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永樂八年,朱棣大敗韃靼之後,韃靼太師阿魯台便與大明修好,可多年過後,阿魯台暗中養兵,恢複了韃靼以往的勢力。永樂二十年,韃靼太師阿魯台勾結兀良哈率兵南下,大舉圍攻興和。
得知北虜來犯,朱棣自是又準備禦駕親征,可誰知朝堂上,卻是反對之聲一片。兵部尚書方賓說道:“陛下三思,下西洋、遷都、征戰,多年來,國庫花費了大量銀兩。如今糧儲不足,不可興師啊。”戶部尚書夏元吉說道:“陛下,方尚書所言極是。頻年師出無功,戎馬資儲,十喪八九。況且陛下聖躬少安,尚須調護,還是勿煩六師為宜。”刑部尚書吳中說道:“陛下,臣也以為不宜禦駕親征……”朱棣大喊道:“都閉嘴,竟敢在此時動搖軍心,把他們三個都關到掖庭獄。”
待方賓、夏元吉、吳中三人被抓到了掖庭獄。朱棣問道:“呂震,你說,朕能不能北征?”禮部尚書呂震戰戰兢兢站出朝班,“能,陛下,如此邊患,怎能坐視?陛下應備齊兵馬糧草,親征韃靼,掃除邊患。”朱棣冷笑一聲,“你若說的是真心話,那便去備兵馬與糧草。”呂震趕忙答道:“臣遵旨。”
永樂二十年三月,朱棣第三次禦駕親征,朱棣來到朔漠之上,便派馬煜前去打探阿魯台的下落。不久,馬煜迴報:“陛下,阿魯台率兵攻萬全,諸將請分兵還擊。”朱棣微微一笑,“若分兵去萬全,便中了阿魯台的奸計了。阿魯台是懼怕我大明軍隊搗其巢穴,所以佯裝攻萬全,欲牽製咱們。放心,他絕不敢攻萬全城。”果然不出朱棣所料,沒過幾日,萬全城下果然不見了阿魯台的蹤影。
阿魯台見朱棣沒有上當,又不敢與朱棣正麵交鋒,便將大軍輜重棄於闊灤海而向北逃竄。朱棣得知便率軍奔至闊灤海盡收其輜重。楊榮說道:“陛下,阿魯台向北逃了,現已不知其在何處,向北追尋,絕非易事。既然韃靼輜重已盡歸己有,咱們是否迴師?”朱棣思索了一番說道:“阿魯台敢悖逆,乃是仗著有兀良哈為羽翼。既然兀良哈勾結韃靼騷擾大明,那便調轉方向,征討兀良哈。教訓一下兀良哈,免得兀良哈與韃靼一同生事。”於是,朱棣率軍調轉方向,征討與韃靼勾結的兀良哈,在屈裂兒河處與兀良哈軍隊大戰,朱棣親率騎兵衝入兀良哈陣營,大破兀良哈軍隊,兀良哈投降,朱棣得勝還朝。
永樂二十年八月,鄭和率船隊六次出使西洋歸來,暹羅、蘇門答刺和阿丹等國使節也隨著寶船隊而來。此時的朱棣成功駿烈,他一步步將大明王朝推向鼎盛。此時的鄭和並不知道這是他在永樂朝的最後一次出使西洋。迴航後的鄭和還是盼望著再次航行在大海之上,可這一盼便是八年,在宣德五年之時,花甲之年的鄭和還將第七次出使西洋,他到了竹布、幔八薩等國,當他再次到達古裏的時候,鄭和走過了他光輝而又傳奇的一生。
向北逃竄的阿魯台並沒有安分守己,到了永樂二十一年,阿魯台侵犯大同、開平。朱棣聽聞此事,同年八月第四次禦駕親征。大明將士依舊鬥誌昂揚,阿魯台得知朱棣又親自來征討他,又嚇得跑到了大漠深處。朱棣下令暫時安營歇息。
夜裏,朱棣毫無睡意,他躺在營帳當中迴想著自己的這一生,他的摯愛之人,生母碽妃、奶娘馮月珍、皇後令儀、賢妃夢初、貴妃玉竹相繼離他而去,心中甚為傷懷。他又想起了年幼時碽妃為拚得他的前程而泰然赴死,他為了自己的母妃與自己的前程忍辱負重,苦讀詩書、苦練騎射,為的便是討得太祖皇帝的歡心,可太祖皇帝還是將儲君之位傳與了允炆,後來他起兵靖難,多少次命懸一線,幾乎用性命拚來了這皇位。登基之後,他開創內閣、親征漠北、遷都北京、編修《永樂大典》,命鄭和下西洋……可謂建立了不世之功,親手打造了永樂盛世。正如當年的燕王在太祖陵前所說:“總有一天老四要讓父皇看到,若無皇四子燕王棣便無大明海清河晏之盛景,若無碽妃便無大明太平盛世之基業。”朱棣如今已是六十三歲高齡,還在為了大明北疆的穩定親自率軍親征。朱棣想著想著,又想起了允炆,當年他從自己的侄兒手中奪下了江山,可允炆現在何處?他已尋找了允炆二十一年了。朱棣這位花甲老人實現了此生締造永樂盛世的夢想,可此時還有一件心事,就是知道允炆的下落。他隻想知道允炆是否還活著,允炆這些年過得好不好。朱棣想著想著,便睡著了。
深夜,突然馬煜急匆匆闖入朱棣的帳中,朱棣驚問:“什麽事情如此慌張?”馬煜慌忙答道:“陛下,胡濙帳外求見。”朱棣聽聞胡濙前來,驚坐而起,“快請。”
胡濙來到朱棣帳中,隻見朱棣披衣而坐,胡濙趕忙跪倒在地,“陛下,聽聞陛下龍體欠安,臣惶恐萬分。”朱棣起身扶起胡濙,“快請起。”胡濙起身看著朱棣,“陛下,臣知道建文的下落了。”朱棣大喜,將胡濙拉倒臥榻前,二人便坐到臥榻之上長談。朱棣問道:“允炆還活著?”胡濙點點頭,“活著。”朱棣繼續問道:“二十年一了,允炆還好?”“‘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二十年一來,雖無錦衣玉食,可日日誦經禮佛,卻也逍遙自在。”朱棣有些不解,“誦經禮佛?”“當年陛下攻破南京,建文妝成僧人,與妙錦姑娘便在南京皇宮的涵洞逃出宮去,於秦淮河泛舟而去。馬氏對建文一往情深,為了掩護建文出逃,馬氏亡於奉天殿大火。建文出逃後,便做了真正的僧人,法號應文。那妙錦姑娘撫養建文長子朱文奎、次子朱文圭長大成人,待到文奎、文圭娶妻生子後,妙錦姑娘便病逝了。”朱棣趕忙問道:“允炆這些年都在哪裏?”“滇粵巴蜀處處皆有應文足跡,這二十一年來,應文雲遊四方,幾乎遍訪中華名山大川,親至大明東西南北。”朱棣歎了口氣,“允炆定是恨透了朕。”“應文說當年出逃之後確是恨透了陛下,他自小宮中錦衣玉食,卻要苦於生計奔波不說,還要日夜擔心自己的性命。可是在這民間的二十一年的雲遊中,他才知道了普通百姓生活的艱辛。並且在這二十一年當中,應文親眼見到陛下將這大明江山治理得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應文說左都督徐增壽說得對,‘燕王定是治國之君。’應文讓臣轉告陛下,二十一年過去了,請陛下安心做一個好皇帝。”“應文真的不恨朕了?”胡濙說道:“正續寺有一副對聯,乃是應文所題。‘僧為帝,帝亦為僧,數十載衣缽相傳,正覺依然黃覺舊;叔負侄,侄不負叔,八百裏芒鞋徒步,獅山更比燕山高。’”朱棣沉默了許久,終於說道:“讓他安心修行,也不要難為他的孩子。”胡濙站起身來,“陛下聖明。陛下靜心修養,臣告退。”
胡濙離開了營帳,朱棣獨自坐在臥榻之上,若有所思。二十一年前那場驚心動魄的叔侄奪位雖然以朱棣的勝利而告終,可奉天殿的那場大火,卻給朱棣留下了二十一年的恐懼與不安。他尋找了朱允炆二十一年了,這二十一年,他無數次設想允炆的境況,最開始他希望允炆已然死去,如此,他便可以安心當他的皇帝。可後來,他希望允炆活著,他知道,允炆雖不適合做皇帝,但允炆如自己的長兄一樣仁厚寬和,如今得知允炆真的還活著,二十一年的恐懼與疑慮,不安與等待,在這一夜都化為青煙隨風而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縷欣慰與安心、一份欣喜與釋然。朱棣閉上雙目,一絲微笑綻放在朱棣的麵龐,“二十一年了!二十一年了!允炆,好好活著,皇四叔希望你好好活著。”
雖然知道了允炆的下落,可是仍舊不知阿魯台現在何處,這讓朱棣心急如焚。正在朱棣恥於此次出師無功之時,蒙古王子也先土幹與他的一股蒙古軍隊前來歸附朱棣。原來這也先土幹王子與阿魯台心生嫌隙多時,又多年聽聞永樂皇帝的威名,早便有歸附之心。如今聽聞朱棣禦駕親征,也先土幹便帶著妻兒部屬前來投奔。朱棣見到也先土幹王子前來投奔,喜出望外,在營帳中設宴款待,賜冠帶織金襲衣,還為也先土幹取了漢人的名字叫“金忠”,並封其為“忠勇王”。
隨後,朱棣帶著也忠勇王金忠班師迴朝。待大軍行至居庸關的時候,官民百姓夾道歡迎英武蓋世的永樂皇帝。騎在戰馬上的金忠,隻見旌旗漫天揮舞,“萬歲”的唿聲響徹寰宇,綿延萬裏而不絕,金忠見此情景,對朱棣欽佩不已。而對於朱棣而言,這一刻正是他戎馬一生最光輝的寫照。
得知北虜來犯,朱棣自是又準備禦駕親征,可誰知朝堂上,卻是反對之聲一片。兵部尚書方賓說道:“陛下三思,下西洋、遷都、征戰,多年來,國庫花費了大量銀兩。如今糧儲不足,不可興師啊。”戶部尚書夏元吉說道:“陛下,方尚書所言極是。頻年師出無功,戎馬資儲,十喪八九。況且陛下聖躬少安,尚須調護,還是勿煩六師為宜。”刑部尚書吳中說道:“陛下,臣也以為不宜禦駕親征……”朱棣大喊道:“都閉嘴,竟敢在此時動搖軍心,把他們三個都關到掖庭獄。”
待方賓、夏元吉、吳中三人被抓到了掖庭獄。朱棣問道:“呂震,你說,朕能不能北征?”禮部尚書呂震戰戰兢兢站出朝班,“能,陛下,如此邊患,怎能坐視?陛下應備齊兵馬糧草,親征韃靼,掃除邊患。”朱棣冷笑一聲,“你若說的是真心話,那便去備兵馬與糧草。”呂震趕忙答道:“臣遵旨。”
永樂二十年三月,朱棣第三次禦駕親征,朱棣來到朔漠之上,便派馬煜前去打探阿魯台的下落。不久,馬煜迴報:“陛下,阿魯台率兵攻萬全,諸將請分兵還擊。”朱棣微微一笑,“若分兵去萬全,便中了阿魯台的奸計了。阿魯台是懼怕我大明軍隊搗其巢穴,所以佯裝攻萬全,欲牽製咱們。放心,他絕不敢攻萬全城。”果然不出朱棣所料,沒過幾日,萬全城下果然不見了阿魯台的蹤影。
阿魯台見朱棣沒有上當,又不敢與朱棣正麵交鋒,便將大軍輜重棄於闊灤海而向北逃竄。朱棣得知便率軍奔至闊灤海盡收其輜重。楊榮說道:“陛下,阿魯台向北逃了,現已不知其在何處,向北追尋,絕非易事。既然韃靼輜重已盡歸己有,咱們是否迴師?”朱棣思索了一番說道:“阿魯台敢悖逆,乃是仗著有兀良哈為羽翼。既然兀良哈勾結韃靼騷擾大明,那便調轉方向,征討兀良哈。教訓一下兀良哈,免得兀良哈與韃靼一同生事。”於是,朱棣率軍調轉方向,征討與韃靼勾結的兀良哈,在屈裂兒河處與兀良哈軍隊大戰,朱棣親率騎兵衝入兀良哈陣營,大破兀良哈軍隊,兀良哈投降,朱棣得勝還朝。
永樂二十年八月,鄭和率船隊六次出使西洋歸來,暹羅、蘇門答刺和阿丹等國使節也隨著寶船隊而來。此時的朱棣成功駿烈,他一步步將大明王朝推向鼎盛。此時的鄭和並不知道這是他在永樂朝的最後一次出使西洋。迴航後的鄭和還是盼望著再次航行在大海之上,可這一盼便是八年,在宣德五年之時,花甲之年的鄭和還將第七次出使西洋,他到了竹布、幔八薩等國,當他再次到達古裏的時候,鄭和走過了他光輝而又傳奇的一生。
向北逃竄的阿魯台並沒有安分守己,到了永樂二十一年,阿魯台侵犯大同、開平。朱棣聽聞此事,同年八月第四次禦駕親征。大明將士依舊鬥誌昂揚,阿魯台得知朱棣又親自來征討他,又嚇得跑到了大漠深處。朱棣下令暫時安營歇息。
夜裏,朱棣毫無睡意,他躺在營帳當中迴想著自己的這一生,他的摯愛之人,生母碽妃、奶娘馮月珍、皇後令儀、賢妃夢初、貴妃玉竹相繼離他而去,心中甚為傷懷。他又想起了年幼時碽妃為拚得他的前程而泰然赴死,他為了自己的母妃與自己的前程忍辱負重,苦讀詩書、苦練騎射,為的便是討得太祖皇帝的歡心,可太祖皇帝還是將儲君之位傳與了允炆,後來他起兵靖難,多少次命懸一線,幾乎用性命拚來了這皇位。登基之後,他開創內閣、親征漠北、遷都北京、編修《永樂大典》,命鄭和下西洋……可謂建立了不世之功,親手打造了永樂盛世。正如當年的燕王在太祖陵前所說:“總有一天老四要讓父皇看到,若無皇四子燕王棣便無大明海清河晏之盛景,若無碽妃便無大明太平盛世之基業。”朱棣如今已是六十三歲高齡,還在為了大明北疆的穩定親自率軍親征。朱棣想著想著,又想起了允炆,當年他從自己的侄兒手中奪下了江山,可允炆現在何處?他已尋找了允炆二十一年了。朱棣這位花甲老人實現了此生締造永樂盛世的夢想,可此時還有一件心事,就是知道允炆的下落。他隻想知道允炆是否還活著,允炆這些年過得好不好。朱棣想著想著,便睡著了。
深夜,突然馬煜急匆匆闖入朱棣的帳中,朱棣驚問:“什麽事情如此慌張?”馬煜慌忙答道:“陛下,胡濙帳外求見。”朱棣聽聞胡濙前來,驚坐而起,“快請。”
胡濙來到朱棣帳中,隻見朱棣披衣而坐,胡濙趕忙跪倒在地,“陛下,聽聞陛下龍體欠安,臣惶恐萬分。”朱棣起身扶起胡濙,“快請起。”胡濙起身看著朱棣,“陛下,臣知道建文的下落了。”朱棣大喜,將胡濙拉倒臥榻前,二人便坐到臥榻之上長談。朱棣問道:“允炆還活著?”胡濙點點頭,“活著。”朱棣繼續問道:“二十年一了,允炆還好?”“‘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二十年一來,雖無錦衣玉食,可日日誦經禮佛,卻也逍遙自在。”朱棣有些不解,“誦經禮佛?”“當年陛下攻破南京,建文妝成僧人,與妙錦姑娘便在南京皇宮的涵洞逃出宮去,於秦淮河泛舟而去。馬氏對建文一往情深,為了掩護建文出逃,馬氏亡於奉天殿大火。建文出逃後,便做了真正的僧人,法號應文。那妙錦姑娘撫養建文長子朱文奎、次子朱文圭長大成人,待到文奎、文圭娶妻生子後,妙錦姑娘便病逝了。”朱棣趕忙問道:“允炆這些年都在哪裏?”“滇粵巴蜀處處皆有應文足跡,這二十一年來,應文雲遊四方,幾乎遍訪中華名山大川,親至大明東西南北。”朱棣歎了口氣,“允炆定是恨透了朕。”“應文說當年出逃之後確是恨透了陛下,他自小宮中錦衣玉食,卻要苦於生計奔波不說,還要日夜擔心自己的性命。可是在這民間的二十一年的雲遊中,他才知道了普通百姓生活的艱辛。並且在這二十一年當中,應文親眼見到陛下將這大明江山治理得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應文說左都督徐增壽說得對,‘燕王定是治國之君。’應文讓臣轉告陛下,二十一年過去了,請陛下安心做一個好皇帝。”“應文真的不恨朕了?”胡濙說道:“正續寺有一副對聯,乃是應文所題。‘僧為帝,帝亦為僧,數十載衣缽相傳,正覺依然黃覺舊;叔負侄,侄不負叔,八百裏芒鞋徒步,獅山更比燕山高。’”朱棣沉默了許久,終於說道:“讓他安心修行,也不要難為他的孩子。”胡濙站起身來,“陛下聖明。陛下靜心修養,臣告退。”
胡濙離開了營帳,朱棣獨自坐在臥榻之上,若有所思。二十一年前那場驚心動魄的叔侄奪位雖然以朱棣的勝利而告終,可奉天殿的那場大火,卻給朱棣留下了二十一年的恐懼與不安。他尋找了朱允炆二十一年了,這二十一年,他無數次設想允炆的境況,最開始他希望允炆已然死去,如此,他便可以安心當他的皇帝。可後來,他希望允炆活著,他知道,允炆雖不適合做皇帝,但允炆如自己的長兄一樣仁厚寬和,如今得知允炆真的還活著,二十一年的恐懼與疑慮,不安與等待,在這一夜都化為青煙隨風而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縷欣慰與安心、一份欣喜與釋然。朱棣閉上雙目,一絲微笑綻放在朱棣的麵龐,“二十一年了!二十一年了!允炆,好好活著,皇四叔希望你好好活著。”
雖然知道了允炆的下落,可是仍舊不知阿魯台現在何處,這讓朱棣心急如焚。正在朱棣恥於此次出師無功之時,蒙古王子也先土幹與他的一股蒙古軍隊前來歸附朱棣。原來這也先土幹王子與阿魯台心生嫌隙多時,又多年聽聞永樂皇帝的威名,早便有歸附之心。如今聽聞朱棣禦駕親征,也先土幹便帶著妻兒部屬前來投奔。朱棣見到也先土幹王子前來投奔,喜出望外,在營帳中設宴款待,賜冠帶織金襲衣,還為也先土幹取了漢人的名字叫“金忠”,並封其為“忠勇王”。
隨後,朱棣帶著也忠勇王金忠班師迴朝。待大軍行至居庸關的時候,官民百姓夾道歡迎英武蓋世的永樂皇帝。騎在戰馬上的金忠,隻見旌旗漫天揮舞,“萬歲”的唿聲響徹寰宇,綿延萬裏而不絕,金忠見此情景,對朱棣欽佩不已。而對於朱棣而言,這一刻正是他戎馬一生最光輝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