州刺史王政忠。(李攸《宋朝事實》卷9《勳臣?太祖義社兄弟》)


    在這“義社十兄弟”中,除了太祖趙匡胤以外,李繼勳、石守信、王審琦、韓重贇、劉廷讓五人在《宋史》、《五代史》、《東京事略》和其他一些宋人筆記中皆有記載,其他四人劉守忠、楊光義、劉慶義、王政忠等則史料頗少,已難尋蹤跡。


    他們幾人都有著相似的經曆,起初都是在後周太祖郭威賬下效力,那時,郭威還是後漢的樞密使,率領著大軍屯駐在北地,正打算去潼關討伐叛變的節度使李守節。


    有一種說法認為義社十兄弟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還有一種說法則認為是趙匡胤在周世宗朝任殿前都虞候時奉命整頓禁軍時形成的。


    當然,大多是人傾向於前一種,包括作者菌,因為按照後一種說法,作為後周殿前都虞候時的趙匡胤已經非常顯赫,這種拜香火的江湖風氣,似乎不太像是一個禁軍高級將領的所作所為,而且還把發小韓令坤排除在外。


    同時在《宋史?王審琦傳》中,記載了一則逸聞,也顯示了義社十兄弟應是在趙匡胤未發跡時形成的。


    這則逸聞說的是王審琦素來不能飲酒,但趙匡胤則嗜酒成性,而且每飲必醉。


    有一次,趙匡胤擺宴,王審琦也在其中,趙匡胤酒酣耳熱之際,向天仰祝曰。


    “酒,天之美祿;審琦,朕布衣交也。方興朕共享富貴,何靳之不令飲邪?”


    說完,迴頭對王審琦說,上天必賜你酒量,你喝喝看,別怕。王審琦奉詔,喝了十杯,竟一點感覺也沒有。


    從此王審琦陪趙匡胤喝酒,常常滿杯滿飲,但是等他迴到自己家卻又變得不能飲酒了,要是強飲就會生病。


    這則故事頗有逸聞野談之趣,也許作不得真,當然也有可能王審琦隻是裝做不會喝酒,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趙匡胤說。


    “審琦,朕布衣交也。”


    說明兩人在未發達時就已經有交情了,這個時期很可能就是在趙匡胤投奔後周太祖郭威賬下之時。


    要知道幾人當年都曾是郭威賬下的小兵或小頭目,同是起於行伍,血戰於沙場,而因為智力、武力、膽魄、運氣等等各種因素的不同,他們的人生軌跡也便有了不同。


    更令人驚奇的是,他們中竟然沒有一人在腥風血雨中喪生,這不得不說也是個奇跡了。


    而義社十兄弟幾乎都來自於今河南河北兩省,不過這也無可厚非,因為五代中原王朝原本就是以河南河北為中心,北京以北是契丹的地盤,山西太原被北漢盤踞,南邊則是十國林立,河南河北成為梁唐晉漢周五代爭霸的地方,戰火五十年,終於在趙匡胤出生以後,迎來了統一的曙光。


    在義社十兄弟中,後來權力最大最難製,也許有形成尾大不掉之勢的,恐怕隻有兩人:李繼勳和石守信。


    船山先生曾在《讀通鑒論》中這樣說道:殷、峻誅,而後樊愛能、何徽可伏法於牙門,武行德、李繼勳可就貶於國法;乃以施於有宋,而石守信、高懷德之流,斂手以就臣服。


    天誅也,王章也,國之所以立、民之所藉以生也。故曰不可以葅醢韓、彭之罪罪之也。百年以來,飛揚跋扈之氣習為之漸息,一人死,則萬人得以保其生。(王夫之《讀通鑒論》)


    引文中提到的“李繼勳可就貶於國法”,說的是周世宗征淮南時,李繼勳“怠於守禦“被南唐所敗後,周世宗將其貶斥的故實,而石守信“斂手以就臣服”,說的是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時,石守信等一幹武將被迫主動交出兵權的典故。


    這兩個故事很具有代表性,我們一個個來講。


    李繼勳早於趙匡胤發達,在後周初年,李繼勳已是殿前司散員都指揮使了,而在顯德元年那場著名的高平之戰後,李繼勳升殿前都虞候,不久,改任虎捷左廂都指揮使,領永州防禦使(守禦荊湖割據政權),此時趙匡胤才被升為殿前都虞候。


    同年十月,李繼勳升任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在趙匡胤整頓殿前司之前,侍衛司實力遠遠超過殿前司,領昭武軍節度使。


    此時,趙匡胤才繼李繼勳之後領永州防禦使,李繼勳在“義社十兄弟”中,不僅年齡最長,而且升遷速度最快,是第一個升任禁軍高級將領,第一個成為節度使的。


    作者菌猜想恐怕在“義社十兄弟”的早期,還是以他為首的。


    然而,不知道為什麽,李繼勳卻在關鍵時刻莫名掉了鏈子,如顯德三年,周世宗大舉征討南唐,卻在壽州(今安徽淮南市壽縣)碰了釘子。


    南唐守將劉仁贍死守壽州,周世宗圍攻三月不下,又碰上淫雨連綿,糧草不濟,李繼勳在壽州城南門紮寨,作為主帥的他竟“怠於守禦”,防備鬆懈,結果被劉仁贍大敗,“死者數萬,梯、屋悉皆被焚”,使得周師“軍無固誌”,於是軍中開始議論班師。


    周世宗將李繼勳召迴,罷去了他禁軍職位,改為河陽三城節度使。


    不久,連節度使的職位也被罷免了,降為右武衛大將軍。


    而此時,趙匡胤正趁著周世宗征淮南的機會大放異彩,數次立下奇功,被升任為殿前都指揮使、定國軍節度使,還軍後,又拜為義成軍節度使,加檢校太保,仍任殿前都指揮使。


    兩年後,周世宗病歿之前,免去了禁軍最高指揮官張永德的殿前都點檢之職,拜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檢校太傅。


    這一年,趙匡胤32歲,也正是第二年正月,趙匡胤便發動了陳橋兵變,一舉成為大宋王朝的開國之君。


    ……


    ……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買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參見大總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參見大總管並收藏買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