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二十二年,阿魯台再犯大同,朱棣立刻調集大軍。準備親征。可朱棣龍體欠安,大臣們一再勸慰:“陛下龍體欠安,還是不要親征了。”可朱棣卻說:“朕知道身體已大不如前,可朕定要親征,為高熾掃除後患,留下個太平盛世與他。待邊境無患,兵甲不用,朕便放心了。”於是朱棣仍命皇太子朱高熾監國,楊士奇留京輔佐太子。楊榮、金幼孜、張輔、馬煜等隨軍北征。因朱棣龍體欠安,遂此次特命趙王妃柳如願隨行照料。四月,朱棣便開始了第五次親征。阿魯台聽聞朱棣再次親征,嚇得再次率軍而逃。朱棣病重幾危,此刻的他已經不能騎馬了,於是便坐在龍輦當中率軍尋找著阿魯台,柳如願在龍輦中侍奉著。
茫茫大漠當中,找不到阿魯台的蹤跡。這日夜裏,朱棣在營帳中歇息,突然張輔來報:“陛下,臣等已到答蘭納木兒河,放眼望去隻見荒塵野草,車轍馬跡也多漫滅,看來,阿魯台早便逃了。”朱棣點了點頭,“知道了,退下吧。”
疲倦的朱棣很快睡去了,夢中的朱棣迷迷糊糊看見了遍地的屍骸,朱棣突然從夢中驚醒。坐在一邊守夜的如願趕忙走上前來,“父皇,你怎麽了?”“朕剛才夢見遍地的屍骸,無數明軍的英魂留在了這裏。朕幾次出征,眾多將士都喪了命,他們會不會怨恨朕?上天會不會怪罪朕?”如願趕忙勸道:“父皇別這麽想,父皇出征乃是為了大明安定,為了保護大明萬千子民的性命。不過,父皇可知道,夏尚書他們勸阻父皇北征也是為了江山社稷的。這些年來,咱們修通運河、遷都北京,幾次北征,賦稅沉重,徭役不息。加之天災連連,山東等地已然貧困,所以山東蒲台縣才有唐賽兒之流以‘佛母’自居,對抗朝廷啊。”朱棣咳了幾聲,臉上現出一絲不安,“難道父皇錯了?”如願趕忙拍著朱棣的背,“父皇當然沒錯,修通運河、遷都北京,親征朔漠,編修大典,哪一樣不是功在千秋的大事?父皇心係百姓,要實現斯民小康的永樂盛世,是千古難得的好君王。如今這些功在萬世的大事父皇都做了,就讓百姓休養生息,父皇享安和之福,豈不更好?”朱棣臉上露出了一絲哀傷,“享安和之福,朕聽見這句話,總會想起賢妃。朕一直讓他等著這一天,如今這一天終於到了,可她已走了十四年了。對,享安和之福,朕這一生該做的都做了,對於做皇帝來講,朕已沒有遺憾了,可是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講,朕有太多的遺憾。如願啊,父皇好乏累,傳令下去,明日,咱們便班師迴朝。”如願一邊應著一邊扶朱棣躺下,將裘被蓋在朱棣的身上,看著已然睡去的朱棣,如願心中驟然升起一絲憐惜,不由得自語道:“父皇這一生當真不易,父皇在位二十二年了,勵精圖治,勤政為民,這二十二年熬壞了龍體,熬白了頭發。”
聖躬欠安的朱棣下令班師迴朝,便命大軍白日裏行軍,夜裏駐軍休息。朱棣此時已六十四歲高齡,且病情一天天加重,龍輦當中,朱棣不停地問如願:“怎麽還沒到北京?咱們何時才能到北京?朕還能不能堅持到北京?”如願安慰著朱棣:“父皇,大軍極速行進,八月中旬便能到北京了。”朱棣自知快要撐不住了,便說道:“今日夜裏,讓楊榮、金幼孜、張輔都到朕的營帳中來。”說完,虛弱不堪的朱棣將頭伏在了如願的肩上。如願用手臂攬著朱棣說道:“好,父皇放心,一會如願便讓馬公公傳旨。父皇為大明操勞一生,乏累至極。父皇便伏在如願肩上睡會吧。如願就在父皇身邊。”
這日夜裏,馬煜傳來張輔、楊榮、金幼孜。張輔、楊榮、金幼孜來到朱棣帳中,跪倒在朱棣塌前。朱棣緩緩說道:“太子經多年曆練,政務已熟,待到朕還京之後,軍國大事悉付之太子,朕便優遊暮年,享安和之福。若是朕堅持不到北京,你等務必助太子登基。夏元吉他們也是為了朕好,還京後,放了夏元吉他們。”楊榮等人都齊聲應著。馬煜暗自思忖:“這英國公可是漢王的心腹,一會必要與楊次輔、金學士商議才好。”
待幾人出得朱棣營帳,張輔便迴了自己的營帳,馬煜看著張輔的背影對楊榮、金幼孜說道:“二位先生,英國公乃漢王心腹......”楊榮點點頭,“馬公公,告訴趙王妃,陛下病況切勿再讓英國公知曉。陛下一旦駕崩,英國公必定傳信漢王,漢王若起兵奪位,太子殿下登基便難了。”金幼孜也說道:“勉仁所言極是,馬公公這幾日切勿讓他人接觸陛下。”馬煜說道:“二位先生放心。”
果然不出三人所料,張輔迴了自己營帳,便將朱棣病危及欲傳位太子的消息飛鴿傳書至漢王朱高煦府邸。朱高煦得密信後便集結王府護衛與樂安地方軍隊時刻準備奪位,並派漢王世子朱瞻坦潛伏於京城,隻待得到朱棣駕崩的消息便行動。
朱棣躺在營帳當中,如願端藥前來,如願跪在朱棣塌前,“父皇,該進藥了。”朱棣突然握住了如願的手,如願問道:“父皇可有什麽吩咐?”朱棣摘下自己拇指上的白玉扳指戴在了如願的拇指上,如願見此情狀說道:“父皇......”朱棣用盡力氣說道:“太子多次監國,政事處理已十分嫻熟,況且太子仁厚,定可為一代明君。朕可以安心將皇位交予太子之手了。隻是高煦絕不肯善罷甘休。高煦隨朕征戰多年,軍中將士多與他相熟,若是朕堅持不到北京,高煦必集結軍中心腹,起兵奪位。此白玉扳指你好生保管,若高煦不軌,便拿此扳指號令三軍。見此扳指,便如見朕,兵符與印信皆在次輔楊榮手中,你們定要保太子登上皇位,保我大明江山永固。”如願受寵若驚,哽咽著說道:“父皇,漢王圖謀不軌,如願有白玉扳指號令三軍,若如願圖謀不軌,該當如何?”朱棣說道:“朕的眼光絕不會錯,愛梅之人錯不了,楊士奇調教出來的孩子一定會忠於朕,忠於大明。”如願感動得哭泣著,“父皇,太子仁厚忠義,定不負父皇期望。如願雖不敏,但此生誓不負父皇所托。”朱棣點點頭,“太子登基之日,用此扳指調集三大營保衛,助太子順利登基。”如願哭泣著點頭說道:“父皇放心。”
如願、馬煜在朱棣身邊侍奉,不讓其他人接觸朱棣,有人帳外求見,馬煜便稱朱棣有令,因需靜心養病,隻有趙王妃在側侍奉,不見旁人,軍國大事皆待病好之後再處理。張輔為了打探朱棣身體狀況時常來到帳外求見,馬煜便佯裝說道:“英國公可別難為老奴了,陛下說要靜心修養,軍國大事皆日後處理,任何人不見,您瞧楊次輔與金學士也好幾日見不到陛下了。”張輔隻好悻悻而歸。
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十七,大軍行至榆木川,朱棣病危,臨終前隻有如願與馬煜在側,朱棣喃喃說道:“馬煜,朕走後,力保皇太子登基,高熾登基後,切要……切要立瞻基為皇太子。還有……還有朕走後,把碽妃的畫像和那……和那綴纓玉佩放在朕的身邊……”馬煜聽著潸然淚下,“陛下……陛下……老奴遵旨。”朱棣衝著如願伸出手,如願趕忙跪在塌前握住朱棣的手,“父皇別走,如願想念父皇......”朱棣的臉上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十七年前,你答應朕,會把朕送走,如今果然是你把朕送走,塌前有你,朕走得也安心了。”如願聽了此話不住地抽泣著,朱棣自語著:“允炆……你好好活著。母妃……奶娘……令儀……玉竹......夢初……朕終於可以見到你們了……”朱棣說完便再也沒有了說話的力氣,可是說到夢初,朱棣突然想到還有一件心事沒有完成,那便是將他的夢初遷葬長陵,或許是造化弄人,或許是那些被殺宮女的詛咒,朱棣終究與權夢初生當別離、死亦別離。朱棣用盡渾身的力氣也說不出話了,隻聽見如願與馬煜在身邊哭泣……那哭聲仿佛漸行漸遠,朱棣漸漸完全失去了知覺,永遠地睡去了。
這位盛世明王,開內閣、設東廠,五征漠北、三犁虜庭,疏通京杭大運河,遷都北京,編修《永樂大典》,派鄭和六下西洋,陳誠四次出使西域,設哈密衛、奴兒幹都司、貴州布政使司、交趾布政使司……他成為曆史上功業最大的皇帝,他做到了家給人足、斯民小康,在日月照臨、霜露所濡之處,皆播撒了大明的威儀,他用二十二年的時間使得宇內富庶、賦入盈羨,他親手締造了永樂盛世。他知人善任、表裏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幅員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他當之無愧是一位超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盛世明王。可他卻也留下了諸多遺憾,他不能承認自己的生母,他愛的妻妾都先他而去,且與最寵的女子生當別離,死又不能同穴。他雖建立了不世之功卻也背上了千古罵名。在功績與遺憾中,朱棣結束了自己輝煌、傳奇而又不為常人所讀懂的一生,享年六十四歲。
如願見朱棣駕崩,心中萬分傷痛,如願多想為這個寵愛自己的父皇大哭一場,可唯恐被英國公張輔聽見,便強忍住哭聲伏在朱棣胸前,如願的淚水早已打濕了朱棣的衣衫。馬煜見朱棣駕崩,也難掩悲傷,淚水直落下來,卻又恐此事被旁人知曉,便趕忙勸如願:“趙王妃節哀,此刻不是傷心的時候,王妃在此處守著陛下,老奴去找楊、金二位先生商議。”如願抽泣著點頭,“公公放心。”馬煜將裘被蓋在朱棣身上,便飛奔到楊榮、金幼孜帳中。
馬煜來到楊榮、金幼孜帳中,疾步走上前去,低聲說道:“陛下駕崩了。二位先生,如今之計,該當如何?”楊榮說道:“六師在外,京師無主,漢王虎視眈眈,此時切不可走漏風聲,陛下駕崩一事,秘不發喪。我三人秘密將軍中錫製錫器,找錫匠熔成一櫬,將陛下屍身放於櫬中,防屍身腐臭之氣被人發覺,再將櫬置於龍輦之中,大軍班師繼續朝北京進發。趙王妃在龍輦中看護聖體,馬公公每日早晚照常去龍輦中上膳。切勿引起他人之疑,我一會便騎快馬報信皇太子,軍中之事,有勞二位了。”金幼孜說道:“如此甚好,勉仁快快迴北京去,切勿讓漢王先得了消息。”楊榮拱手說道:“軍中之事全靠二位了。”金幼孜、馬煜也拱手說道:“勉仁放心。”
楊榮跑出帳外,騎上快馬,突然遇到了張輔,張輔問道:“楊次輔這是去哪裏?”楊榮一驚,隨後泰然答道:“英國公,方才趙王妃說,讓我迴北京稟太子殿下操辦著迎駕。陛下這些時日暴怒異常,趙王妃怕太子殿下迎駕再出了差錯,所以讓我親自跑一趟。”張輔並未起疑,拱手說道:“楊次輔一路走好。”於是楊榮星夜兼程,趕迴北京報信了。金幼孜與馬煜便連夜集軍中錫器,找來錫匠熔成一櫬,後將所有錫匠全部殺掉,以免走漏風聲。二人將朱棣屍身放於櫬中,再將櫬置於龍輦之中,如願在龍輦中看護,馬煜早晚照常到龍輦中上膳,並未引起他人的懷疑。
茫茫大漠當中,找不到阿魯台的蹤跡。這日夜裏,朱棣在營帳中歇息,突然張輔來報:“陛下,臣等已到答蘭納木兒河,放眼望去隻見荒塵野草,車轍馬跡也多漫滅,看來,阿魯台早便逃了。”朱棣點了點頭,“知道了,退下吧。”
疲倦的朱棣很快睡去了,夢中的朱棣迷迷糊糊看見了遍地的屍骸,朱棣突然從夢中驚醒。坐在一邊守夜的如願趕忙走上前來,“父皇,你怎麽了?”“朕剛才夢見遍地的屍骸,無數明軍的英魂留在了這裏。朕幾次出征,眾多將士都喪了命,他們會不會怨恨朕?上天會不會怪罪朕?”如願趕忙勸道:“父皇別這麽想,父皇出征乃是為了大明安定,為了保護大明萬千子民的性命。不過,父皇可知道,夏尚書他們勸阻父皇北征也是為了江山社稷的。這些年來,咱們修通運河、遷都北京,幾次北征,賦稅沉重,徭役不息。加之天災連連,山東等地已然貧困,所以山東蒲台縣才有唐賽兒之流以‘佛母’自居,對抗朝廷啊。”朱棣咳了幾聲,臉上現出一絲不安,“難道父皇錯了?”如願趕忙拍著朱棣的背,“父皇當然沒錯,修通運河、遷都北京,親征朔漠,編修大典,哪一樣不是功在千秋的大事?父皇心係百姓,要實現斯民小康的永樂盛世,是千古難得的好君王。如今這些功在萬世的大事父皇都做了,就讓百姓休養生息,父皇享安和之福,豈不更好?”朱棣臉上露出了一絲哀傷,“享安和之福,朕聽見這句話,總會想起賢妃。朕一直讓他等著這一天,如今這一天終於到了,可她已走了十四年了。對,享安和之福,朕這一生該做的都做了,對於做皇帝來講,朕已沒有遺憾了,可是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講,朕有太多的遺憾。如願啊,父皇好乏累,傳令下去,明日,咱們便班師迴朝。”如願一邊應著一邊扶朱棣躺下,將裘被蓋在朱棣的身上,看著已然睡去的朱棣,如願心中驟然升起一絲憐惜,不由得自語道:“父皇這一生當真不易,父皇在位二十二年了,勵精圖治,勤政為民,這二十二年熬壞了龍體,熬白了頭發。”
聖躬欠安的朱棣下令班師迴朝,便命大軍白日裏行軍,夜裏駐軍休息。朱棣此時已六十四歲高齡,且病情一天天加重,龍輦當中,朱棣不停地問如願:“怎麽還沒到北京?咱們何時才能到北京?朕還能不能堅持到北京?”如願安慰著朱棣:“父皇,大軍極速行進,八月中旬便能到北京了。”朱棣自知快要撐不住了,便說道:“今日夜裏,讓楊榮、金幼孜、張輔都到朕的營帳中來。”說完,虛弱不堪的朱棣將頭伏在了如願的肩上。如願用手臂攬著朱棣說道:“好,父皇放心,一會如願便讓馬公公傳旨。父皇為大明操勞一生,乏累至極。父皇便伏在如願肩上睡會吧。如願就在父皇身邊。”
這日夜裏,馬煜傳來張輔、楊榮、金幼孜。張輔、楊榮、金幼孜來到朱棣帳中,跪倒在朱棣塌前。朱棣緩緩說道:“太子經多年曆練,政務已熟,待到朕還京之後,軍國大事悉付之太子,朕便優遊暮年,享安和之福。若是朕堅持不到北京,你等務必助太子登基。夏元吉他們也是為了朕好,還京後,放了夏元吉他們。”楊榮等人都齊聲應著。馬煜暗自思忖:“這英國公可是漢王的心腹,一會必要與楊次輔、金學士商議才好。”
待幾人出得朱棣營帳,張輔便迴了自己的營帳,馬煜看著張輔的背影對楊榮、金幼孜說道:“二位先生,英國公乃漢王心腹......”楊榮點點頭,“馬公公,告訴趙王妃,陛下病況切勿再讓英國公知曉。陛下一旦駕崩,英國公必定傳信漢王,漢王若起兵奪位,太子殿下登基便難了。”金幼孜也說道:“勉仁所言極是,馬公公這幾日切勿讓他人接觸陛下。”馬煜說道:“二位先生放心。”
果然不出三人所料,張輔迴了自己營帳,便將朱棣病危及欲傳位太子的消息飛鴿傳書至漢王朱高煦府邸。朱高煦得密信後便集結王府護衛與樂安地方軍隊時刻準備奪位,並派漢王世子朱瞻坦潛伏於京城,隻待得到朱棣駕崩的消息便行動。
朱棣躺在營帳當中,如願端藥前來,如願跪在朱棣塌前,“父皇,該進藥了。”朱棣突然握住了如願的手,如願問道:“父皇可有什麽吩咐?”朱棣摘下自己拇指上的白玉扳指戴在了如願的拇指上,如願見此情狀說道:“父皇......”朱棣用盡力氣說道:“太子多次監國,政事處理已十分嫻熟,況且太子仁厚,定可為一代明君。朕可以安心將皇位交予太子之手了。隻是高煦絕不肯善罷甘休。高煦隨朕征戰多年,軍中將士多與他相熟,若是朕堅持不到北京,高煦必集結軍中心腹,起兵奪位。此白玉扳指你好生保管,若高煦不軌,便拿此扳指號令三軍。見此扳指,便如見朕,兵符與印信皆在次輔楊榮手中,你們定要保太子登上皇位,保我大明江山永固。”如願受寵若驚,哽咽著說道:“父皇,漢王圖謀不軌,如願有白玉扳指號令三軍,若如願圖謀不軌,該當如何?”朱棣說道:“朕的眼光絕不會錯,愛梅之人錯不了,楊士奇調教出來的孩子一定會忠於朕,忠於大明。”如願感動得哭泣著,“父皇,太子仁厚忠義,定不負父皇期望。如願雖不敏,但此生誓不負父皇所托。”朱棣點點頭,“太子登基之日,用此扳指調集三大營保衛,助太子順利登基。”如願哭泣著點頭說道:“父皇放心。”
如願、馬煜在朱棣身邊侍奉,不讓其他人接觸朱棣,有人帳外求見,馬煜便稱朱棣有令,因需靜心養病,隻有趙王妃在側侍奉,不見旁人,軍國大事皆待病好之後再處理。張輔為了打探朱棣身體狀況時常來到帳外求見,馬煜便佯裝說道:“英國公可別難為老奴了,陛下說要靜心修養,軍國大事皆日後處理,任何人不見,您瞧楊次輔與金學士也好幾日見不到陛下了。”張輔隻好悻悻而歸。
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十七,大軍行至榆木川,朱棣病危,臨終前隻有如願與馬煜在側,朱棣喃喃說道:“馬煜,朕走後,力保皇太子登基,高熾登基後,切要……切要立瞻基為皇太子。還有……還有朕走後,把碽妃的畫像和那……和那綴纓玉佩放在朕的身邊……”馬煜聽著潸然淚下,“陛下……陛下……老奴遵旨。”朱棣衝著如願伸出手,如願趕忙跪在塌前握住朱棣的手,“父皇別走,如願想念父皇......”朱棣的臉上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十七年前,你答應朕,會把朕送走,如今果然是你把朕送走,塌前有你,朕走得也安心了。”如願聽了此話不住地抽泣著,朱棣自語著:“允炆……你好好活著。母妃……奶娘……令儀……玉竹......夢初……朕終於可以見到你們了……”朱棣說完便再也沒有了說話的力氣,可是說到夢初,朱棣突然想到還有一件心事沒有完成,那便是將他的夢初遷葬長陵,或許是造化弄人,或許是那些被殺宮女的詛咒,朱棣終究與權夢初生當別離、死亦別離。朱棣用盡渾身的力氣也說不出話了,隻聽見如願與馬煜在身邊哭泣……那哭聲仿佛漸行漸遠,朱棣漸漸完全失去了知覺,永遠地睡去了。
這位盛世明王,開內閣、設東廠,五征漠北、三犁虜庭,疏通京杭大運河,遷都北京,編修《永樂大典》,派鄭和六下西洋,陳誠四次出使西域,設哈密衛、奴兒幹都司、貴州布政使司、交趾布政使司……他成為曆史上功業最大的皇帝,他做到了家給人足、斯民小康,在日月照臨、霜露所濡之處,皆播撒了大明的威儀,他用二十二年的時間使得宇內富庶、賦入盈羨,他親手締造了永樂盛世。他知人善任、表裏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幅員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他當之無愧是一位超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盛世明王。可他卻也留下了諸多遺憾,他不能承認自己的生母,他愛的妻妾都先他而去,且與最寵的女子生當別離,死又不能同穴。他雖建立了不世之功卻也背上了千古罵名。在功績與遺憾中,朱棣結束了自己輝煌、傳奇而又不為常人所讀懂的一生,享年六十四歲。
如願見朱棣駕崩,心中萬分傷痛,如願多想為這個寵愛自己的父皇大哭一場,可唯恐被英國公張輔聽見,便強忍住哭聲伏在朱棣胸前,如願的淚水早已打濕了朱棣的衣衫。馬煜見朱棣駕崩,也難掩悲傷,淚水直落下來,卻又恐此事被旁人知曉,便趕忙勸如願:“趙王妃節哀,此刻不是傷心的時候,王妃在此處守著陛下,老奴去找楊、金二位先生商議。”如願抽泣著點頭,“公公放心。”馬煜將裘被蓋在朱棣身上,便飛奔到楊榮、金幼孜帳中。
馬煜來到楊榮、金幼孜帳中,疾步走上前去,低聲說道:“陛下駕崩了。二位先生,如今之計,該當如何?”楊榮說道:“六師在外,京師無主,漢王虎視眈眈,此時切不可走漏風聲,陛下駕崩一事,秘不發喪。我三人秘密將軍中錫製錫器,找錫匠熔成一櫬,將陛下屍身放於櫬中,防屍身腐臭之氣被人發覺,再將櫬置於龍輦之中,大軍班師繼續朝北京進發。趙王妃在龍輦中看護聖體,馬公公每日早晚照常去龍輦中上膳。切勿引起他人之疑,我一會便騎快馬報信皇太子,軍中之事,有勞二位了。”金幼孜說道:“如此甚好,勉仁快快迴北京去,切勿讓漢王先得了消息。”楊榮拱手說道:“軍中之事全靠二位了。”金幼孜、馬煜也拱手說道:“勉仁放心。”
楊榮跑出帳外,騎上快馬,突然遇到了張輔,張輔問道:“楊次輔這是去哪裏?”楊榮一驚,隨後泰然答道:“英國公,方才趙王妃說,讓我迴北京稟太子殿下操辦著迎駕。陛下這些時日暴怒異常,趙王妃怕太子殿下迎駕再出了差錯,所以讓我親自跑一趟。”張輔並未起疑,拱手說道:“楊次輔一路走好。”於是楊榮星夜兼程,趕迴北京報信了。金幼孜與馬煜便連夜集軍中錫器,找來錫匠熔成一櫬,後將所有錫匠全部殺掉,以免走漏風聲。二人將朱棣屍身放於櫬中,再將櫬置於龍輦之中,如願在龍輦中看護,馬煜早晚照常到龍輦中上膳,並未引起他人的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