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時代,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這一觀點一出來,孟子立時就陷入了沉默。而各稷下學士也都開始互相交流,竊竊私語起來。
戴言繼續說道:“孟子所言如今天下極為糟糕,無非就是說如今天下戰爭頻繁,給天下造成的動蕩太大了。然而在下對此卻有不同的看法:以在下之見,無論是三代,亦或是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天下一樣有戰爭。然而那時候戰爭沒有變成如今這樣的規模,給天下造成這樣大的動蕩,其實不是前人不願意,而是他們辦不到罷了。
三代之時,生產力低下,一個部落、邦國無論是人口,亦或是他們所能夠創造的財富是有限的,即使他們想要發動更大規模的戰爭,這也是不可能辦到的事。這就好比兩個人打架,大家手中都是沒有武器的,能夠對對方造成的傷害必然就小。
而到了如今的時代,各國發展迅速,人口激增,創造財富的能力也得到了極大的增長,這就為各國發動更大規模的戰爭提供了可能!依然拿兩個人打架做比喻,這就相當於如今兩個人手中有了刀劍了,所能夠造成的破壞性必然就大!”
在場的眾人,無論是孟子,亦或是眾稷下學士,太子、齊王等人,還是第一次聽說這樣的道理。這相當於是徹底的顛覆了眾人的看法!在如今的人看來,春秋時期的戰爭乃是貴族式的戰爭,貴族式的戰爭因為有著各種規則的限製,所以造成的傷害才小。
於是立即就有人提出反駁了,齊國太子田辟疆就站出來說道:“子偃,你這話我可是不認同。春秋時期的戰爭,難道不是有著眾多的規則限製,造成的傷害才小的嗎?”
戴言微微一笑,繼續說道:“雖然春秋時期的戰爭有規則的限製,然而大家願意遵守這樣的規則,其實還是它最符合大家的利益。春秋時的戰爭,除非是國力差距極大的兩個國家,否則實行滅國之戰其實是辦不到的。而發動戰爭必須要獲得足夠的利益,又不能滅國取地,那麽戰爭隻有讓他國臣服了。
春秋戰爭所設置的規則,不斬來使,不鼓不成列,戰爭以車戰進行,受傷者不得攻擊第二次,追擊不得超過五十步,都是為了讓弱者臣服。同時可以看出,這樣所有的戰爭規則都是對強國有利的,而兩國之間,誰的國力更加強大,進行一場戰爭就能輕易的看出來了!而弱者服從強者,是符合自然之理的。
天下間的戰爭,憑的是實力,大國的實力強大,於是就可以輕易的讓人屈服。後來吳國打破了這一規則,以為取巧就可以贏得戰爭。然而吳國即使攻破了楚國郢都,使得楚國這樣的大國一度中衰。然而一旦楚國這樣的大國認真對待,也不遵守規則以後,吳國國力弱小的缺點就暴露出來了。
晉國的史墨預言吳國四十年內必定滅亡,而後來吳國果真為楚國和越國所滅,又豈止是天數呢?實際上就是吳國不遵守強弱規則必然會帶來的結果啊。”
戴言繼續說道:“如今的時代,對比三代和春秋時代,天下最大的變化,並非是邦國減少這麽簡單。在小子看來,最大的變化,莫過於如今金屬農具更多的開始運用,牛耕開始增加,而各國興建的水利設施也開始增多。這些技術的改變,使得各國能夠收獲更多的糧食,因而他們能夠有更多的結餘,以支持各國君王發動更大規模的戰爭!
而這,就是生產力的變化給天下所帶來的改變!孟子所言匠人和農民都是勞力者,小人物。這話其實也不錯,然而真正讓這個天下改變的,卻並非是那些勞心者,而是這眾多改良了技術的勞力者!”
這讓孟子一下子變得無言以對!
不過戴言所提出改變曆史的乃是勞力者,而非勞心者的觀念,卻是一下子引發大震動了!要知道,在場圍觀的眾人,無論是齊王,亦或是眾稷下學士,其實都可以稱之為是勞心者!
而戴言所提出的這個結論就讓其他的稷下學士不滿了!在孟子沉默以後,一直在場下圍觀的一位稷下學士卻是忍不住站出來了,此人就是法家的創始人慎到!
慎到對著眾人微微一拜,隨後又對戴言說道:“公子所言生產力的提升給天下帶來了改變,著實令人耳目一新,振聾發聵!然而在下想問公子:魏國在天下率先成為天下霸主,靠的就是李悝的變法改革;而韓國能夠強大,也離不開申不害的變法;秦國就更不用說了,若是沒有商鞅,說不定秦國早就被逼到隴山去了。
這些國家能夠崛起,靠的還是這些法家之士在各國的變法。他們可都是勞心者,並非是勞力者。公子對此做何解釋呢?”
對於這樣的問題,戴言毫不慌亂,他繼續說道:“其實這些勞心者,看似對各國造成了極大的改變,然而在在下看來,他們其實也不過是順勢而為罷了。
在小子看來,李悝、申不害、商鞅這些人在各國變法,雖然條目眾多,然而以在下看來,其核心不過一條:盡地力之教!而他們所做的,其實也隻有一件事:調整生產關係。在天下生產力已經得到了提升的時候,一戶五口治百畝已經足夠養活一家人了。若是沒有這樣的條件,彼輩法家之士是絕對無法變法成功的!
這就如同是種桃子的果農,本來已經栽好了樹,澆上了水,桃子已經結果了。然後一個陌生人過來,摘下了桃子,並對眾人說:能夠得到桃子,都是我的功勞。吃到桃子的人沒有看到果農的努力,就以為能夠得到桃子真的是那個摘桃子的人!”
慎到聽完了戴言的話,一副不置可否的樣子。作為法家創始人,他顯然是不會認同戴言所提的觀點的。
而孟軻在此時也是接著開口說道:“公子所說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見解,卻是發前人所未發。以在下之見,技術的發展確實能給邦國帶來變化,然而若要說真正的改變一個國家,卻不能依靠那些勞力者,而必須依靠勞心者才可以。
勞力者不懂詩書,不通文理。一個邦國若是依靠匠人和農夫來治理,在下不知道會發生什麽變化。”
坐於上座的齊王孟子的話,也是微不可察的點了點頭。
戴言聽到此話以後,繼續接口道:“一個邦國由匠人、農夫來治理,世間早就有了先例了!
虞舜,不過是製陶的工匠,其治理天下,鳳凰來翔,天下明德;夏禹,挖土治水之勞力者,然其治水有功,分九州,道九川,開塗山大會,天下賓服。
上古聖王治天下,先勞力而後勞心,於是天下大治。孟子怎可說邦國不可由勞力者治理呢?”
而在戴言的經驗來看,後世紅色中國曆史上,發展速度最快的時代乃是“工程師治國”的時代。而在同一時期,曾經是世界霸主的毛熊,采用了純粹的勞心者來治國——“文人治國”,結果就讓毛熊混亂了十幾年!
而在場的眾人聽到這裏都沉默了。大家就算再怎麽反對泥腿子治理天下,也不能否認舜帝和禹帝是由微末之身而成為天子的。
在他們的腦中,都不由得開始閃過一個念頭:真不愧是從墨家和農家組合而成的新學派!
墨家推崇夏禹,而農家推崇神農。這兩人放在如今的時代來看,可不就是挖土嚐藥的勞力者麽!這新學派推崇由勞力者治理邦國,大家也就能夠理解了!
這一觀點一出來,孟子立時就陷入了沉默。而各稷下學士也都開始互相交流,竊竊私語起來。
戴言繼續說道:“孟子所言如今天下極為糟糕,無非就是說如今天下戰爭頻繁,給天下造成的動蕩太大了。然而在下對此卻有不同的看法:以在下之見,無論是三代,亦或是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天下一樣有戰爭。然而那時候戰爭沒有變成如今這樣的規模,給天下造成這樣大的動蕩,其實不是前人不願意,而是他們辦不到罷了。
三代之時,生產力低下,一個部落、邦國無論是人口,亦或是他們所能夠創造的財富是有限的,即使他們想要發動更大規模的戰爭,這也是不可能辦到的事。這就好比兩個人打架,大家手中都是沒有武器的,能夠對對方造成的傷害必然就小。
而到了如今的時代,各國發展迅速,人口激增,創造財富的能力也得到了極大的增長,這就為各國發動更大規模的戰爭提供了可能!依然拿兩個人打架做比喻,這就相當於如今兩個人手中有了刀劍了,所能夠造成的破壞性必然就大!”
在場的眾人,無論是孟子,亦或是眾稷下學士,太子、齊王等人,還是第一次聽說這樣的道理。這相當於是徹底的顛覆了眾人的看法!在如今的人看來,春秋時期的戰爭乃是貴族式的戰爭,貴族式的戰爭因為有著各種規則的限製,所以造成的傷害才小。
於是立即就有人提出反駁了,齊國太子田辟疆就站出來說道:“子偃,你這話我可是不認同。春秋時期的戰爭,難道不是有著眾多的規則限製,造成的傷害才小的嗎?”
戴言微微一笑,繼續說道:“雖然春秋時期的戰爭有規則的限製,然而大家願意遵守這樣的規則,其實還是它最符合大家的利益。春秋時的戰爭,除非是國力差距極大的兩個國家,否則實行滅國之戰其實是辦不到的。而發動戰爭必須要獲得足夠的利益,又不能滅國取地,那麽戰爭隻有讓他國臣服了。
春秋戰爭所設置的規則,不斬來使,不鼓不成列,戰爭以車戰進行,受傷者不得攻擊第二次,追擊不得超過五十步,都是為了讓弱者臣服。同時可以看出,這樣所有的戰爭規則都是對強國有利的,而兩國之間,誰的國力更加強大,進行一場戰爭就能輕易的看出來了!而弱者服從強者,是符合自然之理的。
天下間的戰爭,憑的是實力,大國的實力強大,於是就可以輕易的讓人屈服。後來吳國打破了這一規則,以為取巧就可以贏得戰爭。然而吳國即使攻破了楚國郢都,使得楚國這樣的大國一度中衰。然而一旦楚國這樣的大國認真對待,也不遵守規則以後,吳國國力弱小的缺點就暴露出來了。
晉國的史墨預言吳國四十年內必定滅亡,而後來吳國果真為楚國和越國所滅,又豈止是天數呢?實際上就是吳國不遵守強弱規則必然會帶來的結果啊。”
戴言繼續說道:“如今的時代,對比三代和春秋時代,天下最大的變化,並非是邦國減少這麽簡單。在小子看來,最大的變化,莫過於如今金屬農具更多的開始運用,牛耕開始增加,而各國興建的水利設施也開始增多。這些技術的改變,使得各國能夠收獲更多的糧食,因而他們能夠有更多的結餘,以支持各國君王發動更大規模的戰爭!
而這,就是生產力的變化給天下所帶來的改變!孟子所言匠人和農民都是勞力者,小人物。這話其實也不錯,然而真正讓這個天下改變的,卻並非是那些勞心者,而是這眾多改良了技術的勞力者!”
這讓孟子一下子變得無言以對!
不過戴言所提出改變曆史的乃是勞力者,而非勞心者的觀念,卻是一下子引發大震動了!要知道,在場圍觀的眾人,無論是齊王,亦或是眾稷下學士,其實都可以稱之為是勞心者!
而戴言所提出的這個結論就讓其他的稷下學士不滿了!在孟子沉默以後,一直在場下圍觀的一位稷下學士卻是忍不住站出來了,此人就是法家的創始人慎到!
慎到對著眾人微微一拜,隨後又對戴言說道:“公子所言生產力的提升給天下帶來了改變,著實令人耳目一新,振聾發聵!然而在下想問公子:魏國在天下率先成為天下霸主,靠的就是李悝的變法改革;而韓國能夠強大,也離不開申不害的變法;秦國就更不用說了,若是沒有商鞅,說不定秦國早就被逼到隴山去了。
這些國家能夠崛起,靠的還是這些法家之士在各國的變法。他們可都是勞心者,並非是勞力者。公子對此做何解釋呢?”
對於這樣的問題,戴言毫不慌亂,他繼續說道:“其實這些勞心者,看似對各國造成了極大的改變,然而在在下看來,他們其實也不過是順勢而為罷了。
在小子看來,李悝、申不害、商鞅這些人在各國變法,雖然條目眾多,然而以在下看來,其核心不過一條:盡地力之教!而他們所做的,其實也隻有一件事:調整生產關係。在天下生產力已經得到了提升的時候,一戶五口治百畝已經足夠養活一家人了。若是沒有這樣的條件,彼輩法家之士是絕對無法變法成功的!
這就如同是種桃子的果農,本來已經栽好了樹,澆上了水,桃子已經結果了。然後一個陌生人過來,摘下了桃子,並對眾人說:能夠得到桃子,都是我的功勞。吃到桃子的人沒有看到果農的努力,就以為能夠得到桃子真的是那個摘桃子的人!”
慎到聽完了戴言的話,一副不置可否的樣子。作為法家創始人,他顯然是不會認同戴言所提的觀點的。
而孟軻在此時也是接著開口說道:“公子所說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見解,卻是發前人所未發。以在下之見,技術的發展確實能給邦國帶來變化,然而若要說真正的改變一個國家,卻不能依靠那些勞力者,而必須依靠勞心者才可以。
勞力者不懂詩書,不通文理。一個邦國若是依靠匠人和農夫來治理,在下不知道會發生什麽變化。”
坐於上座的齊王孟子的話,也是微不可察的點了點頭。
戴言聽到此話以後,繼續接口道:“一個邦國由匠人、農夫來治理,世間早就有了先例了!
虞舜,不過是製陶的工匠,其治理天下,鳳凰來翔,天下明德;夏禹,挖土治水之勞力者,然其治水有功,分九州,道九川,開塗山大會,天下賓服。
上古聖王治天下,先勞力而後勞心,於是天下大治。孟子怎可說邦國不可由勞力者治理呢?”
而在戴言的經驗來看,後世紅色中國曆史上,發展速度最快的時代乃是“工程師治國”的時代。而在同一時期,曾經是世界霸主的毛熊,采用了純粹的勞心者來治國——“文人治國”,結果就讓毛熊混亂了十幾年!
而在場的眾人聽到這裏都沉默了。大家就算再怎麽反對泥腿子治理天下,也不能否認舜帝和禹帝是由微末之身而成為天子的。
在他們的腦中,都不由得開始閃過一個念頭:真不愧是從墨家和農家組合而成的新學派!
墨家推崇夏禹,而農家推崇神農。這兩人放在如今的時代來看,可不就是挖土嚐藥的勞力者麽!這新學派推崇由勞力者治理邦國,大家也就能夠理解了!